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实验一 主要禾谷类作物的认识和鉴别 实验二 小麦分蘖特性的观察 实验三 小麦幼穗分化的观察 9 实验四 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及成熟期植株性状考察 5 实验五 玉米穗分化过程的观察 实验六 玉米成熟期估产和室内考种 .21 实验七 水稻形态特征及类型识别 24 实验八 高粱和粟类作物类型的识别 ,28 实验九 甘薯、马铃薯的形态及块根、块茎内部构造的观察。 实验十 食用豆类作物形态特征的观察 .39 实验十一大豆品种类型的识别 41 实验十二棉花主要形态特征的观察 43 实验十三花生形态的观察及类型的识别 48 实验十四油菜形态的观察和类型的识别 52 实验十五芝麻形态的观察及亚种类型的识别 55 实验十六6种麻类作物形态特征的识别, 58 附录1 选修实验目录 65 Ⅱ插图来源说明 .66
目 录 实验一 主要禾谷类作物的认识和鉴别. 1 实验二 小麦分蘖特性的观察. 5 实验三 小麦幼穗分化的观察. 9 实验四 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及成熟期植株性状考察.15 实验五 玉米穗分化过程的观察.18 实验六 玉米成熟期估产和室内考种.21 实验七 水稻形态特征及类型识别.24 实验八 高粱和粟类作物类型的识别.28 实验九 甘薯、马铃薯的形态及块根、块茎内部构造的观察.34 实验十 食用豆类作物形态特征的观察.39 实验十一 大豆品种类型的识别.41 实验十二 棉花主要形态特征的观察.43 实验十三 花生形态的观察及类型的识别.48 实验十四 油菜形态的观察和类型的识别.52 实验十五 芝麻形态的观察及亚种类型的识别.55 实验十六 6 种麻类作物形态特征的识别.58 附录Ⅰ 选修实验目录.65 Ⅱ 插图来源说明.66
实验一主要禾谷类作物的认识和鉴别 一、目的要求 (一)认识禾谷类作物的一般形态特征: (二)掌握禾谷类作物的种子(籽实)、幼苗、花序的主要特征。 二、材料及用具 (一)材料:小麦、大麦、黑麦、燕麦、玉米、高梁、谷子(栗)和水稻的种子、新鲜幼苗、 花序(成熟或液浸的穗子)。 (二)用具:解剖器、手持扩大镜以及籽实、幼苗和花序的挂图。 三、内容和方法 禾谷类作物即禾本科的谷类作物。禾谷类作物的种类很多,但在我国北方,一般指禾本科 (Gramineae)中8个主要的属,即小麦属(nicm、大麦属(Hordeum)、黑麦属(Secale)、燕 麦属(Aena)、玉米属(Zea、高粱属(Sorghum、狗尾草属(Selaria)和稻属(Onza)。每个属 中又分为若干种,种内又分为若干亚种、变种及品种。因此,它们种类繁多,但在形态特征和发有 上有许多共同特点,为便于研究起见,把它们分为2大类。这2类禾谷类作物在形态学、生理学和 经济性状上又都彼此不同。 第一类禾谷类作物(麦类作物):小麦、大麦、黑麦和燕麦。麦类作物中还包括小麦和黑麦的属 间杂种小黑麦(Triticale)。 第二类禾谷类作物(黍类作物):玉米、高粱、谷子(栗)和水稻。第二类禾谷类作物还应该包 括糁稗、蜡烛稗、龙爪稷等,有时也被称为杂粮作物。 (一)籽实的识别 所有禾谷类作物的籽实都是单粒的果实,其果皮与种皮愈合在一起,在植物学上称为颖果。这 种颖果在许多禾谷类作物中还被内外程包被,因此,有带壳籽实与裸粒籽实之分。 籽实有胚,着生在籽实的基部一侧。籽实有背、腹之分。在第一类禾谷类作物中,籽实的腹面 有纵沟,称为腹沟。其籽实包括以下几部分或全部。 覆盖器官一—颖片、外程和内程。 果实一一果皮、种皮、胚乳、胚、腹沟、冠毛、茸毛等(图】 -1) 分别取少量8种禾谷类作物的籽实,首先认识籽实各部分的位 00 置和名称,然后根据表1一1(禾谷类作物籽实检索表),鉴别属于 何种作物,定名后再细致观察其形态特征。依据以下几方面,总结 图 出8种籽实的主要形态特征。 1.胚2.胚乳3.冠毛4.腹 1.包被情况:不包被(裸露)、包被(紧贴、不紧贴)。 2.稃壳的表征(指包被籽实):平滑、有无光泽、有无纵脉和脊
