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案 教学简况 餐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2学时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学时安排 3学时 第二节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6学时) 1学时 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体能动性 授课专业 全校所有专业 授课对象 本科生 任课教师 范明水 职称 讲师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着重 教学目的 和要求 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观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 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了理论基础。 重点: 1、世界的物质性 2、 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3、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重点难点 4、唯物辩证法是根本方法 难点: 1、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 基本知识:世界的物质性;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事物的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唯物 辩证法是根本方法;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主观能动性与客观 “三基” 分析 规律性的辨证统一。 基本理论:辩证唯物主义原理 基本方法:理论联系实讲#授。 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辅以启发式、案例教学,适当提问、讨论。 教学手段以多媒体教学为主,配合板书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案 教 学 简 况 章 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学时安排 (6学时) 2 学时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3 学时 第二节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1 学时 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体能动性 授课专业 全校所有专业 授课对象 本科生 任课教师 范明水 职 称 讲师 教学目的 和要求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着重 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观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 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了理论基础。 重点难点 重点: 1、世界的物质性 2、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3、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4、唯物辩证法是根本方法 难点: 1、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 “三基” 分析 基本知识:世界的物质性;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事物的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唯物 辩证法是根本方法;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主观能动性与客观 规律性的辨证统一。 基本理论: 辩证唯物主义原理 基本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讲授。 教学方法 以讲授为主,辅以启发式、案例教学,适当提问、讨论。 教学手段 以多媒体教学为主,配合板书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我们面对的世界,生机勃勃,奥妙无穷。世界是什么?人 与世界的关系是怎样的?这是生活在世界中的人们不能不回答 的问题,也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首先搞清的问题。 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自然界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按其自身的运动规律不断地 自发演化,形成了其发展的多样性。而人类的产生使自然界的 演化发生了新的飞跃。人通过劳动使自己从自然界中分化出 来,形成了人类社会,世界从此有了自然与社会的区别。显然 从世界演进的过程看,自然界是先于人类而存在的,是人类社 会产生、发展的前提和物质基础。人类也正是在谋求物质资料 以维持自身生存和不断改善自身生活条件的长期劳动实践中 形成了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观是人们对于自身、世界以及人 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 教学纳容造世界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和世界观 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而一定的 的方法论又体现着一定的世界观并影响世界观。哲学就是理论 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又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 人类从自然界分化出来并产生意识以来,世界上的万事万 物归纳起来无非是两大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人类的 切活动归纳起来无非是两大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世界 上的两大现象和人类的这两大活动,都不能不涉及思维和存 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这两者的关系问题是人类认识和 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最基本问题,同时也就必然成为哲学不能 回避的基本问题。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 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何 者为世界的本原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 和唯心主义的惟一标准。凡是承认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派生的,属于唯物主义
