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二中、柳州高中2018届高三9月份两校联考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现代文阅读(35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官德在现代社会是一种主体性道德,具体表现为官德的主导性、示范性和髙层次 性,这意味着官员是社会道德活动中的中坚力量和“领头羊”。道德的主体是现 实的人,而人又是处在社会历史活动中的实践着的人。在道德生活中,道德活动 的主体是多层次的,根据其不同层面可以分为个体主体和群体主体。个体主体, 即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道德实践活动的个人,它是社会道德活动主体的基本单 元。群体主体,即为着共同的利益和目标而协同从事道德实践活动的人的各种共 同体,这种共同体小到家庭、班组、各种社会团体,大到民族、政党和国家。个 体主体和群体主体在道德活动中所处的地位也不尽相同。个体主体一般处于个别 或部分的地位,而群体主体则是处于一般或整体的地位。同时,就个体主体而言 越是对社会起作用大的人,其道德要求就越高。就群体主体而言,它是由若干个 体主体所组成的,也因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不同,其主体性也不同,道德要求也 不同。无论从个体主体,还是群体主体而言,官员都是一个社会的道德主体。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正因为官的这种决定作用,社会 和人民才赋予他们以道德上的极高期望,官德在社会生活中尤其是道德建设中起 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处于社会领导地位、担负不同领域和不同社会层面领导职务 的领导干部的道德取向直接显示着社会的道德导向。官德建设取得的成效,具有 社会道德建设其他内容均不可能具有的强烈示范效应。 另外,官德在本质上是一种政治道德,而政治道德始终处于社会道德的核心地位。 在中国传统道德中,政治和道德是融为一体的,表现出明显的伦理政治化和政治 伦理化的特征。伦理政治化就是通过把伦理所产生的一切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与 政治联系起来,扩大和加强伦理的政治功能,来保证封建政治制度能够在一系列 伦理原则的规范和调节下有序地运行;政治伦理化则是把封建统治的政治目的 政治权力、政治秩序等归结于伦理观念,进而从伦理的角度证明封建政治制度的 合理性。难怪一些思想家把德治、政德看作是国家兴亡的重大问题。早在《尚书》 中,就提出了“德惟治,否德乱”的主张,即为政以德则治,不以德则乱。孔子 也强调:“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汉代大思想家董仲舒再 三说:“以德为国者,甘于饴蜜,固于胶漆。”这种思想传统一直延续到近代 孙中山先生就明确指出:“有了很好的道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但道德对国 家政治的重要作用,要靠人去实践,政德要靠为政者去实践,因此,官德是关系 国家兴亡的大问题。 官德在现代社会日益凸显出公共性特征,这是由政治生活公共性的本质决定的 作为政治生活主体的官员,其政治美德建构与实施无疑是与法治分不开的。 (摘编自李建华《官德在法治化时代的独特价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官德的主导性、示范性和高层次性使官德在现代社会中表现为一种主体性道 德。社会道德活动中的中坚力量和“领头羊”是官员
广西南宁二中、柳州高中 2018 届高三 9 月份两校联考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第 Ι 卷(阅读题,共 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官德在现代社会是一种主体性道德,具体表现为官德的主导性、示范性和高层次 性,这意味着官员是社会道德活动中的中坚力量和“领头羊”。道德的主体是现 实的人,而人又是处在社会历史活动中的实践着的人。在道德生活中,道德活动 的主体是多层次的,根据其不同层面可以分为个体主体和群体主体。个体主体, 即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道德实践活动的个人,它是社会道德活动主体的基本单 元。群体主体,即为着共同的利益和目标而协同从事道德实践活动的人的各种共 同体,这种共同体小到家庭、班组、各种社会团体,大到民族、政党和国家。个 体主体和群体主体在道德活动中所处的地位也不尽相同。个体主体一般处于个别 或部分的地位,而群体主体则是处于一般或整体的地位。同时,就个体主体而言, 越是对社会起作用大的人,其道德要求就越高。就群体主体而言,它是由若干个 体主体所组成的,也因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不同,其主体性也不同,道德要求也 不同。无论从个体主体,还是群体主体而言,官员都是一个社会的道德主体。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正因为官的这种决定作用,社会 和人民才赋予他们以道德上的极高期望,官德在社会生活中尤其是道德建设中起 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处于社会领导地位、担负不同领域和不同社会层面领导职务 的领导干部的道德取向直接显示着社会的道德导向。官德建设取得的成效,具有 社会道德建设其他内容均不可能具有的强烈示范效应。 另外,官德在本质上是一种政治道德,而政治道德始终处于社会道德的核心地位。 在中国传统道德中,政治和道德是融为一体的,表现出明显的伦理政治化和政治 伦理化的特征。伦理政治化就是通过把伦理所产生的一切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与 政治联系起来,扩大和加强伦理的政治功能,来保证封建政治制度能够在一系列 伦理原则的规范和调节下有序地运行;政治伦理化则是把封建统治的政治目的、 政治权力、政治秩序等归结于伦理观念,进而从伦理的角度证明封建政治制度的 合理性。难怪一些思想家把德治、政德看作是国家兴亡的重大问题。早在《尚书》 中,就提出了“德惟治,否德乱”的主张,即为政以德则治,不以德则乱。孔子 也强调:“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汉代大思想家董仲舒再 三说:“以德为国者,甘于饴蜜,固于胶漆。”这种思想传统一直延续到近代。 孙中山先生就明确指出:“有了很好的道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但道德对国 家政治的重要作用,要靠人去实践,政德要靠为政者去实践,因此,官德是关系 国家兴亡的大问题。 官德在现代社会日益凸显出公共性特征,这是由政治生活公共性的本质决定的。 作为政治生活主体的官员,其政治美德建构与实施无疑是与法治分不开的。 (摘编自李建华《官德在法治化时代的独特价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3 分) A.官德的主导性、示范性和高层次性使官德在现代社会中表现为一种主体性道 德。社会道德活动中的中坚力量和“领头羊”是官员
