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文言文高效训练 湖北省孝感市祝站二中罗有志 公输《墨子》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子墨子闻之,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愿藉子杀之。” 公输盘不悦。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 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 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 公输盘曰:“诺。”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 粱肉,邻有穅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 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为无雉兔狐狸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枬 豫章,宋元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不得。”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 尽,子墨子之守围有余 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 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练习检测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公输盘不说 ②请说之: ③知而不争: ④不可谓知类: ⑤子墨子闻之,起于鲁⑥子墨子起,再拜 ⑦吾义固不杀人 ⑧夫子何命焉为 ⑨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⑩愿借子杀之⑩1)然胡不已乎 2胡不见我于王 吾义厦不杀人间子墨子起,厚拜(5义不杀少而杀众(6请说之(0方五千里 8为与此同类 的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 子墨子之守国有余 (21)在宋城上而 待楚戀矣22)虽杀臣,不能绝也(23)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24)子墨子九距之
1 九年级(下)文言文高效训练 湖北省孝感市祝站二中 罗有志 1 公输《墨子》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子墨子闻之,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愿藉子杀之。” 公输盘不悦。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 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 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 公输盘曰:“诺。”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 粱肉,邻有穅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 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为无雉兔狐狸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枬、 豫章,宋元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不得。”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 尽,子墨子之守围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 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练习检测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公输盘不说: ②请说之: ③知而不争: ④不可谓知类: ⑤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⑥子墨子起,再拜 ⑦吾义固不杀人 ⑧夫子何命焉为 ⑨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 仁 ⑩愿借子.杀之 ⑾然胡不已.乎 ⑿胡不见.我于王 ⒀吾义固不杀人 ⒁子墨子起,再拜 ⒂义不杀少而杀众 ⒃请说之 ⒄方五千里 ⒅为与此同类 ⒆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 ⒇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21)在宋城上而 待楚寇.矣 (22)虽.杀臣,不能绝也 (23)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24)子墨子九距之
翻译下面句子 ①夫子何命焉为? ②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③请献十金。 ④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⑤宋何罪之有? ⑥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⑦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⑧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⑨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三、选择题 1、下列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一项是 A、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此为何若人?B、将以攻宋臣以王之攻宋廿 C、请说之公输盘不说 D、子墨子起,再拜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 2.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 A.说:公输盘不说 秦王不说 B.有:北方有侮臣者长约八分有奇 C.足: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东坡现右足 D.子:愿借子杀之 天子之怒 3.选出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 A.以:将以攻宋 以牒为城 B 宋何罪之有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C.于:有余于地不足于民 D.而:宋无罪而攻之知而不争 4.下面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此城危急存亡之秋也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杀臣,宋莫能守,力可攻也 C.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D.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虽杀臣,不能绝也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或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荆之地水陆草木之花 B.在宋城上劢待楚寇矣/莲之出淤泥 而不染 C.吾知所纵距子矣/所以动心忍性 D.子墨子解带为城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6.下列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公输》一文出自《墨子》一书,此书一般被认为是墨子的弟子记述墨子的事。 墨子和公输盘都是技艺高超的工匠,他们的斗技是很精彩的。“九设九距尽”说明这场模拟攻守战的激烈 C.“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一个“诎”字,说明公输盘己是黔驴技穷;“吾不言”一句则 表现他的阴险并带有威胁的意味。 D.选文中墨子采用设喻、类比的方法说服楚王停止攻打宋国。说明了有理走遍天下的道理,只要善于说理,一切困难将迎 刃而解。 四、问答题 1.(1)第一段交代子墨子匆匆行程的几个动词是什么?反映了墨子怎样的心态和精神? (2)公输盘就是鲁班,子墨子就是墨子。分别写出一个与这两位历史人物有关的成语。 ①与鲁班有关的成语 ②与墨子有关的成语 墨子劝服公输盘的语言颇具特点,从论辩技巧上看,你认为成功的关键在哪里? 3.第①段概括了墨子整个行程的句子是什么?体现了墨子什么精神? 4墨子见公输盘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5.墨子止楚攻宋的前提是什么?他是怎样诱使和激发公输盘承认这一前提的? 2
2 二、翻译下面句子 ①夫子何命焉为? ②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③请献十金。 ④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⑤宋何罪之有? ⑥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⑦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⑧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⑨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三、选择题 1、下列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一项是 ( ) A、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此为.何若人? B、将以.攻宋 臣以.王之攻宋也 C、请说.之 公输盘不说. D、子墨子起,再.拜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 2.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 ( ) A.说:公输盘不说 秦王不说 B.有:北方有侮臣者 长约八分有奇 C.足: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东坡现右足 D.子:愿借子杀之 天子之怒 3.选出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 ( ) A.以:将以攻宋 以牒为城 B.之:宋何罪之有 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C.于:有余于地 不足于民 D.而:宋无罪而攻之 知而不争 4.下面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 A.此城危急存亡之秋也 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 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C.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D.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 虽杀臣,不能绝也 5.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或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 A.荆之地 / 水陆草木之花 B.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 莲之出淤泥 而不染 C.吾知所以距子矣 / 所以动心忍性 D.子墨子解带为城 /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6.下列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公输》一文出自《墨子》一书,此书一般被认为是墨子的弟子记述墨子的事。 B. 墨子和公输盘都是技艺高超的工匠,他们的斗技是很精彩的。“九设九距尽”说明这场模拟攻守战的激烈。 C.“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一个“诎”字,说明公输盘已是黔驴技穷;“吾不言”一句则 表现他的阴险并带有威胁的意味。全品中考网 D.选文中墨子采用设喻、类比的方法说服楚王停止攻打宋国。说明了有理走遍天下的道理,只要善于说理,一切困难将迎 刃而解。 四、问答题 1.(1)第一段交代子墨子匆匆行程的几个动词是什么?反映了墨子怎样的心态和精神? (2)公输盘就是鲁班,子墨子就是墨子。分别写出一个与这两位历史人物有关的成语。 ①与鲁班有关的成语: ②与墨子有关的成语: 2.墨子劝服公输盘的语言颇具特点,从论辩技巧上看,你认为成功的关键在哪里? 3.第①段概括了墨子整个行程的句子是什么?体现了墨子什么精神? 4.墨子见公输盘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5.墨子止楚攻宋的前提是什么?他是怎样诱使和激发公输盘承认这一前提的?
