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河子大学医学院 讲 稿 课程名称影像诊断学 任课班级临床2011级(35)班 任课教师尹喜 教学职称进师 临床医学系放射教研室 影像诊断学第七版教材
石河子大学医学院 讲 稿 课程名称 影像诊断学 任课班级 临床 2011 级(3-5)班 任课教师 尹喜 教学职称 讲师 临床医学 系 放射 教研室 影像诊断学 第七版教材
第一篇影像诊断学 第一章影像诊断学总论 第二节计算机体层成像(CT) 1895年,德国科学家伦琴发现X线。 1970年,第一代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CT)出现。 1980年,第一台磁共振机(MRI)出现。 以X线、CT、MRI为主体的医学影像诊断学形成。 现在数字成像由CT、MRI扩展到X线成像,出现了数字X线成像 (DR)新式X线机。图像的存储、传输发生巨大变化,出现了数字 图像存档与传输系统(PACS),远程会诊成为现实。由于图像数字化、 网络和PACS的应用,影像科将逐步成为数字化、无胶片学科。 计算机体层成像(CT) CT是英国科学家Hounsfield G.N在1969年设计成功,1972年用于 人体检查。它是用X线束对人体层面进行扫描,经过计算机处理获 得重建的图像,开创了数字成像的先河。CT显著的扩大了人体检查 的范围,提高了病变检出率和诊断的准确率,大大促进了医学影像学 发展。 计算机体层成像(CT)的进展1972年,称普通CT,扫描方式是层 面扫描。扫描速度慢,图像有间隔,病变有遗漏。如图:
第一篇 影像诊断学 第一章 影像诊断学总论 第二节 计算机体层成像(CT) 1895 年,德国科学家伦琴发现 X 线。 1970 年,第一代 X 线计算机体层成像(CT)出现。 1980 年,第一台磁共振机(MRI)出现。 以 X 线、CT、MRI 为主体的医学影像诊断学形成。 现在数字成像由 CT、MRI 扩展到 X 线成像,出现了数字 X 线成像 (DR)新式 X 线机。图像的存储、传输发生巨大变化,出现了数字 图像存档与传输系统(PACS),远程会诊成为现实。由于图像数字化、 网络和 PACS 的应用,影像科将逐步成为数字化、无胶片学科。 计算机体层成像(CT) CT 是英国科学家 Hounsfield G.N 在 1969 年设计成功,1972 年用于 人体检查。它是用 X 线束对人体层面进行扫描,经过计算机处理获 得重建的图像,开创了数字成像的先河。CT 显著的扩大了人体检查 的范围,提高了病变检出率和诊断的准确率,大大促进了医学影像学 发展。 计算机体层成像(CT)的进展 1972 年,称普通 CT,扫描方式是层 面扫描。扫描速度慢,图像有间隔,病变有遗漏。如图:
1989年,螺旋CT,包括单螺旋CT(SCT)和多螺旋CT(MSCT, 有2层、4层、8层、16层、32层、64层.…等),扫描方式是螺旋 扫描。扫描速度快,是容积扫描。图像之间无间隔,病变无遗漏,并 能进行图像后处理,获得三维立体图像、仿真内窥镜和CT血管造影。 螺旋CT原理示意图:X线管球顺一个方向不停旋转,扫描床连续移 动,扫描轨迹呈螺旋状。故称为螺旋容积扫描 常用后处理技术: 1、表面容积重建 2、三维骨重建3、内耳三维重建 4、支气管树表面重建5、仿真气管镜6、仿真胃肠镜 7、3D表面重建 8、冠脉造影 9、CT血管造影
