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讲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与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主干知识——依托教材·高于教材 、苏联的经济改革 (一)赫鲁晓夫改革 缽旾哓犬是斯大林的蠱人, 1.背景 也是斯大林的守差人。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特别是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日益明显。 2.内容 措施 (1)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农业有所好转,但冒进 农业方面(2)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思想和恶劣气候使苏联 (3)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 农业再度出现危机 工业方面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一定程度没有使企业获得独立自 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主的经济地位 3.评价 (1)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 索性和开创性。 赫鲁晓夫改革只是有限地利用了市场机制,只能说使计划经济体制松动,不能说转向市场经 济 (2)局限性: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未能从根本上打 破斯大林模式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内容 (1)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2)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3)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2.特点: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 3.评价 (1)苏联重工业得到优先发展,茱裹实力增强③。 (2)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1975年以后,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此时期美苏争霸的态势是苏攻美守,而中苏关系恶化,为改善外交 环境的需要,中美关系逐渐走向正常化
第 38 讲 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与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一、苏联的经济改革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特别是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日益明显。 2.内容 领域 措施 结果 农业方面 (1)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2)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 (3)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 农业有所好转,但冒进 思想和恶劣气候使苏联 农业再度出现危机 工业方面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一定程度 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没有使企业获得独立自 主的经济地位 3.评价 (1)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 索性和开创性 。 ↓ 赫鲁晓夫改革只是有限地利用了市场机制,只能说使计划经济体制松动,不能说转向市场经 济。 (2)局限性: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未能从根本上打 破斯大林模式。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内容 (1)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2)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3)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2.特点: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 3.评价 (1)苏联重工业得到优先发展,军事实力增强 。 (2)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1975 年以后,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此时期美苏争霸的态势是苏攻美守,而中苏关系恶化,为改善外交 环境的需要,中美关系逐渐走向正常化
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社会危机严重 2.措施 重唯返,无力回天! (1)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2)以指导性计划指标代替指令性计划指标。 (3)调整所有制结构。 (4)企业实行租赁和承包,出现合资企业 (5)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 3.结果:经济改革并未迅速取得预期成果,之后改革重点开始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 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爬俠 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了大量矛盾和问题,戈尔巴 乔夫改革激化了这些矛盾,从而导致苏联解体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稳 表现在经济政策、社会分廓、经济 结判、增长模式及经曾才式等方面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1)理论: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其主要内容是:加强对经济的干预,采取措施增加公 共开支,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 (2)特点: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3)作用: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4)调整:20世纪70年代初,欧美各国出现“遺胀”现象,各国立即进行调整,适当 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出现一种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的、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 合经济” 2.建立“福利国家” (1)目的: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 (2)实质: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 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 (3)发展:二战后普遍实行: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展日渐完备:20世纪80年代以后, 各国在不同程度上减少政府的公共开支,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 (4)作用:使寂人爱惠不,对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卿 3.第三产业的兴起 (1)原因: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的多 化 (2)表现: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 (3)作用:促进劳动生产率和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增加了就业
