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来德育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研究的趋势分析(三) 二、近年来我国德育基本理论研究的趋势分析 综观德育研究重点领域和基本观点,德育基本理论的研究在过去的几年里的 大致表现出如下的发展趋势: (一)德育基本理论的研究正完成实践的转向 近年来,我国德育研究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现象学、哲学解释学和 后现代教育思潮给德育研究的理念、范式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全球化浪潮和网 络时代的来临把德育研究推向了一个全新的境遇,而中国社会转型中的一系列社 会问题的凸显,使德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书斋式的坐而论道的研究已经 难以适应社会和时代的要求。加之人们对德育实效性低迷的诘难,促使德育研究 者开始把视线转向德育所赖以附丽的社会环境以及德育的实践过程。全球化背景 下的德育和德育研究[王啸,2004(3)]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教育[刘济良,2000 (11)]以及如何应对网络带给德育研究的挑战[卢跃青,2001(6)]也因此成为 德育研究的热点问题。有的学者对当今人类面临的道德危机的根源进行了深入的 剖析。认为全球性的道德危机的病根,深植于几世纪以来现代化的模式和理念之 中,经济主义、唯科学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以及价值的断裂是导致道德危机的主 要原因。[鲁杰,2001(4)]有的学者则试图解决德育实践中“知行矛盾”这 难题,认为知行矛盾的出现既有深刻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根源,又是道德教育 中存在的诸多矛盾和问题的集中反映。并提出了解决这一矛盾的合理思路。[张 明仓,1999(1)] 德育研究实践转向的另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变化是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的 转变。其中以德育硏究中质的硏究方法和道德叙事最具代表性。质的硏究方法源 于人类学领域的现场研究和参与观察法,质的研究注重硏究者深入实地,切实理 解所研究的社会现象,体验在特定的社会现象中所表现出来的特质。它既代表了 德育理解中的方法论取向,也标志着德育研究在方法上对实践的关注。[王海燕, 2002(5)]
近五年来德育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研究的趋势分析(三) 二、近年来我国德育基本理论研究的趋势分析 综观德育研究重点领域和基本观点,德育基本理论的研究在过去的几年里的 大致表现出如下的发展趋势: (一)德育基本理论的研究正完成实践的转向 近年来,我国德育研究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现象学、哲学解释学和 后现代教育思潮给德育研究的理念、范式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全球化浪潮和网 络时代的来临把德育研究推向了一个全新的境遇,而中国社会转型中的一系列社 会问题的凸显,使德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书斋式的坐而论道的研究已经 难以适应社会和时代的要求。加之人们对德育实效性低迷的诘难,促使德育研究 者开始把视线转向德育所赖以附丽的社会环境以及德育的实践过程。全球化背景 下的德育和德育研究[王啸,2004(3)]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教育[刘济良,2000 (11)]以及如何应对网络带给德育研究的挑战[卢跃青,2001(6)]也因此成为 德育研究的热点问题。有的学者对当今人类面临的道德危机的根源进行了深入的 剖析。认为全球性的道德危机的病根,深植于几世纪以来现代化的模式和理念之 中,经济主义、唯科学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以及价值的断裂是导致道德危机的主 要原因。