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二十三中205—206高一语文导学案 孔雀东南飞并序导学案 第一课时 21-23 学习目标:1、结合译文,疏通文意,理清故事情节 夜半三更 23-1 2、落实文言实词,侧重公姥、作息、父兄等偏义复词, 鸡鸣四更 可怜、交通、教训等古今异义,相、适、谢、见等一词多义。 平日五更 、[知识链接] 、文言知识积累 l、“汉乐府”《孔雀东南飞》等相关常识见“预习案” (、偏义复词 2、偏义复词:是指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构成,但整个词的意思只 (1)昼夜勤作息 (2)勤心养公姥 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 (3)我有亲父母 (4)逼迫兼弟兄 例: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出入”是反义词,此处只取“入”的意思 (5)其日牛马嘶 (6)我有亲父兄 3、“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和古代纪时法。 (二、古今异义: 昼夜为一日。我国很早就有把一昼夜分为若干段来纪时的记载。如殷武丁(中可怜体无比 汝岂得自由 国商朝第23位国王)时候把昼夜分为八段,祖甲(又称作且甲或帝甲,商朝第25自可断来信 何乃太区区 位国王)时候分为十段,周代分为十二段,每段都有名称。从名称来看,分段是以妾不堪驱使 再拜还入户 天色和日常活动为根据的,如日出时叫旦、早、朝、晨,日人时叫夕、暮、昏、晚:共事二三年 守节情不移 太阳正中时叫中日或日中,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太阳西斜叫昃,等等。古人一日两叶叶相交通 本自无教训 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这段时间叫食时或蚤食;夕食在日昃之后,日人 处分适兄意 便利此月内 之前,这段时间叫晡(b)时。日入之后是黄昏,黄昏以后是人定;人定以后是夜汝是大家子 蹑履相逢迎 半,夜半以后是鸡鸣和昧旦(又称味爽或平旦或平明)。我们了解了这些,对古书君家妇难为 承籍有宣 中的“女日鸡鸣,士日昧旦”(《诗经·郑风,女日鸡鸣》),“寂寂人定初”(古(三)词类活用: 诗《孔雀东南飞》)等就会明白了。 A名词用作动词(1)什于台阁 (2头上玳瑁光 汉太初以后,古人有了等分一昼夜时辰的办法,是用十二辰(子、丑、寅、卯B名词用作状语(1)雀东南飞 (2手巾掩口啼 等)为十二时辰的名称。这种分法一直沿用到清初。清初引用西法,把一昼夜十 3卿当旦胜贵 (4黄泉共为友 时辰分为24小时(即一辰等于两小时),并把每一时辰细分为初和正,如23点为C形容词用作动词 子初,夜半24点为子正,晨1点为丑初,2点为丑正,等等 (1)千万不复全 (2)又非君所详 日始为何时?最早当以日出为日始,如夏以平旦为日始,殷以鸡鸣为日始。到 (3)何意致不 (4)窈窕艳城郭 周代改以夜半为日始。此后就一直以夜半为日始,沿用至今。 D使动用法(1)逆以前我怀 (2)足以荣汝身 我国古代还有把夜晚分为五个时段的方法,叫五夜或五更,倩况如下。 (四)一词多义: 五更与现今时间比较表 1、故大人故嫌迟 故遣来贵门 时辰五更 时间 2、适始适还家门 处分适兄意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唐山二十三中 2015——2016 高一语文导学案 —————————————————————————————————————————————————————————————————————————————————————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1 孔雀东南飞并序导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结合译文,疏通文意,理清故事情节 2、落实文言实词,侧重公姥、作息、父兄等偏义复词, 可怜、交通、 教训等古今异义,相、适、谢、见等一词多义。 一、[知识链接] 1、“汉乐府”《孔雀东南飞》等相关常识见“预习案”。 2、偏义复词:是指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构成,但整个词的意思只 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 例: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出入”是反义词,此处只取“入”的意思。 3、“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和古代纪时法。 一昼夜为一日。我国很早就有把一昼夜分为若干段来纪时的记载。如殷武丁(中 国商朝第 23 位国王)时候把昼夜分为八段,祖甲(又称作且甲或帝甲,商朝第 25 位国王)时候分为十段,周代分为十二段,每段都有名称。从名称来看,分段是以 天色和日常活动为根据的,如日出时叫旦、早、朝、晨,日人时叫夕、暮、昏、晚; 太阳正中时叫中日或日中,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太阳西斜叫昃,等等。古人一日两 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这段时间叫食时或蚤食;夕食在日昃之后,日人 之前,这段时间叫晡(bū)时。日入之后是黄昏,黄昏以后是人定;人定以后是夜 半,夜半以后是鸡鸣和昧旦(又称昧爽或平旦或平明)。我们了解了这些,对古书 中的“女曰鸡鸣,士曰昧旦”(《诗经·郑风,女曰鸡鸣》),“寂寂人定初”(古 诗《孔雀东南飞》)等就会明白了。 汉太初以后,古人有了等分一昼夜时辰的办法,是用十二辰(子、丑、寅、卯 等) 为十二时辰的名称。这种分法一直沿用到清初。清初引用西法,把一昼夜十二 时辰分为 24 小时(即一辰等于两小时),并把每一时辰细分为初和正,如 23 点为 子初,夜半 24 点为子正,晨 1 点为丑初,2 点为丑正,等等。 日始为何时?最早当以日出为日始,如夏以平旦为日始,殷以鸡鸣为日始。到 周代改以夜半为日始。此后就一直以夜半为日始,沿用至今。 我国古代还有把夜晚分为五个时段的方法,叫五夜或五更,情况如下。 五更与现今时间比较表 时辰 五 更 时 间 黄 昏 一 更 19—21 人 定 二 更 21—23 夜 半 三 更 23—1 鸡 鸣 四 更 1—3 平 日 五 更 3—5 二、文言知识积累 (一)、偏义复词 (1)昼夜勤作息 (2)勤心养公姥 (3)我有亲父母 (4)逼迫兼弟兄 (5)其日牛马嘶 (6)我有亲父兄 (二)、古今异义: 可怜体无比 汝岂得自由 自可断来信 何乃太区区 妾不堪驱使 再拜还入户 共事二三年 守节情不移 叶叶相交通 本自无教训 处分适兄意 便利此月内 汝是大家子 蹑履相逢迎 君家妇难为 承籍有宦官 (三)词类活用: A 名词用作动词 (1)仕宦于台阁 (2)头上玳瑁光 B 名词用作状语 (1)孔雀东南飞 (2)手巾掩口啼 (3)卿当日胜贵 (4)黄泉共为友 C 形容词用作动词 (1)千万不复全 (2)又非君所详 (3)何意致不厚 (4) 窈窕艳城郭 D 使动用法 (1)逆以煎我怀 (2)足以荣汝身 (四)一词多义: 1、故 大人故嫌迟 故遣来贵门 2、适 始适还家门 处分适兄意
