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石河子大学:《放射诊断学》课程教学资源(讲稿)放射诊断学讲稿(任课教师:刘兵元)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DOC,文档页数:51,文件大小:350.5KB,团购合买
第一篇总论 第一章X线成像 第二章计算机体层成像 第三章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第七章数字化X线成像、图象存档与传输系统、信息放射学 第二篇胸部 第一章肺与纵隔 第二章关节 第二章头颈部 第三章乳腺 第三章肝、胆、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

石河子大学医学院 讲 稿 课程名称放射诊断学 任课班级医学074-6 任课教师刘兵元 教学职称副教授 医学院医学系放射诊断学教研室 2009一2010学年第一学期 1

1 石河子大学医学院 讲 稿 课程名称 放射诊断学 任课班级 医学 07(4-6) 任课教师 刘兵元 教学职称 副教授 医学院医学 系 放射诊断学 教研室 2009—2010 学年第一学期

第一篇总论 引言 一X线诊断学是一门影像学:X线诊断学是利用X线的特性研究人体结构和器官在生理状 ■X线诊断学对现代诊断和预防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X线对某些疾病的诊断缺乏特异性,不同的疾病可有相同的X线影像(如肺部渗出性病 变):而同一种疾病可有完全不同的X线影像(如某些骨肿瘤)。 X线诊断学是影像学的基础: ■自发现X线后不久即被用于人体检查:并进行疾病诊断,便形成了X线诊断学,并奠定 了影像学的基础。 四介入放射学的发展: ■介入放射学于0年代迅速兴起,国内于80年代开始兴起。它是在影像监视下采集标本, 或在影像诊断的基础上对某些疾病进行治疗,使影像诊断学发展为影像医学,扩大了本学科的内 容,并成为医疗工作中的重要支柱。 学习影像医学的目的: ■了解这些成像技术的基本成像原理方法和图象特点,掌握图象的观察分析与诊断方法和 不同成像技术在疾病诊断中的价值与限度,以便能正确选用,帮助作出诊断。 第一音X线成像 X线的产生的产 第一节 X线成像基本原理与设备 1、X线产生的发现: X线是德国物理学家伦琴于1895年11月8日首次发现,因当时不明因种射线的本质故名 为X线 2、X线的产生 高速运行的电子撞击物质突然被阻时便产生 X线X线的产生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 (1)自由活动的电子群 (2)电子群以高速向阳极运行 (3)电子群在高速运行时突然受阻 在此过程 在艾肌的的 能量转变为热能,约1%以下的能量形成X线。 X线机发生装置主要包括:X线管,变压器,控制器。 (1)X线管 X线管是个高压真空二极管。阴极是钨靶,先通过低压(12V以下)使阴极灯丝发热产生 电子群。再向两极间加高电压, 使阴极电子高速奔向阴极撞击钨靶而生X线 (2)变压器 (1)降压变压器:用于加热灯丝产生游离电子群(6~12V); (2)升压变压器:向球管两端施加高电压(40-150V) (3)调节器: AKV调节:控制X线的质(穿透力)。 BMA调节通过灯丝的电流控制X线的量, C限时调节:控制X线照射时间。 (二)X线的特性:

2 第一篇 总论 引 言 一 X 线诊断学是一门影像学: X 线诊断学是利用 X 线的特性研究人体结构和器官在生理状 态下形态和功能及其在病理过程中的改变,从而达到诊断目的。 二 X 线诊断学的价值和局限性: ◼X 线诊断学对现代诊断和预防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X 线对某些疾病的诊断缺乏特异性,不同的疾病可有相同的 X 线影像(如肺部渗出性病 变);而同一种疾病可有完全不同的 X 线影像(如某些骨肿瘤)。 三 X 线诊断学是影像学的基础: ◼自发现 X 线后不久即被用于人体检查;并进行疾病诊断,便形成了 X 线诊断学,并奠定 了影像学的基础。 四 介入放射学的发展: ◼介入放射学于 70 年代迅速兴起,国内于 80 年代开始兴起。它是在影像监视下采集标本, 或在影像诊断的基础上对某些疾病进行治疗,使影像诊断学发展为影像医学,扩大了本学科的内 容,并成为医疗工作中的重要支柱。 五 学习影像医学的目的: ◼了解这些成像技术的基本成像原理‘方法和图象特点,掌握图象的观察’分析与诊断方法和 不同成像技术在疾病诊断中的价值与限度,以便能正确选用,帮助作出诊断。 第一章 X 线 成 像 第一节 X 线成像基本原理与设备 X 线的产生和特性 (一)X 线的产生 1、X 线产生的发现: X 线是德国物理学家伦琴于 1895 年 11 月 8 日首次发现,因当时不明因种射线的本质故名 为 X 线。 2、X 线的产生 高速运行的电子撞击物质突然被阻时便产生 X 线 X 线的产生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 ( 1)自由活动的电子群 (2)电子群以高速向阳极运行 (3)电子群在高速运行时突然受阻. 在此过程中 99%的能量转变为热能,约 1%以下的能量形成 X 线。 3、X 线机的结构 : X 线机发生装置主要包括: X 线管,变压器,控制器。 (1)X 线 管 X 线管是个高压真空二极管。阴极是钨靶,先通过低压(12V 以下)使阴极灯丝发热产生 电子群。 再向两极间加高电压, 使阴极电子高速奔向阴极撞击钨靶而生 X 线。 (2)变压器: (1) 降压变压器: 用于加热灯丝产生游离电子群(6~12V); (2)升压变压器:向球管两端施加高电压(40~150V) (3)调节器:: A KV 调节:控制 X 线的质(穿透力)。 B.MA 调节:通过灯丝的电流控制 X 线的量。 C 限时调节: 控制 X 线照射时间。 (二) X 线的特性:

1穿透性:X线对物质有很大的穿透能力,其穿透能力与X线管电压成正比,与被照体 的密度和厚度成正比。 2荧光效应:X线能激发荧光物质产生肉眼可见的荧光,这是进行透视检查的基础。 效应.X线与日光一样可使摄影胶片感 形成潜影,经过显影 定影形成黑与白的 影 线摄片的基础。4电离效应:X线通过任何物质都可产生电离效应,使其分成 正负离子。电离的程度和X线量成正比 二,X线成像基本原理 (一)X线成像原理 1、X线之所以能使人体在荧光屏和胶片上形成图象,是利用其穿诱性摄影作用和荧光 作用及人体密度和厚度自 差别。 当X线透过人体不同组织 皱吸收的程度不同,所以达到荧光 屏或X光片上的X线线量即有差别,在荧光屏或X线片上就形成黑白对比不同的影像。 X线影像的形成应具备三个基本条件:(1)X线应具备一定的穿透力,穿透被照射的组织 结构。(2)被穿透物必须存在密度和厚度的差别。(3)有差别的剩余射线必须经过显像过程,才 能显示其黑白对比图象。 密度的概念 物质的密度即单位体积中原子的数目,取决于组成物质的原子种类。物 质的密度与其本身的比重成正比,密度高比重大吸收X线量也多。所以荧光屏上的暗与明或照片 上的黑与白的对比直接反映物质密度的高低。 密度也是X线诊断的基本术语。 (1)自然对比:人体组织自然存在的密度差别称为自然对比。人体组织结构的密度可归纳 为三类:高密度 哥细织和钙化。中密度 一软骨肌肉.神经.脏器结缔组织体液。低密度 脂肪组织和气体 (2)人工对比:人体很多器官和组织与周围的结构缺乏明显的密度差别,如腹部和颅内容 物,为了使所需的器官显影,人为地引入造影剂形成人工对比,称为造影检查。 第二节X线图像特点 ,1X线图像是由黑影.白影和不同灰度的灰影组成。 2.X线图像可反映人体的组织和器官,并在良好的解剖背景上能显示出病变 ,X线图像是X线穿透某一部位各层不同密度和厚度结构的总和投影,是重叠在一起的图 像。 4.X线图像由于几何学的关系影像有放大。 5,由于X线投照方向上的关系,可使器官边缘图像发生歪曲失真 第三节X线检查方法 普通检查 1.透视 (1)适应范围: A.普通胸透B.胃肠道和食道透视C.急腹症透视 (2)优点: 操作简单.使用广泛.立得结果。 可随意转动病人, 不同角度观察 可观察脏器的动态情况及运动功能和透视下手术。 (3)缺点:A.不能作永久记录B.细微结构显示不清.C. 接受X线量多 2.普通摄影:不使用造影剂及特殊器材的摄片一平片; (1)适应范围:全身各部位均可摄片」 (2)优点 A.人体细微结构和厚密组织均可显影清楚。B.成像清晰.对比度好。C照片 可作永久记录保存。 (3)缺点:A.不便观察器官的功能,无立体感。B.操作烦琐,费用高。 3

3 1 穿透性: X 线对物质有很大的穿透能力,其穿透能力与 X 线管电压成正比,与被照体 的密度和厚度成正比。 2 荧光效应: X 线能激发荧光物质产生肉眼可见的荧光,这是进行透视检查的基础。 3 摄影效应:X 线与日光一样可使摄影胶片感光,形成潜影,经过显影. 定影形成黑与白的 影像。这是 X 线摄片的基础。4.电离效应:X 线通过任何物质都可产生电离效应,使其分成 正负离子。电离的程度和 X 线量成正比 二 . X 线成像基本原理 (一)X 线成像原理: 1、X 线之所以能使人体在荧光屏和胶片上形成图象, 是利用其穿透性 .摄影作用和荧光 作用及人体密度和厚度的差别。当 X 线透过人体不同组织时. 被吸收的程度不同,所以达到荧光 屏或 X 光片上的 X 线线量即有差别,在荧光屏或 X 线片上就形成黑白对比不同的影像。 X 线影像的形成应具备三个基本条件:(1)X 线应具备一定的穿透力,穿透被照射的组织 结构。(2)被穿透物必须存在密度和厚度的差别。(3)有差别的剩余射线必须经过显像过程,才 能显示其黑白对比图象。 2、密度的概念: 物质的密度即单位体积中原子的数目,取决于组成物质的原子种类。物 质的密度与其本身的比重成正比,密度高.比重大吸收 X 线量也多。所以荧光屏上的暗与明或照片 上的黑与白的对比直接反映物质密度的高低。 密度也是 X 线诊断的基本术语。 (1)自然对比:人体组织自然存在的密度差别称为自然对比。人体组织结构的密度可归纳 为三类:高密度——骨组织和钙化灶。中密度——软骨.肌肉.神经.脏器.结缔组织.体液。低密度—— 脂肪组织和气体。 (2)人工对比:人体很多器官和组织与周围的结构缺乏明显的密度差别,如腹部和颅内容 物,为了使所需的器官显影,人为地引入造影剂形成人工对比,称为造影检查。 第二节 X 线图像特点 .1 X 线图像是由黑影. 白影和不同灰度的灰影组成。 2 . X 线图像可反映人体的组织和器官,并在良好的解剖背景上能显示出病变。 3 . X 线图像是 X 线穿透某一部位各层不同密度和厚度结构的总和投影,是重叠在一起的图 像。 4 . X 线图像由于几何学的关系影像有放大。 5 . 由于 X 线投照方向上的关系,可使器官边缘图像发生歪曲失真 第三节 X 线检查方法 一 . 普通检查: 1.透视: (1)适应范围: A .普通胸透 B .胃肠道和食道透视 C . 急腹症透视 (2)优点: A. 操作简单. 使用广泛. 立得结果。 B. 可随意转动病人,不同角度观察; C. 可观察脏器的动态情况及运动功能和透视下手术。 (3)缺点: A. 不能作永久记录 B. 细微结构显示不清. C. 接受 X 线量多 2 . 普通摄影: 不使用造影剂及特殊器材的摄片——平片.; (1) 适应范围:全身各部位均可摄片。 (2)优点: A. 人体细微结构和厚密组织均可显影清楚。B. 成像清晰. 对比度好。 C 照片 可作永久记录保存。 (3)缺点: A. 不便观察器官的功能,无立体感。 B. 操作烦琐,费用高

