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2文言文阅读(课外) 、【2018年中考广西梧州卷】课外文言文阅读 卫南之战 泽①兵进至卫南,度将孤兵寡,不深入不能成功。先驱云②前有敌营,泽挥众直前与战,败之。转战 而东,敌益生兵③至。王孝忠战死,前后皆敌垒。泽下令曰:“今日进退等死,不可不从死中求生。”士 卒知必死无不一当百斩首数千级金人大败,退却数十余里。泽计敌众十余倍于我,今一战而出其不意,势 必复来。使悉其铁骑夜袭吾军,则危矣。乃暮徙其军,金入夜至,得空营,大惊,自是惮泽,不敢复出兵 (选自《宋史》) 【注释】①泽:宗泽,南宋将领。②云:报告。③生兵:新兵。 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今日进退等死() (2)泽计敌众十余倍于我() 17.用“/”线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士卒知必死无不一当百斩首数千级金人大败 18.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宗泽在卫南之战中取胜的原因。 【答案】 16.(1)同样(2)考虑 17.士卒知必死/无不一当百/斩首数千级/金人大败 18.善于鼓舞士气,又能审时度势灵活用兵 【解析】选自《宋史》 作者:脱脱 年代:元 参考译文: 宗泽领兵到达卫南,考虑到自己将孤兵少,不深入敌营不能取得成功。先锋官回报说前面有敌营,宗 泽指挥士兵径直向前与敌人接战,将敌人打败。他又领兵向东转战,敌人不断派兵增援。王孝忠战死,前 后都是敌人的营垒。宗泽下令说:“现在进退都是一死,我们不能不死里求生。”士兵知道总会一死,全 都以一当百,斩杀敌人数千。金人大败,退却几十里。宗泽估计敌人比自己兵力强十多倍,今天一战而出 其不意,他们势必会再来。假如金兵全部触动夜袭我军,就危险了。于是趁黑夜将军队转移。金人当晩到 达,只剩下一座空营,非常惊恐,从此开始害怕宗泽,不敢再出兵了 16.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字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 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注意识记等(同样)计(考虑)”这些常在文言文 中出现的词语的意思。 17.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有以下六种情况注薏停顿: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 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根据句意“士兵 知道总会一死,全都以一当百,斩杀敌人数千。金人大败”来划分即可。 8.本题考査对文言文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通过具体事例分析
1 专题 12 文言文阅读(课外) 一、【2018 年中考广西梧州卷】课外文言文阅读 卫南之战 泽①兵进至卫南,度将孤兵寡,不深入不能成功。先驱云②前有敌营,泽挥众直前与战,败之。转战 而东,敌益生兵③至。王孝忠战死,前后皆敌垒。泽下令曰:“今日进退等死,不可不从死中求生。”士 卒知必死无不一当百斩首数千级金人大败,退却数十余里。泽计敌众十余倍于我,今一战而出其不意,势 必复来。使悉其铁骑夜袭吾军,则危矣。乃暮徙其军,金入夜至,得空营,大惊,自是惮泽,不敢复出兵。 (选自《宋史》) 【注释】①泽:宗泽,南宋将领。②云:报告。③生兵:新兵。 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今日进退等.死( ) (2)泽计.敌众十余倍于我( ) 17.用“/”线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士卒知必死无不一当百斩首数千级金人大败 18.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宗泽在卫南之战中取胜的原因。 【答案】 16.(1)同样(2)考虑 17.士卒知必死/无不一当百/斩首数千级/金人大败 18.善于鼓舞士气,又能审时度势灵活用兵。 【解析】选自《宋史》 作者:脱脱 年代:元 参考译文: 宗泽领兵到达卫南,考虑到自己将孤兵少,不深入敌营不能取得成功。先锋官回报说前面有敌营,宗 泽指挥士兵径直向前与敌人接战,将敌人打败。他又领兵向东转战,敌人不断派兵增援。王孝忠战死,前 后都是敌人的营垒。宗泽下令说:“现在进退都是一死,我们不能不死里求生。”士兵知道总会一死,全 都以一当百,斩杀敌人数千。金人大败,退却几十里。宗泽估计敌人比自己兵力强十多倍,今天一战而出 其不意,他们势必会再来。假如金兵全部触动夜袭我军,就危险了。于是趁黑夜将军队转移。金人当晚到 达,只剩下一座空营,非常惊恐,从此开始害怕宗泽,不敢再出兵了。 16.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字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 知道总会一死,全都以一当百,斩杀敌人数千。金人大败”来划分即可。 18.本题考查对文言文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通过具体事例分析
人物的形象。从“度将孤兵寡,不深入不能成功”“泽计敌众十余倍于我,今一战而出其不意,势必复来” 可以看出宗泽善于分析战情做出正确决策。从“下令日:‘今日进退等死,不可不从死中求生’”可以看 出宗泽善于做战前动员。从“士卒知必死,无不一当百,斩首数千级”可以看出宗泽带领的军队骁勇善战、 忠君爱国 二、【2018年中考黑龙江绥化卷】阅读文言文《亭林先生》,回答后面小题 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遇边塞亭障,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 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马上无事,辄据鞍默诵诸经注 疏。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精勤至此,宜所诣渊涵博大,莫与抗衡与! (节选自《清朝艺苑》) 21.解释加点词语 (1)必无所疑乃已 (2)若与平生所闻不合 22.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一处) 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 2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 24.亭林先生哪些品质值得你学习? 【答案】 21.(1)停止(2)如果 22.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 23.亭林先生(顾炎武)从小到老手都没下过书。 24.亭林先生勤奋好学、注重实地考察、治学严谨、学习专注的品质值得我学习。 【解析】 21.试题分析:要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在出 题中常常出以今释古的类型的题。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此题有古今异义 词,如“已:停止。