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学进展2007,15(6):974~980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金钱对幸福感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 李静 郭永玉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武汉430079) 摘要传统经济学家认为,更多的收入会导致更高的幸福水平。心理学家在这个问题上则显得谨慎一些, 他们从多个方面考察了金钱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并从中得出了一些引人深思的结论。研究表明,金钱能够 通过人格、目标、动机、社会比较、适应与压力等中介变量对幸福感产生影响。未来研究应该在研究对象和 方法上加以改进,在心理机制方面进行更深入的探讨。此外,本土化研究在我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待 于加强。 关键词金钱,幸福感,心理机制。 分类号B849,B848 1引言 两个相对独立的维度,认知成分则指个体对自己生 对于金钱与幸福之间的关系,传统经济学家认 活满意程度的评价。1967年,Warner Wilson在一 为,财富如收入和资产对幸福或生活满意度有直接 篇《自称幸福的相关因素》中指出,幸福的人是有 的影响,因为高收入能为个体提供更有利的机遇和 高收入的。自此以后,心理学家们围绕金钱与幸 选择,因此增加财富就能增加幸福。改革开放20多 福感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也 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质 不尽相同。本文拟对这些研究进行总结,并探讨金 量得到了较大改善,物质生活得到了较大满足,已 钱对幸福感产生影响的心理机制,以使人们更科学 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步入小康社会。按理说,人 地理解金钱与幸福的关系,从而更有效地提高自己 民会感到生活越来越幸福。然而,中国社会科学院 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同时为政府制定以提高我国 最新的调查显示,2005年,72.7%的城乡居民感觉 人民整体幸福感的公共政策提供一定的参考。 生活是幸福的,比上年下降了5个百分点。另有一 2金钱与幸福感的关系 项调查表明,中国人的幸福感在过去十年中先升后 积极心理学认为,幸福感是主体对客观生活的 降,与经济发展的曲线并不同步川。问题出在哪里? 主观感受,这种主观感受受经济因素的影响不是很 近几十年来,这个课题也成为积极心理学领域 大。研究者从多个角度考察了金钱与幸福之间的关 研究的热点。在此,人们平常所说的幸福常用幸福 系,有国内层面的,也有国际层面的:有静态的, 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这一术语来描述。 也有动态的。 它是指个人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进行整体 首先,在一个国家内部,个体的收入一般与其 性评估而产生的体验,主要由情感和认知两种基本 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但相关系数不高,即便二者 成分构成,其中情感成分包括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 的相关在贫穷国家里比在富裕国家里更强烈。 Diener等在美国选取了一个有代表性的样本,发现 收稿日期:2007-04-15 收入与幸福感之间的相关系数是0.12的。即使当非 通讯作者:郭水玉,E-mail:yyguo@mail.ccnu.edu.cn 常富有的人被考察时,收入对幸福感的影响仍然很 ·国内学界通常把subjective wel-being译为“主观幸福感”, 小.Diener等曾对1985年《福布斯》杂志公布的100 是为了与另一个并列使用的不同的概念“心理幸福感” (psychological wel-being)相区别。但“主观幸福感"的说法不 位最富裕的美国人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与一般的 太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因为在中文中,“感”己能表明其主 美国人相比,他们只是稍微幸福那么一点点。49位 观性。而且本文讨论的都是“主观幸福感”,没有涉及到“心 超级富翁中,有80%的人报告“钱可以增加或者减 理幸福感”这个概念。因此,本文中我们把subjective well--being 少幸福,关键看你怎么使用它。”一位富翁从来不记 一律译为“幸福感”。 974 C1994-2012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心理科学进展 2007,15(6):974~980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974 金钱对幸福感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 李 静 郭永玉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武汉 430079) 摘 要 传统经济学家认为,更多的收入会导致更高的幸福水平。心理学家在这个问题上则显得谨慎一些, 他们从多个方面考察了金钱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并从中得出了一些引人深思的结论。研究表明,金钱能够 通过人格、目标、动机、社会比较、适应与压力等中介变量对幸福感产生影响。未来研究应该在研究对象和 方法上加以改进,在心理机制方面进行更深入的探讨。此外,本土化研究在我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待 于加强。 关键词 金钱,幸福感,心理机制。 分类号 B849;B848 1 引言 对于金钱与幸福之间的关系,传统经济学家认 为,财富如收入和资产对幸福或生活满意度有直接 的影响,因为高收入能为个体提供更有利的机遇和 选择,因此增加财富就能增加幸福。改革开放 20 多 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质 量得到了较大改善,物质生活得到了较大满足,已 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步入小康社会。按理说,人 民会感到生活越来越幸福。然而,中国社会科学院 最新的调查显示,2005 年,72.7%的城乡居民感觉 生活是幸福的,比上年下降了 5 个百分点。另有一 项调查表明,中国人的幸福感在过去十年中先升后 降,与经济发展的曲线并不同步[1]。问题出在哪里? 近几十年来,这个课题也成为积极心理学领域 研究的热点。在此,人们平常所说的幸福常用幸福 感(subjective well-being, SWB)* 这一术语来描述。 它是指个人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进行整体 性评估而产生的体验,主要由情感和认知两种基本 成分构成,其中情感成分包括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 收稿日期:2007-04-15 通讯作者:郭永玉,E-mail: yyguo@mail.ccnu.edu.cn * 国内学界通常把 subjective well-being 译为“主观幸福感”, 是为了与另一个并列使用的不同的概念“心理幸福感” (psychological well-being)相区别。但“主观幸福感”的说法不 太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因为在中文中,“感”已能表明其主 观性。而且本文讨论的都是“主观幸福感”,没有涉及到“心 理幸福感”这个概念。因此,本文中我们把 subjective well-being 一律译为“幸福感”。 两个相对独立的维度,认知成分则指个体对自己生 活满意程度的评价[2]。1967 年,Warner Wilson在一 篇《自称幸福的相关因素》中指出,幸福的人是有 高收入的[3]。自此以后,心理学家们围绕金钱与幸 福感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也 不尽相同。本文拟对这些研究进行总结,并探讨金 钱对幸福感产生影响的心理机制,以使人们更科学 地理解金钱与幸福的关系,从而更有效地提高自己 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同时为政府制定以提高我国 人民整体幸福感的公共政策提供一定的参考。 2 金钱与幸福感的关系 积极心理学认为,幸福感是主体对客观生活的 主观感受,这种主观感受受经济因素的影响不是很 大。研究者从多个角度考察了金钱与幸福之间的关 系,有国内层面的,也有国际层面的;有静态的, 也有动态的。 首先,在一个国家内部,个体的收入一般与其 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但相关系数不高,即便二者 的相关在贫穷国家里比在富裕国家里更强烈[4]。 Diener等在美国选取了一个有代表性的样本,发现 收入与幸福感之间的相关系数是 0.12[5]。即使当非 常富有的人被考察时,收入对幸福感的影响仍然很 小。Diener等曾对 1985 年《福布斯》杂志公布的 100 位最富裕的美国人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与一般的 美国人相比,他们只是稍微幸福那么一点点。49 位 超级富翁中,有 80%的人报告“钱可以增加或者减 少幸福,关键看你怎么使用它。”一位富翁从来不记