2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我们面对的世界,生机勃勃,奥妙无穷。世界是什么?人 与世界的关系是怎样的?这是生活在世界中的人们不能不回答 的问题,也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首先搞清的问题。 (一) 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自然界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按其自身的运动规律不断地 自发演化,形成了其发展的多样性。而人类的产生使自然界的 演化发生了新的飞跃。人通过劳动使自己从自然界中分化出 来,形成了人类社会,世界从此有了自然与社会的区别。显然, 从世界演进的过程看,自然界是先于人类而存在的,是人类社 会产生、发展的前提和物质基础。人类也正是在谋求物质资料 以维持自身生存和不断改善自身生活条件的长期劳动实践中, 形成了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观是人们对于自身、世界以及人 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 造世界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方法论和世界观 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而一定的 的方法论又体现着一定的世界观并影响世界观。哲学就是理论 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又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 人类从自然界分化出来并产生意识以来,世界上的万事万 物归纳起来无非是两大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人类的一 切活动归纳起来无非是两大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世界 上的两大现象和人类的这两大活动,都不能不涉及思维和存 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这两者的关系问题是人类认识和 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最基本问题,同时也就必然成为哲学不能 回避的基本问题。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 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 ,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何 者为世界的本原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 和唯心主义的惟一标准。凡是承认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派生的,属于唯物主义
派别。凡是承认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认为物质不过是精 神的产物和表现的,属于唯心主义派别。 第二个方面,是思维能否反映存在,世界是否可以认识 的问题,也可称为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对此问题的 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可知论认为世界 是可以认识的:所有唯物主义者和大多数唯心主义者都主张世 界是可以认识和把握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们认识 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在哲学史上,只有少数哲学家主张不可 知论。 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其中第 一方面是根本的,是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回答决定了哲学的 路线和方向,是解决第二方面的前提和基础。 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教学纳容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 会意识,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从古到今,唯物主 义对物质概念的理解,经历了从朴素到科学、从片面到全面 的认识过程。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等同于具体物质形态。如 中国的五行说“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印度的“地 水火风”。 2、近代形而上学物质观:认为原子是“宇宙之砖”,原子 的属性是物质的属性。特征:在自然科学的基础上,克服了直 观朴素性。局限性在于:把特殊的物质层次(原子)误认为物 质的一般把原子的个性当成物质的共性,不理解一般与特殊, 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将特定历史条件下物质结构的自然科学理 论混同于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不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是半 截子的唯物主义。 3、辨证唯物主义物质观:恩格斯在理解物质概念时,把 “物质”和“实物”加以区别,认为“物质”是一般的、共性 的东西,而“实物”是个别的,感性经验的东西。经验世界中
3 教学内容 派别。凡是承认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认为物质不过是精 神的产物和表现的,属于唯心主义派别。 第二个方面,是思维能否反映存在,世界是否可以认识 的问题,也可称为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对此问题的 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可知论认为世界 是可以认识的;所有唯物主义者和大多数唯心主义者都主张世 界是可以认识和把握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们认识 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在哲学史上,只有少数哲学家主张不可 知论。 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其中第 一方面是根本的,是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回答决定了哲学的 路线和方向,是解决第二方面的前提和基础。 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 会意识,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从古到今,唯物主 义对物质概念的理解,经历了从朴素到科学、从片面到全面 的认识过程。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等同于具体物质形态。 如 中国的五行说:“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印度的“地 水火风”。 2、近代形而上学物质观:认为原子是“宇宙之砖”,原子 的属性是物质的属性。特征:在自然科学的基础上,克服了直 观朴素性。局限性在于:把特殊的物质层次(原子)误认为物 质的一般,把原子的个性当成物质的共性,不理解一般与特殊、 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将特定历史条件下物质结构的自然科学理 论混同于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不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是半 截子的唯物主义。 3、辨证唯物主义物质观:恩格斯在理解物质概念时,把 “物质”和“实物”加以区别,认为“物质”是一般的、共性 的东西,而“实物”是个别的,感性经验的东西。经验世界中
我们能用感官感知的物质具体形态,如山、水、桌子等都是“实 物”。“物质”不同于“实物”,同时又同“实物”有内在联系 即它是从“实物的总和”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实物的共同属性。 恩格斯说,物质"“这样的名词无非是简称,我们就用这种简称 把许多不同的、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 把握住。”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 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 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 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物质 世界的主观映像。 教学内容 意识从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它的形成经历 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级生物 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的意 识。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 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 用: 案例:狼孩卡马拉的故事;猪孩王显凤的故事。 劳动使猿脑变为人脑,即意识的物质器官,提供了必要途 径;劳动产生语言并为意识完善提供了必要形式:劳动提供和 丰富了意识的内容,促进意识向深层次发展。