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核外遗传分析 教学内容要点: 1.母性影响的概念及遗传的特点: 2.细胞质遗传的概念、遗传的特点: .草履虫放毒型造传与核质关系 4. 线粒体遗传及分子基础 5.叶绿体遗传及分子基础: 6.核质互作雄性不有与杂种优势的利用。 第一节核外遗传的性质与特点 10.1.1细胞质遗传的概念 胞质遗传:由细胞质遗传物质引起的遗传现象。(仅称非染色体遗传、非孟德尔一查、 染色体外遗传、核外遗传、母体遗传)。 细胞质基因组:所有细胞器和细胞质颗粒中遗传物质的总称。 10.1.2细胞质遗传的特点 ①正反交结果表现不同: 核遗传:其遗传物质由雌核和雄核共同提供,表现相同。质遗传:细胞质基因决定的遗 传性状,只能通过卵细胞遗传给后代,而不能通过精子遗传给后代。 ②由细胞质中的附加体或共生体决定的性状,表现往往类似病毒的转导或感染,即可传递 给其他细胞。 第二节细胞内敏感物质的遗传 10.2.1草履虫放毒型的遗传 无性生殖:通常的生殖 有性生殖(接合生殖): 1)自体接合:Kk大核消失→两个小核Kk各自减数分裂(4+4=8Kk),只留1个小核Kk)一 小核有丝分裂(Kk)一核融合(KKorkk)一2次有丝分裂,形成4个核一细胞质分裂,每个细 的2个核, 个成大核。另 个有丝分裂形成两个小核(KKorkk)。 2)异体接合:KK和k出 一大核(2n)消失, 两个小核(2n)减数分 裂保留 -个8- ,n)一有丝 分裂(+n)→交换一个小核(K,k)→两核融合(Kk)一2次有丝分裂(4个核,两个细跑 均为Kk)一细胞质分裂(每个细胞中2个核,均为Kk),其中一个形成大核,另一个进行 一次有丝分裂,形成2小核(Kk). A短暂结合:小核交换,胞质不交换 长久结合:小核和细胞质均交换。 卡巴粒通过细胞质遗传.敏感型(Kk)变成了杀伤 型 第三节母体影响 子代的表型受母本核基因型的影响而和母亲表型相似的现象。有的可能影响幼龄阶段,有 的可能影响一生。 10.3.1短暂的母 ♀AaX5aa 性影回 Aa aa 如:欧洲麦粉蛾野生型幼虫 幼虫有色有色 皮肤色素由Aa控制。 成虫褐色红色
第十章 核外遗传分析 教学内容要点: 1. 母性影响的概念及遗传的特点; 2. 细胞质遗传的概念、遗传的特点; 3. 草履虫放毒型遗传与核质关系; 4. 线粒体遗传及分子基础; 5. 叶绿体遗传及分子基础; 6. 核质互作雄性不育与杂种优势的利用。 第一节核外遗传的性质与特点 10.1.1 细胞质遗传的概念 细胞质遗传:由细胞质遗传物质引起的遗传现象。(又称非染色体遗传、非孟德尔一查、 染色体外遗传、核外遗传、母体遗传)。 细胞质基因组:所有细胞器和细胞质颗粒中遗传物质的总称。 10.1.2 细胞质遗传的特点 ① 正反交结果表现不同: 核遗传:其遗传物质由雌核和雄核共同提供,表现相同。质遗传:细胞质基因决定的遗 传性状,只能通过卵细胞遗传给后代,而不能通过精子遗传给后代。 ② 由细胞质中的附加体或共生体决定的性状,表现往往类似病毒的转导或感染,即可传递 给其他细胞。 第二节 细胞内敏感物质的遗传 10.2.1 草履虫放毒型的遗传 无性生殖:通常的生殖 有性生殖(接合生殖): 1)自体接合:Kk 大核消失→两个小核 Kk 各自减数分裂(4+4=8,K/k),只留1个小核(K/k) → 小核有丝分裂(K/k) →核融合(KKorkk) →2 次有丝分裂,形成4个核→细胞质分裂,每个细 胞2个核,一个成大核,另一个有丝分裂形成两个小核( KKorkk )。 2)异体接合:KK 和 kk→大核(2n)消失,两个小核(2n)减数分裂保留一个(8-7,n) → 有丝 分裂(n+n) →交换一个小核(K,k) →两核融合(Kk) →2次有丝分裂(4个核,两个细胞 均为 Kk)→ 细胞质分裂(每个细胞中2个核,均为 Kk),其中一个形成大核,另一个进行 一次有丝分裂,形成2小核(Kk). A 短暂结合:小核交换,胞质不交换; B 长久结合:小核和细胞质均交换。卡巴粒通过细胞质遗传.敏感型( Kk )变成了杀伤 型. 第三节 母体影响 子代的表型受母本核基因型的影响而和母亲表型相似的现象。有的可能影响幼龄阶段,有 的可能影响一生