1.背景: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社会危机严重。 2.措施 (1)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2)以指导性计划指标代替指令性计划指标。 (3)调整所有制结构。 (4)企业实行租赁和承包,出现合资企业。 (5)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 3.结果:经济改革并未迅速取得预期成果,之后改革重点开始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 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 。 ↓ 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了大量矛盾和问题,戈尔巴 乔夫改革激化了这些矛盾,从而导致苏联解体。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1)理论: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其主要内容是:加强对经济的干预,采取措施增加公 共开支,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 (2)特点: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3)作用: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4)调整:20 世纪 70 年代初,欧美各国出现“滞胀” 现象,各国立即进行调整,适当 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出现一种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的、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 合经济”。 2.建立“福利国家” (1)目的: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 (2)实质: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 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 (3)发展:二战后普遍实行;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发展日渐完备;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 各国在不同程度上减少政府的公共开支,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 (4)作用:使穷人受惠不少,对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 3.第三产业的兴起 (1)原因: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的多 样化。 (2)表现: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 (3)作用:促进劳动生产率和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增加了就业
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经济发展出现 了质的变化。 4美国出现“新经济” (1)背景: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经济全球化的现实环境 (2)含义: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3)内容: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半导体、宇航以及激光等工业。 (4)影响: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经济全球化和信 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美国经济实现了长达10年的持续增长 三、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世界货币体系建立 (1)背景 ①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 ②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已经难以维系 ③美国企图建立以自己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2)建立 ①1944年7月,美国、英国、苏联、中国等44个国家举行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 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 ②际货币基金组织(1945年12月):主要任务是稳定国际汇率,消除外汇管制。在货 币问题上促进国际合作,提供短期贷款。 ③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1945年12月):成立初期宗旨是致力于战后的欧洲 经济复兴,后来转向全球性发展援助,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 (3)特征:“双捷钧一定叠”的世界货币制度 (4)影响 ①对世界: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 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②对美国:加强了羡在因金领域的特杈积支地●,使其逐步掌握了资本主义 世界的经济命脉 2.世界贸易体系形成 (1)原因: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的教训使各国开始认识到国际贸易协调与合作 的必要性 (2)标志:1947年,美国、中国等23个国家在日内瓦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3)宗旨: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非歧视的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 化
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经济发展出现 了质的变化。 4.美国出现“新经济” (1)背景: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经济全球化的现实环境。 (2)含义: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3)内容: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半导体、宇航以及激光等工业。 (4)影响 :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从 20 世纪 90 年代初开始,在经济全球化和信 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美国经济实现了长达 10 年的持续增长。 三、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世界货币体系建立 (1)背景 ①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 ②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已经难以维系。 ③美国企图建立以自己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2)建立 ①1944 年 7 月,美国、英国、苏联、中国等 44 个国家举行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 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 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45 年 12 月):主要任务是稳定国际汇率,消除外汇管制。