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级《儒林外史》阅读资料 浅析《儒林外史》中杜少卿人物形象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编写的长篇章回体讽刺小说,是古代讽刺文学的 典范。《儒林外史》假托明代,对堕落的文士、腐败的朝政和吃人的科举给予揭 露。书中人物,交相呼应,有痴迷八股文的马二,有讲究“文行出处”的杜少卿 也有在功名利禄下丧失人性的严贡生等。在黑暗的科举制度下,作者极力歌颂出 污泥而不染,行为中有些离经叛道,思想中具有某些民主主义的成份的真儒名贤 杜少卿。杜少卿是《儒林外史》第一人物,作者着力刻画的人物中有正派也有反 派(比如匡超人),作者本意力挺的则是正派中的庄虞杜迟诸贤人,而这几位之 中,杜少卿在很大程度上是作者自况,因之也成为书中花费笔墨最多、个性最丰 满、给人印象最深的人物。在杜少卿身上,作者以自己的原型,把个人的切肤之 痛置放在理性的体认和历史的嘲讽之下,写出了复杂而多厄的文化生命现象 、淡薄功名,傲视权贵。 杜少卿是作者极力称赞的人物,淡薄功名,讲究“文行出处”,对朝政有清 醒的认识。在科举制度和八股毒害的世间,科举成为求取功名仕途的桥梁,极少 数人一跃而上,一旦成名就变身为鱼肉百姓、贪得无厌的假名士,一味追逐功名 富贵,从而“把那文行出处都看轻了” 杜少卿与之完全不同,他是真儒名贤,出身于“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 的大官僚地主家庭,有着豪放狂傲的性格。他自己是秀才,一提到县里的秀才, 他就骂:“学里秀才,未见得好似奴才。”有个叫臧荼的,像马二一样,跑来对 他说补了廪就可以坐堂、洒签、打人。但杜少卿根本看不起这样的人,嬉笑怒骂 地说:“你这匪类,下流无耻极矣!”。皇上征辟,对他人来说求之不得,而他 则避之不及,装病拒绝出仕。汪盐商生日宴请王知县,三番五次请杜少卿作陪。 杜少卿坚拒绝道:“他果然仰慕我,他为什么不先来拜我,倒叫我拜他?况且倒 运做秀才,见了本处知县,就要称他老师!王家这一宗灰堆里的进士,他拜我做老 师我还不要,我会他怎的?”皇上征辟,对他人来说求之不得,而他则避之不及, 装病拒绝出仕。 话说杜少卿别了迟衡山出来,问小厮道:“那差人他说甚么?”小厮道:“他 说,少爷的文书已经到了。李大老爷吩咐县里邓老爷,请少爷到京里去做官。邓 老爷现住在承恩寺。差人说,请少爷在家里,邓老爷自己上门来请。”杜少卿道 既如此说,我不走前门家去了,你快叫一只船,我从河房栏杆上上去。”当下, 小厮在下浮桥雇了一只凉蓬,杜少卿坐了来家。忙取一件旧衣服、一顶旧帽子 穿戴起来,拿手帕包了头,睡在床上。叫小厮:“你向那差人说,我得了暴病 请邓老爷不用来。我病好了,慢慢来谢邓老爷。”小厮打发差人去了。娘子笑道: 朝廷叫你去做官,你为甚么妆病不去?”杜少卿道:“你好呆!放着南京这样 好顽的所在。留着我在家,春天秋天同你出去看花吃酒,好不快活!为甚么要送 我到京里去?假使连你也带往京里,京里又冷,你身子又弱,一阵风,吹得冻死
1 8 年级《儒林外史》阅读资料 浅析《儒林外史》中杜少卿人物形象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编写的长篇章回体讽刺小说,是古代讽刺文学的 典范。《儒林外史》假托明代,对堕落的文士、腐败的朝政和吃人的科举给予揭 露。书中人物,交相呼应,有痴迷八股文的马二,有讲究“文行出处”的杜少卿, 也有在功名利禄下丧失人性的严贡生等。在黑暗的科举制度下,作者极力歌颂出 污泥而不染,行为中有些离经叛道,思想中具有某些民主主义的成份的真儒名贤 杜少卿。杜少卿是《儒林外史》第一人物,作者着力刻画的人物中有正派也有反 派(比如匡超人),作者本意力挺的则是正派中的庄虞杜迟诸贤人,而这几位之 中,杜少卿在很大程度上是作者自况,因之也成为书中花费笔墨最多、个性最丰 满、给人印象最深的人物。在杜少卿身上,作者以自己的原型,把个人的切肤之 痛置放在理性的体认和历史的嘲讽之下,写出了复杂而多厄的文化生命现象。 一、淡薄功名,傲视权贵。 杜少卿是作者极力称赞的人物,淡薄功名,讲究“文行出处”,对朝政有清 醒的认识。在科举制度和八股毒害的世间,科举成为求取功名仕途的桥梁,极少 数人一跃而上,一旦成名就变身为鱼肉百姓、贪得无厌的假名士,一味追逐功名 富贵,从而“把那文行出处都看轻了”。 杜少卿与之完全不同,他是真儒名贤,出身于“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 的大官僚地主家庭,有着豪放狂傲的性格。他自己是秀才,一提到县里的秀才, 他就骂:“学里秀才,未见得好似奴才。”有个叫臧荼的,像马二一样,跑来对 他说补了廪就可以坐堂、洒签、打人。但杜少卿根本看不起这样的人,嬉笑怒骂 地说:“你这匪类,下流无耻极矣!”。皇上征辟,对他人来说求之不得,而他 则避之不及,装病拒绝出仕。汪盐商生日宴请王知县,三番五次请杜少卿作陪。 杜少卿坚拒绝道:“他果然仰慕我,他为什么不先来拜我,倒叫我拜他?况且倒 运做秀才,见了本处知县,就要称他老师!王家这一宗灰堆里的进士,他拜我做老 师我还不要,我会他怎的?” 皇上征辟,对他人来说求之不得,而他则避之不及, 装病拒绝出仕。 话说杜少卿别了迟衡山出来,问小厮道:“那差人他说甚么?”小厮道:“他 说,少爷的文书已经到了。李大老爷吩咐县里邓老爷,请少爷到京里去做官。邓 老爷现住在承恩寺。差人说,请少爷在家里,邓老爷自己上门来请。”杜少卿道: “既如此说,我不走前门家去了,你快叫一只船,我从河房栏杆上上去。”当下, 小厮在下浮桥雇了一只凉蓬,杜少卿坐了来家。忙取一件旧衣服、一顶旧帽子, 穿戴起来,拿手帕包了头,睡在床上。叫小厮:“你向那差人说,我得了暴病, 请邓老爷不用来。我病好了,慢慢来谢邓老爷。”小厮打发差人去了。娘子笑道: “朝廷叫你去做官,你为甚么妆病不去?”杜少卿道:“你好呆!放着南京这样 好顽的所在。留着我在家,春天秋天同你出去看花吃酒,好不快活!为甚么要送 我到京里去?假使连你也带往京里,京里又冷,你身子又弱,一阵风,吹得冻死
了也不好。还是不去的妥当。” 由此可见,杜少卿对功名富贵的藐视与不屑 、对妇女尊重,反对歧视和摧残。 (一)、尊重妇女,讲求地位平等。在封建社会的毒害下,世人皆以 从四德”约束女子。《大明律》中还首次明确规定了:“若命妇夫亡,再嫁者, 罪亦如之,追夺并离异。”明清统治者基于维护自身业已腐朽的制度的需要,不 断强化对妇女守节的推崇和提倡。《内训》、《古今列女传》、《规范》等所谓 女教读物铺天盖地,明清帝王都曾下过不少诸如此类的诏书、制文。民间那密布 的贞节牌坊和各地方志中守节一生、甚至殉夫从死的妇女大量的涌现。 杜少卿却不顾封建社会礼法的束缚,以平等身份对待妻子,反对约束妇女的 “三从四德”。别人劝他纳妾,他引用晏子的话:“今虽老而丑,我固反见其姣 且好也。”他反对纳妾,说:“娶妾的事,小弟觉得最伤天理。天下不过是这些 人,一个人占了几个妇人,天下必有几个无妻之客。小弟为朝廷立法:人生须四 十无子,方许娶一妾,此妾如不生子,便遣别嫁。”他敢于在封建社会窒息的时 代在光天化日之下拉着妻子的手游山饮酒,不惧别人异样的眼光。大醉后,任性 挥洒,竟携着娘子的手出了园门,一手拿着金杯,大笑着,在清凉山冈子上走了 里多路,让路人目眩神摇不敢仰视。在尊重妇女方面,杜少卿与贾宝玉相得益 彰,皆以平等心态对待妇女,不任意打骂纳妾,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二)、极力赞扬争取人格独立的妇女,赞扬与封建道德对立的反抗精神 沈琼枝,是争取人格独立的女性人物代表。