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若在现代汉语中也有“如果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 容是作答的关键。 2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 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 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较容易,根 据文意即可推断岀正确答案: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此题要注意把主语部分与谓语部分部分划开。 23.试题分析: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 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自”释 等词语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24.试题分析:把握好文言文的人物精神品质,概括人物的性格的特点,我们可以分析具体事件,因
2 人物的形象。从“度将孤兵寡,不深入不能成功”“泽计敌众十余倍于我,今一战而出其不意,势必复来” 可以看出宗泽善于分析战情做出正确决策。从“下令日:‘今日进退等死,不可不从死中求生’”可以看 出宗泽善于做战前动员。从“士卒知必死,无不一当百,斩首数千级”可以看出宗泽带领的军队骁勇善战、 忠君爱国。 二、【2018 年中考黑龙江绥化卷】阅读文言文《亭林先生》,回答后面小题。 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遇边塞亭障,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 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马上无事,辄据鞍默诵诸经注 疏。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精勤至此,宜所诣渊涵博大,莫与抗衡与! (节选自《清朝艺苑》) 21.解释加点词语 (1)必无所疑乃已. ___________ (2)若.与平生所闻不合 _________ 22.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一处) 出 门 则 以 一 骡 二 马 捆 书 自 随 2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 24.亭林先生哪些品质值得你学习? 【答案】 21.(1)停止 (2)如果 22.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 23.亭林先生(顾炎武)从小到老手都没下过书。 24.亭林先生勤奋好学、注重实地考察、治学严谨、学习专注的品质值得我学习。 【解析】 21.试题分析:要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在出 24.试题分析:把握好文言文的人物精神品质,概括人物的性格的特点,我们可以分析具体事件,因
为事件可以反映人物的品格:分析各种描写,因为通过描写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如“自少至老手不 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的情节说明他勤奋好学。“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 乃已”说明他治学严谨。“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说明他学习专注。这些品质都值得 我们学习 译文:亭林先生(顾炎武先生)从小到老手都没放下过书,出门就带一两匹驮着书的骡子或马随身。 有时候到了边塞亭障,就找老兵到路边的小酒店一起畅饮,询问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地理,如果和自己知道 的不同,就翻开书详细的订正,一定到没有任何疑惑的程度为止。坐在马上空闲的时候,就跨着马鞍默默 的背四书五经等经典和对它们的注释文。即使遇到亲朋好友就好像不认识,有的时候因为太专注而摔到山 谷中,也不后悔。认真仔细到这个程度,他的学问博大精深,没有能与他相比的! 三、【208年中考湖北宜昌卷】汉阴老父真性情一席箴言烁古今 阴老父 范晔 汉阴老父者,不知何许人()。桓帝延熹(1)中幸(2)竟陵过云梦临沔水百姓莫不观者,有老父 独耕不辍。尚书郎南阳张温异之,使问曰:‘人皆来观,老父独不辍,何耶?’老父笑而不对。温下道百 步,自与言。老父曰:“我野人()!不达斯语。请问天下乱(3)而立天子邪?理(4)而立天子邪? 立天子以父(5)天下邪?役(6)天下以奉天子邪?昔圣王宰世,茅茨采椽(7),而万人以宁。今天子之 君,劳人自纵,逸(8)游无忌,吾为子羞之,子何忍欲人观之()!”温大惭,问其姓名,不告而去 【注释】(1)延熹:汉桓帝的年号。(2)幸:皇帝驾临。(3)乱:混乱。(4)理:治理。(5)父:像 君父那样〔关爱)。(6)役:役使。(⑦)茅茨采椽:用茅草盖屋顶,用栎木作椽。(8)逸:放纵,放任。 6.请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阴()异()斯()奉( 7.请将“耳”“乎”“也”三个语气助词准确还原到原文的括号内。 A.不知何许人( )B.我野人( )C.子何忍欲人观之( 请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桓帝延熹中幸竟陵过云梦临沔水百姓莫不观者 9.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今子之君,劳人自纵,逸游无忌,吾为子羞之 10.请从文中选择相应的动词,来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 皇帝(幸),百姓()一老父(耕),张溫()一张溫(言),老父()一张溫(惭), 老父( 11.文中汉阴老父的哪句话集中体现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主张? 12.积累链接:无论是在朝为官,还是在野为民,我国古代儒家知识分子大都秉持积极入世的人生态 度。请默写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表达这种人生态度的句子。 【答案】