在货 币问题上促进国际合作,提供短期贷款。 ③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世界银行,1945 年 12 月):成立初期宗旨是致力于战后的欧洲 经济复兴,后来转向全球性发展援助,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 (3)特征:“双挂钩一固定 ”的世界货币制度。 (4)影响 ①对世界: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 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②对美国: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 ,使其逐步掌握了资本主义 世界的经济命脉。 2.世界贸易体系形成 (1)原因:1929~1933 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的教训使各国开始认识到国际贸易协调与合作 的必要性。 (2)标志:1947 年,美国、中国等 23 个国家在日内瓦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3)宗旨: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非歧视的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 化
(4)影响:客观上创造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3.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1)三大支柱: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 (2)积极影响:是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的反映 [注]“滞胀”指经济发展停滞和通货膨胀,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用以概括经济衰退和 通货膨胀同时存在现象时的专门术语。经济“滞胀”的新特点是经济衰退与物价上涨现象同 时出现和存在 [辩]福利制度是资本主义国家为缓和国内矛盾、挽救资本主义制度而不得不付出的一种 代价,并不能改变资本主义国家“按资分配”的制度,也不能彻底消灭贫困和两极分化,不 能同社会主义相提并论。 [拓](1)产业结构进一步高级化。 (2)信息技术向其他产业部门渗透。 (3)改变了传统服务业的运作模式。 (4)促进了就业人口的转化。 [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的贷款主要用于稳定国际汇兑,保证各国汇率的稳定,是一 救急”性的调节机构,而世界银行提供的贷款主要是用于促进世界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是 “救贫”性的发展机构。 [注]美元获得了等同于黄金的特殊地位,这就是“美金”的由来 [联]二战后美国维护霸主地位的措施 (1)组建北约,与苏联争霸。 2)通过马歇尔计划控制西欧 ()控制联合国。 (4)主导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 [注]“关贸总协定”实际上是一个“组织”,是一个关于关税和贸易准则的多边国际 协定和组织,其规定对成员并无严格的法律约束,也没有真正实现贸易自由化的目标,这也 是后来被世贸组织取代的原因 核心问题——把握主流·辐射多元 重难点一苏联经济体制改革 )读图明史一一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
(4)影响:客观上创造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3.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1)三大支柱: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 。 (2)积极影响:是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的反映。, [注] “滞胀”指经济发展停滞和通货膨胀,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用以概括经济衰退和 通货膨胀同时存在现象时的专门术语。经济“滞胀”的新特点是经济衰退与物价上涨现象同 时出现和存在。 [辩]福利制度是资本主义国家为缓和国内矛盾、挽救资本主义制度而不得不付出的一种 代价,并不能改变资本主义国家“按资分配”的制度,也不能彻底消灭贫困和两极分化,不 能同社会主义相提并论。 [拓] (1)产业结构进一步高级化。 (2)信息技术向其他产业部门渗透。 (3)改变了传统服务业的运作模式。 (4)促进了就业人口的转化。 [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的贷款主要用于稳定国际汇兑,保证各国汇率的稳定,是一 “救急”性的调节机构,而世界银行提供的贷款主要是用于促进世界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是 一“救贫”性的发展机构。 [注]美元获得了等同于黄金的特殊地位,这就是“美金”的由来。 [联]二战后美国维护霸主地位的措施 (1)组建北约,与苏联争霸。 (2)通过马歇尔计划控制西欧。 (3)控制联合国。 (4)主导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 [注] “关贸总协定”实际上是一个“组织”,是一个关于关税和贸易准则的多边国际 协定和组织,其规定对成员并无严格的法律约束,也没有真正实现贸易自由化的目标,这也 是后来被世贸组织取代的原因。 重难点一 苏联经济体制改革 (一)读图明史——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
e您 沉重脚步 [解读]漫画套用了俄国画家列宾的著名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原本体现了俄国 下层劳动者谋生之艰难。新漫画把俄国纤夫换成了苏联和俄罗斯的重要领导人,生动反映了 俄国走向现代化的曲折探索历程 [系统认知]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比较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侧重 「前期是经济领域,后期 农业 点 是政治领域 异 结果 取得一定的成就,最后失败 失败 失败未改变原有体制,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进行根本性改革,但背 原因补补 离社会主义方向 ①日的:为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同 ②内容: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 ③结果: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 史料探史一一对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 史料到这个时期,苏共二十大所激发的,而在随后的岁月中被保守主义的灭火队竭力 加以扑灭的那股新的热情也逐渐泯灭。1964年上台的领导人甚至不想去使国内政策恢复活 力。经济方面的改革也是短命的,很快被俄国历史上最盛行的无所不在的行政命令和官僚主 义的管理作风和管理方法所代替。 俄罗斯专家格·阿·阿尔巴托夫对勃列日涅夫 执政生涯的评价 [探究]根据史料,概括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局限性。 [解读]史料第二、三两句话分别从改革的个人因素、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等强调了勃 列日涅夫改革的局限性,而第一句话指出了苏共二十大的意义,对设问而言属于无效信息 [提示]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指导思想趋于保守,改革趋于停滞,高度集中的斯大林 体制仍未突破。 [系统认知] 战后苏联改革的不足之处及经验教训
