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上期七年级总复习检测题(八) (古诗文专题) 班级: 姓名: 座号: 成绩: 古诗默写。(每小题各2分,共20分 札札弄机杼。(《迢迢牵牛星》) (2)忽如一夜春风来,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此中有真意 。(陶渊明《饮酒》) (4) 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5)角声满天秋色里, (李贺《雁门太守行》) (6)《春望》中写出国都沦陷、城池残破景象的诗句是 (7)《饮酒》中以问话的形式,表现作者对超尘脱俗境界的追求的句子是 (8)《登幽州台歌》中缅怀古人,感慨自己生不逢时的句子是 (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塞外雪景,并承上启下,酝酿送别气氛的句子是 (10)千里之堤, (格言) 古诗词赏析。(30分) (一)天净沙·秋思(15分)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小令是元散曲中咏景的佳作,被《中原音韵》誉为 小 令仅28字,写了多种景物,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 之情,其中表现主旨的句子是 。(4分) 2、一切景语皆情语。全诗通过丰富的意象,渲染了 的气氛,抒发了诗人极 其 的情绪。(4分) 2015年上期七年级语文检测题(八) 页,共4页
2015 年上期七年级语文检测题(八) 第1页,共4页 2015 年上期七年级总复习检测题(八) (古诗文专题) 班级: 姓名: 座号: 成绩: 一、古诗默写。(每小题各 2 分,共 20 分) (1) ,札札弄机杼。(《迢迢牵牛星》) (2)忽如一夜春风来,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此中有真意, 。(陶渊明《饮酒》) (4) ,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5)角声满天秋色里, 。(李贺《雁门太守行》) (6)《春望》中写出国都沦陷、城池残破景象的诗句是 , 。 (7)《饮酒》中以问话的形式,表现作者对超尘脱俗境界的追求的句子是 ? 。 (8)《登幽州台歌》中缅怀古人,感慨自己生不逢时的句子是 , 。 (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塞外雪景,并承上启下,酝酿送别气氛的句子是 , 。 (10)千里之堤, 。(格言) 二、古诗词赏析。(30 分) (一)天净沙·秋思(15 分)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小令是元散曲中咏景的佳作,被《中原音韵》誉为“ ”。小 令仅 28 字,写了多种景物,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 之情,其中表现主旨的句子是 , 。(4 分) 2、一切景语皆情语。全诗通过丰富的意象,渲染了 的气氛,抒发了诗人极 其 的情绪。(4 分)
3、“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是两种鲜明不同的画面,你能理解这种不协调的用 意吗?(4分) 答 4、下面是对散曲《天净沙·秋思》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晚景图。 B.第二句用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衬,更显出环 境的幽静。 C.选文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无思乡之情。 (二)渡荆门送别(15分)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5、这首诗的作者是。从表达方式看,诗的首联属于,它交代了 远渡的 和此行的 。(4分) 6、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4分) 7、下列对《渡荆门送别》赏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景象是诗人立足于行舟上的所见 B.“天镜”与“海楼”分别指的是水中明月和海市蜃楼。 C.这首五言律诗是一首送别诗,写的是诗人送别友人 D.“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留恋。 8、“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两句诗想像大胆、奇特,被人誉为“神来之笔”,试用简洁优 美的语言描绘这美妙的画面。(4分) 三、文言文阅读。(50分) (一)爱莲说(16分)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 岀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 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孑者也。噫!菊之爱,陶后 2015年上期七年级语文检测题(八)第2页,共4页
2015 年上期七年级语文检测题(八) 第2页,共4页 3、“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是两种鲜明不同的画面,你能理解这种不协调的用 意吗?(4 分) 答: 4、下面是对散曲《天净沙·秋思》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分)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晚景图。 B.第二句用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衬,更显出环 境的幽静。 C.选文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无思乡之情。 (二)渡荆门送别(15 分)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5、这首诗的作者是 。从表达方式看,诗的首联属于 ,它交代了 远渡的 和此行的 。(4 分) 6、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4 分) 答: 7、下列对《渡荆门送别》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3 分) 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景象是诗人立足于行舟上的所见。 B.“天镜”与“海楼”分别指的是水中明月和海市蜃楼。 C. 这首五言律诗是一首送别诗,写的是诗人送别友人。 D.“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留恋。 8、“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两句诗想像大胆、奇特,被人誉为“神来之笔”,试用简洁优 美的语言描绘这美妙的画面。(4 分) 答: 三、文言文阅读。(50 分) (一)爱莲说(16 分)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 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