1989 年,螺旋 CT,包括单螺旋 CT(SCT)和多螺旋 CT(MSCT, 有 2 层、4 层、8 层、16 层、32 层、64 层……等),扫描方式是螺旋 扫描。扫描速度快,是容积扫描。图像之间无间隔,病变无遗漏,并 能进行图像后处理,获得三维立体图像、仿真内窥镜和 CT 血管造影。 螺旋 CT 原理示意图:X 线管球顺一个方向不停旋转,扫描床连续移 动,扫描轨迹呈螺旋状。故称为螺旋容积扫描 常用后处理技术: 1、表面容积重建 2、三维骨重建 3、内耳三维重建 4、支气管树表面重建 5、仿真气管镜 6、仿真胃肠镜 7、3D 表面重建 8、冠脉造影 9、CT 血管造影
第二章中枢神经系统 第一节脑 一、颅脑疾病CT检查适应症: CT对颅脑疾病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适用于颅脑外伤、脑血管意外、 脑肿瘤、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炎症、脑实质变性、脑萎缩、 术后复查以及先天性颅脑畸形等。 CT检查能显示病变的部位、形态、大小、数目以及病变与周围组织 的关系,对颅内肿瘤的定位和定性有重要意义,可为脑血管病变与颅 内炎症的治疗和预后提供可靠依据。 二、颅脑CT扫描方法: 1、横断位也称轴位,是CT检查的基本扫描体位。 一、颅脑疾病CT检查适应症: CT对颅脑疾病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适用于颅脑外伤、脑血管意外、 脑肿瘤、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炎症、脑实质变性、脑萎缩、 术后复查以及先天性颅脑畸形等。 CT检查能显示病变的部位、形态、大小、数目以及病变与周围组织 的关系,对颅内肿瘤的定位和定性有重要意义,可为脑血管病变与颅 内炎症的治疗和预后提供可靠依据。 二、颅脑CT扫描方法: 1、横断位也称轴位,是CT检查的基本扫描体位。 (一)横断面扫描 1.扫描技术:患者仰卧于检查床上,头置于头架中,下颌内收,以
第二章 中枢神经系统 第一节 脑 一、颅脑疾病 CT 检查适应症: CT 对颅脑疾病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适用于颅脑外伤、脑血管意外、 脑肿瘤、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炎症、脑实质变性、脑萎缩、 术后复查以及先天性颅脑畸形等。 CT 检查能显示病变的部位、形态、大小、数目以及病变与周围组织 的关系,对颅内肿瘤的定位和定性有重要意义,可为脑血管病变与颅 内炎症的治疗和预后提供可靠依据。 二、颅脑 CT 扫描方法: 1、横断位也称轴位,是 CT 检查的基本扫描体位。 一、颅脑疾病 CT 检查适应症: CT 对颅脑疾病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适用于颅脑外伤、脑血管意外、 脑肿瘤、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炎症、脑实质变性、脑萎缩、 术后复查以及先天性颅脑畸形等。 CT 检查能显示病变的部位、形态、大小、数目以及病变与周围组织 的关系,对颅内肿瘤的定位和定性有重要意义,可为脑血管病变与颅 内炎症的治疗和预后提供可靠依据。 二、颅脑 CT 扫描方法: 1、横断位也称轴位,是 CT 检查的基本扫描体位。 (一)横断面扫描 1.扫描技术:患者仰卧于检查床上,头置于头架中,下颌内收,以