沈父沈大年本以为宋家会将女儿 明媒正娶,等着宋家择吉过门。但后来发现光景不对,宋家大模大样地要将沈琼 枝直接抬到府里去,这不像要将她待为正室的样子,沈父沈大年知道事情不妙, 就问女儿:“这门亲事,还是就得就不得?女儿,你也须自己主张。”沈琼枝道 爹爹,你请放心,我家又不曾写立文书,得他身价,为什么肯伏低做小!他既 如此排场,爹爹若是和他吵闹起来,倒反被外人议论。我而今乘轿子,抬到他家 去,看他怎样待我。”这是沈琼枝出场后的第一句话,从这精炼的几句话中 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一位精明干练的女子,而且从中看出了沈的有勇有谋,她要将 切事情原委弄个究竟后再做打算,看出了她的反抗斗争不是莽撞糊涂的瞎闹 气,而是明白就理的为人格独立和尊严而进行的斗争。她不是怀着替天行道、拯 救苍生的使命去奔赴人生的,她是以一种自救的心态与命运抗争的,她的行为包 含了她对当时社会清醒地认识:要拯救自己不要企图靠那个混浊不堪是非不分的 社会,只有靠自己的力量去拼、去赌,才算是解救自己的唯一出路。 在杜少卿看来,沈琼枝不甘为妾,她设计裹走宋家的金银珠宝,逃到南京卖 文过日子,自食其力。人们都把她看作“倚门之娼”,或疑为“江湖之盗”。但 杜少卿确认为她是“希奇的客”,并说道“盐商富贵奢华,多少士大夫见了都销 魂夺魄。你一个弱女子视如土芥,这就可敬的极了。”可见不是出于怜悯,而 出于尊重,赞扬的不是她的姿色和才情,而是她蔑视富贵豪华、不畏权势、不
2 了也不好。还是不去的妥当。” 由此可见,杜少卿对功名富贵的藐视与不屑。 二、对妇女尊重,反对歧视和摧残。 (一)、尊重妇女,讲求地位平等。 在封建社会的毒害下,世人皆以“三 从四德”约束女子。《大明律》中还首次明确规定了:“若命妇夫亡,再嫁者, 罪亦如之,追夺并离异。”明清统治者基于维护自身业已腐朽的制度的需要,不 断强化对妇女守节的推崇和提倡。《内训》、《古今列女传》、《规范》等所谓 女教读物铺天盖地,明清帝王都曾下过不少诸如此类的诏书、制文。民间那密布 的贞节牌坊和各地方志中守节一生、甚至殉夫从死的妇女大量的涌现。 杜少卿却不顾封建社会礼法的束缚,以平等身份对待妻子,反对约束妇女的 “三从四德”。别人劝他纳妾,他引用晏子的话:“今虽老而丑,我固反见其姣 且好也。”他反对纳妾,说:“娶妾的事,小弟觉得最伤天理。天下不过是这些 人,一个人占了几个妇人,天下必有几个无妻之客。小弟为朝廷立法:人生须四 十无子,方许娶一妾,此妾如不生子,便遣别嫁。”他敢于在封建社会窒息的时 代在光天化日之下拉着妻子的手游山饮酒,不惧别人异样的眼光。大醉后,任性 挥洒,竟携着娘子的手出了园门,一手拿着金杯,大笑着,在清凉山冈子上走了 一里多路,让路人目眩神摇不敢仰视。在尊重妇女方面,杜少卿与贾宝玉相得益 彰,皆以平等心态对待妇女,不任意打骂纳妾,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二)、极力赞扬争取人格独立的妇女,赞扬与封建道德对立的反抗精神。 沈琼枝,是争取人格独立的女性人物代表。沈父沈大年本以为宋家会将女儿 明媒正娶,等着宋家择吉过门。但后来发现光景不对,宋家大模大样地要将沈琼 枝直接抬到府里去,这不像要将她待为正室的样子,沈父沈大年知道事情不妙, 就问女儿:“这门亲事,还是就得就不得?女儿,你也须自己主张。”沈琼枝道: “爹爹,你请放心,我家又不曾写立文书,得他身价,为什么肯伏低做小!他既 如此排场,爹爹若是和他吵闹起来,倒反被外人议论。我而今乘轿子,抬到他家 去,看他怎样待我。” 这是沈琼枝出场后的第一句话,从这精炼的几句话中, 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一位精明干练的女子,而且从中看出了沈的有勇有谋,她要将 一切事情原委弄个究竟后再做打算,看出了她的反抗斗争不是莽撞糊涂的瞎闹一 气,而是明白就理的为人格独立和尊严而进行的斗争。她不是怀着替天行道、拯 救苍生的使命去奔赴人生的,她是以一种自救的心态与命运抗争的,她的行为包 含了她对当时社会清醒地认识:要拯救自己不要企图靠那个混浊不堪是非不分的 社会,只有靠自己的力量去拼、去赌,才算是解救自己的唯一出路。 在杜少卿看来,沈琼枝不甘为妾,她设计裹走宋家的金银珠宝,逃到南京卖 文过日子,自食其力。人们都把她看作“倚门之娼”,或疑为“江湖之盗”。但 杜少卿确认为她是“希奇的客”,并说道“盐商富贵奢华,多少士大夫见了都销 魂夺魄。你一个弱女子视如土芥,这就可敬的极了。”可见不是出于怜悯, 而 是出于尊重,赞扬的不是她的姿色和才情,而是她蔑视富贵豪华、不畏权势、不
肯供人玩弄的反抗精神。从携妻游园,到支持抗婚逃婚,再到反对纳妾,杜少卿 的妇女观、夫妻观已经超越他那个时代的限制,达到近代先进思想的境界 、讲求传统的美德 (一)、讲求孝道。追求恣情任性、不受拘束的生活。在封建的“三纲五 常”、“三从四德”以及君臣父子、忠孝节义的思想观念下,敢于挑战封建权威 的离经叛道的勇士。少卿遵从孝道,“但凡说是见过他家太老爷的,就是一条狗 也是敬重的”。因此,他对父亲的门客娄老爹极为敬重,“养在家里当祖宗看待, 还要一早一晚自己伏侍”,连他的夫人也亲自“煨人参”、“送人参”。当娄太 爷病笃之际,有遵循他的意愿送其回乡。娄老太爷病故之后,杜少卿又亲自前往 陶红镇祭吊,不因娄太爷的管家身份而有所轻视。杜少卿移家之后所剩总计不过 千把多银子,用了三百两银子秀将泰伯祠,用古礼古乐致祭,借此大家学习礼乐, 成就人才,以此达到颜渊所提出的“一日行习礼乐,一日之唐虞;一月行习, 月唐虞也;一人行习礼乐,一人之尧舜;人人行习,人人尧舜也”的理想。[1] 杜少卿与郭孝子素昧平生,然而敬他二十多年走遍天下寻访父亲的孝行, 不避通叛的嫌疑,留他在家里歇息。与夫人张罗替他浆洗衣服,治酒款待,为他 求虞博士的介绍信,自己寻衣服当银子给他准备盘缠,一切做得自然。他和六朝 文人一样反对名教而回归自然,把自然山水当作自己的精神家园,所以他对妻子 说:“你好呆,放着南京这样好顽的所在,留我在家,春天秋天,同你出去看花 吃酒,好不快活!为甚么要送我到京里去?” (二)、乐于助人,扶危济困,尚义任侠。 在别人遇到困难时给与慷慨无私的帮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史记·游 侠列传》写到:“布衣之徒,设取予然诺,千里颂义,为死不顾世,此亦有所长, 非苟而己也。故士穷窘而得委命,此岂非人之所谓贤豪间者邪!” 杜少卿平生既不行盐营典,又不出仕为宦,别无生财之道、赚钱之能,但却 又“最好做大老官”,只要听见人向他说些苦,他就那大把的银子奉上。且施恩 不图报,例如: 门上人进来禀道:“张二爷来了。”只见张俊民走进来,跪下磕头。杜少 卿道:“你又怎的?”张俊民道:“就是小儿要考的事,蒙少爷的恩典,”杜少 卿道:“我已说过了。”张俊民道:“各位廪主先生听见少爷吩咐,都没的说, 只要门下捐一百二十两银子修学宫,门下那里捐的起?故此,又来求少爷商议。” 杜少卿道:“只要一百二十两,此外可还再要?”张俊民道:“不要了。”杜少 卿道:“这容易,我替你出。你就写一个愿捐修学官求入籍的呈子来。臧三哥, 你替他送到学里去,银子在我这里来取。”臧三爷道:“今日有事,明日我和你 去罢。”张俊民谢过,去了。” 即使他自己的生活极为贫困,捉襟见肘的现象不断出现,也不改其乐于助人 的性情。例如他的表兄余有达来南京探望,他却无力为其接风,幸亏庄濯汇送来 节礼,这主人才做得成