10.3.2持久的母性影响 如:椎实螺,外壳螺旋方向有左旋和右旋两种。 D(右旋)d(左旋)。 P DD♀Xdd dd♀XDD F1 Dd(右) F1 Dd(左) F2DD2Dddd(右) 令 DD2Dddd(右) F3右 右左 F3 右右左 3右:1左 3右:1左 解释:右旋还是左旋,取决于最初的一次卵裂。 01 10 ● 02 20 右旋(D) 左旋(d) 因为卵裂的物质来自母亲,所以受母亲的核基因控制,与其自身的基因无关,但自身的 基因又影响下一代(如dd)。 第四节线粒体遗传及其分子基础 10.4.1酿酒酵母的小菌落突变 正常情况下大茵落固歷大菌落+小菌机-2% 小菌落附凝小菌落 原因:小茵落缺少一系列的呼吸酶(如琥珀酸脱氢酶,细胞色素氧化酶a、b和©),而 合成这些酶的基因存在于线粒体上,线粒体分向每个子细胞又是随机的。 个体 同-小菌落”个体 ,成数分製 8⑧ 啤酒酵母小菌落的细胞质遗传
10.3.2 持久的母性影响 如:椎实螺,外壳螺旋方向有左旋和右旋两种。 D(右旋)d(左旋)。 解释:右旋还是左旋,取决于最初的一次卵裂。 ○ 1 1 ○ ○ ○ ○ 2 2 ○ ○ ○ 右旋(D) 左旋(d) 因为卵裂的物质来自母亲,所以受母亲的核基因控制,与其自身的基因无关,但自身的 基因又影响下一代(如 dd)。 第四节 线粒体遗传及其分子基础 10.4.1 酿酒酵母的小菌落突变 原因:小菌落缺少一系列的呼吸酶(如琥珀酸脱氢酶,细胞色素氧化酶 a、b 和 c),而 合成这些酶的基因存在于线粒体上,线粒体分向每个子细胞又是随机的
(1)线粒体基因组的一般性质 ①多为裸露的双链DNA,呈环状,极少数为线状DNA(eg四膜虫) ②各物种线粒体DNA的大小不 ,个细胞内有多个线粒体,一个线粒体内有多个mtDNA分子(心、肝等每个细胞有上 千个线粒体): ④无重复的核苷酸序列,有短的多聚核苷酸序列: ⑤mtDNA的复制有B型、D环、等半保留复制形式: mLDNA的复制与核DNA的复制相对独立 ⑦mtDNA含编码与呼吸作用相关的酶和蛋白质基因。 (2)线粒体的遗传表达和控制系统 ①mtDNA含有能够编码一部分自身的蛋白质、rRNA、 RNA等的基因: ②线粒体的遗传装置能够单独完成DNA复制、基因转录、蛋白质合成和基因重组: ③ 蛋白质翻译及基因表达的很多蛋白质由核基因编码 表明:线粒体是半自主性细胞器 第五节 叶绿体遗传及其分子基础 紫莱莉质体的遗传 接哥花粉 的枝条(?) 提供花粉的技条(6)簧交子代精株的表 白色 白伍 绿色 花斑 白色 绿色 白色 是品 绿色 花斑 白色 绿色 花斑 绿色 花斑 花斑 原因:紫茉莉花斑现象是由叶绿体的前体(质体)变异引起的, 正常质体 正常质体 绿色 和 随机分配 白色质体 白色 胞 正常质体 白色质体 花斑 和白色质体 10.5.2叶绿体遗传的分子基础 (1)叶绿体基因组 ①120-190Kb的cceDNA 个叶绿体含一至几十个DNA分子 2 ctDNA无5‘.甲基胞嘧啶: ③有两个反向重复序列(DNA区)一变性出现发卡结构: ④具有相对独立的基因复制、表达和调节系统
(1) 线粒体基因组的一般性质 ① 多为裸露的双链 DNA,呈环状,极少数为线状 DNA(eg.四膜虫); ② 各物种线粒体 DNA 的大小不一; ③ 一个细胞内有多个线粒体,一个线粒体内有多个 mtDNA 分子(心、肝等每个细胞有上 千个线粒体); ④ 无重复的核苷酸序列,有短的多聚核苷酸序列; ⑤ mtDNA 的复制有θ型、D 环、σ等半保留复制形式; ⑥ mtDNA 的复制与核 DNA 的复制相对独立; ⑦ mtDNA 含编码与呼吸作用相关的酶和蛋白质基因。 (2)线粒体的遗传表达和控制系统 ① mtDNA 含有能够编码一部分自身的蛋白质、rRNA、 tRNA 等的基因; ② 线粒体的遗传装置能够单独完成 DNA 复制、基因转录、蛋白质合成和基因重组; ③ 参与 mtDNA 的复制、基因转录、蛋白质翻译及基因表达的很多蛋白质由核基因编码, 对核基因具有一定的依赖性。 表明:线粒体是半自主性细胞器。 第五节 叶绿体遗传及其分子基础 紫茉莉质体的遗传 原因:紫茉莉花斑现象是由叶绿体的前体(质体)变异引起的。 10.5.2 叶绿体遗传的分子基础 (1)叶绿体基因组 ①120-190Kb 的 cccDNA,一个叶绿体含一至几十个 DNA 分子; ②ctDNA 无 5‘-甲基胞嘧啶; ③有两个反向重复序列(rDNA 区)——变性出现发卡结构; ④具有相对独立的基因复制、表达和调节系统