B.现实中的人是处在社会历史活动中实践的个体,是道德的主体,而道德活动 的主体可以分为个体主体和群体主体,具有多层次的特点 C.国家官员就是一个社会的道德主体,不管是从个体主体来看,还是从群体主 体来看,他们对社会影响作用大,其道德要求民相应更高 D.由于官员的决定作用,官德在道德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社会和人民 才赋予他们以道德上的极高期望,显示着社会的道德导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领导干部的道德取向直接显示着社会的道德导向,具有社会道德建设其他内 容无法相提并论的强烈示范效应,因为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 B.把封建统治的政治目的、政治权力、政治秩序等归结于伦理观念,再从伦理 的角度证明封建政治制度的合理性,这是政治伦理化。 C.官德实是一种政治道德,处于社会道德的核心地位,在现代社会日益凸显出 公共性特征,也对整个社会道德建设有着巨大影响 D.官德是关系国家兴亡的大问题,孔子、董仲舒、孙中山都认识到了道德对国 家政治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德治、政德。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道德活动的主体是现实的人,而官德在现代社会是一种主体性道德,那么可 以说,官员是现代社会中最主要的道德主体 B.家庭、班级、各种社会团体、民族、政党和国家等,都是道德活动的群体主 体,这类群体主体在很多方面都迴异于个体主体 C.中国古代一些思想家把德治、政德看作是国家兴亡的重大问题,由此看来, 在中国传统道德中,政治和道德是融为一体的。 D.为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作者采用例证法,论证自古以来我国一些思想家把 德治、政德看作是国家兴亡的重大问题。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屋头青瓦是谁家潘新日 ①一场雨,让寄居在小城隐在淡淡的雨雾中,临窗而立,瓢泼的雨把楼下的青瓦 洗得清亮,雨水顺着瓦楞流着,在檐下挂起了一条条银丝,清脆的雨滴声里,溅 起了思乡的水花,朦胧里似曾看见了青瓦上的故乡 ②夏天的雨下得如此急,甚至楼下的阿婆来不及收院子里的衣服,我木然地看着 阿婆迈着祖母一样蹒跚的脚步,在院子里奔忙,脚下踩着家乡一样的韵味。这个 时候,我会庆幸自己住的楼下还有一片这样的风景,幽深的小巷里,几十排青砖 黑瓦的老房子错落有致地排列着,弥漫着民国的韵致,祖先的味道 ③这样的天气里,我可以在雨中细细品味故乡的味道,精心聆听雨中的精彩。雨 滴拍打着青瓦,犹如奏响了一曲美妙的轻音乐,雨声里有我梦里的家,有我青砖 黑瓦的童年。我似乎看到瓦楞间的青苔和一棵棵直起腰身的野蒿,还有散落在小 巷里的一朵朵红的、蓝的、七彩的伞花,一切都那么相似,一切都那么亲切。异 乡里,古巷就是一条长长的藤,一头连着故乡,一头连着南方夜空中最广阔的宁 静和最深沉的安详。 ④真的没有想到在这样的闹市里还会有这样的一片天地,和家乡的情调如此相 近,只是少了青山秀水。如此,那无边的乡愁也变得淡然了,虽然身处异乡,却 因了这些故乡一样的青瓦而内心殷实,充盈着幸福和快乐,不管这家园是地理上 的还是心理上的,我都很知足
B.现实中的人是处在社会历史活动中实践的个体,是道德的主体,而道德活动 的主体可以分为个体主体和群体主体,具有多层次的特点。 C.国家官员就是一个社会的道德主体,不管是从个体主体来看,还是从群体主 体来看,他们对社会影响作用大,其道德要求民相应更高。 D.由于官员的决定作用,官德在道德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社会和人民 才赋予他们以道德上的极高期望,显示着社会的道德导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领导干部的道德取向直接显示着社会的道德导向,具有社会道德建设其他内 容无法相提并论的强烈示范效应,因为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 B.把封建统治的政治目的、政治权力、政治秩序等归结于伦理观念,再从伦理 的角度证明封建政治制度的合理性,这是政治伦理化。 C.官德实是一种政治道德,处于社会道德的核心地位,在现代社会日益凸显出 公共性特征,也对整个社会道德建设有着巨大影响。 D.官德是关系国家兴亡的大问题,孔子、董仲舒、孙中山都认识到了道德对国 家政治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德治、政德。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道德活动的主体是现实的人,而官德在现代社会是一种主体性道德,那么可 以说,官员是现代社会中最主要的道德主体。 B.家庭、班级、各种社会团体、民族、政党和国家等,都是道德活动的群体主 体,这类群体主体在很多方面都迥异于个体主体。 C.中国古代一些思想家把德治、政德看作是国家兴亡的重大问题,由此看来, 在中国传统道德中,政治和道德是融为一体的。 D.为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作者采用例证法,论证自古以来我国一些思想家把 德治、政德看作是国家兴亡的重大问题。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屋头青瓦是谁家 潘新日 ①一场雨,让寄居在小城隐在淡淡的雨雾中,临窗而立,瓢泼的雨把楼下的青瓦 洗得清亮,雨水顺着瓦楞流着,在檐下挂起了一条条银丝,清脆的雨滴声里,溅 起了思乡的水花,朦胧里似曾看见了青瓦上的故乡。 ②夏天的雨下得如此急,甚至楼下的阿婆来不及收院子里的衣服,我木然地看着 阿婆迈着祖母一样蹒跚的脚步,在院子里奔忙,脚下踩着家乡一样的韵味。这个 时候,我会庆幸自己住的楼下还有一片这样的风景,幽深的小巷里,几十排青砖 黑瓦的老房子错落有致地排列着,弥漫着民国的韵致,祖先的味道。 ③这样的天气里,我可以在雨中细细品味故乡的味道,精心聆听雨中的精彩。雨 滴拍打着青瓦,犹如奏响了一曲美妙的轻音乐,雨声里有我梦里的家,有我青砖 黑瓦的童年。我似乎看到瓦楞间的青苔和一棵棵直起腰身的野蒿,还有散落在小 巷里的一朵朵红的、蓝的、七彩的伞花,一切都那么相似,一切都那么亲切。异 乡里,古巷就是一条长长的藤,一头连着故乡,一头连着南方夜空中最广阔的宁 静和最深沉的安详。 ④真的没有想到在这样的闹市里还会有这样的一片天地,和家乡的情调如此相 近,只是少了青山秀水。如此,那无边的乡愁也变得淡然了,虽然身处异乡,却 因了这些故乡一样的青瓦而内心殷实,充盈着幸福和快乐,不管这家园是地理上 的还是心理上的,我都很知足
⑤在江南这一排排青瓦覆盖的老房子里,已经摈弃了民国所有的遗风,已找不到 故乡古村落的封闭和凋残,它把古朴的身影遗落在繁华里,在城市的节奏里呼吸、 生活,除了青瓦本身的年龄和记忆,所有的都融进城市的心跳里。 ⑥雨中的青瓦格外别致,这些城市里的隐士把青衫和旗袍压进箱底,让梅雨的叮 咛慢慢发霉,长出许多思念来,一片青瓦,一块历史,一片浓得化不开的乡愁 在小巷里弥漫。我想起戴望舒,想起丁香一样的女孩,想起民国的油纸伞,但此 时花开己没了旧人 ⑦不过,我还是喜欢家乡的青瓦房,没有拘束,可以自由地敞开胸怀,让细细的 炊烟顺着风远行,流浪的身影里,有瘦弱的文人,有迁徙的商旅,有远嫁的红颜, 在这样的青瓦泪里思念着,怀旧着,他们在青瓦覆盖的木格子窗棂边沉吟、思念, 古诗词里的张继、李商隐带着古风,流下了思乡泪水 ⑧时常,我会把青瓦当做一部旧书,把它当成故乡老家的屋子,在亲切和畅想中 阅读乡愁。我相信很多人都有心中的家园,任何一处青瓦覆盖的老房子都有家乡 的味道,都能生出家的温馨,天南地北,青瓦就是流浪的历史,任何建筑都无法 代替的历史,当然,加上木门边的蓑衣和斗笠、檐下的农具,堂屋里雕花桌案上 的青花瓷坛,案头上的线装书,这些民间的朴实记忆沉淀了一个地方的丰厚底蕴, 我喜欢。 ⑨青瓦也是历史中发黄的名片,它们静静地鱼鳞一样点缀在各个角落,有名的, 没名的,都一样的厚重着,抵达游子的内心深处。如甪直、周庄、鲁镇、凤凰、 木渎、同里、乌镇、西塘、宏村、大理、婺源,院落有乔家大院、李家大院、刘 家大院,大的有古城的城楼,小的有不同时代的县衙,文人雅士里有丰子恺的缘 缘堂;有戏院、有宗祠、有寺庙。总之,那些与青瓦有关的建筑细节,花窗、飞 檐、雕梁和隔扇,早已脱离了一般意义上的建筑点缀,成了一种文化抑或精神上 的指向,指向古典,指向旧梦,幻化出生活的七彩来。 ⑩青瓦上的故乡是遥远的乡愁、是故乡的低语、是亲人的倾诉,是童年的遥想、 是民间的歌谣,是农历里的季节,是婉转的鸟鸣,是唐代李义山缠绵的“巴山夜 雨”,是宋朝柳三变萧瑟的“秋风斜雨”,是陆放翁清新的“杏花小雨”,古人 如此,今人也如此。雨声里,我把目光久久地定格在凝重的青瓦之上,看着它们 在故乡的思绪里静静地被雨声浸润 ①雨声敲打着青瓦上的思乡曲,茫茫雨色里,市声繁华,又有谁能掩掉喧嚣的尘 世,看到青瓦上的故乡呢?纵使青瓦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而那记载着前世风雨 的故乡依然清晰,是我们永远的家 ⑩屋头青瓦是谁家?无论在哪里,我敢说,青瓦上的故乡是民国留存的旧照片, 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是最软的乡情,是最硬的风骨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表面上异乡闹市青瓦房和家乡情调相近,实际上缺少大自然青山秀水的背景 缺少故乡的古朴本质等内涵 B.故乡的青瓦房有着与生命相连的生活印迹,与作者血脉相连,让客居异乡的 作者生出浓浓的乡情。 C.作者赋予“青瓦”丰富的内涵,青瓦是故乡的味道,是厚重的历史,是遥远 的乡愁等等 D.本文语言整句与散句结合,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灵动雅致;作者还善于用 典,使文章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如第⑩自然段就运用了大量的典故 5.赏析文中第⑥段画线的句子。(5分)
