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胜生命的困窘—贫困生 主题词 经济困难确实是个人无法选择的一种生活的困窘,它也给生命的发展带来了 沉重的债务和心理压力;由于必须面对许多实际而棘手的生活困难,贫困生(更 准确说应为经济困难学生)可能无暇真正体味大学校园生活的丰富多彩:同在一 片蓝天下,他们注定要付出更多的汗水和努力才能得到与其他同学一样的收获! 当生命遭遇贫困的时候,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表现:有的视贫困为伤疤,把它藏 在内心深处;有的视贫困为魔咒,任其左右自己的命运;更多的则把贫困当作激 流,在与它的搏斗中使自己的风帆向着理想不断前行。贫困是一副沉重的镣铐 考验我们脆弱的自尊,压抑我们张扬的灵魂;同时,贫困也是一所独特的学校 锤炼我们坚强的意志,增强我们激昂的斗志。贫困如同一片魔术的天空,阳光明 媚还是阴云密布,关键在于我们面对它的心态;贫困也像一把双刃剑,为我所用 还是损人害己,关键在于我们面对它的行动。战胜生命的困窘,贫困留给我们的 就是宝贵的财富。 案例回放 生命的历练,贫困的收获 一、面对困难不退缩,把上大学的机会给了哥哥自己外出打工
战胜生命的困窘——贫困生 主 题 词 经济困难确实是个人无法选择的一种生活的困窘,它也给生命的发展带来了 沉重的债务和心理压力;由于必须面对许多实际而棘手的生活困难,贫困生(更 准确说应为经济困难学生)可能无暇真正体味大学校园生活的丰富多彩;同在一 片蓝天下,他们注定要付出更多的汗水和努力才能得到与其他同学一样的收获。 当生命遭遇贫困的时候,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表现:有的视贫困为伤疤,把它藏 在内心深处;有的视贫困为魔咒,任其左右自己的命运;更多的则把贫困当作激 流,在与它的搏斗中使自己的风帆向着理想不断前行。贫困是一副沉重的镣铐, 考验我们脆弱的自尊,压抑我们张扬的灵魂;同时,贫困也是一所独特的学校, 锤炼我们坚强的意志,增强我们激昂的斗志。贫困如同一片魔术的天空,阳光明 媚还是阴云密布,关键在于我们面对它的心态;贫困也像一把双刃剑,为我所用 还是损人害己,关键在于我们面对它的行动。战胜生命的困窘,贫困留给我们的 就是宝贵的财富。 案例回放 生命的历练,贫困的收获 一、面对困难不退缩,把上大学的机会给了哥哥自己外出打工
1984年,宫晓芳出生在山西省昔阳县皋落镇桃躯村的一个贫困家庭。她有着 很多贫困孩子相似的生活背景:全家五口人,父母和哥哥,还有一位已是耄耋之 年的奶奶。父亲宫素敏因劳累过度,早年落下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根本下不了 地,家庭的重担,由母亲张兰英一个人承担。这个家徒四壁、一贫如洗的家庭, 竭尽全力供兄妹俩上学,欠下一笔笔外债。 宫晓芳本人,面对求学道路上的一个又一个困难,始终没有退缩。2002年, 宫晓芳与哥哥同时考取大学。面对负债累累的家,宫晓芳经过痛苦抉择放弃了向 往已久的大学梦想:“让哥哥上吧.”。随后,她带着读高中时省下的100 元钱独自到北京打工。在最初的一个星期,她每天早上从早市上买1块钱的馒头 作为自己一天的干粮,晚上就蜷缩在火车站旁的长凳上,渴了就找个地方接点水 喝。她孤身一人,既无一技之长,又无人帮衬,只能靠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谋生。 孤身在繁华的首都限难某生,宫晓芳有的新的相法。地深深感受就此打工 是没有出路的,要上学,要自强,要顾强拼搏改变自己的命运。2003年再次高 考的她,考取了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带着东借西凑来的1万余元,2003年9 月,宫晓芳平生踏入了自己为之奋斗了十余年的大学校门。当晚,宫晓芳躺在床 上辗转难眠,想到今后四年的路,想到每年万余元的费用,想到一贫如洗的家, 她觉得自己出来读书是一种罪过. 宫晓芳长期营养不良,从初中就开始贫血,从山西到武汉的辗转奔波,思想 上承受的巨大压力,火炉武汉的天气.交清万学费已身无分文的宫晓芳,军训 的第一天就晕倒了,原来她已经两天什么东西都没吃。 二、面对挫折不屈服,面临死亡威胁两度煤矿打工挣学费 面对一个又一个的挫折,宫晓芳没有屈服。从进入大学校门的那一刻开始 便四处寻找机会打工,挣自己的生活费。她在烧烤店里卖过羊肉串,在校外餐厅 里端盘子,在街边给老板看过推,做过市场调查,发过传单,为食堂老板的孩子 做家教,靠这些10元、20元的收入,维持着自己在大学的生活。 为了省钱,晓芳每天的生活费仅1块8毛钱。早上两个馒头,五毛钱:中午 三毛钱的米饭,一份五毛钱的素菜,喝点食堂提供的免费汤:晚上吃两个馒头, 喝点开水。即使压到最低限度,有时候生活费捉襟见肘,实在饿的不行,她就像 是做了亏心事似的孩子一样,低着头去食堂多喝一点免费汤。对于这些,宫晓芳 觉得,“一个人只要能过得去就行了,生活上不要强求太多。在学校每天还能吃 到馒头,在家还不能每天都吃上白面做的馒头咧!” 2004年秋季开学时,宫晓芳收到了母亲为她汇来的6000元钱。“6000元! 这可是一笔天文数字!就算是全家砸锅卖铁,也弄不到6000元啊!”宫晓芳对 母亲邮寄来6000元学费,感到不解。经她再三盘问,母亲才支支吾吾告诉她, “把家里的滓洞给卖了你不要相心了,你能安心读书,我们也就安心 了.”。这个消息对宫晓芳触动非常大,她决心自己挣生活费还要挣部分学费, 一定要努力完成学业
