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生物学一课程 教 案 课程编号 教师姓名: 微生物组 适用专业:」 生物科学生物技术 开课时间: 章 第一章绪论 课时 线上:1 线下:1 节 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走进微生物世界,了解微生物 学 是什么?做什么?以及它们与人类的特殊关系:明确微生物学作为 一门独立学科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展望未来,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明确肩负的重任。 教 1、微生物与我们 学 2、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的建立与发展 重 3、微生物的类群及特点 点
章 第一章 绪论 课时 线上:1 线下:1 节 教 学 目 的 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走进微生物世界,了解微生物 是什么?做什么?以及它们与人类的特殊关系;明确微生物学作为 一门独立学科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展望未来,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明确肩负的重任。 教 学 重 点 1、微生物与我们 2、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的建立与发展 3、微生物的类群及特点 微 生 物 生 物 学 课 程 教 案 课程编号: 教师姓名: 微生物组 适用专业: 生物科学、生物技术 开课时间:
1、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的建立与发展 2、微生物的类群及特点 教学难 点 相关素材(参考资料、指导学生阅读材料等): 《微生物学》,沈萍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微生物学》影印版,科学出版社
教 学 难 点 1、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的建立与发展 2、微生物的类群及特点 相关素材(参考资料、指导学生阅读材料等): 《微生物学》,沈萍 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 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微生物学》影印版,科学出版社
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 ,微生物和我们 1、微生物无处不在,我们无时不生活在"微生物的海洋"中。 2、微生物既是人类的敌人,更是人类的朋友! (1)微生物是人类的朋友! (2)少数微生物也是人类的敌人: 二微生物科学 1."微生物"的含义 2.微生物的分类地位 3.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 4.微生物学的分科 5.微生物的特点 三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的发展 1、微生物的发现 学 2、微生物学的奠基 3、微生物学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 4、20世纪的微生物学 5、21世纪微生物学展望 四、小结 微生物的特点及微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简述生物分界系统 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及其主要贡献 微生物学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1世纪微生物学发展的趋势 五、思考题 1.试根据微生物的特点,谈谈为什么说微生物既是人类的 敌人,更是人类的朋友。 2为什么目前大多数的生物学研究都以微生物为实验材料? 3,为什么说巴斯德和柯赫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4.假如Fannie Hesse没有建议利用琼脂,微生物学会较慢地 发展吗?说说你的理由。 5,想一想为什么没有将病毒包括在五界或三域系统内? 通过本章的教学,充分引起了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兴趣,学生学 教学后记 习积极性很高。 第二章纯培养和显微技术 课时线上:1.5
教 学 过 程 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 一. 微生物和我们 1、微生物无处不在,我们无时不生活在"微生物的海洋"中。 2、微生物既是人类的敌人,更是人类的朋友! (1)微生物是人类的朋友! (2)少数微生物也是人类的敌人! 二. 微生物科学 1. "微生物"的含义 2. 微生物的分类地位 3. 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 4. 微生物学的分科 5. 微生物的特点 三. 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的发展 1、微生物的发现 2、微生物学的奠基 3、微生物学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 4、20世纪的微生物学 5、21世纪微生物学展望 四、小结 微生物的特点及微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简述生物分界系统 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及其主要贡献 微生物学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1世纪微生物学发展的趋势 五、思考题 1. 试根据微生物的特点,谈谈为什么说微生物既是人类的 敌人,更是人类的朋友。 2. 为什么目前大多数的生物学研究都以微生物为实验材料? 3. 为什么说巴斯德和柯赫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4. 假如Fannie Hesse没有建议利用琼脂,微生物学会较慢地 发展吗?说说你的理由。 5. 想一想为什么没有将病毒包括在五界或三域系统内? 教学后记 通过本章的教学,充分引起了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兴趣,学生学 习积极性很高。 第二章 纯培养和显微技术 课时 线上:1.5