3 为事件可以反映人物的品格;分析各种描写,因为通过描写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如“自少至老手不 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的情节说明他勤奋好学。“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 乃已”说明他治学严谨。“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说明他学习专注。这些品质都值得 我们学习。 译文:亭林先生(顾炎武先生)从小到老手都没放下过书,出门就带一两匹驮着书的骡子或马随身。 有时候到了边塞亭障,就找老兵到路边的小酒店一起畅饮,询问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地理,如果和自己知道 的不同,就翻开书详细的订正,一定到没有任何疑惑的程度为止。坐在马上空闲的时候,就跨着马鞍默默 的背四书五经等经典和对它们的注释文。即使遇到亲朋好友就好像不认识,有的时候因为太专注而摔到山 谷中,也不后悔。认真仔细到这个程度,他的学问博大精深,没有能与他相比的! 三、【2018 年中考湖北宜昌卷】汉阴老父真性情 一席箴言烁古今 汉阴老父 范晔 汉阴老父者,不知何许人( )。桓帝延熹(1)中幸(2)竟陵过云梦临沔水百姓莫不观者,有老父 独耕不辍。尚书郎南阳张温异.之,使问曰:‘人皆来观,老父独不辍,何耶?’老父笑而不对。温下道百 步,自与言。老父曰:“我野人( )!不达斯.语。请问天下乱(3)而立天子邪?理(4)而立天子邪? 立天子以父(5)天下邪?役(6)天下以奉.天子邪?昔圣王宰世,茅茨采椽(7),而万人以宁。今天子之 君,劳人自纵,逸(8)游无忌,吾为子羞之,子何忍欲人观之( )!”温大惭,问其姓名,不告而去。 【注释】(1)延熹:汉桓帝的年号。(2)幸:皇帝驾临。(3)乱:混乱。(4)理:治理。(5)父:像 君父那样(关爱)。(6)役:役使。(7)茅茨采椽:用茅草盖屋顶,用栎木作椽。(8)逸:放纵,放任。 6.请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阴(_____)异(_____)斯(_____)奉(_____) 7.请将“耳”“乎”“也”三个语气助词准确还原到原文的括号内。 A.不知何许人(______)B.我野人(_______)C.子何忍欲人观之(______) 8.请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桓帝延熹中幸竟陵过云梦临沔水百姓莫不观者 9.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今子之君,劳人自纵,逸游无忌,吾为子羞之。 10.请从文中选择相应的动词,来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 皇帝(幸),百姓(_____)—►老父(耕),张溫(______)—►张溫(言),老父(______)—►张溫(惭), 老父(______) 11.文中汉阴老父的哪句话集中体现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主张? 12.积累链接:无论是在朝为官,还是在野为民,我国古代儒家知识分子大都秉持积极入世的人生态 度。请默写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表达这种人生态度的句子。 【答案】
6.(1)南岸:水的南岸(2)认为……奇异;对……感到惊奇(3)这;这个(4)侍奉 奉养 7.(1)A.也(2)B.耳(3)C.乎 8.桓帝延熹中/幸竟陵/过云梦/临沔水/百姓莫不观者 9.如今你的皇上劳役百姓,自我放纵,放任游乐,没有顾忌,我真为你(有这样的皇上)感到羞耻! 10.(1).观(2)异(问)(3)曰(对(4)去 11.立天子以父天下邪?役天下以奉天子邪? 1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解析】 试题分析: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 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 异”:认为…奇异。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奉”与现代汉语的意思相同,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 答的关键。 点睛:推断实词意思有下列方法:1.联想推断法。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 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联想有关成语中词语的含义来推 断。2.结构推断法。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短语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这些句子中,位置对 称的词语往往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词组短语也是如此。3.语法推断法。要根据词在句中的语 法地位来推断词义。4.音形推断法。汉字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形声字、会意字。从形旁可推知字义。5.邻 词推断法。运用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知识,借助邻近词语含义推断,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7.试题分析:考查文言虚词。掌握了文言虚词的用法,解题就容易了。A项“也”用在句尾表示陈述 语 气。B“耳表示限制,相当于而已、“罢了”。C乎“用在句尾表示疑问语气 8.试题分析: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 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 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岀正确笞案:桓帝延熹中幸 竟陵过云梦临沔水百姓莫不观者。译为:汉桓帝在延熹年中,巡至竟陵,过了云梦泽,到达了沔水岸边 当地百姓没有不放下手上的事务而去围观的。此题要注意句式结构的对称。 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 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 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劳¨逸游”“羞等字词的翻译 10.试题分析: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要求从文中选择相应的动词。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 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动词。如可提取“百姓莫不观者”的“观”来填第 空。可提取“尚书郎南阳张温异之”的“异”来填第一空等。要读懂题干所给的情节概括方式。 11.试题分析: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
