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练习卷: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练习卷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练习卷 1.赫鲁晓夫执政后,首先从农业方面进行改革,扩大农场的自主经营权,并提高农产品价格。该举动的主要原因 是 A.否定斯大林工业化模式 B.农业衰退引发农民不满 C.农业衰退影响了工业化 D.国外对粮食的大量需求 2.“现在,我国已经建成了强大的技术完善的重工业,并且集体农庄已经大大巩固,因此我们有一切条件在这个基 础上使农业急剧发展起来,在今后两三年内迅速增加对我国全体居民的食品供应,同时保证全体集体农民群众有较 高的物质福利水平。”该决议的通过 A.体现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B.促进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 C.揭开了苏联社会改革的序幕 D.引起了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 3.20世纪50年代,苏联撤销了一半以上的中央各部管理司和总管理局,精减了9多万名行政干部,把1.5万多 个中央直属企业下放给地方管理,扩大部分企业厂长的经营权,并对信贷、银行体制和劳动、工资制度进行相应调 整。这些做法的实质是 A.延续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B.局部调整斯大林模式 C.扩大企业生产的自主权 D.用市场调节管理经济 4.苏联派出2万名有大学文化水平的干部去当农庄主席,并向农村输送了12万名农机师、农艺师和拖拉机手。国 家大力发展农机工业,并不断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这些举措 A.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B.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C.使经济负担不断增长,经济发展陷于停滞 D.使个体经济和合作社经济迅速发展 5.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 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当时苏联政府试图 A.发展私营企业 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1/5
2018 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练习卷: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练习卷 1 / 5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练习卷 1.赫鲁晓夫执政后,首先从农业方面进行改革,扩大农场的自主经营权,并提高农产品价格。该举动的主要原因 是 A.否定斯大林工业化模式 B.农业衰退引发农民不满 C.农业衰退影响了工业化 D.国外对粮食的大量需求 2.“现在,我国已经建成了强大的技术完善的重工业,并且集体农庄已经大大巩固,因此我们有一切条件在这个基 础上使农业急剧发展起来,在今后两三年内迅速增加对我国全体居民的食品供应,同时保证全体集体农民群众有较 高的物质福利水平。”该决议的通过 A.体现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B.促进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 C.揭开了苏联社会改革的序幕 D.引起了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 3.20 世纪 50 年代,苏联撤销了一半以上的中央各部管理司和总管理局,精减了 90 多万名行政干部,把 1.5 万多 个中央直属企业下放给地方管理,扩大部分企业厂长的经营权,并对信贷、银行体制和劳动、工资制度进行相应调 整。这些做法的实质是 A.延续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B.局部调整斯大林模式 C.扩大企业生产的自主权 D.用市场调节管理经济 4.苏联派出 2 万名有大学文化水平的干部去当农庄主席,并向农村输送了 12 万名农机师、农艺师和拖拉机手。国 家大力发展农机工业,并不断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这些举措 A.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B.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C.使经济负担不断增长,经济发展陷于停滞 D.使个体经济和合作社经济迅速发展 5.1971 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 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当时苏联政府试图 A.发展私营企业 B.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2018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练习卷: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练习卷 C.放弃斯大林体制 D.推行市场经济体制 6.1965年苏联新一轮改革开始实施,国家给企业下达的指标,由原来的八类二十多项减为六类九项,强调基建投 资的资金来源与企业经营活动结果之间要挂钩,相当一部分利润应留給企业。这些措施体现了 A.赫鲁晓夫时期积极改革和应对计划经济体制 B.企业自主权问题得到实质性解决 C.指令性计划的做法得到改变 D.勃列日涅夫改革具有合理性与必要性 7.20世纪0年代,苏联领导人曾说:让我们等待西方由于它的内部经济危机和它同第三世界越来越紧张的关系而 自行灭亡。我们应当避免冒风险或采取危险的倡议。”这表明当时的苏联 A.预见到两极格局崩溃的必然性 B.工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C.尚未认清与西方国家间的差距 D.重视与不结盟运动的团结斗争 8.1979年7月,勃列日涅夫出台工业管理体制,“建立长、中和短期相结合的计划经济体系,使企业经营活动有较 大的余地;把企业的物质利益形成指标;将科技人员的物质利益和科技进步的经济效益挂钩。”这一举措 A.打破了传统的斯大林模式 B.极大地调动企业自主性 C.认识到科技的重要价值 D.使苏联成为了超级大国 9.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苏联的报纸发行量迅速増长,到苏联解体前,报纸有8000多种。在办了登记手续的 报纸中,苏共掌握的仅占1.5%‰。1990年8月,苏联的非正式组织有9万多个,在2000多个政党中,全国性的政 党约20个,共和国一级的有500多个。这一局面说明 A.政治公开性改革削弱了苏共的领导力量 B.苏联共产党已失去政权 C.苏联国内的民族分裂活动已经势不可遏 D.历史虛无主义空前泛滥 10.俄国历史学家德米特连科评论道:“到20世纪80年代初,事实上苏联的极权体制在社会上失去了支持,不再有 合法性。它的崩溃只是时间问题。”据此可得出 A.二战后苏联改革均未发生实质变化 B.斯大林模式是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 2/5