第15卷第6期 金钱对幸福感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 -975- 得自己曾经幸福过。一位妇女报告钱不能解除由她 速增加反而会降低幸福感。 孩子的问题所造成的痛苦。 同样地,国家经济的发展也并不意味着国民幸 从中国的情况来看,收入与幸福感也没有直接 福的增加.Myers研究了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 的因果关系。2004年4月,《瞭望东方周刊》与芝 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其国民的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他 加哥大学教授、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行为科学研究中 发现,到20世纪末,整个社会的财富几乎比1957 心主任奚恺元合作,对中国6个城市进行了一次幸 年时翻了一番,中产阶级扩大了近2倍,绝大部分 福度指数的测试。结果显示:六大城市的幸福指数 家庭的收入都有了明显增加,但从调查结果来看, 从高到低依次是杭州、成都、北京、西安、上海、 报告自己“非常幸福”的人数却从1957年的35% 武汉:从当前幸福度指数与人均月收入对照来看, 下降到1998年的33%.而且,更让人触目惊心的是, 上海人均月收入最高,但幸福度指数排倒数第二, 离婚率翻了一番,青少年自杀增长了3倍,暴力犯 成都人均月收入最低,但幸福度指数排第二,杭州 罪增长了4倍,抑郁症患者尤其是青少年患者的人 人均月收入居中,幸福指数却最高)。 数急剧上升。他把这种物质繁荣的同时而社会衰退 各国之间的收入和幸福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的现象称为“美国困惑”。Diener和Suh也考察了 Diener及其同事经过一系列的研究发现,国家财富 从1946到1990年期间美国幸福感的变化趋势,结 与国民的平均幸福感有着积极的关系。他们曾对29 果发现可支配的收入(控制了通货膨胀和税收)急 个国家的平均生活满意度及其收入(以购买力为指 剧增长,但幸福感的水平保持不变☒。Diener等考 标)进行了持续近4年(1990~1993)的调查,发现 察了55个国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与幸福 各国的平均购买力水平与平均生活满意度之间的相 感之间的关系,发现二者并不相关。 关系数是0.62。后来,他们又选取了55个国家的 这些结论似乎与我们头脑中己有的生活概念不 有代表性的样本,使用GNP和购买力作为国民经济 大相符。在日常生活中,当被问到“没钱你能幸福 的指标,重复了此结果网。但是,值得注意的是, 吗?”,几乎所有人都会摇头或干脆笑笑不置可否。 富裕的国家在很多方面与贫穷的国家不同,这些差 当再被问到“什么最能改善你的生活质量?”,大多 异可能夸大了收入与幸福感在国际层面的相关。富 数人都会回答“金钱”。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一致? 国比穷国往往更加民主和平等,因此,国家财富与 这主要是因为金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了太重 其国民的幸福感的关系至少部分可归结于富裕国家 要的角色,尤其对于一般的民众,我们总是通过金 中的人民受到其它利益的间接影响,而非财富本身 钱这个中介来获得我们想要的东西,金钱在我们这 的直接影响)。而且,即便是国家财富对国民的幸 个社会几乎具有一切商品的属性,这就使得金钱在 福感有较大影响,这种影响也不是直线型的。Myes 我们心理上的作用被夸大了,好像只要有很多钱我 在分析1991年人均国民收入和幸福感的统计时发 们就能过上幸福的生活。而事实上,金钱对幸福感 现,在最贫穷的国家里,财富对幸福感的影响还是 的影响是相对的。在一定范围之内,金钱对幸福感 比较大的,国家越富裕,人民越能感受到幸福。但 的影响较大,而一旦超出这个范围,金钱对幸福感 是,当人均国民收入超过8000美元时,国家财富与 就不产生什么大的影响或者根本不产生影响。为什 国民幸福感的相关就消失了,而人权、平等等指标 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大量研究表明,金钱与幸福感 的影响开始明显增大9。 之间可能存在着某些心理变量在调节二者的关系。 再从收入改变的角度来看,个体收入的增加与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金钱影响幸福感的心理机制。 其幸福感的提高是没有必然联系的。Brickman等研 3金钱影响幸福感的心理机制 究发现彩票中奖者并不像我们所预期的那样比控制 3.1人格 组更幸福iol。Diener等的研究表明,在l0年的时间 影响幸福感的因素可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 里,收入上或下波动半个标准差的人群之间的幸福 素。但研究表明,外部因素与幸福感只有中等程度 感水平没有显著差异)。Diener和Biswas-Diener认 的相关,其中人口统计学变量如经济状况、受教育 为,只有当个体收入的增长是缓慢和稳定的时候, 程度等只能解释幸福感不足20%的变异,外在环境 才会导致个体幸福感的增加山。而且,收入对幸福 也只能解释幸福感变异的15%)。相对而言,内部 感的影响并不总是积极的。也有研究发现收入的迅 因素尤其是稳定的人格因素常常被认为是幸福感最 C1994-2012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第 15 卷第 6 期 金钱对幸福感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 -975- 得自己曾经幸福过。一位妇女报告钱不能解除由她 孩子的问题所造成的痛苦[6]。 从中国的情况来看,收入与幸福感也没有直接 的因果关系。2004 年 4 月,《瞭望东方周刊》与芝 加哥大学教授、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行为科学研究中 心主任奚恺元合作,对中国 6 个城市进行了一次幸 福度指数的测试。结果显示:六大城市的幸福指数 从高到低依次是杭州、成都、北京、西安、上海、 武汉;从当前幸福度指数与人均月收入对照来看, 上海人均月收入最高,但幸福度指数排倒数第二, 成都人均月收入最低,但幸福度指数排第二,杭州 人均月收入居中,幸福指数却最高[7]。 各国之间的收入和幸福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Diener及其同事经过一系列的研究发现,国家财富 与国民的平均幸福感有着积极的关系。他们曾对 29 个国家的平均生活满意度及其收入(以购买力为指 标)进行了持续近 4 年(1990~1993)的调查,发现 各国的平均购买力水平与平均生活满意度之间的相 关系数是 0.62[2]。后来,他们又选取了 55 个国家的 有代表性的样本,使用GNP和购买力作为国民经济 的指标,重复了此结果[8]。但是,值得注意的是, 富裕的国家在很多方面与贫穷的国家不同,这些差 异可能夸大了收入与幸福感在国际层面的相关。富 国比穷国往往更加民主和平等,因此,国家财富与 其国民的幸福感的关系至少部分可归结于富裕国家 中的人民受到其它利益的间接影响,而非财富本身 的直接影响[3]。而且,即便是国家财富对国民的幸 福感有较大影响,这种影响也不是直线型的。Myers 在分析 1991 年人均国民收入和幸福感的统计时发 现,在最贫穷的国家里,财富对幸福感的影响还是 比较大的,国家越富裕,人民越能感受到幸福。但 是,当人均国民收入超过 8000 美元时,国家财富与 国民幸福感的相关就消失了,而人权、平等等指标 的影响开始明显增大[9]。 再从收入改变的角度来看,个体收入的增加与 其幸福感的提高是没有必然联系的。Brickman等研 究发现彩票中奖者并不像我们所预期的那样比控制 组更幸福[10]。Diener等的研究表明,在 10 年的时间 里,收入上或下波动半个标准差的人群之间的幸福 感水平没有显著差异[3]。Diener和Biswas-Diener认 为,只有当个体收入的增长是缓慢和稳定的时候, 才会导致个体幸福感的增加[11]。而且,收入对幸福 感的影响并不总是积极的。也有研究发现收入的迅 速增加反而会降低幸福感[5]。 同样地,国家经济的发展也并不意味着国民幸 福的增加。Myers研究了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 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其国民的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他 发现,到 20 世纪末,整个社会的财富几乎比 1957 年时翻了一番,中产阶级扩大了近 2 倍,绝大部分 家庭的收入都有了明显增加,但从调查结果来看, 报告自己“非常幸福”的人数却从 1957 年的 35% 下降到 1998 年的 33%。而且,更让人触目惊心的是, 离婚率翻了一番,青少年自杀增长了 3 倍,暴力犯 罪增长了 4 倍,抑郁症患者尤其是青少年患者的人 数急剧上升。他把这种物质繁荣的同时而社会衰退 的现象称为“美国困惑”[9]。Diener和Suh也考察了 从 1946 到 1990 年期间美国幸福感的变化趋势,结 果发现可支配的收入(控制了通货膨胀和税收)急 剧增长,但幸福感的水平保持不变[12]。Diener等考 察了 55 个国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与幸福 感之间的关系,发现二者并不相关[8]。 这些结论似乎与我们头脑中已有的生活概念不 大相符。在日常生活中,当被问到“没钱你能幸福 吗?”,几乎所有人都会摇头或干脆笑笑不置可否。 当再被问到“什么最能改善你的生活质量?”,大多 数人都会回答“金钱”。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一致? 这主要是因为金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了太重 要的角色,尤其对于一般的民众,我们总是通过金 钱这个中介来获得我们想要的东西,金钱在我们这 个社会几乎具有一切商品的属性,这就使得金钱在 我们心理上的作用被夸大了,好像只要有很多钱我 们就能过上幸福的生活。而事实上,金钱对幸福感 的影响是相对的。在一定范围之内,金钱对幸福感 的影响较大,而一旦超出这个范围,金钱对幸福感 就不产生什么大的影响或者根本不产生影响。为什 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大量研究表明,金钱与幸福感 之间可能存在着某些心理变量在调节二者的关系。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金钱影响幸福感的心理机制。 3 金钱影响幸福感的心理机制 3.1 人格 影响幸福感的因素可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 素。但研究表明,外部因素与幸福感只有中等程度 的相关,其中人口统计学变量如经济状况、受教育 程度等只能解释幸福感不足 20%的变异,外在环境 也只能解释幸福感变异的 15%[3]。相对而言,内部 因素尤其是稳定的人格因素常常被认为是幸福感最
