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届新课标语文一轮复习(古代人物传记) 上单元导读 本单元编选了三篇古代人物传记,分别是司马迁的《廉颇蔺相如列传》、班固的《苏武 传》和范晔的《张衡传》》。这三篇传记的传主,廉颇是军事家,蔺相如和苏武是政治家,张 衡是科学家。他们或以政绩、品德名垂青史,或以奇才异行惊世骇俗,都能令后人景仰、追 慕。从他们身上,也可以约略反映出中国古代传记的大致面貌,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我国传记 文学的丰富多彩 《史记》开创了我国的纪传体史学,同时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它是我国第一部以 描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大约三千年的历史。《史记》直 接写人物的就有十二本纪、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传记是“世家”和“列 传”。“世家”是先秦各诸侯国和汉代有功之臣的传记,“列传”是历代有影响的人物的传记 《史记》的文学成就也主要体现在“世家”和“列传”中,《廉颇蔺相如列传》就是其中很 著名的一篇。它原是廉颇、蔺相如、赵奢、赵括、李牧等人的合传,选作课文时,只节录了 廉、蔺两人的主要事迹。课文以歌颂蔺相如的顾全大局、足智多谋、不畏强暴等优良品质为 主,以表彰廉颇勇于改过、英勇善战为辅。蔺相如的胸怀广阔、才干卓绝,廉颇的心地正直 坦荡、勇于改过,千百年来传为美谈。在艺术上,主要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将相和等几 个著名的故事将两人的事迹串联起来,从而揭示人物性格。这篇课文也是高中语文教科书中 直入选的传统经典篇目,有助于学生了解《史记》的史学成就和文学成就,同时也有利于 文言文的学习。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主要记载西汉高祖元年(前206)到王莽地皇四 年(23)期间230年的历史。唐代刘知几评价说:“如《汉书》者,究西都之首末,穷刘氏 之废兴,包举一代,撰成一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故学者寻讨,易为其功。自古迄今 无改斯道。”就文学成就而言,《汉书》总体上不如《史记》,但其中的某些篇章完全可以和 《史记》中的优秀之作媲美,《苏武传》就是其中的出类拔萃之作。作者在描绘苏武这个忠 君爱国的光辉形象时,在信守“史家”笔法不虚构、不溢美的前提下,笔端饱含赞佩推崇之 情,调动了许多艺术手段,使苏武的形象璀璨夺目,跃然纸上。“苏武牧羊”也作为著名的 爱国主义故事被人们传为佳话,《苏武传》过去也曾入选高中语文教科书。这次我们从思想 性和艺术性的考虑重新选入此篇。 范晔是很有才华的史学家。他的《后汉书》简明而周详,叙述中间杂以议论,颇富文采 他自己曾说:“笔势纵放,实天下之奇作。”而《张衡传》的传主张衡是东汉时期一位杰出的 科学家、文学家、政治家,还是当时有名的画家,郭沫若曾评价他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张衡传》过去也曾入选过高中语文教科书或课外读本,这次入选,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和科学意识当不无裨益。 本单元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落实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在本套教科书中,文言文占全部 选文的45%左右。《课程标准》关于文言文的学习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 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 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本单元的前三篇课文出自《史记》《汉书》《后汉书》,它们可以说是典范的文言文,其中的 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及常见的文言句式等语言现象,在文言作品中具有代表性。《李贺小传》 代表着唐代文人书面语的行文风格和语言特点。通过这些课文的学习,对提高学生文言文的
24 2010 届新课标语文一轮复习(古代人物传记) 本单元编选了三篇古代人物传记,分别是司马迁的《廉颇蔺相如列传》、班固的《苏武 传》和范晔的《张衡传》》。这三篇传记的传主,廉颇是军事家,蔺相如和苏武是政治家,张 衡是科学家。他们或以政绩、品德名垂青史,或以奇才异行惊世骇俗,都能令后人景仰、追 慕。从他们身上,也可以约略反映出中国古代传记的大致面貌,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我国传记 文学的丰富多彩。 《史记》开创了我国的纪传体史学,同时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它是我国第一部以 描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大约三千年的历史。《史记》直 接写人物的就有十二本纪、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传记是“世家”和“列 传”。“世家”是先秦各诸侯国和汉代有功之臣的传记,“列传”是历代有影响的人物的传记。 《史记》的文学成就也主要体现在“世家”和“列传”中,《廉颇蔺相如列传》就是其中很 著名的一篇。它原是廉颇、蔺相如、赵奢、赵括、李牧等人的合传,选作课文时,只节录了 廉、蔺两人的主要事迹。课文以歌颂蔺相如的顾全大局、足智多谋、不畏强暴等优良品质为 主,以表彰廉颇勇于改过、英勇善战为辅。蔺相如的胸怀广阔、才干卓绝,廉颇的心地正直 坦荡、勇于改过,千百年来传为美谈。在艺术上,主要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将相和等几 个著名的故事将两人的事迹串联起来,从而揭示人物性格。这篇课文也是高中语文教科书中 一直入选的传统经典篇目,有助于学生了解《史记》的史学成就和文学成就,同时也有利于 文言文的学习。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主要记载西汉高祖元年(前 206)到王莽地皇四 年(23)期间 230 年的历史。唐代刘知几评价说:“如《汉书》者,究西都之首末,穷刘氏 之废兴,包举一代,撰成一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故学者寻讨,易为其功。自古迄今, 无改斯道。”就文学成就而言,《汉书》总体上不如《史记》,但其中的某些篇章完全可以和 《史记》中的优秀之作媲美,《苏武传》就是其中的出类拔萃之作。作者在描绘苏武这个忠 君爱国的光辉形象时,在信守“史家”笔法不虚构、不溢美的前提下,笔端饱含赞佩推崇之 情,调动了许多艺术手段,使苏武的形象璀璨夺目,跃然纸上。“苏武牧羊”也作为著名的 爱国主义故事被人们传为佳话,《苏武传》过去也曾入选高中语文教科书。 这次我们从思想 性和艺术性的考虑重新选入此篇。 范晔是很有才华的史学家。他的《后汉书》简明而周详,叙述中间杂以议论,颇富文采。 他自己曾说:“笔势纵放,实天下之奇作。”而《张衡传》的传主张衡是东汉时期一位杰出的 科学家、文学家、政治家,还是当时有名的画家,郭沫若曾评价他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张衡传》过去也曾入选过高中语文教科书或课外读本,这次入选,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和科学意识当不无裨益。 本单元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落实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在本套教科书中,文言文占全部 选文的 45%左右。《课程标准》关于文言文的学习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 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 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本单元的前三篇课文出自《史记》《汉书》《后汉书》,它们可以说是典范的文言文,其中的 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及常见的文言句式等语言现象,在文言作品中具有代表性。《李贺小传》 代表着唐代文人书面语的行文风格和语言特点。通过这些课文的学习,对提高学生文言文的
