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教学设计 西安高新第三中学 袁敏容 【学习目标】 1、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长恨歌》的主题 2、学会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教学难点:把握《长恨歌》的多主题内涵。 【教学方法】 朗读、探究、讨论 【学法指导】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2课时 、导入新课 白居易去世,唐宣宗李忱以诗”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 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吊之,其中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句,这两句诗当互文来看,童子、胡儿能解吟长恨曲、琵琶篇,同时还能歌唱, 说明《琵琶行》《长恨歌》通俗易懂,“童子”“胡儿”都能吟,且在当代便已 广泛流传;一千多年后,它依然是珠玉璀璨,散发着永恒的魅力,究其因由,主 要在于一个“情”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长恨歌》,看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 二、自主学习(学生提前预习,课堂上展示,教师纠错补漏) 1、字音关 回眸(mou)粉黛(dai)骊(l)宫霓(n)裳( chang)临邛(qing) 鼙(pi)鼓仙袂(mei)衣钿(dian)千乘( sheng)钗擘(bb) 马嵬(wei)阑干(lan)绰约(chuo) 2、知人论世: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土。唐德宗贞元年间(800中进士,由校书郎累 官至左拾遗。他关心朝政,屡次上书言事,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历 任苏州、杭州刺史,很得民心。官终刑部尚书,世称白香山。文学上,白居易主 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肯定诗歌的教育意义和政治作用 他与元稹一起倡导“新乐府运动”,揭露时弊。他的诗分为三类:讽喻诗、感伤 诗、闲适诗。其讽喻诗如《新乐府》、《秦中吟》,深刻反映了时政弊端与民生 疾苦。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其诗善于叙述, 平易通俗,语言浅显,流传广泛。著有《白氏长庆集》。 3、背景简介: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当时诗人 正在盜厔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 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 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 中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 精神苦果。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历史上的人物,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 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 宛转动人的故事,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由于诗 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真实的再现,所以能够在历代
《长恨歌》教学设计 西安高新第三中学 袁敏容 【学习目标】 1 、 学会用“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长恨歌》的主题。 2 、 学会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 。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用“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教学难点:把握《长恨歌》的多主题内涵。 【教学方法】 朗读、探究、讨论 【学法指导】朗读法 讨论法 探究法 点拨法 【课时安排】2 课时 一、导入新课 白居易去世,唐宣宗李忱以诗”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 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吊之,其中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句,这两句诗当互文来看,童子、胡儿能解吟长恨曲、琵琶篇,同时还能歌唱, 说明《琵琶行》《长恨歌》通俗易懂,“童子”“胡儿”都能吟,且在当代便已 广泛流传;一千多年后,它依然是珠玉璀璨,散发着永恒的魅力,究其因由,主 要在于一个“情”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长恨歌》,看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 二、自主学习(学生提前预习,课堂上展示,教师纠错补漏) 1、字音关: 回眸(móu) 粉黛(dài) 骊(lí)宫 霓(ní)裳(cháng) 临邛(qióng) 鼙(pí)鼓 仙袂(mèi) 衣钿(diàn) 千乘(shèng) 钗擘(bò) 马嵬(wéi) 阑干(lán) 绰约(chuò) 2、知人论世: 白居易:字 乐天 ,号 香山居士。唐德宗贞元年间(800)中进士,由校书郎累 官至左拾遗。他关心朝政,屡次上书言事,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历 任苏州、杭州刺史,很得民心。官终刑部尚书,世称白香山。文学上,白居易主 张“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肯定诗歌的教育意义和政治作用。 他与元稹一起倡导“新乐府运动”,揭露时弊。他的诗分为三类:讽喻诗、感伤 诗、闲适诗。其讽喻诗如《新乐府》、《秦中吟》,深刻反映了时政弊端与民生 疾苦。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其诗善于叙述, 平易通俗,语言浅显,流传广泛。著有《白氏长庆集》。 3、背景简介: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当时诗人 正在盩厔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 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 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 中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 精神苦果。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历史上的人物,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 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 宛转动人的故事,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由于诗 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真实的再现,所以能够在历代
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 4、题为“长恨歌”,“恨”为何意?谁“恨”?“恨”什么?为什么“恨”? “恨”为沉重的遗憾。唐玄宗、杨贵妃、白居易、读者都有恨。李杨二人真心相 爱,却不能长相厮守,落得人仙两茫茫。诗人、读者为李、杨的爱情悲剧而遗憾, 对爱情悲剧引发的政治悲剧而遗憾 引 领探究 首先让学生分学习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学生展示,教师点拨、指导、总结) 1、《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 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 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 让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请同学们讨论白居易是怎样给我们讲李、 杨之间的故事的? 明确: 第一部分,江山美人之间的取舍。本段可以用“三千宠爱在一身”来概括。 【思考】这段文字与历史真实的差异表现在哪里?说明了什么? 自开头至“尽日君王看不足”,叙述李、杨会合经过及李对杨的眷恋宠幸。诗歌 开卷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看来很寻常,好象故事原就应该从这里写起, 不需要作者花什么心思似的,事实上这七个字含量极大,是全篇纲领,它既揭示 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紧接着,诗人用极其省俭的语言,叙 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 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描写了杨贵妃的美貌、娇媚,进宫后因有色而得宠,不 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以后在 宫中如何纵欲,如何行乐,如何终日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所有这些,就酿成了 安史之乱:“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这一部分写出了“长恨”的 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诗人通过这一段宫中生活的写实,不无讽刺地向我们 介绍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一个重色轻国的帝王,一个娇媚恃宠的妃子。还形象 地暗示我们,唐玄宗的迷色误国,就是这一悲剧的根源。 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前六句为第一层,叙述李、杨会合过程。叙述简明,舍去一切枝蔓,为下文 大肆铺写长恨留足余地。首两句暗寓讽刺,为君者多年专求美色,荒废国事之意 已昭然其中。重色写出了皇帝的个性,倾国则是重色的标准。为杨玉环出场提供 了一个较高的起点 接下来的十六句为第二层:写李、杨遇合后的欢爱眷恋。养在深闺,对历史 真相的回避也隐含了作者的倾向。六宫失色,是衬托,是在说杨玉环符合倾国的 标准。“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两句,明言玄宗迷恋美色;“春从 春游夜专夜”、“三千宠爱在一身”两句,突出贵妃得宠专房。但也写出皇帝对 贵妃的在意和专一。为后文写二人之诀别、长恨作铺垫。 末八句为第三层:写贵妃举家腾达,势焰熏天。后两句写因一贵妃而竟使天下父 母易志,语句夸张而语意怨怼。本部分可以用“三千宠爱在一身”来概括。一方 面写出李杨爱之深,同时也点出皇帝“爱美人不爱江山”的过失。 第二部分:生离死别的痛苦和无奈。爱美人失去江山,但是,失去江山也 难舍美人。 【思考】生离死别和缓歌慢舞之间是什么关系?