1984 年,宫晓芳出生在山西省昔阳县皋落镇桃躯村的一个贫困家庭。她有着 很多贫困孩子相似的生活背景:全家五口人,父母和哥哥,还有一位已是耄耋之 年的奶奶。父亲宫素敏因劳累过度,早年落下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根本下不了 地,家庭的重担,由母亲张兰英一个人承担。这个家徒四壁、一贫如洗的家庭, 竭尽全力供兄妹俩上学,欠下一笔笔外债。 宫晓芳本人,面对求学道路上的一个又一个困难,始终没有退缩。2002 年, 宫晓芳与哥哥同时考取大学。面对负债累累的家,宫晓芳经过痛苦抉择放弃了向 往已久的大学梦想:“让哥哥上吧.” 。随后,她带着读高中时省下的 100 元钱独自到北京打工。在最初的一个星期,她每天早上从早市上买 1 块钱的馒头, 作为自己一天的干粮,晚上就蜷缩在火车站旁的长凳上,渴了就找个地方接点水 喝。她孤身一人,既无一技之长,又无人帮衬,只能靠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谋生。 孤身在繁华的首都艰难谋生,宫晓芳有的新的想法。她深深感受到就此打工 是没有出路的,要上学,要自强,要顽强拼搏改变自己的命运。2003 年再次高 考的她,考取了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带着东借西凑来的 1 万余元,2003 年 9 月,宫晓芳平生踏入了自己为之奋斗了十余年的大学校门。当晚,宫晓芳躺在床 上辗转难眠,想到今后四年的路,想到每年万余元的费用,想到一贫如洗的家, 她觉得自己出来读书是一种罪过. 宫晓芳长期营养不良,从初中就开始贫血,从山西到武汉的辗转奔波,思想 上承受的巨大压力,火炉武汉的天气.交清万学费已身无分文的宫晓芳,军训 的第一天就晕倒了,原来她已经两天什么东西都没吃。 二、面对挫折不屈服,面临死亡威胁两度煤矿打工挣学费 面对一个又一个的挫折,宫晓芳没有屈服。从进入大学校门的那一刻开始, 便四处寻找机会打工,挣自己的生活费。她在烧烤店里卖过羊肉串,在校外餐厅 里端盘子,在街边给老板看过摊,做过市场调查,发过传单,为食堂老板的孩子 做家教,靠这些 10 元、20 元的收入,维持着自己在大学的生活。 为了省钱,晓芳每天的生活费仅 1 块 8 毛钱。早上两个馒头,五毛钱;中午 三毛钱的米饭,一份五毛钱的素菜,喝点食堂提供的免费汤;晚上吃两个馒头, 喝点开水。即使压到最低限度,有时候生活费捉襟见肘,实在饿的不行,她就像 是做了亏心事似的孩子一样,低着头去食堂多喝一点免费汤。对于这些,宫晓芳 觉得,“一个人只要能过得去就行了,生活上不要强求太多。在学校每天还能吃 到馒头,在家还不能每天都吃上白面做的馒头咧!” 2004 年秋季开学时,宫晓芳收到了母亲为她汇来的 6000 元钱。“6000 元! 这可是一笔天文数字!就算是全家砸锅卖铁,也弄不到 6000 元啊!”宫晓芳对 母亲邮寄来 6000 元学费,感到不解。经她再三盘问,母亲才支支吾吾告诉她, “把家里的窑洞给卖了.你不要担心了,你能安心读书,我们也就安心 了.”。这个消息对宫晓芳触动非常大,她决心自己挣生活费还要挣部分学费, 一定要努力完成学业
2005年暑假,在武汉打工不顺利,宫晓芳悄然去山西阳泉的私人小煤窑挖煤。 经过她的苦苦哀求,煤矿老板破例收下这个“女大学生矿工”。早上八点下矿井, 晚上一直工作到八点。40天之后,宫晓芳挣到了2000元。“矿井下的黑,是 种能让人感到恐怖的黑,甚至能让人闻到死亡的味道,处在那种环境下,人能感 受和能想到的就是死亡。”回忆起这段经历,宫晓芳虽然心有余悸,但2006年 暑假她再次去了山西阳泉的小煤和矿打工挣学费。 三、面对贫穷不自卑,积极进取被评为优秀学生标兵和优秀党员 由于经济困难,宫晓芳与身边的一些女同学相比有很多反差。她没有任何化 妆品,没有P3,没有光鲜的衣服,也没有花前月下,.。面对贫困,宫晓芳 从不自卑和怨天尤人,始终保持积极上进的良好心态。她充分利用时间刻苦学习, 每天早上基本上6点钟起床,读英语、温习功课、做作业:7:40时去教室上课 中午就在教室自习,如果教室没人上课,就在教室看一个下午的书,或去图书馆 看书:每周的周一、周四的晚上,在实验室协助老师准备实验,一直忙到晚上 10点* 今年初,宫晓芳在一次因生病不得不住院治疗的9天时间里,为不把功课落 下,她把书带进了医院,放在枕头下面,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去看书,弄不 懂的问题,她都一一记下,返校后向老师请教、借同学的笔记、去图书馆查资料: 到大学,她才接触到计算机。第一次上机时,她连电脑的开关都找不到,只好让 身边的同学帮忙。但就是这位大学前连计算机都没摸过的山里姑娘,刻苦努力, 《计管机文化基础》老了85分 为了生计,宫晓芳把不少时间都花在了勤工俭学上,但这并没有影响到她参 加班级的集体活动。她不善言词,但在青年志愿者和党员先锋队的行列中,都有 她忙碌的身影。她的数学成绩比较好,一时成了身边一些女同学的业余辅导老师。 宫晓芳刻苦学习,取得了优秀的学习成绩,三年来36门功课的平均成绩为79.38 分。 