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文言语感都会起着很切实的作用。 知识梳理 1.文学常识 ①《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学名著,列“二十四史”之首 《史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 “前四史”。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 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 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 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 公书”的专称。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 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 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②《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 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 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 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 《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 卷,共八十万字 《汉书》的语言庄严工整,多用排偶、古字古词,遣辞造句典雅远奥,与《史记》平畅 的口语化文字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中国纪史的方式自《汉书》以后,历代都仿照它的体例, 纂修了纪传体的断代史。 《汉书》成书于汉和帝时期,前后历时近四十年。班固世代为望族,家多藏书,父班彪 为当世儒学大家,“唯圣人之道然后尽心”,采集前史遗事,旁观异闻,作《史记后传》六十 五篇。班固承继父志,“亨笃志于博学,以著述为业”,撰成《汉书》。其书的八表和《天文 志》,则由其妹班昭及马续共同续成,故《汉书》前后历经四人之手完成。注疏《汉书》者 主要有唐朝的颜师古(注)、清朝的王先谦(补注)。 《汉书》开创了我国断代纪传表志体史书,奠定了修正史的编例。史学家意学诚曾在《文 史通义》中说过:“迁史不可为定法,固因迁之体,而为一成之义例,遂为后世不桃之宗焉。” 历来,“史之良,首推迁、固”,“史风汉”、史班或班马并称,两书各有所长,同为中华史学 名著,为治文史者必读之史籍 《汉书》尤以史料丰富、闻见博洽著称,“整齐一代之书,文赡事详,要非后世史官所 能及”。可见,《汉书》在史学史上有重要的价值和地位 《后汉书》九十卷,南朝宋范晔撰。范晔字蔚宗,顺阳人。出身于一个世族家庭。他的 祖父范宁曾任晋豫章太守,著《谷梁集解》一书。《十三经注疏》中的《谷梁传注疏》就是 以《谷梁集解》为基础写成的。他的父亲范泰官拜金紫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是宋武帝刘
24 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文言语感都会起着很切实的作用。 1.文学常识 ①《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学名著,列“二十四史”之首, 《史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 “前四史”。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 122 年),共 3000 多年的历史。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 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 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 公书”的专称。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 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 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②《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 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 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 206 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 皇四年(公元 23 年),共 230 年的史事。 《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 卷,共八十万字。 《汉书》的语言庄严工整,多用排偶、古字古词,遣辞造句典雅远奥,与《史记》平畅 的口语化文字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中国纪史的方式自《汉书》以后,历代都仿照它的体例, 纂修了纪传体的断代史。 《汉书》成书于汉和帝时期,前后历时近四十年。班固世代为望族,家多藏书,父班彪 为当世儒学大家,“唯圣人之道然后尽心”,采集前史遗事,旁观异闻,作《史记后传》六十 五篇。班固承继父志,“亨笃志于博学,以著述为业”,撰成《汉书》。其书的八表和《天文 志》,则由其妹班昭及马续共同续成,故《汉书》前后历经四人之手完成。注疏《汉书》者 主要有唐朝的颜师古(注)、清朝的王先谦(补注)。 《汉书》开创了我国断代纪传表志体史书,奠定了修正史的编例。史学家意学诚曾在《文 史通义》中说过:“迁史不可为定法,固因迁之体,而为一成之义例,遂为后世不桃之宗焉。” 历来,“史之良,首推迁、固”,“史风汉”、史班或班马并称,两书各有所长,同为中华史学 名著,为治文史者必读之史籍。 《汉书》尤以史料丰富、闻见博洽著称,“整齐一代之书,文赡事详,要非后世史官所 能及”。可见,《汉书》在史学史上有重要的价值和地位。 《后汉书》九十卷,南朝宋范晔撰。范晔字蔚宗,顺阳人。出身于一个世族家庭。他的 祖父范宁曾任晋豫章太守,著《谷梁集解》一书。《十三经注疏》中的《谷梁传注疏》就是 以《谷梁集解》为基础写成的。他的父亲范泰官拜金紫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是宋武帝刘
裕的得力助手。他博览群书、潜心著述,作《古今善言》二十四篇。所以范晔有很深的家学 渊源,一直以名门之后自居,生性孤傲,不拘小节,仕宦不甘居人后,著述也不甘居人后 以此成名,也以此丧身。 元嘉九年(432年),范晔在为彭城太妃治丧期间,行为失检得罪了司徒刘义康,被贬 为宣城太守,范晔郁郁不得志,就借助修史来寄托他的志向,开始写作《后汉书》。元嘉」 十二年(445年),当他完成了本纪、列传的写作,同时又和谢俨共同完成《礼乐志》、《舆 服志》、《五行志》、《天文志》、《州郡志》等五志的时候,有人告发他参与了刘义康的篡位 阴谋,因此下狱而死。谢俨怕受牵连,毁掉了手中的志稿,使《后汉书》只有纪传部分流传 了下来。 在范晔《后汉书》之前,已问世的有关东汉历史的重要著作不下十部,主要的有东汉刘 珍等奉命官修的《东观汉记》、三国时吴国人谢承的《后汉书》、晋司马彪的《续汉书》、华 峤的《后汉书》、谢沈的《后汉书》、袁山松的《后汉书》,还有薛莹的《后汉记》,张莹的《后 汉南记》、张璠的《后汉记》、袁宏的《后汉记》等。 2.字音识记 《廉版蔺相如列传》 缪公m避匿ni缪贤mio汤镬hub虽驽m肉袒tan盆缶fbu案图an 可予不f0u渑池mian诈佯ydng列观guan皆靡m传舍 zhuan甚倨j不 怿y衣褐yihe睨柱ni 《苏武传》 当dang旄mao节厚赂昆hun邪ye王厩j窥kui观置币遗wei单于浞 zhu野侯没m胡中阏yn氏zh徙xi使牧羝di更geng嫁 《张衡传》 连辟bi公府篆 zhuan蟾chn蜍chu帷wei幄w谶chen阉yon诡 gui对骸ha骨虚妄wang 3.词语成语积累 《廉版蔺相如列传》 怒发冲冠: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 布衣之交:布衣:平民。旧指贫寒老友。 完璧归赵: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苏武传》 恐前语发:恐怕以前的谈话泄露。发,揭露,暴露。 屈节辱命:失去了节操,辱没了使命, 穷厄:穷困:困顿,不亨通 《张衡传》 不慕当世:不趋附当时的权贵 诡对:不用实话回答 合契若神:(彼此)符合,(灵验)如神。 、考点链接 2009年高考考纲对此考点的要求是:
24 裕的得力助手。他博览群书、潜心著述,作《古今善言》二十四篇。所以范晔有很深的家学 渊源,一直以名门之后自居,生性孤傲,不拘小节,仕宦不甘居人后,著述也不甘居人后。 以此成名,也以此丧身。 元嘉九年(432 年),范晔在为彭城太妃治丧期间,行为失检得罪了司徒刘义康,被贬 为宣城太守,范晔郁郁不得志,就借助修史来寄托他的志向,开始写作《后汉书》。元嘉二 十二年(445 年),当他完成了本纪、列传的写作,同时又和谢俨共同完成《礼乐志》、《舆 服志》、《五行志》、《天文志》 、《州郡志》等五志的时候,有人告发他参与了刘义康的篡位 阴谋,因此下狱而死。谢俨怕受牵连,毁掉了手中的志稿,使《后汉书》只有纪传部分流传 了下来。 在范晔《后汉书》之前,已问世的有关东汉历史的重要著作不下十部,主要的有东汉刘 珍等奉命官修的《东观汉记》、三国时吴国人谢承的《后汉书》、晋司马彪的《续汉书》、华 峤的《后汉书》、谢沈的《后汉书》、袁山松的《后汉书》,还有薛莹的《后汉记》,张莹的《后 汉南记》、张璠的《后汉记》、袁宏的《后汉记》等。 2.字音识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 缪公 mù 避匿 nì 缪贤 miào 汤镬 huò 虽驽 nú 肉袒 tǎn 盆缶 fǒu 案图àn 可予不 fǒu 渑池 miǎn 诈佯 yáng 列观 guàn 皆靡 mǐ 传舍 zhuàn 甚倨 jù 不 怿 yì 衣褐 yìhè 睨柱 nì 《苏武传》 当dàng 旄máo节 厚赂 lù 昆hūn 邪yé王 厩jiù 窥kuī观 置币遗 wèi单于 浞 zhuó野侯 没 mò胡中 阏 yān 氏 zhī 徙 xī 使牧羝 dī 更 gēng 嫁 《张衡传》 连辟 bì公府 篆 zhuàn 蟾 chán 蜍 chú 帷 wéi 幄 wò 谶 chèn 阉 yān 诡 guǐ对 骸 haí骨 虚妄 wàng 3.词语成语积累 《廉颇蔺相如列传》 怒发冲冠: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 布衣之交:布衣:平民。旧指贫寒老友。 完璧归赵: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苏武传》 恐前语发:恐怕以前的谈话泄露。发,揭露,暴露。 屈节辱命:失去了节操,辱没了使命。 穷厄:穷困;困顿,不亨通。 《张衡传》 不慕当世:不趋附当时的权贵。 诡对:不用实话回答。 合契若神:(彼此)符合,(灵验)如神。 2009 年高考考纲对此考点的要求是:
1识记A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2.理解B(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 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 和此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分析综合C (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4鉴赏评价D(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 度 这是对古文阅读的要求。而高中阶段新课标教科书中所选的课文共有五个单元,分别是 古代叙事散文单元、古代写景记游单元、古代议论文单元、古代人物传记单元和古代抒情散 文单元。 05年至09年高考,共考查传记文章41篇,传记文章的出处《晋书》(4篇)、《汉书》 (2篇)、《后汉书》(4篇)、《隋书》、《旧唐书》、《新唐书》(4篇)《宋书》(3篇),《史记》 (3篇)、《南史》、《北史》(2篇)、《旧五代史》、《宋史(3篇)》、《元史》(2篇)、《明史》 (2篇)等。 备考时不可能将这些历史典籍都看完,那么怎么办呢?可以结合课文和高考试题,熟悉 各种题型,这样也是很有效的方法。 圆、真题演练 1.(09高考北京卷,语文,6-10)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 (1)叔孙通者,薛人也。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败于定陶,从怀王。怀王为义帝, 叔孙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汉王败而西,因竞从汉。 (2)汉五年,已并天下,诸候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 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说上曰:“夫儒者 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高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 曰:“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上曰:“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为之。” (3)于是叔孙通使征鲁诸生。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 贵。吾不忍为公所为。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叔孙通笑曰:“若真鄙儒 也,不知时变。” (4)遂与所征三十人西,及上左右为学者与其弟子百馀人习之月馀,叔孙通曰:“上可 试观。”上既观,使行礼,曰:“吾能为此。”乃令群臣习肄°。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 皆朝。仪:先平明,谒者治礼,引以次入殿门。廷中陈车骑步卒卫宫,设兵张旗志。传言“趋
24 1.识记 A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2.理解 B(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 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 和此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分析综合 C (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4.鉴赏评价 D(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 度。 这是对古文阅读的要求。而高中阶段新课标教科书中所选的课文共有五个单元,分别是 古代叙事散文单元、古代写景记游单元、古代议论文单元、古代人物传记单元和古代抒情散 文单元。 05 年至 09 年高考,共考查传记文章 41 篇,传记文章的出处《晋书》(4 篇)、《汉书》 (2 篇)、《后汉书》(4 篇)、《隋书》、《旧唐书》、《新唐书》(4 篇)、《宋书》(3 篇),《史记》 (3 篇)、《南史》、《北史》(2 篇)、《旧五代史》、《宋史(3 篇)》、《元史》(2 篇)、《明史》 (2 篇)等。 备考时不可能将这些历史典籍都看完,那么怎么办呢?可以结合课文和高考试题,熟悉 各种题型,这样也是很有效的方法。 1.(09 高考北京卷,语文,6-10)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6—10。 (1)叔孙通者,薛人也。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败于定陶,从怀王。怀王为义帝, 叔孙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2) 汉五年,已并天下,诸候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 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说上曰:“夫儒者 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高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 曰:“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上曰:“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为之。” (3)于是叔孙通使征鲁诸生。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 贵。吾不忍为公所为。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叔孙通笑曰:“若真鄙.儒 也,不知时变。” (4)遂与所征三十人西,及上左右为学者与其弟子百馀人习之月馀,叔孙通曰:“上可 试观。”上既观,使行礼,曰:“吾能为此。”乃令群臣习肄①。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 皆朝。仪:先平明,谒者治礼,引以.次入殿门。廷中陈车骑步卒卫宫,设兵张旗志。传言“趋