[解读] 漫画套用了俄国画家列宾的著名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原本体现了俄国 下层劳动者谋生之艰难。新漫画把俄国纤夫换成了苏联和俄罗斯的重要领导人,生动反映了 俄国走向现代化的曲折探索历程。 [系统认知]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比较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异 侧重 点 农业 工业 前期是经济领域,后期 是政治领域 结果 取得一定的成就,最后失败 失败 失败 原因 未改变原有体制,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 补补 进行根本性改革,但背 离社会主义方向 同 ①目的:为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②内容: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 ③结果: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 二 史料探史——对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 史料 到这个时期,苏共二十大所激发的,而在随后的岁月中被保守主义的灭火队竭力 加以扑灭的那股新的热情也逐渐泯灭。1964 年上台的领导人甚至不想去使国内政策恢复活 力。经济方面的改革也是短命的,很快被俄国历史上最盛行的无所不在的行政命令和官僚主 义的管理作风和管理方法所代替。 ——俄罗斯专家格·阿·阿尔巴托夫对勃列日涅夫 执政生涯的评价 [探究] 根据史料,概括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局限性。 [解读] 史料第二、三两句话分别从改革的个人因素、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等强调了勃 列日涅夫改革的局限性,而第一句话指出了苏共二十大的意义,对设问而言属于无效信息。 [提示] 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指导思想趋于保守,改革趋于停滞,高度集中的斯大林 体制仍未突破。 [系统认知] 二战后苏联改革的不足之处及经验教训
(1)不足之处 ①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有利于推动对斯大林僵化模式的改革,但也造成人们 思想混乱,增添改革的阻力。 ②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的做法,忽视了对经济困难的充分认 识,阻碍了改革的进程。 ③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重重,转向政 治体制的改革太快,导致国内局势逐渐失控 (2)经验教训 ①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要处理好政策、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②社会主义改革必须走改革开放和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③社会主义改革必须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为宗旨。 重难点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图明史一一福利国家制度 《我,职业求职者提尔里→F》 [解读]据《泰晤士报》和法国《解放报》报道,法国44岁男子提尔里·F,24年来 从未工作过一天,但他却靠着政府的福利救济一直过着神仙般的滋润生活。而且每次求职时, 他总是想尽花招砸掉即将到手的饭碗,以便继续领救济。更令人惊讶的是,“超级懒虫”提 尔里竞还不知羞耻地出版自传《我,职业求职者提尔里·F》,披露他的“懒虫秘诀”。此书 刚一出版就立即成为畅销书,并在法国引发巨大争议 [系统认知」 全面认识“福利国家”制度 (1)形成原因 ①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暴露出资本主义的弊端,因 财富分配不均而导致的社会危机威胁到资本主义制度本身 ②西欧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③工人阶级长期斗争,争取权利的结果
(1)不足之处 ①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有利于推动对斯大林僵化模式的改革,但也造成人们 思想混乱,增添改革的阻力。 ②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的做法,忽视了对经济困难的充分认 识,阻碍了改革的进程。 ③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重重,转向政 治体制的改革太快,导致国内局势逐渐失控。 (2)经验教训 ①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要处理好政策、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②社会主义改革必须走改革开放和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③社会主义改革必须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为宗旨。 重难点二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 读图明史——福利国家制度 [解读] 据《泰晤士报》和法国《解放报》报道,法国 44 岁男子提尔里·F,24 年来 从未工作过一天,但他却靠着政府的福利救济一直过着神仙般的滋润生活。而且每次求职时, 他总是想尽花招砸掉即将到手的饭碗,以便继续领救济。更令人惊讶的是,“超级懒虫”提 尔里竟还不知羞耻地出版自传《我,职业求职者提尔里·F》,披露他的“懒虫秘诀”。此书 刚一出版就立即成为畅销书,并在法国引发巨大争议。 [系统认知] 全面认识“福利国家”制度 (1)形成原因 ①20 世纪 20 年代末 30 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暴露出资本主义的弊端,因 财富分配不均而导致的社会危机威胁到资本主义制度本身。 ②西欧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③工人阶级长期斗争,争取权利的结果
④罗斯福新政社会保障措施和福利政策的成功实践。 ⑤防止共产主义渗透,缓和阶级矛盾 (2)特点: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福利种 类繁多。 (3)评价 ①“福利国家”制度实质上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使穷人受惠不少。它促进了 社会平等,缩小了贫富差距,杜绝了因贫困引发的许多社会问题,展示了西方民主的价值和 普遍的社会关怀 ②“福利国家”制度也存在一些弊端。它培植社会惰性,降低社会发展效率,并成为国 家的沉重财政负担,进而引发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 史料探史一一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 史料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初期,各国为了防止30年代那样的大危机重演,美国为 了加强军备,西欧各国和日本为了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经济并使经济现代化,国家垄 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起来。特别是在50年代以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生产高 度社会化同私人垄断占有形式这一基本矛盾进一步加深,推动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更加广泛 和持续地发展起来。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当代史:1945~1988》 [探究]依据史料,概括指出二战后初期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 [解读]史料分别从历史教训、现实需要和根本原因等方面反映了二战后初期国家垄断 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时间信息具有隐蔽性,二战也是推动战后国 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各国都建立了战时经济管 理体制,国家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实行全面统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 [提示]战争的推动:经济危机的教训:战后重建的需要: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现 代化大生产的需要。 [系统认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原因 (1)资本主义私人垄断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垄断加剧了资本主义经济矛盾,造成 系列难以自解的危机,迫使私人垄断资本接受国家的干预和调节。 (2)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在战争中,国家对工业部门 实行集中管理,为战后的国有化政策及建立国营经济奠定了基础 3)经济危机的惨痛教训。危机迫使垄断资产阶级呼唤国家垄断资本发挥干预和调节作 用,只有国家才能充当调和矛盾的“救世主” (4)战后出现的高科技产业,科技革命需要巨额资金和有效管理,这超出了私人垄断资