⑤在江南这一排排青瓦覆盖的老房子里,已经摈弃了民国所有的遗风,已找不到 故乡古村落的封闭和凋残,它把古朴的身影遗落在繁华里,在城市的节奏里呼吸、 生活,除了青瓦本身的年龄和记忆,所有的都融进城市的心跳里。 ⑥雨中的青瓦格外别致,这些城市里的隐士把青衫和旗袍压进箱底,让梅雨的叮 咛慢慢发霉,长出许多思念来,一片青瓦,一块历史,一片浓得化不开的乡愁, 在小巷里弥漫。我想起戴望舒,想起丁香一样的女孩,想起民国的油纸伞,但此 时花开已没了旧人。 ⑦不过,我还是喜欢家乡的青瓦房,没有拘束,可以自由地敞开胸怀,让细细的 炊烟顺着风远行,流浪的身影里,有瘦弱的文人,有迁徙的商旅,有远嫁的红颜, 在这样的青瓦泪里思念着,怀旧着,他们在青瓦覆盖的木格子窗棂边沉吟、思念, 古诗词里的张继、李商隐带着古风,流下了思乡泪水。 ⑧时常,我会把青瓦当做一部旧书,把它当成故乡老家的屋子,在亲切和畅想中 阅读乡愁。我相信很多人都有心中的家园,任何一处青瓦覆盖的老房子都有家乡 的味道,都能生出家的温馨,天南地北,青瓦就是流浪的历史,任何建筑都无法 代替的历史,当然,加上木门边的蓑衣和斗笠、檐下的农具,堂屋里雕花桌案上 的青花瓷坛,案头上的线装书,这些民间的朴实记忆沉淀了一个地方的丰厚底蕴, 我喜欢。 ⑨青瓦也是历史中发黄的名片,它们静静地鱼鳞一样点缀在各个角落,有名的, 没名的,都一样的厚重着,抵达游子的内心深处。如甪直、周庄、鲁镇、凤凰、 木渎、同里、乌镇、西塘、宏村、大理、婺源,院落有乔家大院、李家大院、刘 家大院,大的有古城的城楼,小的有不同时代的县衙,文人雅士里有丰子恺的缘 缘堂;有戏院、有宗祠、有寺庙。总之,那些与青瓦有关的建筑细节,花窗、飞 檐、雕梁和隔扇,早已脱离了一般意义上的建筑点缀,成了一种文化抑或精神上 的指向,指向古典,指向旧梦,幻化出生活的七彩来。 ⑩青瓦上的故乡是遥远的乡愁、是故乡的低语、是亲人的倾诉,是童年的遥想、 是民间的歌谣,是农历里的季节,是婉转的鸟鸣,是唐代李义山缠绵的“巴山夜 雨”,是宋朝柳三变萧瑟的“秋风斜雨”,是陆放翁清新的“杏花小雨”,古人 如此,今人也如此。雨声里,我把目光久久地定格在凝重的青瓦之上,看着它们 在故乡的思绪里静静地被雨声浸润。 ⑪雨声敲打着青瓦上的思乡曲,茫茫雨色里,市声繁华,又有谁能掩掉喧嚣的尘 世,看到青瓦上的故乡呢?纵使青瓦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而那记载着前世风雨 的故乡依然清晰,是我们永远的家。 ⑫屋头青瓦是谁家?无论在哪里,我敢说,青瓦上的故乡是民国留存的旧照片, 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是最软的乡情,是最硬的风骨。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表面上异乡闹市青瓦房和家乡情调相近,实际上缺少大自然青山秀水的背景, 缺少故乡的古朴本质等内涵。 B.故乡的青瓦房有着与生命相连的生活印迹,与作者血脉相连,让客居异乡的 作者生出浓浓的乡情。 C.作者赋予“青瓦”丰富的内涵,青瓦是故乡的味道,是厚重的历史,是遥远 的乡愁等等。 D.本文语言整句与散句结合,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灵动雅致;作者还善于用 典,使文章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如第⑩自然段就运用了大量的典故。 5.赏析文中第⑥段画线的句子。(5 分)
6.在“青瓦听雨”的过程中,作者的情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请概述这一变化, 并作简要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冈野信雄,日本神户的小工匠,30多年来只做一件事:旧书修复。在别 人看来,这件事实在枯燥无味,而冈野信雄乐此不疲,最后做出了奇迹:任何污 损严重、破烂不堪的旧书,只要经过他的手即光复如新,就像施了魔法。 在日本,类似冈野信雄这样的工匠灿若繁星,竹艺、金属网编、蓝染、铁器等, 许多行业都存在一批对自己的工作有着近乎神经质般追求的匠人。他们对自己的 出品几近苛刻,对自己的手艺充满骄傲甚至自负,对自己的工作从无厌倦并永远 追求尽善尽美。如果任凭质量不好的产品流通到市面上,这些日本工匠(多称“职 人”)会将之看成是一种耻辱,与收获多少金钱无关。 德国制造最值得信赖。他们制定的标准严谨至苛刻,他们对细节的固执早已成为 习惯。即使一支铅笔、一把餐勺、一提菜篮,也都彰显着细腻的心思、独到的创 意和恒久的品质。很多人都梦想成就百年品牌,但百年品牌的打造需要全力以赴 对每一处细节的关注、对目标达成的坚持、对科技创新的执著以及对消费者需求 的洞察。如同众多德国百年品牌,凭借精益品质在各自领域一骑绝尘的同时,更 以创新的实践为行业带来深远的影响。这就是工匠精神最完美的诠释,也是基业 长青唯一的道路 培养工匠精神,是从孩子就开始的。我曾经多次到海外游学,你从孩子们的身上, 可以感受到他们快乐的心灵对未来的憧憬,他们的想象力没有被世俗的东西破坏 和束缚。这样的孩子从小没有被沾染上功利心,无论长大成人以后从事的工作是 什么,他们都会倾注精力,认真做好,而不会以功利之心去衡量这份工作是让他 卑微还是能够在人前炫耀。这不正是培养工匠精神的土壤吗? 时寒冰《中国怎样才能培养出工匠精神》 材料二“追求卓越”“创造新鲜事物”,是“工匠精神”的核心。中国有 个词可以与“工匠精神”匹配一一匠心。“匠心”意思是精巧的心思,技艺上的 创造性。有个成语叫“匠心独运”,就是“独创性地运用精巧的心思”。唐人王 士源的《孟浩然集序》说:“文不按古,匠心独妙。”这就是创新。 “匠人”有了初心,不断提升技艺,就有了“匠心”。这就是创新,就是总理说 的“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能够“匠心独运”了,“匠人”就开始成长为 “巨匠”。“匠人”成为“巨匠”的过程,就是几十年如一日,下苦功追求卓越 的过程;“匠人”成为“巨匠”的那一刻,也就吉姆·柯林斯说的,完成从优秀 到卓越的转变。 所以,从现实来说,工匠精神不是让大家只做一个工匠,而是在工作中提升自我, 在工艺、技术、创新、生产和品质等方面完善自己,做大做强。同样,在新时期 的市场环境下,我们的企业也要提升竞争力,赶超国际差距 节选自迟宇宙《什么是真正的“工匠精神”?》 材料三一些作品拼的不是内容质量,而是“策划”和“包装”,更有甚者,抄袭 胡编、搜奇媚俗、善恶不辨,只为博眼球赚银两;一些影视剧唯票房至上,“娱 乐至死”,同质化现象严重,抗日“神剧”、穿越雷剧,一个比一个“惊心” 每年都有不少粗制滥造的新剧拍完就直接“进了库房”。急功近利的浮躁之气 “将就”之风,不仅对文化产品造成了浪费和伤害,更是对整个社会精神生活的 种伤害