殿下郎中夹陛,陛数百人。功臣列侯诸将军军吏以次陈西方,东乡;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 西乡。大行设九宾,胪传。 (5)于是皇帝辇出房,百官执职传警。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贺。自诸侯王 以下莫不振恐肃敬。至礼毕,复置法酒。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觞九行 谒者言“罢酒”。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竟朝置酒,无敢喧哗失礼者。于是高帝 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乃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叔孙通出,皆以五百斤 赐诸生。诸生乃皆喜曰:“叔孙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取材于《史记·叔孙通传》) ①肄:学习、练习 ②谒者:官名,掌接待宾客及赞礼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 益:渐渐 B度吾所能行为之 度:估量 C若真鄙儒也 鄙:品德低下 D竟朝置酒 竟:直至……终了 【答案】C 【考点】考查对文中实词的理解 【解析】C项,据第三段“若真鄙儒也”之前的内容“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 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吾不忍为公所为。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 和叔孙通笑着说:“你等真是……的儒生”及下一段众儒生被征召的情况来看,叔孙通此处 断不会认为他们“品德低下”,应当译为“见识浅陋”。课文《曹刿论战》有“肉食者鄙” 《出师表》中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句子 【思路分析】文言文实词的推断,基本方法就是代入原文,据上下文的文意进行排除或 筛选,至于据结构、语法等进行分析,还不如平时多读一些文言文短文(难度不要大),积 累一定的文言文,形成语感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汉王败而西,因竞从汉 ②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B.①及项梁之薛 ②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C.①谒者治礼,引以次入殿门②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 D.①度吾所能行为之 ②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答案】A 【考点】考查对文言文虚词的理解 【解析】A项均为介词“趁机”。B项:到(动词)/的(助词)。C项:按照(介词) 在(介词)D项:所字结构,助词,可译为“的”或不译/被(介词),被动句固定句式“为 所 【思略分析】所考査的虚词均出自大纲规定的18个文言文虚词。对照句出自教材或选 文。对于前者可以此句中该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前一句子,看看讲的通还是讲不通。对于后 者,则需要先找到句子在原文的所在,看整个句子乃至一段的意思而定。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 诸侯一起拥戴汉王在定陶即位为皇帝 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
24 殿下郎中夹陛,陛数百人。功臣列侯诸将军军吏以次陈西方,东乡;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 西乡。大行设九宾,胪传。 (5)于是皇帝辇出房,百官执职传警。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贺。自诸侯王 以下莫不振恐肃敬。至礼毕,复置法酒。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觞九行, 谒者②言“罢酒”。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竟朝置酒,无敢喧哗失礼者。于是高帝 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乃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叔孙通出,皆以五百斤 赐诸生。诸生乃皆喜曰:“叔孙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取材于《史记·叔孙通传》) ①肄:学习、练习 ②谒者:官名,掌接待宾客及赞礼。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 益:渐渐 B.度吾所能行为之 度:估量 C.若真鄙儒也 鄙:品德低下 D.竟朝置酒 竟:直至……终了 【答案】C 【考点】考查对文中实词的理解 【解析】C 项,据第三段“若真鄙儒也”之前的内容“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 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吾不忍为公所为。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 和叔孙通笑着说:“你等真是……的儒生”及下一段众儒生被征召的情况来看,叔孙通此处 断不会认为他们“品德低下”,应当译为“见识浅陋”。课文《曹刿论战》有“肉食者鄙”, 《出师表》中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句子。 【思路分析】文言文实词的推断,基本方法就是代入原文,据上下文的文意进行排除或 筛选,至于据结构、语法等进行分析,还不如平时多读一些文言文短文(难度不要大),积 累一定的文言文,形成语感。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①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②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B. ①及项梁之薛 ②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C. ①谒者治礼,引以次入殿门 ②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 D. ①度吾所能行为之 ②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答案】A 【考点】考查对文言文虚词的理解。 【解析】A 项均为介词“趁机”。B 项:到(动词)/的(助词)。C 项:按照(介词)/ 在(介词)。D 项:所字结构,助词,可译为“的”或不译/被(介词),被动句固定句式“为…… 所” 【思路分析】所考查的虚词均出自大纲规定的 18 个文言文虚词。对照句出自教材或选 文。对于前者可以此句中该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前一句子,看看讲的通还是讲不通。对于后 者,则需要先找到句子在原文的所在,看整个句子乃至一段的意思而定。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 诸侯一起拥戴汉王在定陶即位为皇帝 B.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
您所侍奉过的人主将近十位了,您都是凭当面阿谀得到了信任和富贵 C.陈车骑步卒卫宫,设兵张旗帜 摆开战车骑兵步兵以拱卫皇宫,设置士兵的队列,并竖起旗帜 D以尊卑次起上寿 按照地位高低的次序起身上前,为皇帝祝寿 【谷案】C 【考点】考查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 【解析】C项:“车骑”翻译成“战车骑兵”错 【思路分析】用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翻译,难度不大,但考生一定要据上下文仔细辨别其 翻译中的细微之处。据文章第二、三段可知,这是叔孙通为汉帝制定礼仪以使君臣的尊卑有 序。朝堂上当然不会像作战那样排兵布阵了, 9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叔孙通有眼光、识时务的一组是 ①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②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 ③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 ④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 ⑤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 ⑥叔孙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⑤⑥ D.