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考课内文言文十六篇复习要点 七年级上册:■(一)《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相关识记 1、积累文中几个成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 2、试归纳文中有关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例句 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 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温故而知新/ 3、理解背诵 ①《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也 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择其普者而从之,其不辔者而改之。 ③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闻; ④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或广泛地向周围人学习的句子),常用“三人 行,必有我师趫”来表示 ⑤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 也 ⑥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着 不如乐之着 ⑦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⑧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平。 ⑨A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 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解释加点词的含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同“悦”,愉快2、吾日三省吾身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齐:相同
2010 年中考课内文言文十六篇复习要点 七年级上册:■(一)《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相关识记: 1、积累文中几个成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 2、试归纳文中有关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例句 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 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默而识之/ 温故而知新/ 3、理解背诵 ①《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也 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④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或广泛地向周围人学习的句子),常用“三人 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⑤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 也; ⑥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 不如乐之者; ⑦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⑧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⑨AAPP 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 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同“悦”,愉快 2、吾日三省..吾身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齐:相同
5、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女:通“汝”,你。是,这。知 通“智”,聪明。 6、温故而知新 故,旧的知识7、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毅:刚强,勇毅 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欲,想做的事情。施,施加 写出这课至今还用的成语。温故而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 师焉、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择善而从 三.填空并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 ”//孔子说:学习,然后按一定的时间温习它,不也是 高兴的事吗?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 得。只是空想却不去认真读书,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3、子曰:“见贤思齐焉 //孔子说:看见贤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不贤的 人,就要自我反省,看有没有同他相似的毛病。 4、子曰:“三人行, 。”//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 当我老师的人;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改正。 5、子曰:“,可以为师矣。”//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 到新知识,可以凭这一点做者师了。 6、子曰:“岁寒 //孔子说:碰上寰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7、子曰:“其恕乎,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了!自己讨厌 的事,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诲女知乎 是知也。”//孔子说:仲由,教导你的话明白了吗? 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知啊 (二)《三峡》(郦道元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 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 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 沾裳!” 1、文学常识:作者:郦道元,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三峡》一文出自《水经注》 这是记叙我国古代水道的一部有文学价值地理巨著。三峡指长江上游的(自西向东分别为)瞿 塘峡(最短最险峻)巫峡(以曲折幽深秀丽闻名)西陵峡(以滩多水急着名),西起四川辜节, 东至湖北宜昌,全长204公里 2、实词:自:在。自非:如果不是。曦月:太阳,月亮。曦,日光,这里指太阳。空谷传响 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啼的回声。襄:上。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嶽:山峰。清荣峻茂: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良:实在。肃:寂静。属:(zh)连续。引:延长。绝:消失 素:白色;嶂:直立像屏障的山峰。朝:早晨 乘奔御风:这里指奔驰的骏马素 湍绿潭:急流的水 霜旦:降霜的早晨飞漱:飞泻冲荡。属引凄异:连续、延长或王 命急宣:如(有)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良多趣味:良:的确,实在 3、特殊用法:奔:奔驰的骏马。淄:急流的水。三声:几声。三,这里不是确数 4、注意区别:属:属引凄异(连接)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 绝:久绝(消失)。绝巘:极。阻绝:断。自三峡…(在)。自非……(如果) 5、通假字:阙;同“缺”,空缺
5、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女:通“汝”,你。是,这。知, 通“智”,聪明。 6、温故.而知新 故,旧的知识 7、士不可以不弘毅.. 弘毅:刚强,勇毅 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欲,想做的事情。施,施加。 二.写出这课至今还用的成语。温故而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 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择善而从 三.填空并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 。” //孔子说:学习,然后按一定的时间温习它,不也是 高兴的事吗?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 得。只是空想却不去认真读书,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3、子曰:“见贤思齐.焉, 。”//孔子说:看见贤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不贤的 人,就要自我反省,看有没有同他相似的毛病。 4、子曰:“三人行, 。 , 。”//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 当我老师的人;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改正。 