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课堂演练当堂达标 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二战后,苏联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 A.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弊端日益显露 B.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有增无减 C.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继续遭到破坏 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消极影响一直持续到战后,导致农业单位面积产量没有提高 解析: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在苏联初期和二战时期起了重要作用,但这种体制本身存 在严重缺陷和弊端。在二战后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体制弊端日益显露。B、C、D三项 都是A的影响,故选A。 答案:A 2.赫鲁晓夫改革在农业方面提倡“玉米运动”,主观目的是缓解粮食困难的压力,客 观结果却造成粮食大量减产。主要原因是() A.违背自然规律 B.没有考虑农民利益 C.改革重点不在农业 D.农业集体化运动的阻碍 解析:赫鲁晓夫由于不顾自然条件,盲目扩大玉米种植,违背了自然规律,最终导致粮 食大量减产,A正确 答案:A 3.以下为《1953-1956年苏联粮食产量表》,对此表信息分析正确的有() 年份 粮食产量(单位:万吨) 1953 8250 1954 8560 1955 10370 1956 12500 ①赫鲁晓夫执政期间粮食产量持续增长②削减农业税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③ 鼓励垦荒和种植玉米提高了粮食产量④苏联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被废除 B.①②③ D.①④ 解析:从表格可以看出在赫鲁晓夫执政的1953-1956年期间粮食产量的确持续增长, 故①正确:结合所学可知赫鲁晓夫的改革重点在农业领域,措施有减少农业税、鼓励垦荒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 21 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一、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二战后,苏联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 ) A.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弊端日益显露 B.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有增无减 C.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继续遭到破坏 D.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消极影响一直持续到战后,导致农业单位面积产量没有提高 解析: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在苏联初期和二战时期起了重要作用,但这种体制本身存 在严重缺陷和弊端。在二战后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体制弊端日益显露。B、C、D 三项 都是 A 的影响,故选 A。 答案:A 2.赫鲁晓夫改革在农业方面提倡“玉米运动”,主观目的是缓解粮食困难的压力,客 观结果却造成粮食大量减产。主要原因是( ) A.违背自然规律 B.没有考虑农民利益 C.改革重点不在农业 D.农业集体化运动的阻碍 解析:赫鲁晓夫由于不顾自然条件,盲目扩大玉米种植,违背了自然规律,最终导致粮 食大量减产,A 正确。 答案:A 3.以下为《1953—1956 年苏联粮食产量表》,对此表信息分析正确的有( ) 年份 粮食产量(单位:万吨) 1953 8 250 1954 8 560 1955 10 370 1956 12 500 ①赫鲁晓夫执政期间粮食产量持续增长 ②削减农业税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③ 鼓励垦荒和种植玉米提高了粮食产量 ④苏联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被废除 A.②③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④ 解析:从表格可以看出在赫鲁晓夫执政的 1953—1956 年期间粮食产量的确持续增长, 故①正确;结合所学可知赫鲁晓夫的改革重点在农业领域,措施有减少农业税、鼓励垦荒
种植玉米等措施,故②③正确:根据所学,赫鲁晓夫改革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 而不是废除了“斯大林模式”,故④错误。据此正确答案为B项。 答案:B 4.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曾经推行“新经济体制”,其最重要的成果是() A.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B.批判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C.增强了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 遏止了苏联的衰败趋势 解析:“新经济体制”是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措施,增强了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 答案:C 5.1985年,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为改变国民经济衰退形势,他 A.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 B.在工业方面重点发展军事工业 C.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 解析:1985年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为缓解经济困难,他用经济管理方 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是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的对比: ■世界 1953195819631968197319781983(年) 材料二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联比做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 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 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 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道: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 没有铁轨了!” 一一历史风云网 (1)从材料一看,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对苏联经济的作用如何? (2)材料二中1986年苏联“无法继续前进时”,戈尔巴乔夫是如何解决“铁轨”问题
种植玉米等措施,故②③正确;根据所学,赫鲁晓夫改革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 而不是废除了“斯大林模式”,故④错误。据此正确答案为 B 项。 答案:B 4.20 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曾经推行“新经济体制”,其最重要的成果是( ) A.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B.批判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C.增强了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 D.遏止了苏联的衰败趋势 解析:“新经济体制”是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措施,增强了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 答案:C 5.1985 年,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为改变国民经济衰退形势,他( ) A.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 B.在工业方面重点发展军事工业 C.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D.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 解析:1985 年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为缓解经济困难,他用经济管理方 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是 1953—1983 年苏联与世界实际 GDP 平均增长率的对比: 材料二 1986 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联比做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 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 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 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道: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 没有铁轨了!” ——历史风云网 (1)从材料一看,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对苏联经济的作用如何? (2)材料二中 1986 年苏联“无法继续前进时”,戈尔巴乔夫是如何解决“铁轨”问题
