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石河子大学:《放射诊断学》课程教学资源(讲稿)影像诊断学第七版讲稿(放射部分,任课教师:赵新建)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DOC,文档页数:55,文件大小:308KB,团购合买
第一章 影像诊断学总论 第四章 呼吸系统 第五章 循环系统 第六章 消化系统 第七章 泌尿生殖系统 第九章 骨关节与软组织 第十一章 介入放射学总论 第十二章 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 第十三章 非血管介入技术 第十四章 良、恶性肿瘤的介入治疗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

石河子大学医学院 讲 稿 课程名称影像诊断学 任课班级医学临床2011级(6-9)班 任课教师赵新建 教学职称教授 医学院医学系放射诊断学教研室 2013一2014学年第一学期

1 石河子大学医学院 讲 稿 课程名称 影像诊断学 任课班级 医学临床 2011 级(6-9)班 任课教师 赵新建 教学职称 教授 医学院医学 系 放射诊断学 教研室 2013—2014 学年第一学期

第一篇总论 2引言 一X线诊断学是一门影像学:X线诊断学是利用X线的特性研究人体结构和器 官在生理状态下形态和功能及其在病理过程中的改变,从而达到诊断目的。 二X线诊断学的价值和局限性 ■X线诊断学对现代诊断和预防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X线对某些疾病的诊断缺乏特异性,不同的疾病可有相同的X线影像(如肺 部渗出性病变):而同一种疾病可有完全不同的X线影像(如某些骨肿瘤)。 三X线诊断学是影像学的基础: ■自发现X线后不久即被用于人体检查:并进行疾病诊断,便形成了X线诊断 学,并奠定了影像学的基础。 四介入放射学的发展: ■介入放射学于70年代迅速兴起,国内于80年代开始兴起。它是在影像监视 下采集标本,或在影像诊断的基础上对某些疾病进行治疗,使影像诊断学发展为影 像医学,扩大了本学科的内容,并成为医疗工作中的重要支柱。 五学习影像医学的目的: ■了解这些成像技术的基本成像原理方法和图象特点,掌握图象的观察'分析 与诊断方法和不同成像技术在疾病诊断中的价值与限度,以便能正确选用,帮助作 出诊断。 第一章影像诊断学总论 第一节X线成像 X线成像基本原理 1、X线之所以能使人体在荧光屏和胶片上形成图象, 是利用其穿透性摄影 作用和荧光作用及人体密度和厚度的差别。当X线透过人体不同组织时.被吸收 的程度不同,所以达到荧光屏或X光片上的X线线量即有差别,在荧光屏或X线 片上就形成黑白对比不同的影像。 X线影像的形成应具备三个基本条件:(1)X线应具备一定的穿透力,穿透被 照射的组织结构。(2)被穿透物必须存在密度和厚度的差别。(3)有差别的剩余射 线必须经过显像过程,才能显示其黑白对比图象。 2、密度的概念:物质的密度即单位体积中原子的数目,取决于组成物质的原 子种类。物质的密度与其本身的比重成正比,密度高比重大吸收X线量也多。所 以荧光屏上的暗与明或照片上的黑与白的对比直接反映物质密度的高低。 密度也是X线诊断的基本术语。 (1)自然对比:人体组织自然存在的密度差别称为自然对比。人体组织结构的密 度可归纳为三类:高密度 -骨组织和钙化灶。中密度一软骨肌肉神经脏器结 缔组织体液。低密度—脂肪组织和气体。 2

