第一章文学的转折 四五十年代之交,中国的社会发生重大变化;与社会政治关联紧密的文学,也因此产 生剧烈的错动,而出现了被称之为“转折”的情形,使中国现代文学进入了“当代文学”形 态的阶段。“转折”在这里主要并不是指一种全“新”的东西的生成和“旧”的文学成分的 消失,主要是指原来文学格局中各种倾向、流派、力量的地位、关系在新的条件下的重组 文学的转折 40年代后期中国的文学界,存在着多种不同思想艺术倾向的作家、作家群。有与国 民党有着直接的结盟关系的作家;有被称为“自由主义作家”的一群(如沈从文、朱光潜 萧乾等);有“广泛的中间阶层作家”(或称“进步作家”,如老舍、叶圣陶、巴金、曹禺、 朱自清等):有活动于解放区和国统区的左翼革命作家。有着明确政治、文学目标,并且有 力量左右文学走向,对文学状况加以“规范”的,是左翼文学力量。左翼文学力量通过积极 传播毛泽东文艺思想和延安文艺整风所确立的文艺方向,通过对不同作家、文学派别进行的 类型”划分,以确立团结、争取、打击的对象,而达到文学“一体化”的实现。这样,在 进入50年代之后到70年代,左翼革命文学凭籍其理论和创作的影响,也凭籍政治权力的支 持,而成为中国大陆唯一合法存在的文学事实 文学“新方向”的确立 召开于1949年7月的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第一次文代会),通 常被看作是“当代文学”的开端。大会在总结解放区文艺运动的成绩、总结检讨40年代国 统区革命文学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来确立“当代文学”的性质,规定文学创作、 理论批评、文艺运动的方针政策和展开方式。并确定了毛泽东1942年的《在延安文艺座谈 会上的讲话》(简称《讲话》)是文艺界的“共同纲领”。周扬在大会报告(《新的人民的文艺》) 中指出,毛泽东的《讲话》“规定了新中国的文艺的方向”,“除此之外再没有第二个方向了 如果有,那就是错误的方向”。这一方向,规定了“当代文学”对于革命政治的服务和配合 以“民族的、阶级斗争与劳动生产”作为创作的体裁;工农兵及其英雄人物是作品的主人公 作品应以歌颂和表达乐观情绪作为基调;采取为广大读者明白易懂的艺术形式;作家的写作 以及文学作品出版、流通和阅读(批评),应高度组织化:……这构成这一时期当代文学的 基本特征。 三、“十七年文学”的作家 与40年代相比,五六十年代作家格局发生“结构性”变化,即出现作家的大规模更替 和他们在文学界地位的转移。40年代许多重要作家迅速“边缘化”,或基本停止创作。造成 这种情况有多种因素:或者其写作“权利”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或者意识到自己的文学观 念、生活体验、艺术方法与文学“新方向”的现存规范之间,存在难以克服的距离和矛盾: 或者在50年代几次文学(政治)运动中受到批判。有的作家虽然努力呼应“时代”,企望在 创作上跨上新的台阶。但大多数并没有成功 十七年文学的“中心作家”的构成,一是来自解放区的作家,另一是四五十年代之交 开始写作的青年作家;他们自然也经历五十年代政治、文学运动的筛选。这一时期“中心作 家”的“文化性格”特征,可以从出身(生活经历)、文学观念、文化素养等几个方面加以 分析。 四、矛盾冲突和文学运动 这一时期文学界充满复杂矛盾,并演化为若干次大规模的批判运动。如1950-1951年 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1954-1955年对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和胡适的批判,1955年 对胡风集团的批判,1957年的文艺界反右派运动和对丁玲、冯雪峰“反党集团”的批判,“文 革”前夕在文学理论、创作上展开的大规模批判运动等等。其间,最重要的有发生于1955
第一章 文学的转折 四五十年代之交,中国的社会发生重大变化;与社会政治关联紧密的文学,也因此产 生剧烈的错动,而出现了被称之为“转折”的情形,使中国现代文学进入了“当代文学”形 态的阶段。“转折”在这里主要并不是指一种全“新”的东西的生成和“旧”的文学成分的 消失,主要是指原来文学格局中各种倾向、流派、力量的地位、关系在新的条件下的重组。 一、 文学的转折 40 年代后期中国的文学界,存在着多种不同思想艺术倾向的作家、作家群。有与国 民党有着直接的结盟关系的作家;有被称为“自由主义作家”的一群(如沈从文、朱光潜、 萧乾等);有“广泛的中间阶层作家”(或称“进步作家”,如老舍、叶圣陶、巴金、曹禺、 朱自清等);有活动于解放区和国统区的左翼革命作家。有着明确政治、文学目标,并且有 力量左右文学走向,对文学状况加以“规范”的,是左翼文学力量。左翼文学力量通过积极 传播毛泽东文艺思想和延安文艺整风所确立的文艺方向,通过对不同作家、文学派别进行的 “类型”划分,以确立团结、争取、打击的对象,而达到文学“一体化”的实现。这样,在 进入 50 年代之后到 70 年代,左翼革命文学凭籍其理论和创作的影响,也凭籍政治权力的支 持,而成为中国大陆唯一合法存在的文学事实。 二、文学“新方向”的确立 召开于 1949 年 7 月的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第一次文代会),通 常被看作是“当代文学”的开端。大会在总结解放区文艺运动的成绩、总结检讨 40 年代国 统区革命文学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来确立“当代文学”的性质,规定文学创作、 理论批评、文艺运动的方针政策和展开方式。