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运思 第一节取材 、材料的概念、分类与作用 (一)材料是作者从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搜集起来,可用来提炼和表现文章主题的事实 和观念。材料的概念十分宽泛,它可能是作者专门进行调查研究获得的,也可能是生活和工 作中不经意间得来的;它可以是写入文章中的内容,也可以是没有写入文章中的资料。 1、素材 指作者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尚未经过集中、提炼的原始生活材料 相对于题材,素材比较分散、杂乱,处于原生态,它主要留存在作者的记忆中或者是笔记本 我在课件中放了一段有关作家梁晓声的介绍。梁晓声写过很多知青题材的小说,这与他 的经历有很大关系。可以说,没有这段知青生活,就没有知青作家梁晓声(他也有可能成为 另一种类型的作家 2、题材 广义一一指作品描写的领域,如工业题材、城市题材、知青题材 狭义一—指作者从客观现实生活中选择出来,用以体现文章主题的具体生活材料。 3、题材与素材关系 素材是题材的基础,题材是从素材中整理、加工、提炼出来的。 章福庆和章运水就是鲁迅小说《故乡》的素材。闫土的故事就是《故乡》的题材。我们 可以看到,《故乡》的素材经过鲁迅的改造和再创造,转化成了小说的题材。 (二)材料的分类 1、事实性材料 客观存在的或者是书本提供的具体事物:人物、场景、事件、统计数据…… 当代作家古华的创作谈 在一篇创作谈里,我曾经说过一点这样的体会:“近两年我习作小说,不再象自己在文 化大革命′中和文化大革命’前那样,去编造故事,拼凑情节,而是利用生活中的现成的 人和事,进行改造、提炼,努力使之典型化,省事又省力。来自生活,也就象生活本身一样 朴素,真实,而且少了一斧凿痕迹。”(《文艺报》一九八一年十六期《土壤与收获》) 文学作品,是作家在生活这块土地上培植出来的苗木(间或也有些枝技干挺俊的大树 土地爷》、《芙蓉镇》《爬满青藤的小屋》、《金叶木莲》、《浮屠岭》《丝竹园歌女》等习作
1 第二章 运思 第一节 取材 一、材料的概念、分类与作用 (一)材料是作者从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搜集起来,可用来提炼和表现文章主题的事实 和观念。材料的概念十分宽泛,它可能是作者专门进行调查研究获得的,也可能是生活和工 作中不经意间得来的;它可以是写入文章中的内容,也可以是没有写入文章中的资料。 1、素材 指作者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尚未经过集中、提炼的原始生活材料。 相对于题材,素材比较分散、杂乱,处于原生态,它主要留存在作者的记忆中或者是笔记本 里。 我在课件中放了一段有关作家梁晓声的介绍。梁晓声写过很多知青题材的小说,这与他 的经历有很大关系。可以说,没有这段知青生活,就没有知青作家梁晓声(他也有可能成为 另一种类型的作家)。 2、题材 广义——指作品描写的领域,如工业题材、城市题材、知青题材。 狭义——指作者从客观现实生活中选择出来,用以体现文章主题的具体生活材料。 3、题材与素材关系 素材是题材的基础,题材是从素材中整理、加工、提炼出来的。 章福庆和章运水就是鲁迅小说《故乡》的素材。闰土的故事就是《故乡》的题材。我们 可以看到,《故乡》的素材经过鲁迅的改造和再创造,转化成了小说的题材。 (二)材料的分类 1、事实性材料 客观存在的或者是书本提供的具体事物:人物、场景、事件、统计数据…… 当代作家古华的创作谈: 在一篇创作谈里,我曾经说过一点这样的体会:“近两年我习作小说,不再象自己在‘文 化大革命’中和‘文化大革命’前那样,去编造故事,拼凑情节,而是利用生活中的现成的 人和事,进行改造、提炼,努力使之典型化,省事又省力。来自生活,也就象生活本身一样 朴素,真实,而且少了一些斧凿痕迹。”(《文艺报》一九八一年十六期《土壤与收获》) 文学作品,是作家在生活这块土地上培植出来的苗木(间或也有些枝干挺俊的大树)。 《土地爷》、《芙蓉镇》、《爬满青藤的小屋》、《金叶木莲》、《浮屠岭》、《丝竹园歌女》等习作
就是在生活原型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提炼而成的。“省事又省力”这话是不尽准确的,应当 说,这种对生活原型的改造、提炼,是一种煞费苦心的慘淡经营,比之先入为主地编造故事 更见功力,更费心血 事实性材料不仅是组成记叙文的重要部分,在议论文、应用文的写作中也是必需的。 2、观念性材料 又称理论材料,来源于社会实践,又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检验并具有一定影响的人类思想 戎果 A:经过科学实验证明的科学材料,主要指科学原理和公理定式 B: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约定俗成、被大家公认的常理,常表现为民间的俗谚、格言、成 语等。一些名人名言,由于说话人本身的权威性,也成了不证自明的公理。 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釆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 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 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在写作中的作用 A:材料是作者提炼思想、形成观点的基础。 