2 第一篇 总论 引 言 一 X 线诊断学是一门影像学: X 线诊断学是利用 X 线的特性研究人体结构和器 官在生理状态下形态和功能及其在病理过程中的改变,从而达到诊断目的。 二 X 线诊断学的价值和局限性: ◼X 线诊断学对现代诊断和预防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X 线对某些疾病的诊断缺乏特异性,不同的疾病可有相同的 X 线影像(如肺 部渗出性病变);而同一种疾病可有完全不同的 X 线影像(如某些骨肿瘤)。 三 X 线诊断学是影像学的基础: ◼自发现 X 线后不久即被用于人体检查;并进行疾病诊断,便形成了 X 线诊断 学,并奠定了影像学的基础。 四 介入放射学的发展: ◼介入放射学于 70 年代迅速兴起,国内于 80 年代开始兴起。它是在影像监视 下采集标本,或在影像诊断的基础上对某些疾病进行治疗,使影像诊断学发展为影 像医学,扩大了本学科的内容,并成为医疗工作中的重要支柱。 五 学习影像医学的目的: ◼了解这些成像技术的基本成像原理‘方法和图象特点,掌握图象的观察’分析 与诊断方法和不同成像技术在疾病诊断中的价值与限度,以便能正确选用,帮助作 出诊断。 第一章 影像诊断学总论 第一节 X 线 成 像 一、 X 线成像基本原理 1、X 线之所以能使人体在荧光屏和胶片上形成图象, 是利用其穿透性 .摄影 作用和荧光作用及人体密度和厚度的差别。当 X 线透过人体不同组织时. 被吸收 的程度不同,所以达到荧光屏或 X 光片上的 X 线线量即有差别,在荧光屏或 X 线 片上就形成黑白对比不同的影像。 X 线影像的形成应具备三个基本条件:(1)X 线应具备一定的穿透力,穿透被 照射的组织结构。(2)被穿透物必须存在密度和厚度的差别。(3)有差别的剩余射 线必须经过显像过程,才能显示其黑白对比图象。 2、密度的概念: 物质的密度即单位体积中原子的数目,取决于组成物质的原 子种类。物质的密度与其本身的比重成正比,密度高.比重大吸收 X 线量也多。所 以荧光屏上的暗与明或照片上的黑与白的对比直接反映物质密度的高低。 密度也是 X 线诊断的基本术语。 (1)自然对比:人体组织自然存在的密度差别称为自然对比。人体组织结构的密 度可归纳为三类:高密度——骨组织和钙化灶。中密度——软骨.肌肉.神经.脏器.结 缔组织.体液。低密度——脂肪组织和气体

(2)人工对比:人体很多器官和组织与周围的结构缺乏明显的密度差别,如腹部 和颅内容物,为了使所需的器官显影,人为地引入造影剂形成人工对比,称为造影 检查。 二、 X线设备与X线的成像性能 (一)X线的产生 1、X线产生的发现: X线是德国物理学家伦琴于1895年11月8日首次发现,因当时不明因种射线 的本质故名为X线。 2、X线的产生 高速运行的电子撞击物质突然被阻时便产生 X线X线的产生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 (1)自由活动的电子群 (2)电子群以高速向阳极运行 (3)电子群在高速运行时突然受阻. 在此过程中99%的能量转变为热能,约1%以下的能量形成X线。 3、X线机的结构: X线机发生装置主要包括: X线管,变压器,控制器 (1)X线管 X线管是个高压真空二极管。阴极是钨靶,先通过低压(12V以下)使阴极灯 丝发热产生电子群。再向两极间加高电压,使阴极电子高速奔向阴极撞击钨靶而 生X线。 (2)变压器: (a)降压变压器:用于加热灯丝产生游离电子群(6~12V) (b)升压变压器:向球管两端施加高电压(40~150V) (c)调节器: AKV调节:控制X线的质(穿透力), B.MA调节:通过灯丝的电流控制X线的量。 C限时调节:控制X线照射时间。 (二)X线的特性 1穿透性:X线对物质有很大的穿透能力,其穿透能力与X线管电压成正比, 与被照体的密度和厚度成正比。 2荧光效应:X线能激发荧光物质产生肉眼可见的荧光,这是进行透视检查的 基础。 3摄影效应:X线与日光一样可使摄影胶片感光,形成潜影,经过显影.定影 形成黑与白的影像。这是X线摄片的基础。4.电离效应:X线通过任何物质都可产 生电离效应,使其分成正负离子。电离的程度和X线量成正比 三、X线检查方法