学习成绩优秀的宫晓芳,不仅多次获得奖学金,还被学校评为“优秀学生标 兵”,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06年七一前夕被中南分校和武汉科技大 学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对于自己所经历的艰难困苦,宫晓芳说,“想想自己的父母,其实他们已经 很伟大了。他们生育养育了我,为了我能够上学,已经付出了他们能够付出的 切,看看村里那些和自己一般大的人,很少有能读到高中的,更不要说上大学 了” 宫晓芳的事迹,感动了社会各界,也得到了很多热心人士的关心和帮助。11 月20日,宫晓芳坦然而又坚决地把社会捐赠给她的5000元钱,通过学校“阳光 工程基金”,捐给了其他贫困生。宫晓芳在捐款时说,“我今年已经大四了,通 过自己的打工和兼职,我知道其中的不易,自己身边还有很多大一、大二的学生, 他们更需要得到帮助。”而她本人还在坚特做勤工险学工作
2005 年暑假,在武汉打工不顺利,宫晓芳悄然去山西阳泉的私人小煤窑挖煤。 经过她的苦苦哀求,煤矿老板破例收下这个“女大学生矿工”。早上八点下矿井, 晚上一直工作到八点。40 天之后,宫晓芳挣到了 2000 元。“矿井下的黑,是一 种能让人感到恐怖的黑,甚至能让人闻到死亡的味道,处在那种环境下,人能感 受和能想到的就是死亡。”回忆起这段经历,宫晓芳虽然心有余悸,但 2006 年 暑假她再次去了山西阳泉的小煤矿打工挣学费。 三、面对贫穷不自卑,积极进取被评为优秀学生标兵和优秀党员 由于经济困难,宫晓芳与身边的一些女同学相比有很多反差。她没有任何化 妆品,没有 MP3,没有光鲜的衣服,也没有花前月下,.。面对贫困,宫晓芳 从不自卑和怨天尤人,始终保持积极上进的良好心态。她充分利用时间刻苦学习, 每天早上基本上 6 点钟起床,读英语、温习功课、做作业;7:40 时去教室上课; 中午就在教室自习,如果教室没人上课,就在教室看一个下午的书,或去图书馆 看书;每周的周一、周四的晚上,在实验室协助老师准备实验,一直忙到晚上 10 点. 今年初,宫晓芳在一次因生病不得不住院治疗的 9 天时间里,为不把功课落 下,她把书带进了医院,放在枕头下面,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去看书,弄不 懂的问题,她都一一记下,返校后向老师请教、借同学的笔记、去图书馆查资料。 到大学,她才接触到计算机。第一次上机时,她连电脑的开关都找不到,只好让 身边的同学帮忙。但就是这位大学前连计算机都没摸过的山里姑娘,刻苦努力, 《计算机文化基础》考了 85 分。 为了生计,宫晓芳把不少时间都花在了勤工俭学上,但这并没有影响到她参 加班级的集体活动。她不善言词,但在青年志愿者和党员先锋队的行列中,都有 她忙碌的身影。她的数学成绩比较好,一时成了身边一些女同学的业余辅导老师。 宫晓芳刻苦学习,取得了优秀的学习成绩,三年来 36 门功课的平均成绩为 79.38 分。 学习成绩优秀的宫晓芳,不仅多次获得奖学金,还被学校评为“优秀学生标 兵”,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06 年七一前夕被中南分校和武汉科技大 学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对于自己所经历的艰难困苦,宫晓芳说,“想想自己的父母,其实他们已经 很伟大了。他们生育养育了我,为了我能够上学,已经付出了他们能够付出的一 切,看看村里那些和自己一般大的人,很少有能读到高中的,更不要说上大学 了.”。 宫晓芳的事迹,感动了社会各界,也得到了很多热心人士的关心和帮助。11 月 20 日,宫晓芳坦然而又坚决地把社会捐赠给她的 5000 元钱,通过学校“阳光 工程基金”,捐给了其他贫困生。宫晓芳在捐款时说,“我今年已经大四了,通 过自己的打工和兼职,我知道其中的不易,自己身边还有很多大一、大二的学生, 他们更需要得到帮助。” 而她本人还在坚持做勤工俭学工作
坚强的宫晓芳,对贫穷有自己独特的理解:“贫穷我无法选择,但我可以选 择把它变成痛苦还是财富。只要努力用自己的双手去应对,就应该是一个富足的 人。” 八方点击 与大学生的座谈会 时间:2007年6月10日下午2点30分 地点:北京某高校教学楼307教室 邀请人:傅同学(1),男,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一年级 王同学(A2),女,国际关系学院大四 周同学(A3),男,哲学院硕士研究生一年级 陆同学(4),男,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一年级 黄同学(A5),男,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二年级 梁同学(A6),女,新闻学院本科大 杨同学(A7),男,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三年级 贫困生在大学生群体中占有相当的比例,这些学生的心理状况和生活状况是 各高校必须高度关注的问题,如何引导贫闲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并主动地摆脱贫 困状况也是高校需要积极探索的问题。为了对这些问题有一个比较全面而深入的 了解和认识,我们激请了一些学生代表就盆闲生问颗讲行了座谈。 主持人:各位同学,大家下午好!首先感谢大家参加我们的座谈会。今天座 谈会的主题是以宫晓芳的事迹为案例,谈谈贫困生与生命价值的问题。希望大家 能够畅所欲言,说出你们对这个问题的感想和体会,也可以对宫晓芳事迹进行评 论。说起贫困生,我们需要先来谈谈有关贫困的问题,你们对这个问题有什么想 法? A4:我想,人不能选择生来就是贫困或者富裕,但是人生来平等。这种平等 不是社会赋予的,而是自我感知的。 A5:我觉得,贫穷是生命的一种状态。然而,生命是公平的。当生命赋予你 贫穷的出身时,也会为你搭配上勤奋的双手;当生命为你提供匮乏的物质时,也 会为你准备一颗善良的心灵;当生命对你进行贫困的煎熬时,也会赠你坚强的意 志。贫穷的出身、匮乏的物质和贫困的煎熬都可以改变,但勤奋的双手、善良的 心灵和坚强的意志却是一生的财富。所以,贫穷是一种生命的馈赠