6、①说说墨子从哪几个方面劝阻公输盘攻宋?(请从文中摘录出有关的字词回答) ②墨子的言行反映出他的什么特点?请写出两点 7.联系上下文说说“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一句中的“此”指的是什么内容。 8.下面两题请任选一题作答 ①写出两句与战争有关的古诗句(不能出自同一首诗)。 ②拟一则关于战争与和平的公益广告 、公输盘说“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时的真实想法是什么? 10.子墨子在与楚王的最后交锋中,为什么要提及“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的情况? 11、①墨子是从哪几个方面展开推论,使公输盘折服的?(请从文中摘录出有关的字词回答)②墨子的言行 反映出他的什么特点?请写出两点 ①同“悦”,髙兴②解说解释③劝谏,劝阻④明白事理⑤动身⑥起身⑦ 讲道义坚持合宜的道德、情理⑧表疑问②称为仁爱对人亲善、友爱⑩你 3坚决(4两次(5坚持道义(以…为义)(6解释;m方圆;個类别9巧妙的方式 通“御”,抵挡(21)入侵(22)即使(23)虽是这样(24)同“拒”,抵御 二、①先生有什么见教呢? ②杀死不足的人民去争夺有余的土地,不能算是明智 ③请允许我奉送你十金。⑤宋国有什么罪过呢? ⑥这好像是华丽的车子和破车子相比 ⑦我知道您用来抵挡我的方法,我现在不说 ⑧我认为(大王派)兵将攻打宋国,与上面说的那个人的情况是同一类(性质)的。 ⑨公输盘攻城的器械招数全施展尽了,而墨子的抵御之术还绰绰有余。 三、1、D2.A3.B4.B5、B6.D 四、1.(1)闻、起、行、至、见。这一连串的动词反映了曼子焦急的心态和为了阻止楚宋 之战不醉劳苦的精神。(2)班门弄斧垦守成规 2.呆取迂回战术。先不直接说事由,而是用类比手法,诱发对方亮明观点,然后反驳。 3行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体现了:“讲和平仁爱”的精神。 4.阻止攻打宋国。 5仁义。先是请公输盘帮他杀人,然后引出公输盘“吾义固不杀人”这句自相矛盾的话, 从而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从道义上驳得公输盘哑口无言。 6、《公输》选段2、略3略4、(1)、采用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通过指出 公输盘“义不杀少而杀众”的矛盾行为,从而说服了公输盘。(2)①智、仁、忠、强、义。 ②反对不义战争、能吃苦耐劳(不畏艰辛)、坚守正义、善于说理(能言善辨)、机智等。 7.指舍文轩窃敝舆、舍粱肉窃糠、舍锦绣窃短褐 8.①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八百里分麾下炙,五 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②远离战争,让和平的阳光洒遍地球的每一个角落。 9.(1)不想放弃攻打宋国(2)心虚,想恐吓墨子 10.明白告诉公输盘与楚王,宋国已做好充分准备,使公输盘与楚王不敢轻举妄动, 迫使蔻王打消攻宋的念头 11、①智、仁、忠、强、义。②反对不义战争、能吃苦耐劳(不畏艰辛)、坚守正义、善于 说理(能言善辩)、机智等。 2《孟子》两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 6、①说说墨子从哪几个方面劝阻公输盘攻宋?(请从文中摘录出有关的字词回答) ②墨子的言行反映出他的什么特点?请写出两点。 7.联系上下文说说“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一句中的“此”指的是什么内容。 8. 下面两题请任选一题作答。 ①写出两句与战争有关的古诗句(不能出自同一首诗)。 ②拟一则关于战争与和平的公益广告。 9、公输盘说“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时的真实想法是什么? 10.子墨子在与楚王的最后交锋中,为什么要提及“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的情况? 11、①墨子是从哪几个方面展开推论,使公输盘折服的?(请从文中摘录出有关的字词回答)②墨子的言行 反映出他的什么特点?请写出两点。 一、1.①同“悦”,高兴 ②解说 解释 ③劝谏,劝阻 ④明白事理 ⑤动身 ⑥起身 ⑦ 讲道义 坚持合宜的道德、情理 ⑧表疑问 ⑨称为 仁爱 对人亲善、友爱 ⑩你 ⒀坚决 ⒁两次 ⒂坚持道义(以……为义) ⒃解释;⒄方圆;⒅类别 ⒆巧妙的方式 ⒇ 通“御”,抵挡 (21)入侵 (22)即使 (23)虽是这样 (24)同“拒”,抵御 二、①先生有什么见教呢? ②杀死不足的人民去争夺有余的土地,不能算是明智。 ③请允许我奉送你十金。 ⑤宋国有什么罪过呢? ⑥这好像是华丽的车子和破车子相比。 ⑦我知道您用来抵挡我的方法,我现在不说 ⑧我认为(大王派)兵将攻打宋国,与上面说的那个人的情况是同一类(性质)的。 ⑨公输盘攻城的器械招数全施展尽了,而墨子的抵御之术还绰绰有余。 三、 1、D 2.A 3.B 4.B 5、B 6.D 四、 1.(1)闻、起、行、至、见。这一连串的动词反映了墨子焦急的心态和为了阻止楚宋 之战不辞劳苦的精神。(2)班门弄斧 墨守成规 2.采取迂回战术。先不直接说事由,而是用类比手法,诱发对方亮明观点,然后反驳。 3.行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体现了:“讲和平仁爱”的精神。 4.阻止攻打宋国。 5.仁义。 先是请公输盘帮他杀人,然后引出公输盘“吾义固不杀人”这句自相矛盾的话, 从而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从道义上驳得公输盘哑口无言。 6、《公输》选段 2、略 3 略 4、(1)、采用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通过指出 公输盘“义不杀少而杀众”的矛盾行为,从而说服了公输盘。(2)①智、仁、忠、强、义。 ②反对不义战争、能吃苦耐劳(不畏艰辛)、坚守正义、善于说理(能言善辩)、机智等。 7. 指舍文轩窃敝舆、舍粱肉窃糠糟、舍锦绣窃短褐。 8. ①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八百里分麾下炙,五 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②远离战争,让和平的阳光洒遍地球的每一个角落。 9.⑴不想放弃攻打宋国 ⑵心虚,想恐吓墨子 10.明白告诉公输盘与楚王,宋国已做好充分准备,使公输盘与楚王不敢轻举妄动, 迫 使楚王打消攻宋的念头。 11、①智、仁、忠、强、义。②反对不义战争、能吃苦耐劳(不畏艰辛)、坚守正义、善于 说理(能言善辩)、机智等。 2 《孟子》两章 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 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 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蚕而去之 ②亲戚辟之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④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⑤必先苦其心志 二,翻译下列句子 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②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③故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⑤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选择题 下面“以”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B.