山东作家莫言以自己的家乡高密县为背景,创作了中篇小说《红高粱》。虽然莫言没有 参加过抗日战争,但他是在自己的家乡童年生活的基础上创造出来这部作品的,这是一种生 活的“第三世界”。所以他说,“我的第三世界是在我种高粱,吃高粱的基础上,是在我的祖 父祖母父亲母亲喝过高粱酒后讲的高粱话的基础上,加上了我的高粱想象力胡乱捣鼓岀来 的。 B:写作时,材料是表现主题、证明观点的依据。 余秋雨写的《抱愧山西》,告诉我们这样一个历史事实,山西,在中国的历史上曾经是 富甲天下的地方,它是后来才衰落的。初读此文的时候,我也像余秋雨一样的震惊。因为在 我的印象中,山西就是大寨,山西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山药蛋派”,山西就是“穷” 和“土”。但是,我又是那样信服余秋雨告诉我们历史事实。因为他在这篇文章中有充足的 证据,想不信都难 2
2 就是在生活原型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提炼而成的。“省事又省力”这话是不尽准确的,应当 说,这种对生活原型的改造、提炼,是一种煞费苦心的惨淡经营,比之先入为主地编造故事 更见功力,更费心血。 事实性材料不仅是组成记叙文的重要部分,在议论文、应用文的写作中也是必需的。 2、观念性材料 又称理论材料,来源于社会实践,又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检验并具有一定影响的人类思想 成果。 A:经过科学实验证明的科学材料,主要指科学原理和公理定式。 B: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约定俗成、被大家公认的常理,常表现为民间的俗谚、格言、成 语等。一些名人名言,由于说话人本身的权威性,也成了不证自明的公理。 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 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 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 .....,又要马儿不吃草 .......。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在写作中的作用: A:材料是作者提炼思想、形成观点的基础。 山东作家莫言以自己的家乡高密县为背景,创作了中篇小说《红高粱》。虽然莫言没有 参加过抗日战争,但他是在自己的家乡童年生活的基础上创造出来这部作品的,这是一种生 活的“第三世界”。所以他说,“我的第三世界是在我种高粱,吃高粱的基础上,是在我的祖 父祖母父亲母亲喝过高粱酒后讲的高粱话的基础上,加上了我的高粱想象力胡乱捣鼓出来 的。” B:写作时,材料是表现主题、证明观点的依据。 余秋雨写的《抱愧山西》,告诉我们这样一个历史事实,山西,在中国的历史上曾经是 富甲天下的地方,它是后来才衰落的。初读此文的时候,我也像余秋雨一样的震惊。因为在 我的印象中,山西就是大寨,山西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山药蛋派”,山西就是“穷” 和“土”。但是,我又是那样信服余秋雨告诉我们历史事实。因为他在这篇文章中有充足的 证据,想不信都难
二、材料的搜集 储材的现实意义: 第一、大量吸取各种信息,保证作者在写作时材料充实,使文章言之有物。 第二、搜集材料的过程,是积累写作能量、寻求写作动机的过程。 第三、触发写作冲动,增加写作热情 搜集材料的方法 (一)观察 所谓观察,就是用眼睛仔细地察看、了解客观事物或客观现象。观察与一般的“看” 不同。因为观察不仅要求很仔细地“看”,而且在“看”的过程中,还要联想、推理、判断 为了搜集写作材料的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从心理学的角度讲,“看”是感觉层 面的动作,“观察”是知觉层面的动作。感觉层面的“看”,往往表现为走马观花、漫不经心 因而视觉所接受的外界种种色彩和图像的刺激,如潮水般涌来,也如潮水般退去,在头脑中 留下的印象是模糊的,而观察是一种伴有积极思维活动的行为,人在观察的时候,会像感光 照片一样把观察对象“定格”在大脑皮层上,同时伴有联想、推理、判断等心理活动。 在观察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观察是一种目的明确的行为 2、观察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3、要用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观察 4、要怀着兴趣去观察世界 (二)体验 体验就是主体通过实践的方式来认识周围的事物 体验可以理解为“经验生活”,经验生活与经历生活不同 北大教授曹文轩指出:“经验与经历是两个非常不同的概念。经验固然来自于经历,但 却远远大于经历。经历是一个个的实体,但经验却是对它的抽象。一个人的经历是什么就是 什么,是多少就是多少,这就像他档案中的材料一样,是不能被修改的,也是不能被随意增 加与减少的。由于它是有一定数量的—即使经历再丰富的人,其经历也是有一定的数量 的,而且,这数量即使再打得惊人,也不足以维持一个小说家的大肆挥霍——如果是拣最 精彩的部分使用,那么这种挥霍则就更不能长久。因为同样的经历只允许在他的作品里出现 一次。出现第〓次,就是自我抄袭,就将成为他职业上的污点,从而就会在评价他是否是优 秀的小说家时,被批评家们发难。然而,经验虽然也是有限的,但却可以反复出现。"(曹文