2018 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练习卷: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练习卷 2 / 5 C.放弃斯大林体制 D.推行市场经济体制 6.1965 年苏联新一轮改革开始实施,国家给企业下达的指标,由原来的八类二十多项减为六类九项,强调基建投 资的资金来源与企业经营活动结果之间要挂钩,相当一部分利润应留给企业。这些措施体现了 A.赫鲁晓夫时期积极改革和应对计划经济体制 B.企业自主权问题得到实质性解决 C.指令性计划的做法得到改变 D.勃列日涅夫改革具有合理性与必要性 7.20 世纪 70 年代,苏联领导人曾说:“让我们等待西方由于它的内部经济危机和它同第三世界越来越紧张的关系而 自行灭亡。我们应当避免冒风险或采取危险的倡议。”这表明当时的苏联 A.预见到两极格局崩溃的必然性 B.工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C.尚未认清与西方国家间的差距 D.重视与不结盟运动的团结斗争 8.1979 年 7 月,勃列日涅夫出台工业管理体制,“建立长、中和短期相结合的计划经济体系,使企业经营活动有较 大的余地;把企业的物质利益形成指标;将科技人员的物质利益和科技进步的经济效益挂钩。”这一举措 A.打破了传统的斯大林模式 B.极大地调动企业自主性 C.认识到科技的重要价值 D.使苏联成为了超级大国 9.从 20 世纪 80 年代末开始,苏联的报纸发行量迅速增长,到苏联解体前,报纸有 8 000 多种。在办了登记手续的 报纸中,苏共掌握的仅占 1.5%。1990 年 8 月,苏联的非正式组织有 9 万多个,在 2 000 多个政党中,全国性的政 党约 20 个,共和国一级的有 500 多个。这一局面说明 A.政治公开性改革削弱了苏共的领导力量 B.苏联共产党已失去政权 C.苏联国内的民族分裂活动已经势不可遏 D.历史虚无主义空前泛滥 10.俄国历史学家德米特连科评论道:“到 20 世纪 80 年代初,事实上苏联的极权体制在社会上失去了支持,不再有 合法性。它的崩溃只是时间问题。”据此可得出 A.二战后苏联改革均未发生实质变化 B.斯大林模式是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
2018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练习卷: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练习卷 C.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突破口在于政治 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具有历史必然性 ll.1982年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逝世后,美国的《世界经济导报》曾这样评价:“他确实是一位真正懂得经济的 领导人,他的经济改革使苏联的国力逐渐赶上了美国,虽然他想称霸世界而没有成功。”这主要是针对其改革的哪 一项措施A.减少指令性计划,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 B.坚持计划管理前提下,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C.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增加农民收入 D.打破单一公有制,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12.(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Ⅲ)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 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 施旨在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13.(2016年浙江卷)下图所示为苏联某一时期社会结构的前后变化。它集中反映了 100% 后 国资产阶级和地主囗工人囗个体农户囗集体农庄农户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 B.新经济政策的结果 C.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D.赫鲁晓夫改革的后果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真正的天赋在于,它懂得改变。”(20世纪30年代)当绝望和大萧条袭来的时候,通过新的政 策、新的工作和新的共同目标战胜了恐惧。是的,我们可以!” 3/5
2018 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练习卷: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练习卷 3 / 5 C.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突破口在于政治 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具有历史必然性 11.1982 年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逝世后,美国的《世界经济导报》曾这样评价:“他确实是一位真正懂得经济的 领导人,他的经济改革使苏联的国力逐渐赶上了美国,虽然他想称霸世界而没有成功。”这主要是针对其改革的哪 一项措施 A.减少指令性计划,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 B.坚持计划管理前提下,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C.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增加农民收入 D.打破单一公有制,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12.(2017 年新课标全国卷Ⅲ)1953 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 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 施旨在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13.(2016 年浙江卷)下图所示为苏联某一时期社会结构的前后变化。它集中反映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 B.新经济政策的结果 C.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D.赫鲁晓夫改革的后果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真正的天赋在于,它懂得改变。”“(20 世纪 30 年代)当绝望和大萧条袭来的时候,……通过新的政 策、新的工作和新的共同目标战胜了恐惧。是的,我们可以!