外耳道与外毗的连线,即 听毗线(简称OML)为基线:也有用听眶线,即眶下缘与外耳道的 连线;或听眉线,即眉上缘的 中点与外耳道的连线为基线的。扫描时从基线开始向上扫描至头顶: 一般扫描12层即可。多采用扫描层面与基线平行的扫描,25cm的 扫描视野,层厚10mm,间隔10mm,256×256或320X320 矩阵。脑部扫描应注意一定要包到头顶,此区域是颠痫病灶的好发部 位。对后颅窝及桥小脑角区的病变。描层面应向头侧倾斜与OML成 15"夹角。扫描发现病变较小时可在病变区域作重叠扫描或加薄层扫 描。 2.图像显示:观察脑组织窗宽选择80-100,窗位35左右。对脑 外伤及与颅壁相连的肿瘤,均需同时观察骨组织,即窗宽为1000, 窗位为300左右,以确定有无颅骨骨折及颅骨破坏。 对耳鸣患者及疑桥小脑角区病变者,应调内听道骨窗,以观察内听道 口有无扩大
外耳道与外毗的连线,即 听毗线(简称 OML)为基线;也有用听眶线,即眶下缘与外耳道的 连线;或听眉线,即眉上缘的 中点与外耳道的连线为基线的。扫描时从基线开始向上扫描至头顶。 一般扫描 12 层即可。多采用扫描层面与基线平行的扫描,25cm 的 扫描视野,层厚 10mm,间隔 10mm,256 x 256 或 320X 320 矩阵。脑部扫描应注意一定要包到头顶,此区域是颠痫病灶的好发部 位。对后颅窝及桥小脑角区的病变。描层面应向头侧倾斜与 OML 成 15”夹角。扫描发现病变较小时可在病变区域作重叠扫描或加薄层扫 描。 2.图像显示:观察脑组织窗宽选择 80-100,窗位 35 左右。对脑 外伤及与颅壁相连的肿瘤,均需同时观察骨组织,即窗宽为 1000, 窗位为 300 左右,以确定有无颅骨骨折及颅骨破坏。 对耳鸣患者及疑桥小脑角区病变者,应调内听道骨窗,以观察内听道 口有无扩大
(二)增强扫描 在平扫的基础上,对怀疑血管性、感染性及肿瘤性的病变,均需 加增强扫描。 1.扫描前准备:患者增强前4一6h空腹,且做碘过敏试验呈阴性者, 方能实行增强扫描。 2.扫描技术:扫描条件和参数同轴位平扫。以2.5-3L/s的流 速静脉注射造影剂50mL,再对平扫范围进行扫描。 3.图像显示:观察图像的窗宽、窗位同平扫图像。可利用光标测量 病灶大小和CT值帮助诊断。 (三)冠状面扫描 主要用于鞍区病变的检查。也适用于大脑深部、大脑凸面、接近颅底 的脑内和幕下病变的显示。 1.扫描技术:患者仰卧或俯卧位,头部过伸,即采用检查颅底的顶 颏位。先摄取头顿侧位定位片,根据扫描层面尽可能与OML垂直的 原则,倾斜扫描架,选择扫描范围及层厚层距。扫描鞍区应根据扫描 层面尽可能与蝶鞍后床突平行或与鞍底垂直的原则,视蝶鞍大小选取 1-3mm层厚和层距,512×512矩阵,扫描视野25cm。常采用 直接冠状位增强扫描方式,从蝶鞍后床突扫描至前床突。增强方法同 轴位增强扫描,注射造影剂后,即对鞍区行冠状面增强扫描。 2.图像显示:观察冠状面图像窗宽选取300,窗位40左右。常采
(二)增强扫描 在平扫的基础上,对怀疑血管性、感染性及肿瘤性的病变,均需 加增强扫描。 1.扫描前准备:患者增强前 4-6h 空腹,且做碘过敏试验呈阴性者, 方能实行增强扫描。 2.扫描技术:扫描条件和参数同轴位平扫。以 2.5-3mL/s 的流 速静脉注射造影剂 50mL,再对平扫范围进行扫描。 3.图像显示:观察图像的窗宽、窗位同平扫图像。可利用光标测量 病灶大小和 CT 值帮助诊断。 (三)冠状面扫描 主要用于鞍区病变的检查。也适用于大脑深部、大脑凸面、接近颅底 的脑内和幕下病变的显示。 1.扫描技术:患者仰卧或俯卧位,头部过伸,即采用检查颅底的顶 颏位。先摄取头颅侧位定位片,根据扫描层面尽可能与 OML 垂直的 原则,倾斜扫描架,选择扫描范围及层厚层距。扫描鞍区应根据扫描 层面尽可能与蝶鞍后床突平行或与鞍底垂直的原则,视蝶鞍大小选取 1-3mm 层厚和层距,512 x 512 矩阵,扫描视野 25cm。常采用 直接冠状位增强扫描方式,从蝶鞍后床突扫描至前床突。增强方法同 轴位增强扫描,注射造影剂后,即对鞍区行冠状面增强扫描。 2.图像显示:观察冠状面图像窗宽选取 300,窗位 40 左右。常采
