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宝台乡中心学校苟小琳 八年级语文(上)教材,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点,充分显示了语文的特 性,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为完成好这学期的教学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素质,特制订如下计划。 、教材分析 本册共有30篇课文(其中讲读16篇,自读14篇),分为四大板块,阅读、 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课外古诗词背诵等 二、学生情况分析 所教班级八年级二班共46人,经过上学期师生的共同努力,全体同学的语文 水平有所提高,尤其是阅读能力,差生有所减少,但有些同学仍然没有学好,他 们平时考得都比较好,在期末成绩却下降了,这可能在于他们掌握得知识还不够 牢靠。因此本学期还要加大巩固的力度,争取在期末考出好的成绩。 从上学年的教学和测试情况来看,八二班学生仍然存在水平相对较低,参差不齐 的状况 思想状况方面: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比较一般,仍处在朦胧状态, 学习习惯也比较差,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预习习惯没有能够形成,上课也有 些会常开小差,不太能够积极回答问题。但也有少数学生情况较好。有三五个属 于无能为力型,所有的科目都是在混日子,语文也不例外。 学习心理方面:有1/3的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比较认真刻苦,他们的学 习情绪比较稳定,有的尽管基础较差,也能坚持不懈,较能井然有序地安排自己 的学习,不会受到环境和其他不利因素的干扰,能够及时与教师进行沟通,帮助 老师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有1/2的学生属于鞭策进步型,此类学生平时能够配 合老师的教学,但自觉性和定性不足,课堂喜欢享受欢乐,他们希望有好的成绩, 但好逸恶劳,怕吃苦受罪,不愿付出劳动,上课时而认真时而精神不振,回家很 少复习功课,需要老师的督促才会有所作为:尚有十多个学生属于不思进取型, 积极性和主动性极差,他们或偏向其他科,不理语文,或根本对学习毫无兴趣, 需要老师再三跟进才能勉强完成作业。 学期目标 思想品德目标:
第 1 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宝台乡中心学校 苟小琳 八年级语文(上)教材,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点,充分显示了语文的特 性,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为完成好这学期的教学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素质,特制订如下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册共有 30 篇课文(其中讲读 16 篇,自读 14 篇),分为四大板块,阅读、 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课外古诗词背诵等。 二、学生情况分析 所教班级八年级二班共 46 人,经过上学期师生的共同努力,全体同学的语文 水平有所提高,尤其是阅读能力,差生有所减少,但有些同学仍然没有学好,他 们平时考得都比较好,在期末成绩却下降了,这可能在于他们掌握得知识还不够 牢靠。因此本学期还要加大巩固的力度,争取在期末考出好的成绩。 从上学年的教学和测试情况来看,八二班学生仍然存在水平相对较低,参差不齐 的状况。 思想状况方面: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比较一般,仍处在朦胧状态, 学习习惯也比较差,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预习习惯没有能够形成,上课也有一 些会常开小差,不太能够积极回答问题。但也有少数学生情况较好。有三五个属 于无能为力型,所有的科目都是在混日子,语文也不例外。 学习心理方面:有 1/3 的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比较认真刻苦,他们的学 习情绪比较稳定,有的尽管基础较差,也能坚持不懈,较能井然有序地安排自己 的学习,不会受到环境和其他不利因素的干扰,能够及时与教师进行沟通,帮助 老师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有 l/2 的学生属于鞭策进步型,此类学生平时能够配 合老师的教学,但自觉性和定性不足,课堂喜欢享受欢乐,他们希望有好的成绩, 但好逸恶劳,怕吃苦受罪,不愿付出劳动,上课时而认真时而精神不振,回家很 少复习功课,需要老师的督促才会有所作为;尚有十多个学生属于不思进取型, 积极性和主动性极差,他们或偏向其他科,不理语文,或根本对学习毫无兴趣, 需要老师再三跟进才能勉强完成作业。 三、学期目标: 思想品德目标: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 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 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审美情趣,提高学 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这是初中三年的最终目标, 本学期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打下基础。 掌握和运用知识能力的目标 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 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具体地说,就是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 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基本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 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培养默读的习惯,提髙阅读速度,能用普 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具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说话简明连费得体,背诵 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读文言文课文,要 了解内容,背诵一些基本篇目,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文体方面,本学期以训练记叙的能力为主。 人文素质目标 初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交流表达,把课本中感受 学习到的有关人的语文素质的东西灵活运用到生活中,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 例如待人接物的仪态,为人处事的心理,读书看报看电视的习惯等。 四、达到目标的途径与措施 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我校的实际,本学期拟采用以下措施: 1.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 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2.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 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 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 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 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 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
第 2 页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 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 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审美情趣,提高学 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这是初中三年的最终目标, 本学期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打下基础。 掌握和运用知识能力的目标: 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 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具体地说,就是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 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基本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 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培养默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 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具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说话简明连费得体,背诵 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读文言文课文,要 了解内容,背诵一些基本篇目,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文体方面,本学期以训练记叙的能力为主。 人文素质目标: 初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交流表达,把课本中感受 学习到的有关人的语文素质的东西灵活运用到生活中,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 例如待人接物的仪态,为人处事的心理,读书看报看电视的习惯等。 四、达到目标的途径与措施 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我校的实际,本学期拟采用以下措施: 1.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 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2.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 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 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 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 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 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
