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环境因素对不锈钢点蚀电位的影响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8,文件大小:667.79KB,团购合买
用动电位扫描法研究了环境因素对NHB1、NHB3,316L和304四种不锈钢点蚀电位的影响。环境因素的变化范围为温度0°—90℃,PH2—12,NaCl1—5%。实验结果指出,在所研究的条件范围内,Eb随温度的变化规律是,低于某一温度(可称之为Eb转折温度)时,随着温度上升,Eb迅速降低,而高于该温度时,随着温度上升,Eb缓慢降低。这一现象可用Cl-、O2和H2O,在纯化膜表面上的竞争吸附来解释。随着溶液中NaCl浓度加大,Eb总的规律是下降的。在中性和酸性范围内,随PH值加大,Eb是上升的。NHB1和NHB3在低温下不出现点蚀;NHB1和316L在PH12时也不出现点蚀。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D0I:10.13374/j.issn1001-053x.1985.03.024 北京钢铁学院学报 1985年第3期 环境因素对不锈钢点蚀电位的影响 金属腐但效研室张蕙文、王旷 摘 要 用动电位扫描法研究了环境国素对NHB1、NHB3、316L和304四种不锈钢 点蚀电位的彩响。环境因素的变化范围为温度0°-90℃,PH2-12,NaC11- 5%。实验结果指出,在所研究的条件范围内,E。随温度的变化规律是,依 于某一温度(可称之为E,转折温度)时,随着温度上升,E迅速降低,而高于 该温度时,随着温度上升,E缓慢降低。这一现象可用C1、O2和H2O,在纯化 膜表面上的竞争吸附来解释。随着溶液中NaC1浓度加大,E。总的规律是下降的。 在中性和酸性范围内,随PH值加大,E,是上升的。NHB1和NHB3在低温下不 出现点蚀,NHB1和316L在PH12时也不出现点蚀。 环境因素,包括溶液温度、NaC1浓度和PH值对不锈钢点蚀电位的影响,一直是入们 所关心的一个问题。因为,它既牵涉到不锈钢在不同使用条件下的耐点蚀性能,又与点蚀 机理的研究密切相关。 Leckie和Jhlig1),Szklarska-Smialowskat2)和Kolotyrkinc3)等人曾经对这一问题 做过综合论述,可以看出以往的工作是比较零散的,每个人都采用自己的方法在局部范围内 做过一些研究。因而,不同文献报导的结果不仅在点蚀电位数值上出现差异,而且在环境因 素对点蚀电位影响的规律上也有不同。这方面尤以温度与E,的关系最为突出,例如!Koloty- rkin3)在0.1 N NaCI介质中研究了18一8不锈钢,测定出0°一25℃时随温度上升E.迅速 下降,而在25°~50℃时,E,不随温度而变,类似的规律也为其他人c1,4,5,6)测定到。但 Riskin(7)在1 N NaCI介质中对18Cr-l0Ni(Ti)不锈钢的点蚀研究却得出不同的规律,在 25°一85℃范围内,随温度升高E。一直是下降的,同样也有一些人得出与此类似的规律 c2,8,9)。此外,Brigham(10在3.5%NaC1,PH3的介质中,对18Cr-20Ni(3一7%Mo) 不锈钢点蚀研究中,测得E。与温度的关系呈Z形,即在低温与高温部分,E。与温度的关 系不大,而在中间温度部分,温度升高E。明显下降。 考虑到实验方法和条件等多方面的差别可能会对测定结果产生影啊,我们准备在同一 实验方法下,尽可能将钢种和环境因素的变化范围扩大一些,以求比较全面地确定环境因 素与不锈钢点蚀电位的关系。 一、实验方法 试样均川线切制法加工成]×1cm2,在1050℃下固溶处理一小时后空冷至室温,测试前 104

