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G考吧 初2011届三模语文试卷 历史是汹涌的潮汐,它呼啸着冲上沙避时,人人都为之惊叹;它悄然退落时,许多人竟会忘 问卷) 却它的磅礴,然而沙滩忠实地记录着它的足迹。历史是起伏的潮汐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I巷和Ⅱ卷。I巷为姆那氯,Ⅱ卷为非选属,共六个大愿,20个小,分 A.涨潮,是历史的峰:落潮,是历史的中断 B.涨潮,未必是历史峰巅:落潮,也不是历史的中断 2本试卷共12页,其中8页,答喾4页,普题前,生要先在答卷密封区内规定的位 C.落潮,是历史的中断:涨潮,未必是历史的峰胤 量认真填写考点、考号、学校、姓名、准正号 D.落潮,也不是历史的中断:涨潮,未必是历史的峰 3所有答案(包折作文)必须写在答一纸上,写在闻上成另加风均无效。答时请对准题 5.与下列课文有关的内容,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号,把答案写在试卷规定的位量上 A.《最后一课》一—都德—法国——小说家 第|卷(共35分) B.《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一南宋一一诗人 一、(本大共5小温,共15分,每小题3分) C.《满井游记》一——袁宏道——清代一—文学家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D.《春酒》—琦君一—台湾一—散文 A.玷污(didn)哂笑(x)苦心孤诣(y)圈于成见(you) 二(本大共3小,共12分每小4分 闻读下国的文章,完成6~8。 日薄西山(b6o) C.咫尺(zh)桑梓(xn)踉踉跄跄( qiang)万悲不赦(she) D.剽悍(pio)逞辩( cheng)奄奄一思(yon) 发怵(ch) 朱铁志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①每个人的人生定位不同,生活态度自然就不同。打算把自己置于生活的哪个层次、何种境 A.萧索 诚惶诚恐 物致知 B.承蜩厄运汗流夹背莫名其妙 界,是每一个严肃生活的人都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也决定了这个人基本的生活方式。鲁迅立 锦嶂 美不胜收忧心忡忡 志揭出劣根性,以引起疗敦的注意,所以“横眉冷对干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把别人用来喝 D.帷幕嬉闹 囊萤印雪拖泥带水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咖啡的时间用于读书写作。哈佛大攣集中了全美甚至世界最优秀的学生,他们的校训正是“追求 A.据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公布统计,2010年前5个月,中国电影票房达42亿元,几乎 卓越”·是的,雄不甘宇下,骏马难守圈栏。一个志存高远的人,必定将追求优秀作为自己的 相当于2008年中国电影全年的票房总收入,这个数据让不少影迷肃然起敬。 人生目标,作为一种近乎本能的习惯。 B.在新疆正紧锣密鼓地朝着“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奋进的当下,张书记极力主推这 ②所谓习惯,是一种常态,一种下意识,一种自动化,一种经过长期培养历练而形成的自然 两张新名片,可谓是用心良苦 C.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夜晚,我独坐在黄浦江畔看“世博焰火激情绽放 的状态,一种无需思考即可再现的回忆。其程序好像早已置于大脑和肌肉中,成为一种特殊 D.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对驻地工作人员具体而微的服务十分满意,某酒店大堂的墙 的记忆,一举手,一投足,一量一笑,都是优秀的外化和证明,都会使人眼前一亮,为之折服和 壁贴满了代表、委员们写给酒店的感谢信。 4.给文段中的横线处选择恰当的句子,与原文衔接最紧密的一项() 第1页共8页 第2页共8页
初 2011 届 6 月月考试题 第 1 页 共 8 页 第 2 页 共 8 页 考场: 座位号: 姓名: 班级: 密 封 线 内 不 得 答 题 初 2011 届三模语文试卷 (问卷)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为Ⅰ卷和Ⅱ卷。Ⅰ卷为选择题,Ⅱ卷为非选择题,共六个大题,20 个小题,满分 为 150 分,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 2 本试卷共 12 页,其中问卷 8 页,答卷 4 页。答题前,考生要先在答卷密封区内规定的位 置认真填写考点、考场号、学校、姓名、准考证号。 3 所有答案(包括作文)必须写在答卷纸上,写在问卷上或另加页均无效。