鼓励学生探究性的学习。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 5.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扩展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 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6.做好开头的扭转工作,扭转以往不良的学习习惯 7.实行目标分层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因材 施教。 8.根据当前社会形势,推行语文素质教育。 9.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报告会,故事会,朗诵会.演讲会,办手抄文学报 作品自作不少于70% 10.让优生帮差生,实行一帮一学习语文。 五、教学进度表 周次 内容 课时数 1《桃花源记》《短文两篇》 《核舟记》《大道之行也》 3《杜甫诗三首》第五单元作文检测 《三峡》《短文两篇》 6 5《观潮》《湖心亭看雪》 5 6|《诗四首》第六单元作文检测 7|《新闻两则》《芦花荡》 6 8《蜡烛》《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上尉的信》《亲爱的爸爸》3 9第一单元作文检测 10 复习中考 3 11《阿长与》《背影》 6 12《台阶》《老王》 13《信客》第二单元作文检测 14《中国石拱桥》《桥之美》 15《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 16《说屏》第三单元作文检测 366566 17《大自然的语言》《奇妙的克隆》
第 3 页 鼓励学生探究性的学习。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 5.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扩展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 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6.做好开头的扭转工作,扭转以往不良的学习习惯。 7. 实行目标分层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因材 施教。 8.根据当前社会形势,推行语文素质教育。 9.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报告会,故事会,朗诵会.演讲会,办手抄文学报, 作品自作不少于 70% 10.让优生帮差生,实行一帮一学习语文。 五、教学进度表 周次 内 容 课时数 1 《桃花源记》《短文两篇》 6 2 《核舟记》《大道之行也》 5 3 《杜甫诗三首》 第五单元作文 检测 6 4 《三峡》 《短文两篇》 6 5 《观潮》《湖心亭看雪》 5 6 《诗四首》第六单元作文 检测 6 7 《新闻两则》《芦花荡》 6 8 《蜡烛》《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上尉的信》《亲爱的爸爸》 3 9 第一单元作文 检测 5 10 复习 中考 3 11 《阿长与》《背影》 6 12 《台阶》《老王》 3 13 《信客》第二单元作文 检测 6 14 《中国石拱桥》《桥之美》 6 15 《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 5 16 《说屏》第三单元作文 检测 6 17 《大自然的语言》《奇妙的克隆》 6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生物入侵者》 4 19《你一定会听见的》第四单元作文检测 20复习检测 21复习期考 第五单元 本单元学习目标: 1.学习古代诗人“忧天下忧”、脱俗豁达的情怀,体会古代文化的魅力。 2.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提高阅理解能力。 3.识记、了解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段落和作者简况 4.积累、掌握常用的文言词语和古今异义词。 5.知识与能力要求综合归纳, 文言文阅读 ①阅读方法: (1)反复诵读:文章意境、作者感情、读准字音、读清句子 (2)涵泳品味:文章语言、作品意境、诗情画意 (3)品味文眼:疏理关键词句,找出字眼、文眼 (4)角色朗读:体会人物语言,揣摩说话语气,理解语言逻辑 ②基本技能: (1)复述法:疏通文字、理解大意、口头表达 (2)读议结合法:熟读课文、揣摩精妙、解析重点 (3迁移法:联想想像、突出情趣、丰富感情 (4)比较法:比较作者、比较题材、比较语言风格及写景抒情 ③基础知识 (1)一词多义、通假字 (2)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 (3)近义词比较、句式(反问句、被动句、设问句) ④古文体裁 (1)议论文: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 (2)记叙文:传状、碑志、箴铭
第 4 页 18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生物入侵者》 4 19 《你一定会听见的》 第四单元作文 检测 7 20 复习检测 21 复习期考 第五单元 本单元学习目标: 1.学习古代诗人“忧天下忧”、脱俗豁达的情怀,体会古代文化的魅力。 2.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提高阅理解能力。 3.识记、了解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段落和作者简况。 4.积累、掌握常用的文言词语和古今异义词。 5.知识与能力要求综合归纳。 文言文阅读 ①阅读方法: ⑴反复诵读:文章意境、作者感情、读准字音、读清句子 ⑵涵泳品味:文章语言、作品意境、诗情画意 ⑶品味文眼:疏理关键词句,找出字眼、文眼 ⑷角色朗读:体会人物语言,揣摩说话语气,理解语言逻辑 ②基本技能: ⑴复述法:疏通文字、理解大意、口头表达 ⑵读议结合法:熟读课文、揣摩精妙、解析重点 ⑶迁移法:联想想像、突出情趣、丰富感情 ⑷比较法:比较作者、比较题材、比较语言风格及写景抒情 ③基础知识 ⑴一词多义、通假字 ⑵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 ⑶近义词比较、句式(反问句、被动句、设问句) ④古文体裁 ⑴议论文: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 ⑵记叙文:传状、碑志、箴铭
(3抒情文:颂赞、辞赋、杂记、哀祭 课时安排: 本单元教学拟用八课时完成,精读课文各用两课时,自读课文各用一课时。 21桃花源记 陶渊明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2.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 3.朗读、背诵课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2.把握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要求学生运用想象探究故事中 的某些细节,培养其想像能力和探究能力,逐步提髙对作品的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 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方法: 1.朗读法。2.讨论与点拨相结合。3.品读法。4.延伸阅读。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已打印好的文字资料、录音机、示范眀读磁带。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 5 页 ⑶抒情文:颂赞、辞赋、杂记、哀祭 课时安排: 本单元教学拟用八课时完成,精读课文各用两课时,自读课文各用一课时。 21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2.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 3.朗读、背诵课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2.把握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要求学生运用想象探究故事中 的某些细节,培养其想像能力和探究能力,逐步提高对作品的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 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与点拨相结合。 3.品读法。 4.延伸阅读。 