[鲁杰,2001(4)]有的学者则试图解决德育实践中“知行矛盾”这一 难题,认为知行矛盾的出现既有深刻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根源,又是道德教育 中存在的诸多矛盾和问题的集中反映。并提出了解决这一矛盾的合理思路。[张 明仓,1999(1)] 德育研究实践转向的另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变化是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的 转变。其中以德育研究中质的研究方法和道德叙事最具代表性。质的研究方法源 于人类学领域的现场研究和参与观察法,质的研究注重研究者深入实地,切实理 解所研究的社会现象,体验在特定的社会现象中所表现出来的特质。它既代表了 德育理解中的方法论取向,也标志着德育研究在方法上对实践的关注。[王海燕, 2002(5)]
(二)德育理论的研究走向科学化和人文化的整合 科学化和人文化代表了德育研究在不同阶段上的特点,也反映了人们在德育 研究中价值追求的变化。国外的德育理论硏究多建立在心理学的实验研究或大量 的科学实验观察、个案的访谈和测试等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近年来国内的许多德 育研究者也尝试借鉴和使用这种科学的研究范式,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科学化 和实证化的德育研究使我们得以超越经验与主观想象,使我们对德育理论的认识 更趋于规律性。然而,德育研究中对科学化的过分的强调,势必导致科学主义的 泛滥和工具理性的大行其道。其结果是学生的主体性被忽视,德育演化成目中无 人的教育。因此,德育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客观上也要求德育研究必须扭转科学主 义至上的积重难返的局面,使道德教育立足于人,立足于人的生活 近年来的德育研究的发展表现出这样明显的趋势:德育理论的发展一方面继 续在科学化的轨道上前进,另一方面又表现出人性化的倾向。而且,二者正在逐 渐走向融合。这种趋势具体表现为:主体性德育思想的确立,强调个性教育和责 任教育,深入德育功能认识,反对道德灌输,以及把生活世界视为道德的根基等。 [王啸,鲁杰,1999(3) (三)教育人学的研究成为德育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教育人学的最根本的理论命题是教育的中心在人,教育理论的中心在人论。 教育学是人学意味着教育是对人的解放。作为人学的教育学应完成人学的两大任
(二)德育理论的研究走向科学化和人文化的整合 科学化和人文化代表了德育研究在不同阶段上的特点,也反映了人们在德育 研究中价值追求的变化。国外的德育理论研究多建立在心理学的实验研究或大量 的科学实验观察、个案的访谈和测试等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近年来国内的许多德 育研究者也尝试借鉴和使用这种科学的研究范式,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科学化 和实证化的德育研究使我们得以超越经验与主观想象,使我们对德育理论的认识 更趋于规律性。然而,德育研究中对科学化的过分的强调,势必导致科学主义的 泛滥和工具理性的大行其道。其结果是学生的主体性被忽视,德育演化成目中无 人的教育。因此,德育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客观上也要求德育研究必须扭转科学主 义至上的积重难返的局面,使道德教育立足于人,立足于人的生活。 近年来的德育研究的发展表现出这样明显的趋势:德育理论的发展一方面继 续在科学化的轨道上前进,另一方面又表现出人性化的倾向。而且,二者正在逐 渐走向融合。这种趋势具体表现为:主体性德育思想的确立,强调个性教育和责 任教育,深入德育功能认识,反对道德灌输,以及把生活世界视为道德的根基等。 [王啸,鲁杰,1999(3)] (三)教育人学的研究成为德育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教育人学的最根本的理论命题是教育的中心在人,教育理论的中心在人论。 教育学是人学意味着教育是对人的解放。作为人学的教育学应完成人学的两大任