④罗斯福新政社会保障措施和福利政策的成功实践。 ⑤防止共产主义渗透,缓和阶级矛盾。 (2)特点: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福利种 类繁多。 (3)评价 ①“福利国家”制度实质上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使穷人受惠不少。它促进了 社会平等,缩小了贫富差距,杜绝了因贫困引发的许多社会问题,展示了西方民主的价值和 普遍的社会关怀。 ②“福利国家”制度也存在一些弊端。它培植社会惰性,降低社会发展效率,并成为国 家的沉重财政负担,进而引发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 二 史料探史——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 史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初期,各国为了防止 30 年代那样的大危机重演,美国为 了加强军备,西欧各国和日本为了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经济并使经济现代化,国家垄 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起来。特别是在 50 年代以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生产高 度社会化同私人垄断占有形式这一基本矛盾进一步加深,推动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更加广泛 和持续地发展起来。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当代史:1945~1988》 [探究] 依据史料,概括指出二战后初期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 [解读] 史料分别从历史教训、现实需要和根本原因等方面反映了二战后初期国家垄断 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时间信息具有隐蔽性,二战也是推动战后国 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各国都建立了战时经济管 理体制,国家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实行全面统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 [提示] 战争的推动;经济危机的教训;战后重建的需要;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现 代化大生产的需要。 [系统认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原因 (1)资本主义私人垄断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垄断加剧了资本主义经济矛盾,造成一 系列难以自解的危机,迫使私人垄断资本接受国家的干预和调节。 (2)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在战争中,国家对工业部门 实行集中管理,为战后的国有化政策及建立国营经济奠定了基础。 (3)经济危机的惨痛教训。危机迫使垄断资产阶级呼唤国家垄断资本发挥干预和调节作 用,只有国家才能充当调和矛盾的“救世主”。 (4)战后出现的高科技产业,科技革命需要巨额资金和有效管理,这超出了私人垄断资
本的承受能力,需要国家政权的有力干预 训练设计—发掘高考·内化高考 [随堂巩固训练 、高考题一一变客观为主观,思维更广更透 1.(2018·全国卷Ⅲ)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 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 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 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 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 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读懂]题干材料仍然强调经济发展的计划性、高速度与发展重工业,都没有超出斯大 林模式的框架,这说明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没有从 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做对]选A 2.(2017·全国卷Ⅲ)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 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 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读懂]苏联从农业全盘集体化后,农民生产积极性受挫,至赫鲁晓夫改革时力图在 些具体细节问题上进行改革,以解决这一问题。材料中苏共中央调整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 办法就属于改革中的措施之一,其目的在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做对]选A 3.(2013·全国卷Ⅰ)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今 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 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一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 了。”这一论断() 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 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 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 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 [读懂]斯大林时期全盘农业集体化导致农业生产大幅度倒退,农业问题长期没有得到 解决,以致赫鲁晓夫时期将农业改革作为重点。马林科夫的报告明显违背事实,它并不去触