坚强的宫晓芳,对贫穷有自己独特的理解:“贫穷我无法选择,但我可以选 择把它变成痛苦还是财富。只要努力用自己的双手去应对,就应该是一个富足的 人。” 八方点击 与大学生的座谈会 时 间:2007 年 6 月 10 日下午 2 点 30 分 地 点:北京某高校教学楼 307 教室 邀请人:傅同学(A1),男,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一年级 王同学(A2),女,国际关系学院大四 周同学(A3),男,哲学院硕士研究生一年级 陆同学(A4),男,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一年级 黄同学(A5),男,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二年级 梁同学(A6),女,新闻学院本科大一 杨同学(A7),男,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三年级 贫困生在大学生群体中占有相当的比例,这些学生的心理状况和生活状况是 各高校必须高度关注的问题,如何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并主动地摆脱贫 困状况也是高校需要积极探索的问题。为了对这些问题有一个比较全面而深入的 了解和认识,我们邀请了一些学生代表就贫困生问题进行了座谈。 主持人:各位同学,大家下午好!首先感谢大家参加我们的座谈会。今天座 谈会的主题是以宫晓芳的事迹为案例,谈谈贫困生与生命价值的问题。希望大家 能够畅所欲言,说出你们对这个问题的感想和体会,也可以对宫晓芳事迹进行评 论。说起贫困生,我们需要先来谈谈有关贫困的问题,你们对这个问题有什么想 法? A4:我想,人不能选择生来就是贫困或者富裕,但是人生来平等。这种平等 不是社会赋予的,而是自我感知的。 A5:我觉得,贫穷是生命的一种状态。然而,生命是公平的。当生命赋予你 贫穷的出身时,也会为你搭配上勤奋的双手;当生命为你提供匮乏的物质时,也 会为你准备一颗善良的心灵;当生命对你进行贫困的煎熬时,也会赠你坚强的意 志。贫穷的出身、匮乏的物质和贫困的煎熬都可以改变,但勤奋的双手、善良的 心灵和坚强的意志却是一生的财富。所以,贫穷是一种生命的馈赠
主持人:看来大家对贫困都有很独到的见解。你们两位好像都认为人生是平 等的。但是,在“平等”的来源上却有不同的看法,是吗? A4:我所说的“平等”是指在对幸福的向往和追求上,每个人都是平等的 所以这种“平等”是自我感知的。贫困生也是这样,只有他们自己感知了幸福, 那才是真正的出路。这或许侧重于从心理上来分析贫困生的问题吧。 A5:我这里的“平等”主要是想说明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贫困与生命的问题, 贫困不是定局,它是一种可以被改变的生活状态,而生命却赋予了人们实现这种 “改变”的条件,所以生命是平等的。 主持人:的确是这样的。就像案例中的宫晓芳一样,她虽然出身贫穷,但生 命赋予了她善良的心灵,她选择了奋斗,坚持着向上,不断追求着幸福的生活。 对于像宫晓芳这样的大学贫困生,你们怎么看呢? A1:我想的是,如果我是她?或者我是他哥哥?事情又会是怎么样?当我这 么问的时候,我忽然发现,这篇报道里面,自从哥哥上了大学以后,就设再“出 现”。他哥哥又经历了怎么样的艰难过程?当然,推而广之,我们会发现,这个 世界上,有那么多的贫困生—而且是在没有像在重点大学具有相对较好保障 的学校—在这个世界上挣扎。而相比而言,我这种“养尊处优”的人们,又 在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很多人都身在福中不知福而所谓的福也是在比较中“产 生”的。“别人和我比父母,我和别人比明天。“这是上了央视春节晚会的台词。 为了能和别人比明天,他们要承受多少委屈?哪一天,“明天”不需要拿来被比 的时候,我想才是真的可以让人觉得幸福的时候吧? 主持人:其实,贫困并不可怕,只要大家对贫困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能够积 极主动地改变现实,生活肯定会越来越好的。你们觉得呢? A6:贫困不会创造价值,创造价值的是人本身。宫晓芳的昨天是命运安排的, 但是她的今天完全由她一手来创造。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会为诸如宫晓芳这样 的人而感动。不可能让每一个人都去过一遍贫困的生活,贫困只是许多不同的人
