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木中学352高敌课堂高一语文导学素 《李清照词两首》 主备人:王秀萍班级:组别:姓名 【教学设想】 1.感受婉约词的风格,品味词的意境。 2.把握词人思想情怀,体味词中蕴涵的细腻情感。 3.学会通过分析意象,理解词人表达情感的方式。 学习品味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诗词语言鉴赏能力。 《醉花阴》 【课前预习】 1.李清照,号 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市)人 女词人。著 名学者李格非之女。十八岁时,与宰相赵挺之子 结婚,生活安适美满 他们以 互相唱和,并共同整理、收藏_、金石。靖康元年宋 室南渡后,她流寓南方,不久明诚病逝。金兵南下,她只身漂泊在杭州、越州 金华一带。晩年境遇更加孤寂凄苦。她论词强调协律、典雅、情致,提出词“ ”之说(见《词论》)。前期作品多写 ,内容缺乏深意。后期 作品多抒发的身世之感,寄寓了对中原故土的怀念之情,风格曲折深 隐、哀婉凉美。 【写作背景】《醉花阴》:本词写于北宋末年,当时丈夫赵明诚离乡在外任 知州,李清照独守空闺,形单影只,重阳赏菊,无人相伴,在极度思念之下写下 此词。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作品,时值金兵入侵,丈夫病死,词人辗转南方避 难,备尝国破家亡、颠沛流离之苦。在这种背景下,李清照写下本词。 3.字音积累 玉枕()戚戚()憔悴() 乍暖还寒()堆积()梧桐()
神木中学 352 高效课堂高一语文导学案 《李清照词两首》 主备人:王秀萍 班级: 组别: 姓名: 【教学设想】 1.感受婉约词的风格,品味词的意境。 2.把握词人思想情怀,体味词中蕴涵的细腻情感。 3.学会通过分析意象,理解词人表达情感的方式。 4.学习品味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诗词语言鉴赏能力。 《醉花阴》 【课前预习】 1.李清照,号_____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市)人。_____女词人。著 名学者李格非之女。十八岁时,与宰相赵挺之子_____结婚,生活安适美满。 他们以_____互相唱和,并共同整理、收藏_____、金石。靖康元年宋 室南渡后,她流寓南方,不久明诚病逝。金兵南下,她只身漂泊在杭州、越州、 金华一带。晚年境遇更加孤寂凄苦。她论词强调协律、典雅、情致,提出词“_ ____”之说(见《词论》)。前期作品多写_____,内容缺乏深意。后期 作品多抒发_____的身世之感,寄寓了对中原故土的怀念之情,风格曲折深 隐、哀婉凉美。 【写作背景】《醉花阴》:本词写于北宋末年,当时丈夫赵明诚离乡在外任 知州,李清照独守空闺,形单影只,重阳赏菊,无人相伴,在极度思念之下写下 此词。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作品,时值金兵入侵,丈夫病死,词人辗转南方避 难,备尝国破家亡、颠沛流离之苦。在这种背景下,李清照写下本词。 3.字音积累 玉枕.( ) 戚.戚( ) 憔.悴( ) 乍.暖还寒( ) 堆.积( ) 梧.桐( )
二.理解内容,把握情惑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词的上、下片的主要内容。 2.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 【合作探究】 探究一:《醉花阴》全词写“愁”,但“愁”字只出现了一次。词人在这首词中 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 探究二:该如何理解“半夜凉初透”的“凉”字?
二.理解内容,把握情感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词的上、下片的主要内容。 2.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 【合作探究】 探究一:《醉花阴》全词写“愁”,但“愁”字只出现了一次。词人在这首词中 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 探究二:该如何理解“半夜凉初透”的“凉”字?
