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总学时为学时数 课程类型 √理论课(含上机、实验学时) 总学时为周数 口实习 口课程设计口毕业设计 课程编码 7105601 总学时48学分 3 课程名称 移动通信 课程英文名称Mobile Communications 适用专业 通信工程、通信工程(专起本) (7030701)高等数学1(1)、(7030702)高等数学(2)、(7101201 先修课程 线性代数、(7069201)模拟电子技术、(7021231)电路分析 开课部门信息学院电子工程系(通信) 二、课程简介 《移动通信》的授课对象为电子信息工程(实验班)、通信工程专业本科生, 课程属性为专业选修课。本课程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环节有机结合起来,以扩充移 动通信基本知识与能力为目的,是培养学生利用信号与信号处理科学解决问题的 重要组成环节。课程讲授移动调制解调技术,信道及抗衰落技术、移动组网、2G、 3G等技术,并进行实验验证,为4年级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就业、深造打下基 础。 本课程通过对移动通信中的所必需的基础知识与关键技术的学习,完成相关 的实验验证,使学生都能了解和掌握移动通信的关键知识,达到培养学生信息传 输相关能力的目标。 三、课程目标及其支撑的毕业要求 (一)本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指标点 指标点1-4:能够将专业知识用于信息与通信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 案的比较与综合。 指标点2-1:针对信息与通信工程领域的工程问题进行问题识别,确定任务 需求,获取关键参数和核心环节。 指标点3-3:能够针对特定需求,完成复杂工程中信息网络与交换单元、系 统的设计与开发
《移动通信》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类型 总学时为学时数 √理论课(含上机、实验学时) 总学时为周数 □实习 □课程设计 □毕业设计 课程编码 7105601 总学时 48 学分 3 课程名称 移动通信 课程英文名称 Mobile Communications 适用专业 通信工程、通信工程(专起本) 先修课程 (7030701)高等数学 I(1)、(7030702)高等数学 I(2)、(7101201) 线性代数、(7069201)模拟电子技术、(7021231)电路分析 开课部门 信息学院电子工程系(通信) 二、课程简介 《移动通信》的授课对象为电子信息工程(实验班)、通信工程专业本科生, 课程属性为专业选修课。本课程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环节有机结合起来,以扩充移 动通信基本知识与能力为目的,是培养学生利用信号与信号处理科学解决问题的 重要组成环节。课程讲授移动调制解调技术,信道及抗衰落技术、移动组网、2G、 3G 等技术,并进行实验验证,为 4 年级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就业、深造打下基 础。 本课程通过对移动通信中的所必需的基础知识与关键技术的学习,完成相关 的实验验证,使学生都能了解和掌握移动通信的关键知识,达到培养学生信息传 输相关能力的目标。 三、课程目标及其支撑的毕业要求 (一)本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指标点 指标点 1-4:能够将专业知识用于信息与通信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 案的比较与综合。 指标点 2-1:针对信息与通信工程领域的工程问题进行问题识别,确定任务 需求,获取关键参数和核心环节。 指标点 3-3:能够针对特定需求,完成复杂工程中信息网络与交换单元、系 统的设计与开发
指标点5-1:掌握信息与通信领域常用的电子测量仪器、信息技术工具、工 程设计工具和模拟仿真软件原理与使用方法。 (二)本课程的具体目标 1.通过课程学习,能够将移动通信专业知识用于信息与通信工程领域复杂 工程问题解决方案的比较与综合。(支撑毕业要求1-4)(达成途径:课堂讲授、 课后作业、每周答疑) 2.通过实验深入理解,能够针对信息与通信工程领域的移动通信工程问题进 行问题识别,确定任务需求,获取关键参数和核心环节。(支撑毕业要求2-1) (达成途径:课堂讲授、课后作业、每周答疑,专题研讨,对在理解基站子系 统、网络子系统的基础上,深入理解移动通信关键技术,如移动通信寻呼技术、 越区切换技术) 3.使学生能够针对特定要求,利用移动通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完成复杂信息 工程中基站子系统、网络交换子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掌握信息与通信领域常用的 移动通信相关电子测量仪器、信息技术工具、工程设计工具和模拟仿真软件原理 与使用方法。