(4)准备:应明确摄影目的,移开受检范围内的有碍异物。 (5)方法将受检部位置于球管和X线片之间,贴近胶片。 (6)常用位置:正位,侧位,斜位,切线位,及其他所需位置】 特殊检查 1.体层摄影 (1)优点:可选择某一检查层面使其结构显示清晰,不属选定层面的结构则在投照过程中 被模糊掉。 (2)活应 A证实有无空洞.空腔或破坏区,并观察其形态深度.数日。 B.明确实质病变内有为钙化,边缘是否锐利。 C.鉴别肿块发生的部位和范围。 D.E.配合造影检查,观察选定层面的结构与病变。显示气管.支气管有无狭窄和阻 塞或扩张 2.放大摄影采用微焦点和增大人体与胶片距离,得到局部放大影像,用于显示微小病变 3.荧光摄影(间接摄影) 在荧光屏成像基础上进行缩微摄片 记波摄彩 可将器官边缘的运动以波形记录在X线片上,从分析波纹幅度和形态的差 异协助诊断。 三 造影检查 (一)对出剂 1、 子量 高密度的物质 如钡剂。碘剂。 (1)钡剂:A.主要用于消化道造影。 B.按其使用目的不同而调制浓度。 C.无毒,易排,便于使用。 (2)碘剂:油剂40%碘化油一用于支气管,子宫等造影。碘苯脂一用于脊髓和脑室等 造影。 (3)片剂 碘番酸片一用于口服胆囊造影。 (4)无机碘化物一12.5%碘化钠 (5)有机碘化物:泛影葡胺;泛影钠:胆影葡胺。 (6)非离子型造影剂:优维显,欧乃派克低渗透压,低毒 2低密度对比剂(.阴性造影剂) (1)种类 吊用至 二氧化碳。 (2)特性:二氧化碳吸收快,反应小。空气吸收慢,副作用大。空气和氧气均不能注 入正在出血的器官。 (3)使用范围:用于腹腔,腹膜后,脑室,膀胱和关节腔造影。阴性造影剂:低原子量.低 密度的物质,如气体。 (二)造影方式 1,直接引入法:(1)口服法, (2)翟汪法, (3)穿刺注入法。 2.间接引入法: 使器官显影并显示其形态和功能。 (三)检查前准备及造影反应的处理: 1.患者了解有无造影禁忌症。 2.作好解释工作,争取患者合作 影剂及 麻醉药作过敏试验 4.作好抢救准备(氧气.药物及设备的准备)。 四.X线检查方法的选择原则: 4

4 (4)准备: 应明确摄影目的,移开受检范围内的有碍异物。 (5)方法 :将受检部位置于球管和 X 线片之间,贴近胶片。 (6)常用位置:正位,侧位,斜位,切线位,及其他所需位置。 二 . 特殊检查 1 .体层摄影: (1)优点:可选择某一检查层面使其结构显示清晰,不属选定层面的结构则在投照过程中 被模糊掉。 (2)适应症: A .证实有无空洞. 空腔或破坏区,并观察其形态.深度. 数目。 B . 明确实质病变内有为钙化,边缘是否锐利。 C . 鉴别肿块发生的部位和范围。 D . E . 配合造影检查,观察选定层面的结构与病变。显示气管. 支气管有无狭窄和阻 塞或扩张。 2 . 放大摄影 采用微焦点和增大人体与胶片距离,得到局部放大影像,用于显示微小病变。 3 . 荧光摄影(间接摄影) 在荧光屏成像基础上进行缩微摄片。 4 . 记波摄影 可将器官边缘的运动以波形记录在 X 线片上,从分析波纹幅度和形态的差 异协助诊断。 三 . 造 影 检 查 (一)对比剂: 1、高密度对比剂(阳性造影剂): 高原子量. 高密度的物质, 如钡剂. 碘剂。 (1)钡剂: A. 主要用于消化道造影。 B. 按其使用目的不同而调制浓度。 C. 无毒,易排,便于使用。 (2)碘剂:油剂.40%碘化油—用于支气管,子宫等造影。碘苯脂—用于脊髓和脑室等 造影。 (3)片剂 碘番酸片—用于口服胆囊造影。 (4)无机碘化物—12.5%碘化钠 (5)有机碘化物;泛影葡胺; 泛影钠; 胆影葡胺. (6)非离子型造影剂:优维显,欧乃派克 低渗透压,低毒 2 低密度对比剂(.阴性造影剂) (1)种类: 常用空气,氧气,二氧化碳。 (2)特 性:二氧化碳吸收快,反应小。 空气吸收慢,副作用大。 空气和氧气均不能注 入正在出血的器官。 (3)使用范围:用于腹腔,腹膜后,脑室,膀胱和关节腔造影。阴性造影剂:低原子量. 低 密度的物质,如气体。 (二)造影方式: 1 . 直接引入法:(1)口服法, (2)灌注法, (3)穿刺注入法。 2 . 间接引入法: 使器官显影并显示其形态和功能。 (三)检查前准备及造影反应的处理: 1 . 患者了解有无造影禁忌症。 2 . 作好解释工作,争取患者合作。 3 . 对造影剂及麻醉药作过敏试验。 4 . 作好抢救准备(氧气. 药物及设备的准备)。 四. X 线检查方法的选择原则:

1.应了解各种X线检查方法的适应症.禁忌症和优缺点。 2.选择安全.准确简单而又经济的方法。 3.以临床要求和检查部位为依据,先简单后复杂。 第四节 X线分析与诊断 (一)诊断原则 1,熟悉各系统的正常X线解剖正常变异和生理功能。 2.熟悉不同疾病在不同阶段的病理及生理变化的X线表现。 3.结合临床全面分析作出诊断。 (二)诊断步骤: 1. 观察时应注意投照位置黑白对比度 器官轮廓的清晰度。 2.养成按一定顺序观察的良好习惯,以免遗漏。 3,观察时首先应注意区分正常与异常X线表现。 4.观察病变的内容应包括: (1)位置和分布(2)数目(3)大小范围(4)形状(5)边缘 (6)密度(7)功能(8)邻近器官组织的变化(9)病变的动态变化 第五节X线检查中的防护 、放射防护的意义: X线穿透人体将产生电离及生物效应,其反应程度与所受X线量成正比,超量则产生放 射损害。因此应强调和重视防护,保护受检患者和放射工作者的健康。尤其注意孕妇,小儿和长 期从事放射工作人员的放射防护问题 放射防护的方法和措施 1. 穿戴防护用具 2,尽量缩短暴光时间 3,避免不必要的反复检否 4,与球管间保持安全距离 5不易暴光次数过多 6.合理利用隔光器和聚光简 7.特别注意保护生殖器和胎儿 8.定期查血象和机器散射线 第二章 计算机体层成像 价占 可使传统X线检查难以显示的器官及病变成像 图象逼真.清晰,解剖关系明确,从而扩大了人体的检查范围,提高了病变的检出率 和诊断的正确率。 3.检查简便.安全无痛苦。缺点:设备昂贵,检查费用高 第一节 CT的成像基本原理与设备 (一)CT的成像基本原理 ,X线束对人体某部按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扫描,由探测器接收透过该层面的X线,转 变为可见光。 2,由光电转换器转变为电流。 3.经模拟/数字转换器转变为数字,输入计算机处理。 4.经数字模拟转换器把数字矩阵中的每个数字转为由黑到白不同灰度的小方块一像 素,并把矩阵排列 ,构成CT图像 CT设备:(普通CT螺旋CT、电子束CT) 1,X线管、探测器、扫描架组成的扫描部分。 5

5 1 .应了解各种 X 线检查方法的适应症. 禁忌症和优缺点。 2 . 选择安全. 准确简单而又经济的方法。 3 . 以临床要求和检查部位为依据,先简单后复杂。 第四节 X 线分析与诊断 (一) 诊断原则: 1 .熟悉各系统的正常 X 线解剖 .正常变异和生理功能。 2 . 熟悉不同疾病在不同阶段的病理及生理变化的 X 线表现。 3. 结合临床全面分析作出诊断。 (二)诊断步骤: 1 . 观察时应注意投照位置 . 黑白对比度 . 器官轮廓的清晰度。 2 . 养成按一定顺序观察的良好习惯,以免遗漏。 3 . 观察时首先应注意区分正常与异常 X 线表现。 4 . 观察病变的内容应包括: (1)位置和分布 (2)数目 (3)大小范围(4)形状 (5)边缘 (6)密度 (7)功能 (8)邻近器官组织的变化 (9)病变的动态变化 第五节 X 线检查中的防护 一、放射防护的意义: X 线穿透人体将产生电离及生物效应,其反应程度与所受 X 线量成正比,超量则产生放 射损害。因此应强调和重视防护,保护受检患者和放射工作者的健康。尤其注意孕妇 . 小儿和长 期从事放射工作人员的放射防护问题。 二 . 放射防护的方法和措施 1 . 穿戴防护用具 2 . 尽量缩短暴光时间 3 . 避免不必要的反复检查 4 . 与球管间保持安全距离 5 . 不易暴光次数过多 . 6.合理利用隔光器和聚光筒 7 . 特别注意保护生殖器和胎儿 8 . 定期查血象和机器散射线 第 二 章 计 算 机 体 层 成 像 优点: 1 . 可使传统 X 线检查难以显示的器官及病变成像。 2 . 图象逼真 . 清晰,解剖关系明确,从而扩大了人体的检查范围,提高了病变的检出率 和诊断的正确率。 3 . 检查简便 . 安全无痛苦。缺点:设备昂贵 ,检查费用高。 第一节 CT 的成像基本原理与设备 (一)CT 的成像基本原理: 1 . X 线束对人体某部按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扫描, 由探测器接收透过该层面的 X 线,转 变为可见光。 2 . 由光电转换器转变为电流。 3 . 经模拟 / 数字转换器转变为数字,输入计算机处理。 4 . 经数字/模拟转换器把数字矩阵中的每个数字转为由黑到白不同灰度的小方块——像 素,并把矩阵排列,构成 CT 图像。 (二)CT 设备:(普通 CT、螺旋 CT、电子束 CT) 1 . X 线管、探测器、扫描架组成的扫描部分

2.对扫描信息、数据进行存储运算的计算机。3.图像显示和存储系统及操纵台。 第二节CT图像特点 1,CT图象是由一定数目由黑到白不同灰度的像素按距阵排列所组成: 2,CT图象是以不同的灰度来表示,反映器官组织对X线的小吸收程度 3.CT图象还可以用组织对X线的吸收系数说明其密度的高低,具有一个量的概念,用CT 值说明密度,单位:HU。 说明:水的CT值定为Hu0、骨皮质为+1000Hu.空气-1000Hu.。 人体中各种不同的组织CT值位于 .1000+1000Hu之间 第三节CT检查技术 、普通CT扫描 患者卧于检查床上,一般用横断面扫描,厚度5~10毫米,特殊需要可选用薄层,如2毫米。 (一)平扫:是指不用造影增强或造影的普通扫描。 (二)造影增强扫描:是经静脉注入造影剂再行扫描的方法。 (三)造影扫描:是先作器官和结构的造影再行扫描。 三、高分辨力CT扫描 三CT新技术 1、再现技术 (1)表面再现 (2)最大强度再现 2、仿真内窥镜技术 第四节 CT分析与诊断 1.应逐幅观察,结合一系列图像立体地了解器官的大小、形状和器官间的解剖关系。 2.发现病变要分析病变的位置、大小、数目和边缘,测定CT值以了解其密度的高低。 3.造影增强扫描应分析病变有无密度上的改变,既有无强化 4.对强化区 CT值测量 并与平扫的CT值比较 「解强化的程度。 5.同时观察邻近器官和组织的受压、移位、浸润、破坏等情况。 6.与临床资料及其它影像诊断结合综合分析。 第五节CT的临床应用 1、CT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价值较高, 2、对实质性器官及肺和椎间盘检查较好 3、对心脏 大血管和胃肠的检查由于受运动的干扰成像不清,故应用少 4、骨关节的多数疾病可用简单、经济的X线检查即可确诊。 第三章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第一节DSA的成像基本原理与设备 (一)原理 1.先使人体某部在影像增强器、荧屏上成像 ,用高分辩率摄像管对其图像顺序扫描,把所得连续视频信号转为间断各自独立的信 号,把图像分成一定数量的小方块,即像素。 3.经模拟/数字转换器转换成数字并按顺序排列成数字距阵。 4,使受检部位的无造影剂像、高浓度造景影像、造影剂被清除像,这段时间连续成像一 即常用的时间减影法 在系列图像中,各取不含造影剂和含造影剂最多的图像一幅,用这同一部位两幅图 像的数值矩阵,经计算机数字减影处理,代表骨酪和组织的数字被抵消。 6