4 6.(1)南岸:水的南岸 (2)认为……奇异;对……感到惊奇 (3)这;这个 (4)侍奉; 奉养 7.(1)A.也 (2)B.耳 (3)C.乎 8.桓帝延熹中/幸竟陵/过云梦/临沔水/百姓莫不观者 9.如今你的皇上劳役百姓,自我放纵,放任游乐,没有顾忌,我真为你(有这样的皇上)感到羞耻! 10.(1).观 (2)异(问) (3)曰(对 (4)去 11.立天子以父天下邪?役天下以奉天子邪? 1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解析】 6.试题分析: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 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 “异”:认为……奇异。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奉”与现代汉语的意思相同,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 答的关键。 点睛:推断实词意思有下列方法:1.联想推断法。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 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联想有关成语中词语的含义来推 断。2.结构推断法。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短语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这些句子中,位置对 称的词语往往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词组短语也是如此。3.语法推断法。要根据词在句中的语 法地位来推断词义。4.音形推断法。汉字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形声字、会意字。从形旁可推知字义。5.邻 词推断法。运用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知识,借助邻近词语含义推断,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7.试题分析:考查文言虚词。掌握了文言虚词的用法,解题就容易了。A 项“也”用在句尾表示陈述 语 10.试题分析: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要求从文中选择相应的动词。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 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动词。如可提取“百姓莫不观者”的“观”来填第 一空。可提取“尚书郎南阳张温异之” 的“异”来填第一空等。要读懂题干所给的情节概括方式。 11.试题分析: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
提取重要信息的前提和基础。如体现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主张的一句话可提取汉阴老父的“立天子 以父天下邪?役天下以奉天子邪?”作为答案。 12.试题分析:近几年总出理解性默写题目,这种题目的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根据诗 歌内容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在朝廷里做高 官就担忧他的百姓:不在朝廷做官就担忧他的君王。这句话表达了作者范仲淹忧国忧民的人生态度。 译文:汉水南边(山北水南谓之阴)有一位老人家,不知道他的身份来历。汉桓帝在延熹年中,巡至 竞陵,过了云梦泽,到达了沔水岸边,当地百姓没有不放下手上的事务而去围观的,只有这位老人家一个 人继续不停地耕作。尚书郎南阳人张温感到很奇怪,使人去问那老人家说:「所有人都去围观,只有老先生 你没有停下来,这是什麽原因呢?」老人家笑而不应。于是张温离开官道,走进田中百馀步,亲自和老先 生对话。老人家说:「我只是一个山野草民,不明白这些说话。请问:是乱世需要皇帝在位呢,还是天下大 治需要皇帝在位呢?皇帝的存在是要像父亲般关爱天下子民,还是奴役天下子民以供养皇帝呢?古时的圣 贤治理国家,自己只是住在茅草树枝造成的房子,但天下万民却可以安稳地过日子。现在你们的皇帝,却 劳师动?地放纵自己,没有任何顾忌地玩乐。我?你感到羞耻,你怎麽竟愿意叫别人都去观看呢?」张温感 觉很惭愧。欲请教老人家的姓名,都没有说就走了 四、【2018年中考江苏苏州卷】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后面小题 徐祯卿,字昌谷,吴县人。资颖特,家不蓄一书,而无所不通。自为诸生,已工诗歌。与里人唐寅善, 寅言之沈周、杨循吉①,由是知名。举弘治十八年进士。孝宗遣中使问祯卿与华亭陆深名,深遂得馆选, 而祯卿以貌寝不与。授大理左寺副,坐失囚,贬国子博士。 祯卿少与祝允明、唐寅、文征明齐名,号“吴中四才子”。其为读,喜白居易、刘禹锡。既登笫 与李梦阳、何景明游,悔其少作,改而趋汉、魏、盛唐,然故习犹在,梦阳讥其守而未化。 祯卿体癯③神淸,诗熔炼精警,为吴中诗人之冠,年虽不永,名满士林 (节选自《明史》) 【注】①沈周:明代绘画大师,吴门画派的创始人。杨循吉:与下文中的李梦阳、何景明、陆深同为明 代文学家。②馆选:被选任馆职,即入职翰林院。③癯(q)):瘦 5.下面哪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 A.向祯卿与华亭陆深名/名之者谁(《醉翁亭记》) B.与里人唐寅善/京中有善口技者(《口技》) C.而祯卿以貌寝不与/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D.与李梦阳、何景明游/又患无项师名人与游(送东阳马生序) E.为吴中诗人之冠/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 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资颖特,家不蓄一书,而无所不通 ②寅言之沈周、杨循吉,由是知名。 7.根据选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徐祯卿成才的原因
5 提取重要信息的前提和基础。如体现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主张的一句话可提取汉阴老父的“立天子 以父天下邪?役天下以奉天子邪?”作为答案。 12.试题分析:近几年总出理解性默写题目,这种题目的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根据诗 歌内容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在朝廷里做高 官就担忧他的百姓;不在朝廷做官就担忧他的君王。这句话表达了作者范仲淹忧国忧民的人生态度。 译文:汉水南边(山北水南谓之阴)有一位老人家,不知道他的身份来历。汉桓帝在延熹年中,巡至 竟陵,过了云梦泽,到达了沔水岸边,当地百姓没有不放下手上的事务而去围观的,只有这位老人家一个 人继续不停地耕作。尚书郎南阳人张温感到很奇怪,使人去问那老人家说:「所有人都去围观,只有老先生 你没有停下来,这是什麽原因呢?」老人家笑而不应。于是张温离开官道,走进田中百馀步,亲自和老先 生对话。老人家说:「我只是一个山野草民,不明白这些说话。请问:是乱世需要皇帝在位呢,还是天下大 治需要皇帝在位呢?皇帝的存在是要像父亲般关爱天下子民,还是奴役天下子民以供养皇帝呢?古时的圣 贤治理国家,自己只是住在茅草树枝造成的房子,但天下万民却可以安稳地过日子。现在你们的皇帝,却 劳师动?地放纵自己,没有任何顾忌地玩乐。我?你感到羞耻,你怎麽竟愿意叫别人都去观看呢?」张温感 觉很惭愧。欲请教老人家的姓名,都没有说就走了。 四、【2018 年中考江苏苏州卷】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后面小题。 徐祯卿,字昌谷,吴县人。资颖特,家不蓄一书,而无所不通。自为诸生,已工诗歌。与里人唐寅善, 寅言之沈周、杨循吉 ,由是知名。 举弘治十八年进士。 