的?结果如何? 解析:第(1)问应注意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上台的时间,再结合材料一图示指出赫鲁 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的作用:第(2)问应围绕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分析。 答案:(1)在一段时期内有一定的效果,但长期而言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失败的境地 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经济存在的问题。 2)解决:戈尔巴乔夫对苏联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结果: 经济体制改革陷入困境,政治体制改革使国内局势失控,导致苏联解体 课后作业知能强化 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基础巩固 1.1953年,苏联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仅为欧洲其他国家平均产量的1/3,严重制约了工 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灾害的影响 B.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C.长期战争的破坏 D.西方国家经济制裁 解析:材料显示苏联农业落后,制约了苏联经济和社会发展。这是由于在斯大林模式下, 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 答案:B 2.下图中场景是在哪位领导人改革时出现的() 欢送出发垦荒的苏联青年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解析:图中的场景反映了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大规模垦荒 答案:B
的?结果如何? 解析:第(1)问应注意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上台的时间,再结合材料一图示指出赫鲁 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的作用;第(2)问应围绕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分析。 答案:(1)在一段时期内有一定的效果,但长期而言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失败的境地, 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经济存在的问题。 (2)解决:戈尔巴乔夫对苏联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结果: 经济体制改革陷入困境,政治体制改革使国内局势失控,导致苏联解体。 一、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基础巩固 1.1953 年,苏联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仅为欧洲其他国家平均产量的 1/3,严重制约了工 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灾害的影响 B.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C.长期战争的破坏 D.西方国家经济制裁 解析:材料显示苏联农业落后,制约了苏联经济和社会发展。这是由于在斯大林模式下, 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 答案:B 2.下图中场景是在哪位领导人改革时出现的( ) 欢送出发垦荒的苏联青年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解析:图中的场景反映了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大规模垦荒。 答案:B
3.下图为20世纪50年代末苏联的一幅题为“推广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的宣传 画。当时的苏联() A.促进农业市场化 B.推动农业集体化 C.进行农业改革 加快工业建设 解析:题干事件为赫鲁晓夫改革推广玉米运动,C项正确:A项不存在;B项发生在斯 大林时期:D项与材料不符 答案:C 4.勃列日涅夫曾说:“我国当前的经济结构中,机器制造业和国防综合体己占整个生 产规模的77.6%,日用消费品占20%。”这表明其改革仍 A.以工业化为主导 B.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 C.农业经济基础薄弱 D.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解析:根据材料中当时苏联经济结构构成情况对比,即可选出。A、C、D三项在材料中 无法体现 答案:B 5.勃列日涅夫改革推行新经济体制,在某些方面比赫鲁晓夫改革更加深入,这表现在 A.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 B.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 C.突破了斯大林体制的框架 D.一定程度上运用价值规律调节生产 解析: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相对赫鲁晓夫改革是一种进步。 答案:D 6.二战以后,面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先后实行 改革,但都以失败而告终。苏联改革失败的根源是() A.缺乏有利的国际环境 B.没有把握本国国情,改革指导思想出现偏差 C.领导人的个人专断作风
3.下图为 20 世纪 50 年代末苏联的一幅题为“推广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的宣传 画。当时的苏联( ) A.促进农业市场化 B.推动农业集体化 C.进行农业改革 D.加快工业建设 解析:题干事件为赫鲁晓夫改革推广玉米运动,C 项正确;A 项不存在;B 项发生在斯 大林时期;D 项与材料不符。 答案:C 4.勃列日涅夫曾说:“我国当前的经济结构中,机器制造业和国防综合体己占整个生 产规模的 77.6%,日用消费品占 20%。”这表明其改革仍( ) A.以工业化为主导 B.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 C.农业经济基础薄弱 D.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解析:根据材料中当时苏联经济结构构成情况对比,即可选出。A、C、D 三项在材料中 无法体现。 答案:B 5.勃列日涅夫改革推行新经济体制,在某些方面比赫鲁晓夫改革更加深入,这表现在 ( ) A.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 B.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 C.突破了斯大林体制的框架 D.一定程度上运用价值规律调节生产 解析: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相对赫鲁晓夫改革是一种进步。 答案:D 6.二战以后,面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先后实行 改革,但都以失败而告终。苏联改革失败的根源是( ) A.缺乏有利的国际环境 B.没有把握本国国情,改革指导思想出现偏差 C.领导人的个人专断作风
D.对农业重视不够 解析:改革成败的关键是能否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A、C、D三项都是影响因素,但 不是根源,故排除。 答案:B 能力提升 7.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 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出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这里所谓“蛮干” 是指他() A.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 B.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的运动 C.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 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解析:赫鲁晓夫不顾自然条件的限制,盲目扩大玉米种植面积,最终颗粒无收,符合“蛮 干”的形象,A、C、D三项均与“蛮干”没有联系。 答案:B 8.勃列日涅夫执政后,“在生产方面,企业有权根据下达的计划指标自行编制年度计划 在完成计划任务外,可以接受计划以外的加工订货任务,可以用自己的材料和废料生产计划 以外的产品”。这一措施() A.突破了旧体制的弊端 B.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力图调动企业积极性 D.有限地利用市场机制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勃列日涅夫时期,企业的自主权有所扩大,材料中的规定有利于 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答案:C 9.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增长率长期保持两位数,经济规模也保持世界第二,但 是许多百姓家里的电器陈旧不堪,电视机爆炸事件经常发生,有人开玩笑说,苏联生产的电 视机应当送给敌人。这从根本上说明() A.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尚有活力 B.斯大林体制存在着严重的弊端 C.苏联忽视了生活消费品的生产 D.苏联的科技和工业水平极端低下 解析:根据材料可以认识到,斯大林体制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造成国 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业和轻工业发展长期滞后,人民生活消费品得不到满足