社会劳动是意识 产生的决定性因素。马克思指出:“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 物,而且只要有人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物质。”“观念的东 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 而已。”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与 物质。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意义: 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物质主义一元论 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有力批判了不可知论。 3、坚持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4 教学内容 我们能用感官感知的物质具体形态,如山、水、桌子等都是“实 物”。“物质”不同于“实物”,同时又同“实物”有内在联系, 即它是从“实物的总和”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实物的共同属性。 恩格斯说,物质“这样的名词无非是简称,我们就用这种简称, 把许多不同的、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 把握住。”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 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 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 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物质 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从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它的形成经历 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级生物 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的意 识。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 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 用: 案例:狼孩卡马拉的故事;猪孩王显凤的故事。 劳动使猿脑变为人脑,即意识的物质器官,提供了必要途 径;劳动产生语言并为意识完善提供了必要形式;劳动提供和 丰富了意识的内容,促进意识向深层次发展。社会劳动是意识 产生的决定性因素。马克思指出:“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 物,而且只要有人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物质。”“观念的东 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 而已。”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与 物质。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意义: 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物质主义一元论, 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有力批判了不可知论。 3、坚持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问题,是回答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 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 世界的本源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 质性,世界的统一性在于他的物质性。 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1)运动的涵义:运动是标志世界的一般变化和一般过 程的哲学范畴,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割性 ①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教学纳容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3)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④静止的含义:所谓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 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从哲学上 讲,静止就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②静止的表现形式:其一是指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 其二是指没有发生质变。 ③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运动是无条件的、永 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总是暂时的和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相互贯通、相互渗透:运动和静止互相转 化。 ④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意义。静止是运动的量度,是了解 运动的前提;是理解物质多样性的条件;是认识和利用事物的 基础。 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1)时间和空间的涵义及其特性。 时间: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时间的特性是 一维性。 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空间的特点是 三维性
5 教学内容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问题,是回答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 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 世界的本源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 质性,世界的统一性在于他的物质性。 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1)运动的涵义:运动是标志世界的一般变化和一般过 程的哲学范畴,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割性 ①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3)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①静止的含义:所谓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 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从哲学上 讲,静止就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②静止的表现形式:其一是指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 其二是指没有发生质变。 ③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运动是无条件的、永 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总是暂时的和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相互贯通、相互渗透;运动和静止互相转 化。 ④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意义。静止是运动的量度,是了解 运动的前提;是理解物质多样性的条件;是认识和利用事物的 基础。 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1)时间和空间的涵义及其特性。 时间: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时间的特性是 一维性。 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空间的特点是 三维性