1 实验一 主要禾谷类作物的认识和鉴别 一、目的要求 (一)认识禾谷类作物的一般形态特征; (二)掌握禾谷类作物的种子(籽实)、幼苗、花序的主要特征。 二、材料及用具 (一)材料:小麦、大麦、黑麦、燕麦、玉米、高粱、谷子(粟)和水稻的种子、新鲜幼苗、 花序(成熟或液浸的穗子)。 (二)用具:解剖器、手持扩大镜以及籽实、幼苗和花序的挂图。 三、内容和方法 禾谷类作物即禾本科的谷类作物。禾谷类作物的种类很多,但在我国北方,一般指禾本科 (Gramineae)中 8 个主要的属,即小麦属(Triticum)、大麦属(Hordeum)、黑麦属(Secale)、燕 麦属(Avena)、玉米属(Zea)、高粱属(Sorghum)、狗尾草属(Setaria)和稻属(Oryza)。每个属 中又分为若干种,种内又分为若干亚种、变种及品种。因此,它们种类繁多,但在形态特征和发育 上有许多共同特点,为便于研究起见,把它们分为 2 大类。这 2 类禾谷类作物在形态学、生理学和 经济性状上又都彼此不同。 第一类禾谷类作物(麦类作物):小麦、大麦、黑麦和燕麦。麦类作物中还包括小麦和黑麦的属 间杂种小黑麦(Triticale)。 第二类禾谷类作物(黍类作物):玉米、高粱、谷子(粟)和水稻。第二类禾谷类作物还应该包 括糁稗、蜡烛稗、龙爪稷等,有时也被称为杂粮作物。 (一)籽实的识别 所有禾谷类作物的籽实都是单粒的果实,其果皮与种皮愈合在一起,在植物学上称为颖果。这 种颖果在许多禾谷类作物中还被内外稃包被,因此,有带壳籽实与裸粒籽实之分。 籽实有胚,着生在籽实的基部一侧。籽实有背、腹之分。在第一类禾谷类作物中,籽实的腹面 有纵沟,称为腹沟。其籽实包括以下几部分或全部。 覆盖器官——颖片、外稃和内稃。 果实——果皮、种皮、胚乳、胚、腹沟、冠毛、茸毛等(图 1 —1)。 分别取少量 8 种禾谷类作物的籽实,首先认识籽实各部分的位 置和名称,然后根据表 1—1(禾谷类作物籽实检索表),鉴别属于 何种作物,定名后再细致观察其形态特征。依据以下几方面,总结 出 8 种籽实的主要形态特征。 1.包被情况:不包被(裸露)、包被(紧贴、不紧贴)。 2.稃壳的表征(指包被籽实):平滑、有无光泽、有无纵脉和脊。 图 1—1 小麦的籽粒形态 Ⅰ. 被面 Ⅱ. 腹面 Ⅲ. 侧面 1. 胚 2. 胚乳 3. 冠毛 4. 腹沟
3.籽实的表征:形状、有无茸毛、平滑或皱缩 4.腹沟:有无、深浅和宽窄(横切面)。 5.冠毛:有无、长短及疏密情况。 (二)幼苗的认识 禾谷类作物的幼苗,一般具有以下几部分:即初生根、次生根、胚芽鞘、地中茎、分蘖节、分 蘖、分蘖鞘、叶片、叶鞘、叶舌、叶耳、叶枕等。 初生根又称种子根。种子萌发时首先由胚部伸出,种子根条数的多少是区分2类禾谷类作物的 币要依据之一。第一类禾谷类作物有名条初生根(小麦38条、大者37条、里麦4条、燕者35 条),而第二类禾谷类作物只有1条明显的初生根。 叶舌、叶耳的有无及其特征是鉴别各种禾谷类作物幼苗的又一重要依据。叶舌位于叶片和叶鞘 交接处的内侧,与叶魈呈平行状态,其两侧有叶耳环茅,且与叶鞘呈垂直生长状态。 分蘖鞘是分蘖的第一片变态叶,在系统发有上类似于胚芽鞘,有平行的双叶脉(维管束),顶端 开裂,分蘖由裂口处伸出。 叶枕位于叶片与叶鞘交接处的外侧,有时也称为叶环。 取8种禾谷类作物的幼苗,首先对照挂图,认清各部分的名称及位置。然后根据表1一2(禾谷 类作物幼苗检索表)鉴别各类幼苗是何种作物。定名后,依据以下各项总结它们的不同特征 1.初生根条数 2.胚芽鞘颜色:无色、绿色或紫色等。 3.叶耳、叶舌的有无、大小及特征 4.叶片和叶鞘上茸毛的有无、长短 及疏密。 5.叶片的颜色、大小和宽窄。 (三)花序的识别 禾谷类作物的花序,属于穗状花序、 【穗和穗轴 复穗状花序、圆锥花序和肉穗花序4种, 通称为德。穗的基本部分是穗轴,由茎延 伸而成。 Ⅱ穗横断面 1,穗状花序:穗轴由穗轴节片彼此 Ⅲ三联小穗 联结而成。能看到2侧小穗的面为正面。 二棱 四棱 六棱 无柄单花小穗直接着生在穗轴节上,如大 麦是3个无柄的小穗着生在穗轴节上(亦 图1一2不同类型大麦穗型、小穗在穗节上的排列 行式和墙断面 称三联小穗)(图1一2)。 2.复穗状花序:穗轴节上着生无柄多花小穗者谓之复穗状花序,如小麦、黑麦(图1一3)。 3.圆锥花序:亦称复总状花序,穗轴上着生多级分枝。其分枝有对生、互生、轮生,小德着生 在第二、三级分枝上,如燕麦、水稻(参看图7一2)、谷子(图1一4)、高粱、玉米雄穗。 4.肉穗花序:主要特点是穗轴肉质化,肥大成棒状,如玉米雌穗
2 3.籽实的表征:形状、有无茸毛、平滑或皱缩。 4.腹沟:有无、深浅和宽窄(横切面)。 5.冠毛:有无、长短及疏密情况。 (二)幼苗的认识 禾谷类作物的幼苗,一般具有以下几部分:即初生根、次生根、胚芽鞘、地中茎、分蘖节、分 蘖、分蘖鞘、叶片、叶鞘、叶舌、叶耳、叶枕等。 初生根又称种子根。种子萌发时首先由胚部伸出,种子根条数的多少是区分 2 类禾谷类作物的 重要依据之一。第一类禾谷类作物有多条初生根(小麦 3~8 条、大麦 3~7 条、黑麦 4 条、燕麦 3~5 条),而第二类禾谷类作物只有 1 条明显的初生根。 叶舌、叶耳的有无及其特征是鉴别各种禾谷类作物幼苗的又一重要依据。叶舌位于叶片和叶鞘 交接处的内侧,与叶鞘呈平行状态,其两侧有叶耳环茎,且与叶鞘呈垂直生长状态。 