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化学》教学大纲 Inorganic Chemist 修订单位: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化学系 适用专业:化学 执笔人:罗根祥 使用年级:2009、2010、2011级 总学时:96学时 总学分:6 课程编号:011312,011313 课程类别和教学目的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教学目的:通过无机化学的学习,理解和掌握周期律、分子结构、氧化还原、配合物、 化学热力学等初步知识,并在原理的指导下,理解化学变化中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 系,初步从宏观和微观不同的角度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掌握常见元素及化合物的酸碱 性、氧化还原性、溶解性、热稳定性、配位能力及典型反应。无机化学课程要求在学习过程 中学会归纳总结,使知识系统化,培养学生具有分析处理一般无机化学问题的初步能力以及 自学一般无机化学书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培养化学和化学有关的技术人才的整体知识结 构及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后继化学课程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 (一)绪论 介绍无机化学的研究对象和发展、无机化学的任务。 (二)物质的状态 介绍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及其应用、液体、固体、讲授理想混合气体的分压定律、分体积 定律。 (三)原子结构 介绍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讲授波函数和原子轨道、几率密度和电子云、量子数、多 电子原子的能级、核外电子排布的原则、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和元素周期系、元素基本性质的 周期性 (四)化学键与分子结构 介绍分子晶体、原子晶体、金属晶体、讲授离子键、离子的特征、离子晶体、价键理论、 杂化理论、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键参数与分子的性质、分子间作用力 (五)氢和稀有气体
《无机化学》教学大纲 Inorganic Chemistry 修订单位: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化学系 适用专业:化学 执笔人:罗根祥 使用年级:2009、2010、2011 级 总学时:96 学时 总学分:6 课程编号:011312,011313 一、课程类别和教学目的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教学目的:通过无机化学的学习,理解和掌握周期律、分子结构、氧化还原、配合物、 化学热力学等初步知识,并在原理的指导下,理解化学变化中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 系,初步从宏观和微观不同的角度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掌握常见元素及化合物的酸碱 性、氧化还原性、溶解性、热稳定性、配位能力及典型反应。无机化学课程要求在学习过程 中学会归纳总结,使知识系统化,培养学生具有分析处理一般无机化学问题的初步能力以及 自学一般无机化学书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培养化学和化学有关的技术人才的整体知识结 构及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后继化学课程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 (一)绪论 介绍无机化学的研究对象和发展、无机化学的任务。 (二)物质的状态 介绍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及其应用、液体、固体、讲授理想混合气体的分压定律、分体积 定律。 (三)原子结构 介绍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讲授波函数和原子轨道、几率密度和电子云、量子数、多 电子原子的能级、核外电子排布的原则、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和元素周期系、元素基本性质的 周期性。 (四)化学键与分子结构 介绍分子晶体、原子晶体、金属晶体、讲授离子键、离子的特征、离子晶体、价键理论 、 杂化理论、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键参数与分子的性质、分子间作用力。 (五)氢和稀有气体