3 (2)人工对比:人体很多器官和组织与周围的结构缺乏明显的密度差别,如腹部 和颅内容物,为了使所需的器官显影,人为地引入造影剂形成人工对比,称为造影 检查。 二、 X 线设备与 X 线的成像性能 (一)X 线的产生 1、X 线产生的发现: X 线是德国物理学家伦琴于 1895 年 11 月 8 日首次发现,因当时不明因种射线 的本质故名为 X 线。 2、X 线的产生 高速运行的电子撞击物质突然被阻时便产生 X 线 X 线的产生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 (1)自由活动的电子群 (2)电子群以高速向阳极运行 (3)电子群在高速运行时突然受阻. 在此过程中 99%的能量转变为热能,约 1%以下的能量形成 X 线。 3、X 线机的结构 : X 线机发生装置主要包括: X 线管,变压器,控制器。 (1)X 线 管 X 线管是个高压真空二极管。阴极是钨靶,先通过低压(12V 以下)使阴极灯 丝发热产生电子群。 再向两极间加高电压, 使阴极电子高速奔向阴极撞击钨靶而 生 X 线。 (2)变压器: (a) 降压变压器: 用于加热灯丝产生游离电子群(6~12V); (b)升压变压器:向球管两端施加高电压(40~150V) (c)调节器:: A KV 调节:控制 X 线的质(穿透力)。 B.MA 调节:通过灯丝的电流控制 X 线的量。 C 限时调节: 控制 X 线照射时间。 (二) X 线的特性: 1 穿透性: X 线对物质有很大的穿透能力,其穿透能力与 X 线管电压成正比, 与被照体的密度和厚度成正比。 2 荧光效应: X 线能激发荧光物质产生肉眼可见的荧光,这是进行透视检查的 基础。 3 摄影效应:X 线与日光一样可使摄影胶片感光,形成潜影,经过显影. 定影 形成黑与白的影像。这是 X 线摄片的基础。4.电离效应:X 线通过任何物质都可产 生电离效应,使其分成正负离子。电离的程度和 X 线量成正比 三、 X 线检查方法

(一).普通检查: 1诱视 (1)适应范围: A.普通胸透B.胃肠道和食道透视C.急腹症透视 (2)优点: A.操作简单.使用广泛.立得结果」 B.可随意转动病人,不同角度观察 C.可观察脏器的动态情况及运动功能和透视下手术。 (3)缺点:A.不能作永久记录B.细微结构显示不清.C 接受X线量 多 2.普通摄影:不使用造影剂及特殊器材的摄片一平片: (1)适应范围:全身各部位均可摄片。 (2)优点:A.人体细微结构和厚密组织均可显影清楚。B.成像清晰.对比 度好。C照片可作永久记录保存。 (3)缺点:A.不便观察器官的功能,无立体感。B.操作烦琐,费用高。 (4)准备: 应明确摄影目的,移开受检范围内的有碍异物。 (5)方法将受检部位置于球管和X线片之间,贴近胶片。 (6)常用位置:正位,侧位,斜位,切线位,及其他所需位置。 (二)·特殊检查 1,体层摄影: (1)优点:可选择某一检查层面使其结构显示清晰,不属选定层面的结构则在 投照过程中被模糊掉。 (2)适应症: A.证实有无空洞.空腔或破坏区,并观察其形态深度.数目。 B.明确实质病变内有为钙化,边缘是否锐利。 C,鉴别肿块发生的部位和范围。 D.E.配合造影检查,观察选定层面的结构与病变。显示气管.支气管有无狭 窄和阻塞或扩张。 2.放大摄影采用微焦点和增大人体与胶片距离,得到局部放大影像,用于 显示微小病变。 3.荧光摄影(间接摄影) 在荧光屏成像基础上进行缩微摄片。 4.记波摄影可将器官边缘的运动以波形记录在X线片上,从分析波纹幅度 和形态的差异协助诊断。 (三)·造影检查 一、对比剂 1、高密度对比剂(阳性造影剂): 高原子量.高密度的物质,如钡剂.碘剂。 (1)钡剂:A.主要用于消化道造影。 4