③④⑤ 【答案】B 【考点】考查对文章信息的筛选 【解析】②写的是高帝的做法,据此可排除A、C两项:⑤写的是叔孙通帮助恢复古礼 后的效果,不能说明其“识时务,有眼光”,据此可排除D项 【思路分析】考生一定要有原文意识,找到备选项在原文的所在,据上下文读懂大意 再据题干进行筛查。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初即位,不喜欢繁文缛节,崇尚简易 B.跟随刘邦征战的将军们不懂礼仪,表现粗鲁 C叔孙通帮助朝廷建立了一套庄重威严的礼仪 D鲁地儒生皆固守气节,坚决不与叔孙通合作 【答案】D 【考点】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解析】据第二段可知,是高帝“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后,群臣才没有了尊卑 礼法。 【思路分析】考生对于需要读懂几个句子或是一段乃至全篇才能回答的这类概括题,比 较犯难。其实,只要牢牢把握一点,就是找到信息源,进行比较、归纳、概括,也就迎刃而 1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短句。(5分)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 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 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 (取材于《老子·七十七章》) 【答案】
24 您所侍奉过的人主将近十位了,您都是凭当面阿谀得到了信任和富贵 C.陈车骑步卒卫宫,设兵张旗帜 摆开战车骑兵步兵以拱卫皇宫,设置士兵的队列,并竖起旗帜 D.以尊卑次起上寿 按照地位高低的次序起身上前,为皇帝祝寿 【答案】C 【考点】考查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 【解析】C 项:“车骑”翻译成“战车骑兵”错 【思路分析】用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翻译,难度不大,但考生一定要据上下文仔细辨别其 翻译中的细微之处。据文章第二、三段可知,这是叔孙通为汉帝制定礼仪以使君臣的尊卑有 序。朝堂上当然不会像作战那样排兵布阵了。 9.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叔孙通有眼光、识时务的一组是 ①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②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 ③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 ④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 ⑤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 ⑥叔孙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 A. ①②⑥ B. ①③④ C. ②⑤⑥ D. ③④⑤ 【答案】B 【考点】考查对文章信息的筛选。 【解析】②写的是高帝的做法,据此可排除 A、C 两项;⑤写的是叔孙通帮助恢复古礼 后的效果,不能说明其“识时务,有眼光”,据此可排除 D 项。 【思路分析】考生一定要有原文意识,找到备选项在原文的所在,据上下文读懂大意, 再据题干进行筛查。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初即位,不喜欢繁文缛节,崇尚简易 B.跟随刘邦征战的将军们不懂礼仪,表现粗鲁 C.叔孙通帮助朝廷建立了一套庄重威严的礼仪 D.鲁地儒生皆固守气节,坚决不与叔孙通合作 【答案】D 【考点】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解析】据第二段可知,是高帝“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后,群臣才没有了尊卑 礼法。 【思路分析】考生对于需要读懂几个句子或是一段乃至全篇才能回答的这类概括题,比 较犯难。其实,只要牢牢把握一点,就是找到信息源,进行比较、归纳、概括,也就迎刃而 解了。 1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短句。(5 分) 天 之 道 其 犹 张 弓 与 高 者 抑 之 下 者 举 之 有 馀 者 损 之 不 足 者 补之 天 之 道 损 有 馀 而 补 不 足 人 之 道 则 不 然 损 不 足 以 奉 有 馀 孰 能 有 馀 以 奉 天 下 唯 有 道 者 是 以 圣 人 为 而 不 恃 功 成 而 不 处。 (取材于《老子·七十七章》) 【答案】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补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 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 不处 【考点】考查文言文的断句 【思路分析】文言文的断句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与翻译相关的题型,其难度低于翻译, 但读不懂文句,断句也是很困难的。考生可在读懂大意的基础上,据标志词进行辅助断句。 如据实词“补不足”、“人”、“损”,据虚词“之”、“是以”等可辅助判断 2.(09高考广东卷,语文,5-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 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真宗幸毫,为留守判官,遂知毫州。 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晓锐士,擒 贼,斩以徇 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频岁蝗旱,问 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则赋敛宽,民不劳矣。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 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 曰借。”帝悦 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深衔之。天禧中 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 乃欲为此计。”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 河南府。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 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 至于此。”太后亦喜。 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 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 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刺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开奇之,曰:“公辅才也。” 奇妙 B.以章献起于寒微 出身 C.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惩罚 D.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 延缓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需要结合原文语境 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采取筛选的办法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所考查的四个实词, 都是教学大纲规定的120个词语之中的,且都是教材中常见的词语。 【参考答案】B 【解析】A.奇:意动用法,认为…惊奇,C诛:诛杀,D.弛:松弛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②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 B①发兵捕之,久不得 ②周怀政之诛,帝怒甚 C.①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②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 D①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②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