探究三:古人爱用花比喻人之美貌,如“花容月貌”、“芙蓉如面柳如眉”、“人 面桃花相映红”等,而李清照却说“人比黄花瘦”,该如何理解这种比喻的独特 性? 【训练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1.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 度来赏析这首诗
探究三:古人爱用花比喻人之美貌,如“花容月貌”、“芙蓉如面柳如眉”、“人 面桃花相映红”等,而李清照却说“人比黄花瘦”,该如何理解这种比喻的独特 性? 【训练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1.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 度来赏析这首诗
《声声慢》 【教学设想】 1.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表现手法。 2.解读意象,理解中国传统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含义。 【课前预习】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诗歌大意,将不理解的句子提交小组讨论 2.解释词义 黄花堆积: 憔悴损: 怎生得黑: 次第: 理解内容,把握情感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词的上、下片的主要内容。 2.这首词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是通过什么手法抒发自己的愁思? 【合作探究】
《声声慢》 【教学设想】 1.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表现手法。 2. 解读意象,理解中国传统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含义。 【课前预习】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诗歌大意,将不理解的句子提交小组讨论。 2.解释词义 黄花堆积: 憔悴损.: 怎生得黑: 次第: 二.理解内容,把握情感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词的上、下片的主要内容。 2.这首词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是通过什么手法抒发自己的愁思? 【合作探究】
探究一:请从词中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并简要分析。 探究二:词中作者用了哪些意象来抒发自己的愁绪?是如何抒发的? 探究三:“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包含了哪些情感?
探究一:请从词中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并简要分析。 探究二:词中作者用了哪些意象来抒发自己的愁绪?是如何抒发的? 探究三: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包含了哪些情感?
【训练案】 1.下列各句朗读节奏错误的一句是() A.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B.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C.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D.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2.下列加点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薄雾浓云愁永昼(漫长的白天)式②有暗香袖(充满) ③莫道不销魂(极度的欢乐)④凄凄惨惨慼慼(悲愁、哀伤的样子) ⑤憔悴损(损害)⑥独自怎生得黑(怎么、怎样) A.①②③B C.④⑤⑥D.①② 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①莫道不销魂, ②三杯两盏淡酒,!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④_,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_! 4.对李清照《一剪梅》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A.首句以“秋”字领起:“红藕香残”,荷花谢了,这是室外之秋;“玉 簟秋”,枕卧的席子感到了秋凉,这是室内之秋。在这秋的氛围中,“独上兰舟”, 更进一步突出了词人的形单影只的孤寂之感 B.秋凉,孤寂,使词人更迫切地盼望与亲人的团聚。于是她把视线投向 中”,投向排成“一”字或“人”字的大雁,希望能够替她传递“锦书”,使丈 夫早些回来,表达了词人殷切的思念之情
