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选择题 1.(2014年汕尾调硏)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 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关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 能体现赫鲁晓夫“蛮干”的选项是( A.在苏共“二十大”上对斯大林的批判 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C.强行开展大面积种植玉米运动 D.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 2.下表为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情况一览表。下列四个选项是有人 从表格数据中得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年份 国民收入平均年增长率工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 1966-1970年 7.8% 8.5% 1971-1975年 5.7% 7.4% 1976-1980年 4.3% 4.4% A.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国民经济逐年下降 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因而取得了巨大成就 C.农业和轻工业发展缓慢,最终制约了工业的发展 D.与美国军备竞赛,成为经济发展的沉重包袱 3.从内容上看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最大不同是( A.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B.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进行了政治体制改革 C.注意经济方法在改革中的应用 D.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了彻底的改革 4.就苏联改革,有人评述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垮了,戈 尔巴乔夫把苏联改死了”。说“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死了”的主要论据可能涉及戈尔巴乔夫 A.没有进行消除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 B.军备竞赛加剧了国内的经济危机 C.政治和意识形态多元化将改革引向歧途 D.缺乏从政经验和应对政策,个人独断专行 二、非选择题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 21 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一、选择题 1.(2014 年汕尾调研)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 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关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 能体现赫鲁晓夫“蛮干”的选项是( ) A.在苏共“二十大”上对斯大林的批判 B.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C.强行开展大面积种植玉米运动 D.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 2.下表为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情况一览表。下列四个选项是有人 从表格数据中得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 年 份 国民收入平均年增长率 工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 1966-1970 年 7.8% 8.5% 1971-1975 年 5.7% 7.4% 1976-1980 年 4.3% 4.4% A.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国民经济逐年下降 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因而取得了巨大成就 C.农业和轻工业发展缓慢,最终制约了工业的发展 D.与美国军备竞赛,成为经济发展的沉重包袱 3.从内容上看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最大不同是( ) A.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B.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进行了政治体制改革 C.注意经济方法在改革中的应用 D.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了彻底的改革 4.就苏联改革,有人评述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垮了,戈 尔巴乔夫把苏联改死了”。说“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死了”的主要论据可能涉及戈尔巴乔夫 ( ) A.没有进行消除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 B.军备竞赛加剧了国内的经济危机 C.政治和意识形态多元化将改革引向歧途 D.缺乏从政经验和应对政策,个人独断专行 二、非选择题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3年,斯大林逝世。不久,赫鲁晓夫(1894-1971年)当选苏共中央第一书 记,开始对苏联内外政策进行调整 材料二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 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由于军备竞赛和改革停滞,生产效率和经营水平与西方 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较大的提高。20世纪80年代上半期, 苏联人均生活水平只相当于美国的1/3左右。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越来越强烈,渴望改 变现状的呼声日益高涨。 材料三苏联虽然号称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但主要消费品长期供应不足。经过70 多年建设,1985年苏联人均GDP为3396美元,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还落后于 亚洲、拉丁美洲一些国家。苏联人均收入为西方国家的1/3左右,但由于苏联实行控制消费 高积累的政策,苏联人的生活水平与西方的差距更大。