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生物学理论课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英文名称):微生物生物学(Biology of Microorganisms)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课程性质:必修课 课程总学时:80学时理论课学时:线上27,线下21学时实验课学时:32学时实践环节:课外实 习一周 课程学分:5学分 适用专业:生物科学、生物技术 先修课程:植物学、动物学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为生物学各专业本科生的必修基础课。教学内容分为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模块。 本部分为理论教学,内容包括微生物的类群及其形态结构、微生物的营养及生长,微生物代谢多样 性、微生物遗传规律特点、微生物分类生态多样性特征、微生物实验原理及应用、微生物在基因工 程研究及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与发展等。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任务 通过学习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生态分布、传染免疫、分类鉴 定以及微生物与其他生物的相互关系及其多样性,在工、农、医等方面的应用,了解该学科的发展 前沿、热点和问题,使学生牢固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性及其 生命活动规律,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宽厚的基础。 理论课线上部分教学提纲(简要列出各章节名称和学时) 总学时:27学时 序号 章名 学时 第一章 绪论 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的发展】 架并和显微技 物 分 和 第二章 镜和显微技才 显 0.5 镜下的做生物 第三章 物配的 二节 原 0.5 第第第 生物的养要求 0.25 第四章 微生物营养 养物质进人细胞 0.25 物产能代谢 出 耗能 代 第五章 微生物的代谢 调节 0.5 微生物次级代谢与次级代 0.5 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长繁 微生物生长的测定 0.5 殖及其控制 节细茵的 物生 繁殖的控制■ 0.25 第七章 病毒 节病语 学研究的基木方法】 09 加病击的有生 的非樽硝性成 0.25 宿主的相互作用 七节亚病毒因字 095
微生物生物学理论课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英文名称):微生物生物学(Biology of Microorganisms)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课程性质: 必修课 课程总学时:80学时 理论课学时:线上27,线下21学时 实验课学时:32学时 实践环节:课外实 习一周 课程学分:5 学分 适用专业:生物科学、生物技术 先修课程:植物学、动物学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为生物学各专业本科生的必修基础课。教学内容分为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模块。 本部分为理论教学,内容包括微生物的类群及其形态结构、微生物的营养及生长,微生物代谢多样 性、微生物遗传规律特点、微生物分类生态多样性特征、微生物实验原理及应用、微生物在基因工 程研究及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与发展等。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任务 通过学习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生态分布、传染免疫、分类鉴 定以及微生物与其他生物的相互关系及其多样性,在工、农、医等方面的应用,了解该学科的发展 前沿、热点和问题,使学生牢固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性及其 生命活动规律,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宽厚的基础。 