分蘖鞘是分蘖的第一片变态叶,在系统发育上类似于胚芽鞘,有平行的双叶脉(维管束),顶端 开裂,分蘖由裂口处伸出。 叶枕位于叶片与叶鞘交接处的外侧,有时也称为叶环。 取 8 种禾谷类作物的幼苗,首先对照挂图,认清各部分的名称及位置。然后根据表 1—2(禾谷 类作物幼苗检索表)鉴别各类幼苗是何种作物。定名后,依据以下各项总结它们的不同特征。 1.初生根条数。 2.胚芽鞘颜色:无色、绿色或紫色等。 3.叶耳、叶舌的有无、大小及特征。 4.叶片和叶鞘上茸毛的有无、长短 及疏密。 5.叶片的颜色、大小和宽窄。 (三)花序的识别 禾谷类作物的花序,属于穗状花序、 复穗状花序、圆锥花序和肉穗花序 4 种, 通称为穗。穗的基本部分是穗轴,由茎延 伸而成。 1.穗状花序:穗轴由穗轴节片彼此 联结而成。能看到 2 侧小穗的面为正面。 无柄单花小穗直接着生在穗轴节上,如大 麦是 3 个无柄的小穗着生在穗轴节上(亦 称三联小穗)(图 1—2)。 2.复穗状花序:穗轴节上着生无柄多花小穗者谓之复穗状花序,如小麦、黑麦(图 1—3)。 3.圆锥花序:亦称复总状花序,穗轴上着生多级分枝。其分枝有对生、互生、轮生,小穗着生 在第二、三级分枝上,如燕麦、水稻(参看图 7—2)、谷子(图 1—4)、高粱、玉米雄穗。 4.肉穗花序:主要特点是穗轴肉质化,肥大成棒状,如玉米雌穗。 Ⅰ.穗和穗轴 Ⅱ.穗横断面 Ⅲ.三联小穗 二棱 四棱 六棱 图 1—2 不同类型大麦穗型、小穗在穗节上的排列 方式和横断面
小穗由小穗轴、2 片颖片和被颗片包被者 的1朵或数朵小花构 成。颗片一般是革质的 比较硬,但亦有膜质的 (如燕麦等)。其顶部有 尖(个别作物种或品种 延伸成芒状物)。背部有 一明显的龙骨(脊)。颗 片的发育程度不一,某 图1一3小麦穗的形态和结构 些作物的颗片狭小呈线 状(如大麦、黑麦等)。 小花由外程、内稃和被它们包被着的雌雄生殖器官所 构成。外程顶端多着生芒(无芒品种除外),但芒亦有生 于背部者(燕麦)。外稃平滑,多呈革质。内稃为膜质, 呈一船形,有2条明显的脉纹(维管束)。 小花可以分为两性花、单性花、退化花3种。两性花 具有雌蕊(子房、花柱、羽状柱头)1枚,雄蕊(花丝、 1- 2 花药)3枚(水稻为6枚入、鳞片(浆片)2片。单性花仅 3- 发育了雄蕊或雌蕊,而退化花仅残存了内外程或仅有1片 外程。 取小麦花序材料,参照挂图认识各部分名称 四、作业报告 (一)列表区别8种禾谷类作物的种子、幼苗和花序。 (二)绘出小麦的小穗和小花的构造图。 图1一4谷穗模式 1.穗轴2第一级枝梗3.第二级枝 梗4.第三级枝梗5,刚毛6,小越 表1一1禾谷类作物籽实检索表 1.颗果腹面有腹沟 A1籽实不带壳(裸粒) B1颖果表面被有细长而易擦掉的毛 裸燕麦(被麦) B2颗果表面不被聋毛或仅顶端有茸毛(冠毛) C颖果延伸,基部尖锐,腹沟深窄,表面裙皱,通常为青色 黑麦 C2颖果卵圆形,基部圆形,腹沟深宽,表面光滑,通常红或白色 小麦 B颖果不被茸毛,顶端无冠毛 裸大麦 A:籽实带壳 3
3 小穗由小穗轴、2 片颖片和被颖片包被着 的 1 朵或数朵小花构 成。颖片一般是革质的, 比较硬,但亦有膜质的 (如燕麦等)。其顶部有 尖(个别作物种或品种 延伸成芒状物)。背部有 一明显的龙骨(脊)。颖 片的发育程度不一,某 些作物的颖片狭小呈线 状(如大麦、黑麦等)。 小花由外稃、内稃和被它们包被着的雌雄生殖器官所 构成。外稃顶端多着生芒(无芒品种除外),但芒亦有生 于背部者(燕麦)。外稃平滑,多呈革质。内稃为膜质, 呈一船形,有 2 条明显的脉纹(维管束)。 小花可以分为两性花、单性花、退化花 3 种。两性花 具有雌蕊(子房、花柱、羽状柱头)1 枚,雄蕊(花丝、 花药)3 枚(水稻为 6 枚)、鳞片(浆片)2 片。单性花仅 发育了雄蕊或雌蕊,而退化花仅残存了内外稃或仅有 1 片 外稃。 取小麦花序材料,参照挂图认识各部分名称。 四、作业报告 (一)列表区别 8 种禾谷类作物的种子、幼苗和花序。 (二)绘出小麦的小穗和小花的构造图。 表 1-1 禾谷类作物籽实检索表 Ⅰ. 颖果腹面有腹沟 A1 籽实不带壳(裸粒) B1 颖果表面被有细长而易擦掉的毛.裸燕麦(莜麦) B2 颖果表面不被茸毛或仅顶端有茸毛(冠毛) C1 颖果延伸,基部尖锐,腹沟深窄,表面褶皱,通常为青色. 黑麦 C2 颖果卵圆形,基部圆形,腹沟深宽,表面光滑,通常红或白色. 小麦 B3 颖果不被茸毛,顶端无冠毛.裸大麦 A2 籽实带壳 图1—3 小麦穗的形态和结构 内稃 外稃 颖片 1