6.在“青瓦听雨”的过程中,作者的情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请概述这一变化, 并作简要分析。(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冈野信雄,日本神户的小工匠,30 多年来只做一件事:旧书修复。在别 人看来,这件事实在枯燥无味,而冈野信雄乐此不疲,最后做出了奇迹:任何污 损严重、破烂不堪的旧书,只要经过他的手即光复如新,就像施了魔法。 在日本,类似冈野信雄这样的工匠灿若繁星,竹艺、金属网编、蓝染、铁器等, 许多行业都存在一批对自己的工作有着近乎神经质般追求的匠人。他们对自己的 出品几近苛刻,对自己的手艺充满骄傲甚至自负,对自己的工作从无厌倦并永远 追求尽善尽美。如果任凭质量不好的产品流通到市面上,这些日本工匠(多称“职 人”)会将之看成是一种耻辱,与收获多少金钱无关。 德国制造最值得信赖。他们制定的标准严谨至苛刻,他们对细节的固执早已成为 习惯。即使一支铅笔、一把餐勺、一提菜篮,也都彰显着细腻的心思、独到的创 意和恒久的品质。很多人都梦想成就百年品牌,但百年品牌的打造需要全力以赴: 对每一处细节的关注、对目标达成的坚持、对科技创新的执著以及对消费者需求 的洞察。如同众多德国百年品牌,凭借精益品质在各自领域一骑绝尘的同时,更 以创新的实践为行业带来深远的影响。这就是工匠精神最完美的诠释,也是基业 长青唯一的道路。 培养工匠精神,是从孩子就开始的。我曾经多次到海外游学,你从孩子们的身上, 可以感受到他们快乐的心灵对未来的憧憬,他们的想象力没有被世俗的东西破坏 和束缚。这样的孩子从小没有被沾染上功利心,无论长大成人以后从事的工作是 什么,他们都会倾注精力,认真做好,而不会以功利之心去衡量这份工作是让他 卑微还是能够在人前炫耀。这不正是培养工匠精神的土壤吗? ——时寒冰《中国怎样才能培养出工匠精神》 材料二 “追求卓越”“创造新鲜事物”,是“工匠精神”的核心。中国有一 个词可以与“工匠精神”匹配――匠心。“匠心”意思是精巧的心思,技艺上的 创造性。有个成语叫“匠心独运”,就是“独创性地运用精巧的心思”。唐人王 士源的《孟浩然集序》说:“文不按古,匠心独妙。”这就是创新。 “匠人”有了初心,不断提升技艺,就有了“匠心”。这就是创新,就是总理说 的“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能够“匠心独运”了,“匠人”就开始成长为 “巨匠”。“匠人”成为“巨匠”的过程,就是几十年如一日,下苦功追求卓越 的过程;“匠人”成为“巨匠”的那一刻,也就吉姆•柯林斯说的,完成从优秀 到卓越的转变。 所以,从现实来说,工匠精神不是让大家只做一个工匠,而是在工作中提升自我, 在工艺、技术、创新、生产和品质等方面完善自己,做大做强。同样,在新时期 的市场环境下,我们的企业也要提升竞争力,赶超国际差距。 ——节选自迟宇宙《什么是真正的“工匠精神”?》 材料三一些作品拼的不是内容质量,而是“策划”和“包装”,更有甚者,抄袭 胡编、搜奇媚俗、善恶不辨,只为博眼球赚银两;一些影视剧唯票房至上,“娱 乐至死”,同质化现象严重,抗日“神剧”、穿越雷剧,一个比一个“惊心”, 每年都有不少粗制滥造的新剧拍完就直接“进了库房”。急功近利的浮躁之气、 “将就”之风,不仅对文化产品造成了浪费和伤害,更是对整个社会精神生活的 一种伤害
个拥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会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 粹;少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少 些粗制滥造,多一些优品精品。希望我们的文艺工作者“铁肩担道义,妙手著 文章”,领风气之先,塑“工匠精神”,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 好中国精神,凝聚起中国力量,创作出更多为人民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 刘泉《文艺也应弘扬“工匠精神”》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主要内容为体现“工匠精神”的具体事例,兼有评论,而材料二和材 料三则均为对“工匠精神”的理性分析和评论。 B.材料二认为“工匠精神”的核心是追求卓越与创新,“工匠精神”可以使人 在工作中提升与完善自我。 C.材料三深入挖掘“工匠精神”在文化领域的深刻意义,拥有踏实、专注、持 之以恒等精神品质,才能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 D.三则材料从各个方面对“工匠精神”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具有很强的现实意 义,为行业发展乃至中国社会提供了正能量。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5分 A.材料一认为“工匠精神”的培养需要让孩子从小远离功利之心,这是对材料 二中“初心”这个概念最好的诠释。 B.创新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各行各业都需要它,但创新并不意味着可以为 所欲为,比如不断打破底线的穿越雷剧。 C.三则材料都说出粗制滥造的文艺作品是“工匠精神”缺失的典型代表,这说 明我们在任何工作中都要像日本工匠那样追求尽善尽美。 D.“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神,它不是让大家只去做工匠,也不要求我们一定要 像日本工匠那样一辈子只做一件事,而是在工作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 E.中国古人提到的“匠心”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工匠精神”,它体现着中 国文人对心思精巧、技艺创新的重视。 9.根据材料二,你是如何看待“优秀”与“卓越”两者之间关系的?请结合材 料一相关事例简要分析。(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沈炯,字礼明,吴兴武康人也。炯少有隽才,为当时所重。景之难,吴郡太守袁 君正入援京师,以炯监郡。京城陷,景将宋子仙据吴兴,遣使召炯,委以书记之 任。炯固辞以疾,子仙怒,命斩之。炯解衣将就戮,碍于路间桑树,乃更牵往他 所,或遽救之,仅而获免。子仙爱其才,终逼之令掌书记。及子仙为王僧辩所败, 僧辩素闻其名,于军中购得之,酬所获者铁钱十万,自是羽檄军书皆出于炯。及 简文遇害,四方岳牧皆上表于江陵劝进,僧辩令炯制表,其文甚工,当时莫有逮 者。髙祖南下与僧辩会于白茅湾登坛设盟炯为其文及侯景东奔至吴郡获炯妻虞氏 子行简并杀之炯弟携其母逃而获免。侯景平,梁元帝愍其妻子婴戮,特封原乡县 侯,邑五百户。僧辩为司徒,以炯为从事中郎。梁元帝征为给事黄门侍郎,领尚 书左丞。荆州陷,为西魏所虏,魏人甚礼之,授炯仪同三司。炯以母老在东,恒 思归国,恐魏人爱其文才而留之,恒闭门却扫,无所交游。时有文章,随即弃毁 不令流布。尝独行经汉武通天台,为表奏之,陈己思归之意。奏讫,其夜炯梦见 有宫禁之所,兵卫甚严,炯便以情事陈诉,闻有人言:“甚不惜放卿还,几时可
一个拥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会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 粹;少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少 一些粗制滥造,多一些优品精品。希望我们的文艺工作者“铁肩担道义,妙手著 文章”,领风气之先,塑“工匠精神”,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 好中国精神,凝聚起中国力量,创作出更多为人民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 ——刘泉《文艺也应弘扬“工匠精神”》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材料一主要内容为体现“工匠精神”的具体事例,兼有评论,而材料二和材 料三则均为对“工匠精神”的理性分析和评论。 B.材料二认为“工匠精神”的核心是追求卓越与创新,“工匠精神”可以使人 在工作中提升与完善自我。 C.材料三深入挖掘“工匠精神”在文化领域的深刻意义,拥有踏实、专注、持 之以恒等精神品质,才能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 D.三则材料从各个方面对“工匠精神”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具有很强的现实意 义,为行业发展乃至中国社会提供了正能量。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5 分) A.材料一认为“工匠精神”的培养需要让孩子从小远离功利之心,这是对材料 二中“初心”这个概念最好的诠释。 B.