(支撑毕业要求3-3、5-1)(达成途径:课堂讲授、课后作业、每 周答疑,专题研讨,在2G经典移动通信系统的基础上,恰当引入信息与通信工 程系统中的3G等移动通信系统介绍或者研究内容) 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关系矩阵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1-4 2-13-35-1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 达成途径详细说明: 课堂讲授:重点突出,思路清晰,注重师生互动交流,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 况,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 课后作业:每一章节课后都有保证巩固学习内容的课后作业,并全批全改, 及时反馈 答疑:每周有固定时间答疑。 (三)本课程对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 本课程通过较系统地介绍移动通信基础知识与关键技术,使本专业的学生了 解和掌握有关移动通信的知识与技术,扩大自己的知识结构。本课程以移动通信 关键技术讲授为主,通过调制/解调、编码/解码、2G与3G通信系统搭建,让每
指标点 5-1:掌握信息与通信领域常用的电子测量仪器、信息技术工具、工 程设计工具和模拟仿真软件原理与使用方法。 (二)本课程的具体目标 1. 通过课程学习,能够将移动通信专业知识用于信息与通信工程领域复杂 工程问题解决方案的比较与综合。(支撑毕业要求 1-4)(达成途径:课堂讲授、 课后作业、每周答疑) 2.通过实验深入理解,能够针对信息与通信工程领域的移动通信工程问题进 行问题识别,确定任务需求,获取关键参数和核心环节。(支撑毕业要求 2-1) (达成途径:课堂讲授、课后作业、每周答疑,专题研讨,对在理解基站子系 统、网络子系统的基础上,深入理解移动通信关键技术,如移动通信寻呼技术、 越区切换技术) 3.使学生能够针对特定要求,利用移动通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完成复杂信息 工程中基站子系统、网络交换子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掌握信息与通信领域常用的 移动通信相关电子测量仪器、信息技术工具、工程设计工具和模拟仿真软件原理 与使用方法。(支撑毕业要求 3-3、5-1)(达成途径:课堂讲授、课后作业、每 周答疑,专题研讨,在 2G 经典移动通信系统的基础上,恰当引入信息与通信工 程系统中的 3G 等移动通信系统介绍或者研究内容) 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关系矩阵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指标点 1-4 2-1 3-3 5-1 课程目标 1 √ 课程目标 2 √ 课程目标 3 √ √ 达成途径详细说明: 课堂讲授:重点突出,思路清晰,注重师生互动交流,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 况,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 课后作业:每一章节课后都有保证巩固学习内容的课后作业,并全批全改, 及时反馈 答疑:每周有固定时间答疑。 (三)本课程对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 本课程通过较系统地介绍移动通信基础知识与关键技术,使本专业的学生了 解和掌握有关移动通信的知识与技术,扩大自己的知识结构。本课程以移动通信 关键技术讲授为主,通过调制/解调、编码/解码、2G 与 3G 通信系统搭建,让每
个学生都能对移动通信的信息处理、抗干扰与抗摔落技术的应用、移动组网技术 有深入理解与实践锻炼,培养学生的移动通信素养,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为培养 知识面广、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打下基础。 通过知识讲授、课内实验等环节贯彻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理念 和要求,实现本课程的课程目标。 (四)课程思政目标 1.通过介绍中国在移动通信领域的发展历程,特别是从2G空白、3G参与 4G主导、到5G领先的历程,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激发通信专业 学生的科技报国情怀与使命担当: 2.通过学习移动通信中无线信道传播技术,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研究需要从自 然中不断探索、测试,发现规律,才能提出算法、解决问题,需要培养勇于探索、 善于思考的科学精神,为国家科技发展做出贡献 3.通过体会分析移动通信的多址接入技术与无线通信容量的辩证关系,明白 社会发展需要不断的推陈出新、螺旋上升。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 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需要通过大家的努力才能逐步改善、不断解决,帮 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4.