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 4、题为“长恨歌”,“恨”为何意?谁“恨”?“恨”什么?为什么“恨”? “恨”为沉重的遗憾。唐玄宗、杨贵妃、白居易、读者都有恨。李杨二人真心相 爱,却不能长相厮守,落得人仙两茫茫。诗人、读者为李、杨的爱情悲剧而遗憾, 对爱情悲剧引发的政治悲剧而遗憾。 三、引领探究 (首先让学生分学习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学生展示,教师点拨、指导、总结) 1、《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 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 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 让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请同学们讨论白居易是怎样给我们讲李、 杨之间的故事的? 明确: 第一部分,江山美人之间的取舍。本段可以用“三千宠爱在一身”来概括。 【思考】这段文字与历史真实的差异表现在哪里?说明了什么? 自开头至“尽日君王看不足”,叙述李、杨会合经过及李对杨的眷恋宠幸。诗歌 开卷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看来很寻常,好象故事原就应该从这里写起, 不需要作者花什么心思似的,事实上这七个字含量极大,是全篇纲领,它既揭示 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紧接着,诗人用极其省俭的语言,叙 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 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描写了杨贵妃的美貌、娇媚,进宫后因有色而得宠,不 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以后在 宫中如何纵欲,如何行乐,如何终日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所有这些,就酿成了 安史之乱:“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这一部分写出了“长恨”的 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诗人通过这一段宫中生活的写实,不无讽刺地向我们 介绍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一个重色轻国的帝王,一个娇媚恃宠的妃子。还形象 地暗示我们,唐玄宗的迷色误国,就是这一悲剧的根源。 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前六句为第一层,叙述李、杨会合过程。叙述简明,舍去一切枝蔓,为下文 大肆铺写长恨留足余地。首两句暗寓讽刺,为君者多年专求美色,荒废国事之意 已昭然其中。重色写出了皇帝的个性,倾国则是重色的标准。为杨玉环出场提供 了一个较高的起点。 接下来的十六句为第二层:写李、杨遇合后的欢爱眷恋。养在深闺,对历史 真相的回避也隐含了作者的倾向。六宫失色,是衬托,是在说杨玉环符合倾国的 标准。“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两句,明言玄宗迷恋美色;“春从 春游夜专夜”、“三千宠爱在一身”两句,突出贵妃得宠专房。但也写出皇帝对 贵妃的在意和专一。为后文写二人之诀别、长恨作铺垫。 末八句为第三层:写贵妃举家腾达,势焰熏天。后两句写因一贵妃而竟使天下父 母易志,语句夸张而语意怨怼。本部分可以用“三千宠爱在一身”来概括。一方 面写出李杨爱之深,同时也点出皇帝“爱美人不爱江山”的过失。 第二部分:生离死别的痛苦和无奈。爱美人失去江山,但是,失去江山也 难舍美人。 【思考】生离死别和缓歌慢舞之间是什么关系?
自“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夜雨闻铃断肠声”,叙述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因禁 军兵变而殒命,李隆基陷入怀念和哀伤不能自拔。诗人具体描述了安史之乱发生 后,皇帝兵马仓皇逃入西南的情景,特别是在这一动乱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的 毁灭。“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写的就是他们在马嵬坡生离死别的一幕 “六军不发”,要求处死杨贵妃,是愤于唐玄宗迷恋女色,祸国殃民。杨贵妃的 死,在整个故事中,是一个关键性的情节,在这之后,他们的爱情才成为一场悲 剧 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前六句为第一层,写变生不测,战乱骤起。前四句上承第一部分的有关描写, 进一步蓄足文势;后两句启下,折转简捷干练,描写也颇有气势。“动地来”“惊 破”等等简短描述,写出了变乱给国家带来的危机,也写出了对爱情美梦的突然 打击。以下生离死别的伤心和无奈也就自然而然了 接下来十句为第二层:写马嵬驿兵变,贵妃丧生。从这一层开始,作者对李、 杨的态度由批评转为同情,感情也由怨怼转为哀悯。 再下来八句为第三层:写李隆基于幸蜀途中怀念贵妃,不胜哀伤。 第三部分:此段写隆基对杨贵妃的思念,“爱悠悠,恨悠悠” 【思考】由此也说明皇帝不单是重色,更是一个至诚的情种。至诚才有长恨。 多角度的反复描写强化着爱,也突出了恨(遗憾)。本段是从哪些角度表现李 隆基的思念之情的? 从情景:物是人非,从时间:历久弥新,从心情:“度日如年”自“天旋地转回 龙驭,”至“魂魄不曾来入梦”,写李返长安后对杨的无穷思念。诗人抓住了人 物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恨”,用酸恻动人的语调,宛转形容和描述了杨贵妃死后 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回宫以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 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种种感触。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回肠荡气。 正由于诗人把人物的感情渲染到这样的程度,后面道士的到来,仙境的出现,便 给人一种真实感,不以为纯粹是一种空中楼阁了。 这一部分也可分成四层: 第一层前四句:写安史之乱平定,李于回长安途中路经马嵬驿,凭吊贵妃遗 接下来的六句为第二层:写李初回长安时睹物思人,恍若隔世。 再接下来十二句为第三层:写李对杨的无穷思念。