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有画,画中有情” 《荷塘月色》一文中的画面与情感把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朱自清、以及其散文创作的特点 2、联系文章写作背景,基本弄懂课文的思想意义 3、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学习本文清新淡雅的行文方式 4、掌握文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技巧,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以及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2、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时数 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说起我国的现代散文,就不能不提起朱自清先生。作为中国现代散文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人 物,朱自清对现代散文的贡献是功不可没的,可以说,是散文成就了朱自清,与此同时,又是朱 自清使中国现代散文在散文史上大放异彩,是他提升了中国现代散文的品质。那么,朱自清到底 是怎样一个人呢?他的散文创作有着怎样的特点因而能在散文作家中脱颖而出呢?这节课我们 起走进朱自清,走进他为我们营造的散文天地……(引出对朱自清及其散文特点的介绍) (二)作者及其作品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 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朱自清的创作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其中以散文的成就最为显著。他的 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新而不失自然”)著称。同时代散文作家郁 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里曾经这样评价:“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仍能贮满着 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字之美,要算他了!”,并且赞赏他的 散文如“江南风景似的秀丽”。而他的代表作之一《荷塘月色》景致优美、情感抒发恰到好处,向 来被认为是“文中有画,画中有情,情景交融”的名篇佳作。通过学习,让我们一起去体会一下 作者用文字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以及在这画面所传达出来的情感信息: (三)推进新课 1、播放课文录音朗读带,让学生在听觉中注意想像和感受文中营造的优美意境,并且思考:“文中有 画”,本文隐藏了什么样的画面呢,作者又是如何展开对这些画面的描摹的 明确:“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作者走出家门的契机,因为心里“颇不宁静”,才有了后文的 月夜出游一一独步小径一一观荷赏月—一返回家门 等这一系列的举动。 在夜游荷塘的过程中,“观荷赏月”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主体部分,是作者精心营造的一个梦幻般的 仙境世界
“文中有画,画中有情” ——《荷塘月色》一文中的画面与情感把握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朱自清、以及其散文创作的特点 2、 联系文章写作背景,基本弄懂课文的思想意义 3、 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学习本文清新淡雅的行文方式 4、 掌握文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技巧,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1、 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以及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2、 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时数 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语: 说起我国的现代散文,就不能不提起朱自清先生。作为中国现代散文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人 物,朱自清对现代散文的贡献是功不可没的,可以说,是散文成就了朱自清,与此同时,又是朱 自清使中国现代散文在散文史上大放异彩,是他提升了中国现代散文的品质。那么,朱自清到底 是怎样一个人呢?他的散文创作有着怎样的特点因而能在散文作家中脱颖而出呢?