以天下之所顺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D.属予作文以记之 2、下列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一项是( A、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 B、多助之至色愈恭,礼愈至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吾义固不杀人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此教我先威众耳 3.加字变双音节词有误的一项是 A.城(城墙)非不高也B.环而攻之而不胜(胜利)C.池(水池)非不深也D.以天下之所顺(归顺) 4.选出解说有误的一项 A.本文一开头就提出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第二三段先举出概括性很强的战例证明,然后从理论上来论证 C.第四段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战必胜 D.全文语句整齐,气势磅礴,反映了孟子“君贵民轻”的政治思想。 5.选出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A.于:困于心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B.其:苦其心志帝感其诚 C.者:无故国外患者 肉食者谋之 D.之:畎亩之中孔子云:“何陋之有?” 6.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 A.捋:天捋降大任于是人也上使外将兵C.敌:出则无故国外患者恐前后受其敌 B.间:举于版筑之间毛羽鱗鳘之间皆有喜气D.发:发于声野芳发而幽香 四、问答题 “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出一个相关的事例。 答:含义 事例: 2.文中“得道者多助”一句中的“道”是指的什么? 3.为了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论点,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4.本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与《曹刿论战》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蕴 含的观点有相同之处。其相同之处是什么?你从中获得的最大启示是什么?
4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 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 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委.而去.之 ②亲戚 畔.之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④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⑤必先苦.其心志 二.翻译下列句子 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②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③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⑤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三、选择题 1.下面“以”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2 分)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以.天下之所顺 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D.属予作文以.记之 2、下列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一项是( ) A、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 B、多助之至. 色愈恭,礼愈至.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吾义固.不杀人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此教我先威.众耳 3.加字变双音节词有误的一项是 ( ) A.城(城墙)非不高也 B.环而攻之而不胜(胜利) C.池(水池)非不深也 D.以天下之所顺(归顺) 4.选出解说有误的一项 ( ) A.本文一开头就提出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B.第二三段先举出概括性很强的战例证明,然后从理论上来论证。 C.第四段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战必胜”。 D.全文语句整齐,气势磅礴,反映了孟子“君贵民轻”的政治思想。 5.选出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 ) A.于:困于心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B.其:苦其心志 帝感其诚 C.者:无故国外患者 肉食者谋之 D.之:畎亩之中 孔子云:“何陋之有?” 6.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 ( ) A.将: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上使外将兵 C.敌:出则无故国外患者 恐前后受其敌 B.间:举于版筑之间 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D.发:发于声 野芳发而幽香 四、问答题 1.“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出一个相关的事例。 答:含义: 事例: 2.文中“得道者多助”一句中的“道”是指的什么? 3. 为了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论点,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4. 本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与《曹刿论战》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蕴 含的观点有相同之处。其相同之处是什么?你从中获得的最大启示是什么?