3 肯供人玩弄的反抗精神。从携妻游园,到支持抗婚逃婚,再到反对纳妾,杜少卿 的妇女观、夫妻观已经超越他那个时代的限制,达到近代先进思想的境界。 三、讲求传统的美德。 (一)、讲求孝道。 追求恣情任性、不受拘束的生活。在封建的“三纲五 常”、“三从四德”以及君臣父子、忠孝节义的思想观念下,敢于挑战封建权威 的离经叛道的勇士。少卿遵从孝道,“但凡说是见过他家太老爷的,就是一条狗 也是敬重的”。因此,他对父亲的门客娄老爹极为敬重,“养在家里当祖宗看待, 还要一早一晚自己伏侍”,连他的夫人也亲自“煨人参”、“送人参”。当娄太 爷病笃之际,有遵循他的意愿送其回乡。娄老太爷病故之后,杜少卿又亲自前往 陶红镇祭吊,不因娄太爷的管家身份而有所轻视。杜少卿移家之后所剩总计不过 千把多银子,用了三百两银子秀将泰伯祠,用古礼古乐致祭,借此大家学习礼乐, 成就人才,以此达到颜渊所提出的“一日行习礼乐,一日之唐虞;一月行习,一 月唐虞也;一人行习礼乐,一人之尧舜;人人行习,人人尧舜也”的理想。[1] 杜少卿与郭孝子素昧平生,然而敬他二十多年走遍天下寻访父亲的孝行, 不避通叛的嫌疑,留他在家里歇息。与夫人张罗替他浆洗衣服,治酒款待,为他 求虞博士的介绍信,自己寻衣服当银子给他准备盘缠,一切做得自然。他和六朝 文人一样反对名教而回归自然,把自然山水当作自己的精神家园,所以他对妻子 说:“你好呆,放着南京这样好顽的所在,留我在家,春天秋天,同你出去看花 吃酒,好不快活!为甚么要送我到京里去?” (二)、乐于助人,扶危济困,尚义任侠。 在别人遇到困难时给与慷慨无私的帮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史记·游 侠列传》写到:“布衣之徒,设取予然诺,千里颂义,为死不顾世,此亦有所长, 非苟而己也。故士穷窘而得委命,此岂非人之所谓贤豪间者邪!” 杜少卿平生既不行盐营典,又不出仕为宦,别无生财之道、赚钱之能,但却 又“最好做大老官”,只要听见人向他说些苦,他就那大把的银子奉上。且施恩 不图报,例如: “门上人进来禀道:“张二爷来了。”只见张俊民走进来,跪下磕头。杜少 卿道:“你又怎的?”张俊民道:“就是小儿要考的事,蒙少爷的恩典,”杜少 卿道:“我已说过了。”张俊民道:“各位廪主先生听见少爷吩咐,都没的说, 只要门下捐一百二十两银子修学宫,门下那里捐的起?故此,又来求少爷商议。” 杜少卿道:“只要一百二十两,此外可还再要?”张俊民道:“不要了。”杜少 卿道:“这容易,我替你出。你就写一个愿捐修学官求入籍的呈子来。臧三哥, 你替他送到学里去,银子在我这里来取。”臧三爷道:“今日有事,明日我和你 去罢。”张俊民谢过,去了。” 即使他自己的生活极为贫困,捉襟见肘的现象不断出现,也不改其乐于助人 的性情。例如他的表兄余有达来南京探望,他却无力为其接风,幸亏庄濯汇送来 节礼,这主人才做得成
四,敢于向封建权威和封建礼俗挑战 杜少卿敢于对某些封建权威和封建礼俗提出大胆的挑战,表现了离经叛道的 可贵勇气。高翰林指斥杜少卿“和尚、道士、工匠、花子,都拉着相与”,这恰 好说明杜少卿眼里没有封建的等级名分和尊卑秩序,不屑于封建正统的“正经 人 当朱熹对经书的注释被钦定为标准答案的时候,他敢于挺身说只依朱注是 固陋”,认为“朱文公解经,自立一说,也是要后人与诸儒参看。而今丢了诸 儒,只依朱注,这是后人固陋。”他写了一部《诗说》,竟敢与朱熹唱反调。《诗 经》的《郑风·溱洧》是一副古代风俗图画。农历三月上巳那天,溱洧两河春水 涣涣,人们都到水边采花草拔除不详。在这种群众聚会的场合,青年男女互赠芍 药以结爱情。汉儒解释这首诗说“此诗淫奔者自叙之词。”朱熹的《诗集传》说 《溱洧》是“淫奔者自叙之词”,杜少卿反驳说:“《溱洧》之诗,也只是夫妇 同游,并非淫乱。”[2]_点微小的学究式的胜利,这是在批驳理学教条,捍卫自 己的行为方式,表达自己的生活信念。他对《女目鸡鸣》的解释,宣说着一种弃 却功名富贵怡然自乐的生活境界。他极力反对,认为应“依子孙谋杀祖父的律, 立刻凌迟处死”。杜少卿夫妇是平等的、恩爱的,“携着娘子的手”,拿着金 杯,大笑着,在清凉山游走了一里多路。夫妇逛园游山,携手同行,在今天是 极平常的事,但在封建社会却有违男尊女卑,“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男子 由右,女子由左”(《礼·内则》)和男女授受不亲的礼规,有伤风化。世人称奇, 因而在他们携手春游的当时,“两边看的人目眩神摇,不敢仰视”。 娘子和姚奶奶一班人上了亭子,观看景致。一边是清凉山,高高下下的竹 树;一边是灵隐观,绿树丛中,露出红墙来,十分好看。坐了一会儿,杜少卿也 坐轿子来了。轿里带了一只赤金杯子,摆在桌上,斟起酒来,拿在手里,趁着这 春光融融,和气习习,凭在栏杄上,留连痛饮。这日杜少卿大醉了,竟携着娘子 的手,出了园门,一手拿着金杯,大笑着,在清凉山冈子上走了一里多路。背后 三四个妇女嘻嘻笑着跟着,两边看的人目眩神摇,不敢仰视。杜少卿夫妇两个上 了轿子去了 杜少卿要变卖住屋移家南京时,先和娘子商议,娘子依了才行动。在这里丝 毫看不见封建的夫权、“夫为妻纲”、“妻受命于夫”、“三从四德”的古训古 礼 五、尊重个性,反对名教而回归自然。 杜少卿家到南京之后,封建统治者为征聘人才,诏开“博学鸿词”科,三品 以上官员及各省督抚保荐人才,送京廷试。这种征辟大典几十年才遇一次,多少 文人士子梦寐以求,乞望被荐。朝廷征辟他,为辞征辟,他不惮麻烦,先是礼让 与安徽巡抚李大人,后托病故辞于天长县令邓大人。他辞征辟的理由是“麋鹿之 性,草野惯了”,麋鹿就是四不像,这是说自己像“四不像”那样自由自在惯了, 执意不受朝廷的笼头,不受牢笼,辞掉以后高兴地说从此要“逍遥自在,做些自
4 四,敢于向封建权威和封建礼俗挑战。 杜少卿敢于对某些封建权威和封建礼俗提出大胆的挑战,表现了离经叛道的 可贵勇气。高翰林指斥杜少卿“和尚、道士、工匠、花子,都拉着相与”,这恰 好说明杜少卿眼里没有封建的等级名分和尊卑秩序,不屑于封建正统 的“正经 人”。 当朱熹对经书的注释被钦定为标准答案的时候,他敢于挺身说只依朱注是 “固陋”,认为“朱文公解经,自立一说,也是要后人与诸儒参看。而今丢了诸 儒,只依朱注,这是后人固陋。”他写了一部《诗说》,竟敢与朱熹唱反调。《诗 经》的《郑风·溱洧》是一副古代风俗图画。农历三月上巳那天,溱洧两河春水 涣涣,人们都到水边采花草拔除不详。在这种群众聚会的场合,青年男女互赠芍 药以结爱情。汉儒解释这首诗说“此诗淫奔者自叙之词。”朱熹的《诗集传》说 《溱洧》是“淫奔者自叙之词”,杜少卿反驳说:“《溱洧》之诗,也只是夫妇 同游,并非淫乱。”[2]一点微小的学究式的胜利,这是在批驳理学教条,捍卫自 己的行为方式,表达自己的生活信念。他对《女目鸡鸣》的解释,宣说着一种弃 却功名富贵怡然自乐的生活境界。他极力反对,认为应“依子孙谋杀祖父的律, 立刻凌迟处死”。 杜少卿夫妇是平等的、恩爱的,“携着娘子的手”,拿着金 杯, 大笑着,在清凉山游走了一里多路。夫妇逛园游山,携手同行,在今天是 极平常的事,但在封建社会却有违男尊女卑,“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男子 由右,女子由左”(《礼·内则》)和男女授受不亲的礼规,有伤风化。世人称奇, 因而在他们携手春游的当时,“两边看的人目眩神摇,不敢仰视”。 娘子和姚奶奶一班人上了亭子,观看景致。一边是清凉山,高高下下的竹 树;一边是灵隐观,绿树丛中,露出红墙来,十分好看。坐了一会儿,杜少卿也 坐轿子来了。轿里带了一只赤金杯子,摆在桌上,斟起酒来,拿在手里,趁着这 春光融融,和气习习,凭在栏杆上,留连痛饮。这日杜少卿大醉了,竟携着娘子 的手,出了园门,一手拿着金杯,大笑着,在清凉山冈子上走了一里多路。背后 三四个妇女嘻嘻笑着跟着,两边看的人目眩神摇,不敢仰视。杜少卿夫妇两个上 了轿子去了 杜少卿要变卖住屋移家南京时,先和娘子商议,娘子依了才行动。在这里丝 毫看不见封建的夫权、“夫为妻纲”、“妻受命于夫”、“三从四德”的古训古 礼。 五、尊重个性,反对名教而回归自然。 杜少卿家到南京之后,封建统治者为征聘人才,诏开“博学鸿词”科,三品 以上官员及各省督抚保荐人才,送京廷试。这种征辟大典几十年才遇一次,多少 文人士子梦寐以求,乞望被荐。朝廷征辟他,为辞征辟,他不惮麻烦,先是礼让 与安徽巡抚李大人,后托病故辞于天长县令邓大人。他辞征辟的理由是“麋鹿之 性,草野惯了”,麋鹿就是四不像,这是说自己像“四不像”那样自由自在惯了, 执意不受朝廷的笼头,不受牢笼,辞掉以后高兴地说从此要“逍遥自在,做些自