24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补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 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 不处。 【考点】考查文言文的断句 【思路分析】文言文的断句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与翻译相关的题型,其难度低于翻译, 但读不懂文句,断句也是很困难的。考生可在读懂大意的基础上,据标志词进行辅助断句。 如据实词“补不足”、“人”、“损”,据虚词“之”、“是以”等可辅助判断。 2.(09 高考广东卷,语文,5-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9 小题。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 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真宗幸毫,为留守判官,遂知毫州。 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晓锐士,擒 贼,斩以徇。 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频岁蝗旱,问 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则赋敛宽,民不劳矣。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 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 曰借。”帝悦。 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深衔之。天禧中, 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 乃欲为此计。”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 河南府。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 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 至于此。”太后亦喜。 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 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 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 ⒌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刺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奇.之,曰:“公辅才也。” 奇妙 B.以章献起.于寒微 出身 C.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惩罚 D.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 延缓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需要结合原文语境 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采取筛选的办法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所考查的四个实词, 都是教学大纲规定的 120 个词语之中的,且都是教材中常见的词语。 【参考答案】B 【解析】A.奇:意动用法, 认为……惊奇,C.诛:诛杀,D.弛:松弛。 ⒍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 ②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 B.①发兵捕之,久不得 ②周怀政之诛,帝怒甚 C.①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 ②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 D.①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 ②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
【参考答案】D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的能力,需要结合原文语境 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解析】A代词,代李迪/表祈使,当,可。B.代词,代亡卒/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 独立性。C.“以何”的倒装,用/用来。D都是竟然 7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李迪“胆量非凡”的一组是( ①迪深厚有器局②部勒骁锐士,擒贼,斩以徇 ③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 ④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 ⑤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 ⑥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 A①②⑥ B②③④C.②③⑥D.③⑤⑥ 【参考答案】C 考点】本题考査考生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在解答时,先要准确理解题干的 要求,围绕“胆量非凡”加以筛选,再推敲各选项文句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题干要求对应 可先找出不能表现李迪“胆量非凡”的句子,再用排除法,如本题中①④⑤并非直接体现诚 信,由此可排除ABD选项 【解析】①说的是李迪有才情,④、⑤与“胆量非凡”无关,删除BD选项,答案选C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李迪本来是赵郡人,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并以文为媒,结 识了柳开 B.李迪不同意章献做皇后,因为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献的打击报复,所以贬官衡州 C.周怀政事件使皇帝非常生气,他想惩罚太子。李迪不畏众怒,挺身而出,说服皇帝改 变了初衷 D.仁宗登基,章献成了太后。她曾经与李迪有嫌隙,但两人为了朝廷的利益,最终还是 和好了 【参考答案】D 【考点】本题考査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 的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选文细节处的理解 【解析】A不是李迪“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而是他的曾祖。 B.不是“立即”,是“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之后。C.“不畏众怒”错,“怒”的只有皇 帝 9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4分)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 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与斯见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语迪曰:“卿向不欲吾欲国事,殆过矣。” ②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参考答案】(1)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ˉ /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侕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占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原文:论曰:李迪、王曾、张知白、杜衍,皆贤相也。四人风烈,往往相似。方仁宗初 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曾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 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知白、衍劲正清约,皆能靳惜 名器,裁抑侥倖,凛然有大臣之概焉。宋之贤相,莫盛于真、仁之世,汉魏相,唐宋璟、杨 绾,岂得专美哉!《宋史卷三百一十列传第六十九》