务:反奴化和反物化。以往教育学最大的症状在于看人的方式不对,对人的理解 出现了偏差。在此情况下,人已经屈辱地等同于物,沦落为物了,教育蜕变为驯 化和生产,教育随着人的消失而消失。强调“教育学是人学”的意义就在于让人 回到教育,让“人是目的”成为教育的基本原则,并以人的方式来把握人、理解 人。[王啸著《教育人学一一当代教育学的人学路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年]从方法论的意义上说,人对人的理解是道德教育的基础。“理解”有别于纯 理性的认知或纯情感的感染。其独特意义在于理解是对人而言,而不是对物而言, 对人的所指也不是人的物的方面。理解所要把握的是人的本质属性,即人的意义 与价值,人与人的意义关联。理解是两个主题间双向交流的过程。它与对物性的 主体单向认识不同,在理解中主体之间互相开放,是两个心灵是实实在在相遇, 在相遇中发生碰撞也发生融合,在碰撞中融合。 人对人的理解所以成为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就在于:理解人就是理解人的需 要、愿望价值追求等。人的本质属性没有这种理解不可能有对于道德“善”之意 识和行为的产生:;理解人也是理解人与人之间的意义关联,每个个人都不能脱离 他人而独立存在。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普遍的意义联接。道德规范是生成的,它不 是神喻、圣喻等不可逾越的先定欲设。人自己制订规范,并受制于规范。[鲁洁, 2002(1)] (四)当代的德育研究还表现出强烈的反思意识与批判精神 本研究在对大量的文献的阅读和分析中发现,许多德育研究者对以往的德育 理论和德育思想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反思态度。并以独到的视角对理论和实践中 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审视和剖析。这其中既有对权威理论的甄别,也有对当下创 新探索的的评价。有的论者对建国以来教育规训提出质疑,指出今天道德价值的 断裂意味着道德教化理念与方式的偏向,反映了中国社会伦理教化资源与力量的 匮乏。以“人民伦理”为目标的道德价值观造就了“无我”的道德教育。以“道 德人”为培养目标的“泛道德教育”是以纪律规范为形式的强制的训诫、评价和 奖惩,体现为一种道德的管制。在道德乌托邦盛行的社会教育必然要沦落为宣传 和灌输道德准则的工具。道德的强制是一种恶,教育运用某种强制手段执行某种 道德不仅是徒劳的也是不道德的。用不道德的手段去实现高尚的道德只能引起更
务:反奴化和反物化。以往教育学最大的症状在于看人的方式不对,对人的理解 出现了偏差。在此情况下,人已经屈辱地等同于物,沦落为物了,教育蜕变为驯 化和生产,教育随着人的消失而消失。强调“教育学是人学”的意义就在于让人 回到教育,让“人是目的”成为教育的基本原则,并以人的方式来把握人、理解 人。[王啸著《教育人学——当代教育学的人学路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年]从方法论的意义上说,人对人的理解是道德教育的基础。“理解”有别于纯 理性的认知或纯情感的感染。其独特意义在于理解是对人而言,而不是对物而言, 对人的所指也不是人的物的方面。理解所要把握的是人的本质属性,即人的意义 与价值,人与人的意义关联。理解是两个主题间双向交流的过程。它与对物性的 主体单向认识不同,在理解中主体之间互相开放,是两个心灵是实实在在相遇, 在相遇中发生碰撞也发生融合,在碰撞中融合。 人对人的理解所以成为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就在于:理解人就是理解人的需 要、愿望价值追求等。人的本质属性没有这种理解不可能有对于道德“善”之意 识和行为的产生;理解人也是理解人与人之间的意义关联,每个个人都不能脱离 他人而独立存在。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普遍的意义联接。道德规范是生成的,它不 是神喻、圣喻等不可逾越的先定欲设。人自己制订规范,并受制于规范。[鲁洁, 2002(1)] (四)当代的德育研究还表现出强烈的反思意识与批判精神 本研究在对大量的文献的阅读和分析中发现,许多德育研究者对以往的德育 理论和德育思想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反思态度。并以独到的视角对理论和实践中 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审视和剖析。这其中既有对权威理论的甄别,也有对当下创 新探索的的评价。有的论者对建国以来教育规训提出质疑,指出今天道德价值的 断裂意味着道德教化理念与方式的偏向,反映了中国社会伦理教化资源与力量的 匮乏。以“人民伦理”为目标的道德价值观造就了“无我”的道德教育。以“道 德人”为培养目标的“泛道德教育”是以纪律规范为形式的强制的训诫、评价和 奖惩,体现为一种道德的管制。在道德乌托邦盛行的社会教育必然要沦落为宣传 和灌输道德准则的工具。道德的强制是一种恶,教育运用某种强制手段执行某种 道德不仅是徒劳的也是不道德的。用不道德的手段去实现高尚的道德只能引起更