5、子曰:“ ,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又领悟 到新知识,可以凭这一点做老师了。 6、子曰:“岁寒, 。” // 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7、子曰:“其恕乎, , 。//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了!自己讨厌 的事,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8、子曰:“由,诲女知乎! 是知也。” //孔子说:仲由,教导你的话明白了吗? 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知啊。 (二)《三峡》(郦道元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 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巘.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 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 沾裳!” 1、 文学常识:作者:郦道元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三峡》一文出自《水经注》 这是记叙我国古代水道的一部有文学价值地理巨著。三峡指长江上游的(自西向东分别为)瞿 塘峡(最短最险峻)巫峡(以曲折幽深秀丽闻名)西陵峡(以滩多水急著名),西起四川奉节, 东至湖北宜昌,全长 204 公里。 2、实词:自:在。自非:如果不是。曦月:太阳,月亮。曦,日光,这里指太阳。空谷传响: 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啼的回声。襄:上。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巚:山峰。清荣峻茂: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 良:实在。 肃:寂静。属:(zhǔ)连续。引:延长。绝:消失。 素:白色; 嶂:直立像屏障的山峰。朝:早晨。 乘奔.御风:这里指奔驰的骏马 素 湍.绿潭:急流的水。 霜旦..:降霜的早晨 飞.漱.:飞泻冲荡。属引..凄异:连续 、延长 或.王 命急宣:如(有)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良.多趣味:良:的确,实在 3、特殊用法:奔:奔驰的骏马。湍:急流的水。三声:几声。三,这里不是确数 4、注意区别:属:属引凄异(连接)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 绝.:久绝(消失)。绝.巘.:极。阻绝.:断。自.三峡……(在)。自.非……(如果) 5、通假字:阙;同“缺”,空缺
6、重点句翻译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是骑着奔驰的骏马,驾着长风,也不如船行得快啊 ③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到了夏天江水上涨,漫上两岸的山陵,上下航行的船只都被阻隔断 ④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白色的激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水,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 ⑤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悬挂着的泉水瀑布,从它们中间飞泻冲荡下来。 ⑥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⑦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润肃每逢秋雨初晴或降霜的早晨,树林山润一片清冷寂静。 ⑧常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常常有一些高处的狼猴拉长声音在叫叫声连续不断,音调凄 凉怪异。 ⑨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 7、理解性背诵 1)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写山高峻的句子:重岩叠幃,隐天蔽日。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自非亭午夜分, 不见曦月。 3)写夏水的句子:(1)写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裹陵,沿溯阻绝。(2)写水流湍急的句子 有时朝发自帝,基到江陵。 4)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素湍绿,回清倒影。 5)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6)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狼鸣三声淮沾裳。” 7)、结构。结构:文章先总写三峡地貌,(总写)(第一段),再写三峡四季壮丽景色,(分 写)(第二段 8)、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 9)、运用:(1)2003年6月,世界人民见证了“三峡蓄水315”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象,郦道 元所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三峡秋日的凄凉景象将 去不复返。(2)由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一诗句,你想到《三峡》 中与此意境相同的句子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10)、探讨: (1)文章为何先写夏而后写春冬、秋,春冬为何放在一起写?作为三峡景色中最具有特色的是 “山和水”,而其中最具魑力的是三峡夏天迅猛、凶险的江水,所以先写夏天景色,后写春冬 的明丽多姿,最后写秋天的悲凉之景。这也符合读者情感认知的顺序。可见写景顺序的选择 是根据内容和读者认识而定的。 (2)文章第一段写山,第二段写水,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写山的特点,为写水设置了条 件或为下文作铺垫,山高水的落差大,水速自然急速。) 抓住特点描写三峡的四季之景:夏季的景色——水流湍急;春冬景色—清荣峻茂;三峡 的秋天一一寂静、凄凉。 11) 赏 (1)你喜欢文中那一点?说出喜欢的原因。如:用词精当,趣;表愉快心 情。或引用渔歌起反衬作用。 (2)本文语言精致、洗炼,用语俏丽贴切,选一点分析 (如:描写三峡深秋清幽静寂,说明人们感伤程度。如:描写三峡春冬时,因急流险滩 雪浪飞瀇,故以“素”字修饰“湍”,因潭水澄碧,深沉宁静,故以“绿”字修饰“潭”字。 飞激其间”的“飞”字。答:“飞”形象一写出了瀑布从天而降,落下深谷的气势。 回答以下问题
6、重点句翻译: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是骑着奔驰的骏马,驾着长风,也不如船行得快啊! ③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到了夏天江水上涨,漫上两岸的山陵,上下航行的船只都被阻隔断 了。 ④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白色的激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水,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 ⑤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悬挂着的泉水瀑布,从它们中间飞泻冲荡下来。 ⑥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⑦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每逢秋雨初晴或降霜的早晨,树林山涧一片清冷寂静。 ⑧常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常常有一些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在叫,叫声连续不断,音调凄 凉怪异。 ⑨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 7、理解性背诵: 1)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写山高峻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自非亭午夜分, 不见曦月。 3)写夏水的句子:(1)写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2)写水流湍急的句子: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4)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6)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7)、结构。结构:文章先总写三峡地貌,(总写)(第一段),再写三峡四季壮丽景色,(分 写)(第二段) 8)、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 9)、运用:(1)2003 年 6 月,世界人民见证了“三峡蓄水 315”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象,郦道 元所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三峡秋日的凄凉景象将一 去不复返。(2)由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一诗句,你想到《三峡》 中与此意境相同的句子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10)、探讨: (1)文章为何先写夏而后写春冬、秋,春冬为何放在一起写?作为三峡景色中最具有特色的是 “山和水”,而其中最具魅力的是三峡夏天迅猛、凶险的江水,所以先写夏天景色,后写春冬 的明丽多姿,最后写秋天的悲凉之景。