北 京 钢 铁 学 院 学 报 年 第 期 ‘ ‘ 口 “ 曰 曰 叫 禅 曰门, 场口 , 口 , 闷 , 比 曰 曰 甘 润 , 钟 一 、 渊 卜 目 一 叼 目 臼 门 山 ,峨口‘ 相 出 , , ‘ 尸 口 口护 , 一 ‘ 肠 甲 、 ,‘ 尸 阻侧 ‘ 月 “ , 洲 环境因素对不锈钢点蚀电位的影响 金 属腐蚀 教研 室 张 葱 文 、 王 旷 摘 要 用 动 电 位 扫 描 法 研 究 了环境 因 素对 、 、 和 四 种 不 锈 钢 点蚀 电 位 的 影 响 。 环 晚 因 素 的 变 化 范 围 为 温 度 。 一 ℃ , 一 , 一 。 实 验 结 果指 出 , 在 所研 究 的 条件 范 围 内 , 随温 度 的 变 化 规 律 是 , 低 于 某一 温 度 可 称 之 为 转折 温 度 时 , 随 着温 度 上 升 , 、 迅 速 降低 , 而 高于 该 温 度 时 , 随 着温 度 上 升 , 缓 慢 降低 。 这 一 现 象 可 用 一 、 和 , 在 纯化 膜表 面 上 的 竞 争吸 附 来解 释 。 随 着溶 液 中 浓度 加 大 , 总 的规 律 是 下 降 的 。 在 中性 和 酸 性 范 围 内 , 随 值 加 大 , 是 上 升 的 。 和 在低 温 下 不 出现 点性 和 在 时也 不 出现 氛蚀 。 环 境因素 , 包括溶液温度 、 浓度和 值对不锈钢 点蚀 电位的影响 , 一直 是人们 所关心的一个 问题 。 因为 , 它 既牵涉到 不锈钢在 不 同使用条件下的耐点蚀 性能 , 又 与点蚀 机理的研究密切相关 。 和 〔 ‘ 〕 、 一 〔 〕和 〔 〕等人 曾经对这一 问题 做过综 合论述 , 可 以看 出以往的工作是 比较零散 的 , 每 个人都采 用 自己的方法在 局部范 旧 内 做过一些研究 。 因而 , 不 同文献 报 导的结果不仅在 点蚀 电位 数值上 出现 差异 , 而 且在环 境因 素对点蚀 电位影响 的规律上也有 不 同 。 这方面尤 以温度与 、 的关 系最 为 突 出 , 例如 〔 〕在 介质 中研究 了 一 不 锈钢 , 测 定 出 。 。 一 ℃ 时随温度上升 、 迅 速 下降 , 而在 “ ℃时 , 、 不 随温度而 变 , 类似的规律也为其他 人〔 , , , “ 〕测定 到 。 但 巾在 介质 中对 一 不锈钢 的点蚀研究 却得 出不 同的规 律 , 在 “ 一 ℃范 围 内 , 随温度 升高 、 一直 是 下降的 , 同样也有一些 人得 出与此 类 似 的 规 律 〔 , “ , 〕 。 此外 , ‘ 〕在 , 的介质 中 , 对 一 一 不 锈钢 点蚀研 究 中 , 测 得 、 与温度 的 关系呈 形 , 即在 低 温与高温部分 , 与温 度 的 关 系不大 , 而在 中间温度部分 , 温度 升高 。 明显 下降 。 考虑 到实验方法 和条件等多方面的差 别可能 会对测定结果 产生 影响 , 我们准 备在 同一 实验方法下 , 尽 可能 将钢 种和环境因索的变化范 围扩大一些 , 以求 比较全面地确 定环 境因 素与不锈钢 点蚀电位的关 系 。 一 、 实验方法 试 样均用线 切割法加工 成 义 “ ,在 ℃ 下 固溶处理 一小时 后空冷至室 温 ,测试前 DOI :10.13374/j .issn1001-053x.1985.03.024