创新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各行各业都需要它,但创新并不意味着可以为 所欲为,比如不断打破底线的穿越雷剧。 C.三则材料都说出粗制滥造的文艺作品是“工匠精神”缺失的典型代表,这说 明我们在任何工作中都要像日本工匠那样追求尽善尽美。 D.“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神,它不是让大家只去做工匠,也不要求我们一定要 像日本工匠那样一辈子只做一件事,而是在工作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 E.中国古人提到的“匠心”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工匠精神”,它体现着中 国文人对心思精巧、技艺创新的重视。 9.根据材料二,你是如何看待“优秀”与“卓越”两者之间关系的?请结合材 料一相关事例简要分析。(4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沈炯,字礼明,吴兴武康人也。炯少有隽才,为当时所重。景之难,吴郡太守袁 君正入援京师,以炯监郡。京城陷,景将宋子仙据吴兴,遣使召炯,委以书记之 任。炯固辞以疾,子仙怒,命斩之。炯解衣将就戮,碍于路间桑树,乃更牵往他 所,或遽救之,仅而获免。子仙爱其才,终逼之令掌书记。及子仙为王僧辩所败, 僧辩素闻其名,于军中购得之,酬所获者铁钱十万,自是羽檄军书皆出于炯。及 简文遇害,四方岳牧皆上表于江陵劝进,僧辩令炯制表,其文甚工,当时莫有逮 者。高祖南下与僧辩会于白茅湾登坛设盟炯为其文及侯景东奔至吴郡获炯妻虞氏 子行简并杀之炯弟携其母逃而获免。侯景平,梁元帝愍其妻子婴戮,特封原乡县 侯,邑五百户。僧辩为司徒,以炯为从事中郎。梁元帝征为给事黄门侍郎,领尚 书左丞。荆州陷,为西魏所虏,魏人甚礼之,授炯仪同三司。炯以母老在东,恒 思归国,恐魏人爱其文才而留之,恒闭门却扫,无所交游。时有文章,随即弃毁, 不令流布。尝独行经汉武通天台,为表奏之,陈己思归之意。奏讫,其夜炯梦见 有宫禁之所,兵卫甚严,炯便以情事陈诉,闻有人言:“甚不惜放卿还,几时可
至。”少日,便与王克等并获东归。高祖受禅,加通直散骑常侍,中丞如故。以 母老表请归养,诏不许。文帝嗣位,又表乞归。诏答曰:“寻敕所由,相迎尊累 使卿公私得所,并无废也。”初,高祖尝称炯宜居王佐,军国大政,多预谋谟 文帝又重其才用,欲宠贵之。会王琳入寇大雷,留异拥据东境,帝欲使炯因是立 功,乃解中丞,加明威将军,遣还乡里,收合徒众。以疾卒于吴中,时年五十九。 文帝闻之,即日举哀,并遣吊祭,赠侍中,谥曰恭子 (节选自《南史.沈炯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祖南下/与僧辩会于白茅湾/登坛设盟/炯为其文/及侯景东奔至吴郡获炯/ 妻虞氏/子行简并杀之/炯弟携其母逃而获免 B.高祖南下/与僧辩会于白茅湾/登坛设盟/炯为其文/及侯景东奔至吴郡/获炯妻 虞氏子行简/并杀之/炯弟携其母逃而获免 C.高祖南下与僧辩会/于白茅湾登坛设盟/炯为其文及侯景/东奔至吴郡/获炯妻 虞氏子行简/并杀之/炯弟携其母逃而获免 D.高祖南下与僧辩会/于白茅湾/登坛设盟/炯为其文/及侯景东奔至吴郡获炯/ 妻虞氏/子行简并杀之/炯弟携其母逃而获免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坛,指古代举行祭祀、誓师等大典,用土和石筑的高台;也指僧道进行宗教 活动的场所。文中的“坛”为誓师的高台。 B.受禅,是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后来中国的王朝更替,也 有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的 C.诏,天子下达臣属的文体,始于秦始皇,终于清朝,是一种命令文体。按内 容分为即位诏、遗诏等,按形式分为手诏、口诏等。 D.尊累,古代对他人家属的敬称,文中指沈炯的母亲。古代对他人母亲的敬称 还有“令堂”“尊堂”“家慈”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沈炯一身正气,视死如归。侯景之难时,他不受宋子仙高官的利诱和死亡的 威胁,最终感动了宋子仙,得以保全性命 B.沈炯善写文章,文才斐然。王僧辩打败宋子仙后悬赏重金寻找沈炯,后来王 僧辩所需文书都出自沈炯之手。 C.沈炯为人孝顺,思念故土。他被西魏俘获期间,曾经行经汉武帝通天台,亲 自写奏章启奏,表达了自己希望回国的愿望。 D.沈炯深得陈文帝的信任,为了解除王琳、留异的威胁,文帝派沈炯回乡招募 军队,但事情没有结果,沈炯便病故了。 13.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恒闭门却扫,无所交游。时有文章,随即弃毁,不令流布。(5分) (2)军国大政,多预谋谟,文帝又重其才用,欲宠贵之。(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鹧鸪天.兰溪①舟中韩澆 雨湿西风水面烟。一巾华发上溪船。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寻 浊酒,试吟篇。避人鸥鹭更翩翩。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 【注】①兰溪:位于浙江省中西部,地处钱塘江中游。 14.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至。”少日,便与王克等并获东归。高祖受禅,加通直散骑常侍,中丞如故。以 母老表请归养,诏不许。文帝嗣位,又表乞归。诏答曰:“寻敕所由,相迎尊累, 使卿公私得所,并无废也。”初,高祖尝称炯宜居王佐,军国大政,多预谋谟, 文帝又重其才用,欲宠贵之。会王琳入寇大雷,留异拥据东境,帝欲使炯因是立 功,乃解中丞,加明威将军,遣还乡里,收合徒众。以疾卒于吴中,时年五十九。 文帝闻之,即日举哀,并遣吊祭,赠侍中,谥曰恭子。 (节选自《南史.沈炯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高祖南下/与僧辩会于白茅湾/登坛设盟/炯为其文/及侯景东奔至吴郡获炯/ 妻虞氏/子行简并杀之/炯弟携其母逃而获免 B.高祖南下/与僧辩会于白茅湾/登坛设盟/炯为其文/及侯景东奔至吴郡/获炯妻 虞氏子行简/并杀之/炯弟携其母逃而获免 C.高祖南下与僧辩会/于白茅湾登坛设盟/炯为其文及侯景/东奔至吴郡/获炯妻 虞氏子行简/并杀之/炯弟携其母逃而获免 D.高祖南下与僧辩会/于白茅湾/登坛设盟/炯为其文/及侯景东奔至吴郡获炯/ 妻虞氏/子行简并杀之/炯弟携其母逃而获免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坛,指古代举行祭祀、誓师等大典,用土和石筑的高台;也指僧道进行宗教 活动的场所。文中的“坛”为誓师的高台。 B.受禅,是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后来中国的王朝更替,也 有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的。 C.诏,天子下达臣属的文体,始于秦始皇,终于清朝,是一种命令文体。按内 容分为即位诏、遗诏等,按形式分为手诏、口诏等。 D.尊累,古代对他人家属的敬称,文中指沈炯的母亲。古代对他人母亲的敬称 还有“令堂”“尊堂”“家慈”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沈炯一身正气,视死如归。侯景之难时,他不受宋子仙高官的利诱和死亡的 威胁,最终感动了宋子仙,得以保全性命。 B.沈炯善写文章,文才斐然。王僧辩打败宋子仙后悬赏重金寻找沈炯,后来王 僧辩所需文书都出自沈炯之手。 C.沈炯为人孝顺,思念故土。他被西魏俘获期间,曾经行经汉武帝通天台,亲 自写奏章启奏,表达了自己希望回国的愿望。 D.沈炯深得陈文帝的信任,为了解除王琳、留异的威胁,文帝派沈炯回乡招募 军队,但事情没有结果,沈炯便病故了。 13.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恒闭门却扫,无所交游。时有文章,随即弃毁,不令流布。(5 分) (2)军国大政,多预谋谟,文帝又重其才用,欲宠贵之。(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4~15 题。 鹧鸪天.兰溪①舟中 韩淲 雨湿西风水面烟。一巾华发上溪船。