4 (一) . 普通检查: 1.透视: (1)适应范围: A .普通胸透 B .胃肠道和食道透视 C . 急腹症透视 (2)优点: A. 操作简单. 使用广泛. 立得结果。 B. 可随意转动病人,不同角度观察; C. 可观察脏器的动态情况及运动功能和透视下手术。 (3)缺点: A. 不能作永久记录 B. 细微结构显示不清. C. 接受 X 线量 多 2 . 普通摄影: 不使用造影剂及特殊器材的摄片——平片.; (1) 适应范围:全身各部位均可摄片。 (2)优点: A. 人体细微结构和厚密组织均可显影清楚。B. 成像清晰. 对比 度好。 C 照片可作永久记录保存。 (3)缺点: A. 不便观察器官的功能,无立体感。 B. 操作烦琐,费用高。 (4)准备: 应明确摄影目的,移开受检范围内的有碍异物。 (5)方法 :将受检部位置于球管和 X 线片之间,贴近胶片。 (6)常用位置:正位,侧位,斜位,切线位,及其他所需位置。 (二) . 特殊检查 1 .体层摄影: (1)优点:可选择某一检查层面使其结构显示清晰,不属选定层面的结构则在 投照过程中被模糊掉。 (2)适应症: A .证实有无空洞. 空腔或破坏区,并观察其形态.深度. 数目。 B . 明确实质病变内有为钙化,边缘是否锐利。 C . 鉴别肿块发生的部位和范围。 D . E . 配合造影检查,观察选定层面的结构与病变。显示气管. 支气管有无狭 窄和阻塞或扩张。 2 . 放大摄影 采用微焦点和增大人体与胶片距离,得到局部放大影像,用于 显示微小病变。 3 . 荧光摄影(间接摄影) 在荧光屏成像基础上进行缩微摄片。 4 . 记波摄影 可将器官边缘的运动以波形记录在 X 线片上,从分析波纹幅度 和形态的差异协助诊断。 (三) . 造 影 检 查 一、对比剂: 1、高密度对比剂(阳性造影剂): 高原子量. 高密度的物质, 如钡剂. 碘剂。 (1)钡剂: A. 主要用于消化道造影

B.按其使用目的不同而调制浓度, C.无毒,易排,便于使用。 (2)碘剂:油剂.40%碘化油一用于支气管,子宫等造影。碘苯脂一用于脊髓和 脑室等造影。 (3)片剂 碘番酸片一用于口服胆囊造影。 (4)无机碘化物一12.5%碘化钠 (5)有机碘化物:泛影葡胺:泛影钠:胆影葡胺 (6)非离子型造影剂:优维显,欧乃派克低渗透压,低毒 2低密度对比剂(.阴性造影剂) (1)种类:常用空气,氧气,二氧化碳。 (2)特性:二氧化碳吸收快,反应小。空气吸收慢,副作用大。空气和氧 气均不能注入正在出血的器官。 (3)使用范围:用于腹腔,腹膜后,脑室,膀胱和关节腔造影。阴性造影剂: 低原子量.低密度的物质,如气体。 二、造影方式: 1.直接引入法:(1)口服法,(2)灌注法,(3)穿刺注入法。 2间接入法: 使器官显影并显示其形态和功能。 三、检查前准备及造影反应的处理: 1患者了解有无告乡膝忌定。 2.作好解释工作,争取患者合作。 3,对造影剂及麻醉药作过敏试验。 4,作好抢救准备(氧气.药物及设备的准备)。 四、X线检查的安全性: X线穿透人体将产生电离及生物效应,其反应程度与所受X线量成正比,超量 则产生放射损害。因此应强调和重视防护,保护受检患者和放射工作者的健康。尤 其注意孕妇、小儿和长期从事放射工作人员的放射防护问题。放射防护的方法和措 施: 1.穿戴防护用具 2.尽量缩短暴光时间 3,避免不必要的反复检查 4.与球管间保持安全距离 5,不易暴光次数过多 6合理利用偏光器和聚光筒 7.特别注意保护生殖器和胎儿 8.定期查血象和机器散射线 五、 X线图像特点 1X线图像是由黑影.白影和不同灰度的灰影组成。 2.X线图像可反映人体的组织和器官,并在良好的解剖背景上能显示出病变