3 二、材料的搜集 储材的现实意义: 第一、大量吸取各种信息,保证作者在写作时材料充实,使文章言之有物。 第二、搜集材料的过程,是积累写作能量、寻求写作动机的过程。 第三、触发写作冲动,增加写作热情。 搜集材料的方法: (一)观察 所谓观察,就是用眼睛仔细地察看、了解客观事物或客观现象。观察与一般的“看” 不同。因为观察不仅要求很仔细地“看”,而且在“看”的过程中,还要联想、推理、判断。 为了搜集写作材料的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从心理学的角度讲,“看”是感觉层 面的动作,“观察”是知觉层面的动作。感觉层面的“看”,往往表现为走马观花、漫不经心, 因而视觉所接受的外界种种色彩和图像的刺激,如潮水般涌来,也如潮水般退去,在头脑中 留下的印象是模糊的,而观察是一种伴有积极思维活动的行为,人在观察的时候,会像感光 照片一样把观察对象“定格”在大脑皮层上,同时伴有联想、推理、判断等心理活动。 在观察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观察是一种目的明确的行为 2、观察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3、要用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观察 4、要怀着兴趣去观察世界 (二)体验 体验就是主体通过实践的方式来认识周围的事物。 体验可以理解为“经验生活”,经验..生活与经历..生活不同。 北大教授曹文轩指出:“经验与经历是两个非常不同的概念。经验固然来自于经历,但 却远远大于经历。经历是一个个的实体,但经验却是对它的抽象。一个人的经历是什么就是 什么,是多少就是多少,这就像他档案中的材料一样,是不能被修改的,也是不能被随意增 加与减少的。由于它是有一定数量的——即使经历再丰富的人,其经历也是有一定的数量 的,而且,这数量即使再打得惊人,也不足以维持一个小说家的大肆挥霍——如果是拣最 精彩的部分使用,那么这种挥霍则就更不能长久。因为同样的经历只允许在他的作品里出现 一次。出现第二次,就是自我抄袭,就将成为他职业上的污点,从而就会在评价他是否是优 秀的小说家时,被批评家们发难。然而,经验虽然也是有限的,但却可以反复出现。”(曹文
轩《小说门》,作家出版社2002年7月版)所以,鲁迅郑重其事地指出:“作者写出创作 来,对于其中的事情,虽然不必亲历过,最好是经历过。”(着重号为笔者所加)这里的“亲 历”和“经历”,就是曹文轩所说的“经历”和“经验。而经验,就是对生活的体验的结果。 在鲁迅的小说中,有一个“看客”的群体意象。在《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 《示众》等作品中,这些面目模糊的形象是小说的重要人物形象。从鲁迅的创作谈中我们知 道,“看客”意象的最早生活源头是他在日本留学时看到的那张幻灯片,后来鲁迅把他对国 民性的思考融入这一形象中,孕育出他笔下这一非常特殊的人物群像。所以,我们可以说 “看客”就是鲁迅的经验的产物。 体验的作用: 第一、可以直接进入创作,成为塑造形象、创造意境的艺术材料。 第二、可能成为了解和理解间接生活的依托和条件。 (三)调查采访 调查,是人们为了了解客观实际情况而进行的考察。采访,则是人们为了搜集材料而 进行的一种特殊的调査研究活动,现在专指媒体记者为了搜集了解新闻材料而进行的调查活 两种常见的调查采访的方法 1、访谈法 访谈法,就是调査采访者通过对调査对象的访问交谈来了解情况、收集信息的方法。访 谈法是相当一部分文体如新闻报道、调查报告、报告文学等搜集写作材料的主要方法,也是 文学创作和实用文体写作时搜集写作材料的重要方法 访谈法可以分成个别访谈法和集体访谈法两种。 个别访谈法,是指调査采访者与单个的当事者或知情者会晤,通过交谈获取信息的方法 集体访谈法,是指调査采访者采用座谈会的方式,与两个以上的当事者或知情者交谈, 从而获取信息的方法。 第一,做好访谈前的准备工作 第二,尊重被访谈者。 第三,艺术地控制访谈进程。 第四,做好访谈记录。 2、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査法,是指调査采访者使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并选择特定调査对象了解情况或征 询意见的方法。 问卷调查法有开放式问卷和封闭式问卷两种基本形式。 开放式问卷—一问卷中所列问题不给出固定、规范的标准答案的问卷,调查对象可以