教具准备: 多媒体 CAI 课件、已打印好的文字资料、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导入新课,作者、作品及背景介绍;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情 韵;整体感知文意,要求学生复述课文,概述桃花源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教学步骤: 、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huo)严然(yau)阡陌( qIan mo)诣(yi) 2.熟读课文,査字典,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其画像) 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 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 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或听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后齐读课文) 2.请同学们试翻译课文。(每生翻译一句) 3.掌握课文注释的词语。(补充注释如下) 为业:靠……谋生。缘:沿。夹岸:夹着溪流两岸。杂:别的。鲜美:鲜艳 美丽。异:诧异。穷:穷尽。舍:舍弃,放弃。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开朗 开阔明亮。平旷:平坦开阔。属:类。悉:全。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所 从来:从哪儿来。咸:都。问讯:打听消息。先世:祖先。妻子:妻子儿女。邑 人:同乡人。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焉:于之,从这里。间隔:断绝了往 来。皆:都。叹惋:感叹,惋惜。延:请。语告:告诉(他)说。不足:不值得。 既:已经。志:做记号。诣:拜见,卧…·怯。如此:像这样。遣:派。欣然 高兴地。 四、小结 1.古今词义。 2.一词多义
第 6 页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导入新课,作者、作品及背景介绍;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情 韵;整体感知文意,要求学生复述课文,概述桃花源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教学步骤: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huo)严然(yau)阡陌(qian mo)诣(yi) 2.熟读课文,查字典,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多媒体显示其画像) 2.导语: 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 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 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三、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或听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后齐读课文) 2.请同学们试翻译课文。(每生翻译一句) 3.掌握课文注释的词语。(补充注释如下) 为业:靠……谋生。缘:沿。夹岸:夹着溪流两岸。杂:别的。鲜美:鲜艳 美丽。异:诧异。穷:穷尽。舍:舍弃,放弃。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开朗: 开阔明亮。平旷:平坦开阔。属:类。悉:全。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所 从来:从哪儿来。咸:都。问讯:打听消息。先世:祖先。妻子:妻子儿女。邑 人:同乡人。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焉:于之,从这里。间隔:断绝了往 来。皆:都。叹惋:感叹,惋惜。延:请。语告:告诉(他)说。不足:不值得。 既:已经。志:做记号。诣:拜见,卧…·怯。如此:像这样。遣:派。欣然: 高兴地。 四、小结 1.古今词义。 2.一词多义
3.判断句 五、作业 1.课后练习。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分步讨论问题,整体掌握文章内容。 教学步骤: 、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疏通了文章意思,这节课我们一起分析文章的内容 二、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试背诵课文。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从第4节到完)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 的情形 提问: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讨论并归纳: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 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4.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讨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5.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讨论并归纳: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 相闻 6.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讨论并归纳: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 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第 7 页 3.判断句 五、作业 l.课后练习。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分步讨论问题,整体掌握文章内容。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疏通了文章意思,这节课我们一起分析文章的内容。 二、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试背诵课文。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 1 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 2~3 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从第 4 节到完)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 的情形。 3.提问: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讨论并归纳: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 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4.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讨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5.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讨论并归纳: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 相闻。 6.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讨论并归纳: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 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提问: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讨论并归纳: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8.提问: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讨论并归纳: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 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提问: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 笔 10.提问: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 迷,不复得路”? 讨论并归纳: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 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11.提问: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讨论并归纳: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 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 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 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 一种空想 三、小结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 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 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 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四、作业 1.课后练习。2.练习册上的作业 五、板书设计 乐