答题时请对准题 号,把答案写在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第Ⅰ卷(共 35 分) 一、(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15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玷.污 (diàn) 哂.笑 (xī) 苦心孤诣.(yì) 囿.于成见(yòu) B.栈.桥 (zhàn) 期.年 (jī) 日薄.西山 (báo) 人才济.济(jǐ) C.咫.尺 (zhǐ) 桑梓. (xīn) 踉踉跄.跄 (qiàng) 万恶不赦.(shè) D.剽.悍 (piāo) 逞.辩 (chěng) 奄.奄一息(yǎn) 发怵.(chù)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萧索 狩猎 诚惶诚恐 格物致知 B.承蜩 厄运 汗流夹背 莫名其妙 C.锦嶂 砭骨 美不胜收 忧心忡忡 D.帷幕 嬉闹 囊萤印雪 拖泥带水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据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公布统计,2010 年前 5 个月,中国电影票房达 42 亿元,几乎 相当于 2008 年中国电影全年的票房总收入,这个数据让不少影迷肃然起敬 ....。 B.在新疆正紧锣密鼓地朝着“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奋进的当下,张书记极力主推这 两张新名片,可谓是用心良苦 ....。 C.在一个风和日丽 ....的夜晚,我独坐在黄浦江畔看“世博焰火”激情绽放。 D.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对驻地工作人员具体而微 ....的服务十分满意,某酒店大堂的墙 壁贴满了代表、委员们写给酒店的感谢信。 4.给文段中的横线处选择恰当的句子,与原文衔接最紧密的一项( ) 历史是汹涌的潮汐,它呼啸着冲上沙滩时,人人都为之惊叹;它悄然退落时,许多人竟会忘 却它的磅礴,然而沙滩忠实地记录着它的足迹。历史是起伏的潮汐, ,更 不是历史的倒退,落潮之后,必定会有新的潮汐。 A.涨潮,是历史的峰巅;落潮,是历史的中断 B.涨潮,未必是历史峰巅;落潮,也不是历史的中断 C.落潮,是历史的中断;涨潮,未必是历史的峰巅 D.落潮,也不是历史的中断;涨潮,未必是历史的巅峰 5.与下列课文有关的内容,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最后一课》———都德———法国———小说家 B.《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南宋——诗人 C.《满井游记》———袁宏道———清代———文学家 D.《春酒》———琦君———台湾———散文 二、(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12 分,每小题 4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6~8 题。 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朱铁志 ①每个人的人生定位不同,生活态度自然就不同。打算把自己置于生活的哪个层次、何种境 界,是每一个严肃生活的人都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也决定了这个人基本的生活方式。鲁迅立 志揭出劣根性,以引起疗救的注意,所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把别人用来喝 咖啡的时间用于读书写作。哈佛大学集中了全美甚至世界最优秀的学生,他们的校训正是“追求 卓越”。是的,雄鹰不甘宇下,骏马难守圈栏。一个志存高远的人,必定将追求优秀作为自己的 人生目标,作为一种近乎本能的习惯。 ②所谓习惯,是一种常态,一种下意识,一种自动化,一种经过长期培养历练而形成的自然 而然的状态,一种无需思考即可再现的回忆。其程序好像早已置于大脑和肌肉中,成为一种特殊 的记忆,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是优秀的外化和证明,都会使人眼前一亮,为之折服和 赞叹
初2011E6月月考试题 ③优秀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可以有一个明确的起点,但肯定没 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A.一个志存高远的人,必定将追求优秀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作为一种近乎本能的习惯 但只要不断迫求,每一个阶段性的成果都会成为一个新的起点。即便生命个体终结,后来者依然 B.追求优秀,做什么都必须有“争创一流”的意识。 可以从他倒下的地方起步,向着更高的境界跋涉。 C.但真正优秀的人懂得:命运只有把握在自己手里,才是真正的命运。 ④优秀和勤勉是天然的盟友,是李生兄弟。