4 轩《小说门》,作家出版社 2002 年 7 月版)所以,鲁迅郑重其事地指出:“作者写出创作 来,对于其中的事情,虽然不必亲历..过,最好是经历..过。”(着重号为笔者所加)这里的“亲 历”和“经历”,就是曹文轩所说的“经历”和“经验”。而经验,就是对生活的体验的结果。 在鲁迅的小说中,有一个“看客”的群体意象。在《狂人日记》、《阿 Q 正传》、《药》、 《示众》等作品中,这些面目模糊的形象是小说的重要人物形象。从鲁迅的创作谈中我们知 道,“看客”意象的最早生活源头是他在日本留学时看到的那张幻灯片,后来鲁迅把他对国 民性的思考融入这一形象中,孕育出他笔下这一非常特殊的人物群像。所以,我们可以说, “看客”就是鲁迅的经验的产物。 体验的作用: 第一、可以直接进入创作,成为塑造形象、创造意境的艺术材料。 第二、可能成为了解和理解间接生活的依托和条件。 (三)调查采访 调查,是人们为了了解客观实际情况而进行的考察。采访,则是人们为了搜集材料而 进行的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活动,现在专指媒体记者为了搜集了解新闻材料而进行的调查活 动。 两种常见的调查采访的方法 1、访谈法 访谈法,就是调查采访者通过对调查对象的访问交谈来了解情况、收集信息的方法。访 谈法是相当一部分文体如新闻报道、调查报告、报告文学等搜集写作材料的主要方法,也是 文学创作和实用文体写作时搜集写作材料的重要方法。 访谈法可以分成个别访谈法和集体访谈法两种。 个别访谈法,是指调查采访者与单个的当事者或知情者会晤,通过交谈获取信息的方法。 集体访谈法,是指调查采访者采用座谈会的方式,与两个以上的当事者或知情者交谈, 从而获取信息的方法。 第一, 做好访谈前的准备工作。 第二, 尊重被访谈者。 第三, 艺术地控制访谈进程。 第四, 做好访谈记录。 2、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是指调查采访者使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并选择特定调查对象了解情况或征 询意见的方法。 问卷调查法有开放式问卷和封闭式问卷两种基本形式。 开放式问卷——问卷中所列问题不给出固定、规范的标准答案的问卷,调查对象可以
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自由回答 如: 你看了电影《英雄》后,有什么感想? 封闭式问卷,是指调查者预先罗列出若干可能的答案,由调查对象选择回答。 你对电影《英雄》的评价 1、很好2、-般3、不怎么样4、很差 (四)阅读 阅读就是看书看报并领会其内容。本章所说的阅读,是作者为了写作,通过看书看报 (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还包括上网浏览)的方法搜集材料的方法 阅读的方式有两种。 略读又称为泛读、浏览,它是阅读者为了节约时间,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一定阅读量 的阅读方法 精读是指一字一句反复仔细地阅读。 古人对读书非常重视,看作是写作的必要准备。读书对写作的益处,一是提高写作者 的整体文化素质,二是为写作储材。 读书应该精读与略读双管齐下,既打开眼界,又有一定深度,才与写作有益 (五)实验 人们为了检验某种科学理论或假设而进行的某种操作或某种活动 用实验的方法搜集写作材料,这在理工农医领域中撰写专业论文时经常使用,但在社 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用得很少。 三、材料的剪裁 搜集写作材料,要求材料尽可能多,这样,作者在提炼主题时,能有坚实的基础,在 运用材料时,也有较多的选择余地:但是,当你提笔开始写作时,在材料的选用上就要小心 谨慎。材料的使用与文章的主题、文体、作者想达到的艺术效果等有关,决不能搜集到多少 材料,就使用多少材料 (一)材料应与主题相统 文章的中心是主题,主题宛如夜空的明月,材料是围绕着明月的星星:主题宛如军队 的主帅,材料是主帅统领下的士兵。与主题无关,材料就会失去意义。因此,选材的第一条 标准,就是看选用的材料是否切题。凡是能够很好地表达主题、实现作者的创作意图的材料 就选用之,凡是与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材料,无论它多么生动感人,无论作者如何喜欢它 也必须舍弃之。 写文章应以主题为中心,所有的材料都必须根据主题的需要而决定去留,所以曹丕强
5 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自由回答。 如: 你看了电影《英雄》后,有什么感想? 封闭式问卷,是指调查者预先罗列出若干可能的答案,由调查对象选择回答。 如: 你对电影《英雄》的评价: 1、很好 2、一般 3、不怎么样 4、很差 (四)阅读 阅读就是看书看报并领会其内容。本章所说的阅读,是作者为了写作,通过看书看报 (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还包括上网浏览)的方法搜集材料的方法。 阅读的方式有两种。 略读又称为泛读、浏览,它是阅读者为了节约时间,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一定阅读量 的阅读方法。 精读是指一字一句反复仔细地阅读。 古人对读书非常重视,看作是写作的必要准备。读书对写作的益处,一是提高写作者 的整体文化素质,二是为写作储材。 读书应该精读与略读双管齐下,既能打开眼界,又有一定深度,才与写作有益。 (五)实验 人们为了检验某种科学理论或假设而进行的某种操作或某种活动。 用实验的方法搜集写作材料,这在理工农医领域中撰写专业论文时经常使用,但在社 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用得很少。 三、材料的剪裁 搜集写作材料,要求材料尽可能多,这样,作者在提炼主题时,能有坚实的基础,在 运用材料时,也有较多的选择余地;但是,当你提笔开始写作时,在材料的选用上就要小心 谨慎。材料的使用与文章的主题、文体、作者想达到的艺术效果等有关,决不能搜集到多少 材料,就使用多少材料。 (一)材料应与主题相统一 文章的中心是主题,主题宛如夜空的明月,材料是围绕着明月的星星;主题宛如军队 的主帅,材料是主帅统领下的士兵。与主题无关,材料就会失去意义。因此,选材的第一条 标准,就是看选用的材料是否切题。凡是能够很好地表达主题、实现作者的创作意图的材料, 就选用之,凡是与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材料,无论它多么生动感人,无论作者如何喜欢它, 也必须舍弃之。 写文章应以主题为中心,所有的材料都必须根据主题的需要而决定去留,所以曹丕强