-976- 心理科学进展 2007年 可靠、最有力的预测源之一。金钱是幸福感的外部 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刀。拥有强烈控制感的人 影响因素,人格是个体幸福感的内在预测指标,它 更可能采取行动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奋斗,通过奋 们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内在的联系?金钱对幸福感的 斗,也更可能达到期望的日标,从而导致更多的满 影响是否受到人格因素的缓冲? 意感,这种结果反过来又增强了个体对生活环境的 联系人格和幸福感的一种概念模型是,人们具 控制感。因此,控制感调节收入与生活满意度之间 有一种幸福或者不幸福的遗传素质,这可能是由天 关系或许是基于这样一种方式:人们通过工作和其 生的神经系统的个体差异所造成的側。行为遗传学 它途径创造物质财富,那些相信自己能够控制生活 的研究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例如,Tellegen等考察 的这些方面的人更可能成功地为自己创造出有利的 了共同抚养和分开抚养的同卵和异卵双生子,计算 经济资源,从而导致更多的幸福感7。即使在面临 出基因能够分别解释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40%和 困难的经济状况的时候,控制感也是有适应价值的。 55%,而共享家庭环境只能分别解释这二者变异的 Lanchman和Veaver研究发现那些收入低但能够维 22%和2%。如果这种先天的体验某种幸福感水平 持高度控制感的被试组报告的幸福感的水平几乎与 的稳定倾向确实存在,那么幸福感至少在一定程度 高收入的被试组一样高。他们不将这种低收入状 上具有跨时间和跨情境的一致性。尽管情境因素可 态视为不可变的,而确信能够改变这种情形,所以, 能使幸福感偏离基线水平,稳定的人格因素应该施 这样的低收入者的不幸福程度比那些处于同一状态 加长期影响。Heady和Wearing提出的动力平衡模型 中的悲观低收入者的不幸福程度要低得多。可见, (dynamic equilibrium model)支持了这一点la。他 在经济状况不利的情形中,控制感扮演了一种积极 们指出,人们在经历了各种好的或坏的生活事件后, 的角色,它能够使人们更成功地调整自己以适应这 最终会回复到幸福感的基线水平。外部事件对幸福 种困境,从而缓和了低收入对幸福感的负面影响。 感的影响是短暂的,内在的人格特质或认知因素对 当然,对于控制感的这种适应价值也存有异议。一 幸福感的维持起着关键的作用。根据这一模型,收 种观点认为,对于处于不利经济状况中的人们来说, 入的增加或减少会在短期内提高或降低人们的幸福 要他们相信自己能够控制这种环境是不现实的,有 感,但是由于受到人格因素的调节作用,人们最终 可能导致不恰当的自责,相反,维持对现状的现实 会回复到之前的幸福感的水平。 的评估对他们可能更有利:而且,如果低收入不能 那么,究竞有哪些具体的人格因素在金钱与幸 提供控制的机会,拥有高度的控制感可能还会导致 福感之间起着中介作用呢?张兴贵等人采用结构方 失望和沮丧。因此,能够明确地意识到外在环境的 程建模技术,结果表明,经济状况变量既与幸福感 限制对于低收入的阶层可能更有效。 有直接的关系,又通过大五人格中的外倾性和神经 其它人格特质如自尊、乐观等,虽然与幸福感 质维度对幸福感有间接效应。外倾性和神经质之 密切相关),但是它们作为调节金钱与幸福感关系 所以能够充当调节金钱与幸福感关系的中介变量, 的中介变量的实证研究还很少见,有待进一步的验 可能是因为内外向和情绪稳定性这两个人格维度, 证。 更多体现了遗传所决定的神经系统的动力特征对行 3.2目标 为的持久影响,更多代表了人的自然性格(或称为 Emmons认为,资源会通过影响人们实现目标的 气质),具有本源性,可以称为气质性人格。而且, 能力而间接影响幸福感。那些对人们实现自己的目 大量研究表明,外向性与积极情感呈高度正相关, 标有利的社会资源会促进幸福感。因此,金钱对 神经质与消极情感呈高度正相关6。因此,具有这 幸福感的影响可能是因为它影响人们达成各种目标 两种人格特质的人,不论其收入水平如何,他们的 的能力。那么,从理论上来讲,更多的金钱能够使 幸福感可能总是处于愉悦水平或者总是处于不悦水 人们达成更多的目标,从而导致更多的幸福感。但 平。也就是说,金钱对幸福感的影响是微弱的,它 是,有这样一种观点,即财富之所以对幸福感产生 主要通过外倾性和神经质来作用于幸福感。 影响,主要是因为它提供了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如 另一个已被证明的在金钱与幸福感之间起中介 食物、水、住房、保健的一种手段。然而,一旦基 作用的人格特质是控制感。例如,Johnson和Krueger 本需要被满足,它与幸福感的关系就变得复杂)。 的研究表明,对生活的控制感可以调节实际的财富 基于此争议,Diener等深入地探讨了收入、基本需 C1994-2012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976- 心理科学进展 2007 年 可靠、最有力的预测源之一。金钱是幸福感的外部 影响因素,人格是个体幸福感的内在预测指标,它 们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内在的联系?金钱对幸福感的 影响是否受到人格因素的缓冲? 联系人格和幸福感的一种概念模型是,人们具 有一种幸福或者不幸福的遗传素质,这可能是由天 生的神经系统的个体差异所造成的[3]。行为遗传学 的研究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例如,Tellegen等考察 了共同抚养和分开抚养的同卵和异卵双生子,计算 出基因能够分别解释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 40%和 55%,而共享家庭环境只能分别解释这二者变异的 22%和 2%[13]。如果这种先天的体验某种幸福感水平 的稳定倾向确实存在,那么幸福感至少在一定程度 上具有跨时间和跨情境的一致性。尽管情境因素可 能使幸福感偏离基线水平,稳定的人格因素应该施 加长期影响。Heady和Wearing提出的动力平衡模型 (dynamic equilibrium model)支持了这一点[14]。他 们指出,人们在经历了各种好的或坏的生活事件后, 最终会回复到幸福感的基线水平。外部事件对幸福 感的影响是短暂的,内在的人格特质或认知因素对 幸福感的维持起着关键的作用。根据这一模型,收 入的增加或减少会在短期内提高或降低人们的幸福 感,但是由于受到人格因素的调节作用,人们最终 会回复到之前的幸福感的水平。 那么,究竟有哪些具体的人格因素在金钱与幸 福感之间起着中介作用呢?张兴贵等人采用结构方 程建模技术,结果表明,经济状况变量既与幸福感 有直接的关系,又通过大五人格中的外倾性和神经 质维度对幸福感有间接效应[15]。外倾性和神经质之 所以能够充当调节金钱与幸福感关系的中介变量, 可能是因为内外向和情绪稳定性这两个人格维度, 更多体现了遗传所决定的神经系统的动力特征对行 为的持久影响,更多代表了人的自然性格(或称为 气质),具有本源性,可以称为气质性人格[15]。而且, 大量研究表明,外向性与积极情感呈高度正相关, 神经质与消极情感呈高度正相关[16]。因此,具有这 两种人格特质的人,不论其收入水平如何,他们的 幸福感可能总是处于愉悦水平或者总是处于不悦水 平。也就是说,金钱对幸福感的影响是微弱的,它 主要通过外倾性和神经质来作用于幸福感。 另一个已被证明的在金钱与幸福感之间起中介 作用的人格特质是控制感。例如,Johnson和Krueger 的研究表明,对生活的控制感可以调节实际的财富 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17]。拥有强烈控制感的人 更可能采取行动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奋斗,通过奋 斗,也更可能达到期望的目标,从而导致更多的满 意感,这种结果反过来又增强了个体对生活环境的 控制感。因此,控制感调节收入与生活满意度之间 关系或许是基于这样一种方式:人们通过工作和其 它途径创造物质财富,那些相信自己能够控制生活 的这些方面的人更可能成功地为自己创造出有利的 经济资源,从而导致更多的幸福感[17]。即使在面临 困难的经济状况的时候,控制感也是有适应价值的。 Lanchman和Weaver研究发现那些收入低但能够维 持高度控制感的被试组报告的幸福感的水平几乎与 高收入的被试组一样高[18]。他们不将这种低收入状 态视为不可变的,而确信能够改变这种情形,所以, 这样的低收入者的不幸福程度比那些处于同一状态 中的悲观低收入者的不幸福程度要低得多。可见, 在经济状况不利的情形中,控制感扮演了一种积极 的角色,它能够使人们更成功地调整自己以适应这 种困境,从而缓和了低收入对幸福感的负面影响。 当然,对于控制感的这种适应价值也存有异议。一 种观点认为,对于处于不利经济状况中的人们来说, 要他们相信自己能够控制这种环境是不现实的,有 可能导致不恰当的自责,相反,维持对现状的现实 的评估对他们可能更有利;而且,如果低收入不能 提供控制的机会,拥有高度的控制感可能还会导致 失望和沮丧。因此,能够明确地意识到外在环境的 限制对于低收入的阶层可能更有效[18]。 其它人格特质如自尊、乐观等,虽然与幸福感 密切相关[3],但是它们作为调节金钱与幸福感关系 的中介变量的实证研究还很少见,有待进一步的验 证。 3.2 目标 Emmons认为,资源会通过影响人们实现目标的 能力而间接影响幸福感。那些对人们实现自己的目 标有利的社会资源会促进幸福感[19]。因此,金钱对 幸福感的影响可能是因为它影响人们达成各种目标 的能力。那么,从理论上来讲,更多的金钱能够使 人们达成更多的目标,从而导致更多的幸福感。但 是,有这样一种观点,即财富之所以对幸福感产生 影响,主要是因为它提供了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如 食物、水、住房、保健的一种手段。然而,一旦基 本需要被满足,它与幸福感的关系就变得复杂[3]。 基于此争议,Diener等深入地探讨了收入、基本需