“春风桃李”、“秋雨梧 桐”概括了一年四季、各种场景,以显示李对杨的思念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以 环境凌乱、时间流逝、长夜漫漫、晚景凄凉说明唐明皇时时处处对杨贵妃的苦苦 怀恋。末二句为第四层。“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两句,既结束上 文,以想入非非表明思念之深:又开启下文,以想入非非生发出道士招魂。 第四部分:把爱由人间写到天上,人鬼情未了。 【思考】如果说前一段写的是“昭阳殿里恩爱绝”(皇帝),这一段写的是“莲 莱宫中日月长”(贵妃)。寻觅是思念,是牵挂,有点“你在他乡还好吗”的 味道。诗人为什么要从人间写到仙境? 临邛道士鸿都客”至结束,写李隆基对杨玉环的思念感动道士,道士寻找到玉 环魂魄,已身登仙界的贵妃仍心系尘寰,对李思念不已。诗人采用的是浪漫主义 的手法,忽而上天,忽而入地,“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后来, 在海上虚无缥缈的仙山上找到了杨贵妃,让她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
自“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夜雨闻铃断肠声”,叙述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因禁 军兵变而殒命,李隆基陷入怀念和哀伤不能自拔。诗人具体描述了安史之乱发生 后,皇帝兵马仓皇逃入西南的情景,特别是在这一动乱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的 毁灭。“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写的就是他们在马嵬坡生离死别的一幕。 “六军不发”,要求处死杨贵妃,是愤于唐玄宗迷恋女色,祸国殃民。杨贵妃的 死,在整个故事中,是一个关键性的情节,在这之后,他们的爱情才成为一场悲 剧。 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前六句为第一层,写变生不测,战乱骤起。前四句上承第一部分的有关描写, 进一步蓄足文势;后两句启下,折转简捷干练,描写也颇有气势。“动地来”“惊 破”等等简短描述,写出了变乱给国家带来的危机,也写出了对爱情美梦的突然 打击。以下生离死别的伤心和无奈也就自然而然了。 接下来十句为第二层:写马嵬驿兵变,贵妃丧生。从这一层开始,作者对李、 杨的态度由批评转为同情,感情也由怨怼转为哀悯。 再下来八句为第三层:写李隆基于幸蜀途中怀念贵妃,不胜哀伤。 第三部分:此段写隆基对杨贵妃的思念,“爱悠悠,恨悠悠”。 【思考】由此也说明皇帝不单是重色,更是一个至诚的情种。至诚才有长恨。 多角度的反复描写强化着爱,也突出了恨(遗憾)。本段是从哪些角度表现李 隆基的思念之情的? 从情景:物是人非,从时间:历久弥新,从心情:“度日如年”自“天旋地转回 龙驭,”至“魂魄不曾来入梦”,写李返长安后对杨的无穷思念。诗人抓住了人 物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恨”,用酸恻动人的语调,宛转形容和描述了杨贵妃死后 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回宫以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 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种种感触。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回肠荡气。 正由于诗人把人物的感情渲染到这样的程度,后面道士的到来,仙境的出现,便 给人一种真实感,不以为纯粹是一种空中楼阁了。 这一部分也可分成四层: 第一层前四句:写安史之乱平定,李于回长安途中路经马嵬驿,凭吊贵妃遗 踪。 接下来的六句为第二层:写李初回长安时睹物思人,恍若隔世。 再接下来十二句为第三层:写李对杨的无穷思念。“春风桃李”、“秋雨梧 桐”概括了一年四季、各种场景,以显示李对杨的思念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以 环境凌乱、时间流逝、长夜漫漫、晚景凄凉说明唐明皇时时处处对杨贵妃的苦苦 怀恋。末二句为第四层。“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两句,既结束上 文,以想入非非表明思念之深;又开启下文,以想入非非生发出道士招魂。 第四部分:把爱由人间写到天上,人鬼情未了。 【思考】如果说前一段写的是“昭阳殿里恩爱绝”(皇帝),这一段写的是“蓬 莱宫中日月长”(贵妃)。寻觅是思念,是牵挂,有点“你在他乡还好吗”的 味道。诗人为什么要从人间写到仙境? “临邛道士鸿都客”至结束,写李隆基对杨玉环的思念感动道士,道士寻找到玉 环魂魄,已身登仙界的贵妃仍心系尘寰,对李思念不已。诗人采用的是浪漫主义 的手法,忽而上天,忽而入地,“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后来, 在海上虚无缥缈的仙山上找到了杨贵妃,让她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
带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 前誓,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进一步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诗歌的末尾, 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点明题旨,回应开头,而且做到 “清音有余”,给读者以联想、回味的余地。 这一部分也可分为四层 前四句为第一层:写道士被李感动,去寻找杨的亡魂,以其想入非非见其思 念之深,紧密呼应第三部分之末两句 接下来十句为第二层:写道士寻觅杨的曲折经过。一开始上天入地均未有得, “忽闻海上有仙山”一句生面别开,使情节绝处逢生,波折再起 再下面十二句为第三层:写道士历经波折,终于找到贵妃。“云髻半偏新睡 觉”以下所写杨之步态容貌,是道士眼中见到的景况 最后二十四句为第四层:写杨托物寄词,以表明她对李之感激、思念和忠贞 不渝。末句“此恨绵绵无绝期”点题,结束全诗 人间到天上的爱,将爱写到极致。如此,才能够突显“长恨” 2、《长恨歌》的主旨是什么?众说纷纭,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意见: (1)讽喻说。就是只把唐玄宗当作皇帝写。认为此诗是借李、杨之情事,讽 刺李隆基贪色误国,以致引发“安史之乱”。告诫最高统治者应引以为戒,免蹈 覆辙。