(2)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统一性 时间空间离不开运动物质,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空间。时 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离,时间通常有年、月、日单位 它们都是以物质在空间中的运动来测量的。空间是以物质在时 间上的运动测量的,测量广阔的宇宙空间用光年,测量狭小的 微空间用物质波、电滋波。 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是不存在的。其一,物体体积无论大小,都要占有一定的空间 其二,物体寿命无论长短,都要经历一定的时间。 (3)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时空的绝对性:指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 为转移的;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无条件的,因 教学纳容 而是绝对的。 时空相对性指时间和空间因物质具体形态和运动形式的 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性。 (4)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与有限性 时间和空间无限性的涵义时间无始无终空间无边无际! 时间和空间有限性的涵义:具体事物所经历的时间是有限 的;具体事物所占有的空间是有限的。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人类之所以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才能认识世界和改 造世界,就在于客观世界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比一人的意 识为转移的:人类之所以能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认识世界和 改造世界,就在于客观世界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而规律是 可以被人类认识和利用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不仅解释了自 然界和社会的物质统一性,而且阐明了实践在人类社会中的根 本地位,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实践概念已经出现,但不科 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谓实践,就是人类为了自己的理想所进 行的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这个定义有两层含义:
6 教学内容 (2)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统一性 时间空间离不开运动物质,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空间。时 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离,时间通常有年、月、日单位, 它们都是以物质在空间中的运动来测量的。空间是以物质在时 间上的运动测量的,测量广阔的宇宙空间用光年,测量狭小的 微空间用物质波、电磁波。 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是不存在的。其一,物体体积无论大小,都要占有一定的空间; 其二,物体寿命无论长短,都要经历一定的时间。 (3)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时空的绝对性:指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 为转移的;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无条件的,因 而是绝对的。 时空相对性:指时间和空间因物质具体形态和运动形式的 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性。 (4)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与有限性 时间和空间无限性的涵义:时间无始无终;空间无边无际。 时间和空间有限性的涵义:具体事物所经历的时间是有限 的;具体事物所占有的空间是有限的。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人类之所以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才能认识世界和改 造世界,就在于客观世界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比一人的意 识为转移的;人类之所以能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认识世界和 改造世界,就在于客观世界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而规律是 可以被人类认识和利用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不仅解释了自 然界和社会的物质统一性,而且阐明了实践在人类社会中的根 本地位,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 (一) 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实践概念已经出现,但不科 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谓实践,就是人类为了自己的理想所进 行的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这个定义有两层含义:
第一,这一概念把人类活动同动物的活动区别开来了 因为“改造世界”是人所特有的活动,动物只能适应世界: 第二,实践具有物质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又把实践 同精神活动区别开来了。“客观物质活动”是同精神活动相对 立的。 所以,实践既是属人的活动,又是物质性活动,前者体 现了主体性原则,后者体现了客观性原则。 2.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从上述实践范畴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到实践具有以下三 个基本特征: (1)客观性。就是说实践是一种感性物质性活动,它同 感性直观客体一样具有客观实在性。 (2)自觉能动性。实践的自觉性是说,实践是有意识有 教学纳容目的的活动,实践要受理想、目的、认识的指导,因而是自觉 性的活动。实践的能动性是说,人的实践能改造世界,能创造 出世界上原本没有的新东西,即人化自然,属人世界。没有实 践我们不可能有今天所享用的各种用器、环境。实践造成了不 同于“自在世界”的“人化世界”,即把一个世界变成了两个 世界。实践可以分化世界,能创造出一个更适合人的本性和理 想的世界。这就是实践的能动性。 (3)社会历史性。实践的社会性是说,实践不是孤立的 个人的活动,而是社会的人在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活动。实践的 历史性是说,实践的对象、规模、深度、广度是随历史的发展 而变化的。今天的现时的实践中都有着以往历史所积累下来的 东西,如经验、传统、文化、积习等。没有历史,人的实践动 同动物的活动差别不大了,所以实践总是历史的实践。 实践都是人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这是实践的共性本质 但实践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而且随着分工的发展实践的 形式会越来越多。概括各种实践形式,可将其分为三种最基本 的形式。 (1)生产实践。这是人改造自然世界的活动。农民种地, 工人作工、司机开车、矿工采矿、石油工人开采石油等都是改