介绍氢的性质和用途、氢化物、稀有气体 (六)化学热力学初步 介绍热力学第一定律、讲授化学反应热效应、化学反应的方向的确定。 (七)化学反应速率 介绍反应速率方程的表示、讲授反应速率理论、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八)化学平衡 介绍经验平衡常数、讲授标准平衡常数的写法、标准平衡常数A°与△Om的关系、化 学平衡的移动及其影响因素。 (九)溶液 介绍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及其应用。 (十)电解质溶液 介绍多元弱酸和弱碱的电离平衡、酸碱理论的发展、讲授一元弱酸和弱碱的电离平衡 盐的水解、酸碱质子理论和电子理论、难溶性强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溶度积规则、沉 淀的生成和溶解,分步沉淀和沉淀的转化。 (十一)氧化还原反应 介绍原电池的构造、电极电势的产生原因、讲授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电极电势 及其影响因素和应用、电势图解及其应用。 (十二)卤素 介绍卤素的通性、讲授卤素单质和化合物、含氧酸的氧化还原性。 (十三)氧族元素 介绍氧族元素的通性、无机酸强度的变化规律、讲授氧化物、过氧化氢、硫和它的化合 物 (十四)氮族元素 介绍氮族元素的通性、砷碲铋、盐类的热分解、讲授氮和它的化合物、磷和它的化合物 (十五)碳族元素 介绍碳族元素的通性、讲授碳族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无机化合物的水解性 (十六)硼族元素 介绍硼族元素的通性、讲授硼族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惰性电子对效应和周期表中的 斜线关系 (十七)碱金属和碱土金属
介绍氢的性质和用途、氢化物、稀有气体。 (六)化学热力学初步 介绍热力学第一定律、讲授化学反应热效应、化学反应的方向的确定。 (七)化学反应速率 介绍反应速率方程的表示、讲授反应速率理论、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八)化学平衡 介绍经验平衡常数、讲授标准平衡常数的写法、标准平衡常数 与 的关系、化 Θ K Θ ∆rGm 学平衡的移动及其影响因素。 (九)溶液 介绍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及其应用。 (十)电解质溶液 介绍多元弱酸和弱碱的电离平衡、酸碱理论的发展、讲授一元弱酸和弱碱的电离平衡、 盐的水解、酸碱质子理论和电子理论、难溶性强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溶度积规则、沉 淀的生成和溶解,分步沉淀和沉淀的转化。 (十一)氧化还原反应 介绍原电池的构造、电极电势的产生原因、讲授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电极电势 及其影响因素和应用、电势图解及其应用。 (十二)卤素 介绍卤素的通性、讲授卤素单质和化合物、含氧酸的氧化还原性。 (十三)氧族元素 介绍氧族元素的通性、无机酸强度的变化规律、讲授氧化物、过氧化氢、硫和它的化合 物。 (十四)氮族元素 介绍氮族元素的通性、砷碲铋、盐类的热分解、讲授氮和它的化合物、磷和它的化合物。 (十五)碳族元素 介绍碳族元素的通性、讲授碳族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无机化合物的水解性。 (十六)硼族元素 介绍硼族元素的通性、讲授硼族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惰性电子对效应和周期表中的 斜线关系。 (十七)碱金属和碱土金属
介绍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通性、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单质和化合物。 (十八)铜、锌副族 介绍铜族元素及锌族元素的通性、讲授铜族元素及锌族元素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 (十九)配位化合物 介绍影响配位化合物稳定性的因素、配位化合物的重要性、讲授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 配合物的化学键理论、配位化合物的稳定性。 (二十)过渡金属(Ⅰ) 介绍铬锰族元素的通性、无机物的颜色、讲授铬的重要化合物、锰的重要化合物。 (二十一)过渡金属(Ⅱ) 介绍铁系元素的通性、过渡金属的通性、讲授铁系元素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 、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一)绪论 了解化学的发展简史;理解无机化学的研究对象和发展、无机化学的任务;掌握化学的 研究对象与内容 重点化学是研究物质变化的科学。 (二)物质的状态 了解物质的聚集状态,理想气体的扩散定律,实际气体的状态方程,液体;理解理想气 体状态方程及应用,理想气体混合物的分体积定律,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掌握理想气体混 合物的分压定律 重点是理想气体混合物的分压定律 (三)原子结构 了解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理论,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理解波函数和原子轨道、几率密 度和电子云、波函数的径向分布图和角度分布图,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与核外电子分布的 关系;掌握量子数、多电子原子的能级、核外电子排布的原则、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和元素周 期系、元素周期律。 