试样的工作表而川1000"水砂纸打麻。采川的四种不锈钢主要化学成分见下表。 成份% 钢种 Cr Ni Mo NHBI 0.080 20.09 22,95 5.12 NHB3 0.020 25.43 5.70 1.98 316L 0.021 16.65 11,25 2.15 304 0.045 17.60 8.85 封样方法采川环氧树脂充填法,封样前将试样放在60℃,30%硝酸中进行予钝化处 理。 试验溶液的NaC1浓度为1、3.515%,分别用HC1和NaOH调节PH值并控制为2、7 和12。实验温度为0°、15°、30°、45°、60°、75°190℃,温度控制精度为±0.5℃。为 了减少测试量,我们只在3.5%NaC1和PH7时测定上述七个温度对E.的影响,而在其他情 况下,只在0°、30°、60°和90℃四个温度下进行测试。并只对NHB1和316L两个钢种测 定了PH对E,的关系。测试前和测试过程中均向溶液中通高纯氮。 册动电位扫描法测试点蚀电位,E,值是按电流密度为10μA/cm2时的电位来确定的, 电位扫描速度是20mv/min。参比电极为饱和廿汞电极。测试的具休装置和详细方法可参 阅文献(11)。 为了得到比较可信的测试结果,每次测试后都用10倍放大镜细致观察试样工作表面, 如若在试样与环氧树脂充填料之间发现缝隙腐蚀,则该测试结果作废。每次测试都做2一4 次平行实验,以得出有重现性的结果。 二、实验结果和讨论 全部测试结果示于图1一8。可以看到,在我们实验研究的范围内,总的规律是随着 温度升高,E。下降,但变化的规律不同,过去文献中报导过的几种E。-t℃规律都有出现。 NHB1在PH2和PH7(分别为图1和图2)时,NHB3在PH7(图4)时,E。-t℃关系 1.2 1%Nac1 道 1%NaCI 0.8 ,6 0.6 3,5% 0.4 3.5% 0.4 5% 5% 0.2 .F 0.2 极05 20 40 60 80 t℃ 20 -4060 80 图1NHB1钢在PH2介质中的E,一t关系 图2NHB1钢在PH7介质中的E.一t关系 105

试样的工 作 表而 用 斧 水 砂纸 打磨 采 用 的 四 种不 锈钢 主要 化学 成分 见下表 。 一雨 俞 一 些二二 , ,山︺弓‘ 勺民八︸匕 … 伪︺ ︸, 勺土 曰一,,工 丹卜︸八孟 匕丹 … 目,妇土, 八曰内 封样方法 采用环氧 树 脂充 填法 , 封样前 将试 样放在 ℃ , 硝酸 中进行 予 钝 化 处 理 。 试 验溶液 的 浓度为 、 和 , 分 别 用 和 调 节 值并控制 为 、 和 。 实验温 度为 。 。 、 “ 、 “ 、 “ 、 。 、 “ 和 ℃ , 温度 控制精度 为 士 ℃ 。 为 了减少测 试量 , 我们 只在 和 时测 定 上述 七个温度对 、 的影 响 , 而 在 其他 情 况下 , 只在 。 。 、 “ 、 “ 和 ℃ 四个温度 下进行 测试 。 并 只对 和 两个钢种测 定 了 对 、 的关 系 。 测 试前 和测试 过程 中均 向溶液 中通 高纯 氮 。 用 动 电位 扫描法 测 试 点蚀 电位 , 、 值是 按 电流 密度为 。 件 时的 电位 来确 定的 , 电位扫描速度是 。 参 比 电极为饱 和 廿汞 电极 。 测试 的具体装置 和详细 方法可 参 阅文献 〔 〕 。 为 了得到 比较可信的测试结 果 , 每 次测 试后都用 倍放 大镜细 致 观察试 样工作表面 , 如若在试 样与环氧树脂充填料 之 间发现 缝 隙腐蚀 , 则 该测试结果作废 。 每 次测试都做 一 次平行 实 验 , 以 得 出有重 现性 的结 果 。 二 、 实验结果和讨论 全部测 试结 果示 于 图 一 。 可 以看 到 , 在 我们实 验研究 的范 围 内 , 总 的规律是 随着 温 度升 高 , 、 下降 , 但 变化的规律不 同 , 过去 文献 中报导 过 的 几种 、 一 ℃规律都有 出现 。 在 和 分别为 图 和 图 时 , 在 图 时 , 、 一 关 系 ,一- 一 一 一 , 一 , 一一一,一一 一,尸 下哈一 一, 一 , 、 飞 袱 卜的。川山‘ 闺︶。。舀 内己 。仁 , , … 二 , ’ 二 几 图 钢在 介质 中的 、 一 关 系 图 钢 在 介质 中的 、 一 关 系

0.8r A(s) 0.6 1%NC1 日0:4 6% 0.2 0 80 t℃ 图BNHB1钢在PH12介质中的E,-t关系 1,3 1.0 0.8 1%NaCl 0.6 0.4 袋 0.2 20 4060 tt 图4NHB3钢在PH7介质中的E。-t关系 0.4 0.2 1%NaCl 0 03.50 -20 0 20 40 60 80 t℃ 图5316L钢作PH2介质中的E。-t关系 106