这节课我们一 起走进朱自清,走进他为我们营造的散文天地……(引出对朱自清及其散文特点的介绍) (二)作者及其作品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 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朱自清的创作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其中以散文的成就最为显著。他的 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新而不失自然”)著称。同时代散文作家郁 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里曾经这样评价:“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仍能贮满着 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字之美,要算他了!”,并且赞赏他的 散文如“江南风景似的秀丽”。而他的代表作之一《荷塘月色》景致优美、情感抒发恰到好处,向 来被认为是“文中有画,画中有情,情景交融”的名篇佳作。通过学习,让我们一起去体会一下, 作者用文字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以及在这画面所传达出来的情感信息: (三)推进新课 1、播放课文录音朗读带,让学生在听觉中注意想像和感受文中营造的优美意境,并且思考:“文中有 画”,本文隐藏了什么样的画面呢,作者又是如何展开对这些画面的描摹的? 明确:“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作者走出家门的契机,因为心里“颇不宁静”,才有了后文的 月夜出游——独步小径——观荷赏月——返回家门 等这一系列的举动。 在夜游荷塘的过程中,“观荷赏月”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主体部分,是作者精心营造的一个梦幻般的 仙境世界
我们每个人应该都有过赏荷的经历,但在缥缈静谧的夜色下赏荷,恐怕又是另一番情趣了。接下 来让我们一起在朱自清先生的文字中领略一下月色辉映下的荷塘天地吧! 2、指定一名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其他学生注意感悟文中营造出来的意境,并思考作者是从哪些角 度去展现这幅画面的 明确:荷叶田田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袅娜地开着的 荷花朵朵 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荷香缕缕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流水淙淙脉脉 小结:作者分别从荷叶、荷花、荷香、流水这四个方面描绘了荷的神韵,读着作者生动传神的描 摹,我们似乎闻到了荷香缕缕,看到了朵朵荷花在月色映照下轻舞飞扬、婀娜多姿、美妙无比 那么,作者是如何表现的呢,为什么能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思妙想呢?(转而分析文段的艺术表现 手法) 荷叶田田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亠微风吹拂,荷叶轻摇—一舞女翩翩起舞 (拟人手法的运用写出荷叶姿态婀娜,在风中飘舞的动态美,两者相似) 袅娜地开着的→“袅娜”一词原指女子姿态优美,写出荷的仪态万千 荷花朵朵 羞涩地打着朵儿的→“羞涩”写女子神情,把荷花含苞欲放比做女子犹抱琵琶半遮 面的不胜娇羞情状,赋予荷花以生命力,惹人怜爱 荷香缕缕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向听觉转移,把极为个体化的私人体验转化 为可感可听的歌声,用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时断时续 若有若无描摹荷香的清淡缥缈、若有若无,新颖且恰当 淙淙流水脉脉写出了流水含情、静默无声 可见,比喻、拟人、通感等多种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赋予了荷以生命力,富有动感,不仅写出 了荷的神韵,作者对荷的喜爱之情也跃然纸上。 回想一下,我们平常所见的荷花是否也如此仪态万千、令人浮想联翩呢?(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学 过的描写荷花的诗句,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 样红”等)从中可见,这些诗句所描写的荷花色泽鲜明、艳丽,却缺少了几分神韵和美感,那么, 是什么赋予了荷塘中的荷花如此神韵呢? 明确:本文段无一处写到塘上的月色,但荷塘缥缈如仙境,非月色下不得而见,可见,这一切, 都是因了月色的辉映才显得韵味深长。这是一幅飘渺朦胧的“月下荷塘”图 3、月下荷塘韵味悠长,令人遐思无限,那么,是何等月色造就了如此仙境般的荷塘呢? 提示:月色本是难状之景,画好更难,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描摹的呢? 指定一名学生朗读第五自然段