B1程片与籽实紧贴、无冠毛、不被茸毛、腹沟浅宽皮大麦 B2程片不与籽实紧贴,有冠毛、被茸毛 C1籽实纺锤形,基部微尖,茸毛较短,腹沟浅窄 燕麦 C籽实纺锤形,基部蹄形,茸毛较长. 野燕麦 Ⅱ.颗果腹面无腹沟 A,籽实不带壳(裸粒) B籽粒大,长方形或楔形,有时项部尖或凹陷,胚很大,位于背面 玉米 B2籽粒小,几乎圆形,顶部微尖」 高粱 A:籽实带壳 B籽粒椭圆形,颖面有茸毛,有纵脉(脊) 水稻 B2籽粒很小(小于3mm),圆形,程片较具光泽,易脱落 谷子 B:籽粒较大(大于4mm),近圆形,程片具光泽,革质,不易脱落 黍稷 B4籽粒稍长,扁椭圆形,稃片包被很紧,革质,具光泽 .带壳高梁 表1一2禾谷类作物幼苗检索表 A叶耳、叶舌皆无 B有叶舌、无叶耳 A'叶舌呈膜状 叶舌呈矩形,不平滑,边缘有茸毛,叶片有毛,中脉凹入深,较明显 玉米 b叶舌半弧形,平滑,边缘无毛,叶片无毛,中脉凹入浅 高粱 c叶舌很大,呈弧形,边缘呈规则锯齿形 .燕麦 B'叶舌不呈膜状 a叶舌短,由一排茸毛组成,在叶片与叶鞘交接处的背面(叶枕部位)有一毛带.谷子 b叶鞘上有长而多的茸毛.。 黍稷 C叶耳、叶舌皆有 A'叶耳有毛 a叶耳较大,叶舌呈峭状,后期中央开裂 .水稻 b叶耳较小,叶舌短而近似矩形,边缘平滑无锯齿 小麦 B'叶耳无毛 a叶耳甚大,呈环状抱着茎杆:叶片较宽,色浅 .大麦 b叶耳较小,后期常退化:叶舌弧形,边缘有锯齿 黑麦
4 B1 稃片与籽实紧贴、无冠毛、不被茸毛、腹沟浅宽.皮大麦 B2 稃片不与籽实紧贴,有冠毛、被茸毛 C1 籽实纺锤形,基部微尖,茸毛较短,腹沟浅窄. 燕麦 C2 籽实纺锤形,基部蹄形,茸毛较长.野燕麦 Ⅱ. 颖果腹面无腹沟 A1 籽实不带壳(裸粒) B1 籽粒大,长方形或楔形,有时顶部尖或凹陷,胚很大,位于背面. 玉米 B2 籽粒小,几乎圆形,顶部微尖. 高粱 A2 籽实带壳 B1 籽粒椭圆形,颖面有茸毛,有纵脉(脊). 水稻 B2 籽粒很小(小于 3 mm),圆形,稃片较具光泽,易脱落. 谷子 B3 籽粒较大(大于 4 mm),近圆形,稃片具光泽,革质,不易脱落. 黍稷 B4 籽粒稍长,扁椭圆形,稃片包被很紧,革质,具光泽. 带壳高粱 表 1-2 禾谷类作物幼苗检索表 A 叶耳、叶舌皆无.稗 B 有叶舌、无叶耳 A' 叶舌呈膜状 a 叶舌呈矩形,不平滑,边缘有茸毛,叶片有毛,中脉凹入深,较明显. 玉米 b 叶舌半弧形,平滑,边缘无毛,叶片无毛,中脉凹入浅. 高粱 c 叶舌很大,呈弧形,边缘呈规则锯齿形. 燕麦 B' 叶舌不呈膜状 a 叶舌短,由一排茸毛组成,在叶片与叶鞘交接处的背面(叶枕部位)有一毛带. 谷子 b 叶鞘上有长而多的茸毛. 黍稷 C 叶耳、叶舌皆有 A' 叶耳有毛 a 叶耳较大,叶舌呈峭状,后期中央开裂. 水稻 b 叶耳较小,叶舌短而近似矩形,边缘平滑无锯齿. 小麦 B' 叶耳无毛 a 叶耳甚大,呈环状抱着茎杆;叶片较宽,色浅. 大麦 b 叶耳较小,后期常退化;叶舌弧形,边缘有锯齿. 黑麦
实验二小麦分蘖特性的观察 一、目的要求 (一)熟悉分蘖期麦苗的形态特征,认识分蘖的各种类型。 (二)了解主茎叶片与分蘖发生的同伸关系及分蘖与次生根发生的关系。 (三)学习分析小麦分集期幼苗性状的方法。 二、材料及用具 (一)材料:不同播深、不同叶龄及不同分蘖类型的麦苗及相应的挂图。 (二)用具:解剖器、瓷盘、直尺、计算器。 三、内容和方法 (一)分禁期麦苗形态的观察和分蘖类型的识别 取典型的分蘖期麦苗,对照挂图认识小麦幼苗的形态结构。 小麦(Triticum aestivumL.)的幼苗由初生根、次生根、盾片、胚芽鞘、地中茎、分菜节、主茎 叶片、分蘖鞘和分蘖叶片等构成。 初生根:又叫种子根。种子萌发时先有1条胚根生出,随后成对出现1~3对初生根,所以,初 生根一般为37条,少有8条。初生根在形态上比次生根细,根毛少,颜色较深。在有胚芽鞘分 时,胚芽鞘节上有时也会发生1~2条次生根,其粗度一般较初生根稍粗,但较分蘖节发生的次生根 稍细,并且由于发生部位与种子根接近,极易与种子根混涌。 次生根:又叫节根,者生于分节上,与分藥几乎同时发生。一般主茎每发生1个分,就在 主茎叶的叶鞘基部,长出数条次生根。次生根在形态上比初生根粗,附者土粒较多。 盾片:与初生根在一起,位于地中茎下端,呈光滑的圆盘状,与胚芽鞘在同一侧。 胚芽鞘:种子萌发后,胚芽鞘首先伸出地面,为一透明的细管状物,顶端有孔,见光后开裂, 停止生长。到麦苗分集以后,它位于地中茎下端。 地中茎:指胚芽鞘节与第1真叶节之间出现的一段乳白色的细茎。地中茎是调节分蘖节深度的 器官,当播种过深,超过地中茎的伸长能力时,第1、2叶或第2、3叶之间的节间也会伸长,形成 多层分蘖的现象。 分蘖节:发生分蘖的节称为分蘖节。分菜节由几个极短的节间、节、幼小的顶芽和侧芽(分蘖 芽)所组成。它不仅是长茎、长叶、长蘖、长次生根的器官,而且也是贮藏营养物质的器官。 分蘖鞘(鞘叶):在形态上与胚芽鞘相似,也是只有叶鞘没有叶片的不完全叶。小麦的每个分集 都包在分蘖鞘里,与主茎幼小时包在胚芽鞘中一样。当分藥刚从叶鞘中伸出时,由分蘖鞘中伸出分 蘖的第1叶片。 主茎叶片:丛生在分集节上。观察时注意叶片的位序。首先找出第1片叶,然后依其互生关系 就可以找出其他叶片。确定第1叶片的方法,生有初期可以根据叶形鉴别。第1片叶在形态上与其 他叶片不同,上下几乎一样宽,顶端较钝,叶片短而厚,叶脉较明显,形似宝剑。生有中后期,第