【训练案】 1.下列各句朗读节奏错误的一句是( ) A.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B.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C.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D.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2.下列加点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薄雾浓云愁永昼..(漫长的白天)式 ②有暗香盈.袖(充满) ③莫道不销魂..(极度的欢乐) ④凄凄惨惨戚戚..(悲愁、哀伤的样子) ⑤憔悴损.(损害) ⑥独自怎生..得黑(怎么、怎样)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④⑤⑥ D.①②⑥ 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①莫道不销魂, , 。 ②三杯两盏淡酒, ! ③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④ ,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 ! 4. 对李清照《一剪梅》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 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A.首句以“秋”字领起:“红藕香残”,荷花谢了,这是室外之秋;“玉 簟秋”,枕卧的席子感到了秋凉,这是室内之秋。在这秋的氛围中,“独上兰舟”, 更进一步突出了词人的形单影只的孤寂之感。 B.秋凉,孤寂,使词人更迫切地盼望与亲人的团聚。于是她把视线投向“云 中”,投向排成“一”字或“人”字的大雁,希望能够替她传递“锦书”,使丈 夫早些回来,表达了词人殷切的思念之情
C.下阕“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兼提落花、流水两端,与上阕“红藕香 残”“独上兰舟”呼应,感伤在夫妻分离中年华的消逝。然后说,这种离愁是双 方都要承受的,这种离愁也是无法排遣的。 D.这首词结尾三句,“眉头”与“心头”相对,“愁”由外露到潜入内心 深处,看似消除了,实则更为深重了;“才下”与“却上”相对,突出了这种感 情“潜入”所造成心理上的起伏有多么急剧 《李清照词两首》 【答案:易安南宋赵明诚诗词坝书画珎别是埂一家珈闺情相思孤 寂凄凉】 明确:上片写秋凉情景,由白天写到夜晚,既写季节之凉,更写内心凄凉。 下片写词人重阳黄昏时独自饮酒的凄苦之情。 感情基调:寂寞,忧愁。 明确 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融情于景,烘托出词人的愁苦之情。“薄雾”“浓云” 勾画出一种暗淡阴沉的天气,烘托出一种沉郁的气氛;室内香炉轻烟飘散,看着 瑞脑在香炉里慢慢地烧尽,让人倍感白昼难熬,写出了词人百无聊赖的愁情。其 余如凉凉的“玉枕纱厨”,卷帘“西风”,清瘦黄花,都共同营造了一种凄凉感 伤的意境,烘托了词人独守空闺的孤寂愁绪。 薄雾、浓云:意境凄凉,借景抒发孤寂的愁情。 明确:
C.下阕“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兼提落花、流水两端,与上阕“红藕香 残”“独上兰舟”呼应,感伤在夫妻分离中年华的消逝。然后说,这种离愁是双 方都要承受的,这种离愁也是无法排遣的。 D.这首词结尾三句,“眉头”与“心头”相对,“愁”由外露到潜入内心 深处,看似消除了,实则更为深重了;“才下”与“却上”相对,突出了这种感 情“潜入”所造成心理上的起伏有多么急剧。 《李清照词两首》 【答案:易安 南宋 赵明诚 诗词 书画 别是 一家 闺情相思 孤 寂凄凉】 明确:上片写秋凉情景,由白天写到夜晚,既写季节之凉,更写内心凄凉。 下片写词人重阳黄昏时独自饮酒的凄苦之情。 感情基调:寂寞,忧愁。 明确: 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融情于景,烘托出词人的愁苦之情。“薄雾”“浓云” 勾画出一种暗淡阴沉的天气,烘托出一种沉郁的气氛;室内香炉轻烟飘散,看着 瑞脑在香炉里慢慢地烧尽,让人倍感白昼难熬,写出了词人百无聊赖的愁情。其 余如凉凉的“玉枕纱厨”,卷帘“西风”,清瘦黄花,都共同营造了一种凄凉感 伤的意境,烘托了词人独守空闺的孤寂愁绪。 薄雾、浓云:意境凄凉,借景抒发孤寂的愁情。 明确:
凉,一语双关:表面是写重阳秋夜,天气转冷。玉枕纱厨,难御风寒。深 层意义是,词人独居家中,爱人不在身边,内心感觉孤独凄凉 明确: 黄色的菊花外形上淡雅、清秀,与作者因相思而消瘦的体态相近,而且在 菊花品格的传统象征意义上,也酷似作者清髙、淡泊的精神,这样的比喻贴切地 反映了当时词人因离开丈夫而孤独、愁闷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写出了思念之 深之苦。 10.修辞手法:对偶。“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 对“空啼”。 11.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 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都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 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岀了山中之静,并透露 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指菊花开得繁茂,非凋谢。“很”的意思。怎么挨到天黑。光景,状况 明确:上片主要写清冷之景来衬托孤寂、凄凉的心境。 下片由远及近,转入对眼前残秋之景的具体描绘,进一步表现作者的凄苦 之情。 明确:一种深深的愁思;采用直接抒情和借景抒情相结合的方式抒发情感。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寻寻觅觅→动作→若有所 冷冷清清→环境一→寂寞冷清感情基调:哀婉凄凉 凄凄惨惨戚戚→感受→凄苦无告 1.淡酒 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一范仲淹《苏幕遮》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一一杜甫《登髙》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白居易《琵琶行