第15卷第6期 金钱对幸福感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 977- 要的满足和幸福感的关系,发现即使当基本需要被 物质主义是无害的:另一种是终极性的物质主义 控制时,收入仍然与幸福感显著正相关,表明金钱 (terminal materialism),指使用物质财富去获得社 对幸福感的影响超越了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这个目 会地位并赢得他人的赞美和羡慕,这种物质主义是 标8。 有害的4。 以上我们是把金钱作为实现目标所需的一种社 Carver和Baird认为每个目标背后有4种类型的 会资源来看。换一个角度,当把金钱本身作为追求 动机,分别是:内部的(被内在的快乐所激发)、认 的目标时,它对幸福感又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同的(反映了个人的价值观)、投射的(来自于内部 Sirgy提出了物质主义(materialism)这一概念,他 的压力如内疚或社会赞许)、外部的(由外部奖励或 把它定义为相对其它生活领域,物质生活领域被认 惩罚的力量所引起)。前两种动机又可被归为内部动 为高度重要的一种状况2o。Sigy认为,物质主义目 机,后两种动机可被归为外部动机。虽然他们发现 标本身对幸福感有直接影响。相关研究表明物质主 总体上经济成功的重要性与幸福感呈负相关,但同 义与幸福感呈负相关,即使控制收入也是如此20-2” 时也发现经济成功目标的内部动机与幸福感呈正相 那些认为金钱比其它目标更重要的人对他们的生活 关,外部动机与幸福感呈负相关2。Carver和Baird 标准和生活质量更不满意。Sigy对此的解释是,物 的研究局限就在于他们考虑的追求经济成功的原因 质主义者把物质追求的目标设置得太高,不切实际, 有限。按照他们的假设,如果研究中包含的动机的 以致根本没有能力去实现这些目标,所以他们对自 范围更广,钱的重要性对幸福感可能就没有主效应 己的生活不满意P0。 了。 自我决定理论的代表人物Kasser和Ryan也认为 于是,Srivastava等在后来的研究中考虑到了I0 把追求经济的成功作为生活的中心目标会降低幸福 种挣钱的动机:安全、维持家庭、市场价值、自豪、 感21,四。他们的理论基础是,自我决定是人类天生 休闲、自由、冲动、慈善、社会比较、克服自我怀 的需求,过分追求经济目标会消耗大量的能量,这 疑。经进一步因素分析最终确定了3类动机:积极 样就减少了实现其它内在目标的机会,而最终阻碍 的动机(前4种)、行动的自由(中间4种)和消极 幸福感的提升。他们区分了内在目标和外在目标。 的动机(后2种)。结构方程模型显示,当控制挣钱 其中前者是指定向于自我接纳、情感联系、团体卷 的动机尤其是消极的动机如社会比较、寻求权利、 入的目标。定向于内在目标的人会体验到更多的幸 炫耀、克服自我怀疑后,钱的重要性与幸福感之间 福,因为这些目标与自我决定需要的满足相联系, 的负相关关系就消失了。研究还发现积极动机和行 而定向于外在目标如金钱则会体验到更多心理上的 动的自由对幸福感的主效应不显著。这说明物质主 不适应。所以,按照自我决定理论,物质目标之所 义与幸福感的负相关正是由于这些消极动机的影响 以与低的幸福感相联系,其根本就在于它缺乏自主 24 定向。Csikszentmihalyi!则认为如果更多的心理能量 金钱本身是没有害的,事实上,当金钱被用来 被投资到物质目标上,追求其它目标如美满的家庭、 帮助满足大量的基本需求时是很有益处的,毕竞, 亲密的友谊、兴趣爱好可用的能量就减少了,而这 “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但是,“钱也不是万能的”, 些日标对于我们的幸福生活同样也是必要的)。 当用金钱来做不能做的事情时,对它的追求就成了 3.3动机 问题。比如,金钱不能直接减轻自我怀疑,因为缺 前面我们已经讨论了物质主义对幸福感的负面 少钱不是它的根源24。所以,金钱与幸福感的关系 影响。但是也有研究者对此提出了质疑。Diener等 不在于挣钱的目标本身,而在于挣钱的动机。 在回顾30年来幸福感的研究中提到,目标对幸福感 3.4社会比较 的影响似乎比简单地达到个人的目标更复杂,暗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经常会听到这句话: 目标背后潜在的动机可能是一个重要因素。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心理学中称之为社会比较。 早期的研究者Csikszentmihalyi和Rochberg- 1985年,Michalos提出了满意的多重差异理论。根 Halton曾提出过两种类型的物质主义:一种是工具 据这一理论,个体把自己与多种标准进行比较,这 性的物质主义(instrumental materialism),指使用物 些标准包括他人、过去的条件、抱负、满意的理想 质财富作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生活目标的手段,这种 水平、需要或目标等。个体对满意度的评价就基于 C1994-2012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第 15 卷第 6 期 金钱对幸福感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 -977- 要的满足和幸福感的关系,发现即使当基本需要被 控制时,收入仍然与幸福感显著正相关,表明金钱 对幸福感的影响超越了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这个目 标[8]。 以上我们是把金钱作为实现目标所需的一种社 会资源来看。换一个角度,当把金钱本身作为追求 的目标时,它对幸福感又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Sirgy提出了物质主义(materialism)这一概念,他 把它定义为相对其它生活领域,物质生活领域被认 为高度重要的一种状况[20]。Sirgy认为,物质主义目 标本身对幸福感有直接影响。相关研究表明物质主 义与幸福感呈负相关,即使控制收入也是如此[20~22]。 那些认为金钱比其它目标更重要的人对他们的生活 标准和生活质量更不满意。Sirgy对此的解释是,物 质主义者把物质追求的目标设置得太高,不切实际, 以致根本没有能力去实现这些目标,所以他们对自 己的生活不满意[20]。 自我决定理论的代表人物Kasser和Ryan也认为 把追求经济的成功作为生活的中心目标会降低幸福 感[21,22]。他们的理论基础是,自我决定是人类天生 的需求,过分追求经济目标会消耗大量的能量,这 样就减少了实现其它内在目标的机会,而最终阻碍 幸福感的提升。他们区分了内在目标和外在目标。 其中前者是指定向于自我接纳、情感联系、团体卷 入的目标。定向于内在目标的人会体验到更多的幸 福,因为这些目标与自我决定需要的满足相联系, 而定向于外在目标如金钱则会体验到更多心理上的 不适应。所以,按照自我决定理论,物质目标之所 以与低的幸福感相联系,其根本就在于它缺乏自主 定向。Csikszentmihalyi则认为如果更多的心理能量 被投资到物质目标上,追求其它目标如美满的家庭、 亲密的友谊、兴趣爱好可用的能量就减少了,而这 些目标对于我们的幸福生活同样也是必要的[23]。 3.3 动机 前面我们已经讨论了物质主义对幸福感的负面 影响。但是也有研究者对此提出了质疑。Diener等 在回顾 30 年来幸福感的研究中提到,目标对幸福感 的影响似乎比简单地达到个人的目标更复杂,暗示 目标背后潜在的动机可能是一个重要因素[3]。 早期的研究者 Csikszentmihalyi 和 RochbergHalton曾提出过两种类型的物质主义:一种是工具 性的物质主义(instrumental materialism),指使用物 质财富作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生活目标的手段,这种 物质主义是无害的;另一种是终极性的物质主义 (terminal materialism),指使用物质财富去获得社 会地位并赢得他人的赞美和羡慕,这种物质主义是 有害的[24]。 Carver和Baird认为每个目标背后有 4 种类型的 动机,分别是:内部的(被内在的快乐所激发)、认 同的(反映了个人的价值观)、投射的(来自于内部 的压力如内疚或社会赞许)、外部的(由外部奖励或 惩罚的力量所引起)。前两种动机又可被归为内部动 机,后两种动机可被归为外部动机。虽然他们发现 总体上经济成功的重要性与幸福感呈负相关,但同 时也发现经济成功目标的内部动机与幸福感呈正相 关,外部动机与幸福感呈负相关[25]。Carver和Baird 的研究局限就在于他们考虑的追求经济成功的原因 有限。按照他们的假设,如果研究中包含的动机的 范围更广,钱的重要性对幸福感可能就没有主效应 了。 于是,Srivastava等在后来的研究中考虑到了 10 种挣钱的动机:安全、维持家庭、市场价值、自豪、 休闲、自由、冲动、慈善、社会比较、克服自我怀 疑。经进一步因素分析最终确定了 3 类动机:积极 的动机(前 4 种)、行动的自由(中间 4 种)和消极 的动机(后 2 种)。结构方程模型显示,当控制挣钱 的动机尤其是消极的动机如社会比较、寻求权利、 炫耀、克服自我怀疑后,钱的重要性与幸福感之间 的负相关关系就消失了。研究还发现积极动机和行 动的自由对幸福感的主效应不显著。这说明物质主 义与幸福感的负相关正是由于这些消极动机的影响 [24]。 金钱本身是没有害的,事实上,当金钱被用来 帮助满足大量的基本需求时是很有益处的,毕竟, “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但是,“钱也不是万能的”, 当用金钱来做不能做的事情时,对它的追求就成了 问题。比如,金钱不能直接减轻自我怀疑,因为缺 少钱不是它的根源[24]。所以,金钱与幸福感的关系 不在于挣钱的目标本身,而在于挣钱的动机。 3.4 社会比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经常会听到这句话: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心理学中称之为社会比较。 1985 年,Michalos提出了满意的多重差异理论。根 据这一理论,个体把自己与多种标准进行比较,这 些标准包括他人、过去的条件、抱负、满意的理想 水平、需要或目标等。个体对满意度的评价就基于
