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语文期中考试试题答卷 题号 (1~9)(10~11)(12~16)(17~23)(24) 成绩 得分 、(1~9,每小题3分,共27分) 题号 2 答案 A D B B D A B 、(2小题,15分) 10、(1) C (4分) (2)、①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1分) ②_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梅尧臣《鲁山山行》)(1分) ③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1分) ④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周敦颐《爱莲说》)(1分) ⑤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杜甫《石壕吏》) (1分) ⑥晴空一鹤排云上,_便引诗情到碧霄。_。(刘禹锡《秋词》)(1分) 11、①要:通“邀”,邀请__。(1分)②蕃:多 。(1分) ③奇:零数 (1分)④逾:越 (1分) ⑤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1分) 三、(5小题,18分) 12、①与:通“举”,推荐。(1分)②分:职分,指职业、职守。(1分) ③孤:幼而无父的人。(1分)④贼:指害人。(1分) 13、用“/”给课文划分层次(2分) 14、①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扶育自己的子女。(2分) ②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要不为私利的劳动。(或按课文注释: 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2分 15、第一方面,人人都受到社会的关爱;第二方而,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第三方面,货 尽其用,人尽其力。(3分)
1 2014 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语文期中考试试题答卷 题号 一 (1~9) 二 (10~11) 三 (12~16) 四 (17~23) 五 (24) 成绩 得分 一、(1~9,每小题 3 分,共 27 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C A D B B D A B A 二、(2 小题,15 分) 10、⑴ C F (4 分) ⑵、① 木落雁南度 ,北风江上寒。(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1 分) ② 霜落熊升树 ,林空鹿饮溪。(梅尧臣《鲁山山行》) (1 分) ③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1 分) ④菊之爱, 陶后鲜有闻 。(周敦颐《爱莲说》) (1 分) ⑤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 。(杜甫《石壕吏》) (1 分) ⑥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秋词》)(1 分) 11、①要: 通“邀” ,邀请 。(1 分) ②蕃: 多 。(1 分) ③奇: 零数 。(1 分) ④逾: 越过 。(1 分) ⑤白丁: 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1 分) 三、(5 小题,18 分) 12、①与: 通“举” ,推荐 。(1 分) ②分: 职分,指职业、职守。(1 分) ③孤: 幼而无父的人 。(1 分) ④贼: 指害人 。(1 分) 13、用“/”给课文划分层次(2 分) ① ∕ ② ③ ∕ ④ 14、① 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扶育自己的子女。 (2 分) ②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要不为私利的劳动 。(或按课文注释: 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2 分) 15、第一方面,人人都受到社会的关爱;第二方面,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第三方面,货 尽其用,人尽其力。(3 分) 班别:(原班): 考号: 姓名: 成绩:
16、(1)①钟:聚集 (1分)②曾:通“层” (1分) (2)反映的人生晢理是:反映了诗人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积极进取的人牛晢理 (意近即可) (3分) 四、(7小题,30分) 17、a (3分) 18、外貌(衣着)、行动、语言:(3分)艰难时世的充淸慈爱的父亲。(2分)(意 对即可) (5分) 19、、品味语言。(7分) (1)父亲为儿子买橘子,尽管十分辛苦,心里也是髙兴的,越是尽到了父亲的责任, 心里越踏实 (3分) (2)。第一次流泪是因为感动。父亲买橘子的经过表现了爱儿子的深厚感情,使儿子 感动得热泪盈眶;(2分)第二次流泪是因为离别。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 中消失、离别情青者,又催人泪下。(分) (4分) 20、(1)前一位母亲说的话掩饰了孩子负气出走的过失行为,传达的是爱和牵挂,盼着 孩子能尽快回来。而父亲的话是恨铁不成钢。(意思接近即可得分)(3分 (2)_对比(1分)。通过一位母亲和一位父亲对同样是负气离家出走的儿子不同处 理方式,给读者留下了鲜明的印象,从而有力突出了“用爱遮盖别人的罪,往往就避免 了自己的悲剧”的主旨。(3分) 21、表面是指儿子一天的遭遇结束了α1分),实际是指这一场家庭风波就这样平息了(2 (3分) 22、示例:没想到爸爸真的这样绝情,看来真的是有家难回了,奷吧,你们不管我了, 我就出去闯荡吧,再也不踏进家门半步 (3分) 23、_言之有理即可。 (3分) 2
2 16、⑴ ①钟: 聚集 (1 分) ②曾: 通“层” 。 (1 分) ⑵反映的人生哲理是: 反映了诗人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积极进取的人生哲理。 (意近即可) (3 分) 四、(7 小题,30 分) 17、a 攀 b 缩 c 倾 (3 分) 18、 外貌(衣着)、行动、语言;(3 分) 艰难时世的充满慈爱的父亲。(2 分)(意 对即可) (5 分) 19、、品味语言。(7 分) (1) 父亲为儿子买橘子,尽管十分辛苦,心里也是高兴的,越是尽到了父亲的责任, 心里越踏实。 (3 分) (2) 第一次流泪是因为感动。父亲买橘子的经过表现了爱儿子的深厚感情,使儿子 感动得热泪盈眶;(2 分)第二次流泪是因为离别。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 中消失,离别情绪,又催人泪下。(2分) (4 分) 20、(1)前一位母亲说的话掩饰了孩子负气出走的过失行为,传达的是爱和牵挂,盼着 孩子能尽快回来。而父亲的话是恨铁不成钢。(意思接近即可得分) (3 分) (2) 对比(1 分)。通过一位母亲和一位父亲对同样是负气离家出走的儿子不同处 理方式,给读者留下了鲜明的印象,从而有力突出了“用爱遮盖别人的罪,往往就避免 了自己的悲剧”的主旨。(3 分) 21、表面是指儿子一天的遭遇结束了(1 分),实际是指这一场家庭风波就这样平息了(2 分)。 (3 分) 22、示例:没想到爸爸真的这样绝情,看来真的是有家难回了,好吧, 你们不管我了, 我就出去闯荡吧,再也不踏进家门半步。 (3 分) 23、 言之有理即可。 (3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