7 教学内容 第一,这一概念把人类活动同动物的活动区别开来了, 因为 “改造世界”是人所特有的活动,动物只能适应世界; 第二,实践具有物质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又把实践 同精神活动区别开来了。“客观物质活动”是同精神活动相对 立的。 所以,实践既是属人的活动,又是物质性活动,前者体 现了主体性原则,后者体现了客观性原则。 2.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从上述实践范畴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到实践具有以下三 个基本特征: (1)客观性。就是说实践是一种感性物质性活动,它同 感性直观客体一样具有客观实在性。 (2)自觉能动性。实践的自觉性是说,实践是有意识有 目的的活动,实践要受理想、目的、认识的指导,因而是自觉 性的活动。实践的能动性是说,人的实践能改造世界,能创造 出世界上原本没有的新东西,即人化自然,属人世界。没有实 践我们不可能有今天所享用的各种用器、环境。实践造成了不 同于“自在世界”的“人化世界”,即把一个世界变成了两个 世界。实践可以分化世界,能创造出一个更适合人的本性和理 想的世界。这就是实践的能动性。 (3)社会历史性。实践的社会性是说,实践不是孤立的 个人的活动,而是社会的人在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活动。实践的 历史性是说,实践的对象、规模、深度、广度是随历史的发展 而变化的。今天的现时的实践中都有着以往历史所积累下来的 东西,如经验、传统、文化、积习等。没有历史,人的实践就 同动物的活动差别不大了,所以实践总是历史的实践。 实践都是人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这是实践的共性本质, 但实践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而且随着分工的发展实践的 形式会越来越多。概括各种实践形式,可将其分为三种最基本 的形式。 (1)生产实践。这是人改造自然世界的活动。农民种地、 工人作工、司机开车、矿工采矿、石油工人开采石油等都是改
造自然的物质生产活动。物质生产实践是各种实践活动的基 础,没有这种活动人的其他一切活动都无法进行。人对自然世 界的认识和了解就是在物质生产实践中进行的。生产实践是认 识的基本来源。 (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人对自然的改造活动是在社 会关系中进行的,社会关系是否合理会影响生产的效率和分配 是否公平、正义。因而,处理和调整社会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 关系就变得十分重要。我们进行的政经体制改革、司法人员办 案、行政人员办公、开会等都是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人 在这种活动中了解和认识了社会,形成了社会科学知识。(柏 拉图为实现其理想国的三次叙利亚之行)) (3)科学实验。科学实验是专门为了认识世界而进行的 种探索性、准备性、尝试性、学习性的实践活动。精神生产 教学内容活动,是人们为社会创造精神产品并以一定的对象化的形式提 供给社会的活动,主要包括科学、艺术、文化教育以及意识形 态等方面的探索性和创造性活动。精神生产和纯粹精神过程有 所不同,它需要物质手段,如写文章需要笔、纸等,其产品 作为物化的东西要进入社会。 以上所讲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 体。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 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的现实基础。劳动实践既是人 类所特有的活动,也是社会生活的本质特征。因为: 第一,劳动是决定人和人类社会分化于自然的决定性因素; 第二,劳动是人和人类社会存在的基本方式 第三,劳动是实践活动贯穿于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 第四,劳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 实践是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过程,其中 实践不仅改造客观世界而且形成人的主观世界,它是主观世界 和客观世界、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实践不 仅具有认识论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具有世界观的意义
8 教学内容 造自然的物质生产活动。物质生产实践是各种实践活动的基 础,没有这种活动人的其他一切活动都无法进行。人对自然世 界的认识和了解就是在物质生产实践中进行的。生产实践是认 识的基本来源。 (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人对自然的改造活动是在社 会关系中进行的,社会关系是否合理会影响生产的效率和分配 是否公平、正义。因而,处理和调整社会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 关系就变得十分重要。我们进行的政经体制改革、司法人员办 案、行政人员办公、开会等都是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人 在这种活动中了解和认识了社会,形成了社会科学知识。(柏 拉图为实现其理想国的三次叙利亚之行) (3)科学实验。科学实验是专门为了认识世界而进行的一 种探索性、准备性 、尝试性、学习性的实践活动。精神生产 活动,是人们为社会创造精神产品并以一定的对象化的形式提 供给社会的活动,主要包括科学、艺术、文化教育以及意识形 态等方面的探索性和创造性活动。精神生产和纯粹精神过程有 所不同,它需要物质手段,如写文章需要笔、纸 等,其产品 作为物化的东西要进入社会。 以上所讲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 体。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 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的现实基础。劳动实践既是人 类所特有的活动,也是社会生活的本质特征。因为: 第一,劳动是决定人和人类社会分化于自然的决定性因素; 第二,劳动是人和人类社会存在的基本方式; 第三,劳动是实践活动贯穿于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 第四,劳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 实践是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过程,其中, 实践不仅改造客观世界而且形成人的主观世界,它是主观世界 和客观世界、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实践不 仅具有认识论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具有世界观的意义
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分化:二者具有异质性;二者的发 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 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二者在内容上是同构的;二 者的运动规律具有同一性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又是相互转化 的。 实践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人在实践活动中并非仅仅接受 客观世界及其规律,而且要依据自己的目的利用客观规律改变 客观世界的现存情况,使它成为符合人的目的要求的新状态 即属人世界。因此在实践中,在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分化统 的过程中,又形成自在世界与属人世界。 自在世界与属人世界的对立: 自在世界的运动变化是自发的、盲目的;属人世界与人的 活动不可分离,其独特性在于它的主体性及其对主体实践活动 教学内容的依赖性。 自在世界与属人世界的统一: 1、自在世界构成了人类世界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基础。 2、天然自然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转化为人化自然,同时人 化自然不可避免要参与到整个大自然的运动过程中。一方面自 在世界的运动以其强大的力量强行铲除人化自然的痕迹,使人 的活动成果趋于淡化和消失,另一方面,人化自然改变自然规 律起作用的范围和结果,改变各种自然过程特别是生物圈内的 物质、能量的流通与变换。 3、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都具有客观实在性。 实践的世界观意义:人类世界在内容上包含自然和社会 但不是自然界和社会的相加,而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 然与人类社会“二位一体”的世界。实践改造自然,不仅仅是 改变自然物的形态,更重要的是在自然物中贯注人的需要、目 的和本质力量,使其从“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从 而创造按照自在世界本身的运动不可能产生的事物。实践改造 世界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创造世界的过程,实践因此具有世界 观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通过实践反映世界,建构了 种新世界观,从而消除了精神的历史与物质的自然对立的神