6 2 . 对扫描信息、数据进行存储运算的计算机。3 . 图像显示和存储系统及操纵台。 第二节 CT 图像特点 1 . CT 图象是由一定数目由黑到白不同灰度的像素按距阵排列所组成。 2 . CT 图象是以不同的灰度来表示,反映器官组织对 X 线的小吸收程度。 3 . CT 图象还可以用组织对 X 线的吸收系数说明其密度的高低,具有一个量的概念,用 CT 值说明密度,单位:HU。 说明:水的 CT 值定为 Hu 0、骨皮质为+1000Hu. 空气 -1000Hu.。 人体中各种不同的组织 C T 值位于 -1000~+1000Hu 之间 第三节 CT 检查技术 一、普通 CT 扫描 患者卧于检查床上,一般用横断面扫描,厚度 5~10 毫米,特殊需要可选用薄层,如 2 毫米。 (一)平扫:是指不用造影增强或造影的普通扫描。 (二) 造影增强扫描:是经静脉注入造影剂再行扫描 的方法。 (三)造影扫描:是先作器官和结构的造影再行扫描。 二、高分辨力 CT 扫描 三 CT 新技术 1、再现技术 (1)表面再现 (2)最大强度再现 (3)容积再现 2、仿真内窥镜技术 第 四 节 CT 分析与诊断 1 . 应逐幅观察,结合一系列图像立体地了解器官的大小、形状和器官间的解剖关系。 2 . 发现病变要分析病变的位置、大小、数目和边缘, 测定 CT 值以了解其密度的高低。 3 . 造影增强扫描应分析病变有无密度上的改变,既有无强化。 4 . 对强化区 CT 值测量,并与平扫的 CT 值比较,了解强化的程度。 5 . 同时观察邻近器官和组织的受压、移位、浸润、破坏等情况。 6 .与临床资料及其它影像诊断结合综合分析。 第五节 CT 的临床应用 1、CT 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价值较高, 2、对实质性器官及肺和椎间盘检查较好。 3、对心脏、大血管和胃肠的检查由于受运动的干扰成像不清,故应用少。 4、骨关节的多数疾病可用简单、经济的 X 线检查即可确诊。 第 三 章 数 字 减 影 血 管 造 影(DSA) 第 一 节 DSA 的成像基本原理与设备 (一)原理: 1 . 先使人体某部在影像增强器、荧屏上成像, 2 . 用高分辩率摄像管对 其图像顺序扫描,把所得连续视频信号转为间断各自独立的信 号,把图像分成一定数量的小方块,即像素。 3 . 经模拟/数字转换器转换成数字并按顺序排列成数字距阵。 4 . 使受检部位的无造影剂像、高浓度造影像、造影剂被清除像,这段时间连续成像—— 即常用的时间减影法。 5 . 在系列图像中,各取不含造影剂和含造影剂最多的图像一幅, 用这同一部位两幅图 像的数值矩阵,经计算机数字减影处理, 代表骨骼和组织的数字被抵消

6,经数字模拟转换器转换为重建图像,没有骨路和软组织影,只有血管影,达到减影的 目的。 (二)设各 影像增强器(IITV) 高分辩力摄像管计算机 磁 阴极线管 操作台 第 DSA检查技术 动脉DSA -IADSA经皮穿刺将导管插入靶动脉注入造影剂检查。二、静脉 DSA—IVDSA向静脉内注入造影剂再行DSA检查。 第三节DSA的临床应用 1,IADSA:选择或超选择动脉插管造影,可使较小血管及小病变显示清楚。较大动脉可 不作选择插管。其最大应用价值在于图像清助 ,所用造影剂浓度低、用量小 2.IVDSA:由于检查区大血管同时显影互相重叠,且造影剂用量多,故临床应用少。 第七章数字化X线成像、图象存档与传输系统、信息放射学 第一节数字化X线成像 一、DR成像基本原理 解释51页图1-7-1CR装置示意图 影象信息的记录 解释P板的形成潜影、重复使用。 (二)影象信息的读取 解释52页图17-2读取装置示意图 (三)影象信息的处理 1、灰阶处理 2、窗位处理 3、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处理 4、X线吸收率减影处理 (四)影象的显示与存储 二、DR的临床应用 第二节图象存档与传输系统 、PACS的基本原理与结构 二、PACS的临床应用 第三节信息放射学 第二篇骨路和肌肉系统 骨酪上人体最致密的组织,与周围组织有显著的密度差异,构成良好的自然对比。骨骼内部 本身也具有良好的自然对 北,最适宜X线 X线查不仪形显示柄变的泡围术 程度,还有 可能作出定性诊断。但不少骨关节病,X线表现比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出现晚。因此,初次检查 结果阴性,不能排除早期病变的存在(如早期炎症、肿瘤等)。不少骨关节病缺乏典型或特殊X 线表现,须结合临床资料,同一种病可有不同的X线表现,不同的疾病可有相同的X线表现。 第一章 骨骼系统 第一节 检查技术 、X线检查 (一)透视:(1)仅用于四肢骨折或关节脱位的检查和复位,以及软组织内不透X线异物的 定位与摘除。 (2)不易观察骨路的细微结构和细小病变。 (二) 1)任何部位都要用正、侧两个摄影位置。某些部位还要用斜位、切线位和轴位等。 7