通过课程及实验相关训练,培养学生的工作态度和责任意识,树立爱岗敬 业的职业品质。 四、课程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一)理论知识教学 第一章移动通信概论 1.教学及核心内容 (1)移动通信发展简述 (2)移动通信的特点和应用系统 (3)移动通信的特点 (4)移动通信的应用系统 2.基本要求 (1)了解: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和方法。 (2)理解:常用的移动通信系统。 (3)掌握:移动通信的特点,系统的分类,移动通信的基本技术 3.支撑的课程目标 本章支撑课程目标1(“通过课程学习,能够将移动通信专业知识用于信息 与通信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的比较与综合”)
个学生都能对移动通信的信息处理、抗干扰与抗摔落技术的应用、移动组网技术 有深入理解与实践锻炼,培养学生的移动通信素养,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为培养 知识面广、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打下基础。 通过知识讲授、课内实验等环节贯彻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理念 和要求,实现本课程的课程目标。 (四)课程思政目标 1.通过介绍中国在移动通信领域的发展历程,特别是从 2G 空白、3G 参与、 4G 主导、到 5G 领先的历程,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激发通信专业 学生的科技报国情怀与使命担当; 2.通过学习移动通信中无线信道传播技术,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研究需要从自 然中不断探索、测试,发现规律,才能提出算法、解决问题,需要培养勇于探索、 善于思考的科学精神,为国家科技发展做出贡献。 3.通过体会分析移动通信的多址接入技术与无线通信容量的辩证关系,明白 社会发展需要不断的推陈出新、螺旋上升。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 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需要通过大家的努力才能逐步改善、不断解决,帮 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4.通过课程及实验相关训练,培养学生的工作态度和责任意识,树立爱岗敬 业的职业品质。 四、课程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一)理论知识教学 第一章 移动通信概论 1. 教学及核心内容 (1)移动通信发展简述 (2)移动通信的特点和应用系统 (3)移动通信的特点 (4)移动通信的应用系统 2. 基本要求 (1)了解: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和方法。 (2)理解:常用的移动通信系统。 (3)掌握:移动通信的特点,系统的分类,移动通信的基本技术。 3. 支撑的课程目标 本章支撑课程目标 1(“通过课程学习,能够将移动通信专业知识用于信息 与通信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的比较与综合”)
第二章调制解调 1.教学内容 (1)概述 (2)数字频率调制 (3)数字相位调制 (4)正交振幅调制(QAM) (5)扩展频谱调制 (6)多载波调制 2.基本要求 (1)了解:正交振幅调制 (2)理解:数字频率调制, (3)掌握:数字相位调制。 3.支撑的课程目标 本章支撑课程目标2(“通过实验深入理解,能够针对信息与通信工程领域 的移动通信工程问题进行问题识别,确定任务需求,获取关键参数和核心环节”) 第三章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1.教学内容 (1)无线电波传播特性 (2)移动信道的特征 (3)陆地移动信道的传输损耗 (4)移动信道的传播模型 2.基本要求 (1)了解:VF,HF电波传播特性,其它移动信道的传输特点,分集接收。 (2)理解:移动信道的特征。 (3)掌握:陆地移动信道的场强估算。 3.支撑的课程目标 本章支撑课程目标1(“通过课程学习,能够将移动通信专业知识用于信息 与通信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的比较与综合”) 第四章抗衰落技术 1.教学内容 (1)分集接收 (2)RAKE接收 (3)均衡技术 2.基本要求