章 线下:1.5 第一节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 节 第二节显微镜和显微技术 第三节显微镜下的微生物 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向学生介绍进行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 技术,即无菌技术、纯种分离技术、培养技术和显微技术,使 他们了解微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为后面介绍其 他微生物学相关知识打下基础。 的 1、 微生物的分离 2、微生物的纯培养 学 3、显微镜和显微技术 4、微生物形态 点 整 1、微生物的分离 2、微生物的纯培养 3、显微技术 点 相关素材(参考资料、指导学生阅读材料等): 《微生物学》,沈萍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微生物学》影印版,科学出版社
章 线下:1.5 节 第一节 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 第二节 显微镜和显微技术 第三节 显微镜下的微生物 教 学 目 的 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向学生介绍进行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 技术,即无菌技术、纯种分离技术、培养技术和显微技术,使 他们了解微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为后面介绍其 他微生物学相关知识打下基础。 教 学 重 点 1、微生物的分离 2、微生物的纯培养 3、显微镜和显微技术 4、微生物形态 教 学 难 点 1、微生物的分离 2、微生物的纯培养 3、显微技术 相关素材(参考资料、指导学生阅读材料等): 《微生物学》,沈萍 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 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微生物学》影印版,科学出版社
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 一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 1、无菌技术 2、用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 3、用液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 4、单细胞(单孢子)分离 5、选择培养分离 6、二元培养物 7、微生物的保藏技术 显微镜和显微技术 、显微镜的种类及原理 1、普通光学显微镜 2、暗视野显微镜 3、相差显微镜 4、荧光显微镜 学 5、透射电子显微镜 6、扫描电子显微镜 7、扫描隧道显微镜 过 、显微观察样品的制备 三显微镜下的微生物 1、细菌和古生菌 程 2、真菌 3、藻类 4、原生动物 四、小结 1、获得某种特定微生物的纯培养是研究和利用微生物的重要环节之 2、无菌操作技术是微生物学的重要技术。 3、稀释或划线是在琼脂平板上得到微生物单菌落的最常用的纯种分 离手段。 4、传代培养、干燥保藏、冷冻保藏是通常使用的微生物菌种保藏技 术。 5、进行显微观察时,分辨率和反差是决定显微观察效果的两个最重 要的因素。 6、微生物的形态与大小是区分不同微生物的重要依据之一。 学 后 结合实验教学,学生较好地掌握了无菌操纵技术和显微操作技 术。 第三章微生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课时线上:25
教 学 过 程 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 一 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 1、无菌技术 2、用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 3、用液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 4、单细胞(单孢子)分离 5、选择培养分离 6、二元培养物 7、微生物的保藏技术 二 显微镜和显微技术 、显微镜的种类及原理 1、普通光学显微镜 2、暗视野显微镜 3、相差显微镜 4、荧光显微镜 5、透射电子显微镜 6、扫描电子显微镜 7、扫描隧道显微镜 、显微观察样品的制备 三 显微镜下的微生物 1、细菌和古生菌 2、真菌 3、藻类 4、原生动物 四、小结 1、获得某种特定微生物的纯培养是研究和利用微生物的重要环节之 一。 2、无菌操作技术是微生物学的重要技术。 3、稀释或划线是在琼脂平板上得到微生物单菌落的最常用的纯种分 离手段。 4、传代培养、干燥保藏、冷冻保藏是通常使用的微生物菌种保藏技 术。 5、进行显微观察时,分辨率和反差是决定显微观察效果的两个最重 要的因素。 6、微生物的形态与大小是区分不同微生物的重要依据之一。 教学 后记 结合实验教学,学生较好地掌握了无菌操纵技术和显微操作技 术。 第三章 微生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课时 线上:2.5
章 线下:2 第一节直细菊 节 第二节古细闲 第三节真核微生物 教 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学习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古生菌 学 和真核微生物的基本结构特点和生活特性,了解微生物的多样 性。 1、 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结构的比较 2. 古生菌是极瑞环培微生物 学 3、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结构的比较 4、 革兰氏染色 5、真菌的形态特征和有性生活史 6、几种真菌孢子和细菌芽孢的区别 7、细闲、粘细菌、放线菌、霉菌、酵母的繁殖特点 1、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结构的比较 2、革兰氏染色 3、真菌的形态特征和有性生活史 难 4、几种真菌孢子和细菌芽孢的区别 5、细菌、粘细菌、放线菌、霉菌、酵母的繁殖特点 相关素材(参考资料、指导学生阅读材料等): 《微生物学》,沈萍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微生物学》影印版,科学出版社