7 6 . 经数字模拟转换器转换为重建图像,没有骨骼和软组织影,只有血管影,达到减影的 目的。 (二) 设备: 影像增强器(IITV) 高分辩力摄像管 计算机 磁盘 阴极线管 操作台 第 二 节 D S A 检 查 技 术 一、 动脉 DSA——IADSA 经皮穿刺将导管插入靶动脉注入造影剂检查。二、静脉 DSA——IVDSA 向静脉内注入造影剂再行 DSA 检查。 第 三 节 D S A 的 临 床 应 用 1 . IADSA: 选择或超选择动脉插管造影,可使较小血管及小病变显示清楚。较大动脉可 不作选择插管。其最大应用价值在于图像清晰,所用造影剂浓度低、用量小。 2 . IVDSA:由于检查区大血管同时显影互相重叠,且造影剂用量多,故临床应用少。 第七章 数字化 X 线成像、图象存档与传输系统、信息放射学 第一节 数字化 X 线成像 一、DR 成像基本原理 解释 51 页图 1-7-1 CR 装置示意图 (一)影象信息的记录 解释 IP 板的形成潜影、重复使用。 (二)影象信息的读取 解释 52 页图 1-7-2 读取装置示意图 (三)影象信息的处理 1、灰阶处理 2、窗位处理 3、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处理 4、X 线吸收率减影处理 (四)影象的显示与存储 二、DR 的临床应用 第二节 图象存档与传输系统 一、PACS 的基本原理与结构 二、PACS 的临床应用 第三节 信息放射学 第二篇 骨骼和肌肉系统 骨骼上人体最致密的组织,与周围组织有显著的密度差异,构成良好的自然对比。骨骼内部 本身也具有良好的自然对比,最适宜 X 线检查。 X 线检查不仅能显示病变的范围和程度,还有 可能作出定性诊断。但不少骨关节病,X 线表现比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出现晚。因此,初次检查 结果阴性,不能排除早期病变的存在(如早期炎症、肿瘤等)。不少骨关节病缺乏典型或特殊 X 线表现,须结合临床资料,同一种病可有不同的 X 线表现,不同的疾病可有相同的 X 线表现。 第一章 骨骼系统 第一节 检查技术 一、X 线检查 (一)透视:(1)仅用于四肢骨折或关节脱位的检查和复位,以及软组织内不透 X 线异物的 定位与摘除。 (2)不易观察骨骼的细微结构和细小病变。 (二) 1)任何部位都要用正、侧两个摄影位置。某些部位还要用斜位、切线位和轴位等

(2)应包括周围的软组织。四肢长骨摄片要包括邻近的一个关节。脊柱摄片上时,如 照腰椎应包括下部胸椎,以便计数。 (3)两侧对称的骨关节,一侧病变不明显时,应以同一技术条件拍摄对侧,以便对照。 ( 特殊检查 1、体层摄影:一般用于骨关节结构复杂或同其它机构重叠的部位。也可用于详细观察病变 及范围。 2、放大摄影:主要用于工厂骨骼细微结构和轻微变化。 (四)血管浩日影: 多用于肢体动脉,主要用于血管疾病的诊断和良、恶应肿瘤的鉴别。 第二节影像观察与分析 一、X线平片 (一)骨骼系统的正常X线表现 1、骨的结构与发育 (1)骨的结构: ,骨是由骨细胞、骨基质、矿物盐和纤维构成。 2) 骨质结构分为密质骨和松质骨两种 3)·X线片上密质骨显影密度高而均匀,松质骨显影密度低于密质骨,且可见骨小 梁交叉排列。 (2)骨的发育: 1)骨的发育包括骨湖化和生长,从胎期开始 骨化有膜化骨和软骨内化骨两种形式 骨的发育发展变化过程主要是以成骨和破骨的形式进行的。 (3)影响骨发育的因素: 骨组织生长条件:1.由成骨细胞形成骨样组织。2.矿物盐在骨样组织上沉积。 2、长骨 (1)小几骨路 长骨属软骨内化骨 一般有三个以上骨化中心 一个位于骨干,称为原始或一次骨化中 心,骨干两端各有 个称继发或二次骨化中心,也称骺核。胎儿出生时,长骨骨干已大都骨化, 两端仍为软骨称为骺软骨,也叫骺核。二次骨化中心在出生后不同时期相继出现,但股骨下端和 胫骨上断出生时即已有骺核。 1)小儿长骨的特点:有骺软骨且未完全骨化。 2)小儿长骨的分部: 骨干 干骺断 骨骺 骨骺板 (2)骨龄 在骨的发育过程中,每一个骨骼的骺软骨内二次骨化中心出现时的年龄和骺与干骺端完全结 合,即骨骺线完全消失时的年龄就是骨骺。测量骨龄是了解被检查者实际骨发育的年龄,并与正 常骨龄标准相比,判断有无骨发育过早或过晚。 (3)成人骨骼 外形与小)儿相似,骨骺线消失,只有骨干和松质骨构成的骨端。骨端有一薄层壳状骨板为 骨性关节面,其外表覆盖一层软骨。靠近关节附近常有光滑的子骨。 3、脊柱 1.组成:脊椎,椎间盘。 管椎:惟体,惟弓: 一—椎弓根、椎板、棘突、横突、关节突。 成人脊柱存在生理曲度 表现为(1~7)颈椎前曲:(1~12胸椎后曲:(1~5)腰椎前曲:(1~5)骶椎后曲:(14)尾 椎略后突 软组织 8

