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同步练习_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二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DOC,文档页数:4,文件大小:42.5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

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二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欣赏的美学特性和诗歌欣赏的主要方法 2.运用课文的观点进行诗歌欣赏的实践活 【学习障碍】 1.对一些重要句子的理解 2.欣赏是一个再创造,怎样去理解诗歌文本的内涵,怎样全面理解诗歌本体,显得尤为重要 【学习策略】 、要点概括法 要点概括法,就是对全文内容进行概括,来把握其中心与主旨。 诗歌的欣赏活动是由诗歌特点决定的。作者根据诗歌的特点谈欣赏要求,举了许多例子详加阐释。总的意思是 诗歌欣赏是一种“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像活动”。这种想像,再创造,作者又加以透辟的分析,概括起来 就是五个字:“泡”“找”“进”“猜”“补” 第一,诗歌欣赏与诗歌创作是逆向的,“诗人通过想像创造岀了诗的形象,读者通过想像正确地把握住诗人的艺术 构思,并且丰富地再现了诗人创造的形象”。读者的想像活动是诗人想像活动的再经历和再体验。不过这种“再创造”, 也不是创造一切,主要是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作者举三个例子(《我爱这土地》《长干曲》《沙扬娜拉一首》)都是说明 欣赏过程中的想像再创造的 第二,“再创造”有时是“泡”。诗人把繁复的生活现象浓缩成精约的典型的诗歌形象,欣赏诗歌就要把它“泡” 开来,还原到繁复的生活现象中。作者举《老马》这个例子说明了这一点。 第三,“再创造”有时是“找”。诗歌是含蓄的、隐喻的,所以欣赏诗歌要善于寻找并最后判断形象背后所蕴含的 情思,寻求诗句之外所包含的不尽韵味。作者举“采菊东篱下”诗句以及《祖国啊,祖国》《枫桥夜泊》三个例子说明 了这一点 第四,“再创造”有时是“进”。读者走进诗人所创造的境界中去,往往把自己内心的主观世界融进了诗的客观世 界中去。欣赏诗歌的目的,就在于通过诗人的启迪引起共鸣式的感性的燃烧。作者举“问君能有几多愁”这个例子说 明了这一点。 第五,“再创造”有时是“猜”。“猜”是对诗和诗人的综合性思考。诗歌形象以极简约表现极丰富,需要欣赏者以 自己的经验和思考去“猜”,去“补充和阐发”。作者举《口供》这个例子说明了这一点 第六,“再创造”有时是“补”。诗的语言是不连贯的、断断续续的,跳跃性很大,因此需要加以填补、连缀。作 者举《夜雨寄北》这个例子说明了这一点。 设问探究法 设问探究法,就是对课文有关问题,自主设问,加以明晰化 1.什么是诗歌欣赏中的再创造?为它下一个定义。 提示:性质定义应是一个判断句,包括“属”和“种类”两个内容。再创造归属于“想像活动”,它的特质是读者 通过想像读懂了诗。利用文中现成语句可组织成下面的定义: 诗歌欣赏中的再创造是读者正确把握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的一种想像活动。 2.文中以《我爱这土地》《长干曲》《沙扬娜拉一首》为例,说明诗歌欣赏是一种创造活动,但三例的说明是层进 式的。这三例分别和共同说明了什么? 提示:欣赏《我爱这土地》说明欣赏中的想像活动,围绕诗中形象(意象)展开 欣赏《长干曲》说明诗中形象和情感通过读者自由的想像得到了展现 欣赏《沙扬娜拉一首》说明在想像活动中,欣赏者可以将自己或联想到的其他人物“移入”,从而创造出生动的画面。 例说明欣赏诗歌的实质是对于诗人想像活动的再经历、再体验,还说明这种再创造的特点是了解诗人的感情活 动,寄托自己的情思,希望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3.什么是诗歌欣赏中的“泡”?提倡“泡”的原因是什么?“泡”有哪些具体内容? 提示:“泡”是在欣赏中把诗人由繁复的生活现象加以高度精练的东西,还原到它原先的状态中去。 提倡“泡”是因为诗歌的语言含蓄,即通过高度概括的语言,把众多的内容蕴蓄到最典型而又最精约的形象中 “泡”的具体内容包括:①把握以少量字词包蕴着的丰富而深远的含义:②寻找形象背后所蕴含的情思:③寻求 诗句之外包含的不尽的韵味。 4.什么是诗歌欣赏中的“猜”?提倡“猜”的原因是什么?“猜”的具体内容有哪些?