重点是四个量子数,多电子原子的能级及核外电子排布的原则,难点是波函数的径向分 布图和角度分布图,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 (四)化学键与分子结构 了解晶格能,键参数(包括键长、键角、键能)的概念,离子晶体的特征及类型、分子 晶体和原子晶体的特点,金属晶体的内部结构和金属键的形成:;理解离子极化的概念及离子
介绍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通性、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单质和化合物。 (十八)铜、锌副族 介绍铜族元素及锌族元素的通性、讲授铜族元素及锌族元素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 (十九)配位化合物 介绍影响配位化合物稳定性的因素、配位化合物的重要性、讲授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 配合物的化学键理论、配位化合物的稳定性。 (二十)过渡金属(Ⅰ) 介绍铬锰族元素的通性、无机物的颜色、讲授铬的重要化合物、锰的重要化合物。 (二十一)过渡金属(Ⅱ) 介绍铁系元素的通性、过渡金属的通性、讲授铁系元素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一)绪论 了解化学的发展简史;理解无机化学的研究对象和发展、无机化学的任务;掌握化学的 研究对象与内容。 重点化学是研究物质变化的科学。 (二)物质的状态 了解物质的聚集状态,理想气体的扩散定律,实际气体的状态方程,液体;理解理想气 体状态方程及应用,理想气体混合物的分体积定律,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掌握理想气体混 合物的分压定律。 重点是理想气体混合物的分压定律。 (三)原子结构 了解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理论,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理解波函数和原子轨道、几率密 度和电子云、波函数的径向分布图和角度分布图,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与核外电子分布的 关系;掌握量子数、多电子原子的能级、核外电子排布的原则、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和元素周 期系、元素周期律。 重点是四个量子数,多电子原子的能级及核外电子排布的原则,难点是波函数的径向分 布图和角度分布图,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 (四)化学键与分子结构 了解晶格能,键参数(包括键长、键角、键能)的概念,离子晶体的特征及类型、分子 晶体和原子晶体的特点,金属晶体的内部结构和金属键的形成;理解离子极化的概念及离子
极化对物质结构和性质的影响。掌握离子键的形成、离子的特征,价键理论,包括共价键的 本质、成键原理、共价键的特点,杂化理论、sp、sp2、sp3杂化及简单分子的几何构型、价 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及其应用,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重点是离子键的特点,价键理论,杂化轨道理论,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难点是离子键 和共价键的形成,杂化轨道理论。 (五)氢和稀有气体 了解氢在自然界的分布,理解氢的性质和用途、氢化物、稀有气体。掌握氢的成键特征 重点氢的成键特征 (六)化学热力学初步 了解体积功和热力学的基本概念,可逆途径;理解状态函数的特点、恒压反应热和恒容 反应热及其相互关系,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三定律,热化学方程式 的书写;掌握状态函数焓、盖斯定律、标准生成热及其应用、化学反应自发变化的方向的判 熵及其相关计算、吉布斯自由能判据。 重点是盖斯定律,化学反应自发变化方向的判断,吉布斯自由能判据,难点是状态函数 的特征,化学反应自发变化方向的判断。 (七)化学反应速率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反应级数和反应分子数,均相催化和多相催化,催化剂的选 择性;理解复杂反应的反应机理,反应速率理论(包括碰撞理论和过渡状态理论);掌握 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浓度与压力、温度、催化剂),速率方程式、 Arrhenius方程式及 其应用。 重点是反应速率方程及其反应速率系数, Arrhenius方程式及其应用,难点是化学反应 的反应机理,反应速率理论。 (八)化学平衡 了解经验平衡常数、化学反应的可逆性;理解标准平衡常数的含义及其表示方法,化学 平衡移动原理;掌握标准平衡常数、标准平衡常数的应用、标准平衡常数K Gm的关 系、化学反应自发变化的方向和反应限度的判断、化学平衡的移动(浓度、温度、催化剂对 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重点是标准平衡常数的表示方法和应用、标准平衡常数k与△,Cm的关系、化学反应 自发变化的方向和反应限度的判断、化学平衡的移动,难点是化学平衡移动原理 (九)溶液
