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文言文阅读训练2 学校」 姓名 唐雎不辱使命 【甲】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 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 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 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 未尝闻也。”秦王曰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 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 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 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 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 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 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选自《曹刿论战》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虚报)(2)公将鼓之(击鼓进军) (3)虽千里不敢易也(交换 (4)今日是也(这样)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作用相同的一组是(7.B)(2分) A.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B.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C.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安能辨我是雄雌 D.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庭中 8.下列语句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B)(2分) A.此庸夫/之怒也 B.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C.臣未/尝闻也 D.下视/其辙 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而君逆毒人者,轻寡人与? 可你违背寡人,(是因为)轻视寡人吗?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橐件,即使不能明察,也一定以实情判断。(得分点“狱”“虽”“察”“必” 10.这两篇文章都记叙了弱国和强国之间的斗争情况,运用相同的方法塑造出了不同的人物形 象,从而揭示了以弱胜强的原因。认真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填写下面表格。(3分) 人物 人物性格特点 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 曹刿深谋远虑(远谋) 语言描写 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
1 九年级(上)文言文阅读训练 2 学校 姓名 唐雎不辱使命 【甲】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 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 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 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 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 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 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 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 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 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 公 将 驰 之 。 刿 曰 :“ 未 可 。” 下视 其 辙 , 登轼 而 望 之 , 曰:“ 可 矣 。”遂 逐 齐 师 。 (选自《曹刿论战》)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 分)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虚报) (2)公将鼓.之(击鼓进军) (3)虽千里不敢易.也(交换) (4)今日是.也(这样)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作用相同的一组是(7.B)(2 分) A.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B.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C.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安.能辨我是雄雌 D.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庭中 8.下列语句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B)(2 分) A.此庸夫/之怒也 B.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C.臣未/尝闻也 D.下视/其辙 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而君逆毒人者,轻寡人与? 可你违背寡人,(是因为)轻视寡人吗?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也一定以实情判断。(得分点 “狱”“虽”“察”“必”) 10.这两篇文章都记叙了弱国和强国之间的斗争情况,运用相同的方法塑造出了不同的人物形 象,从而揭示了以弱胜强的原因。认真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填写下面表格。(3 分) 人物 人物性格特点 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 曹刿 深谋远虑(远谋) 语言描写 .... 唐雎 不畏强暴(敢于斗争)
(二) 【甲】秦王谓唐雎日:“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 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 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日:“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 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 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 (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荆轲奉樊於期①头函,而秦武阳②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③下,秦武阳色变振 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日:“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夭子,故振慑,愿大王少 ④假借⑤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⑥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椹⑦(zhen) 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⑧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 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⑨柱而走。群臣惊愕,卒⑩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 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①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 逕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选自《荆轲刺秦王》) 【注释】①[樊於期]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逊到燕国。②[秦武阳]人名,又名秦舞阳 充任荆轲出使秦国的副手。③[陛]殿前的台阶。④[少]通“稍”。⑤[假借]在文中是“原谅 的意思。⑥(发]打开。O[椹]用刀剑等刺。⑧[绝]挣断。⑨(还]通“环”,绕。⑩[卒] “猝”,突然。①[郎中]宫廷的侍卫。 20.根据上文,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1)长跪而谢之(1)道歉) (2)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2介词,从) (3)寡人谕矣(3)明白,懂得)(4)图穷而匕首见(4)穷尽,完结) 21.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划出两处。(2分)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 22.翻译下列句子。(6分) (1)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译文:心里的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 2)使毕使于前。 译文: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 23.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B)(2分) A.【甲】文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最后弱国取得胜利的故事。 B.【乙】文所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经过:他拿着匕首,追赶秦王,而其余臣子则袖手 旁观。 C.【乙】文中记载了秦国的一条法律:带刀的侍卫一般不上殿,上殿的臣子不能带刀。 D.【甲】【乙】两文在人物刻画上均用了对比的方法,其中【乙】文用秦武阳的“色变振恐” 衬托出荆轲的沉着冷静
2 (二) 【甲】秦王谓唐雎日:“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 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 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日:“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 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 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荆轲奉樊於期①头函,而秦武阳②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③下,秦武阳色变振 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日:“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 ④假借⑤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⑥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⑦(zhèn) 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⑧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 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⑨柱而走。群臣惊愕,卒⑩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 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11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 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选自《荆轲刺秦王》) 【注释】①[樊於期]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逊到燕国。②[秦武阳]人名,又名秦舞阳, 充任荆轲出使秦国的副手。③[陛]殿前的台阶。④[少]通“稍”。⑤[假借]在文中是“原谅” 的意思。⑥(发]打开。⑦[揕]用刀剑等刺。⑧[绝]挣断。⑨(还]通“环”,绕。⑩ [卒] “猝”,突然。○11[郎中]宫廷的侍卫。 20.根据上文,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4 分) (1)长跪而谢.之(⑴道歉) (2)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⑵介词,从) (3)寡人谕.矣(⑶明白,懂得) (4)图穷.而匕首见(⑷穷尽,完结) 21.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划出两处。(2 分)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 22.翻译下列句子。(6 分) (1)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译文: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 (2)使毕使于前。 译文: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 23.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B)(2 分) A.【甲】文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最后弱国取得胜利的故事。 B.【乙】文所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经过:他拿着匕首,追赶秦王,而其余臣子则袖手 旁观。 C.【乙】文中记载了秦国的一条法律:带刀的侍卫一般不上殿,上殿的臣子不能带刀。 D.【甲】【乙】两文在人物刻画上均用了对比的方法,其中【乙】文用秦武阳的“色变振恐” 衬托出荆轲的沉着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