⑤部分基因有内含子:eg.Rubisco大亚基9个内含子。 (2)叶绿体DNA的物理图谱及基因组成 ①核糖体为70S 6 SDNA的次序分布在反向重复序列区 ②30多个RNA编码序列,其中4个在反向重复区,2个在16S和23SDNA之间、其余分 散分布: ③mRNA:核糖体蛋白(1/3,20)、Rubisco大亚基、PSI和PSI(部分)、ATPase、RNA多 聚酶(部分)、申子传递蛋白等。 (3)叶绿体遗传系统及其与核遗传系统的关系 叶绿体中的蛋白质分三类 ①由ctDNA编码的蛋白:eg.PS I中的P7O0Chla蛋白: ②由核基因编码的蛋白:egPsⅡ中的Chla/b蛋白: ③由核和线粒体基因共同编码的的蛋白:eg Rubisco的大亚基由CtDNA编码:而小亚基 由核基因编码,在胞质中被翻译后,经导肽运送至叶绿体。 表明叶绿体是半自主性的。 第六节核外遗传与植物雄性不育 10.6.1植物的雄性不育 雄性不育male sterility):由于花粉不能正常发育,不能与卵细胞受精形成合子, 产生子代个体的遗传学现象」 细胞核不有性 细胞质不育性 核质互作雄性不育 (1)细胞核不育性 msms MsMs Ms一可育 配子 ms Ms ms 的 Msms F2基因型 1MsMs sms 1msms 表现型 3可育:1不育 缺点:不易找到相应的保持系 (2)细胞质不育性 P (不育)S N(可育) F (不育) N (可自音) N可育 (不育) S一☑下 缺点:不易找到相应的恢复系 (3)质一核互作不育
⑤部分基因有内含子:eg. Rubisco 大亚基 9 个内含子。 (2)叶绿体 DNA 的物理图谱及基因组成 ①核糖体为 70S, 16S、23S、4.5S、5SrDNA 的次序分布在反向重复序列区; ②30 多个 tRNA 编码序列,其中 4 个在反向重复区,2 个在 16S 和 23SrDNA 之间、其余分 散分布; ③mRNA: 核糖体蛋白(1/3,20)、Rubisco 大亚基、PSI 和 PSII(部分)、ATPase、RNA 多 聚酶(部分)、电子传递蛋白等。 (3)叶绿体遗传系统及其与核遗传系统的关系 叶绿体中的蛋白质分三类: ① 由 ctDNA 编码的蛋白:eg.PSⅠ中的 P700 Chla 蛋白; ② 由核基因编码的蛋白:eg.PSⅡ中的 Chla/b 蛋白; ③ 由核和线粒体基因共同编码的的蛋白:eg. Rubisco 的大亚基由 ctDNA 编码;而小亚基 由核基因编码,在胞质中被翻译后,经导肽运送至叶绿体。 表明:叶绿体是半自主性的。 第六节 核外遗传与植物雄性不育 10.6.1 植物的雄性不育 雄性不育(male sterility):由于花粉不能正常发育,不能与卵细胞受精形成合子, 产生子代个体的遗传学现象。 细胞核不育性 细胞质不育性 核-质互作雄性不育 (1) 细胞核不育性 缺点:不易找到相应的保持系 (2)细胞质不育性 缺点:不易找到相应的恢复系 (3)质-核互作不育
细胞核基因 R-可育 r-不育 细胞质基因 N-可育 S-不育 核基因 (RR) (可育)(Rr)(可育)(r)(不育) 胞质基 N(可育) N(RR)(可育)N(Rr)(可育)N(rr)(可育) S(不育)S(RR) (可育)S(Rr)(可育)S(rr)(不育) 其中:Srm)不育系 N(rm):保持系 S(RR) 和NRR):恢复系 P S(rr) × N(rr) ↓ ↓☒ F S(rr) 表现型 不育系 保持系 P S(rr)x N(RR) 或S(RR) ↓⑧ ↓☒ F,基因型S(Rr)N(RR) S(RR) 表现型 雄性可育恢复系 (4)二区三系育种 ()三系育种:由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进行杂交种 的生产。 (2)二区:保种区 制种区 S(rfrf)N(tf S(rfrf)X N(RfRf) 不育系 保持系 不育系 恢复系 S(rfrf S(Rfrf) 不育系 可育系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优点:在杂交育种过程中,母本省去了大量的去雄工 作,而且还有利于杂种种子的纯度。 10.6.2高等植物雄性不育的遗传机制