用局部放大或再次重建技术(改变视野为15cm)观察鞍区。由于再 次重建放大技术提高了密度分辨力,可显示出体积仅数毫米的微小腺 瘤及它的许多间接证象,对大的垂体瘤可分辨其与血管的关系。因此 成为诊断垂体瘤的重要手段之一。 (四)脑CT血流灌注扫描 CT灌注成像可以在脑缺血性卒中发作的超早期显示病灶,半定 量分析及动态观察脑内缺血性病变的位置、范围及程度等脑血流动力 学变化。其不足之处是现在临床应用中的主流机型只能进行单一层面 的检查,对病变的全貌缺乏足够的了解。而近两年推出的多层螺旋 CT(MSCT),较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并有望能部分替代MRI和 EBCT. 1.扫描技术:常规进行10mm层厚,10mm间隔的颅脑CT轴位 扫描,选定某一层面为重点观察层面,然后以2.5一3mL/s的流 速静脉注射造影剂50mL,注药的同时对选定层面进行持续30 465的单层连续动态扫描,最后进行常规轴位增强扫描。 2.图像显示:在病变测及对测相应部位选取兴趣区,获得兴趣区的
用局部放大或再次重建技术(改变视野为 15cm)观察鞍区。由于再 次重建放大技术提高了密度分辨力,可显示出体积仅数毫米的微小腺 瘤及它的许多间接证象,对大的垂体瘤可分辨其与血管的关系。因此 成为诊断垂体瘤的重要手段之一。 (四)脑 CT 血流灌注扫描 CT 灌注成像可以在脑缺血性卒中发作的超早期显示病灶,半定 量分析及动态观察脑内缺血性病变的位置、范围及程度等脑血流动力 学变化。其不足之处是现在临床应用中的主流机型只能进行单一层面 的检查,对病变的全貌缺乏足够的了解。而近两年推出的多层螺旋 CT(MSCT),较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并有望能部分替代 MRI 和 EBCT。 1.扫描技术:常规进行 10mm 层厚,10mm 间隔的颅脑 CT 轴位 扫描,选定某一层面为重点观察层面,然后以 2.5-3mL/s 的流 速静脉注射造影剂 50mL,注药的同时对选定层面进行持续 30- 465 的单层连续动态扫描,最后进行常规轴位增强扫描。 2.图像显示:在病变测及对测相应部位选取兴趣区,获得兴趣区的
时间一一密度曲线,通过增强扫描前后不同时相的CT图像的动态变 化来观察脑组织的血液动力学状态。 (五)脑池造影CT扫描 对于桥小脑角、脑干以及鞍上池区域的病变,CT扫描有时不能 明确诊断,可辅以脑池造影检查。由于MI对幕下小脑的病变、桥 小脑角的病变,诊断微小听神经瘤和管内听神经瘤有其独特优势,且 为无创性检查,病人易接受,现已取代脑池造影检查。 1.扫描技术:检查前6h空腹,患者侧卧经腰穿,注人5一8mL Omnipaque或气体3-5mL。拔针后,根据所用造影剂决定扫描体 位:如采用水溶性造影剂时取膝胸卧位,即头低脚高位。头低30一 60°角,一3min后在头低5-10°角或俯卧位的冠状扫描方法进行 扫描。如欲观察脑脊液的动力变化,于注人造影剂后2、6、12、24h 进行扫描,必要时可于48h或72h后扫描。采用气体造影剂检查桥 小脑角区时取头高脚低位,拔针后将上身慢慢抬高,注意保持侧卧姿 势,使人体矢状面与检查台面成45°角,2-3min后,患者感到患 侧耳胀,即令患者仰卧于检查床上,头向健侧倾斜150角,对颢骨 进行薄层扫描。先作患侧扫描,再扫描健侧对照。 2.图像显示:可局部放大或重建放大图像,观察听神经瘤窗宽为 2000,窗位250-400左右:观察鞍上池窗宽500一1000,窗位 ±250左右