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 寻 浊酒,试吟篇。避人鸥鹭更翩翩。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 【注】①兰溪:位于浙江省中西部,地处钱塘江中游。 14.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此词写作者舟行水上之所见所感,是一首清新俊逸的山水词,作者以清幽淡 静之笔,写出了闲情逸致之趣。 B.上片首句描绘了一幅兰溪烟雨图,细雨湿秋风,溪面一片烟,朦胧的溪面, 朦胧的烟雨,渲染了一种凄苦冷寂的氛围。 C.“帆迎……复圆”二句为写山色水容妙句,山色来还去,滩痕散复圆,以动 写静,静中有动,充满意趣 D.下片前三句写舟中之人欲饮酒吟诗,自得其乐,江上鸥鹭翩翩飞翔,无拘无 束,虚实相生,有物我两忘之古意。 E.结笔二句,一气贯成,写顺流而下,船行速度之快,将梦境与现境打成一片 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心情。 15.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试结合全词进行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运用刘义隆轻率举兵北伐而失败的 典故反对冒进的语句 是 (2)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写征人想家又不甘无功而返的句子 是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弘一法师皈依佛门后,深恐掉入名利陷阱,他律己极严,自书“不为自己求安 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偈句,其光风霁月的怀抱历历可见。 ②勒索病毒全球大面积爆发,攻击各国政府、学校、医院的网络,说其造成了不 可估量的损失绝不是危言耸听 ③最近出版的长篇小说《雪莲花开》通过对藏族姑娘卓玛的人生历程的叙述,表 现了她鲜明的民族性格和一言九鼎的诚信精神 ④张教授对网络语言不仅不赞一词,反而苛评有加。他认为这不仅无助于学生语 言素养的提高,而且对汉语的规范化发展极为不利。 ⑤7月21日,我们在迁西见到魏淑敏亲手写给该县党史办的回忆材料,她的父 亲魏楚波毁家纾难、一心抗战的事迹让人深感震撼 ⑥天寒地冻、滴水成冰的季节终于过去,春天在大家的盼望中姗姗而来,到处都 涣然冰释,生机勃勃 A.①③④B.①②⑤C.②④⑥D.③⑤⑥ 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中国职业教育界现在有一个重要的共识,即要想把职业教育搞好,一定要推 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而集团化办学是重要的手段。 B.在国际金融活动日益频繁的今天,美国金融和经济的稳定不仅有利于世界经 济的复苏,而且有利于美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C.台湾有关方面公布的救灾物资需求,中台办正在积极准备相关的救灾物资, 为台湾同胞救灾和灾生重建提供各种必要援助 D.周小川强调运用数字技术为社区和偏远地区金融服务,鼓励科技类企业提供 技术支持,逐步完善贫穷偏远地区的金融状况。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此词写作者舟行水上之所见所感,是一首清新俊逸的山水词,作者以清幽淡 静之笔,写出了闲情逸致之趣。 B.上片首句描绘了一幅兰溪烟雨图,细雨湿秋风,溪面一片烟,朦胧的溪面, 朦胧的烟雨,渲染了一种凄苦冷寂的氛围。 C.“帆迎……复圆”二句为写山色水容妙句,山色来还去,滩痕散复圆,以动 写静,静中有动,充满意趣。 D.下片前三句写舟中之人欲饮酒吟诗,自得其乐,江上鸥鹭翩翩飞翔,无拘无 束,虚实相生,有物我两忘之古意。 E.结笔二句,一气贯成,写顺流而下,船行速度之快,将梦境与现境打成一片, 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心情。 15.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试结合全词进行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5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 分) (1)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运用刘义隆轻率举兵北伐而失败的 典故反对冒进的语句 是: , , 。 (2)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写征人想家又不甘无功而返的句子 是: , 。 第Ⅱ卷(表达题,共 80 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 分) ①弘一法师皈依佛门后,深恐掉入名利陷阱,他律己极严,自书“不为自己求安 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偈句,其光风霁月的怀抱历历可见。 ②勒索病毒全球大面积爆发,攻击各国政府、学校、医院的网络,说其造成了不 可估量的损失绝不是危言耸听。 ③最近出版的长篇小说《雪莲花开》通过对藏族姑娘卓玛的人生历程的叙述,表 现了她鲜明的民族性格和一言九鼎的诚信精神。 ④张教授对网络语言不仅不赞一词,反而苛评有加。他认为这不仅无助于学生语 言素养的提高,而且对汉语的规范化发展极为不利。 ⑤7 月 21 日,我们在迁西见到魏淑敏亲手写给该县党史办的回忆材料,她的父 亲魏楚波毁家纾难、一心抗战的事迹让人深感震撼。 ⑥天寒地冻、滴水成冰的季节终于过去,春天在大家的盼望中姗姗而来,到处都 涣然冰释,生机勃勃。 A.①③④B.①②⑤C.②④⑥D.③⑤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A.中国职业教育界现在有一个重要的共识,即要想把职业教育搞好,一定要推 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而集团化办学是重要的手段。 B.在国际金融活动日益频繁的今天,美国金融和经济的稳定不仅有利于世界经 济的复苏,而且有利于美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C.台湾有关方面公布的救灾物资需求,中台办正在积极准备相关的救灾物资, 为台湾同胞救灾和灾生重建提供各种必要援助。 D.周小川强调运用数字技术为社区和偏远地区金融服务,鼓励科技类企业提供 技术支持,逐步完善贫穷偏远地区的金融状况。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 分)
A.特邀您作为嘉宾莅临我校校园戏剧节,相信您会有幸观赏到最具特色的演出, 敬候您的光临。 B.天气炎热,同学非要请我吃冰淇淋,我只好笑纳了。 C.这篇文章是我刚完成的,无论观点还是文字都不够成熟,请您不吝赐教。 D.我从报纸上拜读了贵公司招聘人才的广告,今天惠顾了贵公司的网站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 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所谓“字如其人”,写字既体现了一种精神状态,① 历 史上多有依人品论书品的论点。汉人认为品评书法首先要品评一下书者。受人尊 敬的王羲之、颜真卿都是正面色彩极强的形象,他们刚正阳光的人格魅力 ② 而曾经当过贰臣的王铎和赵孟颓,则显然不能够如前者那 样为所有书法爱好者所崇敬倾心,毋庸深究他们书艺上的高低,单就人格的高下 而言则强弱胜负已判矣。可见③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 分) 沙子一直是国际畅销品,所以它被广泛使用。据了解,和印度邻近的孟加拉国, 绝大部分沙子依靠进口,这是因为沙漠中的沙子不适合当作建筑材料,迪拜,卡 塔尔等一些沙漠地区的国家看到孟加拉国这样做,也加入了沙子进口国的行列 另一方面,新科技的发展加剧了全球采沙热,这导致了制作太阳能电池所需要的 硅来自石英砂。如果不加以节制,沙子早晩就会成国稀缺品。