24 【参考答案】D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的能力,需要结合原文语境 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解析】A.代词,代李迪 /表祈使,当,可。 B.代词,代亡卒/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 独立性。C.“以何”的倒装,用 / 用来 。D.都是竟然。 ⒎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李迪“胆量非凡”的一组是( ) ①迪深厚有器局 ②部勒骁锐士,擒贼,斩以徇 ③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 ④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 ⑤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 ⑥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 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②③⑥ D.③⑤⑥ 【参考答案】C 【考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在解答时,先要准确理解题干的 要求,围绕“胆量非凡”加以筛选,再推敲各选项文句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题干要求对应。 可先找出不能表现李迪“胆量非凡”的句子,再用排除法,如本题中①④⑤并非直接体现诚 信,由此可排除 ABD 选项。 【解析】①说的是李迪有才情, ④、⑤与“胆量非凡”无关,删除 BD 选项,答案选 C。 ⒏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迪本来是赵郡人,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并以文为媒,结 识了柳开。 B.李迪不同意章献做皇后,因为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献的打击报复,所以贬官衡州。 C.周怀政事件使皇帝非常生气,他想惩罚太子。李迪不畏众怒,挺身而出,说服皇帝改 变了初衷。 D.仁宗登基,章献成了太后。她曾经与李迪有嫌隙,但两人为了朝廷的利益,最终还是 和好了。 【参考答案】D 【考点】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 的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选文细节处的理解。 【解析】A.不是李迪“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而是他的曾祖。 B.不是“立即”,是“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之后。C.“不畏众怒”错,“怒”的只有皇 帝。 ⒐断句和翻译。(10 分) ⑴用“/”给下列文段断句。(4 分)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 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与斯见之。 ⑵翻译下面的句子(6 分) ①语迪曰:“卿向不欲吾欲国事,殆过矣。” ②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参考答案】⑴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 /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原文:论曰:李迪、王曾、张知白、杜衍,皆贤相也。四人风烈,往往相似。方仁宗初 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曾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 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知白、衍劲正清约,皆能靳惜 名器,裁抑侥倖,凛然有大臣之概焉。宋之贤相,莫盛于真、仁之世,汉魏相,唐宋璟、杨 绾,岂得专美哉! 《宋史卷三百一十 列传第六十九》
(2)①(章献太后)告诉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从现在看)大概是你错 ②(仁宗皇帝)下诏不批准,但却觉得他内心很有豪气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翻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直译 为主,意译为辅,力求做到文从句顺。 【解析】第(1)句注意“向”、“殆”“过”等词的落实,第(2)句注意“许”、“然”“壮” 等词的落实。 【翻译】 李迪字复古,他的祖先是赵郡人。曾祖父躲避五代战乱,迁徙家到濮。李迪深厚有器量 学识,曾经携带自己写的文章去见柳开,柳开很赏识,说:“先生有辅才。”后来参加科举考 试举进士第一,被升做知制诰。真宗驾临亳,李迪是留守判官,于是就任毫州知县。一群逃 兵洗劫城邑,政府发兵搜捕,很久没有抓到。李迪到了之后,全部让所发的士兵休息,暗中 察访流寇的去处,部署晓谕精锐士卒,一举擒获流贼,斩首后徇游示众。 曾经回家沐浴,忽然传诏对内于东门,拿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给李迪看。 当时正值连年蝗灾旱灾,问李迪如何度过难关,李迪请求打开内府藏库来帮助国家,这样赋 敛宽裕,老百姓就不会过于劳苦了。皇帝说:“朕想让李士衡替代马元方,等他到,应当拿 出金帛数百万借给三司。”李迪说:“天子在财物上没有内外之分,希望下诏赐给三司,来表 示陛下的恩德,何必说借。”皇帝很高兴。 起初,皇上将立章献为皇后,李迪屡次上疏劝谏,因违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仪天下 章献深深地痛恨他。天禧年间,李迪任给事中。周怀政之诛,皇帝非常生气,想责怪到太子, 群臣没有人敢说话。李迪从容上奏说:“陛下有几个皇子,竟然要出这个策略。”皇上恍然大 寤,因此只诛杀了周怀政。 仁宗即位后,章献太后干预政事,贬寇准到雷州,因为李迪朋党傅会,贬到衡州。丁谓 派人胁迫他,没有成功,李迪知河南府。来朝京师,当时太后垂帘,(章献太后)告诉李迪 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从现在看)大概是你错了!现在我保养天子到这里 你以为怎么样?”李迪回答说:“我受先帝深厚恩德,现在见到天子明圣,我不知皇太后盛 德,竟然不知道到这种地步。”太后也高兴 李迪任徐州知州,想行县因祠岳为皇上祈年,仁宗对辅臣说:“祈祷不是李迪所应当做的, 还是让他不要去做。”元昊攻打延州,军事长久松弛,守将有的因为有其他名义赖躲避战争 李迪愿意漱守边疆,(仁宗皇帝)下诏不批准,但却觉得他内心很有豪气 李迪是贤相。当仁宗初立,章献临朝称制,很挟仗自己的才能,将有专制之隐患,李迪 义正词严,能使宦官近习而不敢又非分之想,等仁宗皇帝的声德一天天竖起,章献也保全了 好的名声,古人所说的社稷臣在这里就看到了 3.(09高考海南、宁夏卷,语文,4-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朱昭字彦明,府谷人。以效用进,累官秉义郎,浮湛班行,不自表异。宣和末,为震威城兵 马监押,摄知城事。金兵内侵,夏人乘虚尽取河外诸城镇。震威距府州三百里,最为孤绝。昭率 老幼婴城,敌攻之力,昭募骁锐兵卒千余人,与约曰:“贼知城中虚实,有轻我心,若出不意攻 之,可一鼓而溃。”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果惊乱,城上鼓噪乘之,杀获甚众。夏人设木鹅梯 冲以临城,飞矢雨激,卒不能施,然昼夜进攻不止。其酋悟儿思齐介胄来,以毡盾自蔽,邀昭计 事。昭常服登陴,披襟问曰:“彼何人,乃尔不武!欲见我,我在此,将有何事?”思齐却盾而 前,数宋朝失信,曰:“大金约我夹攻京师,为城下之盟,画河为界;太原旦暮且下,麟府诸垒