理论课线上部分教学提纲(简要列出各章节名称和学时) 总学时:27学时 序号 章名 节名 学时 第一章 绪论 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的发展 1 第二章 纯培养和显微技 术 第一节 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 1 第二节 显微镜和显微技术 0.5 第三节 显微镜下的微生物 第三章 微生物细胞的结 构与功能 第一节 原核微生物 2 第二节 真核微生物 0.5 第四章 微生物营养 第一节 微生物的营养要求 0.25 第二节 培养基 1 第三节 营养物质进入细胞 0.5 四、膜泡运输 0.25 第五章 微生物的代谢 第一节 微生物产能代谢 1 第二节 耗能代谢 0.5 第三节 微生物代谢的调节 0.5 第四节 微生物次级代谢与次级代 谢产物 0.5 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长繁 殖及其控制 第一节 微生物生长的测定 0.5 第二节 细菌的群体生长繁殖 1 第三节 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控制 0.25 第七章 病毒 第一节 概述 0.5 第二节 病毒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0.25 第三节 毒粒的性质 1 第四节 病毒的复制 1 第五节 病毒的非增殖性感染 0.25 第六节 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1 第七节 亚病毒因子 0.25
第八节病毒举例 1 第一节遗传的物质基础 0.25 第二节微生物的基因组结构 0.5 第二带质节和转座因子 第八章 微生物遗传 第四节基因突变及修复 0.5 第五节细菌基因转移和重组 第六节真核微生物的遗传学特性 0.25 第七节微生物育种 0.25 微生物的进化 第一节微生物的进化的测量值征 第八章 系统发育与分类 第一节细销、直菌分类 鉴定 第一节节 现代系统分类学 0.25 节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 0.5 与作用 第九章 微生物的生态 二节环境中的微生物 的传培 人体微生物及病原微生物 0.5 第四节微生物与环境保护 0.5 感染的一股概 0. 宿主的非特异免疫 0.5 第十章 感染与免疫 第四 0.5 】免疫病理 0.5 六节免学的买际应用 0.5 微生物工业发酵的菌 0.5 第十一章 微生物生物技术 和微生物业发的方武 0.25 第三节微生物工业产品 0.25 理论课线下教学提纲:共21学时,各章节学时分配如下 具体安排 章节 教学内容 重点难点 方式 绪论 绪论 1 霜:壁要贸鞋究贤贵 讲授 第一章 钱突养和显夜 惠亮:整被酸术 讲授 第二章 要盘:架塑辣格其功能 讲授 第三章 微生物营养 1.5 盘:嘉养姿 讲授 第四章 微生物的代谢 1.5 点:伏数 讲授 第五章 微生物的牛长 繁殖及其控制 1.5 重点:生长规律、测定方法 难点:生长规律。 讲授 重点:形态构造、化学组分及繁殖 第六章 病毒 点:复制市式 讲授 第七章 微生物遗传 2 讲授
第八节 病毒举例 1 第八章 微生物遗传 第一节 遗传的物质基础 0.25 第二节 微生物的基因组结构 0.5 第三节 质粒和转座因子 1 第四节 基因突变及修复 0.5 第五节 细菌基因转移和重组 1 第六节 真核微生物的遗传学特性 0.25 第七节 微生物育种 0.25 第八章 微生物的进化、 系统发育与分类 鉴定 第一节 微生物的进化的测量值征 1 第二节 细菌、真菌分类 1 第三节节 现代系统分类学 0.25 第九章 微生物的生态 第一节 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 位与作用 0.5 第二节 环境中的微生物 1 第三节 人体微生物及病原微生物 的传播 0.5 第四节 微生物与环境保护 0.5 第十章 感染与免疫 第一节 感染的一般概念 0.5 第二节 宿主的非特异免疫 0.5 第三节 宿主的特异性免疫 1 第四节 抗感染免疫 0.5 第五节 免疫病理 0.5 第六节 免疫学的实际应用 0.5 第十一章 微生物生物技术 第一节 微生物工业发酵的菌 种和发酵特征 0.5 第二节 微生物工业发酵的方式 0.25 第三节 微生物工业产品 0.25 理论课线下教学提纲:共21学时,各章节学时分配如下: 章节 教学内容 具体安排 学 时 重点难点 方式 绪 论 绪 论 1 重点:微生物学发展史 难点:主要奠基人贡献 讲授 第一章 纯培养和显微 技术 1.5 重点:纯培养 难点:显微技术 讲授 第二章 微生物细胞的 结构与功能 2 重点:细胞构造及其功能 难点:革兰士染色 讲授 第三章 微生物营养 1.5 重点:营养类型 难点:培养基 讲授 第四章 微生物的代谢 1.5 重点:代谢类型 难点:次级代谢 讲授 第五章 微生物的生长 繁殖及其控制 1.5 重点:生长规律、测定方法 难点:生长规律。 讲授 第六章 病毒 2 重点:形态构造、化学组分及繁殖 方式 难点:复制方式 讲授 第七章 微生物遗传 2 重点:基因转移与重组 难点:基因突变与修复 讲授