第 8 页 7.提问: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讨论并归纳: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8.提问: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讨论并归纳: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 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9.提问: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 笔。 10.提问: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 迷,不复得路”? 讨论并归纳: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 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11.提问: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讨论并归纳: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 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 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 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 一种空想。 三、小结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 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 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 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四、作业 1.课后练习。 2.练习册上的作业。 五、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美 乐 奇
(虚景实写,中有实) 教学后记: 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领略了桃花源的美景,但是对文言文中的虚词的掌 握还不够好,这还需努力。 22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2.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背 景 3.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把握两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 1.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髙洁傲岸的节 操 2.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髙雅 脱俗的情怀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欣赏两文的语言之美,手法之美。 教学难点: 1.辨析《陋室铭》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的含义,及“无丝竹之乱 耳,无案牍之劳形”的言外之意:理解类比手法的运用。 2.《爱莲说》文,具有哪些美好品质的人才是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如何辨析 “莲之爱”与“菊之爱”?理解映衬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导读法(通过“三读”达到理解课文内容,当堂背诵全文)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 9 页 (虚景实写,中有实) 教学后记: 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领略了桃花源的美景,但是对文言文中的虚词的掌 握还不够好,这还需努力。 22 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2.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背 景。 3.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2.把握两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 1.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 操。 2.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 脱俗的情怀。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欣赏两文的语言之美,手法之美。 教学难点: 1.辨析《陋室铭》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的含义,及“无丝竹之乱 耳,无案牍之劳形”的言外之意;理解类比手法的运用。 2. 《爱莲说》文,具有哪些美好品质的人才是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如何辨析 “莲之爱”与“菊之爱”?理解映衬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导读法(通过“三读”达到理解课文内容,当堂背诵全文)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已打印好的文字资料、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硏读《陋室铭》,作者及文体简介;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出韵律, 读出情感:;整体感知文意,着重欣赏本文的写作特色。 、教学过程 、导入 ①板书课题《陋室铭》(刘禹锡)及教学目标 ②作者及文体简介(多媒体显示) 二、学习课文 (一读理清思路)(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 ①本文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本文是唐朝文学家刘禹锡为自己简陋的屋子写的一篇散文。本文为骈 体文,简介骈体文的特点。“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 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②学生试读课文 ③学生质疑(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尽量让学生来解答,达到疏通课文字词 的目的) ④如果给课文分三个层次,该怎样划分? 明确:第一层从开头到“唯吾德馨”,第二层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 之劳形”,第三层为文章结尾。 (二读品析诗句) ①“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山则名”、“有龙则灵”暗 喻什么? 明确: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②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 明确: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幽) ③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 明确:鸿儒,无白丁(雅)
第 10 页 教具准备:多媒体 CAI 课件,已打印好的文字资料、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研读《陋室铭》,作者及文体简介;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出韵律, 读出情感;整体感知文意,着重欣赏本文的写作特色。 一、教学过程 一、导入 ①板书课题《陋室铭》(刘禹锡)及教学目标; ②作者及文体简介(多媒体显示) 二、学习课文 (一读 理清思路)(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 ①本文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本文是唐朝文学家刘禹锡为自己简陋的屋子写的一篇散文。本文为骈 体文,简介骈体文的特点。“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 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②学生试读课文 ③学生质疑(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尽量让学生来解答,达到疏通课文字词 的目的) ④如果给课文分三个层次,该怎样划分? 明确:第一层从开头到“唯吾德馨”,第二层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 之劳形”,第三层为文章结尾。 (二读 品析诗句) ①“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山则名”、“有龙则灵”暗 喻什么? 明确: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②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 明确: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幽) ③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 明确:鸿儒 ,无白丁(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