孝宗遣中使问祯卿与华亭陆深名,深遂得馆选 , 而祯卿以貌寝不与。 授大理左寺副,坐失囚,贬国子博士。 祯卿少与祝允明、唐寅、文征明齐名,号 “吴中四才子”。其为读,喜白居易、刘禹锡。 既登笫, 与李梦阳、何景明游,悔其少作,改而趋汉、魏、盛唐,然故习犹在,梦阳讥其守而未化。 祯卿体癯 神清,诗熔炼精警,为吴中诗人之冠,年虽不永,名满士林。 (节选自《明史》) 【注】 沈周:明代绘画大师,吴门画派的创始人。杨循吉:与下文中的李梦阳、何景明、陆深同为明 代文学 家。 馆选:被选任馆职,即入职翰林院。 癯(qú)):瘦。 5.下面哪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 ) A.向祯卿与华亭陆深名./名.之者谁(《醉翁亭记》) B.与里人唐寅善./京中有善.口技者(《口技》) C.而祯卿以.貌寝不与/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D.与李梦阳、何景明游./又患无项师名人与游.(送东阳马生序) E.为吴中诗人之冠./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 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资颖特,家不蓄一书,而无所不通。 寅言之沈周、杨循吉,由是知名。 7.根据选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徐祯卿成才的原因
【答案】 5.CD6.①(徐祯卿)天资出众,家中未藏一本书,却没有不通晓的(知识)。②唐寅把他介绍给了沈 周、杨循吉,(徐祯卿)因此出名 7.天资聪颖,与名士交游,饱读诗书,博采众长 【解析】选自:《明史》作者:张廷玉年代:清 参考译文: 徐祯卿,字昌谷,吴县人。天资特别聪敏,家未藏一书,但他却无所不通。自入学成为生员之后,已 工于诗歌,与同乡唐寅友善,寅向沈周、杨循吉介绍了祯卿的才学,祯卿由此知名于世。弘治十八年(1505) 中进士,孝宗派中使问祯卿与华亭陆深名,深于是得以入馆选,而祯卿因为相貌丑陋没能入选。授大理左 寺副,因过失而被囚,贬为国子博士。 祯卿年少时与祝允明、唐寅、文征明齐名,号称“吴中四才子”。其做诗,喜效法白居易、刘禹锡。 登进士后,与李梦阳、何景明交游,悔其少年时之作,改而学汉、魏、盛唐的风格,然旧习仍在,梦阳讥 笑他“守而未化” 祯卿,身体瘦弱,而思想明晰,其诗精练,为吴中诗人之冠,年寿虽不久,但名扬于知识界 5.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 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词。解答时,首先要明确毎组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 解释或用法去,再作比较,得出正确选项为CD项,C项意思都是“因为",D项意思都是¨旃玩¨。其他各项的 意思分别为:A:名字命名。B:友善擅长。E:首位帽子。 6.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 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 重点词语:通:通晓。由是:因此。 点睛: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 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 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 7.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 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资颖特”说明天资聪颖。“与里人唐寅善”说明与 名士交游。“喜白居易、刘禹锡。既登笫,与李梦阳、何景明游,悔其少作,改而趋汉、魏、盛唐”说明 饱读诗书,博采众长 五、【2018年中考江苏泰州卷】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京师花木最古者,首给孤寺①。吕氏藤花,次则余家之青桐,皆数百年物也。……吕氏宅后售与高太 守兆煌,又转售程主事振甲,藤今犹在,其架用梁栋之材,始能支拄。其阴覆厅事一院,其蔓旁引,又覆 西偏书室一院。花时如紫云垂地,香气袭衣。慕堂②在日,或自宴客,或友人借宴客,觞咏殆无虚夕③。 迄今四十馀④年,再到曾游,已非旧主,殊深邻笛之悲⑤。 (节选自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有删减)
6 【答案】 5.CD6.①(徐祯卿)天资出众,家中未藏一本书,却没有不通晓的(知识)。②唐寅把他介绍给了沈 周、杨循吉,(徐祯卿)因此出名。 7.天资聪颖,与名士交游,饱读诗书,博采众长 【解析】选自:《明史》 作者:张廷玉 年代:清 参考译文: 徐祯卿,字昌谷,吴县人。天资特别聪敏,家未藏一书,但他却无所不通。自入学成为生员之后,已 工于诗歌,与同乡唐寅友善,寅向沈周、杨循吉介绍了祯卿的才学,祯卿由此知名于世。弘治十八年(1505) 中进士,孝宗派中使问祯卿与华亭陆深名,深于是得以入馆选 ,而祯卿因为相貌丑陋没能入选。授大理左 寺副,因过失而被囚,贬为国子博士。 祯卿年少时与祝允明、唐寅、文征明齐名,号称“吴中四才子”。其做诗,喜效法白居易、刘禹锡。 登进士后,与李梦阳、何景明交游,悔其少年时之作,改而学汉、魏、盛唐的风格,然旧习仍在,梦阳讥 笑他“守而未化”。 祯卿,身体瘦弱,而思想明晰,其诗精练,为吴中诗人之冠,年寿虽不久,但名扬于知识界。 5.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 点睛: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 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 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 7.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 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资颖特”说明天资聪颖。“与里人唐寅善”说明与 名士交游。“喜白居易、刘禹锡。 既登笫,与李梦阳、何景明游,悔其少作,改而趋汉、魏、盛唐”说明 饱读诗书,博采众长。 五、【2018 年中考江苏泰州卷】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京师花木最古者,首给孤寺①。吕氏藤花,次则余家之青桐,皆数百年物也。……吕氏宅后售与高太 守兆煌,又转售程主事振甲,藤今犹在,其架用梁栋之材,始能支拄。其阴覆厅事一院,其蔓旁引,又覆 西偏书室一院。花时如紫云垂地,香气袭衣。慕堂②在日,或自宴客,或友人借宴客,觞咏殆无虚夕③。 迄今四十馀④年,再到曾游,已非旧主,殊深邻笛之悲⑤。 (节选自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有删减)