多的不道德。[金生宏,2001(8)]对功利主义的批判也是德育研究中反思意识 的一个重要方面。功利主义被认为是造成德育实效性低迷的一个重要原因。道德 教育中的功利主义导致了一系列的教育危机,它致使德育信度丧失,德育效度缺 损,德育地位下降以及终极关怀的缺失。[檀传宝,《德育美学观》山西教育出 版社,1996]德育研究者强烈的批判精神和反思意识以此成为德育研究在不断超 越和批判的过程中走向更高层次的动力源泉 (五)德育理论的研究从对国外理论的移植借鉴到本土化的内源性生长* 本研究的数据统计还显示:在近五年间,除《比较教育研究》和《外国教育 研究》两本专门介绍国外德育理论与实践的专业期刊以外,其他六种期刊所刊载 的国外德育研究的文章明显偏少。除表明在文章总量上,关于德育硏究的文章偏 少,有关国外德育研究的文章也随之偏少以外,我们是否可以做出如下的推论: 近年来,国内关于外国德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已经发生了格局上的变化,从早期 对国外德育理论大量的移植式的借鉴和引进,己经开始走向在借鉴国外德育理论 基础上的内源性生长。注重国外德育理论的本土化改造,立足于中国德育理论与 实践发展的具体情况的德育理论研究已成为主流,具有本国特色的道德研究理论 体系正在日趋完善和成熟 从近年来国内德育理论专著的出版情况的统计资料看,有一大批既具有世界 先进德育理念同时又兼具中国本土特色的德育理论专著问世。这些可喜的进步与 成就从一个侧面向我们预示:中外道德教育理论正在从冲突中走向整合,中国的 德育研究正在实现从输入式借鉴到内源性生长的历史性跨越
多的不道德。[金生宏,2001(8)]对功利主义的批判也是德育研究中反思意识 的一个重要方面。功利主义被认为是造成德育实效性低迷的一个重要原因。道德 教育中的功利主义导致了一系列的教育危机,它致使德育信度丧失,德育效度缺 损,德育地位下降以及终极关怀的缺失。[檀传宝,《德育美学观》山西教育出 版社,1996]德育研究者强烈的批判精神和反思意识以此成为德育研究在不断超 越和批判的过程中走向更高层次的动力源泉。 (五)德育理论的研究从对国外理论的移植借鉴到本土化的内源性生长*。 本研究的数据统计还显示:在近五年间,除《比较教育研究》和《外国教育 研究》两本专门介绍国外德育理论与实践的专业期刊以外,其他六种期刊所刊载 的国外德育研究的文章明显偏少。除表明在文章总量上,关于德育研究的文章偏 少,有关国外德育研究的文章也随之偏少以外,我们是否可以做出如下的推论: 近年来,国内关于外国德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已经发生了格局上的变化,从早期 对国外德育理论大量的移植式的借鉴和引进,已经开始走向在借鉴国外德育理论 基础上的内源性生长。注重国外德育理论的本土化改造,立足于中国德育理论与 实践发展的具体情况的德育理论研究已成为主流,具有本国特色的道德研究理论 体系正在日趋完善和成熟。 从近年来国内德育理论专著的出版情况的统计资料看,有一大批既具有世界 先进德育理念同时又兼具中国本土特色的德育理论专著问世。这些可喜的进步与 成就从一个侧面向我们预示:中外道德教育理论正在从冲突中走向整合,中国的 德育研究正在实现从输入式借鉴到内源性生长的历史性跨越
*“内源性生长”一词援引自杨东平先生主撰的《艰难的日出一一中国现代教育的20世纪》 书。在该书中,杨东平先生把教育的内源性生长解释为“一个世纪以来新教育在中国本土的发 展中所产生的内在动力和内在变化”(P332文汇出版社2003年第1版)在此借用此词,旨在 表达中国当今的德育理论研究中,在借鉴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的同时,更注重结合中国的客观实际, 努力尝试本土化改造的目标取向和发展态势 2005-12-1911:14:00
* “内源性生长”一词援引自杨东平先生主撰的《艰难的日出——中国现代教育的 20 世纪》 一书。在该书中,杨东平先生把教育的内源性生长解释为“一个世纪以来新教育在中国本土的发 展中所产生的内在动力和内在变化”(P332 文汇出版社 2003 年第 1 版)在此借用此词,旨在 表达中国当今的德育理论研究中,在借鉴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的同时,更注重结合中国的客观实际, 努力尝试本土化改造的目标取向和发展态势。 2005-12-19 11: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