9 教学内容 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分化:二者具有异质性;二者的发 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 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二者在内容上是同构的;二 者的运动规律具有同一性;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又是相互转化 的。 实践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人在实践活动中并非仅仅接受 客观世界及其规律,而且要依据自己的目的利用客观规律改变 客观世界的现存情况,使它成为符合人的目的要求的新状态, 即属人世界。因此在实践中,在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分化统一 的过程中,又形成自在世界与属人世界。 自在世界与属人世界的对立: 自在世界的运动变化是自发的、盲目的;属人世界与人的 活动不可分离,其独特性在于它的主体性及其对主体实践活动 的依赖性。 自在世界与属人世界的统一: 1、自在世界构成了人类世界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基础。 2、天然自然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转化为人化自然,同时人 化自然不可避免要参与到整个大自然的运动过程中。一方面自 在世界的运动以其强大的力量强行铲除人化自然的痕迹,使人 的活动成果趋于淡化和消失,另一方面,人化自然改变自然规 律起作用的范围和结果,改变各种自然过程特别是生物圈内的 物质、能量的流通与变换。 3、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都具有客观实在性。 实践的世界观意义:人类世界在内容上包含自然和社会, 但不是自然界和社会的相加,而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 然与人类社会“二位一体”的世界。实践改造自然,不仅仅是 改变自然物的形态,更重要的是在自然物中贯注人的需要、目 的和本质力量,使其从“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从 而创造按照自在世界本身的运动不可能产生的事物。实践改造 世界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创造世界的过程,实践因此具有世界 观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通过实践反映世界,建构了一 种新世界观,从而消除了精神的历史与物质的自然对立的神
话。 (三)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劳动实践是人和人类自然分化于自然的决定性因素。 劳动创造了人。 2、实践是人和人类社会存在的基本方式 马克思:“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 的性质”。动物的生命活动:消极适应、本能、生理结构、活 动器官、生存。人:利用工具、积极改造、生活,活出意义、 价值。(中国古代的人禽之辨日常生活中骂人时的如禽兽,或 禽兽不如) 3、实践活动贯穿于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物质资料的生 产活动内在的包含三重关系: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己思 想意识。解决这三种关系,就是生产实践、调整社会关系的实 践和创造精神文化的实践,因此就构成社会生活的三大基本领 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领域、政治生活领域和精神生活领域。 4、劳动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 教学内容 第二节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上节课我们讲了唯物论,回答了世界是什么的问题,知道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以时间、空间为存在方式不断运动、变 化的。本节课我们讲辩证法,要回答世界怎么样的问题,即物 质世界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如果说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 哲学的基石,那么,辩证法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灵魂。辩证 法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学习和掌握好唯物辩证法,对我们 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将起到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使我们 终生受益。 一、联系、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具有普遍性和多样 性。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 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和全面的观点看世界;
10 教学内容 话。 (三)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劳动实践是人和人类自然分化于自然的决定性因素。 劳动创造了人。 2、实践是人和人类社会存在的基本方式 马克思:“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 的性质”。动物的生命活动:消极适应、本能、生理结构、活 动器官、生存。人:利用工具、积极改造、生活,活出意义、 价值。(中国古代的人禽之辨日常生活中骂人时的如禽兽,或 禽兽不如) 3、实践活动贯穿于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物质资料的生 产活动内在的包含三重关系: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己思 想意识。解决这三种关系,就是生产实践、调整社会关系的实 践和创造精神文化的实践,因此就构成社会生活的三大基本领 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领域、政治生活领域和精神生活领域。 4、劳动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 第二节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上节课我们讲了唯物论,回答了世界是什么的问题,知道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以时间、空间为存在方式不断运动、变 化的。本节课我们讲辩证法,要回答世界怎么样的问题,即物 质世界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如果说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 哲学的基石,那么,辩证法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灵魂。辩证 法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学习和掌握好唯物辩证法,对我们 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将起到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使我们 终生受益。 一、联系、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具有普遍性和多样 性。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 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和全面的观点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