本的承受能力,需要国家政权的有力干预。 [随堂巩固训练] 一、高考题——变客观为主观,思维更广更透 1.(2018·全国卷Ⅲ)1959 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 7 年内工 业生产总值提高 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 ) 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 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 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 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读懂] 题干材料仍然强调经济发展的计划性、高速度与发展重工业,都没有超出斯大 林模式的框架,这说明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没有从 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做对] 选A 2.(2017·全国卷Ⅲ)1953 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 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 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 )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读懂] 苏联从农业全盘集体化后,农民生产积极性受挫,至赫鲁晓夫改革时力图在一 些具体细节问题上进行改革,以解决这一问题。材料中苏共中央调整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 办法就属于改革中的措施之一,其目的在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做对] 选A 3.(2013·全国卷Ⅰ)1952 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今 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 80 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 1940 年增加了 48%。 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 了。”这一论断( ) 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 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 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 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 [读懂] 斯大林时期全盘农业集体化导致农业生产大幅度倒退,农业问题长期没有得到 解决,以致赫鲁晓夫时期将农业改革作为重点。马林科夫的报告明显违背事实,它并不去触
动斯大林模式,反而掩盖苏联严重的农业问题,显然是对其的肯定和维护 [做对]选D 4.(2017·全国卷Ⅲ)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总 统尼克松在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 到全体人民手中。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由此可 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 A.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 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 C.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 D.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 [读懂]国家干预经济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而且过度干预还带来了20世纪 7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滞胀”现象。为摆脱这种困境,美国联 邦政府将部分权力和资源下放各州,要各州和地方承担起更多的责任,试图消除国家干预经 济(国家干预经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弊端,实行国家干预和市场相结合的新自由主义经济 发展模式 [做对]选A 模拟题—一抓题眼抓关键,解题更快更准 1.1956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对前来访问的苏共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说:“先生,您 在着手大规模改革,这当然好!我只是劝您不要操之过急。靠跳跃两步跨越鸿沟是相当难的, 还可能会坠入沟中。”这从侧面反映了() A英国对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敌视 点拨:看到什么选什么! B.赫鲁晓夫改革犯了急躁冒进错误 C.西方国家大肆攻击社会主义制度 D.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严重弊端 解析:选B“敌视”“大肆攻击”与材料中“这当然好”不符,故A、C两项错误;B 项与材料中“劝您不要操之过急。靠跳跃两步跨越鸿沟是相当难的”相符,故B项正确:D 项与材料中的重点“我只是劝您不要操之过急”不符,故D项错误。 2.1945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在要求国会批准《布雷顿森林协定》的咨文中说:“我们 必须把和平的机构坚实地放在……经济合作的牢固基础之上…国际经济合作的基石就是 布雷顿森林关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建议书。”据此判断,羡国建立布 電顿森林烋系的真正目的是 A维护世界和平安全 B.推行“马歇尔计划
动斯大林模式,反而掩盖苏联严重的农业问题,显然是对其的肯定和维护。 [做对] 选D 4.(2017·全国卷Ⅲ)20 世纪 70 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总 统尼克松在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 到全体人民手中。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由此可 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 ) A.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 B.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 C.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 D.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 [读懂] 国家干预经济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而且过度干预还带来了 20 世纪 70 年代初,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滞胀”现象。为摆脱这种困境,美国联 邦政府将部分权力和资源下放各州,要各州和地方承担起更多的责任,试图消除国家干预经 济(国家干预经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弊端,实行国家干预和市场相结合的新自由主义经济 发展模式。 [做对] 选A 二、模拟题——抓题眼抓关键,解题更快更准 1.1956 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对前来访问的苏共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说:“先生,您 在着手大规模改革,这当然好!我只是劝您不要操之过急。靠跳跃两步跨越鸿沟是相当难的, 还可能会坠入沟中。”这从侧面反映了( ) A.英国对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敌视 B.赫鲁晓夫改革犯了急躁冒进错误 C.西方国家大肆攻击社会主义制度 D.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严重弊端 解析:选 B “敌视”“大肆攻击”与材料中“这当然好”不符,故 A、C 两项错误;B 项与材料中“劝您不要操之过急。靠跳跃两步跨越鸿沟是相当难的”相符,故 B 项正确;D 项与材料中的重点“我只是劝您不要操之过急”不符,故 D 项错误。 2.1945 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在要求国会批准《布雷顿森林协定》的咨文中说:“我们 必须把和平的机构坚实地放在……经济合作的牢固基础之上……国际经济合作的基石就是 布雷顿森林关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建议书。”据此判断,美国建立布 雷顿森林体系的真正目的是( ) A.维护世界和平安全 B.推行“马歇尔计划” 点拨:看到什么选什么!