极化对物质结构和性质的影响。掌握离子键的形成、离子的特征,价键理论,包括共价键的 本质、成键原理、共价键的特点,杂化理论、sp、sp2、sp3 杂化及简单分子的几何构型、价 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及其应用,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重点是离子键的特点,价键理论,杂化轨道理论,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难点是离子键 和共价键的形成,杂化轨道理论。 (五)氢和稀有气体 了解氢在自然界的分布,理解氢的性质和用途、氢化物、稀有气体。掌握氢的成键特征 。 重点氢的成键特征。 (六)化学热力学初步 了解体积功和热力学的基本概念,可逆途径;理解状态函数的特点、恒压反应热和恒容 反应热及其相互关系,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三定律,热化学方程式 的书写;掌握状态函数焓、盖斯定律、标准生成热及其应用、化学反应自发变化的方向的判 据、熵及其相关计算、吉布斯自由能判据。 重点是盖斯定律,化学反应自发变化方向的判断,吉布斯自由能判据,难点是状态函数 的特征,化学反应自发变化方向的判断。 (七)化学反应速率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反应级数和反应分子数,均相催化和多相催化,催化剂的选 择性;理解复杂反应的反应机理,反应速率理论(包括碰撞理论和过渡状态理论);掌握影 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浓度与压力、温度、催化剂),速率方程式、Arrhenius 方程式及 其应用。 重点是反应速率方程及其反应速率系数,Arrhenius 方程式及其应用,难点是化学反应 的反应机理,反应速率理论。 (八)化学平衡 了解经验平衡常数、化学反应的可逆性;理解标准平衡常数的含义及其表示方法,化学 平衡移动原理;掌握标准平衡常数、标准平衡常数的应用、标准平衡常数 与 的关 Θ K Θ ∆rGm 系、化学反应自发变化的方向和反应限度的判断、化学平衡的移动(浓度、温度、催化剂对 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重点是标准平衡常数的表示方法和应用、标准平衡常数 与 的关系、化学反应 Θ K Θ ∆rGm 自发变化的方向和反应限度的判断、化学平衡的移动,难点是化学平衡移动原理。 (九)溶液
了解溶液的表示方法,亨利定律,溶胶;理解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的意义;掌握非 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蒸气压下降、沸点升高、凝固点下降、渗透压)及其应用,拉乌尔 定律。 重点是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及其应用,难点是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的原理 (十)电解质溶液 了解酸碱理论的发展,多元弱酸和弱碱的解离平衡,影响盐水解的因素;理解酸碱的质 子理论和酸碱电子理论,弱电解质的稀释定律,溶解度和溶度积的概念,同离子效应;掌握 一元弱电解质的解离平衡,盐的水解平衡,缓冲溶液,相关离子浓度的计算,pH值的计算, 溶解的一般计算,难溶性强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溶度积規则及沉淀生成和溶解,分步 沉淀和沉淀转化。 重点是一元弱电解质的解离平衡及相关离子浓度的计算,皿值的计算,难溶性强电解 质的沉淀-溶解平衡,溶度积规则及沉淀生成和溶解,难点是p值的计算,沉淀的溶解和分 步沉淀。 (十一)氧化还原反应 了解原子价和氧化数的区别,氧化数法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电极的类型;理解原 电池的构成及电池图式表示法,电势产生的原因,电池的电极电势和化学反应吉布斯自由能 的关系:掌握离子电子法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能斯特方程以及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 电极电势的应用(利用电极电势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强弱,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和进行的 程度,求平衡常数),标准元素电势图及其应用。 