-978- 心理科学进展 2007年 现状与这些标准之间的差距,向上比较使满意度降 但它也使旧的快乐减少了,新旧快乐相互抵消,使 低,向下比较使满意度增加。其中,社会比较被 得彩票中奖者并不像我们所期望的那样幸福。其次, 发现比与其它标准的比较能更有力地预测满意度 中奖的兴奋会随着时间而逐步消退。当他们习惯了 6。 由新的财富所带来的快乐时,这些快乐体验就不再 Wood把社会比较定义为思考与自己有关的一 那么强烈,对总体的幸福感就不再有很大的影响。 个或多个他人的信息的过程刃。人们倾向于与自己 总之,这种好运的影响在短期内会被对比效应削弱, 圈子里的其他人进行比较,向上比较和向下比较都 从长远来看会被适应过程削弱。看来适应可以很好 会影响幸福感。然而,研究者对于人们是如何与他 地解释为什么收入的增长不一定导致幸福感的增 人进行比较的这一问题存在争议。例如:人们只是 加。 与比自己富裕或比自己穷的人相比,还是根据所有 当然,对此还有其它不同的解释。有研究显示, 人的收入分布来定位自己? 突然的改变或者极端的结果,即使是正性的,也会 McFarland和Miller预测人们只与比自己收入低 引起压力。还有研究者考察了英国足球彩票中大 的人相比(为了感觉好)或者只与比自己收入高的 奖的人,发现财富增加的同时也伴随着代价:很多 人相比(为了激发自己做得更好)2。Parducci的范 人辞职,人际面缩小,成就感降低,而且,当他们 围一频率理论(range-frequency theory)预期,人们 被希望提供经济资助时,与朋友和家人间的关系变 与收入分布中的所有其他人进行比较,而不仅仅是 得紧张)。因此,收入的增加可能导致更多的压力, 向上或向下比较。Smith等人的实验研究结果显 缓和了其对幸福感的积极效应。 示,范围一频率理论很好地预测了社会比较对幸福 4小结与展望 感的效应3o。而Hagerty在自然情境中进行的两个研 从心理学的研究结论可以看出,金钱与幸福感 究也有力地支持了收入对幸福感的社会比较效应, 的关系,远不止传统经济学的假设那样简单。在一 而且结果正如范围一频率理论所预期的那样29。他 个国家内部,富人与穷人在幸福感上的差异并没有 还特别指出,尽管社会比较在幸福感的评价上起了 二者在财富上的差异那么大,尽管富裕国家的人民 作用,但是社会比较效应的大小比收入的主效应要 一般来说比贫穷国家的人民感到更幸福,但这种差 小。据此他提出了可以增加国民幸福的3条途径: 异也不能简单归结为财富的差异。而且,个体收入 (1)通过增加平均国民收入:(2)缩小收入分布的 的改变和国民经济的增长并不一定带来幸福感的提 范围:(3)改变比较的参照组,如与比自己收入低 高。研究者还从人格、目标、动机、社会比较、适 的人进行比较或者与上一代人进行比较。 应与压力等方面探讨了金钱影响幸福感的心理机 在中国,收入对幸福感的社会比较效应更是明 制,这使得人们对金钱与幸福之间的关系有了新的 显。中国社会调查所2005年的一项调查称,民众最 认识和更科学的理解。但是仍有一些问题有待深入 为关心的社会问题中,排在第一位的是贫富差距。 探讨: 在北京社会心理研究所的调查中,市民己连续4年 (1)对于金钱究竞在多大范围内或多大程度上 把“贫富差距过大”列为最严重的社会问题之首。 影响幸福感,还没有一致的结论。之所以如此,可 贫富差距通过社会比较的心理机制使人们产生不公 能是由于研究对象过于笼统化。其实,对不同阶层 平感,使得有钱的人、没钱的人都觉得不幸福山。 的人群而言,金钱对于他们的意义和价值可能是不 3.5适应与压力 一样的。对贫穷的人来说,能够用来满足其基本生 Helson把适应定义为对重复或连续刺激的减少 的反应囟。对生活事件的适应是理解幸福感的一个 理需求的金钱对他们的幸福感的影响是应该是很大 的。而对富裕的人来说,金钱对其幸福感的影响可 重要因素。Brickman等人就是根据Helson的适应水 能很大,因为他们可能需要金钱去实现更高的目标: 平理论,用对比和适应来解释彩票中奖的人并不比 当然这种影响也可能很小,因为非物质财富的因素 一般的人更幸福,而且从一系列平凡的生活事件中 如与家人和朋友交往的时间、身体健康、工作稳定、 得到的快乐更少的现象。首先,与中奖后的兴奋 婚烟状况、个人安全感以及人际关系等对他们的幸 和高峰体验相比,许多平常的生活事件看起来就不 福可能更重要。而且,在个体不同的生命阶段,金 是那么有乐趣了。因此,尽管中奖得到了新的快乐, 钱对其幸福感的作用可能也是不同的。比如,金钱 C1994-2012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978- 心理科学进展 2007 年 现状与这些标准之间的差距,向上比较使满意度降 低,向下比较使满意度增加[3]。其中,社会比较被 发现比与其它标准的比较能更有力地预测满意度 [26]。 Wood把社会比较定义为思考与自己有关的一 个或多个他人的信息的过程[27]。人们倾向于与自己 圈子里的其他人进行比较,向上比较和向下比较都 会影响幸福感。然而,研究者对于人们是如何与他 人进行比较的这一问题存在争议。例如:人们只是 与比自己富裕或比自己穷的人相比,还是根据所有 人的收入分布来定位自己? McFarland和Miller预测人们只与比自己收入低 的人相比(为了感觉好)或者只与比自己收入高的 人相比(为了激发自己做得更好)[28]。Parducci的范 围—频率理论(range-frequency theory)预期,人们 与收入分布中的所有其他人进行比较,而不仅仅是 向上或向下比较[29]。Smith等人的实验研究结果显 示,范围—频率理论很好地预测了社会比较对幸福 感的效应[30]。而Hagerty在自然情境中进行的两个研 究也有力地支持了收入对幸福感的社会比较效应, 而且结果正如范围—频率理论所预期的那样[29]。他 还特别指出,尽管社会比较在幸福感的评价上起了 作用,但是社会比较效应的大小比收入的主效应要 小。据此他提出了可以增加国民幸福的 3 条途径: (1)通过增加平均国民收入;(2)缩小收入分布的 范围;(3)改变比较的参照组,如与比自己收入低 的人进行比较或者与上一代人进行比较。 在中国,收入对幸福感的社会比较效应更是明 显。中国社会调查所 2005 年的一项调查称,民众最 为关心的社会问题中,排在第一位的是贫富差距。 在北京社会心理研究所的调查中,市民已连续 4 年 把“贫富差距过大”列为最严重的社会问题之首。 贫富差距通过社会比较的心理机制使人们产生不公 平感,使得有钱的人、没钱的人都觉得不幸福[1]。 3.5 适应与压力 Helson把适应定义为对重复或连续刺激的减少 的反应[2]。对生活事件的适应是理解幸福感的一个 重要因素。Brickman等人就是根据Helson的适应水 平理论,用对比和适应来解释彩票中奖的人并不比 一般的人更幸福,而且从一系列平凡的生活事件中 得到的快乐更少的现象[10]。首先,与中奖后的兴奋 和高峰体验相比,许多平常的生活事件看起来就不 是那么有乐趣了。因此,尽管中奖得到了新的快乐, 但它也使旧的快乐减少了,新旧快乐相互抵消,使 得彩票中奖者并不像我们所期望的那样幸福。其次, 中奖的兴奋会随着时间而逐步消退。当他们习惯了 由新的财富所带来的快乐时,这些快乐体验就不再 那么强烈,对总体的幸福感就不再有很大的影响。 总之,这种好运的影响在短期内会被对比效应削弱, 从长远来看会被适应过程削弱。看来适应可以很好 地解释为什么收入的增长不一定导致幸福感的增 加。 当然,对此还有其它不同的解释。有研究显示, 突然的改变或者极端的结果,即使是正性的,也会 引起压力[31]。还有研究者考察了英国足球彩票中大 奖的人,发现财富增加的同时也伴随着代价:很多 人辞职,人际面缩小,成就感降低,而且,当他们 被希望提供经济资助时,与朋友和家人间的关系变 得紧张[3]。因此,收入的增加可能导致更多的压力, 缓和了其对幸福感的积极效应。 4 小结与展望 从心理学的研究结论可以看出,金钱与幸福感 的关系,远不止传统经济学的假设那样简单。在一 个国家内部,富人与穷人在幸福感上的差异并没有 二者在财富上的差异那么大,尽管富裕国家的人民 一般来说比贫穷国家的人民感到更幸福,但这种差 异也不能简单归结为财富的差异。而且,个体收入 的改变和国民经济的增长并不一定带来幸福感的提 高。研究者还从人格、目标、动机、社会比较、适 应与压力等方面探讨了金钱影响幸福感的心理机 制,这使得人们对金钱与幸福之间的关系有了新的 认识和更科学的理解。但是仍有一些问题有待深入 探讨: (1)对于金钱究竟在多大范围内或多大程度上 影响幸福感,还没有一致的结论。之所以如此,可 能是由于研究对象过于笼统化。其实,对不同阶层 的人群而言,金钱对于他们的意义和价值可能是不 一样的。对贫穷的人来说,能够用来满足其基本生 理需求的金钱对他们的幸福感的影响是应该是很大 的。而对富裕的人来说,金钱对其幸福感的影响可 能很大,因为他们可能需要金钱去实现更高的目标; 当然这种影响也可能很小,因为非物质财富的因素 如与家人和朋友交往的时间、身体健康、工作稳定、 婚姻状况、个人安全感以及人际关系等对他们的幸 福可能更重要。而且,在个体不同的生命阶段,金 钱对其幸福感的作用可能也是不同的。比如,金钱