己的事”。这后半句反映了个体人格的觉醒和追求,前半句“逍遥自在”表现了 种不为外物所囿的超拔情怀,一种以主体为本体的人生境界。说明杜少卿不远 做朝廷的驯服工具,把君臣之称都丢掉了。他初搬到秦淮河房,与友朋聚会的情 景,就很有自由放恣的气氛:“将河房窗子打开了,众客散坐,或凭栏看水,或 啜茗闲谈,或据案观书,或箕踞自适, 各随其便。”既尊重别人的个性,待人接物也就颇有平等的色彩。他“不喜 欢人叫他老爷”,也不以老爷自居,把门客娄焕文“当作祖宗”亲自服侍,平素 和尚、道士、工匠、花子都拉着相与”。杜少卿做豪杰,接待四方宾客,三教 九流,阶层广泛,而他待人有一准则,就是平等,惟独对官场横眉冷对,“不肯 相与一个正经人 吴敬梓先生笔下的杜少卿,是理想中的作者自况,现实中,吴敬梓先生曾困 顿到冬夜绕城步行数十里借以暖足的地步,书中的杜少卿还不曾到这样的窘境 这是作者自己不忍,亦是为读者的不忍着想。高翰林至少有一句话说的是对的: “不可学天长杜仪”一一但不是他说的理由,而是因为,杜少卿实在是天人自成 非人力可以穿凿效仿的。 杜少卿是一个生活在末世但已然有所觉醒并不断反思的人物。他的出现无疑 是讲既沉重又黑暗的封建黑墨炸出一条缝隙,虽然他并没有明确的指出士人该走 什么样子的道路,却显然昭示了士人之前所走道路的不可行性。杜少卿不愿为官, 但不似陶渊明的隐逸,而是积极的参与社会;他不满官场的黑暗,但不同于阮籍 嵇康的怪诞和杜甫的忧国忧民,他另有生活情趣;在支持个性自由和女性解放方 面,他比贾宝玉更为积极乐观。 杜少卿较之传统的贤儒有着狂放不羁的性格,少了些迂阔古板;较之六朝名 士,有着传统的道德操守,少了些颓唐放诞。他是一个既有传统品德又有名士风 度的人物,既体现了传统的儒家思想,又闪耀着时代精神,带有个性解放色彩 鲁迅先生盛称《儒林外史》是中国旧小说中唯一当得起最完善意义上的讽刺 小说这一概念的艺术作品。该书以其“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的辛辣讽刺 的语言,尖锐地攻击了残害文人的科举制度,其“机锋所向,尤在士林”。绵延 几千年的文化体系,被投诸于一个特定的时代环境中,发生了深刻的异变,异变 所带来的不安和动荡,痛苦和毁灭,集中冲击着文化体系的承传者知识分子,改 变和左右着他们的人生选择的走向。《儒林外史》俯仰百年,写了几代儒林士人 在科举制度下的命运,他们为追逐功名富贵而不顾“文行出处”,把生命耗费在 毫无价值的八股制艺、无病呻昑的诗作和玄虚的清谈之中,造成了道德堕落,精 神荒谬,才华枯萎,丧失了独立的人格,失去了人生的价值。对于理想的文人应 该怎样才能赢得人格的独立和实现人生的价值,吴敬梓又陷入理性的沉思之中。 儒林外史中作者塑造匡超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用意是什么 通过这样一个农家子弟堕落的全过程揭露了恶浊势利的社会、牢笼士子
5 己的事”。这后半句反映了个体人格的觉醒和追求,前半句“逍遥自在”表现了 一种不为外物所囿的超拔情怀,一种以主体为本体的人生境界。说明杜少卿不远 做朝廷的驯服工具,把君臣之称都丢掉了。他初搬到秦淮河房,与友朋聚会的情 景,就很有自由放恣的气氛:“将河房窗子打开了,众客散坐,或凭栏看水,或 啜茗闲谈,或据案观书,或箕踞自适, 各随其便。”既尊重别人的个性,待人接物也就颇有平等的色彩。他“不喜 欢人叫他老爷”,也不以老爷自居,把门客娄焕文“当作祖宗”亲自服侍,平素 “和尚、道士、工匠、花子都拉着相与”。杜少卿做豪杰,接待四方宾客,三教 九流,阶层广泛,而他待人有一准则,就是平等,惟独对官场横眉冷对,“不肯 相与一个正经人”。 吴敬梓先生笔下的杜少卿,是理想中的作者自况,现实中,吴敬梓先生曾困 顿到冬夜绕城步行数十里借以暖足的地步,书中的杜少卿还不曾到这样的窘境。 这是作者自己不忍,亦是为读者的不忍着想。高翰林至少有一句话说的是对的: “不可学天长杜仪”——但不是他说的理由,而是因为,杜少卿实在是天人自成, 非人力可以穿凿效仿的。 杜少卿是一个生活在末世但已然有所觉醒并不断反思的人物。他的出现无疑 是讲既沉重又黑暗的封建黑墨炸出一条缝隙,虽然他并没有明确的指出士人该走 什么样子的道路,却显然昭示了士人之前所走道路的不可行性。杜少卿不愿为官, 但不似陶渊明的隐逸,而是积极的参与社会;他不满官场的黑暗,但不同于阮籍 嵇康的怪诞和杜甫的忧国忧民,他另有生活情趣;在支持个性自由和女性解放方 面,他比贾宝玉更为积极乐观。 杜少卿较之传统的贤儒有着狂放不羁的性格,少了些迂阔古板;较之六朝名 士,有着传统的道德操守,少了些颓唐放诞。他是一个既有传统品德又有名士风 度的人物,既体现了传统的儒家思想,又闪耀着时代精神,带有个性解放色彩 鲁迅先生盛称《儒林外史》是中国旧小说中唯一当得起最完善意义上的讽刺 小说这一概念的艺术作品。该书以其 “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的辛辣讽刺 的语言,尖锐地攻击了残害文人的科举制度,其“机锋所向,尤在士林”。绵延 几千年的文化体系,被投诸于一个特定的时代环境中,发生了深刻的异变,异变 所带来的不安和动荡,痛苦和毁灭,集中冲击着文化体系的承传者知识分子,改 变和左右着他们的人生选择的走向。《儒林外史》俯仰百年,写了几代儒林士人 在科举制度下的命运,他们为追逐功名富贵而不顾“文行出处”,把生命耗费在 毫无价值的八股制艺、无病呻吟的诗作和玄虚的清谈之中,造成了道德堕落,精 神荒谬,才华枯萎,丧失了独立的人格,失去了人生的价值。对于理想的文人应 该怎样才能赢得人格的独立和实现人生的价值,吴敬梓又陷入理性的沉思之中。 儒林外史中作者塑造匡超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用意是什么 通过这样一个农家子弟堕落的全过程,揭露了恶浊势利的社会、牢笼士子
的八股取士的罪恶本质以下废话.吴敬梓详细描写了匡超人蜕变的过程,目的 是揭示其蜕变的社会原因,他笔锋所指是造成这种悲剧的社会制度它将封建传统 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发展到了极致这种认识使作者对匡超人的描写并不是停留在 表面而是深入到人物的本质这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八股取士的科 举制度的揭露和批判.《儒林外史》以此为直接的抨击目标,充分揭露了它对知识 分子的腐蚀和摧残.《儒林外史》在开宗明义的第一回就借王冕之口指出:“这个 法却定的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岀处都看得轻了.”尽管 科举制度弊端百出,但是读书人舍此并无第二条进身之路.在匡超人所处的社会环 境中读圣贤书却品格卑劣者举不胜举:严贡生、张静斋、王惠等等.匡超人处在 这样的环境中自然也就无法实现学问与道德的自我完善他只能在追求功名富贵 的道路上走得越来越远,并为此而不择手段,从而迷失了自我.