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二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欣赏的美学特性和诗歌欣赏的主要方法。 2.运用课文的观点进行诗歌欣赏的实践活动。 【学习障碍】 1.对一些重要句子的理解。 2.欣赏是一个再创造,怎样去理解诗歌文本的内涵,怎样全面理解诗歌本体,显得尤为重要。 【学习策略】 一、要点概括法 要点概括法,就是对全文内容进行概括,来把握其中心与主旨。 诗歌的欣赏活动是由诗歌特点决定的。作者根据诗歌的特点谈欣赏要求,举了许多例子详加阐释。总的意思是, 诗歌欣赏是一种“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像活动”。这种想像,再创造,作者又加以透辟的分析,概括起来 就是五个字:“泡”“找”“进”“猜”“补”。 第一,诗歌欣赏与诗歌创作是逆向的,“诗人通过想像创造出了诗的形象,读者通过想像正确地把握住诗人的艺术 构思,并且丰富地再现了诗人创造的形象”。读者的想像活动是诗人想像活动的再经历和再体验。不过这种“再创造”, 也不是创造一切,主要是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作者举三个例子(《我爱这土地》《长干曲》《沙扬娜拉一首》)都是说明 欣赏过程中的想像再创造的。 第二,“再创造”有时是“泡”。诗人把繁复的生活现象浓缩成精约的典型的诗歌形象,欣赏诗歌就要把它“泡” 开来,还原到繁复的生活现象中。作者举《老马》这个例子说明了这一点。 第三,“再创造”有时是“找”。诗歌是含蓄的、隐喻的,所以欣赏诗歌要善于寻找并最后判断形象背后所蕴含的 情思,寻求诗句之外所包含的不尽韵味。作者举“采菊东篱下”诗句以及《祖国啊,祖国》《枫桥夜泊》三个例子说明 了这一点。 第四,“再创造”有时是“进”。读者走进诗人所创造的境界中去,往往把自己内心的主观世界融进了诗的客观世 界中去。欣赏诗歌的目的,就在于通过诗人的启迪引起共鸣式的感性的燃烧。作者举“问君能有几多愁”这个例子说 明了这一点。 第五,“再创造”有时是“猜”。“猜”是对诗和诗人的综合性思考。诗歌形象以极简约表现极丰富,需要欣赏者以 自己的经验和思考去“猜”,去“补充和阐发”。作者举《口供》这个例子说明了这一点。 第六,“再创造”有时是“补”。诗的语言是不连贯的、断断续续的,跳跃性很大,因此需要加以填补、连缀。作 者举《夜雨寄北》这个例子说明了这一点。 二、设问探究法 设问探究法,就是对课文有关问题,自主设问,加以明晰化。 1.什么是诗歌欣赏中的再创造?为它下一个定义。 提示:性质定义应是一个判断句,包括“属”和“种类”两个内容。再创造归属于“想像活动”,它的特质是读者 通过想像读懂了诗。利用文中现成语句可组织成下面的定义: 诗歌欣赏中的再创造是读者正确把握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的一种想像活动。 2.文中以《我爱这土地》《长干曲》《沙扬娜拉一首》为例,说明诗歌欣赏是一种创造活动,但三例的说明是层进 式的。这三例分别和共同说明了什么? 提示:欣赏《我爱这土地》说明欣赏中的想像活动,围绕诗中形象(意象)展开; 欣赏《长干曲》说明诗中形象和情感通过读者自由的想像得到了展现; 欣赏《沙扬娜拉一首》说明在想像活动中,欣赏者可以将自己或联想到的其他人物“移入”,从而创造出生动的画面。 三例说明欣赏诗歌的实质是对于诗人想像活动的再经历、再体验,还说明这种再创造的特点是了解诗人的感情活 动,寄托自己的情思,希望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3.什么是诗歌欣赏中的“泡”?提倡“泡”的原因是什么?“泡”有哪些具体内容? 提示:“泡”是在欣赏中把诗人由繁复的生活现象加以高度精练的东西,还原到它原先的状态中去。 提倡“泡”是因为诗歌的语言含蓄,即通过高度概括的语言,把众多的内容蕴蓄到最典型而又最精约的形象中。 “泡”的具体内容包括:①把握以少量字词包蕴着的丰富而深远的含义;②寻找形象背后所蕴含的情思;③寻求 诗句之外包含的不尽的韵味。 4.什么是诗歌欣赏中的“猜”?提倡“猜”的原因是什么?“猜”的具体内容有哪些?