。 、 一二 竺峨么昌面 一 ‘ 。 ℃ 卜入、 、 图 钢 在 诬 介质中的 一 关 系 国汽。口 图 钢在 介质 中的 、 一 关 系 占以。的‘ 父国 渗翼独 产 ‘通的几 ℃ 钢 在 介质 中的 、 一 关 系 加 到 工板军

0 8 ii 齿 0 0. 0.2 △1%NaCI o3.8 可5 80 t℃ 图6316L钢在PH7介质的E。-t关系 8 6 4 1%NaCl 0.2 20 40 80 t'C 图7316L钢在PH12介质中的E。-t关系 0.8 0.6 0.4 1%NaCI 2 3.5% 6% 20 40 60· 80 图8304钢在PH7介质中的E。-t关系 107

扮。 州卜 ‘ , 一 , 自 曰 ,” 山 口,片 汤月 叫 一 甘甘 叹九月 凶川。的山 七 图 钢 在 介 质中的 、 一 关 系 七。 ,一一一 一 一了一 一尸 , 一一,一一一 一丫 一, 护 口叻国口力 · 图 钢在 介质 中的 、 一 关系 卜目。‘ 心︶ 图 钢在 介质 中的 、 一 关 系

有Z形规律,即大致在0°一40℃,60°一90℃范围内,温度升高E,下降较缓慢,而在40 一60℃范围内,温度升高E迅速下降。但不同钢种以及不同NaCI浓度和PH值时,上述温 度范围的界限和曲线斜率都稍有变化。用放大镜对低温部分测试后的试样表面进行观察, 没有发现蚀点,只是局部地方有锈斑。可以认为低温部分并不产生点蚀,而是一般腐蚀。 Brigham10)用下述反应的氧化一一还原电位与温度的关系来说明这一段的规律: 2Cr3++7H20=Cr20-+14H++6e 该氧化一一还原电位与温度的关系是一条直线,它稍低于图中的低温线段,两者的斜率大 致相等。这样,剩下来出现点蚀的两部分,其规律就与Kolotyrkin(3)所测得的规律相似了。 316L在PH2和PH7(分别为图5和图6)时,304钢在PH7(图8)时,E。一t℃关系均 有两段式的规律。低于室温时,随温度升高E迅速下降,而高于室温时,随温度升高E。 缓慢下降。在前面引用的文献中,某些结果指出,高于室温时,E。不再变化;另一些结果表 明,高于室温时,E,仍在缓慢下降。考虑到实验条件的不同,这点差别是可以理解的。 我们的实验结果属于后一类,其斜率变化在3-5mv/℃之内。还应该提到,对304钢, Man和Gabec9)测得E,一t℃有直线下降的规律,这与我们以及Leckie和Uhlig(1的测定 结果是不同的。 在PH12的条件下,NHB1和316L的E。一t℃关系是直线下降的(见图3和图7),但两 者的斜率各为3mv/℃和6mV/℃。根据测试后试样表面的观察,试样表面没有出现蚀点, 因而此时测得的E.仍旧是一个表观值。它反映的还是类似于3Cx3++7HzO=Cr2O?-+ 14H++6这样一类反应的氧化还原电位(见后面的讨论)。由于反应的类型相似,反应热 也应近似,所以此时的E。一t℃曲线斜率大致与图1、2、4中低温部分的曲线斜率相同。 综合以上所说,我们得到的点蚀电位与温度的关系只有一种,即在E,转折温度以下, 随温度升高E,迅速下降,而高于该温度,随温度升高E,缓慢下降。对316L和304钢,该 温度约为30℃,对NHB1和NHB3钢,该温度约为60℃。我们知道,点蚀电位标志着开始 产生点蚀的难易程度,E越高就表明越不容易产生点蚀。由于点蚀电位高于纯化电位, 一般认为点蚀的产生是侵蚀性阴离子(C1、B、I厂等)破坏了钝化膜所造成的。这一过 程必须考虑到如下步骤:C1离子在纯化膜(氧化物)上的吸附,金属离子通过氧化膜向 溶液/氧化膜界面扩散(C1离子由于尺寸较大,它通过氧化膜向氧化物/金属界面的扩散 被认为是不太可能的12),吸附的C1离子与氧化膜作用,生成金属与氧的络合物;络合 物的溶解。这些步骤各有一些实验事实证明其存在,并有不同的理论说明它们对点蚀开始 的作用,但似乎还没有一种理论可以概括全部实验现象。Leckie和I Uhlig(1)曾经借用 Kolotyrkin提出的Cl、O2和H2O竞争吸附来解释E。一t℃关系,即低温下HzO和O2较 易被吸附在氧化膜表面,而在温度升高时,C1的吸附能力相对增强,从而温度上E。下 降。当C1的吸附达到饱和时,温度织继上升,对E。将不起作用。我们认为,这个理论是 可以接受的。随着温度升高,物质在固体表面上的吸附量是下降的,但由于吸附热的差 异,吸附量随温度的变化是不同的。Rozenfeld(13)发现随着温度升高,蚀点数目增多而 蚀点深度变化不大,在此基础上提出温度升高,C1的吸附能力相对增强,当然,实际问 题相当复杂,氧化膜表面的吸附能力不会是均匀的,只有那些结构缺陷严重的地方(包括 对应于金属表面上硫化物夹杂和多州品界的地方),才能最敏感地觉察得到上述吸附能力 108