因此,吴敬梓把罪恶 和堕落的责任主要归结于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其次势利的社会风气.“《儒 林外史》从讥讽势利起始,到谴责势利为结,对势利的描写可以说是贯穿于全书,具 有长久的历时性”.匡超人只认提拔他的李本瑛为老师,而不承认学里的老师;可 旦传说他所拜的老师李本瑛被参而可能连累他时,又认为真是“晦气”;但在李 本瑛升任为给事中派人来寻他时,他又表示将不日即来赴教可见“老师”和“门 生”这层关系是以对自己是否有益来确定的从小说的实际描写来看虽然势利之风 遍及各个阶层历久而不衰但仔细读来作者所描写和谴责的势利现象又多出现于 士林和官场在吴敬梓笔下,无论是秀才如匡超人、进士如王惠整个社会都被势利 之风所浸染如此描写与作者的实际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吴敬梓出生并生活于他的 家族由盛而衰之际他由此而饱尝人间的冷暖、世态的炎凉,产生了对势利社会的 无穷愤慨.匡超人变质的过程让我们看到其蜕变的根源吴敬梓对他予以讽刺, 目的是对造成这样畸形发展的知识分子的社会给以揭露.吴敬梓虽然没有提出解 决办法但他能够在清朝的盛世的现实环境中正视封建社会的危机这正是他的思 想跳出流俗的表现,也正是《儒林外史》能够成为我国优秀的古典小说的原因 匡超人是吴敬梓用最深沉的感情写岀的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吴敬梓在塑造匡超 人这一形象时采用了多种艺术方法细致地勾画出一个比较纯朴善良的农村青年 精神生命的毁灭,一出真正人格沦丧的悲剧.其一、匡超人是书中的一个否定 性人物,吴敬梓在确定其主导倾向以后,还写出了他暇瑜混合的一面,寄托了自己的 爱和憎对堕落以前的匡超人,作者就用饱含赞颂和感叹的笔触,细细地描写了他的 事亲孝顺的行为:漂泊在外时对父亲的牵挂;在兄长面前的谦卑;细心照料卧病 在床的老父而在匡超人步步走向堕落时吴敬梓却毫不留情的给予讽刺:中了秀才 后的势利;狠心逼妻回乡;潘三被捕后的翻脸无情;在牛布衣和冯琢庵面前的吹 牛撒谎等等在作者客观的描写中我们看到一个真实可感的匡超人,他先前的淳朴 让人赞叹,而他的变质既让人惋惜又让人憎恶.其二、冷静的讽刺描写这是指 作者在叙事描写中,不作主观的情绪流露语言含蓄,对人对事都是白描的手法.讽 刺场面越热烈,作者的笔触就越冷静犀利,这种冷静的文字是作者深沉哀痛,力透纸
6 的八股取士的罪恶本质.以下废话. 吴敬梓详细描写了匡超人蜕变的过程,目的 是揭示其蜕变的社会原因,他笔锋所指是造成这种悲剧的社会制度,它将封建传统 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发展到了极致.这种认识,使作者对匡超人的描写并不是停留在 表面,而是深入到人物的本质.这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对八股取士的科 举制度的揭露和批判.《儒林外史》以此为直接的抨击目标,充分揭露了它对知识 分子的腐蚀和摧残.《儒林外史》在开宗明义的第一回就借王冕之口指出:“这个 法却定的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尽管 科举制度弊端百出,但是读书人舍此并无第二条进身之路.在匡超人所处的社会环 境中,读圣贤书却品格卑劣者举不胜举:严贡生、张静斋、王惠等等.匡超人处在 这样的环境中自然也就无法实现学问与道德的自我完善.他只能在追求功名富贵 的道路上走得越来越远,并为此而不择手段,从而迷失了自我.因此,吴敬梓把罪恶 和堕落的责任主要归结于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 其次,势利的社会风气.“《儒 林外史》从讥讽势利起始,到谴责势利为结,对势利的描写可以说是贯穿于全书,具 有长久的历时性”.匡超人只认提拔他的李本瑛为老师,而不承认学里的老师;可 一旦传说他所拜的老师李本瑛被参而可能连累他时,又认为真是“晦气”;但在李 本瑛升任为给事中派人来寻他时,他又表示将不日即来赴教.可见“老师”和“门 生”这层关系是以对自己是否有益来确定的.从小说的实际描写来看虽然势利之风 遍及各个阶层,历久而不衰,但仔细读来,作者所描写和谴责的势利现象又多出现于 士林和官场.在吴敬梓笔下,无论是秀才如匡超人、进士如王惠.整个社会都被势利 之风所浸染.如此描写与作者的实际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吴敬梓出生并生活于他的 家族由盛而衰之际,他由此而饱尝人间的冷暖、世态的炎凉,产生了对势利社会的 无穷愤慨. 匡超人变质的过程让我们看到其蜕变的根源.吴敬梓对他予以讽刺, 目的是对造成这样畸形发展的知识分子的社会给以揭露.吴敬梓虽然没有提出解 决办法,但他能够在清朝的盛世的现实环境中正视封建社会的危机,这正是他的思 想跳出流俗的表现,也正是《儒林外史》能够成为我国优秀的古典小说的原因. 匡超人是吴敬梓用最深沉的感情写出的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吴敬梓在塑造匡超 人这一形象时采用了多种艺术方法,细致地勾画出一个比较纯朴善良的农村青年 精神生命的毁灭,一出真正人格沦丧的悲剧. 其一、匡超人是书中的一个否定 性人物,吴敬梓在确定其主导倾向以后,还写出了他暇瑜混合的一面,寄托了自己的 爱和憎.对堕落以前的匡超人,作者就用饱含赞颂和感叹的笔触,细细地描写了他的 事亲孝顺的行为:漂泊在外时对父亲的牵挂;在兄长面前的谦卑;细心照料卧病 在床的老父.而在匡超人步步走向堕落时吴敬梓却毫不留情的给予讽刺:中了秀才 后的势利;狠心逼妻回乡;潘三被捕后的翻脸无情;在牛布衣和冯琢庵面前的吹 牛撒谎等等.在作者客观的描写中,我们看到一个真实可感的匡超人,他先前的淳朴 让人赞叹,而他的变质既让人惋惜又让人憎恶. 其二、冷静的讽刺描写.这是指 作者在叙事描写中,不作主观的情绪流露,语言含蓄,对人对事都是白描的手法.讽 刺场面越热烈,作者的笔触就越冷静犀利,这种冷静的文字是作者深沉哀痛,力透纸
背之作.比如在第二十回,匡超人对着景兰江和蒋书办攻讦曾经给他许多帮助的潘 三说:“潘三哥所做的这些事便是我做地方官我也是要访拿他的”对这番话,作 者只是悠悠道来并无着意用力之处但是这种语气越是冷静在读者心目中的反差 情绪就越强烈潘三固然作了许多坏事现身陷缧绁是罪有应得但匡超人却不应弃 之不理想当初潘三待匡超人也不薄,被捕后也未将匡超人供出来,此时匡超人不念 半点旧日情分,其心如蛇虫螫毒可见这种冷静的笔法能起到最大限度的艺术效果, 能激起读者强烈的情绪.其三、在谎言世界里揭露人物的丑恶嘴脸.他本已娶 妻郑氏,却在李“恩师”问及可曾婚娶时,“暗想,老师是位大人在他面前说出丈人 是抚院的差,恐惹他看轻了笑只得答道:‘还不曾’.”只这三个字的谎言使他又 得娶李“恩师”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的外甥女,又得了极其可观的数百 金的装奁享了好几个月的天福在匡超人进京途中在牛布衣和冯琢庵面前大肆地 吹牛撒谎:“我的文名也够了…此五省读书的人,家家隆重的是小弟,都在书案 上,香火蜡烛供者‘先儒匡子之神位’.”这被牛布衣一语点破:“所谓‘先儒’ 者,乃去世之儒者,今先生尚在,何得如此称呼?”在这样的描述中自然而然地揭开匡 超人那麒麟皮下的马脚这使匡超人这一形象更有概括性.其四、对比的方法. 在塑造匡超人这一形象时,吴敬梓多次运用了对比的方法,比如说匡超人在遇见马 二先生时的毕恭毕敬与他在牛布衣和冯琢庵面前说马二先生的选本是“理法有余, 才气不足”的对比,揭开了他吹牛撒谎的嘴脸;匡超人对潘三前后态度的变化讽 刺了他的虚伪无情.