时间——密度曲线,通过增强扫描前后不同时相的 CT 图像的动态变 化来观察脑组织的血液动力学状态。 (五)脑池造影 CT 扫描 对于桥小脑角、脑干以及鞍上池区域的病变,CT 扫描有时不能 明确诊断,可辅以脑池造影检查。由于 MRI 对幕下小脑的病变、桥 小脑角的病变,诊断微小听神经瘤和管内听神经瘤有其独特优势,且 为无创性检查,病人易接受,现已取代脑池造影检查。 1.扫描技术:检查前 6h 空腹,患者侧卧经腰穿,注人 5-8mL Omnipaque 或气体 3-5mL。拔针后,根据所用造影剂决定扫描体 位;如采用水溶性造影剂时取膝胸卧位,即头低脚高位。头低 30- 60o 角,l-3min 后在头低 5-10o 角或俯卧位的冠状扫描方法进行 扫描。如欲观察脑脊液的动力变化,于注人造影剂后 2、6、12、24h 进行扫描,必要时可于 48h 或 72h 后扫描。采用气体造影剂检查桥 小脑角区时取头高脚低位,拔针后将上身慢慢抬高,注意保持侧卧姿 势,使人体矢状面与检查台面成 45o角,2-3 min 后,患者感到患 侧耳胀,即令患者仰卧于检查床上,头向健侧倾斜 15o 角,对颞骨 进行薄层扫描。先作患侧扫描,再扫描健侧对照。 2.图像显示:可局部放大或重建放大图像,观察听神经瘤窗宽为 2000,窗位 250-400 左右;观察鞍上池窗宽 500-1000,窗位 ±250 左右
(六)CT脑血管造影 随着螺旋CT进人临床,由于短时间内完成大覆盖容积的连续扫 描,加上计算机后处理功能的提高,使得CT血管造影成为可能。众 多资料表明脑CTA在诊断脑动脉瘤及脑血管畸形方面,有较高的阳 性检出率和确诊率。特别是直径在5一32m的动脉瘤均能予以满 意显示,且与DSA结果一致。作为一种无损伤性,且安全可靠的血 管检查手段,脑CTA对动脉瘤的诊断极具实用价值。 I.扫描技术:单一的脑CTA检查是不足的,首先应进行常规颅脑CT 平扫,以确定病灶位置。CTA扫描前的准备同颅脑增强扫描。再在 头部侧位定位片上选择扫描范围,一般从鞍底开始至病灶区结束。采 用螺距Pitch为1或1.5,层厚mm,重建间隔0.5mm,512 x512的矩阵。以3.5mL/s的流速快速静脉注射造影剂100mL, 注药后15一18s开始脑CTA螺旋扫描。扫描结束后再行常规颅脑增 强扫描,这样即可以了解血管的情况,又可以了解血管之外的颅脑内 诸结构的情况及局部病灶的情况: 2.图像显示:扫描所得到的CTA原始图像可在操作台或工作站(Indy 一workstation)上进行MIP重建,去掉骨组织及其他高密度影, 以显示血管。旋转MIP图像多角度观察显示血管情况。还可充分利 用CTA原始图像进行MPR重建以及3D重建,让人们从二维及三维 立体概念上获得更多的诊断信息