有 形规律 , 即大致在 。 “ 一 ℃ , “ 一 ℃范 围 内 , 温度升 高 、 下 降 较缓慢 , 而 在 一 ℃范围内 , 温度升高 迅速下降 。 但不 同钢种以及不 同 浓 度和 值时 , 上述温 度范围的界限和 曲线 斜率都稍有变化 。 用放大镜对低温部分测试 后的试样表面进行观察 , 没有发现蚀点 , 只是局部地方有锈斑 。 可 以认为低温部分并不 产生 点蚀 , 而 是 一股 腐蚀 。 地 〔 〕用下述 反应的氧化- 还原 电位与温 度的关系来说 明这 一 段的规律 “ 琴 一 十 该氧化一一 还 原电位与温度的关 系是一 条直线 , ‘已稍低于 图 中的低温线 段 , 两 者的 斜率大 致 相等 。 这 样 , 剩下来 出现 点蚀的两部分 , 其规律就与 〔 〕所测得的规律相似 了 。 在 和 分别为图 和 图 时 , 钢在 图 时 , 、 一 ℃关系均 有两 段式的规律 。 低于室 温时 , 随温度升高 、 迅速下降 , 而 高于室 温时 , 随温度升 高 缓慢下降 。 在前面 引用的文献 中 , 某 些结果指出 , 高于室温 时 , 。 不再变化 另一些结 果 表 明 , 高于室温时 , 、 仍在缓慢下 降 。 考虑到 实验 条件的不 同 , 这 点差 别是可 以理 解 的 。 我们的实验结果属于后一 类 , 其斜率变化在 一 ℃ 之 内 。 还 应该提到 , 对 钢 , 和 〔 〕测得 一 ℃有直 线下 降的规 律 , 这 与我们 以及 和 〔 〕的 测 定 结果是不 同的 。 在 的 条件下 , 和 的 一 ℃关系是直线下降 的 见图 和图 , 但两 者的斜率各为 ℃ 和 ℃ 。 根据测试后试样表面的观察 , 试 样表面没有 出现蚀 点 , 因而此 时测得的 、 仍 旧是一个表观值 。 它反 映的还是 类 似 于 “ 十 十 二 半 一 十 。 这 样一 类反应的氧化还原 电位 见后面的讨 论 。 由于反 应的类型 相似 , 反应热 也应近似 , 所以此时的 一 ℃ 曲线 斜率大致与图 、 、 中低温部分的 曲线斜率相 同 。 综合以上所说 , 我们 得到的 点蚀 电位 与温度的关 系只有一种 , 即在 、 转折温度 以下 , 随温度升高 、 迅速下 降 , 而 高于该温度 , 随温度升高 、 缓慢 下降 。 对 和 钢 , 该 温 度 约为 ℃ , 对 和 钢 , 该温 度 约为 ℃ 。 我们 知道 , 点蚀 电位标 志着开 始 产生 点蚀 的难 易程度 , 、 越 高就表 明越 不容 易产生 点蚀 。 由于 点蚀 电位 高于钝化 电 位 , 一 般认 为点蚀 的产生是侵蚀性 阴 离子 一 、 一 、 一 等 破坏 了钝 化膜所造 成的 。 这 一过 程 必须考虑到 如下步骤 一 离子在钝 化膜 氧 化物 上的吸附 金 属离子 通过氧化膜 向 溶液 氧化膜界面 扩散 一 离 子 由于尺 寸较大 , 它 通过氧化膜 向氧 化物 金 属 界面 均扩散 被 认 为是不太可 能的〔 〕 吸附 的 一 离子与氧化膜 作用 , 生 成金 属 与氯的络合物 络合 物的溶解 。 这些步骤各有一些实验事实证 明其存在 , 并有不 同的理论说 明它 们对 点蚀开始 的 作 用 , 但似乎还没有一种理论可 以概括全部实验 现 象 。 和 〔 〕 曾 经 借 用 提 出的 一 、 易被吸附在氧 化膜表 矶 和 竞争吸附 来解释 、 一 ℃ 关系 , 即低温 下 和 较 而在温 度升 高时 , 一 的 吸 附 能力相 对 增强 , 从而 温度 上 升 、 下 降 。 当 一 的吸附达到饱和时 , 可以接受的 。 随着温 度 升高 , 温 度续继上升 , 对 、 将不起作 用 。 我们认 为 , 这 个理论是 物质在 固体表面 上的吸附量是下 降的 异 , 吸附量随温度的变化是不 同的 。 〔 ‘ “ 〕发现 随着温度升 , 但由于吸附 热 的 差 高 , 蚀 点数 目 增 多 而 蚀 点深度 变化不 大 , 在此基础上提 出温度 升高 , 一 的吸附能力相对增强 , 当然 , 实 际 问 题相当复杂 , 氧化膜表面的 吸附能 力不 会是 均匀的 , 只有那些结构缺陷严重 的地方 包括 对 应于金 属表面上硫化物夹杂 和 多相 品界的 地方 , 才能 最敏感地觉察得到 述 吸附能力