【注】①给孤寺:寺名。②慕堂:吕元龙,乾隆时举人,曾与作者同窗。③觞咏殆无虚夕:饮酒赋诗, 几乎没有空过一个晚上。④馀:同“余”。⑤邻笛之悲:是哀念亡友的典故。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皆数百年物也( ②藤今犹在( ③始能支拄( ④其蔓旁引 10.下列各句与例句中“其”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其架用梁栋之材,始能支拄 A.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 其真无马邪 (《马说》) C.常蹲其身,使与台齐 (《幼时记趣》)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核舟记》) 1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次则余家之青桐 12.翻译下列句子 (1)花时如紫云垂地,香气袭衣 (2)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岳阳楼记》 13.《阅微草堂笔记》流露出作者对理想生存状态的追求,从选文可以看出纪昀追求怎样的生存状态? 【答案】 9.(1)①皆:都是。(2)②犹:还(3)③始:才(4)④引:延伸10.B 11.次/则/余家之青桐 (1)藤花盛开时,犹如紫色的云彩垂落于地面,花的香气冲到了衣服上。(2)浮在水面上的月光 闪耀起金光,湖水平静时,明月映入水中,好似沉下一块玉璧 13.喜爱花木优美的居住环境;喜爱朋友相聚 【解析】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作者:纪昀年代:清 9.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
7 【注】①给孤寺:寺名。②慕堂:吕元龙,乾隆时举人,曾与作者同窗。③觞咏殆无虚夕:饮酒赋诗, 几乎没有空过一个晚上。④馀:同“余”。⑤邻笛之悲:是哀念亡友的典故。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皆.数百年物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藤今犹.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始.能支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其蔓旁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下列各句与例句中“其”的用法不相同 ...的一项是 例句:其架用梁栋之材,始能支拄 A.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 B.其真无马邪 (《马说》) C.常蹲其身,使与台齐 (《幼时记趣》) D.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核舟记》) 1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次则余家之青桐 12.翻译下列句子。 (1)花时如紫云垂地,香气袭衣 (2)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岳阳楼记》 13.《阅微草堂笔记》流露出作者对理想生存状态的追求,从选文可以看出纪昀追求怎样的生存状态? 【答案】 9.(1)①皆:都是。 (2)②犹:还 (3)③始:才 (4)④引:延伸 10.B 11.次/则/余家之青桐 12.(1)藤花盛开时,犹如紫色的云彩垂落于地面,花的香气冲到了衣服上。(2)浮在水面上的月光 闪耀起金光,湖水平静时,明月映入水中,好似沉下一块玉璧。 13.喜爱花木优美的居住环境;喜爱朋友相聚。 【解析】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作者:纪昀 年代:清 9.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
詞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 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引是“延伸,延长”;“始是古今异义词,才”的意思 1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含乂。理解虛词的含乂要注意要能结合具体语境来辨析推断, 揣摩其意思。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平时多归纳整理。本题中,例句和选项A.选项C.选项D中 的其都是“代词",或指人,或指物。而B项中的其则是副词难道"的意思。故答案为B。 11.试题分析: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 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吋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 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本句“次则余家之奇棡"的意思是:其次就是我 家的梧桐。根据句意和句首关联词要句读,谓语和宾语之间要句读即可作答。 点睛: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是有规律可循的:①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②有些古今异义 词朗读时要分开;③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④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 般要停顿:⑤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⑥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⑦古代的国名、年号、官职、 人名、地名等应作停顿。⑧根据句子表达的意思来句读。 12.试题分析:本题考査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 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1)句中的“花、垂、袭”几个词是赋分点,注意补 写省略的内容。(2)句中的“跃、璧”两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点睛: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 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 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1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正确把握文言文主要内容及文章主旨的基本能力。解决此类题目要全面 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结合作者传达的思想进行分析即可。本题从作者描述“吕氏藤花¨的深幽的景致,表达 了作者花木掩映、优美的居住环境的喜爱之情。“慕堂在日,或囟霎岑,或友人借宴零,觞咏殆无虚夕。追 今四十馀年,再到曾游,已非旧主,殊深邻之惡"这几句又传达出作者喜爱朋友相聚在一起“觞咏”。据此 理解概括作答。 参考译文: 京城最古老的花木,要属给孤寺吕家的藤花,其次就是我家的梧桐,它们都已经生存数百年了 吕家那所宅院,后来卖给了太守高兆煌,高太守又转卖给主事程振甲。如今,那株藤花还在,支撑藤箩的 架子是用栋梁之材搭成,十分结实。藤箩枝叶形成的树荫覆盖着厅前的院子,它的枝节向旁边伸出,又覆 盖了偏西书房的院子。藤花盛开时,犹如紫云垂地,香气袭人。慕堂举人在世的时候,有时宴请客人,有 时朋友借这个地方宴请客人,饮酒赋诗,简直没有空过一个晚上。光阴荏苒,转眼四十余年过去,旧地重 游,已非旧主,我不禁像魏晋时的向秀怀念老朋友嵇康一样,伤感不已。 六、【2018年中考内蒙古包头卷】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不食嗟来之食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