提示:“猜”是欣赏过程中对诗和诗人的综合性思考 提倡“猜”是因为诗歌形象以一代十,以少胜多,极精约,极概括,给读者留下极宽阔的猜想空间;还因为诗的 语言跳跃性很大。 “猜”的具体内容包括:①欣赏者以自己的经验和思考对诗歌形象和诗人情思加以补充和阐发,如课文对闻一多 《口供》的分析。②对诗歌语言不连贯的地方(省略了许多关连,隐藏了许多阐发和判断的地方)加以填补。 【研究性学习】 中国古典诗歌确实有寄托象征的传统,美人香草、春兰秋菊各有习惯的寓意。诗人有时不敢或不愿把自己的政治 见解明白说出,就用隐晦曲折的手法透露给读者。有时为了使诗歌显得含蓄蕴藉,也故意隐去真意,用其他事物来比 兴。那些题为咏怀、咏史、感遇、感怀的作品,尤其多用这种手法。对这类作品的鉴赏,当然应该透过表面的词句揭 示其中的深义。但是也必须从诗歌的形象出发,以形象给人的感受为依据。如果离开形象和感受,任意往政治教化的 大题目上拉扯,根本不可能理解其中的真意,更谈不到艺术的鉴赏。黄庭坚说得好 子美诗妙处乃在无意于文。…彼喜穿凿者,弃其大旨,取其发兴,于所遇林泉人物、草木虫鱼,以为物物皆有 所托,如世间商度隐语者,则子美之诗委地矣。(《大雅堂记》) 不顾诗歌特殊的艺术表现方法,拘泥于生活的细节真实,对诗歌进行纯逻辑的分析,是另一种有代表性的评论诗 歌的方法。以这种方法论诗的人,总是拿生活的细节去衡量作品,要求处处落实。一些很有情趣的诗,往往就这样被 糟踏了。譬如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是一首 富于艺术想像的好诗。杨慎《升庵诗话》却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 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我看任何一个有鉴赏力的读者都不会同意杨慎这段话的。“千里 本是想像夸张之词,极言千里江南,到处是大好的春色。题目叫“江南春”,正是着眼于整个江南。若改为“十里莺啼 绿映红”,既不切诗题,也失去了诗意。宋蔡绦《西清诗话》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王安石写了一首《残菊诗》,诗曰 “黄昏风雨打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折得一枝还好在,可怜公子惜花心。”(见吴景旭《历代诗话》卷五十七所引) 欧阳修读后笑道:“百花尽落,独菊枝上枯耳。”于是写了两句诗嘲笑他:“秋英不比春花落,为报诗人子细吟。”王安 石闻之曰:“是岂不知《楚辞》:‘夕餐秋菊之落英’?欧九不学之过也。”欧阳修当然不会没有读过《楚辞》,他的文学 鉴赏力也一定是很高的。但他对这首诗的评论,恐怕是犯了拘泥执著的毛病。菊花究竟落不落呢?史正志《菊谱后序》 说:“菊花有落者,有不落者。花瓣结密者不落,……花瓣扶疏者多落。”由此看来,王安石也许并没有错。退一步说, 即使菊花完全不落,写诗也不妨写落英,兴之所至不一定要找出植物学的根据:读者吟咏欣赏之际也不必以科学的眼 光在细节上苛求于他。古代的诗人中,写落英的何止一人?屈原、左思、苏轼、陆游,都有诗在。如果用科学的眼光 落实,还有什么诗歌鉴赏可言呢?又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 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欧阳修《六一诗话》说,此诗虽佳而“理有不通”,“其如三更不是打钟时”。此后,王直方《诗 话》、叶梦得《石林诗话》、范温《诗眼》都引了别人的诗句,证明唐代确有半夜打钟之事。《诗眼》还引《南史·文学 传》,齐武帝景阳楼有三更钟、五更钟,丘仲孚读书以中宵钟鸣为限,以证明张继的诗无可指摘(见《苕溪渔隐丛话》 前集卷二十三所引)。明胡应麟更进一步说 张继“夜半钟声到客船”,谈者纷纷,皆为昔人愚弄。诗流借景立言,惟在声律之调,兴象之合,区区事实,彼岂 暇计?无论夜半是非,即钟声闻否,未可知也 (《诗薮》) 胡应麟的话不免有点过分,他的精神却是可取的。诗歌创作固然要符合生活的真实,但不应对生活作机械的模仿 诗人可以对生活本来的形式加以改变,以求反映生活的本质。对于抒情诗,尤其不能以细节的真实来要求它。齐白石 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这话揭示了艺术创作的一条重要规律,也适用于诗歌创作, 般地说,诗当然不可碍于事理,有时却又允许不合事理。“白发三千丈”(李白《秋浦歌》),合理吗?但表现诗人乍 对明镜看到白发时的惊讶之情,是再传神不过的。