调“文以意为主"。清代王夫之也认为“诗文俱有主宾。无主之宾,谓之乌合。”鲁迅在介绍 自己的创作经验时,曾这样说过:“…然,在这中间,也不免夹杂些将旧社会的病根暴 露出来,催人留心,设法加以疗治的希望。但为达到这希望计,是必须与前驱者取同一的步 调的,我于是删削些黑暗,装点些欢容,使作品比较的显出若干亮色,那就是后来集结起来 的《呐喊》,一共有十四篇。” 从理论上讲,应该是先有材料,在对材料的充分的分析综合之后,提炼出主题,这是 文章写作的正道。在这样的写作中,最后写入文章的材料,应该是那些最能说明主题思想的 但是,在实际写作中,往往不能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前提下提炼主题,很多时候,主题是在作 者还没有充分占有材料的时候就出来了。这种主题带有猜想的色彩。这时,寻找能证明主题 的材料,更显得重要。因为,一篇文章的主题能否成立,关键是它有没有说服力,材料的作 用,就显得特别重大。要注意的是,万一最终材料无法证明主题,作者就应该尊重客观事实 重新调整文章的主题。 (二)材料应该具有典型性 所谓典型材料,是指能够反映事物本质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有巨大说服力的事实 材料和理论依据。通过“个别”反映“一般”,通过“个性”表现“共性”,是所有文章的共 同特点。当然,这“个别”不是普通的“个别”,这“个性”不是普通的“个性”,它们必须 有极大的代表性和极强的说服力,才能承担如此“重任” 用事如用人,愈多愈难。以汉高之雄略,而韩信只许其能用十万。可见部勒驱使,谈 何容易。有梁溪少年作怀古诗,动辄三百韵。予笑日:“子独不见唐人《咏蜀葵》诗乎? 其人请诵之。日:“能共牡丹争几许?被人嫌处只缘多。” (清)袁枚《随园诗话》 袁枚在这里强调的是写作中精炼的重要性。材料并非越多越有说服力。如果在写作中, 材料选择得典型,往往能以一当十,以少胜多。 小小房间,只有六平方米大小。这房间还缺了一只角。原来下面二楼是个锅炉房。长方
6 调“文以意为主”。清代王夫之也认为“诗文俱有主宾。无主之宾,谓之乌合。”鲁迅在介绍 自己的创作经验时,曾这样说过:“……自然,在这中间,也不免夹杂些将旧社会的病根暴 露出来,催人留心,设法加以疗治的希望。但为达到这希望计,是必须与前驱者取同一的步 调的,我于是删削些黑暗 .....,装点些欢容 .....,使作品比较的显出若干亮色 ............,那就是后来集结起来 的《呐喊》,一共有十四篇。” 从理论上讲,应该是先有材料,在对材料的充分的分析综合之后,提炼出主题,这是 文章写作的正道。在这样的写作中,最后写入文章的材料,应该是那些最能说明主题思想的。 但是,在实际写作中,往往不能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前提下提炼主题,很多时候,主题是在作 者还没有充分占有材料的时候就出来了。这种主题带有猜想的色彩。这时,寻找能证明主题 的材料,更显得重要。因为,一篇文章的主题能否成立,关键是它有没有说服力,材料的作 用,就显得特别重大。要注意的是,万一最终材料无法证明主题,作者就应该尊重客观事实, 重新调整文章的主题。 (二)材料应该具有典型性 所谓典型材料,是指能够反映事物本质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有巨大说服力的事实 材料和理论依据。通过“个别”反映“一般”,通过“个性”表现“共性”,是所有文章的共 同特点。当然,这“个别”不是普通的“个别”,这“个性”不是普通的“个性”,它们必须 有极大的代表性和极强的说服力,才能承担如此“重任”。 用事如用人,愈多愈难。以汉高之雄略,而韩信只许其能用十万。可见部勒驱使,谈 何容易。有梁溪少年作怀古诗,动辄三百韵。予笑曰:“子独不见唐人《咏蜀葵》诗乎?” 其人请诵之。曰:“能共牡丹争几许?被人嫌处只缘多。” (清)袁枚《随园诗话》 袁枚在这里强调的是写作中精炼的重要性。材料并非越多越有说服力。如果在写作中, 材料选择得典型,往往能以一当十,以少胜多。 小小房间,只有六平方米大小。这房间还缺了一只角。原来下面二楼是个锅炉房。长方
形的大烟囱从他的三楼房间中通过,切去了房间的六分之一。…这房间还没有桌子。六平 方米的小屋,竟然空如旷野。一捆捆的稿纸从屋角两只麻袋中探头探脑地露出脸来。只有四 叶暖气片的暖气上放着一只饭盒。地上还有一堆药瓶,两只暖瓶。房间里连一只矮凳都没有。 怎么还有一只煤油瓶?书记发现了,原来房间里没有电灯。 可是,你要做工作,没有灯,你怎么做工作?听说你工作得很好。” “哪里那里。我就在煤油灯下工作;那,一样工作。 桌子呢?你怎么没有桌子? 陈景润随手把新床单连同褥子一起翻了起来,露出了床板,指着说,“这不是?这样也 就可以工作了。” 摘自徐迟报告文学《歌德巴赫猜想》 徐迟当年这篇《歌德巴赫猜想》能产生如此大的反响,不仅是他写了一个走到了数学 科学前沿的中国科学家,还因为他塑造了这样一个在非常艰苦的工作环境中,仍然孜孜不倦 努力工作的知识分孑形象。这与“四人帮”竭力丑化的知识分子多么不同啊!