①委:放弃去:离开②内外亲属畔:通“叛”,背叛③限制 ①译文: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啊(关键词“非”,不是;“池”,护城河。 ②译文: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就会归顺他。 ⑤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 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⑥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 就少 三、1.D(D项“以”连词,表目的,相当于“来”;其余各项“以”字均为介词 2、D3.C4.D5.B6.D 四、1.含义: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相关事例如:①抗日战争时期,全国人民紧密团结,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战,终于取得抗 战胜利。②1998年我国军民团结,取得抗洪救灾的胜利。③2003年,我们万众一心, 战胜“非典”。④2008年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冰冻灾害。⑤汶川大地震,13亿中国 人手牵手,心连心,共克时艰。(能举类似一例即可) 2.施行仁政 3.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道理论证)。说明:答对两种即可得满分 4.相同之处:两句话都强调了人心向背的重要性。启示只要围绕人心向背 3、生于忧息,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土,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 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 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 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练习检测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③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④舜发于畎亩之中 ⑤人恒过然后能改 ⑥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⑦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⑧舜发于宙之中 ⑨空乏其身 ①衡于虑 0D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D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03必先其心志 00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05人恒过然后能改 06池非不深也 0委而去之 0B故君子有不战 ⑨兵革非不坚利也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2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①饿其体肤 ②行拂乱其所为 ③然后知生于怃患而死于安乐也 ④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⑤人恒过然后能改
5 一.①委:放弃 去:离开 ②内外亲属 畔:通“叛”,背叛 ③限制 二、①译文: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啊(关键词“非”,不是;“池”,护城河。) ②译文: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就会归顺他。 ⑤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 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⑥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 就少。 三、1.D (D 项“以”连词,表目的,相当于“来”;其余各项“以”字均为介词) 2、D 3.C 4.D 5.B 6.D 四、1.含义: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相关事例如:①抗日战争时期,全国人民紧密团结,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战,终于取得抗 战胜利。②1998 年我国军民团结,取得抗洪救灾的胜利。③2003 年,我们万众一心, 战胜“非典”。④2008 年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冰冻灾害。⑤汶川大地震,13 亿中国 人手牵手,心连心,共克时艰。(能举类似一例即可) 2.施行仁政 3.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道理论证)。说明:答对两种即可得满分。 4.相同之处:两句话都强调了人心向背的重要性。启示只要围绕人心向背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土,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 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 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 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练习检测 一.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③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④舜发于畎亩之中 ⑤人恒过然后能改 ⑥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⑦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⑧舜发于畎亩之中 ⑨空乏其身 ⑩衡于虑 ⑾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⑿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⒀必先苦其心志 ⒁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⒂人恒.过然后能改 ⒃池.非不深也 ⒄委.而去之 ⒅故君子有.不战 ⒆兵.革非不坚利也 ⒇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①饿其体肤 ②行拂乱其所为 ③然后知生于怃患而死于安乐也。 ④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⑤人恒过然后能改
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⑦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⑧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⑨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⑩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三、选择题 选出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于:困于心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B.其:苦其心志 帝感其诚 C.者:出则无故国外患者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D.之:舜发于畎亩之中孔子云:“何陋之有?” 2.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 A.将: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上使外将兵B.间:傅说举于版筑之间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C.敌: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恐前后受其敌D.发:征于色,发于声野芳发而幽香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必先苦其心志便扶向路,处处志 B.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士 C.舜发于畎亩之中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D.人短过然后能改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舜发于吠亩之中(的)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到)C.行拂乱其所为(他的)D.生于忧患万死于安乐也(因而) 5.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选拔)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责任,使命) C.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D.人恒过然后能改(过:过去) 6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出淤泥而不染 C舜发于畎亩之中宋何罪之有D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贤于材人远矣 7.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讲了两个问题:如何造就人才:如何治理国家 B文章开头先用六位名君贤臣的事例来引出论题。 C第二段先反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从正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性 D.文中画线句子的朗读节奏是正确的 8.下面各项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B、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不言而喻 C、国恒亡马无故亡而人胡 D、行拂乱其所为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9.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困于心衡于虑B.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C.