5 实验二 小麦分蘖特性的观察 一、目的要求 (一)熟悉分蘖期麦苗的形态特征,认识分蘖的各种类型。 (二)了解主茎叶片与分蘖发生的同伸关系及分蘖与次生根发生的关系。 (三)学习分析小麦分蘖期幼苗性状的方法。 二、材料及用具 (一)材料:不同播深、不同叶龄及不同分蘖类型的麦苗及相应的挂图。 (二)用具:解剖器、瓷盘、直尺、计算器。 三、内容和方法 (一)分蘖期麦苗形态的观察和分蘖类型的识别 取典型的分蘖期麦苗,对照挂图认识小麦幼苗的形态结构。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的幼苗由初生根、次生根、盾片、胚芽鞘、地中茎、分蘖节、主茎 叶片、分蘖鞘和分蘖叶片等构成。 初生根:又叫种子根。种子萌发时先有 1 条胚根生出,随后成对出现 1~3 对初生根,所以,初 生根一般为 3~7 条,少有 8 条。初生根在形态上比次生根细,根毛少,颜色较深。在有胚芽鞘分蘖 时,胚芽鞘节上有时也会发生 1~2 条次生根,其粗度一般较初生根稍粗,但较分蘖节发生的次生根 稍细,并且由于发生部位与种子根接近,极易与种子根混淆。 次生根:又叫节根,着生于分蘖节上,与分蘖几乎同时发生。一般主茎每发生 1 个分蘖,就在 主茎叶的叶鞘基部,长出数条次生根。次生根在形态上比初生根粗,附着土粒较多。 盾片:与初生根在一起,位于地中茎下端,呈光滑的圆盘状,与胚芽鞘在同一侧。 胚芽鞘:种子萌发后,胚芽鞘首先伸出地面,为一透明的细管状物,顶端有孔,见光后开裂, 停止生长。到麦苗分蘖以后,它位于地中茎下端。 地中茎:指胚芽鞘节与第 1 真叶节之间出现的一段乳白色的细茎。地中茎是调节分蘖节深度的 器官,当播种过深,超过地中茎的伸长能力时,第 1、2 叶或第 2、3 叶之间的节间也会伸长,形成 多层分蘖的现象。 分蘖节:发生分蘖的节称为分蘖节。分蘖节由几个极短的节间、节、幼小的顶芽和侧芽(分蘖 芽)所组成。它不仅是长茎、长叶、长蘖、长次生根的器官,而且也是贮藏营养物质的器官。 分蘖鞘(鞘叶):在形态上与胚芽鞘相似,也是只有叶鞘没有叶片的不完全叶。小麦的每个分蘖 都包在分蘖鞘里,与主茎幼小时包在胚芽鞘中一样。当分蘖刚从叶鞘中伸出时,由分蘖鞘中伸出分 蘖的第 1 叶片。 主茎叶片:丛生在分蘖节上。观察时注意叶片的位序。首先找出第 1 片叶,然后依其互生关系 就可以找出其他叶片。确定第 1 叶片的方法,生育初期可以根据叶形鉴别。第 1 片叶在形态上与其 他叶片不同,上下几乎一样宽,顶端较钝,叶片短而厚,叶脉较明显,形似宝剑。生育中后期,第
1片叶往往枯死脱落,但其方位可依盾片的位置和方向来确定,因为小麦主茎第1叶片都在盾片的 对侧。以盾片来鉴别时,一定要把麦苗拿正,拉直胚根,地中茎不要发生扭曲。认识主茎叶序,还 可以借助于主茎分蘖(一级分蘖)的方位来确定,在不缺位的情况下,一般是1个叶带1个藥,确 定了分藥,也就找到了相应的叶片。根据这种关系,应先区别主茎和分藥。从位置上看,主茎一般 位于株丛中央,从形态上看,一般主茎较分蘖高而粗壮。如遇特殊情况(畸形或缺位),需综合上述 两种情况,并凭一定的经验确定。 由于生育条件的不同,麦苗会出现不同的分蘖类型。根据分蘖的者生部位和入土深度,通常分 为4个类型。取不同的分蘖型麦苗,对照挂图进行认识。 1.普通分蘗型:在主茎上形成1个分蘖节,是最常见的分蘖类型。 2.多层分蘗型:由于播种过深或其他条件的影响,除地中茎伸长外,主茎第1叶与第2叶之间。 甚至第2叶与第3叶之间的节间也伸长,形成“多层分菜”。 3.地中茎未伸长分蘗型:播种较浅时,地中茎不伸长,形成地中茎未伸长的分蘖型,分蘖节在 种子的入土深度处形成。 4.胚芽鞘分兼型:胚芽鞘是主茎的1片变态叶,叶腋中有1个蘖芽,可长出1个分蘖。该分蘖 还可发生二级分蘖。一株小麦除了主茎的基本分蘖外,还生有胚芽鞘分蘖,称为胚芽鞘分蘖型。在 种子质量好,播种深度适宜,肥水充足的高产田,常出现胚芽鞘分蘖。 (二)分蒹的出生及同伸关系 取主茎叶龄为3、5、7的麦苗进行观察。 小麦幼苗长出第3叶时,由胚芽鞘腋间长出1 个分集。由于胚芽鞘节入土较深,胚芽鞘分蘖常受 抑制,一般只有在良好的条件下才能发生。 当主茎第4叶伸出时,在主茎第1叶的叶腋处 长出第1个分集(主茎第1分蘖)。