这也符合读者情感认知的顺序。可见写景顺序的选择, 是根据内容和读者认识而定的。 (2)文章第一段写山,第二段写水,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写山的特点,为写水设置了条 件或为下文作铺垫,山高水的落差大,水速自然急速。) 抓住特点描写三峡的四季之景:夏季的景色——水流湍急;春冬景色——清荣峻茂;三峡 的秋天——寂静、凄凉。 11)、欣赏: (1)你喜欢文中那一点?说出喜欢的原因。如;用词精当,趣;表愉快心 情。或引用渔歌起反衬作用。 (2)本文语言精致、洗炼,用语俏丽贴切,选一点分析。 (如:描写三峡深秋清幽静寂,说明人们感伤程度。如:描写三峡春冬时,因急流险滩, 雪浪飞溅,故以“素”字修饰“湍”,因潭水澄碧,深沉宁静,故以“绿”字修饰“潭”字。 “飞漱其间”的“飞”字。答:“飞”形象一写出了瀑布从天而降,落下深谷的气势。) 二、回答以下问题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 作者是从“山”、“水”两方面描写描写三 峡自然景观的。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 描绘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2、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的季节景象来描写江水的特点的? 答:夏天,写了因水大而形成的险阻和江流的迅急,突出江水凶险和疾速的特点。春冬之 时,水退潭清,景色秀丽,突出了三峡春冬景色的清丽的奇秀,秋季的景色清冷寂静,水枯气 寒冷以高狼哀鸣衬托深秋的凄清,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3、文章结尾引用了渔者的歌词,有什么作用?答:侧面表现三峡渔民船夫的悲惨生活, 增强了文章的思想性。同时也反衬了三峡的凄凉 4、导游词:各位游客,欢迎你们到三峡观光,七百里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四季美 景风格迥异。春冬之时,潭水碧绿,清波回旋,怪柏凌峰,瀑布飞悬;夏季水涨洪涌,秋景凄 寒,猿鸣哀转。走进三峡人家,品尝金黄蜜橘,登上三峡大坝,感受磅礴之势。多情的三峡风 光,热情的三峡人民,欢迎各位畅游此地。 5、从文中找出在三峡建水电站的有利条件:朝发白帝,葚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 不以疾也,可见水流急;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可见水势大;悬泉瀑布,飞激其间,可见 落差大 6、三峡的名胜古迹:白帝城,屈原故里,昭君故里等。传说:神女峰 7、三峡四季水之景:春冬,清荣峻茂;夏,水流湍急;秋,水枯谷凄 三、《与朱元思书》吴筠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 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 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 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填空。 《与朱元思书》选自《艺文类聚》作者吴均,南朝(朝代)梁文学家。(3分)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6分) 风烟俱净(全,都) 负势竞上(依靠,凭借)窥谷忘反(同“返”,返回) 水皆缥碧(背白色 互相轩邈(比高远)直视无碍(障碍)甚箭(胜过)戾天(至 3、词类活用现象:猛浪若奔(飞奔的马,形容词活用作名词),互相轩邈(向高处和远处伸展, 形容词活用作动 4、通假现象:蝉则千转不穷(通“啭”,鸟婉转地叫),窥谷忘反(通“返”,返回) 5、一词多义: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独一无二的,绝妙的),猿则百叫无绝(断绝、消失)。 6.翻译下面句子。(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那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那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 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2)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蝉在树上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断 (3)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浮荡漾,随心所欲地任船所致,观赏景物 (4)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还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 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5)负势竞上,互相轩邈: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在争着向高处和 远处伸展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 作者是从“山”、“水”两方面描写描写三 峡自然景观的。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 描绘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2、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的季节景象来描写江水的特点的? 答:夏天,写了因水大而形成的险阻和江流的迅急,突出江水凶险和疾速的特点。春冬之 时,水退潭清,景色秀丽,突出了三峡春冬景色的清丽的奇秀,秋季的景色清冷寂静,水枯气 寒冷以高猿哀鸣衬托深秋的凄清,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3、文章结尾引用了渔者的歌词,有什么作用? 答:侧面表现三峡渔民船夫的悲惨生活, 增强了文章的思想性。同时也反衬了三峡的凄凉。 4、导游词:各位游客,欢迎你们到三峡观光,七百里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四季美 景风格迥异。春冬之时,潭水碧绿,清波回旋,怪柏凌峰,瀑布飞悬;夏季水涨洪涌,秋景凄 寒,猿鸣哀转。走进三峡人家,品尝金黄蜜橘,登上三峡大坝,感受磅礴之势。多情的三峡风 光,热情的三峡人民,欢迎各位畅游此地。 5、从文中找出在三峡建水电站的有利条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 不以疾也,可见水流急;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可见水势大;悬泉瀑布,飞漱其间,可见 落差大。 6、三峡的名胜古迹:白帝城,屈原故里,昭君故里等。传说:神女峰。 7、三峡四季水之景:春冬,清荣峻茂;夏,水流湍急;秋,水枯谷凄。 三、《与朱元思书》吴筠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 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 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 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填空。 《与朱元思书》选自《艺文类聚》作者吴均,南朝(朝代)梁 文学家。(3 分)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6 分) 风烟俱净(全,都) 负势竞上 (依靠,凭借) 窥谷忘反(同“返”,返回) 水皆缥碧 (青白色) 互相轩邈 (比高远) 直视无碍(障碍)甚箭(胜过)戾天(至) 3、词类活用现象:猛浪若奔(飞奔的马,形容词活用作名词),互相轩邈(向高处和远处伸展, 形容词活用作动 4、通假现象:蝉则千转不穷(通“啭”,鸟婉转地叫),窥谷忘反(通“返”,返回); 5、一词多义: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独一无二的,绝妙的),猿则百叫无绝(断绝、消失)。 6.翻译下面句子。(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那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那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 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2)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蝉在树上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断。 (3)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浮荡漾,随心所欲地任船所致,观赏景物。 (4)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还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 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5)负势竞上,互相轩邈: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在争着向高处和 远处伸展