至于诗歌后半部分对绵绵长恨的描绘,也不是对李、杨表示同情,更不是 歌颂,而是通过李隆基晩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晦而曲折地讽刺他荒淫误国 而终于苦果自尝。说明作为一个皇帝,爱美人首先要爱江山,失去江山,美人也 会失去。爱美人更要爱江山 (2)爱情说。把唐玄宗当作凡人写。(白居易说过这是人间罕事)认为此 诗的前半部分中,对李、杨荒淫无度、废弃国事诚然有所讽刺和不满,但这不是 主旨。全诗以大部分篇幅描写了两人的爱情遭遇,歌颂了他们之间的爱情。论者 还认为,诗中所写的李、杨爱情,实际上已超越了历史事实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 义。作者通过这一爱情悲剧,歌颂了人们对爱情的坚贞和专一,反映出人们对美 满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尽管李、杨身为帝王贵妃,但他们的这种爱情与人民的生 活、与人民的感情是一致的 (3)双重主题说。是皇帝也是普通人。认为这首诗一方面对李、杨荒淫无度招 致祸乱作了明显讽刺,另一方面对两人的爱情悲剧及彼此间的诚挚相思赋予了深 切同情,而且更偏重于后者。整首诗,自始至终贯穿着两重性,贯穿着李、杨身 兼爱情悲剧的制造者与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冲突的体现者主要是两个人物本身, 而冲突的必然结果是人物的长恨 对这三种说法,你认可哪一种?为什么? 【温馨提示】请同学们结合导学案后面的助读资料《风流天子—唐玄宗其人》 来理解《长恨歌》的主题。 【教师提示、点拨】 分析《长恨歌》的主题思想,首先必须注意:这是一首叙事诗,叙述的是一个完 整的故事。李、杨早先的逸乐和后来的长恨,都是这个故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而且,这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早先的逸乐是导致后来贵妃丧生、彼此 长恨的显著原因,而长恨则是李、杨荒淫误国、终于殃及自身的必然结果。所以, 任意突出或忽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将损害故事的完整性,将割断前后情节的 内在逻辑和因果联系而使这一故事失去它本有的特殊意义,其评论当然也就难以 符合作品实际和作者原意
带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 前誓,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进一步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诗歌的末尾, 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点明题旨,回应开头,而且做到 “清音有余”,给读者以联想、回味的余地。 这一部分也可分为四层: 前四句为第一层:写道士被李感动,去寻找杨的亡魂,以其想入非非见其思 念之深,紧密呼应第三部分之末两句。 接下来十句为第二层:写道士寻觅杨的曲折经过。一开始上天入地均未有得, “忽闻海上有仙山”一句生面别开,使情节绝处逢生,波折再起。 再下面十二句为第三层:写道士历经波折,终于找到贵妃。“云髻半偏新睡 觉”以下所写杨之步态容貌,是道士眼中见到的景况。 最后二十四句为第四层:写杨托物寄词,以表明她对李之感激、思念和忠贞 不渝。末句“此恨绵绵无绝期”点题,结束全诗。 人间到天上的爱,将爱写到极致。如此,才能够突显“长恨”。 2、《长恨歌》的主旨是什么?众说纷纭,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意见: (1)讽喻说。就是只把唐玄宗当作皇帝写。认为此诗是借李、杨之情事,讽 刺李隆基贪色误国,以致引发“安史之乱”。告诫最高统治者应引以为戒,免蹈 覆辙。至于诗歌后半部分对绵绵长恨的描绘,也不是对李、杨表示同情,更不是 歌颂,而是通过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晦而曲折地讽刺他荒淫误国 而终于苦果自尝。说明作为一个皇帝,爱美人首先要爱江山,失去江山,美人也 会失去。爱美人更要爱江山。 (2)爱情说。把唐玄宗当作凡人写。(白居易说过这是人间罕事)认为此 诗的前半部分中,对李、杨荒淫无度、废弃国事诚然有所讽刺和不满,但这不是 主旨。全诗以大部分篇幅描写了两人的爱情遭遇,歌颂了他们之间的爱情。论者 还认为,诗中所写的李、杨爱情,实际上已超越了历史事实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 义。作者通过这一爱情悲剧,歌颂了人们对爱情的坚贞和专一,反映出人们对美 满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尽管李、杨身为帝王贵妃,但他们的这种爱情与人民的生 活、与人民的感情是一致的。 (3)双重主题说。是皇帝也是普通人。认为这首诗一方面对李、杨荒淫无度招 致祸乱作了明显讽刺,另一方面对两人的爱情悲剧及彼此间的诚挚相思赋予了深 切同情,而且更偏重于后者。整首诗,自始至终贯穿着两重性,贯穿着李、杨身 兼爱情悲剧的制造者与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冲突的体现者主要是两个人物本身, 而冲突的必然结果是人物的长恨。 对这三种说法,你认可哪一种?为什么? 【温馨提示】请同学们结合导学案后面的助读资料《风流天子——唐玄宗其人》 来理解《长恨歌》的主题。 【教师提示、点拨】 分析《长恨歌》的主题思想,首先必须注意:这是一首叙事诗,叙述的是一个完 整的故事。李、杨早先的逸乐和后来的长恨,都是这个故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而且,这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早先的逸乐是导致后来贵妃丧生、彼此 长恨的显著原因,而长恨则是李、杨荒淫误国、终于殃及自身的必然结果。所以, 任意突出或忽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将损害故事的完整性,将割断前后情节的 内在逻辑和因果联系而使这一故事失去它本有的特殊意义,其评论当然也就难以 符合作品实际和作者原意