要知道,河流、风 在旅途中打磨石块、剥离山体,然后将岩石转变为沙子,整个过程是非常漫长的 ①不是因为沙子一直是国际畅销品,所以它才被广泛使用。 四、写作(60分) 22.请根据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有人说:这世界上可怕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 有人说:应该天不怕,地不怕,什么都不怕 也有人说:如果什么都不怕,反而更可怕。 以上看法引发了你哪些联想与思考?请选取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答案 语文参考答案 1.A(由原文第一段第一句可知,“官德的主导性、示范性和高层次”是官德 作为一种主体性道德的具体表现,而非条件或原因。因此A项说法错误。B.C.D 三项作为正确选项,B项信息来源于原文第一段的第二句与第三句,C项信息来 源于原文第一段的最后一句,D项信息来源于原文第二段的第二句。) 2.A(A项对应原文第二段,第一个分句的主语是“领导干部的道德取向” 第二个分句承前省略主语,原句为“领导干部的首先取向具有社会道德建设其他 内容无法相提并论的强烈示范效应”,与原文第二段末尾的句子意思不符,应在 “具有”前加主语“官德建设取得的成效”。B.C.D三项作为正确选项,B项
A.特邀您作为嘉宾莅临我校校园戏剧节,相信您会有幸观赏到最具特色的演出, 敬候您的光临。 B.天气炎热,同学非要请我吃冰淇淋,我只好笑纳了。 C.这篇文章是我刚完成的,无论观点还是文字都不够成熟,请您不吝赐教。 D.我从报纸上拜读了贵公司招聘人才的广告,今天惠顾了贵公司的网站。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 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所谓“字如其人”,写字既体现了一种精神状态,① 。历 史上多有依人品论书品的论点。汉人认为品评书法首先要品评一下书者。受人尊 敬的王羲之、颜真卿都是正面色彩极强的形象,他们刚正阳光的人格魅力, ② 。而曾经当过贰臣的王铎和赵孟颓,则显然不能够如前者那 样为所有书法爱好者所崇敬倾心,毋庸深究他们书艺上的高低,单就人格的高下 而言则强弱胜负已判矣。可见③ 。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 分) 沙子一直是国际畅销品,所以它被广泛使用。据了解,和印度邻近的孟加拉国, 绝大部分沙子依靠进口,这是因为沙漠中的沙子不适合当作建筑材料,迪拜,卡 塔尔等一些沙漠地区的国家看到孟加拉国这样做,也加入了沙子进口国的行列。 另一方面,新科技的发展加剧了全球采沙热,这导致了制作太阳能电池所需要的 硅来自石英砂。如果不加以节制,沙子早晚就会成国稀缺品。要知道,河流、风 在旅途中打磨石块、剥离山体,然后将岩石转变为沙子,整个过程是非常漫长的。 ①不是因为沙子一直是国际畅销品,所以它才被广泛使用。 ② ③ 四、写作(60 分) 22.请根据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 分) 有人说:这世界上可怕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 有人说:应该天不怕,地不怕,什么都不怕。 也有人说:如果什么都不怕,反而更可怕。 以上看法引发了你哪些联想与思考?请选取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答案 语文参考答案 1.A (由原文第一段第一句可知,“官德的主导性、示范性和高层次”是官德 作为一种主体性道德的具体表现,而非条件或原因。因此 A 项说法错误。B.C.D 三项作为正确选项,B 项信息来源于原文第一段的第二句与第三句,C 项信息来 源于原文第一段的最后一句,D 项信息来源于原文第二段的第二句。) 2.A (A 项对应原文第二段,第一个分句的主语是“领导干部的道德取向”, 第二个分句承前省略主语,原句为“领导干部的首先取向具有社会道德建设其他 内容无法相提并论的强烈示范效应”,与原文第二段末尾的句子意思不符,应在 “具有”前加主语“官德建设取得的成效”。B.C.D 三项作为正确选项,B 项
信息来源于原文第三段的第三句,C项信息来源于原文第三段的第一句,D项信 息来源于原文第三段的第四句到段末。) 3.C(C项颠倒因果。由原文第三段第二句可知,因为“在中国传统道德中, 政治和道德是融为一体的”所以“中国古代一些思想家把德治、政德看作了是国 家兴亡的重大问题”。A.B.D三项作为正确选项,A项信息来源于原文第一段 的第一、二句,B项信息来源于原文第一段的第五句到第七句,D项信息来源ˉ 第三段) 4.D(第⑩自然段主要是运用排比,排比中有部分引用,没有运用典故。) 5.①运用比喻,把“青瓦”比作“城市里的隐士”,又以“青衫”“旗袍”借 喻青瓦古朴的身影,“隐士把青衫和旗袍压进箱底”生动地写出了青瓦融入城市 的繁华,不再古朴、封闭、凋残。②“梅雨的叮咛”用了拟人的手法,引出青瓦 承载的乡愁和历史情味,生动形象,也引发了作者的思念之情。 6.情感变化:前半部分作者流露出了幸福快乐之情,而结尾处青瓦听雨,作者 流露出了沉重、忧郁和惆怅之情。①“青瓦听雨”幸福快乐是因为眼前的“情 调”和家乡“如此相近”,使思乡之心得到慰藉,所以,“内心殷实,充盈着幸 福和快乐”。②文章结尾处,作者由眼前的“青瓦听雨”,联想到了“乡愁”这 永恒的命题,“乡愁”深沉、厚重,让心情也因此沉重、忧郁和惆怅。③这 变化是由眼前感性的快乐上升到对“乡愁”这一沉重话题的理性思考。 7.A(“材料二和材料三则均为对‘工匠精神’的理性分析和评论”说法错误。) 8.BD(答对一项给3分,两项给5分。A项,材料二中“初心”是指做工匠的 初衷、最初的原因。不是指孩子的心思。C项,“三则材料都说出粗制滥造的文 艺作品是‘工匠精神’缺失的典型代表”说法错误,只有第三则材料说“粗制滥 造的文艺作品是‘工匠精神’缺失的典型代表”。“说明我们在任何工作中都要 像日本工匠那样追求尽善尽美”于文无据。E项,“体现着中国文人对心思精巧 技艺创新的重视”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二,应该是中国“匠人”对心思精巧、技 艺创新的重视。) 9.(1)关系:两者是辩证关系。优秀是卓越的基础条件,卓越是优秀的升华。 (2)分析:优秀技能是基础,尽善尽美的品质是升华;标准苛刻关注细节是基 础,精益求精,百年品牌的卓越追求是升华。 ①日本工匠的奇迹来自于他们优秀的工艺技能;同时他们追求尽善尽美,执着于 职人荣誉,这种卓越的品质让他们跨越优秀,最终创造奇迹。 ②德国制造基业长青始于他们标准苛刻,关注细节的优秀品质:同时,德国人精 益求精,梦想成就百年品牌,这种卓越的品质,让他们在各领域一骑绝尘。 10.B 11.D(古代对他人母亲的尊称中“家慈”有误,“家慈”是在别人前面对自己 母亲的谦称。) 12.A(“最终感动了宋子仙,得以保全性命”错,沈炯得以活命是因为宋子仙 准备在另一处杀他时,有人救了他。) 13.(1)(沈炯)总是闭门谢客,(与外界)无任何交往。(沈炯)时常写些 文章,随即毁掉,不让流传。 2)军政大事,(沈炯)大多参与谋划,文帝又重视他的才学,想让他得到荣 华富贵。 14.BD(答对一项给3分,两项给5分。B项,“凄苦冷寂”不恰当。D项,无 “虚实相生”的手法。)