8 点睛: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是有规律可循的:①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②有些古今异义 词朗读时要分开;③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④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 般要停顿;⑤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⑥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⑦古代的国名、年号、官职、 人名、地名等应作停顿。⑧根据句子表达的意思来句读。 1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 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1)句中的“花、垂、袭”几个词是赋分点,注意补 写省略的内容。(2)句中的“跃、璧”两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点睛: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 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 “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 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1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正确把握文言文主要内容及文章主旨的基本能力。解决此类题目要全面 参考译文: 京城最古老的花木,要属给孤寺吕家的藤花,其次就是我家的梧桐,它们都已经生存数百年了。…… 吕家那所宅院,后来卖给了太守高兆煌,高太守又转卖给主事程振甲。如今,那株藤花还在,支撑藤箩的 架子是用栋梁之材搭成,十分结实。藤箩枝叶形成的树荫覆盖着厅前的院子,它的枝节向旁边伸出,又覆 盖了偏西书房的院子。藤花盛开时,犹如紫云垂地,香气袭人。慕堂举人在世的时候,有时宴请客人,有 时朋友借这个地方宴请客人,饮酒赋诗,简直没有空过一个晚上。光阴荏苒,转眼四十余年过去,旧地重 游,已非旧主,我不禁像魏晋时的向秀怀念老朋友嵇康一样,伤感不已。 六、【2018 年中考内蒙古包头卷】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不食嗟来之食 齐大饥。黔敖①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②辑屦③,贸贸然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
曰:“嗟!来食!” 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与可去,其谢也可食。” 【注释】①黔敖:人名。②袂:袖子。③屦(j):麻鞋。 8.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以待饿者而食之 (2)从而谢焉 9.翻译下面的句子 (1)黔敖左奉食,右执饮 (2)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10.请你结合孟子的《鱼我所欲也》,简述对这个故事所含道理的认识。 从“施与者”的角度谈谈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答案】 8.(1)给……吃(2)道歉 9.(1)黔敖左手端着吃的,右手拿着喝的。(2)人家叫喊着让你吃,当然可以走掉;人家道歉了,就 可以吃。 10.示例: 《鱼我所欲也》中谈到“舍生而取义”‘饿者”不食嗟来之食,所取之“义“即是一种世人的尊严和 骨气,所以宁愿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侮辱性的施舍,这个故事生动地说明气节比生命更为珍贵 11.扶助别人要顾及对方的尊严,否则即便是做善事也不会被接受,甚至有可能给对方造成更大的伤 害。 【解析】 试题分析: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 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的两个字都是古今 异义词,如“食”:给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点睛:推断实词意思有下列方法:1.联想推断法。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 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联想有关成语中词语的含义来推 断。2.结构推断法。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短语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这些句子中,位置对 称的词语往往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词组短语也是如此。3.语法推断法。要根据词在句中的语 法地位来推断词义。4.音形推断法。汉字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形声字、会意字。从形旁可推知字义。5.邻 词推断法。运用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知识,借助邻近词语含义推断,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