其次还应注意:这是一出经作者艺术处理过了的爱情悲剧,作为悲剧中的两 个主人公,李、杨具有特殊的双重身份:一方面,他俩的荒淫逸乐引发了安史之 乱,从某种角度上说,也是悲剧的制造者:另一方面,安史之乱的发生使他们死 生异处,相见无期,自食其果,因而又是这一悲剧的承受者。评论《长恨歌》的 主旨,必须顾及这一点,因为它是我们分析、理解作者对这一悲剧的是非态度和 感情倾向的必要前提。 再次,也是最为重要的,是必须注意作者对这一悲剧的是非态度和感情倾 向。《长恨歌》是一首叙事诗,但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在叙述李、杨爱情始末 的过程中,作者融进了自己的感情,通过感情的媒介,表现了他对这一悲剧的是 非评判。对李、杨之娱乐误国,作者显然是意在批评而语含讥讽的,这从“汉皇 重色思倾国”、“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等语句中可明显看出。然而,随着故事情 节的发展和悲剧的发生,作者对李、杨的态度也由批评讽刺转向怜悯同情。这从 “君王掩面救不得”、“宛转蛾眉马前死”、“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 情”“到此踌躇不能去”、“不见玉颜空死处”、“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 不泪垂”、“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等大量饱含感情的描述中,可 以获得非常明显而强烈的感受。诚然,作为悲剧的承受者,作者对李、杨深抱同 情:作为悲剧的制造者,作者对李、杨又有所谴责。但是,作者的谴责自有其立 足点,那就是李、杨的任意纵情,不仅贻误国事、危害社稷,也给他们自身带 来了巨大的不幸,自食苦果,并非为了揭露批判统治者的荒淫腐朽(尽管诗歌 在客观上有此认识作用)。否则,作者何必花费那么多的笔墨着意铺写渲染李、 杨两人的绵绵长恨?即使按“讽喻说”论者的说法,这是“通过李隆基晚年失去 切的狼狈景象,隐曲地讽剌”,那么,至少第四部分的整段描写就大可不必 而作者亦无须在字里行间倾注如此明显而又深切的同情了! 四、训练检测(要求:三选二)(让学生先自己独立完成,然后学生展示,教 师纠错补漏) 1、名句默写。(设题依据:高考考纲“识记重要古诗文”A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舞》。 2、“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在全诗中有何艺术效果?(设题依据:高考考纲“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B级) 提示:点名题旨,回应开头 3、拓展提高(C级)(设题依据:高考考纲“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 巧”)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 读长恨辞 (宋)李靓 蜀道如天夜雨淫,乱铃声里倍沾襟。 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 马嵬 (清)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其次还应注意:这是一出经作者艺术处理过了的爱情悲剧,作为悲剧中的两 个主人公,李、杨具有特殊的双重身份:一方面,他俩的荒淫逸乐引发了安史之 乱,从某种角度上说,也是悲剧的制造者;另一方面,安史之乱的发生使他们死 生异处,相见无期,自食其果,因而又是这一悲剧的承受者。评论《长恨歌》的 主旨,必须顾及这一点,因为它是我们分析、理解作者对这一悲剧的是非态度和 感情倾向的必要前提。 再次,也是最为重要的,是必须注意作者对这一悲剧的是非态度和感情倾 向。《长恨歌》是一首叙事诗,但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在叙述李、杨爱情始末 的过程中,作者融进了自己的感情,通过感情的媒介,表现了他对这一悲剧的是 非评判。对李、杨之娱乐误国,作者显然是意在批评而语含讥讽的,这从“汉皇 重色思倾国”、“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等语句中可明显看出。然而,随着故事情 节的发展和悲剧的发生,作者对李、杨的态度也由批评讽刺转向怜悯同情。这从 “君王掩面救不得”、“宛转蛾眉马前死”、“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 情”“到此踌躇不能去”、“不见玉颜空死处”、“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 不泪垂”、“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等大量饱含感情的描述中,可 以获得非常明显而强烈的感受。诚然,作为悲剧的承受者,作者对李、杨深抱同 情;作为悲剧的制造者,作者对李、杨又有所谴责。但是,作者的谴责自有其立 足点,那就是李、杨的任意纵情,不仅贻误国事、危害社稷,也给他们自身带 来了巨大的不幸,自食苦果,并非为了揭露批判统治者的荒淫腐朽(尽管诗歌 在客观上有此认识作用)。否则,作者何必花费那么多的笔墨着意铺写渲染李、 杨两人的绵绵长恨?即使按“讽喻说”论者的说法,这是“通过李隆基晚年失去 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曲地讽刺”,那么,至少第四部分的整段描写就大可不必; 而作者亦无须在字里行间倾注如此明显而又深切的同情了! 四、训练检测(要求:三选二)(让学生先自己独立完成,然后学生展示,教 师纠错补漏) 1、名句默写。(设题依据:高考考纲“识记重要古诗文”A 级) 回眸一笑百媚生 ,六宫粉黛无颜色。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舞》。 2、“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在全诗中有何艺术效果?(设题依据:高考考纲“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B 级) 提示:点名题旨,回应开头 3、拓展提高(C 级)(设题依据:高考考纲“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 巧”)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 1、2 题。 读长恨辞 (宋)李 靓 蜀道如天夜雨淫,乱铃声里倍沾襟。 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 马 嵬 (清)袁 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 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两首诗歌都是读《长恨歌》后所抒发的感慨,两首诗的感慨是否一致?为什么? 【教师提示】《读长恨辞》一诗的前两句是对《长恨歌》中所述的事加以概括, 抽取其中的一个片断: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艰难行程中,“霪雨霏霏, 连月不开”,李隆基“夜雨闻铃断肠声”,写成《雨霖铃曲》以寄恨。这为后面 的议论定下了基调。后两句议论警策,有春秋笔法。诗人同情的不是“宛转娥眉 马前死”,一妃之死,何足道哉,何必为之鸣不平呢?