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走近诗人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 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 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的美称。与苏 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 职。著有《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 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相继 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1207 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 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 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犹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 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 情<顺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 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
走近诗人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 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 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的美称。与苏 轼合称“苏辛” ,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 职。著有《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 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相继 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1207 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 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 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 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 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 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 句》等传世
背景介绍 此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 闲居带湖时所作。创作时间在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至末 光宗绍熙三年(1192)间。辛 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常到博 山游览,博山风景优美,他却 <无心赏玩。眼看国事日非,自 已却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 拌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土题 了这首词
背景介绍 此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 闲居带湖时所作。创作时间在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至宋 光宗绍熙三年(1192)间。辛 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常到博 山游览,博山风景优美,他却 无心赏玩。眼看国事日非,自 己却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 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 了这首词
朗读诗词,初步体会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洏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朗读诗词,初步体会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統通诗意 词牌名,又称 采桑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竭力,极力 高楼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人年轻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是愁苦的滋味,喜欢登上髙楼。喜欢登上高楼, k首新词,极力说愁
疏通诗意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词牌名,又称 采桑子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高楼 竭力,极力 人年轻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是愁苦的滋味,喜欢登上高楼。喜欢登上高楼, 为写一首新词,极力说愁
想说却最终没 有说 而今识尽愁滋味,欽说还休。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最终没有说。想说却最终没有 说,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想说却最终没 有说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最终没有说。想说却最终没有 说,却说: “好一个凉爽的秋天”!
深研透析,入木三分 1上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上片写少年登高远望,气壮如山,不知愁为何物。 2.“而今”一词,反映出了什么? <“而今”二字,不仅显示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 √不的人生经历;在浅既深又饱经优患之余,进
深研透析,入木三分 1.上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上片写少年登高远望,气壮如山,不知愁为何物。 2. “而今”一词,反映出了什么? “而今”二字,不仅显示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 不同的人生经历。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进 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
3少年“识尽”了什么? 是愁多,二是愁深 4理解“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些多而深的愁,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说,而且 √尽”而说不尽,说复何益2从能道“,天凉 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隙上也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
3.少年“识尽”了什么? 一是愁多,二是愁深 4.理解“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些多而深的愁,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说,而且 “识尽”而说不尽,说之亦复何益?只能道“天凉 好个秋” 。其实, “却道”也是一种“强说” 。故 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也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
总结 这首词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 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 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 的讽刺与不满
这首词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 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 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 的讽刺与不满
阅读拓展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 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 体会一下不一样的辛弃疾! √天事,赢得生前身名,可怜白发生
阅读拓展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 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 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体会一下不一样的辛弃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