而徐迟借以创 造这一光辉形象的,主要是报告文学中数量不多但特别有说服力的几个典型细节 (三)材料应该真实 文章中使用的材料必须真实。所谓真实,有两重含义。在传播文体和应用文体(包括议 论文)中,真实是指文章所使用的事实材料,必须实有其事,无论有什么样冠冕堂皇的理由, 也绝不能任意杜撰,即使稍微修改都不行:所引用的理论材料,也必须有准确的出处,不能 作随意的删改。 传播文体和实用文体的真实性非常重要,因为一虛假,就失去了说服力,就无法得到受 众的信任 审美文体创作中的真实,通常指的是艺术真实,所谓艺术真实,并不是真实的生活本身, 而是对生活的“逼真”,也就是毛泽东所说的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自,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 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 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
7 形的大烟囱从他的三楼房间中通过,切去了房间的六分之一。……这房间还没有桌子。六平 方米的小屋,竟然空如旷野。一捆捆的稿纸从屋角两只麻袋中探头探脑地露出脸来。只有四 叶暖气片的暖气上放着一只饭盒。地上还有一堆药瓶,两只暖瓶。房间里连一只矮凳都没有。 怎么还有一只煤油瓶?书记发现了,原来房间里没有电灯。…… “可是,你要做工作,没有灯,你怎么做工作?听说你工作得很好。” “哪里那里。我就在煤油灯下工作;那,一样工作。” “桌子呢?你怎么没有桌子?” 陈景润随手把新床单连同褥子一起翻了起来,露出了床板,指着说,“这不是?这样也 就可以工作了。” 摘自徐迟报告文学《歌德巴赫猜想》 徐迟当年这篇《歌德巴赫猜想》能产生如此大的反响,不仅是他写了一个走到了数学 科学前沿的中国科学家,还因为他塑造了这样一个在非常艰苦的工作环境中,仍然孜孜不倦 努力工作的知识分子形象。这与“四人帮”竭力丑化的知识分子多么不同啊!而徐迟借以创 造这一光辉形象的,主要是报告文学中数量不多但特别有说服力的几个典型细节。 (三)材料应该真实 文章中使用的材料必须真实。所谓真实,有两重含义。在传播文体和应用文体(包括议 论文)中,真实是指文章所使用的事实材料,必须实有其事,无论有什么样冠冕堂皇的理由, 也绝不能任意杜撰,即使稍微修改都不行;所引用的理论材料,也必须有准确的出处,不能 作随意的删改。 传播文体和实用文体的真实性非常重要,因为一虚假,就失去了说服力,就无法得到受 众的信任。 审美文体创作中的真实,通常指的是艺术真实,所谓艺术真实,并不是真实的生活本身, 而是对生活的“逼真”,也就是毛泽东所说的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 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 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
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摘自鲁迅《祝福》 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形象,你无法去查证鲁迅是否真的认识,因为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作家 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用虚构的方法创造出来的。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人物和故事,我们只要求 他们是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人物和故事不违背生活的逻辑 (四)材料应该新颖 所谓新颖,是指材料要有新鲜感,最好是别人没有使用过,至少你使用时的角度与别 人不同。新颖、生动的材料,是使文章新鲜活泼的重要条件 在写作中,材料的新颖很重要,它常常是吸引读者注意的重要手段 据说,有一个省级负责千部到省农科院作报告,他对听众说:袁隆平搞出了一个杂交 水稻,国家奖励给了他500万人民币。你们要是谁给我种出纳米来,我也奖励他500万! 这个材料要是放到一篇要求干部加强学习、与时俱进的文章中,一定会有很强的说服 力。 第二节立意 、主题的概念 1、主题,即文章表达的中心思想 主题”一词,源于德国,最初是一个“音乐”的术语,意谓乐曲中最具“特征”并 处于“优越”地位的那一“旋律 -即“主旋律”。它表现一个完整的“音乐思想”,是 乐曲的“核心"。后来,这个术语才广泛用于一切“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日本把这个概 念译为“主题"。我们从日本翻译它时就借用了过来。由于“主题”的涵义适应性较强,所 以现在在广义的“文章”写作中也常常使用它,使它取得了普遍“通用”的地位。要是我们 给它下一“定义”的话,那么概言之:所谓“主题”,即作者在说明问题,发表主张或反映