唐山二十三中205—206高一语文导学案 适得府吏书 2.副词,表示互相,彼此。如: 3、令县令遣媒来 便言多令才 ①相见常日稀 ②久久莫相忘 岂合令郎意 莫令事不举 ③六合正相应 ④叶叶相交通 令母在后单 ⑤枝枝相覆盖 ⑥仰头相向鸣 4、见黄泉下相见 君既若见录 ⑦黄泉下相见 府吏见叮咛 渐见愁煎迫 3.名词,命相,相貌。如:儿已婚薄禄相 5、谢谢家来贵门 多谢后世人 4动词,辅助,辅佐。如: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阿母谢媒人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六)判断下列特殊句式并翻译 6、举:举动自专由 举身赴清池 (1)为仲卿母所谴 杀人如不能举 8、区区:感君区区怀 何乃太区区 (2)亦自缢于庭树 9、迎: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 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 (3)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10、为:为仲卿母所遣 十七为君妇 始尔未为久 阿母为汝求 慎勿为妇死 为诗云尔 三、互文,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 ll作:非为织作迟 昼夜勤作息 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 留待作遗施 纤纤作细步 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由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 君当作磬石 何不作衣裳 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故作不良计 例如:1、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 (五)“相”的用法: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辞》又名《木兰诗》 1.相,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之词,偏指一方,有称代作用,可称代“你” 3、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辞》又名《木兰诗》) “我”“他”“之”等等。如 找出本文中的互文句并解释 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代“你”) ②及时相遣归(代 ③还必相迎取( ④自相扶将(代 ⑤嬉戏莫相忘( ⑤天不相负(代 ⑦不得便相许( ))) ⑧登即相许和(代) ⑨蹑履相逢迎( ⑩怅然遥相望(代 )0誓不相隔卿(代,与“卿”复指)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唐山二十三中 2015——2016 高一语文导学案 —————————————————————————————————————————————————————————————————————————————————————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2 适得府吏书 3、令 县令遣媒来 便言多令才 岂合令郎意 莫令事不举 令母在后单 4、见 黄泉下相见 君既若见录 府吏见叮咛 渐见愁煎迫 5、谢 谢家来贵门 多谢后世人 阿母谢媒人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6、举: 举动自专由 举身赴清池 杀人如不能举 8、区区:感君区区怀 何乃太区区 9、迎: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 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 10、为:为仲卿母所遣 十七为君妇 始尔未为久 阿母为汝求 慎勿为妇死 为诗云尔 11、作:非为织作迟 昼夜勤作息 留待作遗施 纤纤作细步 君当作磐石 何不作衣裳 故作不良计 (五)“相”的用法: 1.相,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之词,偏指一方,有称代作用,可称代“你” “我”“他”“之”等等。如: 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代“你”) ②及时相遣归(代 ) ③还必相迎取( ) ④ 自相扶将(代 ) ⑤嬉戏莫相忘( ) ⑤ 天不相负(代 ) ⑦不得便相许( ) ⑧登即相许和(代 ) ⑨蹑履相逢迎( ) ⑩怅然遥相望(代 ) ⑾誓不相隔卿(代 ,与“卿”复指) 2.副词,表示互相,彼此。如: ①相见常日稀 ②久久莫相忘 ③六合正相应 ④叶叶相交通 ⑤枝枝相覆盖 ⑥仰头相向鸣 ⑦黄泉下相见 3.名词,命相,相貌。如: 儿已婚薄禄相 4.动词,辅助,辅佐。如: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六)判断下列特殊句式并翻译 (1)为仲卿母所谴 (2)亦自缢于庭树 (3)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三、互文 ,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 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 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由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 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例如:1、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辞》又名《木兰诗》 3、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辞》又名《木兰诗》) 找出本文中的互文句并解释
