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中文名称(英文名称):微生物生物学Biology of Microorganisms)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课程性质:必修课 课程总学时:72学时理论课学时:40学时实验课学时:32学时实践环节:课外实习一周 课程学分:4.5学分 适用专业:生物科学、生物技术 先修课程:植物学、动物学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为生物学各专业本科生的必修基础课,教学内容分为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模块。本部分为理论教学, 内容包括微生物的类群及其形态结构、微生物的营养及生长,微生物代谢多样性、微生物遗传规律特点、微生物分类生态 多样性特征、微生物实验原理及应用、微生物在基因工程研究及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与发展等】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任务 通过学习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生化.生长整站遗传弯是生态分布传边免分类鉴定以及微生物与其他 生物的相互关系及其多样性,在工、农、医等方面的应用】 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前沿、热点和问题,使学生牢固掌握微生物 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性及其生命活动规律,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宽厚的基础。 《微生物学》理论课教学大纲 一、理论课课程学时分配、教学内容与救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为理论部分,共40学时,各章节学时分配如下 具体安排 章节 教学内容 学时 重点难点 备注 绪论 绪论 2 第一章 纯培养和显微技术 重点 难占,显牯术 第二章 微生物细胞的结构与 6 重点:细胞构造及其功能 功能 难点 革兰士染色 第三章 微生物营养 重点 :营养类型 难点:培养基 第四章 微生物的代谢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 2 第五章 4 测定方法 其控制 重点:形态构造、化学组分及繁殖方 第六章病毒 6 难点:复制方式 第七章 微生物遗传 6 重点 因转移与重组 第八章 白学 基因工程 0 生视程的过 程中的作用 与 第九章 的进化、系统 3 发育与分类鉴定 微生物鉴定方法 第十章 微生物的生态 3 重点: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难点: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课程中文名称(英文名称):微生物生物学(Biology of Microorganisms)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课程性质: 必修课 课程总学时:72学时 理论课学时:40学时 实验课学时:32学时 实践环节:课外实习一周 课程学分:4.5学分 适用专业:生物科学、生物技术 先修课程:植物学、动物学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为生物学各专业本科生的必修基础课。教学内容分为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模块。本部分为理论教学, 内容包括微生物的类群及其形态结构、微生物的营养及生长,微生物代谢多样性、微生物遗传规律特点、微生物分类生态 多样性特征、微生物实验原理及应用、微生物在基因工程研究及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与发展等。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任务 通过学习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生态分布、传染免疫、分类鉴定以及微生物与其他 生物的相互关系及其多样性,在工、农、医等方面的应用,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前沿、热点和问题,使学生牢固掌握微生物 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性及其生命活动规律,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宽厚的基础。 《微生物学》理论课教学大纲 一、理论课课程学时分配、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为理论部分,共40学时,各章节学时分配如下: 章节 教学内容 具体安排 学时 重点难点 备注 绪 论 绪 论 2 重点:微生物学发展史 难点:主要奠基人贡献 第一章 纯培养和显微技术 2 重点:纯培养 难点:显微技术 第二章 微生物细胞的结构与 功能 6 重点:细胞构造及其功能 难点:革兰士染色 第三章 微生物营养 4 重点:营养类型 难点:培养基 第四章 微生物的代谢 4 重点:代谢类型 难点:次级代谢 第五章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 其控制 4 重点:生长规律、测定方法 难点:生长规律。 