(6)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群山竞争着高耸,笔者地向上,形成无数座山峰 (7)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7.原文填空。(3分) (1)赞叹富春江景色的句子: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描写富春江水清澈的句子: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正面)。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侧面)。 (3)描写两岸高山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句子:负势竞上,互相轩邀;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4)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5)写听觉感受的: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嚶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狼则百叫不 绝 (6)、写山奇'的句子: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7).郦道元的《三峡》与《与朱元思书》都写到了江水流速快,请把它写在下面。(2分)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8、作者为什么发出望峰息心、"窥谷忘反'的感慨呢? 因为作者此时可谓陶醉于大自然的绝美景色之中,自然人世间争名夺利、官场角逐的一切, 都变得了无趣咪了。另外,作者被这奇伟、瑰丽、美妙、和谐的山光水色所陶醉,人变得更奋 发,精神得到洗涤而变得高尚,境界超出世俗的追求了。这里的一切是那么恬美而和谐、幽静 而美妙,作者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自然暂时忘记了尘世的角逐和俗务的缠身。 9、“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厌倦世俗,向往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侧面写峰高谷幽,又以追名遂利之人也 要产生隐居之心来衬托山水的宁静幽美诱人 10、开放性试题1、本文是一篇山水小品,请同学们开动脑筋,从积累的古诗文中,各写出 句写和写N水的诗句。写'山'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Ⅵ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V水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V 2、3、能暗示文中所写景色季节特征的一个字是:W蝉或寒'(秋季)。从积累的古诗词 中写一句含有该字的句子(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墙角 数枝梅,凌寒独自开。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四)《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 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 有》、《江城子密州出猎》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念:考虑,想到寝:睡但:只是相与:共同,一起闲 人: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空明:清澈透明。户:门水(指月光) 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交叉错杂。遂:于是。至:到盖: 原来是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差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 影子。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哪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
(6)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群山竞争着高耸,笔者地向上,形成无数座山峰。 (7)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7.原文填空。(3 分) (1)赞叹富春江景色的句子: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描写富春江水清澈的句子: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正面)。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侧面)。 (3)描写两岸高山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句子: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4)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5)写听觉感受的: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 绝。 (6)、写山\'奇\'的句子: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7).郦道元的《三峡》与《与朱元思书》都写到了江水流速快,请把它写在下面。(2 分)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8、作者为什么发出'望峰息心'、'窥谷忘反'的感慨呢? 因为作者此时可谓陶醉于大自然的绝美景色之中,自然人世间争名夺利、官场角逐的一切, 都变得了无趣味了。另外,作者被这奇伟、瑰丽、美妙、和谐的山光水色所陶醉,人变得更奋 发,精神得到洗涤而变得高尚,境界超出世俗的追求了。这里的一切是那么恬美而和谐、幽静 而美妙,作者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自然暂时忘记了尘世的角逐和俗务的缠身。 9、“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厌倦世俗,向往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侧面写峰高谷幽,又以追名逐利之人也 要产生隐居之心来衬托山水的宁静幽美诱人。 10、开放性试题 1、本文是一篇山水小品,请同学们开动脑筋,从积累的古诗文中,各写出 一句写\'山\'和写\'水\'的诗句。 写\'山\'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写\'水\'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3、能暗示文中所写景色季节特征的一个字是:\'蝉\'或\'寒\'(秋季)。从积累的古诗词 中写一句含有该字的句子(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墙角 数枝梅,凌寒独自开。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 ■(四)《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 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 有》、《江城子密州出猎》 二、解释句中加点的词:念:考虑,想到 寝:睡 但:只是 相与:共同,一起 闲 人: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空明:清澈透明。 户:门 水(指月光) 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交叉错杂。 遂:于是。至:到 盖: 原来是。 三、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差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 影子。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
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l 四、填空 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 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随缘自适、自我派遣的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且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2)人生感慨。(3) 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五、结构: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议论 六、思考 1、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或表现作者虽遑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 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2、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 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七、欣赏:“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 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 美妙境界。) 八、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月光(月色) 九、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哪一句“庭下如积水空明…影也 十、中心思想 本文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 情怀。 五)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 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 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 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 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 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作者:陶渊明,朝代:东晋诗人,散文家。本文选自《陶渊明集》。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归 园田居》(其三)《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2、文章知识:(1)线索: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访问一一离 开一一再寻,贯穿起来。(2)顺序:时间先后 3、重点字词、(1)通假字:要通“邀”,邀请