的变化,而对这些结构缺陷严重程度的评价又将随温度而变化。所以,低温时随着温度上 升,C1离子相对吸附量加火,E。是下降的,而不同钢种,不同条件下E。下降的趋势会 有差别。当吸附中心被C1饱和后,续继升高温度,E。本应保持不变,但考虑到质点通过 氧化膜的扩散速度增加等原因,E。仍将缓慢下降。可以设想,由于氧化膜结构上的不同, 质点扩散活化能是不同的,从而高温部分的E。一t℃曲线斜率也会不一样。 为了较明显地表示出NaCI浓度和PH值对E。的影响,将图1-8中的数据重新整理成 为图9一13。从图9一11看出,总的说来,随着NaC1%增加,E。是下降的。其中有些线 是均匀下降的,另一些则是在小NaCI%时下降得较快,高NaC1%时下降得较慢。它们的出 现并没有明显的规律。 >1.2 30℃ 8 0.81 0.8 ---PH2, -PH74一-H 、0℃ 8a.6 0 0.6 0.4 60℃ 30℃ 0,4 90℃ 0.张 90℃> 0.2----PH2 60℃ PH7 0 90°C PH12 0 1 2 3 c2 3 NaC1% NacI 图0 NHB1钢的E。一NaCI%关系 图10316L阚的E,-NaC1%关系 -1%NaCl 1.2 1.2 00 -3,50% 01 04 巧 5% 1.0h 1.0 -NHP3 60 0.8 -----304 、 PH7 0.8 0.6 90c 60℃ 0.4 60C 0.2 0.4 30 90C 90℃4 0.2 m0.2 2 3 7 12 NaCl9 PH 图11NHB3、304钢的E.一NaCl%关系 图12NHB1钢的E。~PH关系 109

月‘ 的变化 , 而对这些结构缺陷严重程度的评价又 将随温度而 变化 。 所以 , 低温时 随着温度上 升 , 一 离子 相对吸附量加 大 , 是 下 降的 , 而 不 同钢 种 , 不 同条件下 、 下降的 趋 势 会 有差别 。 当吸附 中心 被 一 饱 和后 , 续继 升 高温度 , 。 本应保持不 变 , 但考虑到质点通 过 氧 化膜的扩散速 度增加等 原因 , 、 仍 将缓慢 下降 。 可以 设想 , 由于氧 化膜结 构上 的不 同 , 质 点扩散活化能是 不 同的 , 从而 高温部分 的 一 ℃ 曲线 斜率 也 会不一样 。 为 了较 明显 地表示 出 浓度和 值对 。 的影响 , 将 图 一 中的 数据重新整理成 为图 。 一 。 从 图 一 看 出 , 总 的说来 , 随着 增加 , 是下降的 。 其中有些 线 是 均匀下降的 , 另一些 则是在小 时 下降得较快 , 高 时 下降得 较慢 。 它们 的 出 现并没有 明显的规律 。 一 一 ’ 人 卜 , 决 · ‘ 一 “ 一 一 一 ,一 丫一 曰‘ 州尸 一 一饰 一 夕,一 , 月孔于犯 目 艺 八口,二 八﹄八 ︶目义。”。 六卜 一 一一 一 布一 、 一, ﹃ 性刀 闰。 , 令山 ‘ 一 一 一-护 · 一 一言一范 澎翼 农 图 钢 的 一 关 系 图 钢 的 ,一 关 系 ‘ 国白巴。 的祝国 · 闰。 黔红仇 八翻肠之知气‘卜 几,七月 、 、 狡 ‘ 壬于 图 、 钢 的 一 关 系 图 钢 的 一 关系