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9、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4分) (1)可爱者甚蕃( (2)花之隐逸者也( 10、翻译下面文言句子。(4分)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译文: 11、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表现了他们处世态度有何异同?(4分) 相同: 不同 12、文中说“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和“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说明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 象?(4分) 答 (二)酆人(18分) 庄孑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 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日:尝试为寡人为之 匠石日: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 之矣!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4分) (1)使匠石斫之 (2)尝试为寡人为之 14、翻译下面句子。(4分) 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 译文: 15、庄子在此处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表现了庄子怎样的心情?(4分 16、从这则故事中后来引申出一个成语是 ,它的意思是 。(3分) 2015年上期七年级语文检测题(八)第3页,共4页
2015 年上期七年级语文检测题(八) 第3页,共4页 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9、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4 分) (1)可爱者甚蕃.( ) (2)花之隐逸..者也( ) 10、翻译下面文言句子。(4 分)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译文: 11、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表现了他们处世态度有何异同?(4 分) 相同: 不同: 12、文中说“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和“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说明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 象?(4 分) 答: (二)郢人(18 分)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 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 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 之矣!”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4 分) (1)使匠石斫.之( ) (2)尝试..为寡人为之( ) 14、翻译下面句子。(4 分) 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 译文: 15、庄子在此处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表现了庄子怎样的心情?(4 分) 答: 16、从这则故事中后来引申出一个成语是 ,它的意思是 。(3 分)
17、下列对于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郢人》节选自《庄子·徐无鬼》,庄子,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代表人物 B.本文主要通过庄子的语言描写,表现了对于死去的惠子的怀念和不舍。 C.本文通过讲述了郢人与叫石的匠人之间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合作默契的缘友的重要性 D.“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是郢人在感慨自己与石的匠人间的 情谊 (三)赵襄主学御(16分)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③,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襄主日:“子之教我御,术未 尽也。”对日:“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③于马,而后可以追 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③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 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o后也。 注释:①赵襄主:赵襄子。御:驾车。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②逐:追赶,这里 指驾车赛马。③易:更换。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④调:谐调。⑤诱:引导。⑥此 所以:这就是.的原因 18、解释加点的词。(4分) (1)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2)先则恐逮于臣( 19、翻译下面句子。(4分) 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译文: 20、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4分) 答 21、选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4分) 答 2015年上期七年级语文检测题(八)第4页,共4页
2015 年上期七年级语文检测题(八) 第4页,共4页 17、下列对于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郢人》节选自《庄子·徐无鬼》,庄子,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代表人物。 B.本文主要通过庄子的语言描写,表现了对于死去的惠子的怀念和不舍。 C.本文通过讲述了郢人与叫石的匠人之间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合作默契的挚友的重要性。 D.“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是郢人在感慨自己与石的匠人间的 情谊。 (三)赵襄主学御(16 分)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 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 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 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⑥后也。” 注释:①赵襄主:赵襄子。御:驾车。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②逐:追赶,这里 指驾车赛马。③易:更换。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④调:谐调。⑤诱:引导。⑥此…… 所以:这就是……的原因。 18、解释加点的词。(4 分) (1)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 (2)先则恐逮于.臣( ) 19、翻译下面句子。(4 分) 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译文: 20、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4 分) 答: 21、选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4 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