第15卷第6期 金钱对幸福感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 -979. 对成年人幸福感的影响可能比对老年人幸福感的影 [3]Diener E,Suh E,Lucas R,et al.Subjective well-being:Three 响更大。因此,今后的研究在研究对象上需要细化, decades of progress.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9,125(2) 例如把不同阶层的或者不同年龄阶段的群体区分开 276-302 [4]Veenhoven R.Is happiness relative?Social Indicators 来分别加以考察,然后进行比较,这样才能得出比 Research,1991,24:1~34 较准确的、真实的结论。 [5]Diener E,Sandvik E,Seidlitz L,et al.The relationship (2)金钱对幸福感的影响,并不一定是哪一种 between incom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Relative or 心理机制就能解释清楚的。各种心理变量之间可能 absolute?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1993,28:195~223 存在交互作用。例如,McFarland和Miller的研究发 [6]Diener E,Horwitz J,Emmons R A.Happiness of the very 现非抑郁、乐观的人倾向于关注比自己做得差的人 wealthy.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1985,16:263~274 的数量,而抑郁、悲观的人则更多地关注比自己做 [可任俊.积极心理学.上海:上海教有出版社,2006.121~122 [8]Diener E,Diener M,Diener C.Factors predicting the 得好的人的数量21。这说明个体的人格影响其使用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nation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社会比较信息的方式。因此,以后的研究最好考虑 Social Psychology,1995,69(5):851~864 多个心理中介变量,建构金钱、心理变量与幸福感 [9]Myers D G.The funds,friends,and faith of happy people. 的关系模型,以便于更深入、更透彻地理解金钱是 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55(1):56~67 怎样对幸福感产生影响的。在研究方法上,无论是 [10]Brickman P,Coates D,Janoff-Bulman R.Lottery winners and accident victims:Is happiness relative?Journal of 纵向研究还是实验研究都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78,36(8):917~2927 (3)心理学的任何研究主题都需要考虑所处的 [11]Diener E,Biswas-Diener R.Will money increase subjective 文化背景,这就涉及本土化的问题。以上结论大部 well-being?A literature review and guide to needed research. 分都是基于国外的研究成果,而国内研究才刚刚起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2002,57(2):119~169 步,这些结论是否可以推广到中国,还有待于本土 [12]Diener E,Suh E.Measuring quality of life:Economic,social, 化的实证研究。而且,在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nations.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1997,40:189-216 会”为主题的中国现阶段,对此课题的研究还有着 [13]Tellegen A,Lykken D T,Bouchard T J.et al.Personality 重要的实践意义。经济发展、环境优美、人际和谐、 similarity in twins reared apart and together.Journal of 全体社会成员欢乐幸福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构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8,54(6):1031~1039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要关注经济硬指标,更 [14]Headey B,Wearing A.Personality,life events,and subjective 要关注人民大众的切身感受。因此,对政府而言, well-being:Toward a dynamic equilibrium model.Journal of 可以此课题的研究成果作为参考,制定一些以提高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9,57(4):731~739 [15】张兴贵,何立国,贾丽.青少年人格、人口学变量与主观 人民整体幸福感的相关政策,如解决贫困问题、缩 幸福感的关系模型.心理发展与教有,2007,1:4653 小收入差距等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幸福 [16]Costa P T,McCrae RR.Influence of extraversion and 感测量本身还不完全成熟,应该主要采取探索的方 neuroticism on subjective well-being:Happy and unhappy 式,尤其需要从中更多地知道到底有些什么因素影 people.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0, 响了人们的幸福感,并随之不断完善施政的指标体 38(4):668-678 系。目前幸福感测量研究存在指标不统一、研究方 [17]Johnson W,Krueger R F.How money buys happiness: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process linking finances and life 法创新不够、文化差异性日益突出等问题,所以从 satisfaction.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中国的文化背景和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出发, 2006,90(4:680-691 借鉴国外的理论和方法,提出适合当今中国居民的 [18]Lachman M E,Weaver S L.The sense of control as a 幸福感理论构念并编制出相应的幸福感量表,是极 moderator of social class differences in health and well-being. 为迫切的问题。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8.74(3): 763-773 参考文献 [19]Emmons R A.Personal strivings:An approach to personality [1戴廉.幸福指数量化和谐社会.暸望,2006,11:24-26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2]Diener E.Subjective well-being:The science of happiness and Psychology,1986,51(51058-1068 a proposal for a national index.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 [20]Sirgy M J.Materialism and quality of life.Social Indicators 55(134-43 Research,1998,43(3:227-260 C1994-2012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第 15 卷第 6 期 金钱对幸福感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 -979- 对成年人幸福感的影响可能比对老年人幸福感的影 响更大。因此,今后的研究在研究对象上需要细化, 例如把不同阶层的或者不同年龄阶段的群体区分开 来分别加以考察,然后进行比较,这样才能得出比 较准确的、真实的结论。 (2)金钱对幸福感的影响,并不一定是哪一种 心理机制就能解释清楚的。各种心理变量之间可能 存在交互作用。例如,McFarland和Miller的研究发 现非抑郁、乐观的人倾向于关注比自己做得差的人 的数量,而抑郁、悲观的人则更多地关注比自己做 得好的人的数量[28]。这说明个体的人格影响其使用 社会比较信息的方式。因此,以后的研究最好考虑 多个心理中介变量,建构金钱、心理变量与幸福感 的关系模型,以便于更深入、更透彻地理解金钱是 怎样对幸福感产生影响的。在研究方法上,无论是 纵向研究还是实验研究都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3)心理学的任何研究主题都需要考虑所处的 文化背景,这就涉及本土化的问题。以上结论大部 分都是基于国外的研究成果,而国内研究才刚刚起 步,这些结论是否可以推广到中国,还有待于本土 化的实证研究。而且,在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为主题的中国现阶段,对此课题的研究还有着 重要的实践意义。经济发展、环境优美、人际和谐、 全体社会成员欢乐幸福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构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要关注经济硬指标,更 要关注人民大众的切身感受。因此,对政府而言, 可以此课题的研究成果作为参考,制定一些以提高 人民整体幸福感的相关政策,如解决贫困问题、缩 小收入差距等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幸福 感测量本身还不完全成熟,应该主要采取探索的方 式,尤其需要从中更多地知道到底有些什么因素影 响了人们的幸福感,并随之不断完善施政的指标体 系。目前幸福感测量研究存在指标不统一、研究方 法创新不够、文化差异性日益突出等问题,所以从 中国的文化背景和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出发, 借鉴国外的理论和方法,提出适合当今中国居民的 幸福感理论构念并编制出相应的幸福感量表,是极 为迫切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戴廉.