第八章 位绩物与钢 :制程中的作用 基因工程的过程 讲授 微生物的进 第九章 化、系统发育 15 重点:微生物分类 讲授 与分类鉴定 难点:微生物鉴定方法 第十章 微生物的生态 1.5 讲授 第十 重点:特异性免疫 音 感染与免疫 难点:免疫机理 讲授 第十二 微生物生物技 重点:微生物工业 音 术 1.5 难点:微生物工业发酵 讲授 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说明 1.以现代观点审视和重新组织教学内容,使课程的内容和结构、概念的提法、名词的解释和语 言运用等都适合现代生物学迅速发展的要求,建立新的、优化的微生物学课堂教学体系。 2.在课堂教学中以"打开窗口“、"安装接口"的方法反映当代微生物学科的成就,使学生在学习基 础知识的同时,通过一定的"窗口"看到学科发展的前沿,通过"接口"看到目前学的基础知识与前沿的 接轨,看到基础知识的延伸及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获得一定 量的最新信息,满足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学习的兴趣。 3.采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4,课堂教学与学生的课后复习、讨论及专题讲座相接合,并注意通过各种渠道保持与学生的联 系,随时了解他们对教学的意见和要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三、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方法 本课程采用考试方式:平时成绩占1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四、教材和主要参考书目 使用教材:《微生物学》(第2版),沈萍,2006,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目: 1,《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2008,高等教育出版社。 2."Microbiology:An Introduction:Chemistry of Life:Bacteria ID CD-ROM,and Student Tutorial CD-ROM",Gerard J.Tortora Berdell R.Funke,Christine L.Case,1999 Addison Wesley Longman,Inc. 微生物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英文名称):微生物学实验(Experiment of Microbiology 实验学时:32 实验学分:2学分 适用专业:生物科学、生物技术 、实验课程简介 微生物学是一门研究微生物基本特征及应用的学科,主要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生 长繁殖、遗传变异、生态分布、传染免疫、分类鉴定以及微生物与其他生物的相互关系及其多样 性,在工、农、医等方面的应用。由于微生物理论是在科学研究实验基础上高度总结的结论性观 点,所以微生物学实验是微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微生物学实验课一方面使学生在实验中验 证、巩固和加深课堂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理论:另一方面,微生物实验手段又是生命科学发展的必 用手段,微生物学实验课是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科研能力和素质的必要的、重要的过程。 二、实验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第八章 微生物与基因 工程 1.5 重点:微生物在基因工程中的作用 难点:基因工程的过程 讲授 第九章 微生物的进 化、系统发育 与分类鉴定 1.5 重点:微生物分类 难点:微生物鉴定方法 讲授 第十章 微生物的生态 1.5 重点: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难点: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讲授 第十一 章 感染与免疫 2 重点:特异性免疫 难点:免疫机理 讲授 第十二 章 微生物生物技 术 1.5 重点:微生物工业 难点:微生物工业发酵 讲授 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说明 1.以现代观点审视和重新组织教学内容,使课程的内容和结构、概念的提法、名词的解释和语 言运用等都适合现代生物学迅速发展的要求,建立新的、优化的微生物学课堂教学体系。 2.在课堂教学中以"打开窗口"、"安装接口"的方法反映当代微生物学科的成就,使学生在学习基 础知识的同时,通过一定的"窗口"看到学科发展的前沿,通过"接口"看到目前学的基础知识与前沿的 接轨,看到基础知识的延伸及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获得一定 量的最新信息,满足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学习的兴趣。 3.采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4.