同舍生皆被绮绣 D.食之不能尽其材 10.下边对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组是() A.必先苦其心志(痛苦)何苦而不平(愁)B.曾益其所不能(更加)斟酌损益(利益) C.出则无敌国外患(国外)殚其地之出(出产的东西)D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奋起,指有所作为)一鼓作气(振作) 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区域、地域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被选拔,被起用D.必先苦其心志 苦:使……受苦 12.下列四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属予作文以记之B.环而攻之而不胜 杜少府之任蜀州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曹操比于袁绍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择其善者而从之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包围 B.池非不深也(池:水池) 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6 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⑦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⑧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⑨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⑩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三、选择题 1.选出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 ) A.于:困于心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B.其:苦其心志 帝感其诚 C.者:出则无故国外患者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D.之:舜发于畎亩之中 孔子云:“何陋之有?” 2.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 ( ) A.将: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上使外将兵 B.间: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C.敌: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恐前后受其敌 D.发:征于色,发于声 野芳发而幽香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必先苦其心志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B.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 C.舜发于畎亩之中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D.人恒过然后能改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舜发于畎亩之中(的)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到)C.行拂乱其所为(他的) D.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因而) 5.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选拔)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责任,使命) C.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D.人恒过然后能改(过:过去) 6.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必先苦其心志 行拂乱其所为 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出淤泥而不染 C.舜发于畎亩之中 宋何罪之有 D.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贤于材人远矣 7.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讲了两个问题:如何造就人才;如何治理国家。 B.文章开头先用六位名君贤臣的事例来引出论题。 C.第二段先反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从正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性。 D.文中画线句子的朗读节奏是正确的。 8.下面各项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B、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不 言而喻 C、国恒亡 马无故亡而人胡 D、行拂乱其所为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9.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困于心衡于虑 B.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C.同舍生皆被绮绣 D.食之不能尽其材 10.下边对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组是 ( ) A.必先苦其心志(痛苦) 何苦而不平(愁) B.曾益其所不能(更加) 斟酌损益(利益) C.出则无敌国外患(国外) 殚其地之出(出产的东西)D.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一鼓作气(振作) 11.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区域、地域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通“叛” 背叛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被选拔,被起用 D.必先苦.其心志 苦:使……受苦 12.下列四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属予作文以.记之 B.环而攻之.而不胜 杜少府之.任蜀州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曹操比于.袁绍 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择其善者而.从之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环.而攻之而不胜 (环:包围) B.池.非不深也 (池:水池) 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14.对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方圆三里那样的小城和方圆七里的大城) C.委而去之(弃城而逃)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不能只靠武力强大来震慑天下) 15.下面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B.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C.文章第(四)段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D.本文骈散结合,读来琅琅上口,朗读时要注意节奏正确。比如“城/非不高也”、“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6.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B.作者在论述战争的三个要素时,着重强调了“人和”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D.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法治”的思想 17.下边对加点字的解释有错误的两组是()和()(4分) A.必先苦其心志(痛苦) 何苦而不平(愁)B.曾益其所不能(增加)斟酌损益(利益) C.出则无敌国外患(国外)殚其地之出(出产的东西) D.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鼓作气(振作) 1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得道者多助策之不以其道惨无人道B.委而去之去国怀乡去留两便 C.寡助之至比至陈无微不至 D.攻亲戚之所畔辍耕之垄上 龀,跳往助之 19.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于声,而后喻B.国恒亡 人恒过,然后能改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大计亦死 D.入则无法家拂士 行拂乱其所为 20.下面对课文的理解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文章先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三里”“七里”都极言防守地域之大, 以致难以攻破,所以说“天时不如地利”。 ②文章接着以守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这里采用“池非不深也”这样双重否 定的句式,格外强调守城条件之有利。 ③从守城一方的失利我们可以推断:攻城一方尽管没有“地利”,但因“人和”,能同仇敌忾,万众 心,因此无坚不摧 ④文章利用打仗作例子,充分论证了“人和”对夺取一切战争胜利的极端重要性,目的在于启发君主 们应如何打好仗,取得战争的胜利 ⑤文章在论证了“人和”对战争的重要性后,又顺势推论出“人和”在治理整个国家中的作用, A.①②④ B.①③⑤ ③④ D.②③⑤ 21.“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是指什么说的() A.正确的道理 B.作战的规律 D.统治的方法 22.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B.第二段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第三段写地理条件虽优越而守城失利,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C.第四段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战必胜 D.本文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和” 23.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相同?()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B.委而去之 去国怀乡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 上使外将兵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E.多助之至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四、问谷题 阅读第②段,说出就“国”而言,“死于安乐”中的“安乐”指的是什么 2.短文先从正面论述 ,在列举六位从卑微贫穷而成为圣君贤相的典型事例后,从理论上归纳了逆境对个