值得注意的是,吴敬梓在《儒林外史》这一鸿篇巨制中塑 造了很多命运相似的人物形象诸如前面开篇的周进和范进,两人都有同样落魄的 前半生而后半生却青云直上进而成为曾毒害自己的科举制度的忠实卫道士而对 应于匡超人,文木老人又塑造了一个叫做牛浦郎的人物形象两人都有相同的经历, 诸如停妻再娶等等不同的是牛浦郎出生市井而匡超人出生于农村而已读者如有 兴趣可以在阅读中加以比较这里就不加赘叙.吴敬梓是中国讽刺小说的艺术 大师,他在小说中以批判科举制度和功名富贵为中心,写尽了儒林乃至整个封建社 会的丑态匡超人正是其中一个极为典型的人物吴敬梓的嫉世之深,可以从匡超人 这一人物形象中窥得一斑. 沈琼枝:古典小说中罕见的独立女性形象! 明清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的女性观念,因 此江南地区部分女性的自我意识自觉不自觉地发生萌动,如注重才情,敢于表现 自我;敢于在一定程度上冲破封建礼教的禁锢,漠视贞节观念;大胆的想象并付 诸行动追求自身的幸福等等。《儒林外史》的婚礼描写对此有所透露,体现出明 清时期女性的独特性。 在传统社会中,一切以男性为中心,而女性备受压迫,没有独立的地位,形 成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谬论,抹杀了女性独特的才智与作用。在明清时期, 些女性开始有了追求独立自主的意识,敢于显露自己的才华,并在与社会开明
7 背之作.比如在第二十回,匡超人对着景兰江和蒋书办攻讦曾经给他许多帮助的潘 三说:“潘三哥所做的这些事,便是我做地方官,我也是要访拿他的.”对这番话,作 者只是悠悠道来,并无着意用力之处,但是这种语气越是冷静,在读者心目中的反差 情绪就越强烈.潘三固然作了许多坏事,现身陷缧绁是罪有应得,但匡超人却不应弃 之不理.想当初潘三待匡超人也不薄,被捕后也未将匡超人供出来,此时匡超人不念 半点旧日情分,其心如蛇虫螫毒.可见这种冷静的笔法能起到最大限度的艺术效果, 能激起读者强烈的情绪. 其三、在谎言世界里揭露人物的丑恶嘴脸.他本已娶 妻郑氏,却在李“恩师”问及可曾婚娶时,“暗想,老师是位大人,在他面前说出丈人 是抚院的差,恐惹他看轻了笑,只得答道:‘还不曾’.”只这三个字的谎言使他又 得娶李“恩师”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的外甥女,又得了极其可观的数百 金的装奁,享了好几个月的天福.在匡超人进京途中在牛布衣和冯琢庵面前大肆地 吹牛撒谎:“我的文名也够了……此五省读书的人,家家隆重的是小弟,都在书案 上,香火蜡烛,供者‘先儒匡子之神位’.” 这被牛布衣一语点破:“所谓‘先儒’ 者,乃去世之儒者,今先生尚在,何得如此称呼?”在这样的描述中自然而然地揭开匡 超人那麒麟皮下的马脚.这使匡超人这一形象更有概括性. 其四、对比的方法. 在塑造匡超人这一形象时,吴敬梓多次运用了对比的方法,比如说匡超人在遇见马 二先生时的毕恭毕敬与他在牛布衣和冯琢庵面前说马二先生的选本是“理法有余, 才气不足”的对比,揭开了他吹牛撒谎的嘴脸;匡超人对潘三前后态度的变化,讽 刺了他的虚伪无情. 值得注意的是,吴敬梓在《儒林外史》这一鸿篇巨制中塑 造了很多命运相似的人物形象,诸如前面开篇的周进和范进,两人都有同样落魄的 前半生,而后半生却青云直上,进而成为曾毒害自己的科举制度的忠实卫道士.而对 应于匡超人,文木老人又塑造了一个叫做牛浦郎的人物形象,两人都有相同的经历, 诸如停妻再娶等等.不同的是牛浦郎出生市井,而匡超人出生于农村而已.读者如有 兴趣,可以在阅读中加以比较.这里就不加赘叙. 吴敬梓是中国讽刺小说的艺术 大师,他在小说中以批判科举制度和功名富贵为中心,写尽了儒林乃至整个封建社 会的丑态.匡超人正是其中一个极为典型的人物,吴敬梓的嫉世之深,可以从匡超人 这一人物形象中窥得一斑. 沈琼枝:古典小说中罕见的独立女性形象! 明清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的女性观念,因 此江南地区部分女性的自我意识自觉不自觉地发生萌动,如注重才情,敢于表现 自我;敢于在一定程度上冲破封建礼教的禁锢,漠视贞节观念;大胆的想象并付 诸行动追求自身的幸福等等。《儒林外史》的婚礼描写对此有所透露,体现出明 清时期女性的独特性。 在传统社会中,一切以男性为中心,而女性备受压迫,没有独立的地位,形 成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谬论,抹杀了女性独特的才智与作用。在明清时期, 一些女性开始有了追求独立自主的意识,敢于显露自己的才华,并在与社会开明
的文人名士交往的过程中,得到了他们的同情与支持。 沈琼枝就是这样一位女性,作者在描写她的婚礼时表现出她的自尊自重、有 勇有谋。沈琼枝是“幽榜”中唯一的的女性,而且是全书中唯一具有完全姓名的 女性,这足见作者对她的钦敬之意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她不受“富贵”之利所诱,不为“权贵”之势所折腰, 具有追求独立的自觉意识与行动,不甘于伏低做小,不屈于受人摆布,令人赞叹, “她的出现像一道闪电划破夜空,放射出叛逆思想的耀眼光芒。” 沈琼枝淡漠富贵,具有自尊意识,绝不肯伏低做小。当沈琼枝与父亲沈先生 来到扬州时,父女二人都以为末盐商是要娶妻而不是纳妾,是要他们择吉过门的, 结果宋家只是打发家人来吩咐“把新娘就抬到府里去”,如此草率,与他们所想 的婚礼有着天壤之别 这时,沈先生对女儿说:“看来这等光景,竟不是把你当做正室了。这头亲 事,还是就得就不得?女儿你也须自己主张。”在父亲束手无策的情况下,沈琼 枝能自己拿主意。 她是一位有胆量、有计谋的女性,立刻分析了情况做出了决定,对父亲说 爹爹,你请放心。我家又不曾写立文书,得他身价,为甚么肯去伏低做小!他 既如此排场,爹爹若是和他吵闹起来,倒反被外人议论。我而今一乘轿子,抬到 他家里去,看他怎模样看待我。” 她敢于亲自去探个究竟,随机应变。可见她一向是独立自主、很有主见的。 她照样装饰起来,头戴冠子,身穿大红外盖。到了宋家以后,家人都叫她“新娘” 她也不言语,只是心中拿定主意,立即要请老爷出来理论,一直走到大厅说了 番义正言辞的话: 请你家老爷出来!我常州姓沈的,不是甚么低三下四的人家。他既要娶我, 怎的不张灯结彩,择吉过门?把我悄悄的抬了来,当做娶妾的一般光景。我且不 问他要别的,只叫他把我父亲亲笔写的婚书拿出来与我看,我就没的说了!” 沈琼枝丝毫没有新媳妇的怯懦与娇羞,而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利,进行一针 见血的指责与有理有节的抗争。 家人都吓了一跳,老爷知道后也红了脸,因为对于他们“一年至少也娶七 八个妾的人家”,早把娶妾当做家常便饭,早己习惯了那些妾们对他百依百顺、 逆来顺受,不想忽然岀来一个如此大胆敢和他叫板的沈琼枝,自然都觉诧异。 宋盐商总归还是心虚,没有立刻去见她,沈琼枝也就权且在他极幽的院落里 住了几天。等一直不见父亲的消息后,她便猜测道父亲可能早被安排走了,果不 出她所料,沈先生因知县早被宋为富收买己被押解回常州了。 所以,沈琼枝再次发挥她的聪明才智买通了丫环,从宋家逃了出来。又因为 自己能诗善画,便在南京挂牌“精工顾绣,写扇作诗”,自食其力 武书对杜少卿说道:“我看这个女人实有些奇。若说他是个邪货,他却不 带淫气;若是说他是人家遣出来的裨妾,他却又不带贱气。看他虽是个女流,倒