8 (2)应包括周围的软组织。四肢长骨摄片要包括邻近的一个关节。脊柱摄片上时,如 照腰椎应包括下部胸椎,以便计数。 (3)两侧对称的骨关节,一侧病变不明显时,应以同一技术条件拍摄对侧,以便对照。 (三)特殊检查 1、体层摄影:一般用于骨关节结构复杂或同其它机构重叠的部位。也可用于详细观察病变 及范围。 2、放大摄影:主要用于工厂骨骼细微结构和轻微变化。 (四)血管造影: 多用于肢体动脉,主要用于血管疾病的诊断和良、恶应肿瘤的鉴别。 第二节 影像观察与分析 一、X 线平片 (一)骨骼系统的正常 X 线表现 1、 骨的结构与发育 (1)骨的结构: 1) . 骨是由骨细胞、骨基质、矿物盐和纤维构成。 2) . 骨质结构分为密质骨和松质骨两种 3) . X 线片上密质骨显影密度高而均匀,松质骨显影密度低于密质骨,且可见骨小 梁交叉排列。 (2)骨的发育: 1) . 骨 的发育包括骨湖化和生长,从胚胎期开始。 2) . 骨化有膜化骨和软骨内化骨两种形式。 3) . 骨的发育发展变化过程主要是以成骨和破骨的形式进行的。 (3)影响骨发育的因素: 骨组织生长条件:1 . 由成骨细胞形成骨样组织。2 . 矿物盐在骨样组织上沉积。 2、长 骨 (1)小儿骨骼: 长骨属软骨内化骨 ,一般有三个以上骨化中心。一个位于 骨干,称为原始或一次骨化中 心,骨干两 端各有一个称继发或二次骨化中心,也称骺核。胎儿出生时,长骨骨干已大都骨化, 两端仍为软骨称为骺软骨,也叫骺核。二次骨化中心在出生后不同时期相继出现,但股骨下端和 胫骨上断出生时即已有骺核。 1)小儿长骨的特点: 有骺软骨且未完全骨化。 2)小儿长骨的分部: 骨干 干骺断 骨骺 骨骺板 (2)骨龄: 在骨的发育过程中,每一个骨骼的骺软骨内二次骨化中心出现时的年龄和骺与干骺端完全结 合,即骨骺线完全消失时的年龄就是骨骺。 测量骨龄是了解被检查者实际骨发育的年龄,并与正 常骨龄标准相比,判断有无骨发育过早或过晚。 (3)成人骨骼: 外形与小儿相似,骨骺线消失,只有骨干和松质骨构成的骨端。骨端有一薄层壳状骨板为 骨性关节面,其外表覆盖一层软骨。靠近关节附近常有光滑的子骨。 3、脊柱 1 . 组成:脊椎,椎间盘。 脊椎:椎体,椎弓:——椎弓根、椎板、棘突、横突、关节突。 成人脊柱存在生理曲度, 表现为(1~7)颈椎前曲;(1~12 胸椎后曲;(1~5)腰椎前曲;(1~5)骶椎后曲;(1~4)尾 椎略后突。 4 软组织

(二)骨路的基本病变X线表现 1、骨质疏松: (1)定义:单位体积内正常钙化的骨组织减少,而一克骨内的有机成分和钙含量比例 正常。 (2)X线表现:A.骨密度减低 B.松质骨中骨小梁变细、减少、间隙增宽: C.骨皮质出现分层、变薄,骨髓腔增宽。 (3),常见病:A.广泛性见于老年、营养不良、代谢或内分泌障碍等。 B局限性 见继发于骨折、感染、肿瘤等。 2、骨质软化: (1),定义:单位体积内骨组织有机成分正常,而矿物质含量减少, 克骨内的钙 盐含量减少。 (2).X线表现:1)骨质密度普遍减低: 2)骨皮质变薄,骨小梁稀少,其边缘模糊: 3)承重骨骼常发生各种变形,可见假骨折线 (3)常见病:佝偻病:骨质软化症:氟中毒等。 3、骨质破坏: (1)定义:局部骨组织被病理组织所代替而造成骨组织溶解、吸收、消失。 (2)X线表现:骨质局部密度减低,骨小梁稀疏或形成骨缺损,内无骨结构。 (3)常见病:炎症、肉芽肿、肿瘤或肿癌样病变 (4)注意: 骨质破坏边缘 表现 有助于判断病变的性质: 边缘清晰锐利者多为慢性、 修复性、良性病变。边缘模糊不规则者多为急性、进展性、恶性病变。 4、骨质增生硬化: (1)定义:一定单位体积内骨量的增多 (2)X线表现:1)骨皮质增厚致密, 2)骨小梁增多、增粗、密集 3)骨密度增高,伴有或不伴有骨骼的增大 (3)常见病:慢性炎症、骨病的修复期、成骨性骨肿瘤代谢或内分泌功能障碍。 5、骨膜增生: (1)定义:骨膜受刺微,骨膜内层的成骨细胞活动亢进所起的骨质增生。 (2)X线表现1)早期表现为长短不一、与骨皮质平行的细线状致密影 2)典型者表现为骨皮质外呈层状、花边状、垂直状或放射状致密影 (3)常见病炎症 种榴、外伤: 6、骨内或软骨内钙化: (1)定义:指骨或软骨内出现异常的钙盐沉着。 (2)X线表现:颗粒状或小环状无结构的致密影,分布较局限。 (3)常见病:A骨梗塞后骨质坏死的钙化, B软骨类肿瘤瘤软骨的钙化。 7、骨质 死 (1)定义:指骨质局部血供中断、代谢停止,坏死的骨质称为死骨。 (2)X线表现:大小不等的条状、块状或砂粒状致密影,呈游离状。 死骨密度增高的原因有绝对和相对密度增高。 (3)常见病 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缺血性坏死、外伤骨折后 8、矿物质沉积 (1)铅、磷等元素进入人体后大部分沉积在骨生长最迅速的部位,即骨骺或干骺端。 (2)X线表现为干骺端出现多条横行,相互平行的致密带。 9