7 14.对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方圆三里那样的小城和方圆七里的大城) C.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不能只靠武力强大来震慑天下) 15.下面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 B.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C.文章第(四)段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D.本文骈散结合,读来琅琅上口,朗读时要注意节奏正确。比如“城/非不高也”、“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6.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 B.作者在论述战争的三个要素时,着重强调了“人和”。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法治”的思想。 17.下边对加点字的解释有错误的两组是( )和( )(4 分) A.必先苦.其心志(痛苦) 何苦.而不平(愁) B.曾益.其所不能(增加) 斟酌损益.(利益) C.出.则无敌国外患(国外) 殚其地之出.(出产的东西) D.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一鼓作.气(振作) 1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得道.者多助 策之不以其道. 惨无人道. B.委而去.之 去.国怀乡 去.留两便 C.寡助之至. 比至.陈 无微不至. D.攻亲戚之.所畔 辍耕之.垄上 始龀,跳往助之. 19.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于声,而后喻 B.国恒.亡 人恒.过,然后能改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大计亦死 D.入则无法家拂.士 行拂.乱其所为 20.下面对课文的理解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文章先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三里”“七里”都极言防守地域之大, 以致难以攻破,所以说“天时不如地利”。 ②文章接着以守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这里采用“池非不深也”这样双重否 定的句式,格外强调守城条件之有利。 ③从守城一方的失利我们可以推断:攻城一方尽管没有“地利”,但因“人和”,能同仇敌忾,万众一 心,因此无坚不摧。 ④文章利用打仗作例子,充分论证了“人和”对夺取一切战争胜利的极端重要性,目的在于启发君主 们应如何打好仗,取得战争的胜利。 ⑤文章在论证了“人和”对战争的重要性后,又顺势推论出“人和”在治理整个国家中的作用。 A. ①②④ B. ①③⑤ C. ②③④ D. ②③⑤ 21.“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是指什么说的 ( ) A.正确的道理 B.作战的规律 C.施行“仁政” D.统治的方法 22.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B.第二段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第三段写地理条件虽优越而守城失利,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C.第四段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战必胜”。 D.本文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和”。 23.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相同?( )和( ) 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B.委而去.之 去.国怀乡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上使外将兵. 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E.多助之至.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四、问答题 1.阅读第②段,说出就“国”而言,“死于安乐”中的“安乐”指的是什么。 2.短文先从正面论述_________________,在列举六位从卑微贫穷而成为圣君贤相的典型事例后,从理论上归纳了逆境对个
人成才的重要性,接着又从反面论述 并由个人的成才规律推及到国家的兴亡,在基础上顾理成章地得出全 文的中心论点。 3.本文认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请你根据自己的认识,用个实例验证这个观点。 4、唐代名臣魏征认为:帝王心怀忧危,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就会危及国家。这印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5、孟子认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和“行拂乱其所为”能够增加人的才能。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其中 的哪一点仍然是人们增加才能、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请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你的理解 6.2008年5月23日,温家宝总理为震后复学的北川学子题下“多难兴邦四个字,它与本文表达的什么观点相类似? 7、请指出加点词的含义 文言文阅读积累卡片编号:11 例句 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草色入帘青《陋室铭》 3) 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 8、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例中你获得什么感悟? 9有人认为,国歌的歌词“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应该改掉,因为现在中国的国力强大了,“最危险的时候”已经过去了。 请结合这篇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10.选文首先采用了 的论证方法,得出艰难困苦的生活能够使人磨砺成才的结论,然后采用 对比论证和类比论证的方法,得出 的论点。 11.在孟子看来,一个国家要避免灭亡的条件是什么 12.文章第一段写舜、傅说等六人的经历,是为了证明这一观点。 13、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 ”。(用原文回答) 14.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 得出的结论是“生于忧患,死于 安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 15.孟子说理散文的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你以选文为例加以具体分析 16.这篇选文对你今后的学习或生活有怎样的指导意义? 17.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说这一观点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具体体现? 18.本文指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难。其中,思想上要 行为上要 (用原文回答) 19.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体会。(不超过20个字) 20.“得道者”的意思是 文中与它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 21.用文中语句填空。 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 ”,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22.回忆你学过的文言课文,从中举出一则可以证明本文论点的史实。 23.说出就“国”而言,“死于安乐”中的“安乐”指的是什么 ①了解,明白⑥“他受到贫困(之苦”或“使·贫因”⑦奋起,指有所作为 ⑧田间、田地⑨资财缺乏,使他受贫困之苦或资财缺乏,即贫因⑩通“横”,梗塞,不 10(被〕选拔⑩2责任(使命、任务)(3使…困苦(4)了解(明白)此,这⑤5经常, 常常池:护城河。7委:放弃。(8有:或,要么。m9兵器如限制(21)通“叛”,背 叛 二、①使他经受饥饿(之苦)。(或: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身体消瘦 ②使他做事不顺。(或:所行不顺,使所做的事颠倒错乱。/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不顺 利。/所行不顺,使他的经历总是不顺畅如意)