第六章 病毒 6 重点:形态构造、化学组分及繁殖方 式 难点:复制方式 第七章 微生物遗传 6 重点:基因转移与重组 难点:基因突变与修复 第八章 微生物与基因工程 (自学) 0 重点:微生物在基因工程中的作用 难点:基因工程的过程 第九章 微生物的进化、系统 发育与分类鉴定 3 重点:微生物分类 难点:微生物鉴定方法 第十章 微生物的生态 3 重点: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难点: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第十 感染与免疫(自学) 0 重点:特异性免疫 间 点:免理 0 难点:微生物工业发酵 40 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说明 生物 容使课程 内容和 物、概念的提法、名词的解释和语言运用等都适合现代 在课堂教学中以打开窗口 装接口的方法反映当代微生物学科的成就,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通过 定的窗口到 学科发展的前沿,通过接口看到目前学的基础知识与前沿的接轨,看到基础知识的延伸及与其他相关 学科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获得一定量的最新信息,满足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学习的兴趣。 3.采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三、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方法 本课程采用考试方式:平时成绩占10%,期未考试成绩占70%。 四、救材和主要参考书目 使用教材:《微生物学》(第2版),沈萍,2006,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目: 1.《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2008,高等教育出版社, ROM,and Student Tutorial CD-ROM",Gerard J 《微生物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英文名称):微生物学实验(Experiment of Microbiology) 实验学时:32 实验学分:2学分 适用专业:生物科学、生物技术 一、实验课程简介 微生物学是一门研究微生物基本特征及应用的学科,主要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生长繁殖、遗传变异、 生态分布、传染免疫、分类鉴定以及微生物与其他生物的相互关系及其多样性,在工、农、医等方面的应用。由于微生物 理论是在科学研究实验基础上高度总结的结论性观点,所以微生物学实验是微生物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微生物学实验课 里是培养 质的公的面,物验手段又是生命科学发展的 二、实验教学目标与其本要求 本课程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了解和蒙摆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训练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探索的兴趣和爱好。为后续的专业课和实验课打下良好基础。学生应在课前预 习,在实验过程中亲手操作,仔细观察,认真记录,课后作实验报告,对所做实验的结果进行书面讨论,养成实事求是的 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通过本实验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下列要求: 1熟悉微生物学研究的常用仪器、掌握仪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2堂据微生物学实验的一龄操作方法.操作规范以及实验时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3.掌握微生物学主要实验的基本技术和基本原理 4掌据微生物 的纯培养、染色技术、显微操作技术、微生物生理生化实验、微生物遗传实验、应用微生物实验等技术 5初步掌握设计性(或综合性)实验的实验设计原理、步骤、实施等过程 三、本实验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实验技术知识 本实验课是基于《微生物学》理论学习而开的,基本理论依据为微生物的纯培养、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征等。 本实验的基本实验技术为无菌操作、显微操作、染色技术、微生物纯培养技术等。 四、实验方法、特点与基本要求
第十一 章 感染与免疫(自学) 0 重点:特异性免疫 难点:免疫机理 第十二 章 微生物生物技术(自 学) 0 重点:微生物工业 难点:微生物工业发酵 总 计 40 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说明 1.以现代观点审视和重新组织教学内容,使课程的内容和结构、概念的提法、名词的解释和语言运用等都适合现代 生物学迅速发展的要求,建立新的、优化的微生物学课堂教学体系。 2.在课堂教学中以"打开窗口"、"安装接口"的方法反映当代微生物学科的成就,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通过 一定的"窗口"看到学科发展的前沿,通过"接口"看到目前学的基础知识与前沿的接轨,看到基础知识的延伸及与其他相关 学科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获得一定量的最新信息,满足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学习的兴趣。 3.采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4.课堂教学与学生的课后复习、讨论及专题讲座相接合,并注意通过各种渠道保持与学生的联系,随时了解他们对 教学的意见和要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三、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方法 本课程采用考试方式:平时成绩占1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四、教材和主要参考书目 使用教材:《微生物学》(第2版),沈萍,2006,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目: 1.