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四、填空 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 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随缘自适、自我派遣的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2)人生感慨。(3) 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五、结构: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议论。 六、思考: 1、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 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2、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 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七、欣赏:“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 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 美妙境界。) 八、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月光(月色) 九、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哪一句“庭下如积水空明……影也” 十、中心思想 本文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 情怀。 (五)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 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 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 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 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 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作者:陶渊明,朝代:东晋诗人,散文家。本文选自《陶渊明集》。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归 园田居》(其三)《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2、文章知识:(1)线索: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访问——离 开——再寻,贯穿起来。(2)顺序:时间先后 3、重点字词、(1)通假字:要通“邀”,邀请
(2)古今异义:交通,交错相通,今义交通运输。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条件 关系的关联词。妻子:妻子和儿女,今义男方的配偶。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 的境地。鲜美:鲜艳美丽,今义食品味道好。 (3)一字多义:志:处之志之:做标记:寻向所志:标记 (4)重点词:欲穷其林穷:穷尽。具答之:详尽。悉如外人:全部、完全。咸来问讯:都。并 怡然自乐:都。复延至其家:邀请缘溪行:沿着便扶向路:沿着落英缤纷:落花甚 异之:对…感到诧异豁然开朗:开阔的样子俨然:整齐的样子阡陌交通:交错相通黄 发垂髫:老人小孩怡然:喜悦的样子具答之:详尽咸来问讯:都率妻子邑人:妻 子儿女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复出焉:再无论魏晋:更不必说延至其家:邀请处 处志之:作标记寻病终:不久未果:没有实现欣然规往:高兴的样子打算无问 津者:渡口 4、成语:(1)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后用此成语指 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2)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形容有狭隘幽暗变而为开阔敞亮。也比喻一下 子明白了某个道理。 (3)无人问津:津:渡口。没有人来问渡口。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 (4)落英缤纷:落英:落花。缤纷:繁多凌乱的样子。鲜花纷紛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 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5、理解背诵;(1)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芳草鲜羡,落英 缤纷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教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3)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 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并怡然自乐 (5)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 黄发垂聲。并怡然自乐。 (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闻有此人,威来间讯。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闽今何世,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 (8)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自云先世遭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薏。 6、思考、(1)本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简答):生活幸福;民 风淳朴。 (2)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 寻病终 (3)从文章那些地方知道内容是虚构的:从“桃源世界”,结果“不复得路”,而后“无 人问津”可知。 (4)虚构目的: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 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 想社会的追求 (5)作品意义:尽管这种理想不可能实现,但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和向往,也反映出人 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2)古今异义:交通,交错相通,今义交通运输。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条件 关系的关联词。妻子:妻子和儿女,今义男方的配偶。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 的境地。鲜美:鲜艳美丽 ,今义食品味道好。 (3)一字多义:志:处之志之:做标记;寻向所志:标记 (4)重点词:欲穷.其林穷:穷尽。具答之:详尽。悉.如外人:全部、完全。咸.来问讯:都。并. 怡然自乐:都。 复延.至其家:邀请 缘.溪行:沿着 便扶.向路:沿着 落英..缤纷:落花 甚 异.之:对 …感到诧异 豁然..开朗:开阔的样子 俨然..:整齐的样子 阡陌交通..:交错相通 黄. 发垂髫 ...:老人小孩 怡然..:喜悦的样子 具.答之:详尽 咸.来问讯:都 率妻子..邑人:妻 子儿女 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不复.出焉:再 无论..魏晋:更不必说 延.至其家:邀请 处 处志.之:作标记 寻.病终:不久 未果..:没有实现 欣然..规.往:高兴的样子 打算 无问 津.者:渡口 4、成语:(1)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后用此成语指 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2)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形容有狭隘幽暗一变而为开阔敞亮。也比喻一下 子明白了某个道理。 (3)无人问津;津:渡口。没有人来问渡口。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 (4)落英缤纷;落英:落花。缤纷:繁多凌乱的样子。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 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5、理解背诵;(1)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 缤纷。