优秀的人无一不是勤勉的,而勤勉的人即便不是 D.优秀是优秀人的迺行证,平庸是平庸者的墓志铭 7.对本文内容或写法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最优秀的,起码是比较优秀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勤勉本身就是优秀的代名词。所有天才无不是 A.文章首段引用鲁迅、哈佛大学的事例引出了中心论点,并作为论据证明中心论点,激发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请千万不要轻易相信天才的神话,那种似乎不需练习就能演奏的神童 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那种不费吹灰之力就品学兼优的学子,我们听说过,但没见过,不可太当真,即便有莫扎特那样 B.“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一是要不断追求:二是要勤勉:三是做什么都要有“争创一流 的特例,于我等也毫无借鉴之可能,不可作为榜样盲目复制。道理很简单,你是你,你不是莫扎 的意识:四是不过分依赖客观条件 C.文章第⑥段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把“优秀的人与“平庸的人"的不同认识加以对比,强 特。你我遍地都是,莫扎特只有一个。哲学常识告诉我们,特例不揭示必然性。聪明的人从来不 调突出了“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的观点 把自己当特例,聪明人只知道下笨功夫。 D.文章第④段讲道理、摆事实,突出了“优秀的人无一不是勤勉的”观点 ③因为追求优秀,做什么都必须有“争创一流”的意识。食人俸禄,尽其本分,是常人的标 8.以下各项中哪一项不能证明“优秀的人无一不是勤勉的”观点:( A、居里夫人埋头在实验室里用了三年零九个月,从8吨废洒青中提炼出一克镭。 准,而在优秀的人看来,是起码的德性;考上名牌大学,获得全优成绩,将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 B、闻一多日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终于写成了《唐诗杂论》 是一股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而在优秀的头脑中,仅仅是一个通向优秀的起点而已。因为定位 C、司马迁虽身受腐刑,但依然发愤著述,完成了《史记》的撰写 于优秀,别人可以睡的懒觉自己不能睡,别人可以敷衍的责任自己不能推,别人可以视而不见的 D、爱迪生在研制白炽灯时,尝试了上千种材料,终于,他成功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枚电灯 带给了世界光 工作自己不能躲,别人可以心安理得的生活自己不能忍。 三、(本共4小题,共18分第9题4分 ⑥优秀作为一种品质,当然离不开客观环境。但真正优秀的人懂得:命运只有把握在自己手 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里,才是真正的命运。平的人总是把别人的成功归结为环境好、条件好、人缘好、运气好 把自己所有的失败归结为外在原因。优秀的人心里明白成功离不开客观条件,但从不过分依赖客 观条件。他们懂得: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他们成功的时候往往以感恩之心面对社会、面 岱宗夫如何?齐會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刻昏晓。 对所有帮助过他们的人,把成功的 他们失败的时候,往往把原因归 游狗生曾云,决眦入归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己努力不够。优秀的人总是说自己不行,认为自己无知;平南的人总是利用各种机会表白、粉饰 A诗人由望泰山而产生登临意愿,于是想象登临泰山绝顶的景象和心理感受。 B.诗的第二句,作者没有用笔墨去勾画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写泰山占地多么广大, 自己,在真正优秀的人看来,世界上没有比这更愚童的事情了 以距离远衬托山势高峻,用笔不凡 ⑦优秀是一种酵母,把它用到生活中会产生一种奇特的效果套用一句诗人的话:优秀是优 C.第三句中的造化”是运气,福气的意思,这句是说神奇秀美都聚集在此,实为泰山的 秀人的通行证,平庸是平庸者的墓志铭 运气 第3页燕8页 第4页燕8页