课堂教学与学生的课后复习、讨论及专题讲座相接合,并注意通过各种渠道保持与学生的联 系,随时了解他们对教学的意见和要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三、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方法 本课程采用考试方式:平时成绩占1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四、教材和主要参考书目 使用教材:《微生物学》(第2版),沈萍,2006,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目: 1.《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2008,高等教育出版社。 2."Microbiology : An Introduction : Chemistry of Life : Bacteria ID CD-ROM, and Student Tutorial CD-ROM",Gerard J. Tortora Berdell R. Funke,Christine L. Case,1999 Addison Wesley Longman, Inc. 微生物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英文名称):微生物学实验(Experiment of Microbiology) 实验学时:32 实验学分:2学分 适用专业:生物科学、生物技术 一、实验课程简介 微生物学是一门研究微生物基本特征及应用的学科,主要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生 长繁殖、遗传变异、生态分布、传染免疫、分类鉴定以及微生物与其他生物的相互关系及其多样 性,在工、农、医等方面的应用。由于微生物理论是在科学研究实验基础上高度总结的结论性观 点,所以微生物学实验是微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微生物学实验课一方面使学生在实验中验 证、巩固和加深课堂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理论;另一方面,微生物实验手段又是生命科学发展的必 用手段,微生物学实验课是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科研能力和素质的必要的、重要的过程。 二、实验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本课程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训练学生分析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探索的兴趣和爱好。为后续的专业课 和实验课打下良好基础。学生应在课前预习,在实验过程中亲手操作,仔细观察,认真记录,课后 作实验报告,对所做实验的结果进行书面讨论,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通过本实验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下列要求: 1熟悉微生物学研究的常用仪器、掌握仪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2.掌握微生物学实验的一般操作方法、操作规范以及实验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3.学握微生物学主要实验的基本技术和基本原理 4.掌握微生物的纯培养、染色技术、显微操作技术、微生物生理生化实验、微生物遗传实验、应 用微生物实验等技术 5初步掌握设计性(或综合性)实验的实验设计原理、步骤、实施等过程 三、本实验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实验技术知识 本实验课是基于《微生物学》理论学习而开的,基本理论依据为微生物的纯培养、微生物的生理 生化特征等 本实验的基本实验技术为无菌操作、显微操作、染色技术、微生物纯培养技术等。 四、实验方法、特点与基本要求 1、任课教师将实验依据的原理结合理论课内容详细讲解,对将进行的操作给予适当演示,穿插 点名提问,将回答情况记入平时成绩。学生亲自进行操作,完成实验内容,老师观察纠正学生的操 作,回答学生的提问,随时引导学生分析自己的实验结果。 2、实验前学生必须预习相应的实验内容,实验中应根据实验指导中程序内容或按照实验教师的 要求有序地进行实验,实验后按时写出并上交实验报告。学生应参与实验准备,每次实验前,按学 号顺序安排3-5名学生和实验老师一起配试剂、调试议器,实验老师萌时纠正其操作错误。实验课 上,学生在完成规定的实验后,可根据本实验的原理和操作,设计增加相应的实验内容,在报请老 师同意后进行。每次课后,学生应在实验室的记录本上亲笔签名,并登记本人操作台号。 3、实验报告应含:实验原理、所用试剂和仪器、操作方法和步骤、实验结果及讨论等内容,学 生需认真分析实验结果,对其进行讨论,杜绝相互抄袭的现象。 五、主要仪器设备 仪器设备:普通光学显微镜、恒温培养箱、水浴锅、超净工作台、高压蒸汽灭菌锅等 耗材:试管、烧杯、容量瓶、滴定管、漏斗、三角瓶、移液管、胶头滴管、滤纸、pH试纸、培 养皿 六、实验项目的设置与内容提要 序 实验项目 内容提要 实验 实验 每组 实验 号 名称 学时 类型 人数 要求 1.培养基配制 培养基的制 验证 2无菌器材准备 配与灭菌 性 必做 3高压蒸汽灭第 实验室环境 1.从实验室空气、 验证 必做 和人体表而 实验台和人的头 微生物的检 发、皮肤等取样接 种琼脂平板培养。 2.观察并比较不同 来源的微生物生长