“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李白《金乡送韦八之西京》,合理吗? 但表现对远方朋友的思念,是再真切不过的。“思牵今夜肠应直”(李贺《秋来》),合理吗?但表现那种迷离恍惚的幽 思,是再恰切不过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诗》)也不合理,但是合情,真 实地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时那种忙忙碌碌的气氛和焦急的心情。以上这些诗,如果仅仅用生活的细节去衡量,用逻辑 的方法去推断,而不顾诗歌形象给人的艺术感受,还谈得上诗歌鉴赏吗? 从形象出发,鉴赏中国古典诗歌,还应该充分考虑它们创造形象的特点。中国古典诗歌主要是短小的抒情诗,并 没有塑造什么典型人物。因此,我们不能用分析戏剧、小说的方法,从诗里寻找典型人物形象。中国古典诗歌的形象, 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表现出来的主观的感情形象,我姑且称之为“意象”。鉴赏这类作品,不仅要着眼 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个方面融合的程度。只 有抓住诗歌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中国

提示:“猜”是欣赏过程中对诗和诗人的综合性思考。 提倡“猜”是因为诗歌形象以一代十,以少胜多,极精约,极概括,给读者留下极宽阔的猜想空间;还因为诗的 语言跳跃性很大。 “猜”的具体内容包括:①欣赏者以自己的经验和思考对诗歌形象和诗人情思加以补充和阐发,如课文对闻一多 《口供》的分析。②对诗歌语言不连贯的地方(省略了许多关连,隐藏了许多阐发和判断的地方)加以填补。 【研究性学习】 中国古典诗歌确实有寄托象征的传统,美人香草、春兰秋菊各有习惯的寓意。诗人有时不敢或不愿把自己的政治 见解明白说出,就用隐晦曲折的手法透露给读者。有时为了使诗歌显得含蓄蕴藉,也故意隐去真意,用其他事物来比 兴。那些题为咏怀、咏史、感遇、感怀的作品,尤其多用这种手法。对这类作品的鉴赏,当然应该透过表面的词句揭 示其中的深义。但是也必须从诗歌的形象出发,以形象给人的感受为依据。如果离开形象和感受,任意往政治教化的 大题目上拉扯,根本不可能理解其中的真意,更谈不到艺术的鉴赏。黄庭坚说得好: 子美诗妙处乃在无意于文。……彼喜穿凿者,弃其大旨,取其发兴,于所遇林泉人物、草木虫鱼,以为物物皆有 所托,如世间商度隐语者,则子美之诗委地矣。(《大雅堂记》) 不顾诗歌特殊的艺术表现方法,拘泥于生活的细节真实,对诗歌进行纯逻辑的分析,是另一种有代表性的评论诗 歌的方法。以这种方法论诗的人,总是拿生活的细节去衡量作品,要求处处落实。一些很有情趣的诗,往往就这样被 糟踏了。譬如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是一首 富于艺术想像的好诗。杨慎《升庵诗话》却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 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我看任何一个有鉴赏力的读者都不会同意杨慎这段话的。“千里” 本是想像夸张之词,极言千里江南,到处是大好的春色。题目叫“江南春”,正是着眼于整个江南。若改为“十里莺啼 绿映红”,既不切诗题,也失去了诗意。宋蔡绦《西清诗话》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王安石写了一首《残菊诗》,诗曰: “黄昏风雨打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折得一枝还好在,可怜公子惜花心。”(见吴景旭《历代诗话》卷五十七所引) 欧阳修读后笑道:“百花尽落,独菊枝上枯耳。”于是写了两句诗嘲笑他:“秋英不比春花落,为报诗人子细吟。”王安 石闻之曰:“是岂不知《楚辞》:‘夕餐秋菊之落英’?欧九不学之过也。”欧阳修当然不会没有读过《楚辞》,他的文学 鉴赏力也一定是很高的。但他对这首诗的评论,恐怕是犯了拘泥执著的毛病。菊花究竟落不落呢?史正志《菊谱后序》 说:“菊花有落者,有不落者。花瓣结密者不落,……花瓣扶疏者多落。”由此看来,王安石也许并没有错。退一步说, 即使菊花完全不落,写诗也不妨写落英,兴之所至不一定要找出植物学的根据;读者吟咏欣赏之际也不必以科学的眼 光在细节上苛求于他。古代的诗人中,写落英的何止一人?屈原、左思、苏轼、陆游,都有诗在。