我们每个人应该都有过赏荷的经历,但在缥缈静谧的夜色下赏荷,恐怕又是另一番情趣了。接下 来让我们一起在朱自清先生的文字中领略一下月色辉映下的荷塘天地吧! 2、 指定一名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其他学生注意感悟文中营造出来的意境,并思考作者是从哪些角 度去展现这幅画面的。 明确: 荷叶田田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袅娜地开着的 荷花朵朵 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荷香缕缕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流水淙淙 脉脉 小结:作者分别从荷叶、荷花、荷香、流水这四个方面描绘了荷的神韵,读着作者生动传神的描 摹,我们似乎闻到了荷香缕缕,看到了朵朵荷花在月色映照下轻舞飞扬、婀娜多姿、美妙无比…… 那么,作者是如何表现的呢,为什么能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思妙想呢?(转而分析文段的艺术表现 手法) 荷叶田田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微风吹拂,荷叶轻摇——舞女翩翩起舞 (拟人手法的运用写出荷叶姿态婀娜,在风中飘舞的动态美,两者相似) 袅娜地开着的→“袅娜”一词原指女子姿态优美,写出荷的仪态万千 荷花朵朵 羞涩地打着朵儿的→“羞涩”写女子神情,把荷花含苞欲放比做女子犹抱琵琶半遮 面的不胜娇羞情状,赋予荷花以生命力,惹人怜爱 荷香缕缕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向听觉转移,把极为个体化的私人体验转化 为可感可听的歌声,用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时断时续、 若有若无描摹荷香的清淡缥缈、若有若无,新颖且恰当 淙淙流水 脉脉 写出了流水含情、静默无声 可见,比喻、拟人、通感等多种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赋予了荷以生命力,富有动感,不仅写出 了荷的神韵,作者对荷的喜爱之情也跃然纸上。 回想一下,我们平常所见的荷花是否也如此仪态万千、令人浮想联翩呢?(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学 过的描写荷花的诗句,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 样红”等)从中可见,这些诗句所描写的荷花色泽鲜明、艳丽,却缺少了几分神韵和美感,那么, 是什么赋予了荷塘中的荷花如此神韵呢? 明确:本文段无一处写到塘上的月色,但荷塘缥缈如仙境,非月色下不得而见,可见,这一切, 都是因了月色的辉映才显得韵味深长。这是一幅飘渺朦胧的“月下荷塘”图。 3、月下荷塘韵味悠长,令人遐思无限,那么,是何等月色造就了如此仙境般的荷塘呢? 提示:月色本是难状之景,画好更难,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描摹的呢? 指定一名学生朗读第五自然段
上文作者用优美的笔触描摹了一幅月色笼罩下的荷塘美景,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第二幅画面: 塘上月色 月光如流水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字写出月光照耀由上而下,一泻无遗,富有 动感(正面落墨) 青雾缭绕浮起在荷塘上 “浮”写出朦胧月色下雾气扩散上升, 轻飘如梦境(侧面烘托) 叶子和花 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月光辉映下荷花的晶莹剔透、纯净美好(侧面烘托) 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淡云绕月 不能朗照,恰到好处 树影斑驳倩影如画“画”一字传神 月色并不均匀光影和谐,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光和影的和谐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但名曲旋律的和谐却可感可闻,作者用 它来形容光影的和谐,恰当且引发联 想,通感的运用为文章增添了不少亮色 小结: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依稀可辨的一团混沌而已,在作者的笔下却似乎看得见、摸得 着,他是如何描摹得这样地惟妙惟肖呢? 明确:既从正面落墨,又从侧面烘托,动词的选用精当(体现朱自清散文语言的“新而不失自 然”这一特点) 4、月色如水,青雾缭绕,置身其中,恍若误入仙境,荷塘的神韵,唯有在这样的月色下才更能体现 出来,同样,也只有在这样的月色辉映下,荷塘才成其为一幅优美而令人陶醉的画卷。诗情画 意般的画面从来就不是孤立存在的,得有相宜的周围景物与之相映衬,相得益彰,才能构成 幅完整和谐的画面,才能给人以无限美的感受。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之所以“文中有画,画 中有情”,就在于他不仅仅写出了月下荷塘的佳境,描摹了塘上迷人的月色,与此同时,他还为 这样的月色、这样的荷塘选取了一个绝妙的背景画面。现在,让我们一起把目光投向第三幅画 面一—荷塘四周。 