幸福指数量化和谐社会.瞭望,2006,11:24~26 [2] Diener E. Subjective well-being: The science of happiness and a proposal for a national index.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0, 55(1): 34~43 [3] Diener E, Suh E, Lucas R, et al. Subjective well-being: Three decades of progres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99, 125 (2): 276~302 [4] Veenhoven R. Is happiness relative?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1991, 24: 1~34 [5] Diener E, Sandvik E, Seidlitz L, 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com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Relative or absolute?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1993, 28: 195~223 [6] Diener E, Horwitz J, Emmons R A. Happiness of the very wealthy.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1985, 16: 263~274 [7] 任俊.积极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121~122 [8] Diener E, Diener M, Diener C. Factors predicting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na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5, 69(5): 851~864 [9] Myers D G. The funds, friends, and faith of happy people.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0, 55 (1): 56~67 [10] Brickman P, Coates D, Janoff-Bulman R. Lottery winners and accident victims: Is happiness relativ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78, 36 (8): 917~2927 [11] Diener E, Biswas-Diener R. Will money increase subjective well-being? A literature review and guide to needed research..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2002, 57(2): 119~169 [12] Diener E, Suh E. Measuring quality of life:Economic, social,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nations.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1997, 40: 189~216 [13] Tellegen A, Lykken D T, Bouchard T J, et al. Personality similarity in twins reared apart and together.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8, 54(6): 1031~1039 [14] Headey B, Wearing A. Personality, life event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Toward a dynamic equilibrium model.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9, 57(4): 731~739 [15] 张兴贵,何立国,贾丽.青少年人格、人口学变量与主观 幸福感的关系模型.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1:46~53 [16] Costa P T, McCrae R R. Influence of extraversion and neuroticism on subjective well-being: Happy and unhappy peopl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0, 38(4): 668~678 [17] Johnson W, Krueger R F. How money buys happiness: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process linking finances and life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6, 90(4): 680~691 [18] Lachman M E, Weaver S L. The sense of control as a moderator of social class differences in health and well-be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8, 74(3): 763~773 [19] Emmons R A. Personal strivings: An approach to personality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6, 51(5): 1058~1068 [20] Sirgy M J. Materialism and quality of life.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1998, 43(3): 227~260
-980- 心理科学进展 2007年 [21]Kasser T,Ryan R M.A dark side of the American dream: [27]Wood J V.What is social comparison and how should we Correlates of financial success as a central life aspiration. study it?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1996.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3,65 (2): 22:520-537 410-422 [28]McFarland C,Miller D T.The framing of relative (22]Kasser T,Ryan R M.Further examing the American dream: performance feedback:Seeing the glass as half empty or half Differential correlates of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goals. full.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4,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1996,22: 66(6:1061-1073 280-287 29]Hagerty M R.Social comparisons of income in one's 23]Csikszentmihalyi M.If we are so rich,why aren't we happy? community:Evidence from national surveys of income and American Psychologist,1999,54(10):821~827 happines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4]Srivastava A,Locke E A,Bartol K M.Money and subjective 2000,78(4764-771 well-being:It's not the money,it's the motives.Joumal of [30]Smith R H,Diener E,Wedell D H.Intrapersonal and social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1,80(6):959-971 comparison determinants of happiness:A range-frequency 25]Carver C S,Baird E.The American dream revisited:Is it analysi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9 what you want or why you want it that matters? 