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3)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 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5)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 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a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 闻有此人,咸来问讯。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 (8)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6、思考、(1)本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简答):生活幸福;民 风淳朴。 (2)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 寻病终。 (3)从文章那些地方知道内容是虚构的:从“桃源世界”,结果“不复得路”,而后“无 人问津”可知。 (4)虚构目的: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 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 想社会的追求。 (5)作品意义:尽管这种理想不可能实现,但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和向往,也反映出人 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7、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 2、“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为了寄 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或:为了寄托美好理想,追求自由生活 3、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①增添神秘 色彩。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翻译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芳香的野草鲜艳美丽,落花到处都是。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园竹林之类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这个人详细地为他们介绍了自已所见所闻。 6、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了。”这里的人告诉渔人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 人说啊。” 7、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原来的路。 8、后遂无问津者。此后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9、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10、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男女的穿戴,完全与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一样 1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 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课文分析:本文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借助这个美好的境界,寄 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 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争,和平安定。但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只能是一种 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回谷下列问题: 1、写出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用原文):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 缤纷 2、写出描写挑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用原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 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并怡然自乐 3、写出本文中出现的三个成语:鳘然开朗、世外桃源、怡然自乐、(无人间津) 4、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甚异之 5、文中描写挑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用原文):黄发垂馨,并怡然自乐 6、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是(用原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7、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 酒食。 8、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间讯 9、“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先世避泰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10、“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隱 1..作者在此文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条件下能实现吗?我们应该怎样看待 这样的理想?答:建立一个没有君主统治、没有剥削压迫的原始共耕社会。这在当时的阶级 社会中只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这种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 映了人民的愿望,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
7、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 2、“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为了寄 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或:为了寄托美好理想,追求自由生活) 3、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①增添神秘 色彩。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二、 翻译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芳香的野草鲜艳美丽,落花到处都是。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园竹林之类。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这个人详细地为他们介绍了自已所见所闻。 6、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了。” 这里的人告诉渔人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 人说啊。” 7、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原来的路。 8、后遂无问津者。 此后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9、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10、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男女的穿戴,完全与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一样。 1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 1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 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三、课文分析:本文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借助这个美好的境界,寄 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 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争,和平安定。但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只能是一种 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用原文):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 缤纷 2、写出描写挑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用原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 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并怡然自乐。 3、写出本文中出现的三个成语:豁然开朗、世外桃源、怡然自乐、(无人问津) 4、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甚异之 5、文中描写挑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用原文):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是(用原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7、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 酒食。 8、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9、“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10、“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1..作者在此文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条件下能实现吗?我们应该怎样看待 这样的理想? 答: 建立一个没有君主统治、没有剥削压迫的原始共耕社会。这在当时的阶级 社会中只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这种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 映了人民的愿望,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