树木环绕 树色阴阴,像烟雾 远山包围隐隐约约 远景 路灯光 没精打采,是渴睡人的眼 蝉鸣蛙叫 热闹 →近景 (蝉鸣蛙叫一方面衬出夜的静谧,一方面表现“我”在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 时已进入到超然物外、物我两忘的境界,而蝉鸣蛙叫惊醒梦中人,把作者的思 绪拉回到现实中来) 总结:在写景这一层面上,作者以独步小径时的所见所闻始,以蝉鸣蛙叫惊醒赏荷人戛然 收尾,分别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描绘了荷塘景致,层次井然有序,读着作者富有动感的文字,读 者眼前仿佛呈现出一幅幅立体感很强的画面,让人产生如临其境的感受,朱自淸不愧是一个卓 越而优秀的丹青妙手。这也正印证了别人对《荷塘月色》一文的高度评价:文中有画。那么 置身于如此赏心悦目的优美画面中,作者的心境又是怎样的呢?(由此进入到对文章另一层面 的学习:画中有情) 提示:记得在文章的开篇处作者告诉我们,“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他是怀着“颇不宁静 的心绪走出家门的,在观荷赏月的过程中他的“不宁静”是贯穿始终呢,还是情随景迁而发生
上文作者用优美的笔触描摹了一幅月色笼罩下的荷塘美景,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第二幅画面: 塘上月色 月光如流水 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泻”字写出月光照耀由上而下,一泻无遗,富有 动感(正面落墨) 青雾缭绕 浮起在荷塘上 “浮”写出朦胧月色下雾气扩散上升, 轻飘如梦境(侧面烘托) 叶子和花 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 月光辉映下荷花的晶莹剔透、纯净美好(侧面烘托) 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淡云绕月 不能朗照,恰到好处 树影斑驳 倩影如画 “画”一字传神 月色并不均匀 光影和谐,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光和影的和谐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但名曲旋律的和谐却可感可闻,作者用 它来形容光影的和谐,恰当且引发联 想,通感的运用为文章增添了不少亮色 小结: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依稀可辨的一团混沌而已,在作者的笔下却似乎看得见、摸得 着,他是如何描摹得这样地惟妙惟肖呢? 明确:既从正面落墨,又从侧面烘托,动词的选用精当(体现朱自清散文语言的“新而不失自 然”这一特点) 4、月色如水,青雾缭绕,置身其中,恍若误入仙境,荷塘的神韵,唯有在这样的月色下才更能体现 出来,同样,也只有在这样的月色辉映下,荷塘才成其为一幅优美而令人陶醉的画卷。诗情画 意般的画面从来就不是孤立存在的,得有相宜的周围景物与之相映衬,相得益彰,才能构成一 幅完整和谐的画面,才能给人以无限美的感受。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之所以“文中有画,画 中有情”,就在于他不仅仅写出了月下荷塘的佳境,描摹了塘上迷人的月色,与此同时,他还为 这样的月色、这样的荷塘选取了一个绝妙的背景画面。现在,让我们一起把目光投向第三幅画 面——荷塘四周。 树木环绕 树色阴阴,像烟雾 远山包围 隐隐约约 →远景 路灯光 没精打采,是渴睡人的眼 蝉鸣蛙叫 热闹 →近景 (蝉鸣蛙叫一方面衬出夜的静谧,一方面表现“我”在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 时已进入到超然物外、物我两忘的境界,而蝉鸣蛙叫惊醒梦中人,把作者的思 绪拉回到现实中来) 总结:在写景这一层面上,作者以独步小径时的所见所闻始,以蝉鸣蛙叫惊醒赏荷人戛然 收尾,分别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描绘了荷塘景致,层次井然有序,读着作者富有动感的文字,读 者眼前仿佛呈现出一幅幅立体感很强的画面,让人产生如临其境的感受,朱自清不愧是一个卓 越而优秀的丹青妙手。这也正印证了别人对《荷塘月色》一文的高度评价:文中有画。那么, 置身于如此赏心悦目的优美画面中,作者的心境又是怎样的呢?(由此进入到对文章另一层面 的学习:画中有情) 提示:记得在文章的开篇处作者告诉我们,“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他是怀着“颇不宁静” 的心绪走出家门的,在观荷赏月的过程中他的“不宁静”是贯穿始终呢,还是情随景迁而发生
变化呢? 通读全文,体会作者在画面中所传达出来的思想感情。在读的过程中尤其需要注意体会能反映作 者复杂微妙的心绪变化的句子或文段。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心绪不宁,是家事?是国事?我们不得而知。但显见得作者是因为心 里“颇不宁静”才想到要出去走走的,“心里颇不宁静”是他月夜漫步荷塘的导因,是写作的背 景和契机。有了郁积在心里的“不宁静”,于是才有下文夜游荷塘、观荷赏月的举动。接下来点 明了夜游荷塘的环境以及作者的心理背景,小径“幽僻”,这正与“心里颇不宁静”而寻求排遣 和发泄相吻合,所以走在这样“幽僻”的小径上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但是作者“却觉得很好”, 之所以“好”是因为置身在这样的月色下会使人产生错觉,觉得 “这一片无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已,到了另一世界里。 