本课程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训练学生分析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探索的兴趣和爱好。为后续的专业课 和实验课打下良好基础。学生应在课前预习,在实验过程中亲手操作,仔细观察,认真记录,课后 作实验报告,对所做实验的结果进行书面讨论,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通过本实验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下列要求: 1.熟悉微生物学研究的常用仪器、掌握仪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2.掌握微生物学实验的一般操作方法、操作规范以及实验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3.掌握微生物学主要实验的基本技术和基本原理 4.掌握微生物的纯培养、染色技术、显微操作技术、微生物生理生化实验、微生物遗传实验、应 用微生物实验等技术 5.初步掌握设计性(或综合性)实验的实验设计原理、步骤、实施等过程 三、本实验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实验技术知识 本实验课是基于《微生物学》理论学习而开的,基本理论依据为微生物的纯培养、微生物的生理 生化特征等。 本实验的基本实验技术为无菌操作、显微操作、染色技术、微生物纯培养技术等。 四、实验方法、特点与基本要求 1、任课教师将实验依据的原理结合理论课内容详细讲解,对将进行的操作给予适当演示,穿插 点名提问,将回答情况记入平时成绩。学生亲自进行操作,完成实验内容,老师观察纠正学生的操 作,回答学生的提问,随时引导学生分析自己的实验结果。 2、实验前学生必须预习相应的实验内容,实验中应根据实验指导中程序内容或按照实验教师的 要求有序地进行实验,实验后按时写出并上交实验报告。学生应参与实验准备,每次实验前,按学 号顺序安排3-5名学生和实验老师一起配试剂、调试仪器,实验老师随时纠正其操作错误。实验课 上,学生在完成规定的实验后,可根据本实验的原理和操作,设计增加相应的实验内容,在报请老 师同意后进行。每次课后,学生应在实验室的记录本上亲笔签名,并登记本人操作台号。 3、实验报告应含:实验原理、所用试剂和仪器、操作方法和步骤、实验结果及讨论等内容,学 生需认真分析实验结果,对其进行讨论,杜绝相互抄袭的现象。 五、主要仪器设备 仪器设备:普通光学显微镜、恒温培养箱、水浴锅、超净工作台、高压蒸汽灭菌锅等。 耗材:试管、烧杯、容量瓶、滴定管、漏斗、三角瓶、移液管、胶头滴管、滤纸、pH试纸、培 养皿等。 六、实验项目的设置与内容提要 序 号 实验项目 名称 内容提要 实验 学时 实验 类型 每组 人数 实验 要求 1 培养基的制 配与灭菌 1.培养基配制 2.无菌器材准备 3.高压蒸汽灭菌 3 验证 性 2 必做 2 实验室环境 和人体表面 微生物的检 查 1.从实验室空气、 实验台和人的头 发、皮肤等取样接 种琼脂平板培养。 2.观察并比较不同 来源的微生物生长 3 验证 性 2 必做
的数量和类型。 以大肠杆菌、金黄 革兰氏染色 色葡萄球菌进行革 验证 必做 兰氏染色 细菌的芽胞 以枯草芽孢杆菌进 验证 必做 染色 行芽胞边色。 性 1平板菌落计数大 微生物平板 肠杆菌菌悬液的浓 菌落计数法 验证 必做 及显微计数 2用血球计数板测 定酵母悬液的浓度 1.斜面接种。 微生物的培 2.液体培养基接 验证 养特征 性 2 必做 3.穿刺接种 了解温度对不同类 温彦对微生 型微生物生长的影 综合 3 物的影响 2 必做 向 生物因素对 了解不同抗生素的 抗菌节围,学会抗 综合 微生物的影 菌普实验的基本方 2 必做 响 法。 了解糖发酵的原理 和在肠道细菌鉴定 中的重要作用,掌 9 糖发酵试验 综合 3 2 握通过糖发酵鉴别 必做 不同微生物的方 法。 1.掌握倒平板的方 法和几种常用的分 微生物的分 离纯化微生物的基 离、纯化与 本操作技术 10 3 设计 2 必做 菌种保藏 2.学习和学握菌种 保藏的基本原理, 比较几种不同的保 藏方法 合计 30 注1."实验类型”:演示性、验证性、设计性、综合性、研究性:2. ”实验要求":必做、选做: 3."每组人数”:每套仪器设备上完成本实验项目的学生人数。 七、实验报告要求 实验报告应含:实验原理、所用试剂和仪器、操作方法和步骤、实验结果及讨论等内容,学生需 认真分析实验结果,对其进行讨论,杜绝相互抄袭的现象