那“尸骸遍野”,“骨暴 沙砾”的阵亡将士们,“精魂何依”?那个昏君李隆基却根本没有想到,即使想 到,也是一点都不会动心,因为他唯一感到痛心并为之“倍沾襟”的是“三千宠 爱在一身”的杨妃。连六军生死,国家兴亡都不过问,只念念不忘“回眸一笑百 媚生”的亡妃,如此帝王,何许人也,还用诗人多说吗? 《马嵬》——《马嵬》是乾隆十七年(1752)袁枚赴陕西候补官缺,路过马嵬驿 所作,共4首。袁枚与爱妾分别,远赴陕西,实属身不由己,联想到白居易《长 恨歌》所写李杨情事,认为百姓的生离死别不胜枚举,李杨二人的生离死别并不 值得同情。 五、总结升华 篇《长恨》别有情”白居易如是说,可见诗人注入了太多的情感,而且这部 中国版的《人鬼情未了》不仅凝聚着诗人的感情,也积淀着历代读者的美好理想。 也许惟其绵绵“长恨”的亘古主题和人们对真情的向往与追求才是人们说不尽 《长恨歌》的真正原因! 六、【教后反思】 反复诵读,加强学生对诗歌的感悟、理解。 当代诗人于坚曾说:“一首诗是一个语言的场。”诗歌的教学尤其要注重朗读, 以读为本,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不断加深对诗歌感情、意境、内涵的理解。 二、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学会“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注重学生的学习评价。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能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并懂得与他 人交流,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四、重视对学生的学习评价,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还让学生开展相互评价,充 分地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中学会赏识他人, 学会取长补短,博采众长,从而不断地完善自我 【助读材料】 风流天子—唐玄宗其人 开元天宝时代是中国古代大大小小的盛世中最辉煌灿烂的一个了。它是中国历史 的骄傲,更是玄宗个人的骄傲。可是,遗憾的是,唐玄宗不仅亲手缔造了典章焕 然,文采风流的开元盛世,也亲手把这个盛世葬送在安史之乱的战火之中。白居 易一曲《长恨歌》,写尽了当年的风流,也写尽了当年的无奈。盛衰更迭,悲喜 交加,曾让多少人唏嘘流涕,扼腕叹惜!那么,唐玄宗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皇帝? 开元天宝年间有如此众多的人才,有如此辉煌的功业,原因在哪里?我想,首先 就要归功于唐玄宗的领导能力了。他既能审时度势,又有知人之明,这是盛世出 现的重要保证。怎么叫审时度势、知人善任呢?玄宗永远知道自己要什么,也永 远知道谁能帮他达到目的。临淄王时期,他要皇位,他知道,刘幽求、王琚这样 的纵横家是最好的选择。开元初年,他要拨乱反正,让国家尽快走上正轨,这时
石壕村里夫妻别, 泪比长生殿上多。 两首诗歌都是读《长恨歌》后所抒发的感慨,两首诗的感慨是否一致?为什么? 【教师提示】《读长恨辞》——诗的前两句是对《长恨歌》中所述的事加以概括, 抽取其中的一个片断: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艰难行程中,“霪雨霏霏, 连月不开”,李隆基“夜雨闻铃断肠声”,写成《雨霖铃曲》以寄恨。这为后面 的议论定下了基调。后两句议论警策,有春秋笔法。诗人同情的不是“宛转娥眉 马前死”,一妃之死,何足道哉,何必为之鸣不平呢?那“尸骸遍野”,“骨暴 沙砾”的阵亡将士们,“精魂何依”?那个昏君李隆基却根本没有想到,即使想 到,也是一点都不会动心,因为他唯一感到痛心并为之“倍沾襟”的是“三千宠 爱在一身”的杨妃。连六军生死,国家兴亡都不过问,只念念不忘“回眸一笑百 媚生”的亡妃,如此帝王,何许人也,还用诗人多说吗? 《马嵬》——《马嵬》是乾隆十七年(1752)袁枚赴陕西候补官缺,路过马嵬驿 所作,共 4 首。袁枚与爱妾分别,远赴陕西,实属身不由己,联想到白居易《长 恨歌》所写李杨情事,认为百姓的生离死别不胜枚举,李杨二人的生离死别并不 值得同情。 五、总结升华 “一篇《长恨》别有情”白居易如是说,可见诗人注入了太多的情感,而且这部 中国版的《人鬼情未了》不仅凝聚着诗人的感情,也积淀着历代读者的美好理想。 也许惟其绵绵“长恨”的亘古主题和人们对真情的向往与追求才是人们说不尽 《长恨歌》的真正原因! 六、【教后反思】 一、反复诵读,加强学生对诗歌的感悟、理解。 当代诗人于坚曾说:“一首诗是一个语言的场。”诗歌的教学尤其要注重朗读, 以读为本,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不断加深对诗歌感情、意境、内涵的理解。 二、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学会“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注重学生的学习评价。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能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并懂得与他 人交流,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四、重视对学生的学习评价,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还让学生开展相互评价,充 分地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中学会赏识他人, 学会取长补短,博采众长,从而不断地完善自我。 【助读材料】 风流天子——唐玄宗其人 开元天宝时代是中国古代大大小小的盛世中最辉煌灿烂的一个了。它是中国历史 的骄傲,更是玄宗个人的骄傲。可是,遗憾的是,唐玄宗不仅亲手缔造了典章焕 然,文采风流的开元盛世,也亲手把这个盛世葬送在安史之乱的战火之中。白居 易一曲《长恨歌》,写尽了当年的风流,也写尽了当年的无奈。盛衰更迭,悲喜 交加,曾让多少人唏嘘流涕,扼腕叹惜!那么,唐玄宗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皇帝? 开元天宝年间有如此众多的人才,有如此辉煌的功业,原因在哪里?我想,首先 就要归功于唐玄宗的领导能力了。他既能审时度势,又有知人之明,这是盛世出 现的重要保证。怎么叫审时度势、知人善任呢?玄宗永远知道自己要什么,也永 远知道谁能帮他达到目的。临淄王时期,他要皇位,他知道,刘幽求、王琚这样 的纵横家是最好的选择。开元初年,他要拨乱反正,让国家尽快走上正轨,这时