(六)CT 脑血管造影 随着螺旋 CT 进人临床,由于短时间内完成大覆盖容积的连续扫 描,加上计算机后处理功能的提高,使得 CT 血管造影成为可能。众 多资料表明脑 CTA 在诊断脑动脉瘤及脑血管畸形方面,有较高的阳 性检出率和确诊率。特别是直径在 5-32mm 的动脉瘤均能予以满 意显示,且与 DSA 结果一致。作为一种无损伤性,且安全可靠的血 管检查手段,脑 CTA 对动脉瘤的诊断极具实用价值。 l.扫描技术:单一的脑 CTA 检查是不足的,首先应进行常规颅脑 CT 平扫,以确定病灶位置。CTA 扫描前的准备同颅脑增强扫描。再在 头部侧位定位片上选择扫描范围,一般从鞍底开始至病灶区结束。采 用螺距 Pitch 为 1 或 1.5,层厚 lmm,重建间隔 0.5mm,512 x512 的矩阵。以 3.5mL/s 的流速快速静脉注射造影剂 100mL, 注药后 15-18s 开始脑 CTA 螺旋扫描。扫描结束后再行常规颅脑增 强扫描,这样即可以了解血管的情况,又可以了解血管之外的颅脑内 诸结构的情况及局部病灶的情况; 2.图像显示:扫描所得到的CTA原始图像可在操作台或工作站(Indy -workstation)上进行 MIP 重建,去掉骨组织及其他高密度影, 以显示血管。旋转 MIP 图像多角度观察显示血管情况。还可充分利 用 CTA 原始图像进行 MPR 重建以及 3D 重建,让人们从二维及三维 立体概念上获得更多的诊断信息
三、疾病诊断 第一节脑肿瘤 一、星形胶质细胞瘤 CT表现:根据病理学分为四级。 1级星形细胞瘤(良性):平扫多呈囊状低密度灶,其内密度较均, 瘤体境界清楚,瘤周水肿较轻或无。增强扫描病灶不强化。 2级星形细胞瘤(介于良恶之间):平扫病灶可呈囊性、水肿型或囊 是性团块,其内密度不均匀,囊壁可见小结节影,灶周境界稍显模糊, 水肿带轻重程度不均,病灶占位效应明显,增强扫描病灶内瘤结节可 见明显强化,病灶亦可见不均匀强化。 3、4级星形细胞瘤(恶性):多为非均质团块状影,瘤体可见分叶改 变,多呈结节型、环型和混合型,瘤体内常伴有囊变、坏死、出血, 瘤体钙化少见,增强扫描肿瘤强化显著,典型可见不规则花环状强化 改变,瘤周水肿明显,占位效应显著。 二、脑膜瘤 CT表现:平扫见以宽基底附于脑膜表面、与硬膜间夹角呈钝角的高 密度团块状影,边缘较光滑,境界清晰;较大病灶内可见片状液化、 坏死低密度影,多数瘤体内见形态各异、大小不等钙化影。增强扫描 病灶呈显著强化,强化均匀,较大病灶内坏死区强化不均匀,少数病 灶仅见轻度强化,以钙化为主脑膜瘤甚至不强化。瘤周可见水肿带, 且较大脑膜瘤伴有占位效应,邻近骨质结构甚至可出现侵蚀破坏、骨
三、疾病诊断 第一节 脑肿瘤 一、星形胶质细胞瘤 CT 表现 :根据病理学分为四级。 1 级星形细胞瘤(良性):平扫多呈囊状低密度灶,其内密度较均, 瘤体境界清楚,瘤周水肿较轻或无。增强扫描病灶不强化。 2 级星形细胞瘤(介于良恶之间):平扫病灶可呈囊性、水肿型或囊 是性团块,其内密度不均匀,囊壁可见小结节影,灶周境界稍显模糊, 水肿带轻重程度不均,病灶占位效应明显,增强扫描病灶内瘤结节可 见明显强化,病灶亦可见不均匀强化。 3、4 级星形细胞瘤(恶性):多为非均质团块状影,瘤体可见分叶改 变,多呈结节型、环型和混合型,瘤体内常伴有囊变、坏死、出血, 瘤体钙化少见,增强扫描肿瘤强化显著,典型可见不规则花环状强化 改变,瘤周水肿明显,占位效应显著。 二、脑膜瘤 CT 表现:平扫见以宽基底附于脑膜表面、与硬膜间夹角呈钝角的高 密度团块状影,边缘较光滑,境界清晰;较大病灶内可见片状液化、 坏死低密度影,多数瘤体内见形态各异、大小不等钙化影。增强扫描 病灶呈显著强化,强化均匀,较大病灶内坏死区强化不均匀,少数病 灶仅见轻度强化,以钙化为主脑膜瘤甚至不强化。瘤周可见水肿带, 且较大脑膜瘤伴有占位效应,邻近骨质结构甚至可出现侵蚀破坏、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