《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2008,高等教育出版社。 2."Microbiology : An Introduction : Chemistry of Life : Bacteria ID CD-ROM, and Student Tutorial CD-ROM",Gerard J. Tortora Berdell R. Funke,Christine L. Case,1999 Addison Wesley Longman, Inc. 《微生物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英文名称):微生物学实验(Experiment of Microbiology) 实验学时:32 实验学分:2学分 适用专业:生物科学、生物技术 一、实验课程简介 微生物学是一门研究微生物基本特征及应用的学科,主要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生长繁殖、遗传变异、 生态分布、传染免疫、分类鉴定以及微生物与其他生物的相互关系及其多样性,在工、农、医等方面的应用。由于微生物 理论是在科学研究实验基础上高度总结的结论性观点,所以微生物学实验是微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微生物学实验课 一方面使学生在实验中验证、巩固和加深课堂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理论;另一方面,微生物实验手段又是生命科学发展的 必用手段,微生物学实验课是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科研能力和素质的必要的、重要的过程。 二、实验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本课程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训练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探索的兴趣和爱好。为后续的专业课和实验课打下良好基础。学生应在课前预 习,在实验过程中亲手操作,仔细观察,认真记录,课后作实验报告,对所做实验的结果进行书面讨论,养成实事求是的 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通过本实验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下列要求: 1.熟悉微生物学研究的常用仪器、掌握仪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2.掌握微生物学实验的一般操作方法、操作规范以及实验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3.掌握微生物学主要实验的基本技术和基本原理 4.掌握微生物的纯培养、染色技术、显微操作技术、微生物生理生化实验、微生物遗传实验、应用微生物实验等技术 5.初步掌握设计性(或综合性)实验的实验设计原理、步骤、实施等过程 三、本实验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实验技术知识 本实验课是基于《微生物学》理论学习而开的,基本理论依据为微生物的纯培养、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征等。 本实验的基本实验技术为无菌操作、显微操作、染色技术、微生物纯培养技术等。 四、实验方法、特点与基本要求
【、任课教师将实验依据的原理结合理论课内容详细讲解,对将进行的操作给予适当演示,穿插点名提问,将回答情 况记入平时成绩。学生亲自进行操作,完成实验内容,老师观察纠正学生的操作,回答学生的提问,随时引导学生分析自 己的实验结果。 2、实验前学生必须预习相应的实验内容,实验中应根据实验指导中程序内容或按照实验教师的要求有序地进行实 验,实验后按时写出并上交实验报告。学生应参与实验准备,每次实验前,按学号顺序安排3-5名学生和实验老师一起配 试剂、调试仪器,实验老师随时纠正其操作错误。实验课上,学生在完成规定的实验后,可根据本实验的原理和操作,设 计增加相应的实验内容,在报请老师同意后进行。每次课后,学生应在实验室的记录本上亲笔签名,并登记本人操作台 3、实验报告应含:实验原理、所用试剂和仪器、操作方法和步骤实验结果及讨论等内容,学生需认真分析实验结 果,对其进行讨论,杜绝相互抄袭的现象。 五、主要仪器设备 仪器设备:普通光学显微镜、恒温培苏箱、水浴锅、超净工作台、高压蒸汽灭菌锅等。 耗材:试管、烧杯容量瓶、滴定管、漏斗、三角瓶、移液管、胶头滴管、滤纸、pH试纸、培养皿等。 六。、实验项目的设置与内容提要 序号 实验项目名称 内容提要 器 器 想 数 培养基配制 培养基的制配与灭茵 2无菌器材准备 验证性 2 必做 .高压蒸汽火图 从实验室本气实哈台和 的斗岩 实验室环境和人体表面 皮肤等取样接料 生物的检查 脂平板 验证性 2 必做 观察并比较不同来源的 2 生物生长的数量和类型。 革兰氏染色 以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 菌进行革兰氏 验证性 必做 以枯草芽孢杆菌进行芽胞染 细荣的芽胞染色 3 色 验证性 2 必做 ,平板菌落计数大肠杆菌菌 微生物平板菌落计数法 悬液的浓度 及显微计数 3 2.用血球计数板测定酵母悬 验证性 必做 液的浓度 1斜面接种。 微生物的培养特征 2液体培养基接种】 验证性 必做 3穿刺接种 温度对微生物的影响 了解温度对不同类型微生物 综合性 2 生长的影响 必做 了解不同抗生幸的抗菌范 生物因素对微生物的影 围,学会抗菌普实验的基本 综合性 必做 方法