候,他知道多谋善变的姚崇是最好的选择。政治规模基本确立了,他要守制度, 立法度,这时候,他知道,为人耿直,讲原则的宋璟是最好的选择。再后来,国 家已经安定繁荣的时候,他要文治,他知道一代文宗张说就是最好的选择。文治 过度,朝廷腐败,全社会奢靡成风,这时候,他知道,清廉简朴,刻苦自励的李 元纮、杜暹就是最好的选择。国家长期快速发展,容易让人产生自满情绪,需要 牛虻刺激一下的时候,韩休、张九龄这样的直肠子就是最好的选择。能够随时把 握时代脉搏,再根据时代需要任命合格人选,这就是唐玄宗作为领袖有能耐的地 方 光有能力还不够。开元盛世的到来,还要归功于玄宗的政治道德。《旧唐书·玄 宗本纪》说得很清楚:“我开元之有天下也,纠之以典刑,明之以礼乐,爱之以 慈俭,律之以轨仪。黜前朝徼幸之臣,杜其奷也;焚后庭珠翠之玩,戒其奢也 禁女乐而出宫嫔,明其教也;赐赏而放哇淫,惧其荒也:叙友于而敦骨肉,厚 其俗也;蒐兵而责帅,明军法也;朝集而计最,校吏能也。庙堂之上,无非经济 之才;表著之中,皆得论思之士。而又旁求宏硕,讲道艺文。昌言嘉谟,日闻于 献纳;长辔远驭,志在于升平。”什么意思呢?这段话列举的其实是唐玄宗诸如 黜落奸佞,焚烧珠翠,考核官吏等等一系列政治举措。《旧唐书》认为,这正是 开元盛世到来的原因。 问题是,这些政治举措的内在精神是什么呀?一句话,克己复礼。唐玄宗难道不 爱奢侈品吗?他爱呀,唐玄宗是贵族公子哥出身,最懂得享乐了。可是开元初年, 正是唐玄宗,把宫里的奢侈品都搜出来,集中到院子里烧了!唐玄宗难道不爱美 女吗?他也爱呀,唐玄宗号称风流天子,怎么可能不爱美人呢,可是开元年间, 正是他把入宫多年的宫女们放回家了!唐玄宗难道不想听好话吗?想啊,是人都 有这个弱点,唐玄宗那样自视甚高的人更不例外。可是开元年间,正是唐玄宗把 只会说好话的佞臣都贬官了!他破了这些陋习,那么,他又立了什么风气呢?有 个故事很说明问题。根据笔记小说《次柳氏旧闻》记载:唐玄宗开元初年,任 用姚崇、宋璟等一批老臣的时候,每次在便殿召见他们,都从御座上站起来迎接, 他们走的时候,也要走到门口送客。这是屈尊降贵,尊重大臣啊。另外,开元十 年,唐玄宗还颁布敕令:“自今以后,谏官所献封事,不限旦晚,任封状进来。 所由门司不得有停滞。…如有除拜不称于职,诏令不便于时,法禁乖宜,邢赏 未当,征求无节,并极论失,无所回避,以称朕意。”这是不怕忠言逆耳,虚心 纳谏啊。正是因为有了唐玄宗一心求治的胸怀和励精图治的诚意,才最终成就了 河清海晏,国泰民安的开元盛世。能够做到这一点,还不是有为的皇帝吗! 第二、他是一个有才的皇帝。中国古代从秦到清,几百个皇帝,其中当然不乏有 为之士。但是,就像毛主席在词里讲的那样:“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 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大多数有为的皇帝都 只具备政治才华。当然,皇帝之中也不乏才子,像南唐后主李煜填词,不是独步 千古,号称“粗服乱头,不掩国色”吗?还有宋徽宗赵佶,那不是瘦金体的创始 人,宫廷画家的知己,号称书画双绝吗?可是,他们治国的本领又都太差了。谁 能像唐玄宗那样又能治国,又多才多艺呢?他不仅能创造开元盛世,还能写诗 能作曲,能弹琵琶、能打羯鼓,骑马打猎,挥杆打球也不在话下。他设立梨园, 亲自“教太常乐工子弟三百人为丝竹之戏”,最终成为戏曲界遵奉的梨园鼻祖。 过去艺人们演出之前,都要上香祈祷“老郎神”,所谓的老郎神其实就是唐玄 宗。帝王活着的时候作威作福,大家都司空见惯。但是,能够在千载之下还享受 民间自发祭祀的,除了唐玄宗,恐怕再没有别人了!但是,不要以为唐玄宗只有
候,他知道多谋善变的姚崇是最好的选择。政治规模基本确立了,他要守制度, 立法度,这时候,他知道,为人耿直,讲原则的宋璟是最好的选择。再后来,国 家已经安定繁荣的时候,他要文治,他知道一代文宗张说就是最好的选择。文治 过度,朝廷腐败,全社会奢靡成风,这时候,他知道,清廉简朴,刻苦自励的李 元纮、杜暹就是最好的选择。国家长期快速发展,容易让人产生自满情绪,需要 牛虻刺激一下的时候,韩休、张九龄这样的直肠子就是最好的选择。能够随时把 握时代脉搏,再根据时代需要任命合格人选,这就是唐玄宗作为领袖有能耐的地 方。 光有能力还不够。开元盛世的到来,还要归功于玄宗的政治道德。《旧唐书•玄 宗本纪》说得很清楚:“我开元之有天下也,纠之以典刑,明之以礼乐,爱之以 慈俭,律之以轨仪。黜前朝徼幸之臣,杜其奸也;焚后庭珠翠之玩,戒其奢也; 禁女乐而出宫嫔,明其教也;赐酺赏而放哇淫,惧其荒也;叙友于而敦骨肉,厚 其俗也;蒐兵而责帅,明军法也;朝集而计最,校吏能也。庙堂之上,无非经济 之才;表著之中,皆得论思之士。而又旁求宏硕,讲道艺文。昌言嘉谟,日闻于 献纳;长辔远驭,志在于升平。”什么意思呢?这段话列举的其实是唐玄宗诸如 黜落奸佞,焚烧珠翠,考核官吏等等一系列政治举措。《旧唐书》认为,这正是 开元盛世到来的原因。 问题是,这些政治举措的内在精神是什么呀?一句话,克己复礼。唐玄宗难道不 爱奢侈品吗?他爱呀,唐玄宗是贵族公子哥出身,最懂得享乐了。可是开元初年, 正是唐玄宗,把宫里的奢侈品都搜出来,集中到院子里烧了!唐玄宗难道不爱美 女吗?他也爱呀,唐玄宗号称风流天子,怎么可能不爱美人呢,可是开元年间, 正是他把入宫多年的宫女们放回家了!唐玄宗难道不想听好话吗?想啊,是人都 有这个弱点,唐玄宗那样自视甚高的人更不例外。可是开元年间,正是唐玄宗把 只会说好话的佞臣都贬官了!他破了这些陋习,那么,他又立了什么风气呢?有 一个故事很说明问题。根据笔记小说《次柳氏旧闻》记载:唐玄宗开元初年,任 用姚崇、宋璟等一批老臣的时候,每次在便殿召见他们,都从御座上站起来迎接, 他们走的时候,也要走到门口送客。这是屈尊降贵,尊重大臣啊。另外,开元十 二年,唐玄宗还颁布敕令:“自今以后,谏官所献封事,不限旦晚,任封状进来。 所由门司不得有停滞。……如有除拜不称于职,诏令不便于时,法禁乖宜,邢赏 未当,征求无节,并极论失,无所回避,以称朕意。”这是不怕忠言逆耳,虚心 纳谏啊。正是因为有了唐玄宗一心求治的胸怀和励精图治的诚意,才最终成就了 河清海晏,国泰民安的开元盛世。能够做到这一点,还不是有为的皇帝吗! 第二、他是一个有才的皇帝。中国古代从秦到清,几百个皇帝,其中当然不乏有 为之士。但是,就像毛主席在词里讲的那样:“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 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大多数有为的皇帝都 只具备政治才华。当然,皇帝之中也不乏才子,像南唐后主李煜填词,不是独步 千古,号称“粗服乱头,不掩国色”吗?还有宋徽宗赵佶,那不是瘦金体的创始 人,宫廷画家的知己,号称书画双绝吗?可是,他们治国的本领又都太差了。谁 能像唐玄宗那样又能治国,又多才多艺呢?他不仅能创造开元盛世,还能写诗、 能作曲,能弹琵琶、能打羯鼓,骑马打猎,挥杆打球也不在话下。他设立梨园, 亲自“教太常乐工子弟三百人为丝竹之戏”,最终成为戏曲界遵奉的梨园鼻祖。 过去艺人们演出之前,都要上香祈祷 “老郎神”,所谓的老郎神其实就是唐玄 宗。帝王活着的时候作威作福,大家都司空见惯。但是,能够在千载之下还享受 民间自发祭祀的,除了唐玄宗,恐怕再没有别人了!但是,不要以为唐玄宗只有