如果用科学的眼光 一一落实,还有什么诗歌鉴赏可言呢?又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 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欧阳修《六一诗话》说,此诗虽佳而“理有不通”,“其如三更不是打钟时”。此后,王直方《诗 话》、叶梦得《石林诗话》、范温《诗眼》都引了别人的诗句,证明唐代确有半夜打钟之事。《诗眼》还引《南史·文学 传》,齐武帝景阳楼有三更钟、五更钟,丘仲孚读书以中宵钟鸣为限,以证明张继的诗无可指摘(见《苕溪渔隐丛话》 前集卷二十三所引)。明胡应麟更进一步说: 张继“夜半钟声到客船”,谈者纷纷,皆为昔人愚弄。诗流借景立言,惟在声律之调,兴象之合,区区事实,彼岂 暇计?无论夜半是非,即钟声闻否,未可知也。 (《诗薮》) 胡应麟的话不免有点过分,他的精神却是可取的。诗歌创作固然要符合生活的真实,但不应对生活作机械的模仿。 诗人可以对生活本来的形式加以改变,以求反映生活的本质。对于抒情诗,尤其不能以细节的真实来要求它。齐白石 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这话揭示了艺术创作的一条重要规律,也适用于诗歌创作。 一般地说,诗当然不可碍于事理,有时却又允许不合事理。“白发三千丈”(李白《秋浦歌》),合理吗?但表现诗人乍 对明镜看到白发时的惊讶之情,是再传神不过的。“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李白《金乡送韦八之西京》),合理吗? 但表现对远方朋友的思念,是再真切不过的。“思牵今夜肠应直”(李贺《秋来》),合理吗?但表现那种迷离恍惚的幽 思,是再恰切不过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诗》)也不合理,但是合情,真 实地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时那种忙忙碌碌的气氛和焦急的心情。以上这些诗,如果仅仅用生活的细节去衡量,用逻辑 的方法去推断,而不顾诗歌形象给人的艺术感受,还谈得上诗歌鉴赏吗? 从形象出发,鉴赏中国古典诗歌,还应该充分考虑它们创造形象的特点。中国古典诗歌主要是短小的抒情诗,并 没有塑造什么典型人物。因此,我们不能用分析戏剧、小说的方法,从诗里寻找典型人物形象。中国古典诗歌的形象, 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表现出来的主观的感情形象,我姑且称之为“意象”。鉴赏这类作品,不仅要着眼 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个方面融合的程度。只 有抓住诗歌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中国

古典诗歌 【同步达纲练习】 阅读下文,完成1~5题。 从根本上说,文学的欣赏活动,凭借语言这种无所不在的符号来进行,从符号再返回丰富的世界中来,这是一种 再创造。诗歌的欣赏活动更是一种确切意义上的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像活动。想像不仅对于诗人的创作是 种必要,对于读者的欣赏也是一种必要。可以认为,诗人通过想像创造出了诗的形象,读者通过想像正确地把握住 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了解了这首诗的时代背景,开始进入对 诗的本身的理解,这时,在眼前展示的是诗的形象,这是诗人想像的产物。欣赏活动可以认为是对于诗人想像活动的 再经历和再体验 1.本文的题目是“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文中哪句话是来阐释“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这个意思的 2.艺术的创造和再创造过程是不同的阶段,连结这两个阶段的中介是 3.构成文学作品的材料是 4.艺术的再创造活动的主要心理方式是 5.你能用一个图式把艺术的创造、再创造活动表达出来吗? 二、将下文与与艾青的《我爱这土地》结合起来阅读,完成6~8题。 《我爱这土地》的形象的核心,是一只不懈地为土地、河流、风和黎明歌唱,死后连羽毛也奉献给土地的多情鸟。 诗人借这只鸟的形象来表达他热爱受苦受难的祖国和人民的情怀。读诗的全过程,想像活动,都是围绕这只鸟的形象 展开的。