2.世外桃源“是怎样虚构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摘录原文回答。答:便扶向路,处处志 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3.世外桃源一直是人们所追求和向往的理想场所。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在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中, 各有一处这样的所谓“世外桃源”,请一一列举出来,并说说都是何人所居 答:诸葛亮所居住的南阳;一百单八将聚义梁山;贾宝玉及众姐妹住的大观园;孙悟空住的 花果山等 ■(六)《陋室铭》(刘禹锡唐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 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 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名:出名灵:灵验,神奇2、斯是陋室: 斯:这。3、惟吾德馨:德摹:品德高尚。4、无丝竹之乱耳: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乱 使……乱。5、无案牍之劳形:案胺:官府的文书。劳形:使身体劳累。6、何陋之有?:何: 什么。提宾的标志调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鸿儒:大儒,博学的人。 译句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耳鼓,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心劳累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 简陋了。)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4、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5、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藓碧绿长到阶上,茸色青葱映入帘里 回答下列问题 ①《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或点明全文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 ②室主人生活情趣高雅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③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清幽、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苴痕上F 草色入帘壹 ④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人物不俗的句子是:谈笑有鸿f,往来无自丁 ⑤用典故赞美″陋室”的句子是:蜜阻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⑥《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⑦作者在文中结尾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话是:南阳诸葛庐,西 蜀子云亭。 ⑧《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 灵 9、统领全文的一句是什么?斯是陋室,惟吾德 10、文中点睛之笔是哪句?何陋之有。它的前一句:君子居之。出自《论语·子竿》。言外之 意是:自己就是君子,品德高尚,安贫乐道,所居陌室也就不陋了。用它结尾作用:画龙点睛, 总结全文,与开头“惟吾德馨”相呼应,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高尚情操 11、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情怀):表达了作者不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 达安贪乐道的生活情趣 1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含文体标志的题目如:马说,五柳先生传,西游记 13、作者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试对作者的这种交友之道作辩证的分析
2.世外桃源“是怎样虚构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摘录原文回答。答:便扶向路,处处志 之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3.世外桃源一直是人们所追求和向往的理想场所。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在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中, 各有一处这样的所谓“世外桃源”,请一一列举出来,并说说都是何人所居。 答:诸葛亮所居住的南阳;一百单八将聚义梁山;贾宝玉及众姐妹住的大观园;孙悟空住的 花果山等。 ■(六)《陋室铭》(刘禹锡 唐)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 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 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名:出名 灵:灵验,神奇 2、斯.是陋室: 斯:这 。 3、惟吾德馨..:德馨:品德高尚。4、无丝竹..之乱.耳: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乱: 使……乱。5、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文书。劳形:使身体劳累。6、何.陋之.有?:何: 什么。提宾的标志 调.素琴:弹奏 ,不加装饰的琴 鸿儒:大儒,博学的人。 二、译句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耳鼓,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心劳累。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 简陋了。)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4、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5、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藓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三、回答下列问题 ①《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或点明全文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室主人生活情趣高雅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③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清幽、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④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人物不俗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⑤用典故赞美"陋室"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⑥《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⑦作者在文中结尾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话是:南阳诸葛庐,西 蜀子云亭。 ⑧《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 灵。 9、统领全文的一句是什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10、文中点睛之笔是哪句?何陋之有。它的前一句:君子居之。出自《论语 ·子罕》。言外之 意是:自己就是君子,品德高尚,安贫乐道,所居陋室也就不陋了。用它结尾作用:画龙点睛, 总结全文,与开头“惟吾德馨”相呼应,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高尚情操。 11、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情怀):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 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1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含文体标志的题目如: 马说,五柳先生传,西游记 13、作者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试对作者的这种交友之道作辩证的分析