主持人:看来大家对贫困都有很独到的见解。你们两位好像都认为人生是平 等的。但是,在“平等”的来源上却有不同的看法,是吗? A4:我所说的“平等”是指在对幸福的向往和追求上,每个人都是平等的。 所以这种“平等”是自我感知的。贫困生也是这样,只有他们自己感知了幸福, 那才是真正的出路。这或许侧重于从心理上来分析贫困生的问题吧。 A5:我这里的“平等”主要是想说明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贫困与生命的问题, 贫困不是定局,它是一种可以被改变的生活状态,而生命却赋予了人们实现这种 “改变”的条件,所以生命是平等的。 主持人:的确是这样的。就像案例中的宫晓芳一样,她虽然出身贫穷,但生 命赋予了她善良的心灵,她选择了奋斗,坚持着向上,不断追求着幸福的生活。 对于像宫晓芳这样的大学贫困生,你们怎么看呢? A1:我想的是,如果我是她?或者我是他哥哥?事情又会是怎么样?当我这 么问的时候,我忽然发现,这篇报道里面,自从哥哥上了大学以后,就没再“出 现”。他哥哥又经历了怎么样的艰难过程?当然,推而广之,我们会发现,这个 世界上,有那么多的贫困生——而且是在没有像在重点大学具有相对较好保障 的学校——在这个世界上挣扎。而相比而言,我这种“养尊处优”的人们,又 在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很多人都身在福中不知福,而所谓的福,也是在比较中“产 生”的。“别人和我比父母,我和别人比明天。”这是上了央视春节晚会的台词。 为了能和别人比明天,他们要承受多少委屈?哪一天,“明天”不需要拿来被比 的时候,我想才是真的可以让人觉得幸福的时候吧? 主持人:其实,贫困并不可怕,只要大家对贫困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能够积 极主动地改变现实,生活肯定会越来越好的。你们觉得呢? A6:贫困不会创造价值,创造价值的是人本身。宫晓芳的昨天是命运安排的, 但是她的今天完全由她一手来创造。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会为诸如宫晓芳这样 的人而感动。不可能让每一个人都去过一遍贫困的生活,贫困只是许多不同的人
生境遇中的一种。然而有一种精神是无论在何时都不会褪色的,那就是永远不要 做命运的奴仆。当贫困像洪水涌来,我们内心燃烧的火焰不能被浇灭,相信没有 哪一种力量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暗淡下去,除了我们自己屈服。 A5:我很同意您的观点。我觉得,生命是一种可以在贫穷与富有之间进行转 换的过程。物质的贫穷,我们也许无法选择:但精神的富有,我们完全可以自己 掌控。当生命处于贫穷的阶段,人们便会产生更加强大的奋斗动力,时刻向更高 的目标进发,贫穷让人变得无畏,贫穷激励人们超越自我、突破极限。当有了这 些精神上的财富之后,生命就会向着物质的富有转化。所以,生命的贫穷与富有, 在于你是否能够选择并坚持一种奋发的精神,贫穷只是一种完全可以被改变的生 命的过程而已。 主持人:你的意思是说,贫穷反而会使人更加的上进和拼搏,对吗? A3:是的。宫晓芳能够不断地奋斗,积极地进取,无论是在精神上,还是在 物质上,她都将是一个富足的人。 A2:是不是说,一个人在她年轻的时候饱尝苦难(贫穷的苦难),于是她在奋 斗和挣扎的过程中获得了巨大的人生财富,那么我们就应该推崇苦难吗? 主持人:应该不是这个意思吧。(微笑) A2:我突然想起了余秋雨的一句话:”我们能熬过苦难,却决不赞美苦难。“ 这也是我的态度。 A5:其实,没有人喜欢贫困,更不会有人去赞美苦难。据统计,中国“收入 低,没有稳定的衣食保障”的贫困人口有将近6000万,这些人不是不想享受, 他们贫困的原因也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个人或是社会。“我们能熬过苦难,却决不 赞美苦难。”但是,我们需要赞美熬过苦难的精神和意志,乃至与苦难作斗争的 勇气和智慧
生境遇中的一种。然而有一种精神是无论在何时都不会褪色的,那就是永远不要 做命运的奴仆。当贫困像洪水涌来,我们内心燃烧的火焰不能被浇灭,相信没有 哪一种力量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暗淡下去,除了我们自己屈服。 A5:我很同意您的观点。我觉得,生命是一种可以在贫穷与富有之间进行转 换的过程。物质的贫穷,我们也许无法选择;但精神的富有,我们完全可以自己 掌控。当生命处于贫穷的阶段,人们便会产生更加强大的奋斗动力,时刻向更高 的目标进发,贫穷让人变得无畏,贫穷激励人们超越自我、突破极限。当有了这 些精神上的财富之后,生命就会向着物质的富有转化。所以,生命的贫穷与富有, 在于你是否能够选择并坚持一种奋发的精神,贫穷只是一种完全可以被改变的生 命的过程而已。 主持人:你的意思是说,贫穷反而会使人更加的上进和拼搏,对吗? A3:是的。宫晓芳能够不断地奋斗,积极地进取,无论是在精神上,还是在 物质上,她都将是一个富足的人。 A2:是不是说,一个人在她年轻的时候饱尝苦难(贫穷的苦难),于是她在奋 斗和挣扎的过程中获得了巨大的人生财富,那么我们就应该推崇苦难吗? 主持人:应该不是这个意思吧。(微笑) A2:我突然想起了余秋雨的一句话:“我们能熬过苦难,却决不赞美苦难。” 这也是我的态度。 A5:其实,没有人喜欢贫困,更不会有人去赞美苦难。据统计,中国“收入 低,没有稳定的衣食保障”的贫困人口有将近 6000 万,这些人不是不想享受, 他们贫困的原因也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个人或是社会。“我们能熬过苦难,却决不 赞美苦难。”但是,我们需要赞美熬过苦难的精神和意志,乃至与苦难作斗争的 勇气和智慧