初 2011 届 6 月月考试题 第 3 页 共 8 页 第 4 页 共 8 页 ③优秀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可以有一个明确的起点,但肯定没有固定的终点。 但只要不断追求,每一个阶段性的成果都会成为一个新的起点。即便生命个体终结,后来者依然 可以从他倒下的地方起步,向着更高的境界跋涉。 ④优秀和勤勉是天然的盟友,是孪生兄弟。优秀的人无一不是勤勉的,而勤勉的人即便不是 最优秀的,起码是比较优秀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勤勉本身就是优秀的代名词。所有天才无不是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请千万不要轻易相信天才的神话,那种似乎不需练习就能演奏的神童, 那种不费吹灰之力就品学兼优的学子,我们听说过,但没见过,不可太当真。即便有莫扎特那样 的特例,于我等也毫无借鉴之可能,不可作为榜样盲目复制。道理很简单,你是你,你不是莫扎 特。你我遍地都是,莫扎特只有一个。哲学常识告诉我们,特例不揭示必然性。聪明的人从来不 把自己当特例,聪明人只知道下笨功夫。 ⑤因为追求优秀,做什么都必须有“争创一流”的意识。食人俸禄,尽其本分,是常人的标 准,而在优秀的人看来,是起码的德性;考上名牌大学,获得全优成绩,将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 是一般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而在优秀的头脑中,仅仅是一个通向优秀的起点而已。因为定位 于优秀,别人可以睡的懒觉自己不能睡,别人可以敷衍的责任自己不能推,别人可以视而不见的 工作自己不能躲,别人可以心安理得的生活自己不能忍。 ⑥优秀作为一种品质,当然离不开客观环境。但真正优秀的人懂得:命运只有把握在自己手 里,才是真正的命运。平庸的人总是把别人的成功归结为环境好、条件好、人缘好、运气好,而 把自己所有的失败归结为外在原因。优秀的人心里明白成功离不开客观条件,但从不过分依赖客 观条件。他们懂得: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他们成功的时候往往以感恩之心面对社会、面 对所有帮助过他们的人,把成功的功劳归结于客观条件。他们失败的时候,往往把原因归结为自 己努力不够。优秀的人总是说自己不行,认为自己无知;平庸的人总是利用各种机会表白、粉饰 自己。在真正优秀的人看来,世界上没有比这更愚蠢的事情了。 ⑦优秀是一种酵母,把它用到生活中会产生一种奇特的效果。套用一句诗人的话:优秀是优 秀人的通行证,平庸是平庸者的墓志铭。 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 A.一个志存高远的人,必定将追求优秀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作为一种近乎本能的习惯。 B.追求优秀,做什么都必须有“争创一流”的意识。 C.但真正优秀的人懂得:命运只有把握在自己手里,才是真正的命运。 D.优秀是优秀人的通行证,平庸是平庸者的墓志铭。 7.对本文内容或写法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引用鲁迅、哈佛大学的事例引出了中心论点,并作为论据证明中心论点,激发 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一是要不断追求;二是要勤勉;三是做什么都要有“争创一流” 的意识;四是不过分依赖客观条件。 C.文章第⑥段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把“优秀的人”与“平庸的人”的不同认识加以对比,强 调突出了“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的观点。 D.文章第④段讲道理、摆事实,突出了“优秀的人无一不是勤勉的”观点。 8.以下各项中哪一项不能证明“优秀的人无一不是勤勉的”观点:( ) A、居里夫人埋头在实验室里用了三年零九个月,从 8 吨废沥青中提炼出一克镭。 B、闻一多日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终于写成了《唐诗杂论》 C、司马迁虽身受腐刑,但依然发愤著述,完成了《史记》的撰写。 D、爱迪生在研制白炽灯时,尝试了上千种材料, 终于,他成功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枚电灯, 带给了世界光明。 三、(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18 分,第 9 题 4 分) 9、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A.诗人由望泰山而产生登临意愿,于是想象登临泰山绝顶的景象和心理感受。 B.诗的第二句,作者没有用笔墨去勾画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写泰山占地多么广大, 以距离远衬托山势高峻,用笔不凡。 C.第三句中的“造化”是运气,福气的意思,这句是说神奇秀美都聚集在此,实为泰山的 运气