艺术才华,在思想领域,唐玄宗也不乏创造。他曾亲自为《孝经》、《老子》、 《金刚经》作注。大家知道,〈孝经〉是儒家经典,〈老子〉是道家经典,〈金 刚经〉是佛教经典,儒释道三家也正是当时中国最主流的思想体系。玄宗为什么 要给这三部经典作注释啊?这就叫做三教并重,三教合流。这不正是中国后期思 想领域发展的主旋律吗!能认清思想发展的脉络,本身就算是有思想啦。正是在 唐玄宗的引导和提倡之下,开元盛世才显得格外文彩焕然。文化的保存和传播都 要靠图书,据《新唐书∽艺文志》记载:“藏书之盛,莫盛于开元,其著录者 五万三千九百一十五卷,而唐之学者自为之书,又二万八千四百六十九卷。”藏 书是为了保存以往的学问,但是,更重要的还是要开创未来,培养未来的学者。 怎么培养呢?办学校啊。开元二十六年,唐玄宗下令天下州县,每乡都要设置学 校一所,以教授学生。正因为这样重视文教,当时的社会温文尔雅,蔚然成风。 按照《旧唐书·玄宗本纪》的说法,就是“垂髫之倪,皆知礼让。”有这样风雅 的皇帝,有这样风雅的社会风气,唐代人才辈出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三、他是一个有情的皇帝。说到唐玄宗的情,恐怕大家最先想到的就是他和杨 贵妃的爱情了。这段爱情经过《长恨歌》的描摹,早已经家喻户晓。李杨爱情固 然感人肺腑,但是,如果只是钟情妃子,那陈朝的陈后主陈叔宝、南唐的李后主 李煜也能做到。唐玄宗的用情可比这广泛多了。他还爱谁呢?爱兄弟。我们知道, 因为皇权的独尊性,所以皇家少真情,即使是兄弟之间,也常常发生你死我活的 斗争。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手刃兄弟不是最好的证明吗!可是,类似的事情在 唐玄宗身上从来没有发生过。唐玄宗兄弟一共五个,他排行老三。经历了少年时 期的同甘共苦后,唐玄宗对兄弟一直表现得眷眷深情。特别是大哥李宪(李成器), 虽然位居嫡长子之尊,但是,在李隆基当皇帝这个问题上谦退恬淡,鼎立相助, 更让玄宗感激。开元二十九年,李宪病逝,唐玄宗亲自写了祭文,放在大哥灵前。 祭文写到:“隆基白:一代兄弟,一朝存殁,家人之礼,是用申情,兴言感思, 悲涕交集。大哥孝友,近古莫俦,尝号五王,同开邸第。远自童幼,洎乎长成 出则同游,学则同业,事均形影,无不相随。顷以国步艰危,义资克定,先帝御 极,日月照临。大哥嫡长,合当储贰,以功见让,爰在薄躬。既嗣守紫宸,万机 事总,听朝之暇,得展于怀。十数年间,棣华凋落,谓之手足,唯有大哥。令复 沦亡,眇然无对,以兹感慕,何恨如之。然以厥初生人,孰不殂谢?所贵光昭德 行,以示崇高,立德立名,斯为不朽。大哥事迹。身殁让存,故册曰让皇帝,神 之昭格,当兹宠荣。”在这篇祭文中,把大哥封为皇帝,虽然奇特,却并不能真 正让人感动。但是,一个皇帝,能够记得自己还是大哥的弟弟,却真正显示出了 人性的光辉了!但是,讲到唐玄宗的情,更有光辉的还不是爱兄弟,而是爱百姓。 我们不是讲过潼关失守,唐玄宗从长安出逃四川吗?经过储存钱帛的左藏库时, 杨国忠说:“无为贼守。”想要把它烧毁。唐玄宗怎么决定呢?他愀然不乐,说: “贼来不得,必更敛于百姓;不如与之,无重困吾赤子。”经过便桥之后,杨国 忠为了截住追兵,就把桥烧了。唐玄宗回头看见火光,明白了怎么回事后,马上 让高力土带人把火扑灭了。他说:“士庶各避贼求生,奈何绝其路!”唐玄宗固 然对安史之乱的爆发要负责任,但是,尽管如此,一个皇帝,在后有追兵、前途 未卜的逃难路上还能想到百姓的利益,不也就算难能可贵了吗!唐玄宗是这样有 为、有才、有情的一代风流天子 注:该教学设计已参加2012年西安市教科所教师论文、教学设计征集
艺术才华,在思想领域,唐玄宗也不乏创造。他曾亲自为《孝经》、《老子》、 《金刚经》作注。大家知道,〈孝经〉是儒家经典,〈老子〉是道家经典,〈金 刚经〉是佛教经典,儒释道三家也正是当时中国最主流的思想体系。玄宗为什么 要给这三部经典作注释啊?这就叫做三教并重,三教合流。这不正是中国后期思 想领域发展的主旋律吗!能认清思想发展的脉络,本身就算是有思想啦。正是在 唐玄宗的引导和提倡之下,开元盛世才显得格外文彩焕然。文化的保存和传播都 要靠图书,据《新唐书•艺文志》记载:“藏书之盛,莫盛于开元,其著录者, 五万三千九百一十五卷,而唐之学者自为之书,又二万八千四百六十九卷。”藏 书是为了保存以往的学问,但是,更重要的还是要开创未来,培养未来的学者。 怎么培养呢?办学校啊。开元二十六年,唐玄宗下令天下州县,每乡都要设置学 校一所,以教授学生。正因为这样重视文教,当时的社会温文尔雅,蔚然成风。 按照《旧唐书•玄宗本纪》的说法,就是“垂髫之倪,皆知礼让。”有这样风雅 的皇帝,有这样风雅的社会风气,唐代人才辈出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三、他是一个有情的皇帝。说到唐玄宗的情,恐怕大家最先想到的就是他和杨 贵妃的爱情了。这段爱情经过《长恨歌》的描摹,早已经家喻户晓。李杨爱情固 然感人肺腑,但是,如果只是钟情妃子,那陈朝的陈后主陈叔宝、南唐的李后主 李煜也能做到。唐玄宗的用情可比这广泛多了。他还爱谁呢?爱兄弟。我们知道, 因为皇权的独尊性,所以皇家少真情,即使是兄弟之间,也常常发生你死我活的 斗争。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手刃兄弟不是最好的证明吗!可是,类似的事情在 唐玄宗身上从来没有发生过。唐玄宗兄弟一共五个,他排行老三。经历了少年时 期的同甘共苦后,唐玄宗对兄弟一直表现得眷眷深情。特别是大哥李宪(李成器), 虽然位居嫡长子之尊,但是,在李隆基当皇帝这个问题上谦退恬淡,鼎立相助, 更让玄宗感激。开元二十九年,李宪病逝,唐玄宗亲自写了祭文,放在大哥灵前。 祭文写到:“隆基白:一代兄弟,一朝存殁,家人之礼,是用申情,兴言感思, 悲涕交集。大哥孝友,近古莫俦,尝号五王,同开邸第。远自童幼,洎乎长成。 出则同游,学则同业,事均形影,无不相随。顷以国步艰危,义资克定,先帝御 极,日月照临。大哥嫡长,合当储贰,以功见让,爰在薄躬。既嗣守紫宸,万机 事总,听朝之暇,得展于怀。十数年间,棣华凋落,谓之手足,唯有大哥。令复 沦亡,眇然无对,以兹感慕,何恨如之。然以厥初生人,孰不殂谢?所贵光昭德 行,以示崇高,立德立名,斯为不朽。大哥事迹。身殁让存,故册曰让皇帝,神 之昭格,当兹宠荣。”在这篇祭文中,把大哥封为皇帝,虽然奇特,却并不能真 正让人感动。但是,一个皇帝,能够记得自己还是大哥的弟弟,却真正显示出了 人性的光辉了!但是,讲到唐玄宗的情,更有光辉的还不是爱兄弟,而是爱百姓。 我们不是讲过潼关失守,唐玄宗从长安出逃四川吗?经过储存钱帛的左藏库时, 杨国忠说:“无为贼守。”想要把它烧毁。唐玄宗怎么决定呢?他愀然不乐,说: “贼来不得,必更敛于百姓;不如与之,无重困吾赤子。”经过便桥之后,杨国 忠为了截住追兵,就把桥烧了。唐玄宗回头看见火光,明白了怎么回事后,马上 让高力士带人把火扑灭了。他说:“士庶各避贼求生,奈何绝其路!”唐玄宗固 然对安史之乱的爆发要负责任,但是,尽管如此,一个皇帝,在后有追兵、前途 未卜的逃难路上还能想到百姓的利益,不也就算难能可贵了吗!唐玄宗是这样有 为、有才、有情的一代风流天子。 注:该教学设计已参加 2012 年西安市教科所教师论文、教学设计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