第二章 调制解调 1. 教学内容 (1)概述 (2)数字频率调制 (3)数字相位调制 (4)正交振幅调制(QAM) (5)扩展频谱调制 (6)多载波调制 2. 基本要求 (1)了解:正交振幅调制。 (2)理解:数字频率调制。 (3)掌握:数字相位调制。 3. 支撑的课程目标 本章支撑课程目标 2(“通过实验深入理解,能够针对信息与通信工程领域 的移动通信工程问题进行问题识别,确定任务需求,获取关键参数和核心环节”) 第三章 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1. 教学内容 (1)无线电波传播特性 (2)移动信道的特征 (3)陆地移动信道的传输损耗 (4)移动信道的传播模型 2. 基本要求 (1)了解:VHF,UHF 电波传播特性,其它移动信道的传输特点,分集接收。 (2)理解:移动信道的特征。 (3)掌握:陆地移动信道的场强估算。 3. 支撑的课程目标 本章支撑课程目标 1(“通过课程学习,能够将移动通信专业知识用于信息 与通信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的比较与综合”) 第四章 抗衰落技术 1. 教学内容 (1)分集接收 (2)RAKE 接收 (3)均衡技术 2. 基本要求
(1)了解:RAKE接收技术的概念。 (2)理解:均衡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3)掌握:分集接收技术。 3.支撑的课程目标 本章支撑课程目标2(“通过实验深入理解,能够针对信息与通信工程领域 的移动通信工程问题进行问题识别,确定任务需求,获取关键参数和核心环节”) 第五章组网技术 1.教学内容 (1)概述 (2)多址技术 (3)区域覆盖和信道配置 (4)网络结构 (5)信令 (6)越区切换和位置管理 2.基本要求 (1)理解:区域覆盖和信道配置,越区切换和位置管理。 (2)掌握:多址技术,网络结构,信令系统。 3.支撑的课程目标 本章支撑课程目标2(“通过实验深入理解,能够针对信息与通信工程领域 的移动通信工程问题进行问题识别,确定任务需求,获取关键参数和核心环节”) 第六章GSM及其增强移动通信系统 1.教学内容 (1)GSM系统的业务及其特征 (2)GSM系统的结构 (3)GSM系统的信道 (4)GSM的无线数字传输 (5)GSM的信令协议 (6)接续和移动性管理 (7)通用分组无线业务 2.基本要求 (1)了解:三种TDMA蜂窝系统分析比较 (2)理解:GSM系统总体。 (3)掌握:GSM系统的无线接口,控制与管理。 3.支撑的课程目标
(1)了解:RAKE 接收技术的概念。 (2)理解:均衡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3)掌握:分集接收技术。 3. 支撑的课程目标 本章支撑课程目标 2(“通过实验深入理解,能够针对信息与通信工程领域 的移动通信工程问题进行问题识别,确定任务需求,获取关键参数和核心环节”) 第五章 组网技术 1. 教学内容 (1)概述 (2)多址技术 (3)区域覆盖和信道配置 (4)网络结构 (5)信令 (6)越区切换和位置管理 2. 基本要求 (1)理解:区域覆盖和信道配置,越区切换和位置管理。 (2)掌握:多址技术,网络结构,信令系统。 3. 支撑的课程目标 本章支撑课程目标 2(“通过实验深入理解,能够针对信息与通信工程领域 的移动通信工程问题进行问题识别,确定任务需求,获取关键参数和核心环节”) 第六章 GSM及其增强移动通信系统 1. 教学内容 (1) GSM 系统的业务及其特征 (2)GSM 系统的结构 (3)GSM 系统的信道 (4) GSM 的无线数字传输 (5) GSM 的信令协议 (6)接续和移动性管理 (7)通用分组无线业务 2. 基本要求 (1)了解:三种 TDMA 蜂窝系统分析比较。 (2)理解:GSM 系统总体。 (3)掌握:GSM 系统的无线接口,控制与管理。 3. 支撑的课程目标
本章支撑课程目标3(“使学生能够针对特定要求,利用移动通信的基本理 论和方法完成复杂信息工程中基站子系统、网络交换子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掌握 信息与通信领域常用的移动通信相关电子测量仪器、信息技术工具、工程设计工 具和模拟仿真软件原理与使用方法”) 第七章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及其增强战术 1.教学内容 (1)3G概述 (2)IS-95A与CDMA20001X标准介绍 (3)WCDMA标准介绍 (4)TD-SCDMA标准介绍 2.基本要求 (I)了解:CDMA蜂窝通信系统的通信容量,CDA蜂窝系统的控制功能 (2)理解:CDMA蜂窝系统消息格式和信道结构 (3)掌握:扩频技术,码分多址的概念,CDMA蜂窝系统的无线传输 3。支撑的课程目标 本章支撑课程目标3(“使学生能够针对特定要求,利用移动通信的基本理 论和方法完成复杂信息工程中基站子系统、网络交换子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掌握 信息与通信领域常用的移动通信相关电子测量仪器、信息技术工具、工程设计工 具和模拟仿真软件原理与使用方法”) 五、课程学时分配 总学时48学时,其中讲授32学时,实验16学时。 上课内学 课外 教学内容 讲授 实验 机 时小计 学时 1.第一章移动通信概论 2.第二章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3.第三章数字调制解调 4.第四章抗衰落技术 10 5.第五章组网技术 4 6.第六章时分多址(TDMA)数字蜂窝网 6 10 7.第七章码分多址(CDMA)移动通信系统 6 4 公 合计 32 16 48