56(3:317-325 Psychological Science,1998,9:289~292 [31]VinoKur A,Selzer M L.Desirable versus undesirable life 26]Solberg E C,Diener E,Wirtz D,et al.Wanting,having,and events:Their relationship to stress and mental distress. satisfaction:Examing the role of desire discrepancies i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75,32(2): satisfaction with income.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329-337 Psychology,2002,833y:725-~734 The Effects of Money on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Their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Lee Jing,Guo Yongyu (School of Psychology.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 430079.China) Abstract:Traditional economists suggest that more income will lead to greater well-being,while psychologists are more cautious on this question.They investig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ney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many ways,and have drawn some think conclusions.Studies have shown that money has effects on subjective well-being through such mediate variables as personality,goals,motives,social comparison,adaption and stress. Future studies should improve on the research subjects and methods,and be more conducted on the psychological mechanism.What's more,more studies based on the Chinese culture are needed as they have important practical meaning in China. Key words:money,subjective well-being,psychological mechanism. 1994-2012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980- 心理科学进展 2007 年 [21] Kasser T, Ryan R M. A dark side of the American dream: Correlates of financial success as a central life aspir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3, 65 (2): 410~422 [27] Wood J V. What is social comparison and how should we study it?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1996, 22: 520~537 [28] McFarland C, Miller D T. The framing of relative performance feedback: Seeing the glass as half empty or half full.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4, 66(6): 1061~1073 [22] Kasser T, Ryan R M. Further examing the American dream: Differential correlates of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goal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1996, 22: 280~287 [29] Hagerty M R. Social comparisons of income in one’s community: Evidence from national surveys of income and happin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0, 78(4): 764~771 [23] Csikszentmihalyi M. If we are so rich, why aren’t we happy?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99, 54 (10): 821~827 [24] Srivastava A, Locke E A, Bartol K M. Money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It’s not the money, it’s the motiv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1, 80(6): 959~971 [30] Smith R H, Diener E, Wedell D H. Intrapersonal and social comparison determinants of happiness: A range-frequency analysi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9, 56(3): 317~325 [25] Carver C S, Baird E. The American dream revisited: Is it what you want or why you want it that matters? Psychological Science, 1998, 9: 289~292 [31] VinoKur A, Selzer M L. Desirable versus undesirable life events: Their relationship to stress and mental distr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75, 32(2): 329~337 [26] Solberg E C, Diener E, Wirtz D, et al.Wanting,having, and satisfaction: Examing the role of desire discrepancies in satisfaction with incom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2, 83(3): 725~734 The Effects of Money on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Their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Lee Jing, Guo Yongyu (School of Psychology,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 430079,China) Abstract: Traditional economists suggest that more income will lead to greater well-being, while psychologists are more cautious on this question. They investig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ney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many ways, and have drawn some think conclusions.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money has effects on subjective well-being through such mediate variables as personality, goals, motives, social comparison, adaption and stress. Future studies should improve on the research subjects and methods, and be more conducted on the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What’s more, more studies based on the Chinese culture are needed as they have important practical meaning in China. Key words: money, subjective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mechan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