章 线下:2 节 第一节 真细菌 第二节 古细菌 第三节 真核微生物 教 学 目 的 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学习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古生菌 和真核微生物的基本结构特点和生活特性,了解微生物的多样 性。 教 学 重 点 1、 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结构的比较 2、 古生菌是极端环境微生物 3、 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结构的比较 4、 革兰氏染色 5、 真菌的形态特征和有性生活史 6、 几种真菌孢子和细菌芽孢的区别 7、 细菌、粘细菌、放线菌、霉菌、酵母的繁殖特点。 教 学 难 点 1、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结构的比较 2、革兰氏染色 3、真菌的形态特征和有性生活史 4、几种真菌孢子和细菌芽孢的区别 5、细菌、粘细菌、放线菌、霉菌、酵母的繁殖特点 相关素材(参考资料、指导学生阅读材料等): 《微生物学》,沈萍 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 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微生物学》影印版,科学出版社
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 一、真细菌 1、细胞结构* 2、放线菌 3、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 4、粘细菌(myxobacteria) 5、蛭弧菌(Bdellovibrio) 6、蓝细菌(Cyanobacteria) 二、古生菌 1、概念的提出 2、细胞形态 3、细胞结构 三、真核微生物 1、真核微生物的特征:a细胞核具有核膜;b.能进行有丝分裂:c.细胞 质中存在线粒体或同时存在叶绿体等细胞器 2、霉菌 2.1概念 2.2分布特点及与人类的关系 2.3形态结构 2.4菌落 2.5霉菌繁殖方式及生活史 3、酵母菌 2.1概念 2.2分布特点及与人类的关系 2.3形态结构 2.4菌落 2.5繁殖方式和生活史 四、小结 五、思考题 1、革兰氏染色的基本原理及步骤? 2、渗透调节皮层膨胀学说是如何解释芽孢耐热机制的? 3、如何才可证实某些细菌的确能够形成真正的芽孢? 4、概括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主要区别及相似之处。 5、蓝氏贾第鞭毛虫(Giardia lamblia)是含有细胞核,但没有线粒体 的真核生物的一个实例。你认为这种鞭毛虫是怎样获取能量的?如 果你知道该鞭毛虫进行寄生生活,你的答案会改变吗? 教学 结合革兰氏染色实验,学生对细菌细胞壁组成的不同有了比较深 入的了解,教学效果显著
教 学 过 程 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 一、真细菌 1、细胞结构* 2、放线菌 3、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 4、粘细菌(myxobacteria) 5、蛭弧菌(Bdellovibrio) 6、蓝细菌(Cyanobacteria) 二、古生菌 1、概念的提出 2、细胞形态 3、细胞结构 三、真核微生物 1、真核微生物的特征:a.细胞核具有核膜;b.能进行有丝分裂;c.细胞 质中存在线粒体或同时存在叶绿体等细胞器 2、霉菌 2.1 概念 2.2 分布特点及与人类的关系 2.3 形态结构 2.4 菌落 2.5 霉菌繁殖方式及生活史 3、酵母菌 2.1 概念 2.2 分布特点及与人类的关系 2.3 形态结构 2.4 菌落 2.5 繁殖方式和生活史 四、小结 五、思考题 1、革兰氏染色的基本原理及步骤? 2、渗透调节皮层膨胀学说是如何解释芽孢耐热机制的? 3、如何才可证实某些细菌的确能够形成真正的芽孢? 4、概括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主要区别及相似之处。 5、蓝氏贾第鞭毛虫(Giardia lamblia)是含有细胞核,但没有线粒体 的真核生物的一个实例。你认为这种鞭毛虫是怎样获取能量的?如 果你知道该鞭毛虫进行寄生生活,你的答案会改变吗? 教学 后记 结合革兰氏染色实验,学生对细菌细胞壁组成的不同有了比较深 入的了解,教学效果显著
第四章微生物的营养 线下:2 课时 线下:1.5 第一节微生物的营养要求 第二节培养基 第三节营养物质进入细胞 举 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微生物营养类型的特点及 多样性,以及根据不同微生物各自的营养要求,配制相应的培养 基对微生物培养的理论知识,为今后对微生物的研究与利用打下 的 基础。 学 1、微生物营养类型的特点 2、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 点 学 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 难 点 相关素材(参考资料、指导学生阅读材料等): 《微生物学》,沈萍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微生物学》影印版,科学出版社