24 ⑵① (章献太后)告诉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从现在看)大概是你错 了!” ② (仁宗皇帝)下诏不批准,但却觉得他内心很有豪气。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翻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直译 为主,意译为辅,力求做到文从句顺。 【解析】第⑴句注意“向”、“ 殆”“ 过”等词的落实,第⑵句注意“许”、“然” “壮” 等词的落实。 【翻译】 李迪字复古,他的祖先是赵郡人。曾祖父躲避五代战乱,迁徙家到濮。李迪深厚有器量 学识,曾经携带自己写的文章去见柳开,柳开很赏识,说:“先生有辅才。”后来参加科举考 试举进士第一,被升做知制诰。真宗驾临亳,李迪是留守判官,于是就任毫州知县。一群逃 兵洗劫城邑,政府发兵搜捕,很久没有抓到。李迪到了之后,全部让所发的士兵休息,暗中 察访流寇的去处,部署晓谕精锐士卒,一举擒获流贼,斩首后徇游示众。 曾经回家沐浴,忽然传诏对内于东门,拿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给李迪看。 当时正值连年蝗灾旱灾,问李迪如何度过难关,李迪请求打开内府藏库来帮助国家,这样赋 敛宽裕,老百姓就不会过于劳苦了。皇帝说:“朕想让李士衡替代马元方,等他到,应当拿 出金帛数百万借给三司。”李迪说:“天子在财物上没有内外之分,希望下诏赐给三司,来表 示陛下的恩德,何必说借。”皇帝很高兴。 起初,皇上将立章献为皇后,李迪屡次上疏劝谏,因违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仪天下, 章献深深地痛恨他。天禧年间,李迪任给事中。周怀政之诛,皇帝非常生气,想责怪到太子, 群臣没有人敢说话。李迪从容上奏说:“陛下有几个皇子,竟然要出这个策略。”皇上恍然大 寤,因此只诛杀了周怀政。 仁宗即位后,章献太后干预政事,贬寇准到雷州,因为李迪朋党傅会,贬到衡州。丁谓 派人胁迫他,没有成功,李迪知河南府。来朝京师,当时太后垂帘,(章献太后)告诉李迪 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从现在看)大概是你错了!现在我保养天子到这里, 你以为怎么样?”李迪回答说:“我受先帝深厚恩德,现在见到天子明圣,我不知皇太后盛 德,竟然不知道到这种地步。”太后也高兴。 李迪任徐州知州,想行县因祠岳为皇上祈年,仁宗对辅臣说:“祈祷不是李迪所应当做的, 还是让他不要去做。”元昊攻打延州,军事长久松弛,守将有的因为有其他名义赖躲避战争, 李迪愿意漱守边疆,(仁宗皇帝)下诏不批准,但却觉得他内心很有豪气。 李迪是贤相。当仁宗初立,章献临朝称制,很挟仗自己的才能,将有专制之隐患,李迪 义正词严,能使宦官近习而不敢又非分之想,等仁宗皇帝的声德一天天竖起,章献也保全了 好的名声,古人所说的社稷臣在这里就看到了。 3.(09 高考海南、宁夏卷,语文,4-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朱昭字彦明,府谷人。以效用进,累官秉义郎,浮湛班行,不自表异。宣和末,为震威城兵 马监押,摄知城事。金兵内侵,夏人乘虚尽取河外诸城镇。震威距府州三百里,最为孤绝。昭率 老幼婴城,敌攻之力,昭募骁锐兵卒千余人,与约曰:“贼知城中虚实,有轻我心,若出不意攻 之,可一鼓而溃。”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果惊乱,城上鼓噪乘之,杀获甚众。夏人设木鹅梯 冲以临城,飞矢雨激,卒不能施,然昼夜进攻不止。其酋悟儿思齐介胄来,以毡盾自蔽,邀昭计 事。昭常服登陴,披襟问曰:“彼何人,乃尔不武!欲见我,我在此,将有何事?”思齐却盾而 前,数宋朝失信,曰:“大金约我夹攻京师,为城下之盟,画河为界;太原旦暮且下,麟府诸垒
悉已归我,公何恃而不降?”昭曰:“上皇知奸邪误国,改过不吝,已行内禅,今天子圣政一新 矣,汝独未知邪?”乃取传禅诏赦宣读之,众愕眙,服其勇辩。是时,诸城降者多,昭故人从旁 语曰:“天下事已矣,忠安所施?”昭叱曰:“汝辈背义偷生,不异犬彘,尚敢以言诱我乎?我 唯有死耳!”因大骂引弓射之,众走。凡被围四日,城多圮坏,昭以智补御,皆合法,然不可复 支。昭退坐厅事,召诸校谓曰:“城且破,妻子不可为贼污,幸先戕我家而背城死战,胜则东向 图大功,不胜则暴骨境内,大丈夫一生之事毕矣。”部落子有阴与贼通者,告之曰:“朱昭与其 徒将出战,人虽少,皆死士也。”贼大惧,以利啖守兵,得登城。昭勒众于通衢接战,自暮达旦 尸填街不可行。昭跃马从缺城岀,马蹶坠堑,贼欢曰:“得朱将军矣!”欲生致之。昭瞋目仗剑, 无一敢前,旋中矢而死,年四十六。 (节选自《宋史·朱昭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震威城兵马监押,摄知城事 摄:代理 B.昭率老幼婴城,敌攻之力 婴:环绕 C.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 薄:削弱 D.城上鼓噪乘之,杀获甚众 乘:追逐 【答案】C 【考点】考查对文中实词的理解 【解析】C项:“薄”应为“迫近” 【思略分析】C项原文是“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果惊乱,城上鼓噪乘之,杀获甚众。” 大意是“于是趁着夜晚从城墙上放士兵下去,逼近夏人的营地。” 5.以下句子中,全部表明朱昭坚决主张抗敌的一组是(3分) ①今天子圣政一新矣 ②取传禅诏赦宣读之 ③汝辈背义偷生,不异犬彘④妻子不可为贼污 ⑤大丈夫一生之事毕矣 ⑥昭跃马从缺城出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⑤⑥ D.③④⑤ 【答案】D 【考点】考査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信息的筛选 【解析】①②原文是“昭曰:‘上皇知奸邪误国,改过不吝,已行内禅,今天子圣政 新矣,汝独未知邪?’乃取传禅诏赦宣读之,众愕眙,服其勇辩。”朱昭向夏人介绍宋皇禅 位,天子推行新政的事。据此可排除A、B、C 思路分析】文言文信息的筛选的关键是据题干要求(①朱昭,②主张抗敌)进行排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朱昭凭着功绩官至秉义郎,他顺从时俗,不刻意地表现自己。在震威期间,夏人乘虚 入侵,他招募千余勇猛精锐士卒,夜缒出城,乘势杀敌,获得胜利 B.夏人部队昼夜进攻,其首领悟儿思齐邀请朱昭议事,数落宋朝失信,企图招降宋军 朱昭反驳说,宋朝国君内部禅让,新君政令一新:坚决拒绝投降 C.在众多城池投降后,朱昭旧友也暗示他投降。朱昭厉声斥骂,张弓要射他:不久又表 示,只要背城死战,获胜可再图功业,失败陈尸境内也问心无愧
24 悉已归我,公何恃而不降?”昭曰:“上皇知奸邪误国,改过不吝,已行内禅,今天子圣政一新 矣,汝独未知邪?”乃取传禅诏赦宣读之,众愕眙,服其勇辩。是时,诸城降者多,昭故人从旁 语曰:“天下事已矣,忠安所施?”昭叱曰:“汝辈背义偷生,不异犬彘,尚敢以言诱我乎?我 唯有死耳!”因大骂引弓射之,众走。凡被围四日,城多圮坏,昭以智补御,皆合法,然不可复 支。昭退坐厅事,召诸校谓曰:“城且破,妻子不可为贼污,幸先戕我家而背城死战,胜则东向 图大功,不胜则暴骨境内,大丈夫一生之事毕矣。”部落子有阴与贼通者,告之曰:“朱昭与其 徒将出战,人虽少,皆死士也。”贼大惧,以利啖守兵,得登城。昭勒众于通衢接战,自暮达旦, 尸填街不可行。昭跃马从缺城出,马蹶坠堑,贼欢曰:“得朱将军矣!”欲生致之。昭瞋目仗剑, 无一敢前,旋中矢而死,年四十六。 (节选自《宋史·朱昭传》)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为震威城兵马监押,摄知城事 摄:代理 B.昭率老幼婴城,敌攻之力 婴:环绕 C.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 薄:削弱 D.城上鼓噪乘之,杀获甚众 乘:追逐 【答案】C 【考点】考查对文中实词的理解。 【解析】C 项:“薄”应为“迫近” 【思路分析】C 项原文是“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果惊乱,城上鼓噪乘之,杀获甚众。” 大意是“于是趁着夜晚从城墙上放士兵下去,逼近夏人的营地。” 5. 以下句子中,全部表明朱昭坚决主张抗敌的一组是(3 分) ①今天子圣政一新矣 ②取传禅诏赦宣读之 ③汝辈背义偷生,不异犬彘 ④妻子不可为贼污 ⑤大丈夫一生之事毕矣 ⑥昭跃马从缺城出 A. ①②④ B. ①③⑥ C. ②⑤⑥ D. ③④⑤ 【答案】D 【考点】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信息的筛选。 【解析】①②原文是“昭曰:‘上皇知奸邪误国,改过不吝,已行内禅,今天子圣政一 新矣,汝独未知邪?’乃取传禅诏赦宣读之,众愕眙,服其勇辩。”朱昭向夏人介绍宋皇禅 位,天子推行新政的事。据此可排除 A、B、C 【思路分析】文言文信息的筛选的关键是据题干要求(①朱昭,②主张抗敌)进行排查。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朱昭凭着功绩官至秉义郎,他顺从时俗,不刻意地表现自己。在震威期间,夏人乘虚 入侵,他招募千余勇猛精锐士卒,夜缒出城,乘势杀敌,获得胜利。 B.夏人部队昼夜进攻,其首领悟儿思齐邀请朱昭议事,数落宋朝失信,企图招降宋军。 朱昭反驳说,宋朝国君内部禅让,新君政令一新;坚决拒绝投降。 C.在众多城池投降后,朱昭旧友也暗示他投降。朱昭厉声斥骂,张弓要射他;不久又表 示,只要背城死战,获胜可再图功业,失败陈尸境内也问心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