本章支撑课程目标 3(“使学生能够针对特定要求,利用移动通信的基本理 论和方法完成复杂信息工程中基站子系统、网络交换子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掌握 信息与通信领域常用的移动通信相关电子测量仪器、信息技术工具、工程设计工 具和模拟仿真软件原理与使用方法”) 第七章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及其增强技术 1. 教学内容 (1)3G 概述 (2)IS-95A 与 CDMA20001X 标准介绍 (3)WCDMA 标准介绍 (4)TD-SCDMA 标准介绍 2. 基本要求 (1)了解:CDMA 蜂窝通信系统的通信容量,CDMA 蜂窝系统的控制功能 (2)理解:CDMA 蜂窝系统消息格式和信道结构 (3)掌握:扩频技术,码分多址的概念,CDMA 蜂窝系统的无线传输 3. 支撑的课程目标 本章支撑课程目标 3(“使学生能够针对特定要求,利用移动通信的基本理 论和方法完成复杂信息工程中基站子系统、网络交换子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掌握 信息与通信领域常用的移动通信相关电子测量仪器、信息技术工具、工程设计工 具和模拟仿真软件原理与使用方法”) 五、课程学时分配 总学时 48 学时,其中讲授 32 学时,实验 16 学时。 教学内容 讲授 实验 上 机 课内学 时小计 课外 学时 1.第一章 移动通信概论 2 2 2.第二章 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4 4 3.第三章 数字调制解调 4 4 6 4.第四章 抗衰落技术 6 4 10 5.第五章 组网技术 4 4 6.第六章 时分多址(TDMA)数字蜂窝网 6 4 10 7.第七章 码分多址(CDMA)移动通信系统 6 4 10 合计 32 16 48
六、实践性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要求 本课程实验采用自主学习方法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现代数 字调制技术实验、抗衰落技术实验、GSM系统实验、扩频技术实验,通过实验和 训练,学生应全面掌握移动通信相关技术,特别是抗干扰、抗衰落与蜂窝组网技 术,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切实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运用基本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的能力,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 序号 实验名称 学时 实验类型 1 实验一现代数字调制技术实验 4 验证性 实验二抗衰落技术实验 4 验证性 3 实验三GSM系统实验 4 综合性 4 实验四扩频技术实验 4 综合性 七、教学设计与教学组织 (1)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课下辅导的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附以一定 比例的实践教学时间。 (2)使用PowerPoint幻灯片作为主要教学辅助工具,以模式教学网为主要 载体,根据上课内容教师选择相应软件运行进行教学。 (3)课堂内外学时比:1:1,要求在每节课前,预习必要的知识。每次课 后与实验后完成1`2个相关小系统设计,可按开放实验模式完成。 (4)根据讲授内容特点构建课程思政元素清单,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恰当地 进行思政教育,如根据所涉及技术领域中国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激发专业学生 的科技报国情怀与使命担当:根据课程内容中涉及的辩证法原理对学生进行思政 教育等。 八、教材与参考资料 教材:啜钢等,移动通信原理(第三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年6 月 参考书:Theodore S.Rappaport等,无线网络通信原理与应用,电子工业 出版社,2012年8月 九、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标准 课程成绩由实验操作成绩和课程总结报告成绩组成,各部分所占比例及主要评分标准 如下: 成绩组成占比 评分标准
六、实践性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要求 本课程实验采用自主学习方法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现代数 字调制技术实验、抗衰落技术实验、GSM 系统实验、扩频技术实验,通过实验和 训练,学生应全面掌握移动通信相关技术,特别是抗干扰、抗衰落与蜂窝组网技 术,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切实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运用基本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的能力,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 序号 实验名称 学时 实验类型 1 实验一 现代数字调制技术实验 4 验证性 2 实验二 抗衰落技术实验 4 验证性 3 实验三 GSM 系统实验 4 综合性 4 实验四 扩频技术实验 4 综合性 七、教学设计与教学组织 (1)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课下辅导的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附以一定 比例的实践教学时间。 (2)使用 PowerPoint 幻灯片作为主要教学辅助工具,以模式教学网为主要 载体,根据上课内容教师选择相应软件运行进行教学。 (3)课堂内外学时比:1:1,要求在每节课前,预习必要的知识。每次课 后与实验后完成 1~2 个相关小系统设计,可按开放实验模式完成。 (4)根据讲授内容特点构建课程思政元素清单,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恰当地 进行思政教育,如根据所涉及技术领域中国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激发专业学生 的科技报国情怀与使命担当;根据课程内容中涉及的辩证法原理对学生进行思政 教育等。 八、教材与参考资料 教 材:啜钢等,移动通信原理(第三版),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1 年 6 月 参考书:Theodore S. Rappaport 等,无线网络通信原理与应用,电子工业 出版社,2012 年 8 月 九、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标准 课程成绩由实验操作成绩和课程总结报告成绩组成,各部分所占比例及主要评分标准 如下: 成绩组成 占比 评 分 标 准
期末考试采用百分制,重点考察7章内容的掌握情况,根据学时和 难易程度,赋予每章相应的百分比分值。各章占比分配如下:第 章移动通信概论占10%:第二章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占10%:第 期末考试 70% 三章数字调制解调占10%:第四章抗衰落技术占20%:第五章 组网技术占10%:第六章时分多址(TDWA)数字蜂窝网占20%: 第七章码分多址(CDMA)移动通信系统占0%。 实验操作考核采用百分制,重点考察4个实验项目的操作过程和完 成情况,以及实验报告的质量,根据学时和难易程度,赋予每个实 验项目相应的百分比分值。各实验项目占比分配如下:实验一现代 实验考核 20% 数字调制技术实验(验证性实验)占25%:实验二抗衰落技术实验 (验证性实验)占25%:实验三GSM系统实验(综合性实验)占25%: 实验四扩频技术实验(综合性实验)25%。 采用百分制,主要考核上课出勤情况,课堂回答问题情况以及作业 平时考核 10% 完成情况。其中,出勤占30%,课堂回答问题占20%,作业完成情 况占50% 十、大纲制(修)订说明 本大纲基于2015年版课程大纲,按照《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对以 下几方面进行了修订: (1)修订了课程目标,强调要培养学生运用移动通信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的能力: (2)增加了课程目标与毕业目标的支撑关系: (3)明确了各章节学习内容对课程目标的支撑关系: (④)强调了应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 能力: (⑤)对课程的考核方式、成绩的评定办法和考核内容做了更明确的规定。 大纲撰写人:李争平 大纲审阅人:邢志强 系负责人:臧淼 学院负责人:宋威 修订日期:2022年1月
期末考试 70% 期末考试采用百分制,重点考察 7 章内容的掌握情况,根据学时和 难易程度,赋予每章相应的百分比分值。各章占比分配如下:第一 章 移动通信概论占 10%;第二章 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占 10%;第 三章 数字调制解调 占 10%;第四章 抗衰落技术 占 20%;第五章 组网技术 占 10%;第六章 时分多址(TDMA)数字蜂窝网 占 20%; 第七章 码分多址(CDMA)移动通信系统占 20%。 实验考核 20% 实验操作考核采用百分制,重点考察 4 个实验项目的操作过程和完 成情况,以及实验报告的质量,根据学时和难易程度,赋予每个实 验项目相应的百分比分值。各实验项目占比分配如下:实验一现代 数字调制技术实验(验证性实验)占 25%;实验二抗衰落技术实验 (验证性实验)占 25%;实验三 GSM 系统实验(综合性实验)占 25%; 实验四扩频技术实验(综合性实验)25%。 平时考核 10% 采用百分制,主要考核上课出勤情况,课堂回答问题情况以及作业 完成情况。其中,出勤占 30%,课堂回答问题占 20%,作业完成情 况占 50% 十、大纲制(修)订说明 本大纲基于 2015 年版课程大纲,按照《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对以 下几方面进行了修订: (1) 修订了课程目标,强调要培养学生运用移动通信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的能力; (2) 增加了课程目标与毕业目标的支撑关系; (3) 明确了各章节学习内容对课程目标的支撑关系; (4) 强调了应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 能力; (5) 对课程的考核方式、成绩的评定办法和考核内容做了更明确的规定。 大纲撰写人:李争平 大纲审阅人:邢志强 系负责人: 臧 淼 学院负责人:宋 威 修订日期:2022 年 1 月