其中: S(rr) :不育系 N(rr) :保持系 S(RR) 和 N(RR) :恢复系 (4)二区三系育种 ⑴ 三系育种:由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进行杂交种 的生产。 ⑵ 二区: 保种区 制种区 S(rfrf) × N(rfrf) S(rfrf) × N(RfRf) 不育系 保持系 不育系 恢复系 S(rfrf) S(Rfrf) 不育系 可育系 10.6.2 高等植物雄性不育的遗传机制
线粒体类质粒:玉米S型细胞质的线粒体中发现S1和S2类质粒。S1和S2 类质粒在5'端有一段同源序列,每个分子的两端均有一段IR(208bp),此IR 与线粒体主DNA8.8, ,中,的区域同源性较高,且能发生重组 从而导致线粒体主DNA分子的重排以及线状化mtDNA分子的产生。这种过程 可能导致雄性不育。 思考题 1,名词醒释 母性影响 随意内含子 核外遗传 卡巴粒 2.两种晚报春花,正交和反交时所产生的叶色不同: ♀AXB♂→黄色叶 早BXA→绿色叶 原因何在? 3,草履虫的放毒型品系与敏感型品系接合 产生的FI是放毒者(Kk+Kappa)和 敏感者Kk) 在下述几种情况下预期的结果如何? a.F1中的两个放毒者之间接合 b.FI中的放毒者和敏感者接合 c.F1中敏感者自体受精 d.由上述c.中产生的Kk敏感者与F1中的放毒者接合 核外遗传的特点是什么?请 举例说明 当酵母细胞色素b基因的外显子B,和B之间的内含子上游末端发生了一具无 义突变时,预期结果会怎样?为什么? 6.线粒体基因组与细胞核基因组有哪些异同? 7.人类线粒体基因组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试与酵母线粒体基因组进行比较。 8 从哪些方面可以说明叶绿体基因的半自主性? .试论植物雄性不育的理论与实践的意义
线粒体类质粒:玉米 S 型细胞质的线粒体中发现 S1 和 S2 类质粒。S1 和 S2 类质粒在 5’端有一段同源序列,每个分子的两端均有一段 IR(208bp),此 IR 与线粒体主 DNAδ-δ’、φ-φ’的区域同源性较高,且能发生重组、交换, 从而导致线粒体主 DNA 分子的重排以及线状化 mtDNA 分子的产生。这种过程 可能导致雄性不育。 思考题 1.名词解释 母性影响 随意内含子 雄性不育 核外遗传 卡巴粒 2.两种晚报春花,正交和反交时所产生的叶色不同: ♀A×B♂→黄色叶 ♀B×A♂→绿色叶 原因何在? 3.草履虫的放毒型品系与敏感型品系接合,产生的 F1 是放毒者(Kk+Kappa)和 敏感者(Kk)。在下述几种情况下预期的结果如何? a.F1 中的两个放毒者之间接合 b.F1 中的放毒者和敏感者接合 c.F1 中敏感者自体受精 d. 由上述 c.中产生的 Kk 敏感者与 F1 中的放毒者接合 4.核外遗传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5.当酵母细胞色素 b 基因的外显子 B2和 B3之间的内含子上游末端发生了一具无 义突变时,预期结果会怎样?为什么? 6.线粒体基因组与细胞核基因组有哪些异同? 7.人类线粒体基因组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试与酵母线粒体基因组进行比较。 8.从哪些方面可以说明叶绿体基因的半自主性? 9.试论植物雄性不育的理论与实践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