C.确立世界经济霸权 点拨:主导国家是美国,外 D.加强国际经济合作 交服务于国家利益。 解析:选C从材料“我们必须把和平的机构坚实地放在……经济合作的牢固基础之 上”,可知美国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真正目的不是维护世界和平安全,故A项错误;马歇 尔计划在1948年正式实施,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从材料美国把布雷顿森林体系 作为世界经济合作的基石,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实质是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金融体系,可知 其真正目的是确立世界经济霸权,故C项正确:二战后美国谋求世界霸权地位,加强国际经 济合作不是美国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真正目的,故D项错误。 3.(2019·河南六市一模)二战中美国国务卿赫尔提出的《租借法案》规定:美国向英 国提供的战略物资,大部分不需要承担财政偿还义务。但作为条件,美国政府希望英国动用 一切可能资源,如薰金債惫和国外投资来进行这场战争。这一法案() A.为美元霸权地位确立奠定了基础 B提供了战胜法西斯国家的物质基础点搜:让英国动用黄金储备 C.是各国经济密切联系的必然结果 的目的是什么? D.调整了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秩序 解析:选A据材料“大部分不需要承担财政偿还义务”“黄金储备和国外投资来进行 这场战争”可知《租借法案》的目的主要是增加美国的黄金储备以及采用美元结算,这为二 战后美元的霸权地位奠定了基础,故A项正确。 4.1956年初,美国黄金储备为219亿美元,国内法定黄金储备基础为115亿美元(不 能动),可兑换的自由黄金为104亿美元,美国以外流动的美元为161亿美元;J956年底 羡自史黄金储惫下降到10Q亿羡正,国际流动美元为165亿。据此可预测() A.美国经济迅速走向衰落 B.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不保 点拨:基础动摇 C.美元难以充当国际货币 D.布雷顿森林体系难以持续 解析:选D结合所学知识,二战后美国经济在全世界始终处于前列,故A、B两项错 ;结合所学知识,美国自由黄金储备短时间内的下降并不能说明美元难以充当国际货币 故C项错误:“一固定两挂钩”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特点,“美国自由黄金储备下降”必然 导致对固定汇率的冲击,说明布雷顿森林体系难以持续,故D项正确。 5.对下表所示变化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时间 世界出口贸易平均年增长率 1913~1938年 0.7%
C.确立世界经济霸权 D.加强国际经济合作 解析:选 C 从材料“我们必须把和平的机构坚实地放在……经济合作的牢固基础之 上”,可知美国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真正目的不是维护世界和平安全,故 A 项错误;马歇 尔计划在 1948 年正式实施,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B 项错误;从材料美国把布雷顿森林体系 作为世界经济合作的基石,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实质是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金融体系,可知 其真正目的是确立世界经济霸权,故 C 项正确;二战后美国谋求世界霸权地位,加强国际经 济合作不是美国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真正目的,故 D 项错误。 3.(2019·河南六市一模)二战中美国国务卿赫尔提出的《租借法案》规定:美国向英 国提供的战略物资,大部分不需要承担财政偿还义务。但作为条件,美国政府希望英国动用 一切可能资源,如黄金储备和国外投资来进行这场战争。这一法案( ) A.为美元霸权地位确立奠定了基础 B.提供了战胜法西斯国家的物质基础 C.是各国经济密切联系的必然结果 D.调整了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秩序 解析:选 A 据材料“大部分不需要承担财政偿还义务”“黄金储备和国外投资来进行 这场战争”可知《租借法案》的目的主要是增加美国的黄金储备以及采用美元结算,这为二 战后美元的霸权地位奠定了基础,故 A 项正确。 4.1956 年初,美国黄金储备为 219 亿美元,国内法定黄金储备基础为 115 亿美元(不 能动),可兑换的自由黄金为 104 亿美元,美国以外流动的美元为 161 亿美元;1956 年底, 美国自由黄金储备下降到 100 亿美元,国际流动美元为 165 亿。据此可预测( ) A.美国经济迅速走向衰落 B.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不保 C.美元难以充当国际货币 D.布雷顿森林体系难以持续 解析:选 D 结合所学知识,二战后美国经济在全世界始终处于前列,故 A、B 两项错 误;结合所学知识,美国自由黄金储备短时间内的下降并不能说明美元难以充当国际货币, 故 C 项错误;“一固定两挂钩”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特点,“美国自由黄金储备下降”必然 导致对固定汇率的冲击,说明布雷顿森林体系难以持续,故 D 项正确。 5.对下表所示变化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时间 世界出口贸易平均年增长率 1913~1938 年 0.7% 点拨:主导国家是美国,外 交服务于国家利益。 点拨:让英国动用黄金储备 的目的是什么? 点拨:基础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