作者所谓的“另一世界”是一个 “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得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粥在郝可不m 这是一个身心都得到自由放松的世界。 这一段内心独白是作者月下独处的感受,抒发了他月下暂得的逍遥之乐与短暂的人生自由感、心 灵自由感。“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得是个 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句话透露出的信息是暗指 平常的自己劳心费神,在现实世界中不自由,心有牵羁。不能像今晚在这朦胧的月色下“什么都 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般自由。一个人只有在心无羁绊时才可能超然物外,进入浑然忘我的 自由境地,只有在体会着做一个自由的人时才能享受到“独处”的妙处。 置身于朦胧的月色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观赏田田的荷叶,朵朵荷花,溶溶月色,闻着缕缕清香, 心灵得到了极度自由的舒展,进入到一种浑然忘我的境界中去,此时此刻的作者已然把自己和周 围的景致融为一体了。然而这种臆想式的超然物外注定是短暂的,毕竟人是生活在现实之中的, 当作者从这种如梦如幻般的境界中被蝉鸣蛙叫惊醒过来时,他也很快地意识到这一点,不无惆怅、 不无遗憾地写道——“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 么也没有。”月下独处偷来的片刻逍遥,观赏荷塘美景时那种浑然忘我的精神自由感以及心理自 由感也随着梦境的消失而一并消失了。这是自由的独处境界与不自由的现实人生之间的矛盾,是 寻求超然与不得超然之间的矛盾,也是一种对人生、尤其是对人生中的美好事物转瞬即逝的感伤, 其中又暗含着对过去的幸福欢乐的一种贪恋与向往。所以,当这短暂的自由感消失之后,作者由 眼前的荷塘景象联想起历史上的采莲盛景,“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来了” 历史上江南采莲的盛况是热闹的,是风流的一—“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 唱着艳歌去的。采莲的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种嬉游的光景,是有趣的,但“可 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失望、惆怅之情溢于言表。这是由自由的独处境界与不自由的现 实人生之间的矛盾、寻求超然与不得超然的矛盾引发的另一种失落和怅惘:月下荷塘的恬静和江 南的采莲盛况,都是美好又都是短暂而又不可及的,所以,在挥之不去的失落感中,发出“这令 我到底惦着江南了”的感喟 因此,文中所描绘的画面,也都处处打上了作者情感变化的烙印:
变化呢? 5、 通读全文,体会作者在画面中所传达出来的思想感情。在读的过程中尤其需要注意体会能反映作 者复杂微妙的心绪变化的句子或文段。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心绪不宁,是家事?是国事?我们不得而知。但显见得作者是因为心 里“颇不宁静”才想到要出去走走的,“心里颇不宁静”是他月夜漫步荷塘的导因,是写作的背 景和契机。有了郁积在心里的“不宁静”,于是才有下文夜游荷塘、观荷赏月的举动。接下来点 明了夜游荷塘的环境以及作者的心理背景,小径“幽僻”,这正与“心里颇不宁静”而寻求排遣 和发泄相吻合,所以走在这样“幽僻”的小径上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但是作者“却觉得很好”, 之所以“好”是因为置身在这样的月色下会使人产生错觉,觉得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作者所谓的“另一世界”是一个 “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得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是一个身心都得到自由放松的世界。 这一段内心独白是作者月下独处的感受,抒发了他月下暂得的逍遥之乐与短暂的人生自由感、心 灵自由感。“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得是个 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句话透露出的信息是暗指 平常的自己劳心费神,在现实世界中不自由,心有牵羁。不能像今晚在这朦胧的月色下“什么都 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般自由。一个人只有在心无羁绊时才可能超然物外,进入浑然忘我的 自由境地,只有在体会着做一个自由的人时才能享受到“独处”的妙处。 置身于朦胧的月色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观赏田田的荷叶,朵朵荷花,溶溶月色,闻着缕缕清香, 心灵得到了极度自由的舒展,进入到一种浑然忘我的境界中去,此时此刻的作者已然把自己和周 围的景致融为一体了。