唐山二十三中205—206高一语文导学案 第二课时 表现手法:汉乐府继承了《诗经》的赋、比、兴手法 学习目标 (一)赋:是铺陈排比的意思,相当于现在的排比修辞方法,直书其事,反复 学习本诗通过人物对话及在尖锐的子神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造人物的特 1、找出文中运用该手法的句段 点。 2、学习本诗的赋、比、兴手法。 3、了解封建礼教的罪恶,了解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和反抗精神。 知识链接] 2、分析语段在文中的作用 l、塑造人物的方式: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正面 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分析人物形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揣摩 第一,重视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他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 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二)比兴:叱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第二,将典型人物置于典型环境中去理解 第三,通过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神情等方面分析人物:第四,通过人物间的1、找出文中运用该手法的句段: 关系分析人物性格。 2、表现手法:汉乐府继承了《诗经》的赋、比、兴手法。 赋:是铺陈排比的意思,相当于现在的排比修辞方法,直书其事,反复叙说 比兴:叱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2、分析语段在文中的作用 [学习过程 结合知识链接,从课文中选择相应段落,分析人物形象 1、刘 合作探究 l、有人说焦仲卿是懦弱的,他不敢违背母亲的意思,最终遣休了兰芝;有人说焦仲 卿是勇敢的,最后为维护爱情而献出了生命。你是如何看待焦仲卿的 2、焦仲卿: 3、焦母: 2、焦仲卿和刘兰芝爱情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刘兄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唐山二十三中 2015——2016 高一语文导学案 —————————————————————————————————————————————————————————————————————————————————————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3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诗通过人物对话及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人物的特 点。 2、学习本诗的赋、比、兴手法。 3、了解封建礼教的罪恶,了解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和反抗精神。 [知识链接] 1、塑造人物的方式: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正面 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分析人物形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揣摩: 第一,重视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他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 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第二,将典型人物置于典型环境中去理解; 第三,通过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神情等方面分析人物;第四,通过人物间的 关系分析人物性格。 2、表现手法:汉乐府继承了《诗经》的赋、比、兴手法。 赋:是铺陈排比的意思,相当于现在的排比修辞方法,直书其事,反复叙说。 比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学习过程] 一、结合知识链接,从课文中选择相应段落,分析人物形象 1、刘兰芝: 2、焦仲卿: 3、焦母: 4、刘兄 二、表现手法:汉乐府继承了《诗经》的赋、比、兴手法。 (一)赋:是铺陈排比的意思,相当于现在的排比修辞方法,直书其事,反复 叙说。 1、找出文中运用该手法的句段: 2、分析语段在文中的作用 (二)比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1、找出文中运用该手法的句段: 2、分析语段在文中的作用 三、合作探究 1、有人说焦仲卿是懦弱的,他不敢违背母亲的意思,最终遣休了兰芝;有人说焦仲 卿是勇敢的,最后为维护爱情而献出了生命。你是如何看待焦仲卿的? 2、焦仲卿和刘兰芝爱情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