1.1 0,IN NaCi 0.8 -1%NaC--35%一-5% 25℃ 0.9 0.6t 0.4 0.7 0. 0.5 -00 0.3 2 12 02468101214 PH PH 图13316L钢的E。一PH关系 图1418一8不锈钢的E。一PH关系 从图12、13可以看到,在酸性和中性范围内、PH值对E,的影响是不大的,E。或是 基本不变或是稍有增大。但在PH12时,对于NHB1,E,明显下降,而对316L,E,则是 升高的。乍看起来这个结果似平与文献1,2)中的结论不一致,他们的结果是,在PH1一7 范围内,PH对E,的影响不大或稍有增加,而在PH7一10范围内,PH增大使E。明显上 升。但实际上两者是不予盾的,关键的间问题是我们只测定了PH2、7、12三个水平下的 E,有些规律并未完全显示出来。图14给出了Leckie和Uhlig(1的测定结果,图中表明 当PH>10时,E,随PH增加而迅速下降。他认为这个范围已经不是点蚀,E,表观值实际 上是下述反应的氧化一一还原电位: Cr+4H2O=CrO+8H++6e 根据计算该反应的氧化一一还原电位随PH的变化率是-0.08v/ph,而图14中曲线的斜率 是-0.09v/ph,两者基本一致。我们只单独地给出了PH12时的E,表观值,对于与18一 8成份相近的316L,E。表观值应高于酸性和中性时的E。;而对于含C、Ni、Mo均要高 得多的NHB1,相应的氛化-一还原反应可能发生变化,从而使E。表观值低于酸性和中 性时的E。 三、结 论 本文在同-一测试方法的基础上,研究了NHB1,NHB3,316L和304四种不锈钢, 在0°一90℃,NaC1浓度1一5%,PH2一12条件下,点蚀电位与环境因素的关系,所得结 果有: 1·点蚀电位与温度的关系是,在E转折温度以下,随温度上升E,迅速下降,超过 此温度,温度上升E,缓慢下降。此现象可用竞年吸附理论解释。 2。在所有研究条件下,随着溶液中NaC1%增加,E,下降。 8。在酸性和中性介质中,随PH加大,E。或是变化不大(316L)或是缓慢上升 110

七 甘,占 公忿︶闺。、 - 卿 “ 伞 一眯 一 一 姑 仪二 公含二二二三云动狂 闪’答巴。 入 一奋一 一 “ 卜犷宁一宇寸饰 图 钢 的 、 一 关 系 图 一 不锈钢 的 、 一 关 系 从 图 、 可 以看到 , 在酸性和中性范围 内 、 值对 、 的影响 是不大的 , 、 或 是 基本不 变或是 稍有增大 。 但在 时 , 对于 , 明显下降 , 而 对 , 、 则 是 升高的 。 乍看起来这个结果似乎与文献 〔卜 “ 〕 中的结论不一致 , 他们 的结果是 , 在 一 范围内 , 对 、 的影响不大或稍有增加 , 而 在 一 范围 内 , 增大 使 、 明 显 上 升 。 但实际上 两者是 不予盾 的 , 关键 的 问题 是我们 只测定 了 、 、 三 个 水 平 下 的 、 , 有些 规律并未完全显示 出来 。 图 给 出了 和 〔 〕的测定结 果 , 图 中 表 明 当 时 , 、 随 增加而迅 速下 降 。 他认 为这个范围已经不是 点蚀 , 、 表观值实 际 上是 下述反应的 氧 化 一还原 电位 乏 一 十 根据计算该反 应的氧化 一 一 还 原 电位随 的 变化率 是 一 , 而 图 中曲线 的 斜率 是 一 , 两 者基本一致 。 我们 只单独地 给 出了 时的 、 表观值 , 对于 与 一 成份相近 的 , 、 表观值应高于 酸 性和 中性时 的 、 而 对于含 、 、 。 均要 高 得 多的 , 相应的氧化- 还原反 应可能 发生 变化 , 从而 使 。 表观值低于酸 性 和 中 性时 的 。 。 三 、 结 论 本文在 同一测 试方法 的基础 上 , 研究 了 , , 和 四 种 不 锈 钢 , 在 。 “ 一 ℃ , 浓度 一 , 一 条 件下 , 点蚀 电位与环 境因素的关系 , 所得 结 果有 点蚀 电位与温度的关系是 , 在 转折温度以下 , 随温度上升 ‘ 迅速 下降 , 超过 此温度 , 温度上升 缓慢下降 。 此现象 可 用竞争吸附理论解释 。 在所有研究 条件下 , 随着溶液 中 增加 , 。 下降 。 在酸 性和 中性介质 中 , 随 一 大 , 或 是 变化不 大 或 是 缓 慢 上 升