重点能斯特方程以及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电极电势的应用,难点是电势的产生原因 利用电极电势求平衡常数。 (十二)卤素 了解卤素的成键特征,卤素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单质及其化合物的制备;理解卤素的通 性,卤素单质和化合物的物理性质的变化规律及其原因,含氧酸的氧化还原性:掌握卤素单 质和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卤素含氧酸的酸性及氧化还原性的变化规律。 重点是氢卤酸和卤素氧化物的化学性质,难点是含氧酸的氧化还原性的周期性及其影响 因素 (十三)氧族元素 了解水,氧及其硫在自然界的分布,单质和化合物的制备;理解氧族元素的通性,氧的 成键特征,无机酸强度的变化规律;掌握氧化物、过氧化氢、硫和它的化合物的性质
了解溶液的表示方法,亨利定律,溶胶;理解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的意义;掌握非 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蒸气压下降、沸点升高、凝固点下降、渗透压)及其应用,拉乌尔 定律。 重点是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及其应用,难点是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的原理。 (十)电解质溶液 了解酸碱理论的发展,多元弱酸和弱碱的解离平衡,影响盐水解的因素;理解酸碱的质 子理论和酸碱电子理论,弱电解质的稀释定律,溶解度和溶度积的概念,同离子效应;掌握 一元弱电解质的解离平衡,盐的水解平衡,缓冲溶液,相关离子浓度的计算,pH 值的计算, 溶解的一般计算,难溶性强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溶度积规则及沉淀生成和溶解,分步 沉淀和沉淀转化。 重点是一元弱电解质的解离平衡及相关离子浓度的计算,pH 值的计算,难溶性强电解 质的沉淀-溶解平衡,溶度积规则及沉淀生成和溶解,难点是 pH 值的计算,沉淀的溶解和分 步沉淀。 (十一)氧化还原反应 了解原子价和氧化数的区别,氧化数法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电极的类型;理解原 电池的构成及电池图式表示法,电势产生的原因,电池的电极电势和化学反应吉布斯自由能 的关系;掌握离子电子法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能斯特方程以及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 电极电势的应用(利用电极电势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强弱,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和进行的 程度,求平衡常数),标准元素电势图及其应用。 重点能斯特方程以及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电极电势的应用,难点是电势的产生原因, 利用电极电势求平衡常数。 (十二)卤素 了解卤素的成键特征,卤素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单质及其化合物的制备;理解卤素的通 性,卤素单质和化合物的物理性质的变化规律及其原因,含氧酸的氧化还原性;掌握卤素单 质和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卤素含氧酸的酸性及氧化还原性的变化规律。 重点是氢卤酸和卤素氧化物的化学性质,难点是含氧酸的氧化还原性的周期性及其影响 因素。 (十三)氧族元素 了解水,氧及其硫在自然界的分布,单质和化合物的制备;理解氧族元素的通性,氧的 成键特征,无机酸强度的变化规律;掌握氧化物、过氧化氢、硫和它的化合物的性质
重点过氧化氢的分子结构,化学性质及其应用,硫属含氧酸,难点是无机酸强度的变化 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十四)氮族元素 了解氮磷单质及某些化合物,砷碲铋;理解氮族元素的通性,盐类的热分解;掌握氮的 化合物(包括氢化物和含氧化合物及其含氧酸)的性质、磷的含氧化合物。 重点是氮和磷的氢化物和含氧化合物,包括氨和铵盐的性质,亚硝酸、硝酸的氧化还原 性,硝酸盐的热分解,磷酸和多聚磷酸的性质,难点是盐类的热分解。 (十五)碳族元素 了解碳族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分布,锡和铅的性质,水解产物的类型:理解碳族元素的通 性,碳族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无机化合物的水解性和影响因素;掌握碳的氧化物、 碳酸及其盐类的性质、单质硅、二氧化硅、硅酸及其盐类的性质和用途。 重点是碳和硅的氧化物及其盐的性质,难点是无机化合物的水解性及其影响因素。 (十六)硼族元素 了解硼族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分布;理解硼族元素的通性,硼族元素的单质及其氢化物的 性质,惰性电子对效应和周期表中的斜线关系:掌握硼烷的成键情况,硼的含氧化合物及硼 砂的性质。 