1、任课教师将实验依据的原理结合理论课内容详细讲解,对将进行的操作给予适当演示,穿插点名提问,将回答情 况记入平时成绩。学生亲自进行操作,完成实验内容,老师观察纠正学生的操作,回答学生的提问,随时引导学生分析自 己的实验结果。 2、实验前学生必须预习相应的实验内容,实验中应根据实验指导中程序内容或按照实验教师的要求有序地进行实 验,实验后按时写出并上交实验报告。学生应参与实验准备,每次实验前,按学号顺序安排3-5名学生和实验老师一起配 试剂、调试仪器,实验老师随时纠正其操作错误。实验课上,学生在完成规定的实验后,可根据本实验的原理和操作,设 计增加相应的实验内容,在报请老师同意后进行。每次课后,学生应在实验室的记录本上亲笔签名,并登记本人操作台 号。 3、实验报告应含:实验原理、所用试剂和仪器、操作方法和步骤、实验结果及讨论等内容,学生需认真分析实验结 果,对其进行讨论,杜绝相互抄袭的现象。 五、主要仪器设备 仪器设备:普通光学显微镜、恒温培养箱、水浴锅、超净工作台、高压蒸汽灭菌锅等。 耗材:试管、烧杯、容量瓶、滴定管、漏斗、三角瓶、移液管、胶头滴管、滤纸、pH试纸、培养皿等。 六、实验项目的设置与内容提要 序号 实验项目名称 内容提要 实验 学时 实验 类型 每组 人数 实验 要求 1 培养基的制配与灭菌 1.培养基配制 2.无菌器材准备 3.高压蒸汽灭菌 3 验证性 2 必做 2 实验室环境和人体表面 微生物的检查 1.从实验室空气、实验台和 人的头发、皮肤等取样接种 琼脂平板培养。 2.观察并比较不同来源的微 生物生长的数量和类型。 3 验证性 2 必做 3 革兰氏染色 以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 菌进行革兰氏染色 3 验证性 2 必做 4 细菌的芽胞染色 以枯草芽孢杆菌进行芽胞染 色。 3 验证性 2 必做 5 微生物平板菌落计数法 及显微计数 1.平板菌落计数大肠杆菌菌 悬液的浓度 2.用血球计数板测定酵母悬 液的浓度 3 验证性 2 必做 6 微生物的培养特征 1.斜面接种。 2.液体培养基接种。 3.穿刺接种。 3 验证性 2 必做 7 温度对微生物的影响 了解温度对不同类型微生物 生长的影响 3 综合性 2 必做 8 生物因素对微生物的影 响 了解不同抗生素的抗菌范 围,学会抗菌普实验的基本 方法。 3 综合性 2 必做
了解糖发酵的原理和在肠道 糖发酵试验 细菌鉴定中的重要作用,掌 握通过糖发酵鉴别不同微生 综合性 必做 物的方法。 1堂据到平板的方法和几种 堂田的 离纯化微生物的基 微生物的分离、纯化三 本操作技 菌种保藏 学习和掌握菌种保藏的 设计性 2 必做 本原理,此心较几种不同的保 藏方法 计 注1,"实验类型:演示性、验证性、设计性、综合性、研究性;2."实验要求”:必做、选做;3."每组人数:每套 仪器设备上完成本实验项目的学生人数。 七、实验报告要求 实验报告应含:实验原理、所用试剂和仪器、操作方法和步骤、实验结果及讨论等内容,学生需认真分析实验结果, 对其进行讨论,杜绝相互抄袭的现象。 八、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标准 本课程采用平时考核,结合每次实验的实验报告评分,综合评定期末成绩(期末不另设独立的实验考试),平时考核 占50 ,实 夫总成绩30% 实验成绩分: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 九、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实验教材:沈萍主编,《微生物学实验》(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参考资料:沈萍主编,《微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周德庆主编,《微生物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微生物学》影印版,科学出版社 《微生物生物学实习》教学大纲 1.课程名称:(微生物生物学实习) 2理提类别:) 3.课程要求: (必修) 4.课程属性:(独立设课) 5.课程总学时:(1周) 总学分:1 6.实践学时 (1周) 7.应开实践学期:(第4学期) 8.适用专业:(生物科学、生物技术) 9.先修课程:(微生物生物学) 一、课程简介 其目的使学牛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基本的微生物学技术和在实际中的应 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
9 糖发酵试验 了解糖发酵的原理和在肠道 细菌鉴定中的重要作用,掌 握通过糖发酵鉴别不同微生 物的方法。 3 综合性 2 必做 10 微生物的分离、纯化与 菌种保藏 1.掌握倒平板的方法和几种 常用的分离纯化微生物的基 本操作技术 2. 学习和掌握菌种保藏的基 本原理,比较几种不同的保 藏方法 5 设计性 2 必做 合计 32 注1."实验类型":演示性、验证性、设计性、综合性、研究性;2. "实验要求":必做、选做;3."每组人数":每套 仪器设备上完成本实验项目的学生人数。 七、实验报告要求 实验报告应含:实验原理、所用试剂和仪器、操作方法和步骤、实验结果及讨论等内容,学生需认真分析实验结果, 对其进行讨论,杜绝相互抄袭的现象。 八、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标准 本课程采用平时考核,结合每次实验的实验报告评分,综合评定期末成绩(期末不另设独立的实验考试),平时考核 占50%,实验报告占50%,实验课成绩占期末总成绩30%。 实验成绩分: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 九、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实验教材:沈萍 主编,《微生物学实验》(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参考资料:沈萍 主编,《微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周德庆 主编,《微生物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微生物学》影印版,科学出版社 《微生物生物学实习》教学大纲 1. 课程名称:(微生物生物学实习) 2.课程类别:(实践) 3.课程要求:(必修) 4.课程属性:(独立设课) 5.课程总学时:(1周) 总学分:1 6.实践学时:(1周) 7.应开实践学期:(第4学期) 8. 适用专业:(生物科学、生物技术) 9. 先修课程:(微生物生物学) 一、课程简介 微生物学实习是微生物学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其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基本的微生物学技术和在实际中的应 用,巩固和丰富已学过的专业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其在生产实践和实际应用中调查研究、观察问题、 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