8 的文人名士交往的过程中,得到了他们的同情与支持。 沈琼枝就是这样一位女性,作者在描写她的婚礼时表现出她的自尊自重、有 勇有谋。沈琼枝是“幽榜”中唯一的的女性,而且是全书中唯一具有完全姓名的 女性,这足见作者对她的钦敬之意。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她不受“富贵”之利所诱,不为“权贵”之势所折腰, 具有追求独立的自觉意识与行动,不甘于伏低做小,不屈于受人摆布,令人赞叹, “她的出现像一道闪电划破夜空,放射出叛逆思想的耀眼光芒。” 沈琼枝淡漠富贵,具有自尊意识,绝不肯伏低做小。当沈琼枝与父亲沈先生 来到扬州时,父女二人都以为宋盐商是要娶妻而不是纳妾,是要他们择吉过门的, 结果宋家只是打发家人来吩咐“把新娘就抬到府里去”,如此草率,与他们所想 的婚礼有着天壤之别。 这时,沈先生对女儿说:“看来这等光景,竟不是把你当做正室了。这头亲 事,还是就得就不得?女儿你也须自己主张。”在父亲束手无策的情况下,沈琼 枝能自己拿主意。 她是一位有胆量、有计谋的女性,立刻分析了情况做出了决定,对父亲说: “爹爹,你请放心。我家又不曾写立文书,得他身价,为甚么肯去伏低做小!他 既如此排场,爹爹若是和他吵闹起来,倒反被外人议论。我而今一乘轿子,抬到 他家里去,看他怎模样看待我。” 她敢于亲自去探个究竟,随机应变。可见她一向是独立自主、很有主见的。 她照样装饰起来,头戴冠子,身穿大红外盖。到了宋家以后,家人都叫她“新娘”, 她也不言语,只是心中拿定主意,立即要请老爷出来理论,一直走到大厅说了一 番义正言辞的话: “请你家老爷出来!我常州姓沈的,不是甚么低三下四的人家。他既要娶我, 怎的不张灯结彩,择吉过门?把我悄悄的抬了来,当做娶妾的一般光景。我且不 问他要别的,只叫他把我父亲亲笔写的婚书拿出来与我看,我就没的说了!” 沈琼枝丝毫没有新媳妇的怯懦与娇羞,而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利,进行一针 见血的指责与有理有节的抗争。 家人都吓了一跳,老爷知道后也红了脸,因为对于他们“一年至少也娶七 八个妾的人家”,早把娶妾当做家常便饭,早己习惯了那些妾们对他百依百顺、 逆来顺受,不想忽然出来一个如此大胆敢和他叫板的沈琼枝,自然都觉诧异。 宋盐商总归还是心虚,没有立刻去见她,沈琼枝也就权且在他极幽的院落里 住了几天。等一直不见父亲的消息后,她便猜测道父亲可能早被安排走了,果不 出她所料,沈先生因知县早被宋为富收买己被押解回常州了。 所以,沈琼枝再次发挥她的聪明才智买通了丫环,从宋家逃了出来。又因为 自己能诗善画,便在南京挂牌“精工顾绣,写扇作诗”,自食其力。 武书对杜少卿说道:“我看这个女人实有些奇。若说他是个邪货,他却不 带淫气;若是说他是人家遣出来的裨妾,他却又不带贱气。看他虽是个女流,倒
有许多豪侠的光景。他那般轻倩的装饰,虽则觉得柔媚,只一双手指却像讲究勾、 搬、冲的。论此时的风气,也未必有车中女子同那红线一流人。” 她并不看重盐商的钱财和豪华的院落,用杜少卿的评价就是“盐商富贵奢华, 多少士大夫见了就销魂夺魄。你一个弱女子,视如土芥,这就可敬的极了!”赞叹 之情溢于言表。 她淡视钱财,表现出她有自尊自重的意识,即使再优裕的物质条件也改变了 她那颗不屈的心,也不能让自己的尊严被践踏 沈琼枝的形象,不仅是对传统女性形象的继承,更是一种颠覆、创新与发展 这说明吴敬梓用他敏锐的目光开始注视女性作为有血有肉有感情的真正的“人 的价值。 综观中国古典文学中描写的女性形象,一直是作为男性的附庸而出现,多为 爱情婚姻而设计。即使如崔莺莺、杜丽娘那样敢于追求自身爱情的女性,最终也 逃脱不了依附男人的命运。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女性无非以两种面目出现,要么是贤妻良母,是 男性心目中标准的女性形象;要么是淫妇荡娃,是男性批判贬低的对象。总之 女性形象都不是独立出现的,而是浸染着男性意识的图解。 具有独立见识、自主自立的女性形象极为罕见,《儒林外史》中沈琼枝的出 现,一定程度上对这种新型的形象作了填补。她的独立个性让人耳目一新,成为 古典文学中一个特殊的奇女子形象 文人无行群丑毕现——《儒林外史》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我国的讽刺文学杰作,正如鲁迅所说:“迨 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 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儒林外史》是吴敬梓晩年的作品,那是他饱经人世沧桑之后,痛苦思 考和敏锐观察的结晶。封建宗法制温情脉脉的面纱一揭开,底下的虚伪、奸诈、 可卑、可笑的丑态便暴露无遗。尤其是儒者,一向被认为是社会道德的典范,但 在吴敬梓那里,他们可恨、可笑、可憎、可怜。吴敬梓用艺术之笔,为他们留下 了一幅幅讽刺性画像。他们自私自利、庸俗虚伪、附庸风雅,以做八股为业,其 余一概不懂。更有甚者,以八股为敲门砖,一旦高中,便仗势欺人。但吴敬梓身 处文网严密的年代,所谓康乾盛世时的许多文字狱,他是耳闻目睹的。因此,他 把时代从清推到明,借明代说清代。书中的时间尽管标以明代,但所描写的科举 活动和官职名称,都是清朝的。其中许多人物事件都是以作家的亲族朋友及其所 作所为为原型描写的,如庄绍光原型为程廷祚,马二先生原型为冯粹中,杜慎卿 原型为吴檠,杜少卿乃吴敬梓自况。 作家把这些真实人物及事迹典型化,使之成为当时社会上某类人的代
9 有许多豪侠的光景。他那般轻倩的装饰,虽则觉得柔媚,只一双手指却像讲究勾、 搬、冲的。论此时的风气,也未必有车中女子同那红线一流人。” 她并不看重盐商的钱财和豪华的院落,用杜少卿的评价就是“盐商富贵奢华, 多少士大夫见了就销魂夺魄。你一个弱女子,视如土芥,这就可敬的极了!”赞叹 之情溢于言表。 她淡视钱财,表现出她有自尊自重的意识,即使再优裕的物质条件也改变了 她那颗不屈的心,也不能让自己的尊严被践踏! 沈琼枝的形象,不仅是对传统女性形象的继承,更是一种颠覆、创新与发展, 这说明吴敬梓用他敏锐的目光开始注视女性作为有血有肉有感情的真正的“人” 的价值。 综观中国古典文学中描写的女性形象,一直是作为男性的附庸而出现,多为 爱情婚姻而设计。即使如崔莺莺、杜丽娘那样敢于追求自身爱情的女性,最终也 逃脱不了依附男人的命运。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女性无非以两种面目出现,要么是贤妻良母,是 男性心目中标准的女性形象;要么是淫妇荡娃,是男性批判贬低的对象。总之, 女性形象都不是独立出现的,而是浸染着男性意识的图解。” 具有独立见识、自主自立的女性形象极为罕见,《儒林外史》中沈琼枝的出 现,一定程度上对这种新型的形象作了填补。她的独立个性让人耳目一新,成为 古典文学中一个特殊的奇女子形象。 文人无行群丑毕现——《儒林外史》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我国的讽刺文学杰作,正如鲁迅所说:“迨 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 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儒林外史》是吴敬梓晚年的作品,那是他饱经人世沧桑之后,痛苦思 考和敏锐观察的结晶。封建宗法制温情脉脉的面纱一揭开,底下的虚伪、奸诈、 可卑、可笑的丑态便暴露无遗。尤其是儒者,一向被认为是社会道德的典范,但 在吴敬梓那里,他们可恨、可笑、可憎、可怜。吴敬梓用艺术之笔,为他们留下 了一幅幅讽刺性画像。他们自私自利、庸俗虚伪、附庸风雅,以做八股为业,其 余一概不懂。更有甚者,以八股为敲门砖,一旦高中,便仗势欺人。但吴敬梓身 处文网严密的年代,所谓康乾盛世时的许多文字狱,他是耳闻目睹的。因此,他 把时代从清推到明,借明代说清代。书中的时间尽管标以明代,但所描写的科举 活动和官职名称,都是清朝的。其中许多人物事件都是以作家的亲族朋友及其所 作所为为原型描写的,如庄绍光原型为程廷祚,马二先生原型为冯粹中,杜慎卿 原型为吴檠,杜少卿乃吴敬梓自况。 作家把这些真实人物及事迹典型化,使之成为当时社会上某类人的代