对于诗中爱国主义激情的把握,是通过对于这只热爱土地的鸟的想像而获得的。离开了这些,将一无所获。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一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6.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 著的爱。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 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 之意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 人自己。 7.中国的诗歌讲究意象,讲究意境。诗歌《我爱这土地》中的意象,在文中是怎样表达的? 8.课文中说“我们了解了这首诗的时代背景,开始进入对诗的本身的理解”,那么写诗的时代是怎样的? 、阅读下文,完成9~12题。 为什么说这是再创造?因为诗人并没有告诉这位女郎的年龄、容貌以及互道珍重的两人的关系,但这并不妨碍读 者在自己的想像中创造出一个动人的画面来。这在诗的欣赏活动中不仅是允许的,而且是受到鼓励的。这种想像活动

古典诗歌。 【同步达纲练习】 一、阅读下文,完成 1~5 题。 从根本上说,文学的欣赏活动,凭借语言这种无所不在的符号来进行,从符号再返回丰富的世界中来,这是一种 再创造。诗歌的欣赏活动更是一种确切意义上的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像活动。想像不仅对于诗人的创作是 一种必要,对于读者的欣赏也是一种必要。可以认为,诗人通过想像创造出了诗的形象,读者通过想像正确地把握住 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了解了这首诗的时代背景,开始进入对 诗的本身的理解,这时,在眼前展示的是诗的形象,这是诗人想像的产物。欣赏活动可以认为是对于诗人想像活动的 再经历和再体验。 1.本文的题目是“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文中哪句话是来阐释“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这个意思的? 2.艺术的创造和再创造过程是不同的阶段,连结这两个阶段的中介是 。 3.构成文学作品的材料是 。 4.艺术的再创造活动的主要心理方式是 。 5.你能用一个图式把艺术的创造、再创造活动表达出来吗? 二、将下文与与艾青的《我爱这土地》结合起来阅读,完成 6~8 题。 《我爱这土地》的形象的核心,是一只不懈地为土地、河流、风和黎明歌唱,死后连羽毛也奉献给土地的多情鸟。 诗人借这只鸟的形象来表达他热爱受苦受难的祖国和人民的情怀。读诗的全过程,想像活动,都是围绕这只鸟的形象 而展开的。对于诗中爱国主义激情的把握,是通过对于这只热爱土地的鸟的想像而获得的。离开了这些,将一无所获。 我爱这土地 艾 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 年 11 月 17 日 6.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 著的爱。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 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 之意。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 人自己。 7.中国的诗歌讲究意象,讲究意境。诗歌《我爱这土地》中的意象,在文中是怎样表达的? 8.课文中说“我们了解了这首诗的时代背景,开始进入对诗的本身的理解”,那么写诗的时代是怎样的? 三、阅读下文,完成 9~12 题。 为什么说这是再创造?因为诗人并没有告诉这位女郎的年龄、容貌以及互道珍重的两人的关系,但这并不妨碍读 者在自己的想像中创造出一个动人的画面来。这在诗的欣赏活动中不仅是允许的,而且是受到鼓励的。这种想像活动