9 (二)骨骼的基本病变 X 线表现 1、骨质疏松: (1) .定义:单位体积内正常钙化的骨组织减少,而一克骨内的有机成分和钙含量比例 正常。 (2).X 线表现:A . 骨密度减低; B . 松质骨中骨小梁变细、减少、间隙增宽; C . 骨皮质出现分层、变薄,骨髓腔增宽。 (3) .常见病:A . 广泛性 见于老年、营养不良、代谢或内分泌障碍等。 B . 局限性 见继发于骨折、感染、肿瘤等。 2、骨质软化: (1) . 定义: 单位体积内骨组织有机成分正常,而矿物质含量减少, 一克骨内的钙 盐含量减少。 (2) . X 线表现: 1)骨质密度普遍减低; 2)骨皮质变薄,骨小梁稀少,其边缘模糊; 3)承重骨骼常发生各种变形,可见假骨折线。 (3)常见病: 佝偻病;骨质软化症;氟中毒等。 3、骨质破坏: (1)定义:局部骨组织被病理组织所代替而造成骨组织溶解、 吸收、消失。 (2)X 线表现: 骨质局部密度减低,骨小梁稀疏或形成骨缺损,内无骨结构。 (3)常见病:炎症、肉芽肿、肿瘤或肿瘤样病变。 (4)注意: 骨质破坏边缘的表现有助于判断病变的性质; 边缘清晰锐利者多为慢性、 修复性、良性病变。边缘模糊不规则者多为急性、进展性、恶性病变。 4、骨质增生硬化: (1)定义: 一定单位体积内骨量的增多 (2)X 线表现:1)骨皮质增厚致密, 2)骨小梁增多、增粗、密集, 3)骨密度增高,伴有或不伴有骨骼的增大。 (3)常见病:慢性炎症、骨病的修复期、成骨性骨肿瘤代谢或内分泌功能障碍。 5、骨膜增生: (1)定义:骨膜受刺激,骨膜内层的成骨细胞活动亢进所引起的骨质增生。 (2)X 线表现 1)早期表现为长短不一、与骨皮质平行的细线状致密影, 2)典型者表现为骨皮质外呈层状、花边状、垂直状或放射状致密影。 (3)常见病炎症、肿瘤、外伤。 6、骨内或软骨内钙化: (1)定义: 指骨或软骨内出现异常的钙盐沉着。 (2)X 线表现: 颗粒状或小环状无结构的致密影,分布较局限。 (3)常见病:A 骨梗塞后骨质坏死的钙化, B 软骨类肿瘤瘤软骨的钙化。 7、骨质坏死: (1)定义 : 指骨质局部血供中断、代谢停止,坏死的骨质称为死骨。 (2)X 线表现: 大小不等的条状、块状或砂粒状致密影,呈游离状。 死骨密度增高的原因有绝对和相对密度增高。 (3)常见病: 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缺血性坏死、外伤骨折后。 8、矿物质沉积: (1) 铅、磷等元素进入人体后大部分沉积在骨生长最迅速的部位,即骨骺或干骺端。 (2) X 线表现为干骺端出现多条横行,相互平行的致密带

9、骨骼变形:可出现大小、长短、粗细、外形的变形。 10、周围软组织病变: (1)正常骨骼片上可看到肌肉、肌间障、和皮下脂肪层笔母影像 (2)异常时可见局部软组织肿胀、密度增高、层次模糊、积气、 肿块、钙化和骨化等。 第三节 疾病诊断 一、骨酪与软组织创伤 X线检查目的: (1)明确有无折成脱位 2)了解骨折和脱位的详情 (3)在透视监视下性复位治疗: (4)复位固定后摄片,复查复位情况: (5)定期复查观察愈合过程有无并发症: (6)轻微外伤引起的骨折,可用于判断是否为病理骨折。 (一)母折 1.长骨骨折 (1)定义:骨骼发生断裂,骨的连续性中断或骨骺分离。 (2)基本X线表现:A.骨折处呈不规则的透亮线,称骨折线。 B 骨皮质断裂、骨小梁中断、扭曲、错位: C.骨折线可可因重、撒入而示不清: D.骨骺分离 (3)骨折的类型: A.据病因:外伤性骨折:病理性骨折, B.据程度:完全性骨折:不完全性骨折, 据骨折线:线形、星形、横形、斜形、纵形、螺旋形, D. 据骨折形状:粉碎、凹陷、撕脱、压缩、嵌入 据骨折部位:关节囊内骨折:骨干骨折:骨骺分离骨折。 (4)骨折对位与对线关系: 长骨确定骨折移位是以骨折的近端为准,以此来判断骨折远端的移位方向和程度。 A.移位 B.重叠和分离C.成角 D.旋转 (5)骨折断端的嵌入: A.X线不显示透明的骨折线,表现为局部密度增高的条带状影 B. 骨皮质与骨小梁连续性消失、错位。 病骨骨骼缩短、变形。 (6)儿童骨折的特点: A.由于骨骺尚未与干骺端结合,可发生骺离骨折: 儿童骨骼韧性较大,不易完全断裂而产生青枝骨折 (7)骨折的愈合 A,肉芽组织修复期 B.骨痂连接期: C,骨性愈合期。 (8)骨折的并发症: A.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 B.骨折畸形愈合 C.外伤后骨质疏松 D.骨关节感染: 10

10 9、骨骼变形:可出现大小、长短、粗细、外形的变形。 10、周围软组织病变: (1)正常骨骼片上可看到肌肉、肌间隙、和皮下脂肪层等影像, (2)异常时可见局部软组织肿胀、密度增高、层次模糊、积气、 肿块、钙化和骨化等。 第三节 疾病诊断 一 、骨骼与软组织创伤 X 线检查目的: (1)明确有无骨折或脱位; (2)了解骨折和脱位的详情; (3)在透视监视下性复位治疗; (4)复位固定后摄片,复查复位情况; (5)定期复查观察愈合过程有无并发症; (6)轻微外伤引起的骨折,可用于判断是否为病理骨折。 (一)骨折 1 . 长骨骨折 (1)定义:骨骼发生断裂,骨的 连续性中断或骨骺分离。 (2)基本 X 线表现: A. 骨折处呈不规则的透亮线,称骨折线。 B. 骨皮质断裂、骨小梁中断、扭曲、错位; C. 骨折线可因重叠、嵌入而显示不清; D. 骨骺分离。 (3)骨折的类型: A. 椐病因:外伤性骨折;病理性骨折, B. 椐程度:完全性骨折;不完全性骨折, C. 据骨折线:线形、星形、横形、斜形、纵形、螺旋形, D. 据骨折形状:粉碎、凹陷、撕脱、压缩、嵌入, E. 据骨折部位:关节囊内骨折;骨干骨折;骨骺分离骨折。 (4)骨折对位与对线关系: 长骨确定骨折移位是以骨折的近端为准,以此来判断骨折远端的移位方向和程度。 A. 移位 B. 重叠和分离 C. 成角 D. 旋转 (5)骨折断端的嵌入: A. X 线不显示透明的骨折线,表现为局部密度增高的条带状影。 B. 骨皮质与骨小梁连续性消失、错位。 C. 病骨骨骼缩短、变形。 (6)儿童骨折的特点: A. 由于骨骺尚未与 干骺端结合,可发生骺离骨折; B. 儿童骨骼韧性较大,不易完全断裂而产生青枝骨折。 (7)骨折 的愈合: A . 肉芽组织修复期 B . 骨痂连接期; C . 骨性愈合期。 (8)骨折的并发症: A. 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 B. 骨折畸形愈合; C. 外伤后骨质疏松 D. 骨关节感染;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51页,可试读17页,点击继续阅读 ↓↓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