当主茎第5叶片 伸出时,在主茎第2叶叶腋处又生出1个分镶(主 茎第2分藥),依次类推。着生于主茎上的分蘖称为 一级分集。当一级分蘖的第3片叶伸出时,在其分 菜鞘叶腋间产生1个分蘖。以后每增加1片叶也按 叶位顺序增长1个分藥。上述均为分蘖节分菜。分 蘖节分蘖分为不同的级序,由一级分蘖产生的分蘖 称为二级分集,由二级分藥长出三级分藥,依次类 说明:一胚芽附、分附 △-时 推。 分蘖的发生有严格的顺序性,一般情况下,主茎或分菜上的腋芽都循着由低位向高位的规律萌 发生长,并且与主茎叶的出生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小麦分蘖过程中,主茎的叶序与各级分蘖叶有以 下同伸关系(表2一1)。如主茎第3叶(3/0)与胚芽鞘分蘖第1叶(1/C)同伸:主茎第4叶(4/0) 与胚芽鞘分蘖第2叶(2/C)及主茎第1分蘖第1叶(1/I)同伸:5/0叶与3/C、1/Cp、2/I、1/ Ⅱ同伸等。余者类推(图2一1)。 6
6 1 片叶往往枯死脱落,但其方位可依盾片的位置和方向来确定,因为小麦主茎第 1 叶片都在盾片的 对侧。以盾片来鉴别时,一定要把麦苗拿正,拉直胚根,地中茎不要发生扭曲。认识主茎叶序,还 可以借助于主茎分蘖(一级分蘖)的方位来确定,在不缺位的情况下,一般是 1 个叶带 1 个蘖,确 定了分蘖,也就找到了相应的叶片。根据这种关系,应先区别主茎和分蘖。从位置上看,主茎一般 位于株丛中央,从形态上看,一般主茎较分蘖高而粗壮。如遇特殊情况(畸形或缺位),需综合上述 两种情况,并凭一定的经验确定。 由于生育条件的不同,麦苗会出现不同的分蘖类型。根据分蘖的着生部位和入土深度,通常分 为 4 个类型。取不同的分蘖型麦苗,对照挂图进行认识。 1.普通分蘖型:在主茎上形成 1 个分蘖节,是最常见的分蘖类型。 2.多层分蘖型:由于播种过深或其他条件的影响,除地中茎伸长外,主茎第 1 叶与第 2 叶之间, 甚至第 2 叶与第 3 叶之间的节间也伸长,形成“多层分蘖”。 3.地中茎未伸长分蘖型:播种较浅时,地中茎不伸长,形成地中茎未伸长的分蘖型,分蘖节在 种子的入土深度处形成。 4.胚芽鞘分蘖型:胚芽鞘是主茎的 1 片变态叶,叶腋中有 1 个蘖芽,可长出 1 个分蘖。该分蘖 还可发生二级分蘖。一株小麦除了主茎的基本分蘖外,还生有胚芽鞘分蘖,称为胚芽鞘分蘖型。在 种子质量好,播种深度适宜,肥水充足的高产田,常出现胚芽鞘分蘖。 (二)分蘖的出生及同伸关系 取主茎叶龄为 3、5、7 的麦苗进行观察。 小麦幼苗长出第 3 叶时,由胚芽鞘腋间长出 1 个分蘖。由于胚芽鞘节入土较深,胚芽鞘分蘖常受 抑制,一般只有在良好的条件下才能发生。 当主茎第 4 叶伸出时,在主茎第 1 叶的叶腋处 长出第 1 个分蘖(主茎第 1 分蘖)。当主茎第 5 叶片 伸出时,在主茎第 2 叶叶腋处又生出 1 个分蘖(主 茎第 2 分蘖),依次类推。着生于主茎上的分蘖称为 一级分蘖。当一级分蘖的第 3 片叶伸出时,在其分 蘖鞘叶腋间产生 1 个分蘖。以后每增加 1 片叶也按 叶位顺序增长 1 个分蘖。上述均为分蘖节分蘖。分 蘖节分蘖分为不同的级序,由一级分蘖产生的分蘖 称为二级分蘖,由二级分蘖长出三级分蘖,依次类 推。 分蘖的发生有严格的顺序性,一般情况下,主茎或分蘖上的腋芽都循着由低位向高位的规律萌 发生长,并且与主茎叶的出生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小麦分蘖过程中,主茎的叶序与各级分蘖叶有以 下同伸关系(表 2—1)。如主茎第 3 叶(3/0)与胚芽鞘分蘖第 1 叶(1/C)同伸;主茎第 4 叶(4/0) 与胚芽鞘分蘖第 2 叶(2/C)及主茎第 1 分蘖第 1 叶(1/Ⅰ)同伸;5/0 叶与 3/C、1/Cp、2/Ⅰ、1/ Ⅱ同伸等。余者类推(图 2—1)。 1
表2一1主茎的叶位与各级分蘖出现的对应关系(山东农学院,1975) 主茎出现主茎出现 同伸的蘖节分蘖 同伸组蘖单株总茎数胚芽胚芽鞘蘖 的叶位的叶片数 一级分蘖 二级分蘖 三级分蘖 节分蘖数(包括主茎)鞘蘖的二级蘖 1/0 2/0 3/0 3 0 1 4/0 1 2 5/0 5 Ⅱ 35 Cp 6/0 6 2 C 7/0 7 N I1,IIp 3 8 8/0 f I2,Ⅱ,Ⅲe I P-P 9/0 9 I3,Ⅱz,Π,W I 1-P,I B-L,II 8 21 P.P 注:胚芽鞘节分蘖与主茎叶位的同伸关系恨不稳定,上表根据大量实际观察资料归纳。 根据上述同伸关系,已知主茎叶龄,可推算出某一分蘖的叶龄及全株可能出现的理论分集数。 即主茎某一叶片出现时可能出现的总分藥(包括主茎)为其前2个叶龄时发生的总分蘖数之和。如 主茎5叶龄的总分蘖数加主茎6叶龄的总分蘖数等于主茎第7叶龄的总分蘖数,即5+8=13。