D.全诗格调高亢,尤其是七、八两句表现了诗人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读下面的文言文,亮成10~12是,(共14分,第10、12各4分11题6分) 12.邹忌在妻、妾、客的交口称赞中,没有得意忘形,还能保持清醒的判断,最后承认自己”弗 如远甚”,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我们应该从邹忌身上学到些什么呢?探究文意 日:“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日:吾 孰与徐公美?”妾日:"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日:吾与徐公 四、(本大题共5小题,共26分) 孰美?”客日:“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 圆读下国的文章,完成13~17(第13、15、17题各6分第14、16题各4分) 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日:“吾要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 棵树(节选 求于我也 ①我说的一棵树,不是指森林、小树林、树丛,也不是指一排排街遴绿化树中的菜一棵树 于是入朝见威王,日:“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而是指野山梁上独独长着的一棵树它离群索居,没有左邻右舍,无依无靠,永远孤零零的 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 独自面对身旁的世界。不知什么原因,是同类抛弃了它,还是它自己逃离了群体?反正上帝在造 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就它时,便已安排了它必然孤独的命运。 王日:“"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谅寡人者,受中赏;能谤 ②这样的一棵树你肯定见过。这样的一棵树你见着时,心总会不由自主地一震,这样的一棵 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 树你见过之后,必然会铭记永生 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二十年前登华山,见到东峰顶上长着的一棵华山松,二十年后,登山游玩的一切细节渐次 模糊,惟这棵树刻于脑际,如我保存着的在它身旁拍摄的黑白照片一样清晰。这是与遍布华山 10.下列句中加点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的华山松绝不雷同的一棵华山松 暮寝而思之 王之蔽甚矣 间进 B.闻寡人之耳者 自以为不如 棵棵端正溜直的树身,支茡着葱笼苍郁的树冠,力向太阳靠近,充满了勃的生机,充满了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种只有在激烈竞争中才有的奋进向上的精神。是的,在密密匝匝的林木中,谁想得到多一点的阳 皆以美于徐公 D.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光雨露,谁就得这么端直地向上生长,再向上长,一点不敢歪斜了身躯。所以,满沟满坡的华山 第〔共115分) 廷直,最后都长成了栋梁之材 1l.请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⑤东峰顶上的那棵却截然不同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⑥显而易见,它是从石缝中硬挣出来的。一出世,便挣脱了压力,获得一个广阔的天地,无 第5页共8页 第6页共8页
初 2011 届 6 月月考试题 第 5 页 共 8 页 第 6 页 共 8 页 考场: 座位号: 姓名: 班级: 密 封 线 内 不 得 答 题 D.全诗格调高亢,尤其是七、八两句表现了诗人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读来催人奋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2 题。(共 14 分,第 10、12 题各 4 分,第 11 题 6 分)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 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 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 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 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 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 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 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 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0.