重点硼的含氧化合物和硼砂,难点惰性电子对效应、周期表中的斜线关系。 (十七)碱金属和碱土金属 了解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单质和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及其制备,离子晶体盐类的溶解性 理解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通性、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单质和化合物的化学性质;掌握碱金属 和碱土金属的氢氧化物的碱性变化规律,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盐类 重点是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氢氧化物的酸碱性。难点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氢氧化物的离 解方式。 (十八)铜、锌副族 了解铜族元素及锌族元素的存在及冶炼;理解铜族元素及锌族元素的通性及其与碱金属 和碱土金属的通性比较;掌握铜、银、锌、汞重要化合物的性质。 重点是铜族元素和锌族元素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难点是铜族元素和锌族元素与碱金属 和碱土金属元素性质的对比。 (十九)配位化合物 了解配位化合物的类型和重要性,空间结构和异构现象;理解影响配位化合物稳定性的
重点过氧化氢的分子结构,化学性质及其应用,硫属含氧酸,难点是无机酸强度的变化 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十四)氮族元素 了解氮磷单质及某些化合物,砷碲铋;理解氮族元素的通性,盐类的热分解;掌握氮的 化合物(包括氢化物和含氧化合物及其含氧酸)的性质、磷的含氧化合物。 重点是氮和磷的氢化物和含氧化合物,包括氨和铵盐的性质,亚硝酸、硝酸的氧化还原 性,硝酸盐的热分解,磷酸和多聚磷酸的性质,难点是盐类的热分解。 (十五)碳族元素 了解碳族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分布,锡和铅的性质,水解产物的类型;理解碳族元素的通 性,碳族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无机化合物的水解性和影响因素;掌握碳的氧化物、 碳酸及其盐类的性质、单质硅、二氧化硅、硅酸及其盐类的性质和用途。 重点是碳和硅的氧化物及其盐的性质,难点是无机化合物的水解性及其影响因素。 (十六)硼族元素 了解硼族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分布;理解硼族元素的通性,硼族元素的单质及其氢化物的 性质,惰性电子对效应和周期表中的斜线关系;掌握硼烷的成键情况,硼的含氧化合物及硼 砂的性质。 重点硼的含氧化合物和硼砂,难点惰性电子对效应、周期表中的斜线关系。 (十七)碱金属和碱土金属 了解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单质和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及其制备,离子晶体盐类的溶解性; 理解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通性、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单质和化合物的化学性质;掌握碱金属 和碱土金属的氢氧化物的碱性变化规律,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盐类。 重点是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氢氧化物的酸碱性。难点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氢氧化物的离 解方式。 (十八)铜、锌副族 了解铜族元素及锌族元素的存在及冶炼;理解铜族元素及锌族元素的通性及其与碱金属 和碱土金属的通性比较;掌握铜、银、锌、汞重要化合物的性质。 重点是铜族元素和锌族元素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难点是铜族元素和锌族元素与碱金属 和碱土金属元素性质的对比。 (十九)配位化合物 了解配位化合物的类型和重要性,空间结构和异构现象;理解影响配位化合物稳定性的