在生 产上,胚芽鞘分蘖常不出现,则主茎7叶龄的总分蘖数为3十5=8。另外,根据主茎叶龄与分蘖的 同伸关系,可推算出主茎的最高蘖位。 主茎最高集位=n一3(n代表主茎可见叶,即叶龄) 一般大田生产上实际分蘖数常少于理论分蘖数,而稀播田和高产田实际分蘖数有时接近理论分 蘖数,特别是在浅播条件下,实际分蘖数在某一时期内也可能稍大于理论分蘖数。主茎的低位蘖发 生比较正常,与主茎叶片的同伸关系也较为密切,而高位蘖发生的规律性较差。不良的环境条件影 响分蘖的正常出生,不但可以抑制高位蘖,而且也可以抑制低位蘖的发生,使之形成空蘖(缺位), 特别是胚芽鞘分蘖和【蘖容易缺位。 小麦分蘖的发生与节根的发生也有一定的关系。一般主茎每发生1个分蘖,就在出生分蘖的节 上长出3条左右节根,从植物解剖学的观点看,这些节根属于主茎,而不属于一级分蘖。当一级分 蘖上发生二级分蘖时,在着生每个二级分蘖的节上一般可长出2条节根,这些节根才属于一级分蘖, 而不属于二级分蘖,余同。 (三)分蘖期麦苗性状的分析 每组取一个播种深度的麦苗5株,逐株测量麦苗的高度,主茎叶片数及其长度和宽度,分蘖数 及分蘖叶片数,次生根数,分蘖节深度和地中茎长度,平均后填入表2一2。并将其他组的资料也记 入表中。 四、作业报告 (一)写出7叶龄时麦苗的理论分蘖数及该同伸组各成员的名称,观察记载1株7叶龄麦 苗的实际分蘖数及其名称、次生根数及其部位。 (二)试分析播种深度对麦苗性状的影响。 (三)从小麦分蘖发生的多样性,简述小麦的适应性及提高播种技术的重要性
7 表 2—1 主茎的叶位与各级分蘖出现的对应关系(山东农学院,1975) 主茎出现 的叶位 主茎出现 的叶片数 同伸的蘖节分蘖 同伸组蘖 节分蘖数 单株总茎数 (包括主茎) 胚芽 鞘蘖 胚芽鞘蘖 一级分蘖 二级分蘖 三级分蘖 的二级蘖 1/0 1 2/0 2 3/0 3 0 1 C 4/0 4 Ⅰ 1 2 5/0 5 Ⅱ 1 3 CP 6/0 6 Ⅲ ⅠP 2 5 C1 7/0 7 Ⅳ Ⅰ1, ⅡP 3 8 C2 8/0 8 Ⅴ Ⅰ2, Ⅱ1, ⅢP ⅠP-P 5 13 9/0 9 Ⅵ Ⅰ3,Ⅱ2,Ⅲ1,Ⅳ P Ⅰ 1-P, Ⅰ P-1, Ⅱ P-P 8 21 注:胚芽鞘节分蘖与主茎叶位的同伸关系恨不稳定,上表根据大量实际观察资料归纳。 根据上述同伸关系,已知主茎叶龄,可推算出某一分蘖的叶龄及全株可能出现的理论分蘖数。 即主茎某一叶片出现时可能出现的总分蘖(包括主茎)为其前 2 个叶龄时发生的总分蘖数之和。如 主茎 5 叶龄的总分蘖数加主茎 6 叶龄的总分蘖数等于主茎第 7 叶龄的总分蘖数,即 5+8=13。在生 产上,胚芽鞘分蘖常不出现,则主茎 7 叶龄的总分蘖数为 3+5=8。另外,根据主茎叶龄与分蘖的 同伸关系,可推算出主茎的最高蘖位。 主茎最高蘖位=n-3(n 代表主茎可见叶,即叶龄) 一般大田生产上实际分蘖数常少于理论分蘖数,而稀播田和高产田实际分蘖数有时接近理论分 蘖数,特别是在浅播条件下,实际分蘖数在某一时期内也可能稍大于理论分蘖数。主茎的低位蘖发 生比较正常,与主茎叶片的同伸关系也较为密切,而高位蘖发生的规律性较差。不良的环境条件影 响分蘖的正常出生,不但可以抑制高位蘖,而且也可以抑制低位蘖的发生,使之形成空蘖(缺位), 特别是胚芽鞘分蘖和Ⅰ蘖容易缺位。 小麦分蘖的发生与节根的发生也有一定的关系。一般主茎每发生 1 个分蘖,就在出生分蘖的节 上长出 3 条左右节根,从植物解剖学的观点看,这些节根属于主茎,而不属于一级分蘖。当一级分 蘖上发生二级分蘖时,在着生每个二级分蘖的节上一般可长出 2 条节根,这些节根才属于一级分蘖, 而不属于二级分蘖,余同。 (三)分蘖期麦苗性状的分析 每组取一个播种深度的麦苗 5 株,逐株测量麦苗的高度,主茎叶片数及其长度和宽度,分蘖数 及分蘖叶片数,次生根数,分蘖节深度和地中茎长度,平均后填入表 2—2。并将其他组的资料也记 入表中。 四、作业报告 (一)写出 7 叶龄时麦苗的理论分蘖数及该同伸组各成员的名称,观察记载 1 株 7 叶龄麦 苗的实际分蘖数及其名称、次生根数及其部位。 (二)试分析播种深度对麦苗性状的影响。 (三)从小麦分蘖发生的多样性,简述小麦的适应性及提高播种技术的重要性
表2一2播种深度对麦苗性状的影响 主茎叶数 主茎叶长、宽(cm 分叶数 插种深度 株 地中 展 见 叶 分数 (cm 分节深度 度 长/ cm 叶 长/ 4叶长 5叶长宽 6叶长宽 宽
8 表 2—2 播种深度对麦苗性状的影响 播 种 深 度 (cm) 株 高 (cm) 次 生 根 数 (条/株) 分 蘖 节 深 度 (cm) 地 中 茎 长 度 (cm) 主茎叶数 主茎叶长、宽(cm) 分 蘖 数 (个/株) 分 蘖 叶 数 展 叶 见 叶 1 叶 长/ 宽 2 叶 长/ 宽 3 叶 长/ 宽 4 叶 长/ 宽 5 叶 长/ 宽 6 叶 长/ 宽 心 叶 长 Ⅰ Ⅱ Ⅲ Ⅳ ⅠP Ⅰ1 C