9 曰:“嗟!来食!” 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与可去,其谢也可食。” 【注释】①黔敖:人名。②袂:袖子。③屦(jù):麻鞋。 8.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以待饿者而食.之 (2)从而谢.焉 9.翻译下面的句子。 (1)黔敖左奉食,右执饮 (2)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10.请你结合孟子的《鱼我所欲也》,简述对这个故事所含道理的认识。 11.从“施与者”的角度谈谈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答案】 8.(1)给……吃 (2)道歉 9.(1)黔敖左手端着吃的,右手拿着喝的。(2)人家叫喊着让你吃,当然可以走掉;人家道歉了,就 可以吃。 10.示例: 《鱼我所欲也》中谈到“舍生而取义”‘饿者”不食嗟来之食,所取之“义“即是一种世人的尊严和 骨气,所以宁愿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侮辱性的施舍,这个故事生动地说明气节比生命更为珍贵。 11.扶助别人要顾及对方的尊严,否则即便是做善事也不会被接受,甚至有可能给对方造成更大的伤 害。 【解析】 8.试题分析: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 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的两个字都是古今 异义词,如“食”:给……吃。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点睛:推断实词意思有下列方法:1.联想推断法。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 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联想有关成语中词语的含义来推 断。2.结构推断法。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短语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这些句子中,位置对 称的词语往往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词组短语也是如此。3.语法推断法。要根据词在句中的语 法地位来推断词义。4.音形推断法。汉字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形声字、会意字。从形旁可推知字义。5.邻 词推断法。运用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知识,借助邻近词语含义推断,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
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 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奉¨执¨嗟¨谢ˆ字词的翻译。 10.试题分析:《鱼我所欲也》以鱼和熊摹为喻,引出“义比生命更重要,人应该保持本心,舍生取义, 不辩礼仪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不食嗟来之食》是说古人重视尊严和骨气,很多时候把名声看得 比生命还重要。所以在两文中在内容上有共同点 11.试题分析: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理解全文,扫凊文字障碍,硫通文意,并要注 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然 后由这个观点生发出去,再联系现实生活和自己的实际,确定一个论点后进行论述。如可从在扶助别人的 时候要顾及对方的尊严的角度写启示。 译文: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饭食,以供路过饥饿的人来吃。有个饥饿的人用衣 袖蒙着脸,脚步拖拉,两眼昏昏无神地走来。黔敖左手端着食物,右手端着汤,说道:“喂!来吃吧!” 那个饥民抬起头看着他,说:“我正因为不吃别人施舍的食物,才落得这个地步!”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 歉,他仍然不吃,最终饿死了。曾子听到这件事后说:“恐怕不用这样吧!黔敖无礼呼唤时,当然可以拒 绝,但他道歉之后,仍然可以去吃。” 七、【2018年中考山东青岛卷】文言文阅读 贾诩字文和,武威人也。少时人莫知,唯汉阳阎忠异.之,谓诩有良、平之奇。以疾病去官,道.遇 叛敌,同行数十人皆为所执。诩曰:“我段公外孙也,汝勿杀我,我家必厚赎之。”时太尉段颖,昔久为 边将,威震西土,故诩假以惧敌。叛敌果不敢害,与盟.而送之。诩实非段颖外孙,权以济事,咸此类也。 后李傕等与诩议,欲迎天子置之.营中,诩曰:“不可。挟天子,非义也。”傕不听。或谓诩曰 此中不可久处,君胡不去?”诩曰:“吾受国恩,义.不可背。卿自行,我不能也。” 天子既东,而傕来追,王师败绩。司徒赵温为傕嫌,欲杀之。诩谓傕曰:“此乃天子大臣,卿奈何害 之?”傕乃止。文帝④即位,以诩为太尉。年七十七,薨,谥曰肃侯 (取材于《后汉书》《三国志》) 【注】①良、平:指汉代张良、陈平。②傕:音je,用于人名。③天子:指汉献帝。④文帝:指魏文 1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唯汉阳阎忠异之 异:诧异 B.道遇叛敌 道:在路上 C.与盟而送之 盟:盟誓,结盟 D.吾受国恩,义不可背义:坚守道义 11.下列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欲迎天子置之营中 A.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B.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10 译文: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饭食,以供路过饥饿的人来吃。有个饥饿的人用衣 袖蒙着脸,脚步拖拉,两眼昏昏无神地走来。黔敖左手端着食物,右手端着汤,说道:“喂!来吃吧!” 那个饥民抬起头看着他,说:“我正因为不吃别人施舍的食物,才落得这个地步!”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 歉,他仍然不吃,最终饿死了。曾子听到这件事后说:“恐怕不用这样吧!黔敖无礼呼唤时,当然可以拒 绝,但他道歉之后,仍然可以去吃。” 七、【2018 年中考山东青岛卷】文言文阅读 贾诩字文和,武威人也。少时人莫知,唯汉阳阎忠异.之,谓诩有良、平①之奇。以疾病去官,道.遇 叛敌,同行数十人皆为所执。诩曰:“我段公外孙也,汝勿杀我,我家必厚赎之。”时太尉段颖,昔久为 边将,威震西土,故诩假以惧敌。叛敌果不敢害,与盟.而送之。诩实非段颖外孙,权以济事,咸此类也。 后李傕②等与诩议,欲迎天子③置之.营中,诩曰:“不可。挟天子,非义也。”傕不听。或谓诩曰: “此中不可久处,君胡不去?”诩曰:“吾受国恩,义.不可背。卿自行,我不能也。” 天子既东,而傕来追,王师败绩。司徒赵温为傕嫌,欲杀之。诩谓傕曰:“此乃天子大臣,卿奈何害 之?”傕乃止。文帝④即位,以诩为太尉。年七十七,薨,谥曰肃侯。 (取材于《后汉书》《三国志》) 【注】①良、平:指汉代张良、陈平。②傕:音 jué,用于人名。③天子:指汉献帝。④文帝:指魏文 帝。 1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唯汉阳阎忠异.之 异:诧异 B.道.遇叛敌 道:在路上 C.与盟.而送之 盟:盟誓,结盟 D.吾受国恩,义.不可背 义:坚守道义 11.下列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欲迎天子置之.营中 A.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B.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