凉,一语双关:表面是写重阳秋夜,天气转冷。玉枕纱厨,难御风寒。深 层意义是,词人独居家中,爱人不在身边,内心感觉孤独凄凉。 明确: 黄色的菊花外形上淡雅、清秀,与作者因相思而消瘦的体态相近,而且在 菊花品格的传统象征意义上,也酷似作者清高、淡泊的精神,这样的比喻贴切地 反映了当时词人因离开丈夫而孤独、愁闷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写出了思念之 深之苦。 10.修辞手法:对偶。 “芳树”对“春山” , “花”对“鸟” , “自落” 对“空啼” 。 11.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 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都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 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 、 “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之静,并透露 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指菊花开得繁茂,非凋谢。“很”的意思。怎么挨到天黑。光景,状况。 明确:上片主要写清冷之景来衬托孤寂、凄凉的心境。 下片由远及近,转入对眼前残秋之景的具体描绘,进一步表现作者的凄苦 之情。 明确:一种深深的愁思;采用直接抒情和借景抒情相结合的方式抒发情感。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寻 寻 觅 觅→动 作→若有所失 冷 冷 清 清→环 境→寂寞冷清 感情基调:哀婉凄凉 凄凄惨惨戚戚→感受→凄苦无告 1.淡酒: 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
词人本想借酒御寒,非但不能抵御刺骨寒风,却又想起以前把酒言欢的情景, 此刻只能自斟自饮,两相对照,愁情更重了。由此可见,酒是“愁”的象征。 2.风: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一一杜甫《登高》以秋风渲染愁情。 3.雁:《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鸿雁传书” 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常用之典,此借指亡夫之痛。过雁象征离愁。 4.黄花:指菊花,黄花堆积指菊花繁盛,千朵万朵压枝低,大好景象,本该夫 妇携手共赏,丈夫摘取一朵为妻子戴上,万般柔情,千种疼爱,此刻的作者却已 是形容枯槁,无心赏花,也无人再会怜惜她。这种感情与刘夷希《代悲白头翁》 中一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中所抒发的感情是多么相似啊!黄 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 5.梧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一温庭筠《更漏子》。传递的是一种离愁别绪,一种强烈的思念之情。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一一白居易《长恨歌》写出了杨贵妃去 世之后唐玄宗心中的悲凉以及对佳人的苦苦思念。 词中,作者也借梧桐表达内心的哀怨和凄凉,更何况外面淅淅沥沥的缠绵细 雨不时敲打这她的耳膜,扰乱她的心扉,梧桐加上细雨的点染,使词人的愁情浓 得怎么也化不开。 梧桐:梧桐一叶知秋,牵愁惹恨。 痛天上人间各半悲美满姻缘难全 伤半壁江山沦陷恨偏安一隅用奸 苦形影相吊孀晚愁漫漫余生难捱 情感:家国之愁、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 1B 2D 4 D
词人本想借酒御寒,非但不能抵御刺骨寒风,却又想起以前把酒言欢的情景, 此刻只能自斟自饮,两相对照,愁情更重了。由此可见,酒是“愁”的象征。 2.风: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以秋风渲染愁情。 3.雁:《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鸿雁传书” 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常用之典,此借指亡夫之痛。过雁象征离愁。 4.黄花:指菊花,黄花堆积指菊花繁盛,千朵万朵压枝低,大好景象,本该夫 妇携手共赏,丈夫摘取一朵为妻子戴上,万般柔情,千种疼爱,此刻的作者却已 是形容枯槁,无心赏花,也无人再会怜惜她。这种感情与刘夷希《代悲白头翁》 中一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中所抒发的感情是多么相似啊!黄 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 5.梧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更漏子》。传递的是一种离愁别绪,一种强烈的思念之情。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写出了杨贵妃去 世之后唐玄宗心中的悲凉以及对佳人的苦苦思念。 词中,作者也借梧桐表达内心的哀怨和凄凉,更何况外面淅淅沥沥的缠绵细 雨不时敲打这她的耳膜,扰乱她的心扉,梧桐加上细雨的点染,使词人的愁情浓 得怎么也化不开。 梧桐:梧桐一叶知秋,牵愁惹恨。 痛 天上人间 各半 悲 美满姻缘 难全 伤 半壁江山 沦陷 恨 偏安一隅 用奸 苦 形影相吊 孀晚 愁 漫漫余生 难捱 情感:家国之愁、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 1B 2D 4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