8 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摘自鲁迅《祝福》 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形象,你无法去查证鲁迅是否真的认识,因为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作家 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用虚构的方法创造出来的。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人物和故事,我们只要求 他们是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人物和故事不违背生活的逻辑。 (四)材料应该新颖 所谓新颖,是指材料要有新鲜感,最好是别人没有使用过,至少你使用时的角度与别 人不同。新颖、生动的材料,是使文章新鲜活泼的重要条件。 在写作中,材料的新颖很重要,它常常是吸引读者注意的重要手段。 据说,有一个省级负责干部到省农科院作报告,他对听众说:袁隆平搞出了一个杂交 水稻,国家奖励给了他 500 万人民币。你们要是谁给我种出纳米来,我也奖励他 500 万! 这个材料要是放到一篇要求干部加强学习、与时俱进的文章中,一定会有很强的说服 力。 第二节 立意 一、主题的概念 1、主题,即文章表达的中心思想。 “主题”一词,源于德国,最初是—个“音乐”的术语,意谓乐曲中最具“特征”并 处于“优越”地位的那一“旋律”——即“主旋律”。它表现一个完整的“音乐思想”,是 乐曲的“核心”。后来,这个术语才广泛用于一切“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日本把这个概 念译为“主题”。我们从日本翻译它时就借用了过来。由于“主题”的涵义适应性较强,所 以现在在广义的“文章”写作中也常常使用它,使它取得了普遍“通用”的地位。要是我们 给它下一“定义”的话,那么概言之:所谓“主题”,即作者在说明问题,发表主张或反映
生活现象时,通过全部文章内容所表达出来的基本观点或中心思想 摘自刘锡庆《基础写作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一版 在不同的文体中,主题有不同的名称 2、在审美文体中,主题是指作品中通过其形象体系显示出来的中心思想,又称为主题 思想。 在审美文体中,主题依赖于形象体系表现出来。著名评论家秦兆阳就曾这样说过:“目 前有些作者单纯注意写问题,不少人不知道、或者不能够把着重点放在写人物上,不知道着 重地写人物恰好能够加重问题的份量。不少作品里的人物是为了写问题而安排的棋孑,而不 是通过问题(事件纠葛)来着重于写人物,特别是着重地写人物的意识形态,内心特点,因 而做到更好地写了问题。这未尝不是跟十七年配合政策的影响仍有关系。许多流传至今 百读不厌的作品,一般都是既着重于写时代性的问题又着重于写人物的。在这些作品中,常 常人物性格本身就是问题′。比如罗亭、奥勃洛莫夫、阿Q等等。有的作品从整个来讲是 既写了人物又写了问题,但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人物。比如《红楼梦》,我们讲不出它 的故事,但人物给我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我们常说某某是林黛玉式的人物,贾宝玉式的 人物。我们想起《祝福》就想起祥林嫂,想起《阿Q正传》就想起阿Q” 3、在传播文体中,主题是通过信息体系显示出来的中心思想或中心观念 4、在应用文体中,主题是作者想要传达给读者的中心意图 5、在议论文中,主题又可称为中心论点。 6、古人文论中没有“主题”这个概念,他们常用的是“意”。所谓“一意到底”,所谓 意多乱文”,指的就是我们所说的主题。古人很重视文章中这个“意”,把它称作是“统帅”、 “灵魂”。 常谓情志所托,故当以意为主,以文传意。以意为主,则其旨必见;以文传意,则其辞 不流 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 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未有主强盛而辅不飘逸者,兵卫不 华赫而庄整者。四者高下圆折步骤随主所指,如乌随凤,鱼随龙,师众随汤武,腾天潜泉
9 生活现象时,通过全部文章内容所表达出来的基本观点或中心思想。 摘自刘锡庆《基础写作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1985 年第一版 在不同的文体中,主题有不同的名称。 2、在审美文体中,主题是指作品中通过其形象体系显示出来的中心思想,又称为主题 思想。 在审美文体中,主题依赖于形象体系表现出来。著名评论家秦兆阳就曾这样说过:“目 前有些作者单纯注意写问题,不少人不知道、或者不能够把着重点放在写人物上,不知道着 重地写人物恰好能够加重问题的份量。不少作品里的人物是为了写问题而安排的棋子,而不 是通过问题(事件纠葛)来着重于写人物,特别是着重地写人物的意识形态,内心特点,因 而做到更好地写了问题。这未尝不是跟十七年‘配合政策’的影响仍有关系。许多流传至今 百读不厌的作品,一般都是既着重于写时代性的问题又着重于写人物的。在这些作品中,常 常人物性格本身就是‘问题’。比如罗亭、奥勃洛莫夫、阿 Q 等等。有的作品从整个来讲是 既写了人物又写了问题,但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人物。比如《红楼梦》,我们讲不出它 的故事,但人物给我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我们常说某某是林黛玉式的人物,贾宝玉式的 人物。我们想起《祝福》就想起祥林嫂,想起《阿 Q 正传》就想起阿 Q。” 