《移动通信》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度评价表 课程编号:7105601学期 班级: 人数: 教师 平时1 平时2 平时3 期中考试 期末考试成绩(70%) 课程目标 (5%) (5%) (5%) (15%) 课程 支撑环节 课堂互动 课程 课程 课程 深后作业 总评成绩(100%) 出粉。测 研讨及报告 卷面成绩 目标1 日标2 目标3 学生平均得分 目标分值 1520 20 30 100 课程目标 支撑毕业要求 评价内容 目标分值平均得分达成度结果 课后作业 3 标点1-4:能 课堂互动 课程散学目标1:通过课程学习,能 常将专业知 研讨及报告 无此项 将移动通信专业知识用于信息与通信工 于信息与通信 +目绿平均得分×0.了 程领域复杂工程问趣解决方案的比较与程领城复杂工程 期中考试 5 (此处填本课程 宗合。(支撑毕业要求1-4) 问题解决方案的 课程实验(课内实验) 无此项 目标达成度) 比较与综合。 试卷课程日标1 20 课后作业 2 指标点2-1:针 果程教学日标2:通过实验深入理解 对信息与通 课堂互动 1 能够针对信息与通信工程领域的移动 程领域的工程 研讨及报告 ,目配平均得分xQ.7 信工程问题进行问题识别,确定任务需题进行间题识 期中考试 5 (此处填本课程 求,获取关键参数和核心环节。(支撞别,确定任务需 目标达成度) 业理求2-1) 求,获取关健刻课程实验(课内实验) 无此项 数和核心环节 试卷课程目标2 20 指标点3-3:能 课后作业 2 客针对特定 课堂互动 求,完成复杂 程教学日标3:使学生能够针对特 程中信息网 研讨及报告 要求,利用移动通信的基本理论和方 交换单元 系 期中考试 完成复杂信息工程中基站子系统、网络的设计与开发。 交换子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掌握信息与指标点5-1:到课程实验(课内实验) 无此项 日3平均得分x0, 通信领域常用的移动通信相关电子测量握信息与通信额 (此处填本课程 器、信息技术工且、得设计丁且和域用的电子 日标达成度) 模拟仿真软件原理与使用方法 (支 ,信息 业要求3-3、5-1) 术工具,工程 试卷课程目标3 30 计工具和模拟仿 其软件原理与使
《移动通信》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度评价表 课程编号:7105601 学期: 班级: 人数: 教师: 课程目标 支撑环节 平时 1 (5%) 平时 2 (5%) 平时 3 (5%) 期中考试 (15%) 期末考试成绩(70 %) 课程 总评成绩(100%) 课后作业 课堂互动 出勤,测试 研讨及报告 卷面成绩 课程 目标 1 课程 目标 2 课程 目标 3 学生平均得分 目标分值 7 3 5 15 20 20 30 100 课程目标 支撑毕业要求 评价内容 目标分值 平均得分 达成度结果 课程教学目标 1:通过课程学习,能够 将移动通信专业知识用于信息与通信工 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的比较与 综合。(支撑毕业要求 1-4) 指标点 1-4:能 够将专业知识用 于信息与通信工 程领域复杂工程 问题解决方案的 比较与综合。 课后作业 3 0.7 20 目标1平均得分 0.3 平时目标得分 平时平均得分 (此处填本课程 目标达成度) 课堂互动 1 研讨及报告 无此项 期中考试 5 课程实验(课内实验) 无此项 试卷课程目标 1 20 课程教学目标 2:通过实验深入理解, 能够针对信息与通信工程领域的移动通 信工程问题进行问题识别,确定任务需 求,获取关键参数和核心环节。(支撑 毕业要求 2-1) 指标点 2-1:针 对信息与通信工 程领域的工程问 题 进 行 问 题 识 别,确定任务需 求,获取关键参 数和核心环节。 课后作业 2 0.7 30 目标2平均得分 0.3 平时目标得分 平时平均得分 (此处填本课程 目标达成度) 课堂互动 1 研讨及报告 2 期中考试 5 课程实验(课内实验) 无此项 试卷课程目标 2 20 课程教学目标 3:使学生能够针对特定 要求,利用移动通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完成复杂信息工程中基站子系统、网络 交换子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掌握信息与 通信领域常用的移动通信相关电子测量 仪器、信息技术工具、工程设计工具和 模拟仿真软件原理与使用方法。(支撑 毕业要求 3-3、5-1) 指标点 3-3:能 够 针 对 特 定 需 求,完成复杂工 程中信息网络与 交换单元、系统 的设计与开发。 指标点 5-1:掌 握信息与通信领 域常用的电子测 量仪器、信息技 术工具、工程设 计工具和模拟仿 真软件原理与使 用方法。 课后作业 2 0.7 20 目标3平均得分 0.3 平时目标得分 平时平均得分 (此处填本课程 目标达成度) 课堂互动 1 研讨及报告 3 期中考试 5 课程实验(课内实验) 无此项 试卷课程目标 3 30