作者讲究择友交往,重视“无友不如己者”的儒家交友之道,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但是 作者的这种交友之道,多少反映了他孤芳自赏,清高独傲的思想倾向,这是不足取的。 14、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陋室的特点:自然环境清幽、交往人物不俗、生活情趣高雅。 15、古代的高雅之士常在诗文中表现他们对居室环境之美的追求,请举一个这样的例子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四)《爱莲说》(北宋哲学家周敦顾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 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 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可爱者甚蕃:多。2、益:副词,更。3、植:树立。4、鲜:少。5、亵:亲近而不庄 重。6、宜:应当7独:只,仅8、濯清涟而不妖:濯:洗涤。妖:美丽而不庄重。9、不蔓 不枝:蔓:生藤蔓。枝:长冗枝。不染:沾染。予谓菊:认为。花之君子:的,品德高尚的人。 二、翻译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只喜爱莲花,(因为它)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 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并不显得妖媚。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藕梗)中闻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 不枝枝节节,香气在远处就更显得清香,笔直而洁净地立在那里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人们)只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啊。 5、莲,花之君子者也 莲是花中的君子。 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对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说了。 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对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对牡丹的喜爱,当然人很多了 三、“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甚爱牡丹”。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 对追名还利(追求富贵、贪幕富贵)、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四.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 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1)牡丹:“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2)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 炎附势的隐士。(3)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思想感情)答:不蕃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五、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莲“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不可亵 玩”的特征所代表的可贵品质。 答:莲花代表的可品质是:质朴、高洁,胸怀豁达,品行无邪;美德广布四方,独立 自主,威严不可裘渎。 六、本文概括莲花高洁品质的句子的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全文的中心句是:花 之君子者也。 七、本文所用的修辞有:排比、设问、比喻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表现手法有:象征、 衬托(或托物言志) 理解背诵 ①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 技,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薏 ②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 宜乎众矣
作者讲究择友交往,重视“无友不如己者”的儒家交友之道,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但是 作者的这种交友之道,多少反映了他孤芳自赏,清高独傲的思想倾向,这是不足取的。 1 4、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陋室的特点:自然环境清幽、交往人物不俗、生活情趣高雅。 1 5、古代的高雅之士常在诗文中表现他们对居室环境之美的追求,请举一个这样的例子。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四)《爱莲说》(北宋哲学家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 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 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一、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可爱者甚蕃.:多。2、益:副词,更。 3 、植:树立。 4、鲜:少。 5、亵:亲近而不庄 重。6、宜:应当 7 独:只,仅 8、濯.清涟而不妖.:濯:洗涤。妖:美丽而不庄重。 9、不蔓. 不枝.:蔓:生藤蔓。枝:长冗枝。不染.:.沾.染.。.予谓.菊:认为。花之君子 ...:.的,品德高尚的人。 二、翻译: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只喜爱莲花,(因为它)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 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并不显得妖媚。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藕梗)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 不枝枝节节,香气在远处就更显得清香,笔直而洁净地立在那里。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人们)只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啊。 5、莲,花之君子者也。 莲是花中的君子。 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对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说了。 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对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对牡丹的喜爱,当然人很多了。 三、“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甚爱牡丹”。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 对追名逐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四.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 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1) 牡丹:“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 (2) 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 炎附势的隐士。 (3) 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思想感情)答: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五、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莲“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不可亵 玩”的特征所代表的可贵品质。 答:莲花代表的可品质是:质朴、高洁,胸怀豁达,品行无邪;美德广布四方,独立 自主,威严不可亵渎。 六、本文概括莲花高洁品质的句子的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全文的中心句是:花 之君子者也。 七、本文所用的修辞有:排比、设问、比喻 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 表现手法有:象征、 衬托(或托物言志) 理解背诵: ①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 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 宜乎众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