下列句中加点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暮寝而思之 王之.蔽甚矣 A.时时而.间进 B. 闻寡人之.耳者 自以.为不如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C. 皆以.美于徐公 D .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第Ⅱ卷(共 115 分) 11.请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 分)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12.邹忌在妻、妾、客的交口称赞中,没有得意忘形,还能保持清醒的判断,最后承认自己“弗 如远甚”,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我们应该从邹忌身上学到些什么呢?探究文意, 说说你的认识。(4 分) 四、(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26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3~17 题。(第 13、15、17 题各 6 分,第 14、16 题各 4 分) % 一棵树(节选) ①我说的一棵树,不是指森林、小树林、树丛,也不是指一排排街道绿化树中的某一棵树, 而是指旷野山梁上独独长着的一棵树。它离群索居 ....,没有左邻右舍,无依无靠,永远孤零零的, 独自面对身旁的世界。不知什么原因,是同类抛弃了它,还是它自己逃离了群体?反正上帝在造 就它时,便已安排了它必然孤独的命运。 ②这样的一棵树你肯定见过。这样的一棵树你见着时,心总会不由自主地一震。这样的一棵 树你见过之后,必然会铭记永生。 ③二十年前登华山,见到东峰顶上长着的一棵华山松。二十年后,登山游玩的一切细节渐次 模糊,惟这棵树镌刻于脑际,如我保存着的在它身旁拍摄的黑白照片一样清晰。这是与遍布华山 的华山松绝不雷同的一棵华山松。 ④以华山命名的这种松树,最显著的特征莫过于它挺拔伟岸..的躯干。沟涧里,山坡上,满是 棵棵端正溜直的树身,支撑着葱笼苍郁的树冠,竭力向太阳靠近,充满了蓬勃的生机,充满了一 种只有在激烈竞争中才有的奋进向上的精神。是的,在密密匝匝的林木中,谁想得到多一点的阳 光雨露,谁就得这么端直地向上生长,再向上长,一点不敢歪斜了身躯。所以,满沟满坡的华山 松,都让自己立得端正,占得挺直,最后都长成了栋梁之材。 ⑤东峰顶上的那棵却截然不同。 …… ⑥显而易见,它是从石缝中硬挣出来的。一出世,便挣脱了压力,获得一个广阔的天地,无
初2011E6月月考试题 拘无束,一味地自由放任,伸胳膊蹬腿。故而,那身躯就失去了华山松特有的端庄挺拔,从最底 部起就分枝权,歪扭,曲曲弯弯偌大的峰顶上,只它一棵树木,无须跟同类抢阳光雨露 材料三据《教育时报》5月4日报道,中央电视台正式开播了面向全国数字电视用户的 也无须与同类竞相争高。似乎是上天过于对它龙爱,太少了约束,太多了放任,其结果造就了这 中学生频道”。②该频道发扬媒体资源优势,使各地中学生共享优质课程资源。同时组织 么一棵不端不正的华山松,虽居住优越,却难以成为栋梁之材。 优秀教师和教学专家,围绕教学难点解疑释感,辅助教师课堂教学。此外,该频道还开设 ⑦初次见它,不由不拿它与满润满坡的同类相比,生出一番深远的遗憾 供家长观看的栏目,意在引导家长关注素质教育,关注孩子的心理状况,从而引导孩子成长 1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1)综合上述材料找出共有的话题,并从材料二中提取一条主要信息。(4分) ①离群索居: (2)以上材料中的两个画线句有语病,请修改。(4分) 4.从第一自然段中找出描绘一棵树孤独的句子,并写在横线上 (3)假如你们家是数字电视用户,你想让家长看“中学生频道”,你会怎样跟他们说 5.让作者难忘的华山东峰顶上那株华山松的外形特征是 的原因 六、〔共60分 6.作者赞美的华山松奋进向上的精神表现在 17.结合人生,简要谈谈你对“一探树”的认识。 狐狸钻进一个葡萄园,无奈洞口太小,钻不进去,它只好把自己饿瘦了再钻进园子,在饱尝 五、(大共2小圜共19分第187分,第19题12分 了鲜美的葡萄后,却发现自己又胖的钻不出来,只好再饿上几天才得以出来。因而有人嘲笑狐狸 18.请根据提示写出空缺的句子。(7分) 我瘦了进去,饿疲了出来,什么也没有得到。其实,这只狐狸吃过了葡萄也就获得了一种经历 (1)孔子阐述学习与思考辨证关系的两句话是:“ 拥有了葡萄香甜滋味的记忆和种种经验。 (2)由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可以使人联想到范仲淹《渔 生活中,我们的经历有喜有悲,有成功也有失败,但不管结果如何,这些经历都会给予我们 家做》中同是写边塞景象的词句 -定启示,丰富我们的人生。请以“经历”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3)《登飞来峰》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要求:①自拟题目。 ②文体不限(除诗歌外) (4)《装葭》第一章写清秋萧瑟景象的诗句是:“粜葭苍苍, ③不少于500字 19.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的题。(12分) ④文中不要出现与考生有关的真实的人名、校名 材料一①随着"家电下乡”活动的不断深入与推广,我国电视普及率大幅度捉高 材料二2008年民众对各种媒体的使用情况调查表(%) 视广播互联网 了解各类信息267 499186289 第7页燕8页 第8页共8页