信息来源于原文第三段的第三句,C 项信息来源于原文第三段的第一句,D 项信 息来源于原文第三段的第四句到段末。) 3.C (C 项颠倒因果。由原文第三段第二句可知,因为“在中国传统道德中, 政治和道德是融为一体的”所以“中国古代一些思想家把德治、政德看作了是国 家兴亡的重大问题”。A.B.D 三项作为正确选项,A 项信息来源于原文第一段 的第一、二句,B 项信息来源于原文第一段的第五句到第七句,D 项信息来源于 第三段) 4.D (第⑩自然段主要是运用排比,排比中有部分引用,没有运用典故。) 5.①运用比喻,把“青瓦”比作“城市里的隐士”,又以“青衫”“旗袍”借 喻青瓦古朴的身影,“隐士把青衫和旗袍压进箱底”生动地写出了青瓦融入城市 的繁华,不再古朴、封闭、凋残。②“梅雨的叮咛”用了拟人的手法,引出青瓦 承载的乡愁和历史情味,生动形象,也引发了作者的思念之情。 6.情感变化:前半部分作者流露出了幸福快乐之情,而结尾处青瓦听雨,作者 流露出了沉重、忧郁和惆怅之情。①“青瓦听雨”幸福快乐是因为眼前的“情 调”和家乡“如此相近”,使思乡之心得到慰藉,所以,“内心殷实,充盈着幸 福和快乐”。②文章结尾处,作者由眼前的“青瓦听雨”,联想到了“乡愁”这 一永恒的命题,“乡愁”深沉、厚重,让心情也因此沉重、忧郁和惆怅。③这一 变化是由眼前感性的快乐上升到对“乡愁”这一沉重话题的理性思考。 7.A (“材料二和材料三则均为对‘工匠精神’的理性分析和评论”说法错误。) 8.BD (答对一项给 3 分,两项给 5 分。A 项,材料二中“初心”是指做工匠的 初衷、最初的原因。不是指孩子的心思。C 项,“三则材料都说出粗制滥造的文 艺作品是‘工匠精神’缺失的典型代表”说法错误,只有第三则材料说“粗制滥 造的文艺作品是‘工匠精神’缺失的典型代表”。“说明我们在任何工作中都要 像日本工匠那样追求尽善尽美”于文无据。E 项,“体现着中国文人对心思精巧、 技艺创新的重视”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二,应该是中国“匠人”对心思精巧、技 艺创新的重视。) 9.(1)关系:两者是辩证关系。优秀是卓越的基础条件,卓越是优秀的升华。 (2)分析:优秀技能是基础,尽善尽美的品质是升华;标准苛刻关注细节是基 础,精益求精,百年品牌的卓越追求是升华。 ①日本工匠的奇迹来自于他们优秀的工艺技能;同时他们追求尽善尽美,执着于 职人荣誉,这种卓越的品质让他们跨越优秀,最终创造奇迹。 ②德国制造基业长青始于他们标准苛刻,关注细节的优秀品质;同时,德国人精 益求精,梦想成就百年品牌,这种卓越的品质,让他们在各领域一骑绝尘。 10.B 11.D (古代对他人母亲的尊称中“家慈”有误,“家慈”是在别人前面对自己 母亲的谦称。) 12.A (“最终感动了宋子仙,得以保全性命”错,沈炯得以活命是因为宋子仙 准备在另一处杀他时,有人救了他。) 13.(1)(沈炯)总是闭门谢客,(与外界)无任何交往。(沈炯)时常写些 文章,随即毁掉,不让流传。 (2)军政大事,(沈炯)大多参与谋划,文帝又重视他的才学,想让他得到荣 华富贵。 14.BD (答对一项给 3 分,两项给 5 分。B 项,“凄苦冷寂”不恰当。D 项,无 “虚实相生”的手法。)
15.①享受人与自然相融的和谐之美。“华发”可见词人已届年老,然兴致盎然, “帆迎”“橹破”写出词人与大自然的契合 ②面对时空变迁、世易时移的泰然、洒脱之情(或抒发对人生、世事变化迅疾, 难以预测、把握的感慨)。末二句写半夜才梦到钱塘,醒来钱塘美景已在眼前, 梦与现实相融于一体,隐约可见出词人自在愉悦之情 16.(1)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2)浊酒一杯家万里蔫然未勒归无计 17.B(①光风霁月:形容雨过天晴时万物明净的景象。也比喻开阔的胸襟和心 地。使用正确。②危言耸听:故意说吓人的话使听的人吃惊。使用正确。③一言 九鼎:一句话抵得上九鼎重。比喻说话力量大,能起很大作用。不能形容“诚信 精神”。④不赞一词:一句话也不说。不合语境。⑤毁家纾难:捐献所有家产, 帮助国家减轻困难。使用正确。⑥涣然冰释:形容疑虑、误会、隔阂等完全消除。 望文生义。) 18.A(B项,语序不当,应先说“有利于美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后说“有 利于世界经济的复苏”。C项,句式杂糅,可在“台湾有关方面”前加“根据” D项,“完善……状况”搭配不当,改为“改善……状况”。) 19.C(A项,“有幸”是谦辞,不能用于主办方对嘉宾说。B项,“笑纳”应 该是请别人接受。D项,“惠顾”,对象运用错误,欢迎客人光临时用惠顾。) 20.①也透露着一种人格品性 ②为他们的书法作品锦上添花 ③书法和书法家的人格有密切关系 21.②不是一些沙漠地区的国家看到孟加拉国这样做,也加入了沙子进口国的行 ③不是新科技的发展导致了制作太阳能电池所需要的硅来自石英砂。 22.本题可以从三个不同的角度立意 ①从“这世界上可怕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这句话出发,可以写人应有敬畏之 心 ②“应该天不怕,地不怕,什么都不怕”则强调人应有勇敢无畏之心 ③“应该有所怕,有所不怕”则应辩证地看待“怕”与“不怕”的关系 【参考译文】 沈炯少时才智出众,为当世所推重。侯景发动叛乱,吴郡太守袁君正援助京师 让沈炯监郡,京城陷落,侯景将领宋子仙据守吴兴,遣使臣召沈炯,委以书记之 职。沈炯称病坚决推辞,子仙大怒,下令斩他.沈炯脱衣就戮,因路间桑树碍事, 便牵移他处,有人及时救他,沈炯才获免。子仙惜爱其才,最后逼迫他任掌书记。 子仙被王僧辩击败后,僧辩素闻其名,在军中悬赏找到他,僧辩给找到他者铁钱 十万,从此军中有关征召、声讨等军用文书都出自沈炯之手。简文帝被杀后,地 方百官都上表江陵,劝萧绎即位,僧辩令沈炯写奏表,表文辞精深,当时没人与 他匹敌。髙祖率兵南下,与僧辩在白茅湾会师,于是登坛立盟誓,沈炯撰写盟文, 侯景东逃至吴郡,捉到沈炯的妻子虞氏,儿子沈行简,都被杀,沈炯的弟弟带着 老母出逃获救。侯景乱平,梁元帝怜悯他妻儿都遭杀害,特封为原乡县侯,食邑 五百户。僧辩任司徒时,以沈炯为从事中郎。梁元帝召他任给事黄门侍郎,兼尚 书左丞。荆州陷落,沈炯被西魏虏获,魏人以厚礼相待,授炯仪同三司。沈炯因 老母在东土,常想归国,又担心西魏人惜爱其才而挽留他,总是闭门谢客,无任 何交往。沈炯时常写些文章,随即毁掉,不让流传。他曾独自行经汉武帝通天台
15.①享受人与自然相融的和谐之美。“华发”可见词人已届年老,然兴致盎然, “帆迎”“橹破”写出词人与大自然的契合。 ②面对时空变迁、世易时移的泰然、洒脱之情(或抒发对人生、世事变化迅疾, 难以预测、把握的感慨)。末二句写半夜才梦到钱塘,醒来钱塘美景已在眼前, 梦与现实相融于一体,隐约可见出词人自在愉悦之情。 16.(1)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2)浊酒一杯家万里 蔫然未勒归无计 17.B (①光风霁月:形容雨过天晴时万物明净的景象。也比喻开阔的胸襟和心 地。使用正确。②危言耸听:故意说吓人的话使听的人吃惊。使用正确。③一言 九鼎:一句话抵得上九鼎重。比喻说话力量大,能起很大作用。不能形容“诚信 精神”。④不赞一词:一句话也不说。不合语境。⑤毁家纾难:捐献所有家产, 帮助国家减轻困难。使用正确。⑥涣然冰释:形容疑虑、误会、隔阂等完全消除。 望文生义。) 18.A (B 项,语序不当,应先说“有利于美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后说“有 利于世界经济的复苏”。C 项,句式杂糅,可在“台湾有关方面”前加“根据”。 D 项,“完善……状况”搭配不当,改为“改善……状况”。) 19.C (A 项,“有幸”是谦辞,不能用于主办方对嘉宾说。B 项,“笑纳”应 该是请别人接受。D 项,“惠顾”,对象运用错误,欢迎客人光临时用惠顾。) 20.①也透露着一种人格品性 ②为他们的书法作品锦上添花 ③书法和书法家的人格有密切关系 21.②不是一些沙漠地区的国家看到孟加拉国这样做,也加入了沙子进口国的行 列。 ③不是新科技的发展导致了制作太阳能电池所需要的硅来自石英砂。 22.本题可以从三个不同的角度立意: ①从“这世界上可怕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这句话出发,可以写人应有敬畏之 心; ②“应该天不怕,地不怕,什么都不怕”则强调人应有勇敢无畏之心; ③“应该有所怕,有所不怕”则应辩证地看待“怕”与“不怕”的关系。 【参考译文】 沈炯少时才智出众,为当世所推重。侯景发动叛乱,吴郡太守袁君正援助京师, 让沈炯监郡,京城陷落,侯景将领宋子仙据守吴兴,遣使臣召沈炯,委以书记之 职。沈炯称病坚决推辞,子仙大怒,下令斩他.沈炯脱衣就戮,因路间桑树碍事, 便牵移他处,有人及时救他,沈炯才获免。子仙惜爱其才,最后逼迫他任掌书记。 子仙被王僧辩击败后,僧辩素闻其名,在军中悬赏找到他,僧辩给找到他者铁钱 十万,从此军中有关征召、声讨等军用文书都出自沈炯之手。简文帝被杀后,地 方百官都上表江陵,劝萧绎即位,僧辩令沈炯写奏表,表文辞精深,当时没人与 他匹敌。高祖率兵南下,与僧辩在白茅湾会师,于是登坛立盟誓,沈炯撰写盟文, 侯景东逃至吴郡,捉到沈炯的妻子虞氏,儿子沈行简,都被杀,沈炯的弟弟带着 老母出逃获救。侯景乱平,梁元帝怜悯他妻儿都遭杀害,特封为原乡县侯,食邑 五百户。僧辩任司徒时,以沈炯为从事中郎。梁元帝召他任给事黄门侍郎,兼尚 书左丞。荆州陷落,沈炯被西魏虏获,魏人以厚礼相待,授炯仪同三司。沈炯因 老母在东土,常想归国,又担心西魏人惜爱其才而挽留他,总是闭门谢客,无任 何交往。沈炯时常写些文章,随即毁掉,不让流传。他曾独自行经汉武帝通天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