并确定了毛泽东 1942 年的《在延安文艺座谈 会上的讲话》(简称《讲话》)是文艺界的“共同纲领”。周扬在大会报告(《新的人民的文艺》) 中指出,毛泽东的《讲话》“规定了新中国的文艺的方向”,“除此之外再没有第二个方向了, 如果有,那就是错误的方向”。这一方向,规定了“当代文学”对于革命政治的服务和配合; 以“民族的、阶级斗争与劳动生产”作为创作的体裁;工农兵及其英雄人物是作品的主人公; 作品应以歌颂和表达乐观情绪作为基调;采取为广大读者明白易懂的艺术形式;作家的写作, 以及文学作品出版、流通和阅读(批评),应高度组织化;……这构成这一时期当代文学的 基本特征。 三、“十七年文学”的作家 与 40 年代相比,五六十年代作家格局发生“结构性”变化,即出现作家的大规模更替, 和他们在文学界地位的转移。40 年代许多重要作家迅速“边缘化”,或基本停止创作。造成 这种情况有多种因素:或者其写作“权利”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或者意识到自己的文学观 念、生活体验、艺术方法与文学“新方向”的现存规范之间,存在难以克服的距离和矛盾; 或者在 50 年代几次文学(政治)运动中受到批判。有的作家虽然努力呼应“时代”,企望在 创作上跨上新的台阶。但大多数并没有成功。 十七年文学的“中心作家”的构成,一是来自解放区的作家,另一是四五十年代之交 开始写作的青年作家;他们自然也经历五十年代政治、文学运动的筛选。这一时期“中心作 家”的“文化性格”特征,可以从出身(生活经历)、文学观念、文化素养等几个方面加以 分析。 四、 矛盾冲突和文学运动 这一时期文学界充满复杂矛盾,并演化为若干次大规模的批判运动。如 1950-1951 年 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1954-1955 年对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和胡适的批判,1955 年 对胡风集团的批判,1957 年的文艺界反右派运动和对丁玲、冯雪峰“反党集团”的批判,“文 革”前夕在文学理论、创作上展开的大规模批判运动等等。其间,最重要的有发生于 1955
年的反对“胡风集团”的运动,和出现于1956-1957年的文学“百花时代”。仅从文学主张 方面来看,尖锐冲突涉及到“现代文学”中各种文学力量、派别(特别是左翼文学内部存在 的派别)有关中国文学基本形态和发展道路的不同理解。在有关文学性质的冲突中,50年 代中期胡风(以及冯雪峰、秦兆阳)等对当时文学规范的质疑,最值得注意。胡风与周扬等 当时左翼文学“主流派”的分歧,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文学和政治、实践(生活的 和艺术的)与观念之间的关系上的分歧。周扬等更强调理论,“正确世界观”对作家创作的 重要性,而胡风认为,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2、周扬等所倡导的现实 主义,与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更为接近,而胡风等则更多地接受十九世纪法、俄文 学的“批判生活”的性质,并强调作家的“思想启蒙”责任。3、在周扬等那里,深入生活, 尤其是工农兵生活是创作成败重要一环,而胡风等则强调作家的“主观战斗精神”,强调主 体对客体的“融合”、“搏斗”。4、有关“当代文学”的传统,周扬等更重视毛泽东的《讲话》 是“当代文学”更直接、更重要的“资源”,而胡风等则更重视“五四”文学,尤其是鲁迅 所开辟的“文学革命”传统。—这些分歧,反映了中国左翼文学内部不同的有差异的关 文学的想象
年的反对“胡风集团”的运动,和出现于 1956-1957 年的文学“百花时代”。仅从文学主张 方面来看,尖锐冲突涉及到“现代文学”中各种文学力量、派别(特别是左翼文学内部存在 的派别)有关中国文学基本形态和发展道路的不同理解。在有关文学性质的冲突中,50 年 代中期胡风(以及冯雪峰、秦兆阳)等对当时文学规范的质疑,最值得注意。胡风与周扬等 当时左翼文学“主流派”的分歧,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文学和政治、实践(生活的 和艺术的)与观念之间的关系上的分歧。周扬等更强调理论,“正确世界观”对作家创作的 重要性,而胡风认为,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2、周扬等所倡导的现实 主义,与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更为接近,而胡风等则更多地接受十九世纪法、俄文 学的“批判生活”的性质,并强调作家的“思想启蒙”责任。3、在周扬等那里,深入生活, 尤其是工农兵生活是创作成败重要一环,而胡风等则强调作家的“主观战斗精神”,强调主 体对客体的“融合”、“搏斗”。4、有关“当代文学”的传统,周扬等更重视毛泽东的《讲话》 是“当代文学”更直接、更重要的“资源”,而胡风等则更重视“五四”文学,尤其是鲁迅 所开辟的“文学革命”传统。──这些分歧,反映了中国左翼文学内部不同的有差异的关于 文学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