A4:我觉得,我们现在所宣扬的贫困生典型大都是积极向上最终受到社会认 可的个案。其实,致富或许只是出路的一种,自强不息的背后可能有我们负担不 起的代价。我目睹过众多的贫困生,因为自己内心太过看重自己的贫困,力图摆 脱或者逃避,造成了心理的某种不健康状态,而这种不健康的心理,造成了他们 人际沟通乃至社会交往的障碍。或自闭自怜,或矫枉过正,令人担忧。我们宣扬 贫困生通过努力最终赢得财富和社会认可的同时,关掉了贫困生其他的道路。而 同时也是这种贫困一脱贫思路,暗含了我们对贫困的某种不平等的价值判断, 说白了就是歧视。 主持人:其实,这里涉及到一个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你们对大学里贫困生的 心理问题又是怎么看得呢? A2:案例中的宫晓芳说:“贫穷我无法选择,但我可以选择把它变成痛苦还 是财富。”当我试图感同身受这种贫穷时,我竟然有了一种恐惧和绝望的感觉。 朋友说,“那是因为你没穷到那个份儿上如果换成是你相信你也会坚强如她。“ 可我觉得,没有这么简单。她的坚强,她熬过苦难的决心,以及她被贫穷伤害过 的千疮百孔的心,在将来的生活中,带给她的,只有财富么?一个和我一般大年 龄的女孩子,她成长的日子里,没有新衣服,没有花前月下,没有巧克力和鲜花 贫困如此深刻的伤害过她。她的伤口如何愈合?她将来的生活会不会留下阴影? 我很担心。 A4:我看问题,其实很简单,我只看人,也就是只看贫困生那个人怎么样 心理是否健康,性格是好还是不好。心理健康可能真的是贫困生最重要的问题, 我以前的同学,一个宿舍三个人拿国家助学贷款的。一个极力想融入北京,赶日 韩飘潮,最后找工作一个ofr都没有;一个除了叹气喝酒自闭什么也不干; 个要读书要出人头地,老用令人难以承受的方式。可能是这三个人,让我对贫困
A4:我觉得,我们现在所宣扬的贫困生典型大都是积极向上最终受到社会认 可的个案。其实,致富或许只是出路的一种,自强不息的背后可能有我们负担不 起的代价。我目睹过众多的贫困生,因为自己内心太过看重自己的贫困,力图摆 脱或者逃避,造成了心理的某种不健康状态,而这种不健康的心理,造成了他们 人际沟通乃至社会交往的障碍。或自闭自怜,或矫枉过正,令人担忧。我们宣扬 贫困生通过努力最终赢得财富和社会认可的同时,关掉了贫困生其他的道路。而 同时也是这种贫困——脱贫思路,暗含了我们对贫困的某种不平等的价值判断, 说白了就是歧视。 主持人:其实,这里涉及到一个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你们对大学里贫困生的 心理问题又是怎么看得呢? A2:案例中的宫晓芳说:“贫穷我无法选择,但我可以选择把它变成痛苦还 是财富。”当我试图感同身受这种贫穷时,我竟然有了一种恐惧和绝望的感觉。 朋友说,“那是因为你没穷到那个份儿上,如果换成是你,相信你也会坚强如她。” 可我觉得,没有这么简单。她的坚强,她熬过苦难的决心,以及她被贫穷伤害过 的千疮百孔的心,在将来的生活中,带给她的,只有财富么?一个和我一般大年 龄的女孩子,她成长的日子里,没有新衣服,没有花前月下,没有巧克力和鲜花, 贫困如此深刻的伤害过她。她的伤口如何愈合?她将来的生活会不会留下阴影? 我很担心。 A4:我看问题,其实很简单,我只看人,也就是只看贫困生那个人怎么样, 心理是否健康,性格是好还是不好。心理健康可能真的是贫困生最重要的问题, 我以前的同学,一个宿舍三个人拿国家助学贷款的。一个极力想融入北京,赶日 韩风潮,最后找工作一个 offer 都没有;一个除了叹气喝酒自闭什么也不干;一 个要读书要出人头地,老用令人难以承受的方式。可能是这三个人,让我对贫困
有了新的看法。有些事情,可能是因为自己太在乎了,表现出来了,反而有了不 正常的心态,而这种心态恐怕就是毁了他们的一生。 A5:我觉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关键是我们怎么看。对贫困生来说,贫困 只是一种现实。他们需要想的、需要做的就是如何摆脱这种现实,走向另一种现 实。当然,贫穷容易让人自卑,自卑却能使人产生一种原始的动力,这种动力的 爆发可以帮助人们改变现实,在“改变”中却可以萌生自信的胸怀、突破的勇气 和无畏的精神。 主持人:如果大家都能这么想、这么做,那就太好了。(笑)那么,对于大 学里的贫困生如何才能摆脱贫困,你们有什么样的想法或是建议吗? A3:这篇报道文未说社会各界得知宫晓芳的事迹后,有很多热心人士关心和 帮助她,可这毕竟是杯水车薪。宫晓芳是幸运的,幸运的她有着坚强的意志,从 带着100元只身来到北凉打工到去小煤窑挖煤,每一步她能独立承受,挺了过 来,此间虽有艰辛却从来没有磨灭她自力更生的斗志,甚至当社会各界捐助她的 时候,她把捐助得到的5000元通过学校“阳光工程基金”捐给了其他贫困生。 社会各界的同情和认同是社会救助的基础,可却从未能也绝不能替代政府救助。 相信和宫晓芳一样处于贫困线上的学子还有很多很多,社会救助的力量毕竟的微 薄的,或者说,社会救助巨大潜能的开发是需要政府的引导的。生活救助、教育 救助等制度的完善和施行急需提上日程。 A7:传统的贫困概念把“贫困”仅仅被定义为“收入的贫困”,即穷人现有 的总收入不足以支持生存的最低基本需求。享有“穷人经济学家”之美誉的阿马 蒂亚·森则突破了传统的贫困概念,指出贫困不仅仅包括物质方面即收入的贫困 还应当包括非物质方面即能力贫困与社会排拆。具体到宫晓芳同学这个案例,我 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三个方面的互相交织、共同影响产生了她的不幸。她出身于