的数量和类型。 3 革兰氏染色 以大肠杆菌、金黄 色葡萄球菌进行革 兰氏染色 3 验证 性 2 必做 4 细菌的芽胞 染色 以枯草芽孢杆菌进 行芽胞染色。 3 验证 性 2 必做 5 微生物平板 菌落计数法 及显微计数 1.平板菌落计数大 肠杆菌菌悬液的浓 度 2.用血球计数板测 定酵母悬液的浓度 3 验证 性 2 必做 6 微生物的培 养特征 1.斜面接种。 2.液体培养基接 种。 3.穿刺接种。 3 验证 性 2 必做 7 温度对微生 物的影响 了解温度对不同类 型微生物生长的影 响 3 综合 性 2 必做 8 生物因素对 微生物的影 响 了解不同抗生素的 抗菌范围,学会抗 菌普实验的基本方 法。 3 综合 性 2 必做 9 糖发酵试验 了解糖发酵的原理 和在肠道细菌鉴定 中的重要作用,掌 握通过糖发酵鉴别 不同微生物的方 法。 3 综合 性 2 必做 10 微生物的分 离、纯化与 菌种保藏 1.掌握倒平板的方 法和几种常用的分 离纯化微生物的基 本操作技术 2. 学习和掌握菌种 保藏的基本原理, 比较几种不同的保 藏方法 3 设计 性 2 必做 合计 30 注1."实验类型":演示性、验证性、设计性、综合性、研究性;2. "实验要求":必做、选做; 3."每组人数":每套仪器设备上完成本实验项目的学生人数。 七、实验报告要求 实验报告应含:实验原理、所用试剂和仪器、操作方法和步骤、实验结果及讨论等内容,学生需 认真分析实验结果,对其进行讨论,杜绝相互抄袭的现象
八、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标准 本课程采用平时考核,结合每次实验的实验报告评分,综合评定期末成绩(期末不另设独立的实 验考试),平时考核占50%,实验报告占50%,实验课成绩占期末总成绩30%。 实验成绩分: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 九、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实验教材:沈萍主编,《微生物学实验》(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参考资料:沈萍主编,《微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周德庆主编,《微生物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微生物学》影印版,科学出版社 微生物生物学实习教学大纲 1.课程名称:(微生物生物学实习 2.课程类别:(实践) 3.课程要求:(必修) 4.课程属性:(独立设课) 5.课程总学时:(1周) 总学分:1 6.实践学时:(1周) 7.应开实践学期:(第4学期) 8.适用专业:(生物科学、生物技术) 9.先修课程: (微生物生物学) 一、课程简介 微生物学实习是微生物学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其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基本的微生物 学技术和在实际中的应用,巩固和丰富已学过的专业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其在 生产实践和实际应用中调查研究、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 通过微生物学实习,使学生了解现代化生产方式和先进制造技术,生产组织管理、市场营销状 况。增强学生们的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们对微生物学的学习热情。要求学生做到 在实习前认真准备,在实习过程中严格遵守实习纪律,注意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起 来,实习后认真撰写实习报告。 本实习课程需要的基本理论包括对普通微生物的生理、遗传、生态及免疫学的相关理论知识, 实验技能包括灭菌、微生物培养、纯化、分离、计数、鉴定与保藏等。 二、实习的方法、特点与基本要求 实习方法:校外参观与校内讨论, 三、主要仪器设备 灭菌器材、无菌设备、培养箱、低温冰箱 四、 实习内容 序 实习项目名称 实习实习实习每组实习 号 内容提要 学时类型类别人数要求 1 食用真菌的生产 食用菌生产车间参观 1天 工艺 2微生物发酵工艺 啤酒场参观 1天 3 微生物污水处理 污水处理场参观 1天
八、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标准 本课程采用平时考核,结合每次实验的实验报告评分,综合评定期末成绩(期末不另设独立的实 验考试),平时考核占50%,实验报告占50%,实验课成绩占期末总成绩30%。 实验成绩分: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 九、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实验教材:沈萍 主编,《微生物学实验》(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参考资料:沈萍 主编,《微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周德庆 主编,《微生物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微生物学》影印版,科学出版社 微生物生物学实习教学大纲 1. 课程名称:(微生物生物学实习) 2.课程类别:(实践) 3.课程要求:(必修) 4.课程属性:(独立设课) 5.