可以使欣赏者自己,或由此联想起来的其他人物“移入”那张他所再创造的画面中去一一他可以把那一位水莲花似的 女郎想像成自己的女友或爱人,他可以在一声充满“蜜甜的忧愁”的“沙扬娜拉”中,寄托着自己与心爱的朋友道别 的那一份眷恋之情。就是说,他可以把“我”想像为诗中的人。 但是,也不可对诗的欣赏存在着不切实际的奢望,以为读诗可以“创造一切”,因而也可以洞悉一切。这是不可能 的。诗不可能把什么都告诉我们,特别是由于它不可能详尽地叙事,由于交待情节、描写人物不是诗的擅长,因此 诗不可能更多地告诉什么,诗的特点在抒情。读诗并试图达到正确欣赏,主要不在于通过诗了解更多的事物。与其说 是为了了解,不如说是为了感动。作为读者,希望通过诗的形象产生感情上的共鸣。《长干曲》也好,《沙扬娜拉一首》 也好,希望这种欣赏的结果,不单是了解诗人的情感活动,而且寄托自己的情思,或者重温自己曾经有过的情感的经 历。这就是诗的欣赏上的再创造 9.中国许多文人将女人比作花,徐志摩的《沙扬娜拉》也是巧妙地将那女人比作水莲花,这同样地感动了读者, 激发了读者美好的再创造。这除了“花”与“女人”的美、香、洁以外,还因为女人与花的哪个特点相似?(用诗中 的话回答) 10.据稗官记载,清代杭州某女子病重将死,其父愤然将《石头记》投于火,那少女幽然说道:“乃何烧杀我宝玉?” 从这话中看出,这少女将自己想像成了 文中有一句话也说的是这种情况,这句话是 1.在读者的再创造中,读者“与其说是为了了解,不如说是为了感动”,引起“感情上的共鸣”,具体说来,“感 动”的内容有哪些? 12.在文中作者认为,诗与小说等叙事类文学是不同的。其不同点是什么? 参考谷案 【同步达纲练习】 、1.诗人通过想像创造出了诗的形象,读者通过想像正确地把握住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 2.作品 3.语言 4.想像 世界 5 作品 作家 读者 二、6,D(其中的“我”应指作者或像作者一样的人。这是个群体概念,范围不限于作者一人) 7.一只不懈地为土地、河流、风和黎明歌唱,死后连羽毛也奉献给土地的多情鸟 8.诗作末尾写明创作时间是1938年,因而应是抗日战争时期。 9.娇羞 10.林黛玉,他可以把“我”想像为诗中的人 11.①了解诗人的感情活动:②寄托自己的情思:③重温自己曾经有过的感情的经历 12.叙事类文体可以详尽地叙事,交待情节,描写人物,而诗的特点在于抒情

可以使欣赏者自己,或由此联想起来的其他人物“移入”那张他所再创造的画面中去——他可以把那一位水莲花似的 女郎想像成自己的女友或爱人,他可以在一声充满“蜜甜的忧愁”的“沙扬娜拉”中,寄托着自己与心爱的朋友道别 的那一份眷恋之情。就是说,他可以把“我”想像为诗中的人。 但是,也不可对诗的欣赏存在着不切实际的奢望,以为读诗可以“创造一切”,因而也可以洞悉一切。这是不可能 的。诗不可能把什么都告诉我们,特别是由于它不可能详尽地叙事,由于交待情节、描写人物不是诗的擅长,因此, 诗不可能更多地告诉什么,诗的特点在抒情。读诗并试图达到正确欣赏,主要不在于通过诗了解更多的事物。与其说 是为了了解,不如说是为了感动。作为读者,希望通过诗的形象产生感情上的共鸣。《长干曲》也好,《沙扬娜拉一首》 也好,希望这种欣赏的结果,不单是了解诗人的情感活动,而且寄托自己的情思,或者重温自己曾经有过的情感的经 历。这就是诗的欣赏上的再创造。 9.中国许多文人将女人比作花,徐志摩的《沙扬娜拉》也是巧妙地将那女人比作水莲花,这同样地感动了读者, 激发了读者美好的再创造。这除了“花”与“女人”的美、香、洁以外,还因为女人与花的哪个特点相似?(用诗中 的话回答) 10.据稗官记载,清代杭州某女子病重将死,其父愤然将《石头记》投于火,那少女幽然说道:“乃何烧杀我宝玉?” 从这话中看出,这少女将自己想像成了 ,文中有一句话也说的是这种情况,这句话是 。 11.在读者的再创造中,读者“与其说是为了了解,不如说是为了感动”,引起“感情上的共鸣”,具体说来,“感 动”的内容有哪些? 12.在文中作者认为,诗与小说等叙事类文学是不同的。其不同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 【同步达纲练习】 一、1.诗人通过想像创造出了诗的形象,读者通过想像正确地把握住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 2.作品 3.语言 4.想像 5. 二、6.D(其中的“我”应指作者或像作者一样的人。这是个群体概念,范围不限于作者一人) 7.一只不懈地为土地、河流、风和黎明歌唱,死后连羽毛也奉献给土地的多情鸟。 8.诗作末尾写明创作时间是 1938 年,因而应是抗日战争时期。 三、9.娇羞。 10.林黛玉,他可以把“我”想像为诗中的人 11.①了解诗人的感情活动;②寄托自己的情思;③重温自己曾经有过的感情的经历。 12.叙事类文体可以详尽地叙事,交待情节,描写人物,而诗的特点在于抒情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