通过微生物学实习,使学生了解现代化生产方式和先进制造技术,生产组织管理、市场营销状况。增强学生们的思考 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们对微生物学的学习热情。要求学生做到在实习前认真准备,在实习过程中严格遵守实 习纪律,注意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起来,实习后认真撰写实习报告。 本实习课程需要的基本理论包括对普通微生物的生理、遗传、生态及免疫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实验技能包括灭菌、微 生物培养、纯化、分离、计数、鉴定与保藏等。 二、实习的方法、特点与基本要求 实习方法:校外参观与校内讨论, 三、主要仪器设备 灭菌器材、无菌设备、培养箱、低温冰箱 四、实习内容 序 内容提要 实习 实习 实习 每组 实习 号 实习项目名称 学时 类型 类别 人数 要求 食用真菌的生产 工艺 食用菌生产车间参观 1天 微生物发酵工艺 啤酒场参观 1天 3 微生物污水处理 污水处理场参观 1天 微生物检测 医院检验室参观 1天 总结、考查 讨论、报告 1天 五、实验报告要求 在实习中,学生应将每天的工作、观察研究的结果、收集的资料、所听报告内容等记入实习日记。实习日记是学生编 写实习报告的主要资料依据,也是检查学生实习情况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每天必须认真填写,教师应随时检查实习日 记。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应逐日记述实习的内容和收获体会,同时对专题讲座的内容进行整理,为撰写实习报告积累资 料。在实习结束时,学生应提交书面的实习报告。实习报告的内容主要是总结实习收获及体会,并提出对实习工作的改进 意见等。 六、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标准 指导实习的教师应对悔个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考查,考查以口试和笔试的形式进行。根据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实习态 度、实习日记和实习报告的质量以及考查时回答问题的情况等按五级评分制(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评定学 生实习成绩。无实习日记及实习报告者,不允许参加考查,成绩按不合格计。 七、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微生物学》沈萍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2008 《微生物学实验指导》沈萍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2008
通过微生物学实习,使学生了解现代化生产方式和先进制造技术,生产组织管理、市场营销状况。增强学生们的思考 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们对微生物学的学习热情。要求学生做到在实习前认真准备,在实习过程中严格遵守实 习纪律,注意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起来,实习后认真撰写实习报告。 本实习课程需要的基本理论包括对普通微生物的生理、遗传、生态及免疫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实验技能包括灭菌、微 生物培养、纯化、分离、计数、鉴定与保藏等。 二、实习的方法、特点与基本要求 实习方法:校外参观与校内讨论, 三、主要仪器设备 灭菌器材、无菌设备、培养箱、低温冰箱 四、实习内容 序 号 实习项目名称 内容提要 实习 学时 实习 类型 实习 类别 每组 人数 实习 要求 1 食用真菌的生产 工艺 食用菌生产车间参观 1天 2 微生物发酵工艺 啤酒场参观 1天 3 微生物污水处理 污水处理场参观 1天 4 微生物检测 医院检验室参观 1天 4 总结、考查 讨论、报告 1天 五、实验报告要求 在实习中,学生应将每天的工作、观察研究的结果、收集的资料、所听报告内容等记入实习日记。实习日记是学生编 写实习报告的主要资料依据,也是检查学生实习情况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每天必须认真填写,教师应随时检查实习日 记。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应逐日记述实习的内容和收获体会,同时对专题讲座的内容进行整理,为撰写实习报告积累资 料。在实习结束时,学生应提交书面的实习报告。实习报告的内容主要是总结实习收获及体会,并提出对实习工作的改进 意见等。 六、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标准 指导实习的教师应对每个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考查,考查以口试和笔试的形式进行。根据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实习态 度、实习日记和实习报告的质量以及考查时回答问题的情况等按五级评分制(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评定学 生实习成绩。无实习日记及实习报告者,不允许参加考查,成绩按不合格计。 七、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微生物学》 沈萍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三版 2008 《微生物学实验指导》 沈萍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三版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