表 诚如前人早已指出的,《儒林外史》“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 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 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 通过人物对功名富贵的态度,作家写出了人生世相,也表现了自己的理想。 《儒林外史》中描写最多的是形形色色的“科举迷”,即“心艳功名富 贵者 作家对这类人物,有一定的同情,但更多的是讽刺和鞭挞。六十多岁的 周进,因没有进学,处处被人嘲笑、挖苦,连个教馆之职也保不住,只好替商人 记账。当他有幸进入贡院,一见号板,禁不住万感俱发,一头撞去,哭得死去活 来。听到商人们要凑钱替他捐个监生时,他竟趴在地上磕头说:“若得如此,便 是重生父母。我周进变驴变马,也要报效。”又如范进,是个连考二十余次的老 童生,屡考不中,家境贫寒,经常被丈人胡屠户挖苦、唾骂。当送捷报的人到他 家时,他正穷得在市场卖鸡;邻居找到他,告诉他喜讯时,他起初根本不相信, 仍在卖鸡;后来,被邻居强拖回家。当他看到屋子中间早已挂起来的报贴时,他 “看了一遍,又念一遍”,竟高兴疯了,丑态百出,直到被丈人胡屠户打了一个 耳光,才醒转过来。 围绕着这两个人的命运变化,作家进一步描绘了广泛的人生世相。周进 未考中时,遭到新进学的梅玖的嘲笑、挖苦,前科新中的王举人吃完饭,周进扫 了一早晨鸡骨头、鸭翅膀、鱼刺、瓜子壳,一旦高中,“不是亲的也来认亲,不 相与的也来认相与”,人的势利、趋炎附势竟如此可卑、可笑。范进刚进学时, 还遭到丈人胡屠户的训斥。他与胡屠户商量参加乡试时,被胡屠户大骂一顿,什 么“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什么“尖嘴猴腮”,什么“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 把他骂了个狗血喷头。可是一旦高中,胡屠户马上改口,叫范进“贤婿老爷”, 还说:“我每常说,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张府、周 府那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人情的势利、虚伪由此可见 作品还刻画了“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这些人多是由科举得功 名的人。王惠当了南昌太守,一到任就问“地方人情,可有什么出产?词讼里可 也略有些什么通融?”汤知县为了一鸣惊人,表示清廉,竟枷死向他行贿50斤 牛肉的回教老师父。严贡生横行乡里,自己毫无羞耻地涂脂抹粉,自命高雅,实 则是乡间一霸。他强圈别人的猪;没借给别人钱,却讹诈利息;霸占弟弟的产业 等。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所谓儒者都是些什么东西。 作家讽刺的第三种人是“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而自以为高”的人物。他们 科举失败,无奈之际,便以风流名士自居,胡诌几句歪诗,沽名钓誉。 在鞭挞这三种人时,作家也力图塑造正面形象,以表现自己的理想。如 杜少卿,虽是贵公子,却慷慨好施,鄙视功名富贵,崇尚“逍遥自在”的生活
10 表。 诚如前人早已指出的,《儒林外史》“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 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 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 通过人物对功名富贵的态度,作家写出了人生世相,也表现了自己的理想。 《儒林外史》中描写最多的是形形色色的“科举迷”,即“心艳功名富 贵者”。 作家对这类人物,有一定的同情,但更多的是讽刺和鞭挞。六十多岁的 周进,因没有进学,处处被人嘲笑、挖苦,连个教馆之职也保不住,只好替商人 记账。当他有幸进入贡院,一见号板,禁不住万感俱发,一头撞去,哭得死去活 来。听到商人们要凑钱替他捐个监生时,他竟趴在地上磕头说:“若得如此,便 是重生父母。我周进变驴变马,也要报效。”又如范进,是个连考二十余次的老 童生,屡考不中,家境贫寒,经常被丈人胡屠户挖苦、唾骂。当送捷报的人到他 家时,他正穷得在市场卖鸡;邻居找到他,告诉他喜讯时,他起初根本不相信, 仍在卖鸡;后来,被邻居强拖回家。当他看到屋子中间早已挂起来的报贴时,他 “看了一遍,又念一遍”,竟高兴疯了,丑态百出,直到被丈人胡屠户打了一个 耳光,才醒转过来。 围绕着这两个人的命运变化,作家进一步描绘了广泛的人生世相。周进 未考中时,遭到新进学的梅玖的嘲笑、挖苦,前科新中的王举人吃完饭,周进扫 了一早晨鸡骨头、鸭翅膀、鱼刺、瓜子壳,一旦高中,“不是亲的也来认亲,不 相与的也来认相与”,人的势利、趋炎附势竟如此可卑、可笑。范进刚进学时, 还遭到丈人胡屠户的训斥。他与胡屠户商量参加乡试时,被胡屠户大骂一顿,什 么“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什么“尖嘴猴腮”,什么“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 把他骂了个狗血喷头。可是一旦高中,胡屠户马上改口,叫范进“贤婿老爷”, 还说:“我每常说,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张府、周 府那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人情的势利、虚伪由此可见。 作品还刻画了“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这些人多是由科举得功 名的人。王惠当了南昌太守,一到任就问“地方人情,可有什么出产?词讼里可 也略有些什么通融?”汤知县为了一鸣惊人,表示清廉,竟枷死向他行贿 50 斤 牛肉的回教老师父。严贡生横行乡里,自己毫无羞耻地涂脂抹粉,自命高雅,实 则是乡间一霸。他强圈别人的猪;没借给别人钱,却讹诈利息;霸占弟弟的产业 等。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所谓儒者都是些什么东西。 作家讽刺的第三种人是“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而自以为高”的人物。他们 科举失败,无奈之际,便以风流名士自居,胡诌几句歪诗,沽名钓誉。 在鞭挞这三种人时,作家也力图塑造正面形象,以表现自己的理想。如 杜少卿,虽是贵公子,却慷慨好施,鄙视功名富贵,崇尚“逍遥自在”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