3、在传播文体中,主题是通过信息体系显示出来的中心思想或中心观念。 4、在应用文体中,主题是作者想要传达给读者的中心意图。 5、在议论文中,主题又可称为中心论点。 6、古人文论中没有“主题”这个概念,他们常用的是“意”。所谓“一意到底”,所谓 “意多乱文”,指的就是我们所说的主题。古人很重视文章中这个“意”,把它称作是“统帅”、 “灵魂”。 常谓情志所托,故当以意为主,以文传意。以意为主,则其旨必见;以文传意,则其辞 不流。 (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 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未有主强盛而辅不飘逸者,兵卫不 华赫而庄整者。四者高下圆折步骤随主所指,如乌随凤,鱼随龙,师众随汤武,腾天潜泉
横裂天下,无不如意。苟意不先立,止以文彩辞醉句统前捧后,是言愈多而理念乱,如入阑聞 ①,纷纷然莫知其谁,暮散而已。是以意全胜者,辞愈朴而文愈高;意不胜者,辞愈华而文 愈鄙。是意能遣辞,辞不能成意。大抵为文之旨如此 ⑨阔:读如环会。阑,市区的墙;闖,市区的门。统称市区为聞。 杜牧:《答庄充书》 7、主题不仅在古代很受人重视,今天同样也是必须高度重视的作文要素。 魏巍说:“我们怎样来表现这一主题指“谁是最可爱的人”)呢?首先,我希图追求着 最本质的东西。在朝鲜,我脑子里经常想着一个问题:我们的战士,为什么那样英勇呢?就 硬是不怕死啊!郡种高度的英雄气概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我了解到,他们由于锻炼与 认识的不同,虽然有些差异,但是都有着共同的一点,即对于伟大祖国的爱,对朝鲜人民深 厚的同情,和在这个思想基础上产生的革命英雄主义。于是,我了解了在毛主席和党的教育 下这种伟大深厚的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思想感情,就是我们战士英雄无畏的最基本的动 力。我想:过不是最本质的东西吗?这就是最本质的东西。我肯定了它。我一定要反映它 我亳不怀疑。一切其他枝节性的、片面性的、偶然性的东西,都不能改变我对这个问题的认 识。 8、我们把主题比喻为全文的统帅和灵魂,甚至把主题看作是决定文章品位的主要因素, 但并不主张主题拔得越高越妤。硬性拔高主题的文章,容易给人虚假的印象 二、主题的要求 (一)正确 所谓正确,是对文章主题的思想性和科学性的要求,就是要求作者对生活有正确的认识 文章的观点要能够經得起实践的检验。一篇文章,总应该比较准确地反映客观现实,揭示客 观世界的科学规律,从而引导人们积极向上,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 在文学史中,《水浒传》和《荡寇志》都以中国封建时代农民起义题材,前者的主题是 暴露当时社会的黑暗,揭示“官逼民反”的现实,而后者则是发泄对农民起义的不满和仇恨。 它对显示的反映也是很不准确的 从主题的正确性来讲,不同的文体在表现上是不同的。审美文体是通过艺术形象来表达 主题的,所以,它要求作品具有正确的思想、健康的情感和较高的审美价值:传播文体以新
10 横裂天下,无不如意。苟意不先立,止以文彩辞句统前捧后,是言愈多而理念乱,如入阛闠 ①,纷纷然莫知其谁,暮散而已。是以意全胜者,辞愈朴而文愈高;意不胜者,辞愈华而文 愈鄙。是意能遣辞,辞不能成意。大抵为文之旨如此。 ① 阛闠:读如环会。阛,市区的墙;闠,市区的门。统称市区为阛闠。 杜牧:《答庄充书》 7、主题不仅在古代很受人重视,今天同样也是必须高度重视的作文要素。 魏巍说:“我们怎样来表现这一主题(指“谁是最可爱的人”)呢?首先,我希图追求着 最本质的东西。在朝鲜,我脑子里经常想着一个问题:我们的战士,为什么那样英勇呢?就 硬是不怕死啊!郡种高度的英雄气概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我了解到,他们由于锻炼与 认识的不同,虽然有些差异,但是都有着共同的一点,即对于伟大祖国的爱,对朝鲜人民深 厚的同情,和在这个思想基础上产生的革命英雄主义。于是,我了解了在毛主席和党的教育 下这种伟大深厚的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思想感情,就是我们战士英雄无畏的最基本的动 力。我想:过不是最本质的东酉吗?这就是最本质的东西。我肯定了它。我一定要反映它。 我毫不怀疑。一切其他枝节性的、片面性的、偶然性的东西,都不能改变我对这个问题的认 识。” 8、我们把主题比喻为全文的统帅和灵魂,甚至把主题看作是决定文章品位的主要因素, 但并不主张主题拔得越高越好。硬性拔高主题的文章,容易给人虚假的印象。 二、主题的要求 (一)正确 所谓正确,是对文章主题的思想性和科学性的要求,就是要求作者对生活有正确的认识, 文章的观点要能够經得起实践的检验。一篇文章,总应该比较准确地反映客观现实,揭示客 观世界的科学规律,从而引导人们积极向上,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 在文学史中,《水浒传》和《荡寇志》都以中国封建时代农民起义题材,前者的主题是 暴露当时社会的黑暗,揭示“官逼民反”的现实,而后者则是发泄对农民起义的不满和仇恨。 它对显示的反映也是很不准确的。 从主题的正确性来讲,不同的文体在表现上是不同的。审美文体是通过艺术形象来表达 主题的,所以,它要求作品具有正确的思想、健康的情感和较高的审美价值;传播文体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