(NHBI) 4、对于耐点蚀性强的NHB1和NHB3不锈钢低温时不出现点蚀;而NHB1和316L 不锈欲在PH12时不出现点蚀。 本工作是由治金部军工办资助经费,在此对他们表示衷心感谢。 参考文献 (1 Leckie and Uhlig:(J.Electrochem.Soc 113,(1366)126? (2 Szklarska-Smialowska:Corrosion 27,(1971 )223 3 Kolotyrkin:(2nd Int,Congr.metallic Corr)New york 1953)P23 4 De Waard et al:Werkstoffe Korros 19,782 (1938 5 Ciolac et al;Rev.Roum.chim 20,(1975)730 6 Suzuki and Kitamura;corrosion )28,(1972 1 7 Riskin et al,Zashch.Metalov 2,(1966)657 (8 Bond:(J.Electrochem.soc)120,(1973)693 (9 Man and Gabe:Corros.sci)21,(1981)713 (10)Brigham;corrosion 28,(1972)177 (11)过家驹、张蕙文:(北京钢铁学院学报)第二期,(1981)121 (1?)Manning and Duquette:corros.sci)20,(1933 597 (13)Rozenfeld:corros.sci)7,(1967 129 The ifluence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the pitting potential of stainless steel Zhang Huiwen Wang Kuang Abstract Potentiodynamic scanning method was used to study influence of enviro- nmental factors on the pitting potentials of types NHB-1,NHB--3,316L and 304 stainless steel.The changing ranges of temperature,PH and Nacl concentration were0°-90℃,2-l2and1%一5%,respectively.The experimenta1 results showed that below certain temperature(It can be called E's as tran- siton temperature the Eo rapidly decrease with the tempcrature increase while over this temperature,the E.slowly decrease with the temperatuve in- crease in studied conditional ranges.preferential adsorption of C1-,O2 ard H20 on passivating films can be used t?explain this pheiomenon.Increasing NaCl concentration,the E tend to decrease.Th,E incrcase wita PH increa- se in neutral and acid solution.pitting corrosion was not fou.d for the types of NHB-1 and NHB-3 stainless steel at Low temperatare and for the types of NHB-1 and 316L stanless steel at PH12. i

、 对 于 耐 点蚀 性 强 的 和 不锈钢 低温时不 出现 点蚀 而 和 不 诱锹 在 时 不 出现点蚀 。 本工 作 是 由冶金部军工 办 资助 经 费 , 在此 对他 们表示 衷心 感谢 。 参 考 文 献 灰 , 一 , 丁交 二 〕 丫 弄 尸 , 。 , 几 , , ‘ 人 , 三 , , , , 一 过家 驹 、 张 蕙文 北京钢铁学院学报 第二 期 , 、 入工 , 、 尺。 、 , , , 缺 叭 犷 。 成 几 几 , 王 一 仑 夕 了 。 。 全 , 一 、 一 、 。 。 且 移 资 、 育 ” 一 、 一 ‘一 , 亨 五 、 ’ 。 、 , 卜三 , 、 比 几 几 七。 。 一 、 , 从 。 。 代几 丘 , 、 仑 江。 、 。 七 。 之 ” 八 一 住 一 。 皿 , 一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