实验三小麦幼穗分化的观察 一、目的要求 (一)学习观察小麦幼種分化的方法,了解小麦结实器官的形成过程 (二)掌握小麦幼穗各分化时期的形态特征 (三)掌握小麦幼穗各分化时期与植株外部形态的对应关系。 二、材料和用具 小麦穗分化期间的植株:解剖镜、显微镜、镊子、解剖针、剪刀、刀片、尺子 三、内容和方法 (一)观时间: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幼穗开始分化的时间,因播期和品种不同而异 在秋播条件下,一般适时播种的冬性品种,穗分化于返青以后开始:春性强的品种或播种过早的冬 性品种,亦可在冬前开始。所以,开始观察的时间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幼穗分化是一个连续的渐变过程,从开始(伸长期)到结束(四分体期)的观察次数,以研究 的内容、人力和物力条件而定,一般3天左右观察一次较好。 (二)取样:要选取具有代表性、或事先标记的植株,一般每次取20株,从中选5~10株进行 观察。实验课中每组可以用有标记的小麦植株35株进行观察。 (三)记载小麦植株的外部形态:包括株高、主茎叶片数(可见叶、展开叶)、分蘖数、次生根 数。 (四)观方法:小麦主茎幼穗分化开始较早,分蘖较迟。一般以主茎为观察对象。首先把选 取的植株去掉一部分根,留下适量的根和地中茎,以便剥取幼穗时用手掌握。然后由外向内将叶片 和叶鞘逐层剥去,在剥取过程中注意观察各个叶的形态。当露出发黄的心叶时,用解剖针从纵卷叶 片的叶缘交接处,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从基部把叶去掉。当剥到肉眼不易分辨叶片时,可放在解剖 镜下,继续用解剖针剥,直至露出透明发亮的生长锥。注意观察幼穗正、侧面,基部、中部和上部, 以获得全面的概念。最后以幼穗中部的形态特征为准确定穗分化期。 观察雌雄蕊分化时,切下一个小穗观察比较清楚。观察四分体时,要选微黄绿色的花药。用镊 1 3 图3一】生长锥未伸长期图3一2生长锥伸长期图3一3单棱期生长锥及相应的植株 注:1,生长锥2.苞叶原基3.幼叶
9 实验三 小麦幼穗分化的观察 一、目的要求 (一)学习观察小麦幼穗分化的方法,了解小麦结实器官的形成过程。 (二)掌握小麦幼穗各分化时期的形态特征。 (三)掌握小麦幼穗各分化时期与植株外部形态的对应关系。 二、材料和用具 小麦穗分化期间的植株;解剖镜、显微镜、镊子、解剖针、剪刀、刀片、尺子。 三、内容和方法 (一)观察时间: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幼穗开始分化的时间,因播期和品种不同而异。 在秋播条件下,一般适时播种的冬性品种,穗分化于返青以后开始;春性强的品种或播种过早的冬 性品种,亦可在冬前开始。所以,开始观察的时间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幼穗分化是一个连续的渐变过程,从开始(伸长期)到结束(四分体期)的观察次数,以研究 的内容、人力和物力条件而定,一般 3 天左右观察一次较好。 (二)取样:要选取具有代表性、或事先标记的植株,一般每次取 20 株,从中选 5~10 株进行 观察。实验课中每组可以用有标记的小麦植株 3~5 株进行观察。 (三)记载小麦植株的外部形态:包括株高、主茎叶片数(可见叶、展开叶)、分蘖数、次生根 数。 (四)观察方法:小麦主茎幼穗分化开始较早,分蘖较迟。一般以主茎为观察对象。首先把选 取的植株去掉一部分根,留下适量的根和地中茎,以便剥取幼穗时用手掌握。然后由外向内将叶片 和叶鞘逐层剥去,在剥取过程中注意观察各个叶的形态。当露出发黄的心叶时,用解剖针从纵卷叶 片的叶缘交接处,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从基部把叶去掉。当剥到肉眼不易分辨叶片时,可放在解剖 镜下,继续用解剖针剥,直至露出透明发亮的生长锥。注意观察幼穗正、侧面,基部、中部和上部, 以获得全面的概念。最后以幼穗中部的形态特征为准确定穗分化期。 观察雌雄蕊分化时,切下一个小穗观察比较清楚。观察四分体时,要选微黄绿色的花药。用镊 图3—1 生长锥未伸长期 1 2 3 图3—2 生长锥伸长期 图3—3 单棱期生长锥及相应的植株 注:1. 生长锥 2. 苞叶原基 3. 幼叶 形态 1 2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