2018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练习卷: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练习卷 美国总统奥巴马的演讲文稿 材料二苏联虽然号称“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但主要消费品长期供应不足。1985年苏联人均收入为西方国家的 分之一左右,生活水平与西方的差距更大。而且,主要消费品长期短缺、供给不足,经常需要凭票供应,暗藏了 通货膨胀的危险,人民生活水平从一战前的欧洲第五位下降到在八十年代的居世界第八十八位。1985年人均住房面 积仅15平方米,为西方国家50%;每百户汽车拥有量为14辆,仅为西方国家的17.50 《全球通史》 材料三粮票(1955年起发行至1993年停止流通)曾关系到国计民生,虽已退出历史舞台,但仍能昭示那个时期 的经济体制特色,颇具史料价值。新中国第一张股票是1983年7月8日由深圳市宝安县联合投资公司发行的,它 打破了“股票是资本主义的专利”的旧观念。此后,上市公司在中国纷纷涌现。 (1)材料一中“新的政策”是指什么?该政策“新”在何处? (2)材料二反映了苏联社会发展的什么问题?为此,20世纪80年代后期,苏联曾进行过改革,结果如何?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4/5
2018 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练习卷: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练习卷 4 / 5 ——美国总统奥巴马的演讲文稿 材料二 苏联虽然号称“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但主要消费品长期供应不足。1985 年苏联人均收入为西方国家的 三分之一左右,生活水平与西方的差距更大。而且,主要消费品长期短缺、供给不足,经常需要凭票供应,暗藏了 通货膨胀的危险,人民生活水平从一战前的欧洲第五位下降到在八十年代的居世界第八十八位。1985 年人均住房面 积仅 15 平方米,为西方国家 50%;每百户汽车拥有量为 14 辆,仅为西方国家的 17.50%。 ——《全球通史》 材料三 粮票(1955 年起发行至 1993 年停止流通)曾关系到国计民生,虽已退出历史舞台,但仍能昭示那个时期 的经济体制特色,颇具史料价值。新中国第一张股票是 1983 年 7 月 8 日由深圳市宝安县联合投资公司发行的,它 打破了“股票是资本主义的专利”的旧观念。此后,上市公司在中国纷纷涌现。 (1)材料一中“新的政策”是指什么?该政策“新”在何处? (2)材料二反映了苏联社会发展的什么问题?为此,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苏联曾进行过改革,结果如何?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018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练习卷: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练习卷 参考答案 1.【答案】C 2.【答案】C 3.【答案】 4.【答案】B 5.【答案】B 6.【答案】D 7.【答案】C 8.【答案】C 9.【答案】A 10.【答案】D 11.【答案】B 12.【答案】A 13.【答案】C 14.【答案】(1)新的政策:罗斯福新政。 新: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2)问题:经济发展极为缓慢,人民生活水平低 结果:失败,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3)变化:由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原因: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5/5
2018 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练习卷: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练习卷 5 / 5 参考答案 1.【答案】C 2.【答案】C 3.【答案】B 4.【答案】B 5.【答案】B 6.【答案】D 7.【答案】C 8.【答案】C 9.【答案】A 10.【答案】D 11.【答案】B 12.【答案】A 13.【答案】C 14.【答案】(1)新的政策:罗斯福新政。 新: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2)问题:经济发展极为缓慢,人民生活水平低。 结果:失败,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3)变化:由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原因:实行改革开放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