因素;掌握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包括定义、组成、命名),配合物的化学键理论(包括 价键理论和晶体场理论),配位化合物的稳定常数,配合平衡的移动。 重点配合物的组成、命名,配位化学中的价键理论和晶体场理论,配合平衡的移动,难 点是配位化学中的价键理论和晶体场理论及其应用。 (二十)过渡金属(I) 了解铬副族和锰副族的通性;理解铬副族配合物的颜色变化规律,无机物的颜色:掌握 铬的重要化合物、锰的重要化合物。 重点是铬和锰的重要化合物,难点是无机物的颜色的变化规律。 (二十一)过渡金属(Ⅱ) 了解过渡金属的通性;理解铁系元素的概述:掌握铁系元素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 重点是铁系元素的重要含氧化合物和配合物的性质,难点是离子的颜色变化 四、课程教学环节 (一)课堂讲授(90学时) 教学方法上采用启发式教学,在手段上采用教具和模型辅助教学,以使抽象概念和空间 结构形象化。改革无机化学教学内容,在优化与重组教学内容时,注意引进新知识和研究的 前沿和热点问题,使得课程更加有利于学生的素质培养。 (二)习题课(6学时) 根据教学情况和学生课后习题完成情况,适当安排时间重点讲解。在讲解过程中将涉 及的理论知识进行概括,以提高学生运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考核 总评成绩=平时成绩+课程考试成绩 五、建议学时分配 教 学 环节 讲实习讨上 小 学 时 题论 考 内 课验课课|机 按/计 )物质的状态 子结构 (四)化学键与分子结构 五)氢和稀有 )化学热力学初步 )化学反
因素;掌握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包括定义、组成、命名),配合物的化学键理论(包括 价键理论和晶体场理论),配位化合物的稳定常数,配合平衡的移动。 重点配合物的组成、命名,配位化学中的价键理论和晶体场理论,配合平衡的移动,难 点是配位化学中的价键理论和晶体场理论及其应用。 (二十)过渡金属(Ⅰ) 了解铬副族和锰副族的通性;理解铬副族配合物的颜色变化规律,无机物的颜色;掌握 铬的重要化合物、锰的重要化合物。 重点是铬和锰的重要化合物,难点是无机物的颜色的变化规律。 (二十一)过渡金属(Ⅱ) 了解过渡金属的通性;理解铁系元素的概述;掌握铁系元素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 重点是铁系元素的重要含氧化合物和配合物的性质,难点是离子的颜色变化。 四、课程教学环节 (一)课堂讲授(90 学时) 教学方法上采用启发式教学,在手段上采用教具和模型辅助教学,以使抽象概念和空间 结构形象化。改革无机化学教学内容,在优化与重组教学内容时,注意引进新知识和研究的 前沿和热点问题,使得课程更加有利于学生的素质培养。 (二)习题课(6 学时) 根据教学情况和学生课后习题完成情况,适当安排时间重点讲解。在讲解过程中将涉 及的理论知识进行概括,以提高学生运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考核 总评成绩=平时成绩+课程考试成绩 五、建议学时分配 讲 课 实 验 习 题 课 讨 论 课 上 机 随 堂 考 核 小 计 (一)绪论 1 1 (二)物质的状态 2 2 4 (三)原子结构 7 7 (四)化学键与分子结构 8 8 (五)氢和稀有气体 2 2 (六)化学热力学初步 4 4 (七)化学反应的速率 3 1 4 教 学 环 节 教 学 时 数 教 学 内 容
质化素族 十四)氮族元素 (十五)碳族元素 明族 十七)碱金属和碱土金属 (十八) 族 (十九)配位化合物 十)过渡金属(Ⅰ )过渡金属(Ⅲ 六、课程考核方法与要求 该课程为考试课,考核采用闭卷形式,题型包括:判断题、选择题、填空题、配平题、 问答题和计算题等多种形式。卷面成绩为100分,按80%折合成最终成绩,平时课后作业 及考勤成绩占20%。 七、建议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曹锡章宋天佑王杏乔.《无机化学》(上、下).(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 出版社,1994年 参考书:[1]大连理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无机化学》.(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 出版社,2001年 [2]路琼华朱裕桢苏小云工科《无机化学》.(第二版).上海:华东化工学院 出版社,1988.8
六、课程考核方法与要求 该课程为考试课,考核采用闭卷形式,题型包括:判断题、选择题、填空题、配平题、 问答题和计算题等多种形式。卷面成绩为 100 分,按 80%折合成最终成绩 ,平时课后作业 及考勤成绩占 20% 。 七、建议教材与参考书 教 材:曹锡章.宋天佑.王杏乔. 《无机化学》(上、下).(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 出版社,1994 年 参考书:[1] 大连理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 《无机化学》.(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 出版社,2001 年 [2] 路琼华.朱裕桢.苏小云.工科《无机化学》.(第二版).上海:华东化工学院 出版社,1988.8 (八)化学平衡 4 4 (九)溶液 2 2 (十)电解质溶液 6 1 7 (十一)氧化还原反应 6 1 7 (十二)卤素 4 4 (十三)氧族元素 6 6 (十四)氮族元素 6 6 (十五)碳族元素 4 4 (十六)硼族元素 4 4 (十七)碱金属和碱土金属 2 2 (十八)铜、锌副族 4 4 (十九)配位化合物 7 1 8 (二十)过渡金属(I) 4 4 (二十一)过渡金属(II) 4 4 总 计 90 6 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