章 第四章 微生物的营养 课时 线下:2 线下:1.5 节 第一节 微生物的营养要求 第二节 培养基 第三节 营养物质进入细胞 教 学 目 的 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微生物营养类型的特点及 多样性,以及根据不同微生物各自的营养要求,配制相应的培养 基对微生物培养的理论知识,为今后对微生物的研究与利用打下 基础。 教 学 重 点 1、 微生物营养类型的特点 2、 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 教 学 难 点 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 相关素材(参考资料、指导学生阅读材料等): 《微生物学》,沈萍 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 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微生物学》影印版,科学出版社
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 第一节微生物的营养要求 1.1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 12营养物质及其生理功能 L.3微生物的营养类型(utritionl types) 光能自养型:以光为能源,不依赖任何有机物即可正常生长 光能异养型:以光为能源,但生长需要一定的有机营养 化能自养型:以无机物的氧化获得能量,生长不依赖有机营养物 化能异养型:以有机物的氧化获得能量,生长依赖于有机营养物质 第二节培养基 2.1选用和设计培养基的原则和方法 原则:1、选择适宜的营养物质 2、营养物的浓度及配比合适 3、物理、化学条件适宜 4、经济节约 5、精心设计、试验比较 学 2.2培养基的类型及应用 第三节营养物质进入细胞 3.1扩散(diffusion) 扩散并不是微生物细胞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方式,水是唯一可以通 过扩散自由通过原生质膜的分子,脂肪酸、乙醇、甘油、苯、一些气体 分子(O2、C0)及某些氨基酸在一定程度上也可通过扩散进出细胞。 3.2促进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被动的物质跨膜运输方式 物质运输过程中不消耗能量 参与运输的物质本身的分子结构不发生变化 不能进行逆浓度运输 运输速率与膜内外物质的浓度差成正比 3.3主动运输(active transport) 在物质运输过程中需要消耗能量,可以进行逆浓度运输 主动运输是广泛存在于微生物中的一种主要的物质运输方式 .4膜泡运输(memberane vesicle transport) 膜泡运输主要存在于原生动物中,特别是变形虫(amoeba),为这类 微生物的一种营养物质的运输方式
教 学 过 程 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 第一节 微生物的营养要求 1.1 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 1.2 营养物质及其生理功能 1.3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nutritional types) 光能自养型:以光为能源,不依赖任何有机物即可正常生长 光能异养型:以光为能源,但生长需要一定的有机营养 化能自养型:以无机物的氧化获得能量,生长不依赖有机营养物 化能异养型:以有机物的氧化获得能量,生长依赖于有机营养物质 第二节 培养基 2.1选用和设计培养基的原则和方法 原则:1、选择适宜的营养物质 2、营养物的浓度及配比合适 3、物理、化学条件适宜 4、经济节约 5、精心设计、试验比较 2.2 培养基的类型及应用 第三节 营养物质进入细胞 3.1扩散(diffusion) 扩散并不是微生物细胞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方式,水是唯一可以通 过扩散自由通过原生质膜的分子,脂肪酸、乙醇、甘油、苯、一些气体 分子(O2、CO2 )及某些氨基酸在一定程度上也可通过扩散进出细胞。 3.2促进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被动的物质跨膜运输方式 物质运输过程中不消耗能量 参与运输的物质本身的分子结构不发生变化 不能进行逆浓度运输 运输速率与膜内外物质的浓度差成正比。 3.3 主动运输(active transport) 在物质运输过程中需要消耗能量,可以进行逆浓度运输 主动运输是广泛存在于微生物中的一种主要的物质运输方式 3.4膜泡运输(memberane vesicle transport) 膜泡运输主要存在于原生动物中,特别是变形虫(amoeba),为这类 微生物的一种营养物质的运输方式
学生对微生物的营养类型掌握较好,在学习营养物质进入细胞时 后记 有一定难度。 第五章微生物的代谢 课时 线下:2.5 线下:1.5 第一节代谢概论 第二节微生物产能代谢 节 第三节耗能代谢 第四节微生物代谢的调节 第五节微生物次级代谢与次级代谢产物 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微生物代谢类型的特点及多样性。 1、微生物代谢类型的特点及多样性 2、糖酵解作用 学 3、呼吸作用与发酵 重 4、分支合成途径调节的四种模式 点 5、初级代谢与次级代谢的关系 6、微生物次级代谢与次级代谢产物 学 1、糖酵解的4个途径 2、呼吸作用与发酵 占 相关素材(参考资料、指导学生阅读材料等): 《微生物学》,沈萍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微生物学》影印版,科学出版社
教学 后记 学生对微生物的营养类型掌握较好,在学习营养物质进入细胞时 有一定难度。 章 第五章 微生物的代谢 课时 线下:2.5 线下:1.5 节 第一节 代谢概论 第二节 微生物产能代谢 第三节 耗能代谢 第四节 微生物代谢的调节 第五节 微生物次级代谢与次级代谢产物 教 学 目 的 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微生物代谢类型的特点及多样性。 教 学 重 点 1、微生物代谢类型的特点及多样性 2、糖酵解作用 3、呼吸作用与发酵 4、分支合成途径调节的四种模式 5、初级代谢与次级代谢的关系 6、微生物次级代谢与次级代谢产物 教 学 难 点 1、糖酵解的4个途径 2、呼吸作用与发酵 相关素材(参考资料、指导学生阅读材料等): 《微生物学》,沈萍 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 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微生物学》影印版,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