而且主要消费品长期短缺、供给不足 经常需要凭票供应,暗藏了通货膨胀的危险,人民生活水平从革命前的居欧洲第五位下降到 在80年代的居世界第88位。1985年人均住房面积仅15平方米,为西方国家50%:每百户 汽车拥有量为14辆,仅为西方国家的17.50% 《全球通史》 (1)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和赫鲁晓夫的改革有何异同? (2)材料三反映了苏联社会发展的什么问题?根本原因是什么?为解决上述问题,苏联 进行过什么改革?结果如何? 答案: 1.C【解析】“蛮干”体现的是赫鲁晓夫改革过程中违背客观规律,结合教材知识可 知,赫鲁晓夫改革过程中强行开展大面积种植玉米运动,违背了客观规律,故C项正确;A 项是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之一,但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B项是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 但不符合“蛮干”的要求,故B项错误:D项是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措施,故D项错误。 2.B【解析】虽然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在以军事工业为主的重工业上,但农业和轻 工业发展缓慢,最终制约了工业的发展。与美国军备竞赛,成为经济发展的沉重包袱,致使 工业总产值不断下降。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
材料一 1953 年,斯大林逝世。不久,赫鲁晓夫(1894-1971 年)当选苏共中央第一书 记,开始对苏联内外政策进行调整。 材料二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 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 40%。由于军备竞赛和改革停滞,生产效率和经营水平与西方 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较大的提高。20 世纪 80 年代上半期, 苏联人均生活水平只相当于美国的 1/3 左右。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越来越强烈,渴望改 变现状的呼声日益高涨。 材料三 苏联虽然号称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但主要消费品长期供应不足。经过 70 多年建设,1985 年苏联人均 GDP 为 3 396 美元,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还落后于 亚洲、拉丁美洲一些国家。苏联人均收入为西方国家的 1/3 左右,但由于苏联实行控制消费、 高积累的政策,苏联人的生活水平与西方的差距更大。而且主要消费品长期短缺、供给不足, 经常需要凭票供应,暗藏了通货膨胀的危险,人民生活水平从革命前的居欧洲第五位下降到 在 80 年代的居世界第 88 位。1985 年人均住房面积仅 15 平方米,为西方国家 50%;每百户 汽车拥有量为 14 辆,仅为西方国家的 17.50%。 ——《全球通史》 (1)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和赫鲁晓夫的改革有何异同? (2)材料三反映了苏联社会发展的什么问题?根本原因是什么?为解决上述问题,苏联 进行过什么改革?结果如何? 答案: 1.C 【解析】“蛮干”体现的是赫鲁晓夫改革过程中违背客观规律,结合教材知识可 知,赫鲁晓夫改革过程中强行开展大面积种植玉米运动,违背了客观规律,故 C 项正确;A 项是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之一,但不符合题意,故 A 项错误;B 项是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 但不符合“蛮干”的要求,故 B 项错误;D 项是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措施,故 D 项错误。 2.B 【解析】虽然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在以军事工业为主的重工业上,但农业和轻 工业发展缓慢,最终制约了工业的发展。与美国军备竞赛,成为经济发展的沉重包袱,致使 工业总产值不断下降。故 B 项错误,符合题意
3.D【解析】题干要求从“内容”入手,故A项错误;B项错在“同时”;C项经济方 法在这些改革中都有体现:戈尔巴乔夫改革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的彻底改革,这 是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所没有的。 4.C【解析】本题考査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评价,故选C项。A项是赫鲁晓夫和勃列 日涅夫的共同点,B项是对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评价,D项是对赫鲁晓夫的评价。 5.(1)相同点: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的弊端。结果:都取得一些成果, 但最终失败。失败的主要原因:都没有从根本上破除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不同点:前者 的重点在农业领域,后者重点在工业领域。 (2)问题:经济发展极为缓慢,人民生活水平低。根本原因:苏联斯大林体制(或高度集 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结果:失败,导致苏联解体
3.D 【解析】题干要求从“内容”入手,故 A 项错误;B 项错在“同时”;C 项经济方 法在这些改革中都有体现;戈尔巴乔夫改革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的彻底改革,这 是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所没有的。 4.C 【解析】本题考查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评价,故选 C 项。A 项是赫鲁晓夫和勃列 日涅夫的共同点,B 项是对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评价,D 项是对赫鲁晓夫的评价。 5.(1)相同点: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的弊端。结果:都取得一些成果, 但最终失败。失败的主要原因:都没有从根本上破除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不同点:前者 的重点在农业领域,后者重点在工业领域。 (2)问题:经济发展极为缓慢,人民生活水平低。根本原因:苏联斯大林体制(或高度集 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结果:失败,导致苏联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