(此处填 课程教学目标总体达成度 100 写课程总 总评平均分/100 成绩) 评分标准及观测点 1)作业评分标准 型测占 80-100分 60-79分 40-59分 0-39分 作业完成进度(权重0.3) 提前完成 按时完成 廷时完成 补交成未交 之清味 分析存 主要概念清楚 但部 解决问题的方案正确性 当,所提方案能够 部分概念清晰,分析 基木概念不 分分析有误,所提方 中有明显的知识漏 清晰,解答不 (权重0.7) 解决问顺,思路洁客的主要思路、过程 麻,计算正确 洞,方案部分可行 正确 和计算过程基本正确 (2)课堂互动评分标准 课堂互动包含两个部分,课堂出勤和课堂互动测验。课堂出勤采取扣分制,每缺勤一次,扣除0.1分,迟到1次,扣除0.0 分。计算每个课程目标时,采用全部误程出勤成绩的三分之一参与计算。课堂互动测验按照课程目标相应单元回答正确率计 算成绩,回答错误每次扣0.05分,不参与回答每次扣0.1分, 3)期中考试和期术考试成绩计算方法(按照试卷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评分 预期学习成果 观测点 目标分值(满分) 课程目标1 第M大题:X小题,Y小题:第N大题:第Z小题 20 课程目标2 第M大:小题Y小:第N大:第Z小期 30 课程目标3 第N大题:X小题,Y小题…:第N大愿:第乙小题 20 (4)专愿研讨及报告评价方法 合格 需改进 观测点 10分子 30分 研究方法适当,足以解 研究方法仅能解答部分 研究方法不合理,无法 研究方法与研讨过程 答研究问题,研讨过程 研究问题.研时过程琴 解答研究问题。研讨过 参与度高 与府一投 程参与府低 基本能运用专业理论与 不能正确运用专业理论 运用理论与工程知识 识正确, 获取文献资 程知识 能收集部 和工程知识,获取文南 足够丰富,分析方法 文献资料,分析稍有 资料较少,无法得到有 当。获得结论合理 缺,结论不够严谨 效结论。 报告结构完整,层次清 报告结构安排有部分遗 报告结构安排缺乏逻捆 ,前。文献分析 报告质量 漏,论证层次系统性不 性,论证系统性和条理 方法和结论各部 强,格式比较规范 性差 重要部分遗漏 关联悠合,格式规范 格式不规范 (5)实验项日评分标准(本课程无此项) 序号观测点 合格 不及格 权重 理论基础 小组成员对实验所需理 小组成员对实验所需理论小组成员对实验所需理论 知识非常清楚 知识基本清楚 知识不清楚
课程教学目标总体达成度 100 (此处填 写课程总 成绩) 总评平均分/100 评分标准及观测点 (1)作业评分标准 观测点 80-100 分 60-79 分 40-59 分 0-39 分 作业完成进度(权重 0.3) 提前完成 按时完成 延时完成 补交或未交 解决问题的方案正确性 (权重 0.7) 概念清晰,分析得 当,所提方案能够 解决问题,思路清 晰,计算正确 主要概念清楚,但部 分分析有误,所提方 案的主要思路、过程 和计算过程基本正确 部分概念清晰,分析 中有明显的知识漏 洞,方案部分可行 基本概念不 清晰,解答不 正确 (2)课堂互动评分标准 课堂互动包含两个部分,课堂出勤和课堂互动测验。课堂出勤采取扣分制,每缺勤一次,扣除 0.1 分,迟到 1 次,扣除 0.05 分。计算每个课程目标时,采用全部课程出勤成绩的三分之一参与计算。课堂互动测验按照课程目标相应单元回答正确率计 算成绩,回答错误每次扣 0.05 分,不参与回答每次扣 0.1 分。 (3)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成绩计算方法(按照试卷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评分) 预期学习成果 观测点 目标分值(满分) 课程目标 1 第 M 大题:X 小题,Y 小题…;第 N 大题:第 Z 小题… 20 课程目标 2 第 M 大题:X 小题,Y 小题…;第 N 大题:第 Z 小题… 30 课程目标 3 第 M 大题:X 小题,Y 小题…;第 N 大题:第 Z 小题… 20 (4)专题研讨及报告评价方法 观测点 优 合格 需改进 10 分-----------------------------------------0 分 研究方法与研讨过程 研究方法适当,足以解 答研究问题,研讨过程 参与度高 研究方法仅能解答部分 研究问题,研讨过程参 与度一般 研究方法不合理,无法 解答研究问题,研讨过 程参与度低 运用理论与工程知识 运用专业理论和工程知 识正确,获取文献资料 足够丰富,分析方法恰 当,获得结论合理 基本能运用专业理论与 工程知识,能收集部分 文献资料,分析稍有欠 缺,结论不够严谨 不能正确运用专业理论 和工程知识,获取文献 资料较少,无法得到有 效结论。 报告质量 报告结构完整,层次清 晰,前言、文献分析、 方法和结论各部分彼此 关联整合,格式规范 报告结构安排有部分遗 漏,论证层次系统性不 强,格式比较规范 报告结构安排缺乏逻辑 性,论证系统性和条理 性差,重要部分遗漏, 格式不规范 (5)实验项目评分标准(本课程无此项) 序号 观测点 优 合格 不及格 权重 1 理论基础 小组成员对实验所需理论 知识非常清楚 小组成员对实验所需理论 知识基本清楚 小组成员对实验所需理论 知识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