8 人成才的重要性,接着又从反面论述______________,并由个人的成才规律推及到国家的兴亡,在基础上顾理成章地得出全 文的中心论点。 3.本文认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请你根据自己的认识,用个实例验证这个观点。 4、唐代名臣魏征认为:帝王心怀忧危,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就会危及国家。这印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5、孟子认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和“行拂乱其所为”能够增加人的才能。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其中 的哪一点仍然是人们增加才能、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请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你的理解。 6.2008 年 5 月 23 日,温家宝总理为震后复学的北川学子题下“多难兴邦”四个字,它与本文表达的什么观点相类似? 8、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例中你获得什么感悟? 9.有人认为,国歌的歌词“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应该改掉,因为现在中国的国力强大了,“最危险的时候”已经过去了。 请结合这篇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10.选文首先采用了 的论证方法,得出艰难困苦的生活能够使人磨砺成才的结论,然后采用 对比论证和类比论证的方法,得出 的论点。 11.在孟子看来,一个国家要避免灭亡的条件是什么? 12.文章第一段写舜、傅说等六人的经历,是为了证明 这一观点。 13、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 ”。(用原文回答) 14. 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 ;得出的结论是“生于忧患,死于 安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 。 15. 孟子说理散文的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你以选文为例加以具体分析。 16.这篇选文对你今后的学习或生活有怎样的指导意义? 17.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说这一观点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具体体现? 18.本文指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难。其中,思想上要 ,行为上要 。 (用原文回答) 19.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体会。(不超过 20 个字) 20.“得道者”的意思是 ;文中与它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 。 21.用文中语句填空。 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 ”,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 22.回忆你学过的文言课文,从中举出一则可以证明本文论点的史实。 23.说出就“国”而言,“死于安乐”中的“安乐”指的是什么。 一.①了解,明白 ⑥“他受到贫困(之苦”或“使……贫困” ⑦奋起,指有所作为 ⑧田间、田地 ⑨资财缺乏,使他受贫困之苦或 资财缺乏,即贫困 ⑩通“横”,梗塞,不 顺 ⑾(被)选拔 ⑿责任(使命、任务) ⒀使……困苦(4)了解(明白)⒁此,这 ⒂经常, 常常 ⒃池:护城河。⒄委:放弃。⒅有:或,要么。⒆兵器 ⒇限制 (21)通“叛”,背 叛 二、①使他经受饥饿(之苦)。(或: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身体消瘦) ②使他做事不顺。(或:所行不顺,使所做的事颠倒错乱。/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不顺 利。/所行不顺,使他的经历总是不顺畅如意) 7 、 请 指 出 加 点 词 的 含 义 文 言 文 阅 读 积 累 卡 片 编 号 : 111 词 词 义 例 句 入 ① 入.则 无 法 家 拂 士《 生 于 忧 患 ,死 于 安 乐 》 ② 草 色 入.帘 青 《 陋 室 铭 》 ③ 便 舍 船 , 从 口 入.《桃花源记》
③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息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关键词:然 这样;后:以后,之后。) ④(通过这些)来使他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关键词:“所 以”译为“用(通过)来”;“动””忍”,使动用法。 ⑤人经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 ⑥施行仁政的国君,帮助他的人很多;不施行仁政的国君,帮助他的人很少。(或:施行仁政 的国君,有很多人帮助他;不施行仁政的国君,很少有人帮助他。 ⑦用天下归顺的力量,去攻打连父母兄弟都要背叛的国君。所以施行仁政的国君不打仗则已, 如果打仗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⑧(在)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大臣和能够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 和外在的忧患,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⑨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⑩让老百姓定居不能靠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服天下不能靠武器的精 良 三、1.B2.B3.D4.D5.D(过:犯错误 6A(A项“其”:都是代词,都指代“将接受大任的人”B项“而”:连词,表承接;连词, 表转折G项“之”: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不译,宾语前置标志D项“于”:介词,“给”; 介词,表比较,“比”)70(应该是先正面论证后反面论证)8.B9.B10.B11.A12.D 13.B14。B15.016.D17.AB18.B19,B20.D21.c22.B23.AB 四、1.无法家拂士,无敌国外息。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要举出具体恰当的实例支撑作者的观点。示倒1: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矢志不移,终于 打败了昊国;示例2:屈原遭流放,始有《离骚》问世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或然后知生于忧息,死于安乐也 5.围绕“思想受到磨砺,培养顽强的精神和坚韧的性格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或“身体的摔打 和体魄的健壮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或“在生活中经历挫折,承受失败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回 6.生于忧患(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7、①在国内②映入③进入 8、共同点:都出身贫贱,历经磨难,最终都有所作为。惑悟: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 9不同意。虽然我们国家现在国力强大,繁荣富强,令世人瞩目,但是,我们不能就此停滞 不前,而要时刻保持忧患意识,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积极进取。只有这样, 我们的国家才能永远繁荣富强,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同意修改歌词的不给分 10,举例论证摆事实)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能够导致灭亡(答“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亦可 11.参考答案:国内要有坚持法度和能辅佐的贤士,国外要有敌国外息(答“入则有法家拂 士,出则有敌国外患”也可) 12.生于忧息 1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息。 14.治理国家(意思对即可);忧患可以使人和国家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和国家萎靡灭 亡。(意思对即可 15.这段文字以“先必”二字领起“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 所为”,构成一组排比,读起来一句紧似一句,非常有气势;且这组句子句式较整齐,以短句 为主,和前后较长的句子搭配起来,使全段句式富于变化,读起来节奏感很强。(意思对即可) 16.从磨炼意志;知错能改;做事要有原则;要提出好的建议等方面回答 17.观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要素中,孟子认为人和
9 ③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关键词:然: 这样;后:以后,之后。) ④(通过这些)来使他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关键词:“所 以”译为“用(通过)……来”;“动””忍”,使动用法。 ⑤人经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 ⑥施行仁政的国君,帮助他的人很多;不施行仁政的国君,帮助他的人很少。(或:施行仁政 的国君,有很多人帮助他;不施行仁政的国君,很少有人帮助他。) ⑦用天下归顺的力量,去攻打连父母兄弟都要背叛的国君。所以施行仁政的国君不打仗则已, 如果打仗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⑧(在)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大臣和能够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 和外在的忧患,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⑨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⑩让老百姓定居不能靠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服天下不能靠武器的精 良。 三、1.B 2. B 3.D 4.D 5.D(过:犯错误) 6.A(A 项“其”:都是代词,都指代“将接受大任的人” B 项“而”:连词,表承接;连词, 表转折 C 项“之”: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不译,宾语前置标志 D 项“于”:介词,“给”; 介词,表比较,“比”) 7.C(应该是先正面论证后反面论证) 8.B 9.B 10.B 11.A 12.D 13.B 14.B 15.C 16.D 17.A B 18.B 19.B 20.D 21.C 22.B 23.A B 四、1.无法家拂士,无敌国外患。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要举出具体恰当的实例支撑作者的观点。 