初 2011 届 6 月月考试题 第 7 页 共 8 页 第 8 页 共 8 页 拘无束,一味地自由放任,伸胳膊蹬腿。故而,那身躯就失去了华山松特有的端庄挺拔,从最底 部起就分枝杈,歪歪扭扭,曲曲弯弯。偌大的峰顶上,只它一棵树木,无须跟同类抢阳光雨露, 也无须与同类竞相争高。似乎是上天过于对它宠爱,太少了约束,太多了放任,其结果造就了这 么一棵不端不正的华山松,虽居住优越,却难以成为栋梁之材。 ⑦初次见它,不由不拿它与满涧满坡的同类相比,生出一番深远的遗憾。 1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①离群索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伟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从第一自然段中找出描绘一棵树孤独的句子,并写在横线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让作者难忘的华山东峰顶上那株华山松的外形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成这种外形特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作者赞美的华山松奋进向上的精神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结合人生,简要谈谈你对“一棵树”的认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19 分,第 18 题 7 分,第 19 题 12 分) 18.请根据提示写出空缺的句子。(7 分) (1)孔子阐述学习与思考辨证关系的两句话是 : “ , 。” (2)由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可以使人联想到范仲淹《渔 家傲》中同是写边塞景象的词句 。 “ , 。” (3)《登飞来峰》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 。” (4)《蒹葭》第一章写清秋萧瑟景象的诗句是: “蒹葭苍苍, 。” 19.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的题。(12 分) 材料一①随着“家电下乡”活动的不断深入与推广,我国电视普及率大幅度提高。 材料二 2008 年民众对各种媒体的使用情况调查表(%) 报纸 电视 广播 互联网 了解各类信息 26.7 49.9 18.6 28.9 休闲娱乐 19.7 48.2 17.9 29.3 材料三 据《教育时报》5 月 4 日报道,中央电视台正式开播了面向全国数字电视用户的 “中学生频道”。 ②该频道发扬媒体资源优势,使各地中学生共享优质课程资源。同时组织 优秀教师和教学专家,围绕教学难点解疑释惑,辅助教师课堂教学。此外,该频道还开设了 供家长观看的栏目,意在引导家长关注素质教育,关注孩子的心理状况,从而引导孩子成长。 (1)综合上述材料找出共有的话题,并从材料二中提取一条主要信息。(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上材料中的两个画线句有语病,请修改。(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如你们家是数字电视用户,你想让家长看“中学生频道”,你会怎样跟他们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分)。 六、(共 60 分) 20.作文。 狐狸钻进一个葡萄园,无奈洞口太小,钻不进去,它只好把自己饿瘦了再钻进园子,在饱尝 了鲜美的葡萄后,却发现自己又胖的钻不出来,只好再饿上几天才得以出来。因而有人嘲笑狐狸: 饿瘦了进去,饿瘦了出来,什么也没有得到。其实,这只狐狸吃过了葡萄也就获得了一种经历, 拥有了葡萄香甜滋味的记忆和种种经验。 生活中,我们的经历有喜有悲,有成功也有失败,但不管结果如何,这些经历都会给予我们 一定启示,丰富我们的人生。请以“经历”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 ②文体不限(除诗歌外)。 ③不少于 500 字。 ④文中不要出现与考生有关的真实的人名、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