然而这种臆想式的超然物外注定是短暂的,毕竟人是生活在现实之中的, 当作者从这种如梦如幻般的境界中被蝉鸣蛙叫惊醒过来时,他也很快地意识到这一点,不无惆怅、 不无遗憾地写道——“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 么也没有。”月下独处偷来的片刻逍遥,观赏荷塘美景时那种浑然忘我的精神自由感以及心理自 由感也随着梦境的消失而一并消失了。这是自由的独处境界与不自由的现实人生之间的矛盾,是 寻求超然与不得超然之间的矛盾,也是一种对人生、尤其是对人生中的美好事物转瞬即逝的感伤, 其中又暗含着对过去的幸福欢乐的一种贪恋与向往。所以,当这短暂的自由感消失之后,作者由 眼前的荷塘景象联想起历史上的采莲盛景,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来了”—— 历史上江南采莲的盛况是热闹的,是风流的——“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 唱着艳歌去的。采莲的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种嬉游的光景,是有趣的,但“可 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失望、惆怅之情溢于言表。这是由自由的独处境界与不自由的现 实人生之间的矛盾、寻求超然与不得超然的矛盾引发的另一种失落和怅惘:月下荷塘的恬静和江 南的采莲盛况,都是美好又都是短暂而又不可及的,所以,在挥之不去的失落感中,发出“这令 我到底惦着江南了”的感喟。 因此,文中所描绘的画面,也都处处打上了作者情感变化的烙印:
月夜出游 颇不宁静 独步小径 超然物外 观荷赏月 浑然忘我 返回家门 怅惘失落 可见,在这次夜游荷塘的过程中,景观所折射出来的也是作者的一次心路历程。他怀着“颇 不宁静的”的心绪走出家门,夜游荷塘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当然也就都带上了作者个人的情感色彩 是他“颇不宁静”的心绪的有意无意的自然流露,景中含情,情随景迁,“一切景语皆情语”。 (四)拓展探究 关于《荷塘月色》一文的主题,向来争论不休、众说纷纭,但也从无定论。 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 1、认为该文借景抒情,意在表现作者愁闷凄凉的心境: 2、认为作者沉醉于荷塘月色的美景之中,意在逃避现实,从矛盾的痛苦之中得到暂时的解脱, 文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3、认为是在表现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或者,文中所抒发的,仅仅是作者夜游荷塘时的一时感想、是作者本人的一种不平静的心绪 的自然流露而已?你是怎么看待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的?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和探讨一下对 本文的主题的看法。 (五)作业:对于本文所要表现的主题,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课文,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赏析文 章。看法不求统一,只要能够自圆其说、言之成理即可
月夜出游 → 颇不宁静 ↓ 独步小径 → 超然物外 ↓ 观荷赏月 → 浑然忘我 ↓ 返回家门 → 怅惘失落 可见,在这次夜游荷塘的过程中,景观所折射出来的也是作者的一次心路历程。他怀着“颇 不宁静的”的心绪走出家门,夜游荷塘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当然也就都带上了作者个人的情感色彩, 是他“颇不宁静”的心绪的有意无意的自然流露,景中含情,情随景迁,“一切景语皆情语”。 (四) 拓展探究 关于《荷塘月色》一文的主题,向来争论不休、众说纷纭,但也从无定论。 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 1、 认为该文借景抒情,意在表现作者愁闷凄凉的心境; 2、 认为作者沉醉于荷塘月色的美景之中,意在逃避现实,从矛盾的痛苦之中得到暂时的解脱, 文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3、 认为是在表现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或者,文中所抒发的,仅仅是作者夜游荷塘时的一时感想、是作者本人的一种不平静的心绪 的自然流露而已?你是怎么看待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的?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和探讨一下对 本文的主题的看法。 (五)作业:对于本文所要表现的主题,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课文,写一篇 500 字左右的赏析文 章。看法不求统一,只要能够自圆其说、言之成理即可。 2006、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