示倒 1: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矢志不移,终于 打败了吴国; 示例 2:屈原遭流放,始有《离骚》问世。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或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5.围绕“思想受到磨砺,培养顽强的精神和坚韧的性格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或“身体的摔打 和体魄的健壮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或“在生活中经历挫折,承受失败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回 答。 6.生于忧患(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7、①在国内 ②映入 ③进入 8、共同点:都出身贫贱,历经磨难,最终都有所作为。 感悟: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 9.不同意。虽然我们国家现在国力强大,繁荣富强,令世人瞩目,但是,我们不能就此停滞 不前,而要时刻保持忧患意识,牢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积极进取。只有这样, 我们的国家才能永远繁荣富强,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同意修改歌词的不给分) 10.举例论证(摆事实) 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能够导致灭亡(答“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亦可) 11.参考答案:国内要有坚持法度和能辅佐的贤士,国外要有敌国外患(答“入则有法家拂 士,出则有敌国外患”也可) 12.生于忧患 1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14. 治理国家(意思对即可);忧患可以使人和国家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和国家萎靡灭 亡。(意思对即可) 15. 这段文字以“先必”二字领起“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 所为”,构成一组排比,读起来一句紧似一句,非常有气势;且这组句子句式较整齐,以短句 为主,和前后较长的句子搭配起来,使全段句式富于变化,读起来节奏感很强。(意思对即可) 16.从磨炼意志;知错能改;做事要有原则;要提出好的建议等方面回答。 17.观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要素中,孟子认为人和
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要赢得民心的前提是“得道”,而这个“道”就是他一贯主张的“仁政”。 所以孟子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说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实际上就是在说 明他的“仁政”主张。 18.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 19.如:“磨难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要有危机意识,不要贪图安乐”等。(言之成理 即可 20.施行仁政的人君子 21.得道天下顺之 22.秦王朝施行暴政,使“天下苦秦久矣”,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秦王朝灭亡。或者:长勺 之战能以弱胜强的先决条件,就是做到了取信于民。 3.无法家拂士,无敌国外患 4鱼我所欲也《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 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 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 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 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 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练习检测: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 ①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②万钟于我何加焉! ③贤者能勿丧耳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⑤故感有所不辟也 ⑥乡为身死而不受⑦是亦不可以已乎⑧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⑨身鱼而取熊掌⑩死亦我所所欲有甚于生者2二者不可得兼 3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040是救所欲有甚于生者 05万钟则不辮礼义而受之0妾之奉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③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④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⑤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⑥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⑦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⑧乡为身死而有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三、选择题 1.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妇拍吗之 B.此之谓失其本心 其真不知马也 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至于负者歌于途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选出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B故患有所不辟也。C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D.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10 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要赢得民心的前提是“得道”,而这个“道”就是他一贯主张的“仁政”。 所以孟子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说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实际上就是在说 明他的“仁政”主张。 18.苦其心志 行拂乱其所为。 19.如:“磨难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要有危机意识,不要贪图安乐”等。(言之成理 即可) 20.施行仁政的人 君子 21.得道 天下顺之 22.秦王朝施行暴政,使“天下苦秦久矣”,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秦王朝灭亡。或者:长勺 之战能以弱胜强的先决条件,就是做到了取信于民。 23.无法家拂士,无敌国外患。 4 鱼我所欲也《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 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 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 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 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 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练习检测: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 ①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②万钟于我何加焉! ③贤者能勿丧耳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⑤故患有所不辟也 ⑥乡为身死而不受 ⑦是亦不可以已乎 ⑧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⑨舍鱼而取熊掌 ⑩死亦我所恶 ⑾所欲有甚于生者 ⑿二者不可得兼 ⒀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⒁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⒂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⒃妾之奉.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③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④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⑤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⑥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⑦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⑧乡为身死而有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三、选择题 1. 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妇拍而呜之 B. 此之谓失其本心 其真不知马也 C.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至于负者歌于途 D.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选出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 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故患有所不辟也。 C.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D.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