有了新的看法。有些事情,可能是因为自己太在乎了,表现出来了,反而有了不 正常的心态,而这种心态恐怕就是毁了他们的一生。 A5:我觉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关键是我们怎么看。对贫困生来说,贫困 只是一种现实。他们需要想的、需要做的就是如何摆脱这种现实,走向另一种现 实。当然,贫穷容易让人自卑,自卑却能使人产生一种原始的动力,这种动力的 爆发可以帮助人们改变现实,在“改变”中却可以萌生自信的胸怀、突破的勇气 和无畏的精神。 主持人:如果大家都能这么想、这么做,那就太好了。(笑)那么,对于大 学里的贫困生如何才能摆脱贫困,你们有什么样的想法或是建议吗? A3:这篇报道文末说社会各界得知宫晓芳的事迹后,有很多热心人士关心和 帮助她,可这毕竟是杯水车薪。宫晓芳是幸运的,幸运的她有着坚强的意志,从 带着 100 元只身来到北京打工到去小煤窑挖煤,每一步她能独立承受,挺了过 来,此间虽有艰辛却从来没有磨灭她自力更生的斗志,甚至当社会各界捐助她的 时候,她把捐助得到的 5000 元通过学校“阳光工程基金”捐给了其他贫困生。 社会各界的同情和认同是社会救助的基础,可却从未能也绝不能替代政府救助。 相信和宫晓芳一样处于贫困线上的学子还有很多很多,社会救助的力量毕竟的微 薄的,或者说,社会救助巨大潜能的开发是需要政府的引导的。生活救助、教育 救助等制度的完善和施行急需提上日程。 A7:传统的贫困概念把“贫困”仅仅被定义为“收入的贫困”,即穷人现有 的总收入不足以支持生存的最低基本需求。享有“穷人经济学家”之美誉的阿马 蒂亚·森则突破了传统的贫困概念,指出贫困不仅仅包括物质方面即收入的贫困, 还应当包括非物质方面即能力贫困与社会排斥。具体到宫晓芳同学这个案例,我 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三个方面的互相交织、共同影响产生了她的不幸。她出身于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因工业化而不得不采取歧视性措施的农业部门、家里又出现 了在中国农村十分常见的“因病致贫”、考上大学后又因没钱上学而萌发退学的 念头.按照传统的贫困定义,消除宫晓芳同学这样的贫困状况只需要利用例如 慈善捐助之类的现金收入再分配即可解决。但贫困的本质仅仅如此吗?决不是这 么简单。从案例中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到宫晓芳同学由于文化知识的匮乏她“自 救”的方法只能是去私人小煤矿从事挖煤这样简单却劳动力强度大、劳动保障差 的低端劳动。而从事这种低端劳动以及案例中所谈到的宫晓芳同学“与身边的 些女同学相比有很多反差”,即是阿马蒂亚森所言的能力贫困与社会排拆。因 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消除贫困是一项不仅仅是个人参与的系统工程 从根本的意义上来说需要政府在社会转型期倍加重视社会公平问题,只有实现社 会的公平正义才能解决宫晓芳们“孤立的贫困”。在这个案例中有一句话"“贫困 是一副沉重的镣铐,它锁住了他们前行的步伐,举步维艰”,我想,砸碎这副沉 重的镣铐、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积极消除贫困,归根结底要靠发展、要靠“科学 的”发展。对此,我还是充满信心的。 主持人:对。对于贫困生来说,社会保障是很重要的措施。还有没有其他的 呢? A6:当一个人身处困境之时,时间已经不允许他等待,等待政府出台救济的 政策。衣食无忧的我们,作为旁观者,可以去呼吁,去呐喊,去坐下来等待政府 拿出一纸公文,去等待这救命的政策一级一级传下去,直到那个偏僻的乡村,然 而他们等得及么?!在这个社会中,匍匐于金钱脚下的人也不在少数。我始终相 信,当一个人生下来就被数不尽的金钱包围而不能看到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这 样的命运比生在贫困之家还可怕。环境可以塑造人也可以毁灭人,但归根结底要 看人在环境中扮演的是个什么角色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因工业化而不得不采取歧视性措施的农业部门、家里又出现 了在中国农村十分常见的“因病致贫”、考上大学后又因没钱上学而萌发退学的 念头.按照传统的贫困定义,消除宫晓芳同学这样的贫困状况只需要利用例如 慈善捐助之类的现金收入再分配即可解决。但贫困的本质仅仅如此吗?决不是这 么简单。从案例中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到,宫晓芳同学由于文化知识的匮乏,她“自 救”的方法只能是去私人小煤矿从事挖煤这样简单却劳动力强度大、劳动保障差 的低端劳动。