D.对农业重视不够 解析:改革成败的关键是能否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A、C、D 三项都是影响因素,但 不是根源,故排除。 答案:B 能力提升 7.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 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出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这里所谓“蛮干” 是指他( ) A.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 B.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的运动 C.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 D.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解析:赫鲁晓夫不顾自然条件的限制,盲目扩大玉米种植面积,最终颗粒无收,符合“蛮 干”的形象,A、C、D 三项均与“蛮干”没有联系。 答案:B 8.勃列日涅夫执政后,“在生产方面,企业有权根据下达的计划指标自行编制年度计划。 在完成计划任务外,可以接受计划以外的加工订货任务,可以用自己的材料和废料生产计划 以外的产品”。这一措施( ) A.突破了旧体制的弊端 B.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C.力图调动企业积极性 D.有限地利用市场机制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勃列日涅夫时期,企业的自主权有所扩大,材料中的规定有利于 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答案:C 9.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增长率长期保持两位数,经济规模也保持世界第二,但 是许多百姓家里的电器陈旧不堪,电视机爆炸事件经常发生,有人开玩笑说,苏联生产的电 视机应当送给敌人。这从根本上说明( ) A.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尚有活力 B.斯大林体制存在着严重的弊端 C.苏联忽视了生活消费品的生产 D.苏联的科技和工业水平极端低下 解析:根据材料可以认识到,斯大林体制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造成国 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业和轻工业发展长期滞后,人民生活消费品得不到满足
答案:B 10.戈尔巴乔夫在其著作《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中说:“赫鲁晓夫留下的主要东西就 是使斯大林主义失掉了声誉……这是改革得以开始的前提和条件之一。因此,我承认,改革 是同赫鲁晓夫所做的事有一定联系的。”这说明() A.二者的改革意图有相似之处 B.二者改革都突破了苏联的关键问题 C.后者改革是深化前者的改革 后者对前者的改革措施加以模仿 解析:材料中戈尔巴乔夫承认自己改革与赫鲁晓夫改革有“一定联系”,这种联系就是 二者改革意图的相似性,即“使斯大林主义失掉了声誉”,也就是力图冲破斯大林模式的羁 绊。只有A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均可以排除。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 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但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列宁选集》卷四 材料二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 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 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门径。” 《苏联史》 材料三1921年,列宁又说:“目前己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 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 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苏联兴亡史》 材料四我们还退得不够,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和 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 品交换。 《列宁选集》卷四 请回答: (1)材料二中,列宁的话是针对什么政策而说的?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除了战争需要外,列宁实施这一政策的目的还有什么? (3)材料三说明苏联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后的中心措施是什么? (4)材料四的“再后退”要退到什么地步?“后退”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答案:B 10.戈尔巴乔夫在其著作《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中说:“赫鲁晓夫留下的主要东西就 是使斯大林主义失掉了声誉……这是改革得以开始的前提和条件之一。因此,我承认,改革 是同赫鲁晓夫所做的事有一定联系的。”这说明( ) A.二者的改革意图有相似之处 B.二者改革都突破了苏联的关键问题 C.后者改革是深化前者的改革 D.后者对前者的改革措施加以模仿 解析:材料中戈尔巴乔夫承认自己改革与赫鲁晓夫改革有“一定联系”,这种联系就是 二者改革意图的相似性,即“使斯大林主义失掉了声誉”,也就是力图冲破斯大林模式的羁 绊。只有 A 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均可以排除。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 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但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列宁选集》卷四 材料二 1918 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 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 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门径。” ——《苏联史》 材料三 1921 年,列宁又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 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 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苏联兴亡史》 材料四 我们还退得不够,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和 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 品交换。 ——《列宁选集》卷四 请回答: (1)材料二中,列宁的话是针对什么政策而说的?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除了战争需要外,列宁实施这一政策的目的还有什么? (3)材料三说明苏联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后的中心措施是什么? (4)材料四的“再后退”要退到什么地步?“后退”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5)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后退”所取得的成效。 (6)通过以上材料,概括指出列宁坚持的无产阶级政党思想路线。 答案:(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推进社会主义发展,按共产主义原则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 (3)以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4)由商品交换退到私人买卖。根本目的是发展商品生产,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5)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 (6)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5)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后退”所取得的成效。 (6)通过以上材料,概括指出列宁坚持的无产阶级政党思想路线。 答案:(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推进社会主义发展,按共产主义原则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 (3)以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4)由商品交换退到私人买卖。根本目的是发展商品生产,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5)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 (6)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