课程总学时:(1周) 总学分:1 6.实践学时:(1周) 7.应开实践学期:(第4学期) 8. 适用专业:(生物科学、生物技术) 9. 先修课程:(微生物生物学) 一、课程简介 微生物学实习是微生物学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其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基本的微生物 学技术和在实际中的应用,巩固和丰富已学过的专业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其在 生产实践和实际应用中调查研究、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 通过微生物学实习,使学生了解现代化生产方式和先进制造技术,生产组织管理、市场营销状 况。增强学生们的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们对微生物学的学习热情。要求学生做到 在实习前认真准备,在实习过程中严格遵守实习纪律,注意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起 来,实习后认真撰写实习报告。 本实习课程需要的基本理论包括对普通微生物的生理、遗传、生态及免疫学的相关理论知识, 实验技能包括灭菌、微生物培养、纯化、分离、计数、鉴定与保藏等。 二、实习的方法、特点与基本要求 实习方法:校外参观与校内讨论, 三、主要仪器设备 灭菌器材、无菌设备、培养箱、低温冰箱 四、实习内容 序 号 实习项目名称 内容提要 实习 学时 实习 类型 实习 类别 每组 人数 实习 要求 1 食用真菌的生产 工艺 食用菌生产车间参观 1天 2 微生物发酵工艺 啤酒场参观 1天 3 微生物污水处理 污水处理场参观 1天
4 微生物检测 医院检验室参观 1天 5 总结、考查 讨论、报告 1天 五、实验报告要求 在实习中,学生应将每天的工作、观察研究的结果、收集的资料、所听报告内容等记入实习日 记。实习日记是学生编写实习报告的主要资料依据,也是检查学生实习情况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 每天必须认真填写,教师应随时检查实习日记。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应逐日记述实习的内容和收获 体会,同时对专题讲座的内容进行整理,为撰写实习报告积累资料。在实习结束时,学生应提交书 面的实习报告。实习报告的内容主要是总结实习收获及体会,并提出对实习工作的改进意见等。 六、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标准 指导实习的教师应对每个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考查,考查以口试和笔试的形式进行。根据学生 在实习期间的实习态度、实习日记和实习报告的质量以及考查时回答问题的情况等按五级评分制 (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评定学生实习成绩。无实习日记及实习报告者,不允许参加 考查,成绩按不合格计。 七、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中国热带真菌》吴兴亮 《中国药用真菌》吴兴亮 《中国灵芝》吴兴亮 《基因表达调控》郑继平 《微生物学实验指导》沈萍
4 微生物检测 医院检验室参观 1天 5 总结、考查 讨论、报告 1天 五、实验报告要求 在实习中,学生应将每天的工作、观察研究的结果、收集的资料、所听报告内容等记入实习日 记。实习日记是学生编写实习报告的主要资料依据,也是检查学生实习情况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 每天必须认真填写,教师应随时检查实习日记。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应逐日记述实习的内容和收获 体会,同时对专题讲座的内容进行整理,为撰写实习报告积累资料。在实习结束时,学生应提交书 面的实习报告。实习报告的内容主要是总结实习收获及体会,并提出对实习工作的改进意见等。 六、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标准 指导实习的教师应对每个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考查,考查以口试和笔试的形式进行。根据学生 在实习期间的实习态度、实习日记和实习报告的质量以及考查时回答问题的情况等按五级评分制 (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评定学生实习成绩。无实习日记及实习报告者,不允许参加 考查,成绩按不合格计。 七、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中国热带真菌》吴兴亮 《中国药用真菌》吴兴亮 《中国灵芝》吴兴亮 《基因表达调控》郑继平 《微生物学实验指导》 沈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