而从事这种低端劳动以及案例中所谈到的宫晓芳同学“与身边的一 些女同学相比有很多反差”,即是阿马蒂亚·森所言的能力贫困与社会排斥。因 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消除贫困是一项不仅仅是个人参与的系统工程, 从根本的意义上来说需要政府在社会转型期倍加重视社会公平问题,只有实现社 会的公平正义才能解决宫晓芳们“孤立的贫困”。在这个案例中有一句话“贫困 是一副沉重的镣铐,它锁住了他们前行的步伐,举步维艰”,我想,砸碎这副沉 重的镣铐、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积极消除贫困,归根结底要靠发展、要靠“科学 的”发展。对此,我还是充满信心的。 主持人:对。对于贫困生来说,社会保障是很重要的措施。还有没有其他的 呢? A6:当一个人身处困境之时,时间已经不允许他等待,等待政府出台救济的 政策。衣食无忧的我们,作为旁观者,可以去呼吁,去呐喊,去坐下来等待政府 拿出一纸公文,去等待这救命的政策一级一级传下去,直到那个偏僻的乡村。然 而他们等得及么?!在这个社会中,匍匐于金钱脚下的人也不在少数。我始终相 信,当一个人生下来就被数不尽的金钱包围而不能看到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这 样的命运比生在贫困之家还可怕。环境可以塑造人也可以毁灭人,但归根结底要 看人在环境中扮演的是个什么角色
A4:在我看来,贫困生只有自己感知了幸福,那才是真正的出路。我们为什 么不能对贫困生教授、引导跟非贫困生同样的价值理念。比方说完善的性格、健 康的心态、追求自我价值、审美品位.当世界让贫困生以为脱贫致富是他们唯 一正确的选择的时候,他们的悲剧可能刚刚开始。贫困生,不也是人吗?难道幸 福不是他们人生的终极目标吗? A1:至少在我看来,贫困真的不是问题,重要的是做人。人做好了,自然什 么都有了,即使没有,人生也是充满快乐和意义的。而如果性格变态了,或者说 心里不健康又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调整,摆脱了贫困又如何?跳进了龙门又如 何?人生的终极意义恐怕不是出人头地吧?至少我觉得是自己过的幸福。而过的 幸福,作为人本身的特性太重要了。社会的标准评判和眼光,让贫困生背负了太 多的压力。如果心理健康,心态正常,怎么穷也没有关系;如果心理变态,心态 不正常,成为0.1又如何?做自己,做人,不管自己属于社会的底部或者上层。 A5:我觉得“摆脱“和“改变”贫困,不仅需要自身的努力,也需要有利的 外部环境,如政府救助。像政府救助之类的社会保障的确是解决贫穷的重要机制 之一,但是外因需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助学贷款也只能帮助解决大学四年的一时 之贫,毕业后怎么办?输血可以,人们也不会拒绝,但学会造血更重要!个体和 社会都需要加强自身造血功能的培育!我认为,对于贫困,不仅仅是大学里的贫 困生,我们需要个人努力与社会保障相结合;物质支援与精神提升两手抓;注重 输血与强化造血相促进;制度创新与发展生产齐步走。 A3:我觉得找到致使人们贫困的原因很重要,只有知道了原因,才能对症下 药,这样才能在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A4:在我看来,贫困生只有自己感知了幸福,那才是真正的出路。我们为什 么不能对贫困生教授、引导跟非贫困生同样的价值理念。比方说完善的性格、健 康的心态、追求自我价值、审美品位.当世界让贫困生以为脱贫致富是他们唯 一正确的选择的时候,他们的悲剧可能刚刚开始。贫困生,不也是人吗?难道幸 福不是他们人生的终极目标吗? A1:至少在我看来,贫困真的不是问题,重要的是做人。人做好了,自然什 么都有了,即使没有,人生也是充满快乐和意义的。而如果性格变态了,或者说 心里不健康又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调整,摆脱了贫困又如何?跳进了龙门又如 何?人生的终极意义恐怕不是出人头地吧?至少我觉得是自己过的幸福。而过的 幸福,作为人本身的特性太重要了。社会的标准评判和眼光,让贫困生背负了太 多的压力。如果心理健康,心态正常,怎么穷也没有关系;如果心理变态,心态 不正常,成为 no.1 又如何?做自己,做人,不管自己属于社会的底部或者上层。 A5:我觉得“摆脱”和“改变”贫困,不仅需要自身的努力,也需要有利的 外部环境,如政府救助。像政府救助之类的社会保障的确是解决贫穷的重要机制 之一,但是外因需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助学贷款也只能帮助解决大学四年的一时 之贫,毕业后怎么办?输血可以,人们也不会拒绝,但学会造血更重要!个体和 社会都需要加强自身造血功能的培育!我认为,对于贫困,不仅仅是大学里的贫 困生,我们需要个人努力与社会保障相结合;物质支援与精神提升两手抓;注重 输血与强化造血相促进;制度创新与发展生产齐步走。 A3:我觉得找到致使人们贫困的原因很重要,只有知道了原因,才能对症下 药,这样才能在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