5 B. 按其使用目的不同而调制浓度。 C. 无毒,易排,便于使用。 (2)碘剂:油剂.40%碘化油—用于支气管,子宫等造影。碘苯脂—用于脊髓和 脑室等造影。 (3)片剂 碘番酸片—用于口服胆囊造影。 (4)无机碘化物—12.5%碘化钠 (5)有机碘化物;泛影葡胺; 泛影钠; 胆影葡胺. (6)非离子型造影剂:优维显,欧乃派克 低渗透压,低毒 2 低密度对比剂(.阴性造影剂) (1)种类: 常用空气,氧气,二氧化碳。 (2)特 性:二氧化碳吸收快,反应小。 空气吸收慢,副作用大。 空气和氧 气均不能注入正在出血的器官。 (3)使用范围:用于腹腔,腹膜后,脑室,膀胱和关节腔造影。阴性造影剂: 低原子量. 低密度的物质,如气体。 二、造影方式: 1 . 直接引入法:(1)口服法, (2)灌注法, (3)穿刺注入法。 2 . 间接引入法: 使器官显影并显示其形态和功能。 三、检查前准备及造影反应的处理: 1 . 患者了解有无造影禁忌症。 2 . 作好解释工作,争取患者合作。 3 . 对造影剂及麻醉药作过敏试验。 4 . 作好抢救准备(氧气. 药物及设备的准备)。 四、X 线检查的安全性: X 线穿透人体将产生电离及生物效应,其反应程度与所受 X 线量成正比,超量 则产生放射损害。因此应强调和重视防护,保护受检患者和放射工作者的健康。尤 其注意孕妇、小儿和长期从事放射工作人员的放射防护问题。放射防护的方法和措 施: 1 . 穿戴防护用具 2 . 尽量缩短暴光时间 3 . 避免不必要的反复检查 4 . 与球管间保持安全距离 5 . 不易暴光次数过多 . 6.合理利用隔光器和聚光筒 7 . 特别注意保护生殖器和胎儿 8 . 定期查血象和机器散射线 五、 X 线图像特点 1 X 线图像是由黑影. 白影和不同灰度的灰影组成。 2 . X 线图像可反映人体的组织和器官,并在良好的解剖背景上能显示出病变

3.X线图像是X线穿透某一部位各层不同密度和厚度结构的总和投影,是重 叠在一起的图像。 4.X线图像由于几何学的关系影像有放大。 5.由于X线投照方向上的关系,可使器官边缘图像发生歪曲失真 第二节计算机体层成像 优点: 1,可使传统X线检查难以显示的器官及病变成像。 2,图象逼真,清晰,解剖关系明确,从而扩大了人体的检查范围,提高了病 变的检出率和诊断的正确率。 3.检查简便.安全无痛苦。缺点:设备昂贵,检查费用高。 CT的成像基本原理与设备 CT的成像基本原理: 1.X线束对人体某部按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扫描,由探测器接收透过该层面 的X线,转变为可见光。 2.由光电转换器转变为电流。 3.经模拟/数字转换器转变为数字,输入计算机处理。 4,经数字模拟转换器把数字矩阵中的每个数字转为由黑到白不同灰度的小方 块一像素,并把矩阵排列,构成CT图像。 CT设备与CT成像性能 (一)CT设备:(普通CT、螺旋CT、电子束CT) 1.X线管、探测器、扫描架组成的扫描部分。 2,对扫描信息、数据进行存储运算的计算机。3.图像显示和存储系统及操纵 (二)CT成像性能 1、CT成像的主要优势 2、CT成像的局限性 三、CT检查技术 (一)普通CT扫描 患者卧于检查床上,一般用横断面扫描,厚度5~10毫米,特殊需要可选用薄 层,如2毫米。 1、平扫:是指不用造影增强或造影的普通扫描。 2、造影增强扫描:是经静脉注入造影剂再行扫描的方法。 3、造影扫描:是先作器官和结构的造影再行扫描。 (二)高分辨力CT扫描 (三)CT新技术 1、再现技术 6

6 3 . X 线图像是 X 线穿透某一部位各层不同密度和厚度结构的总和投影,是重 叠在一起的图像。 4 . X 线图像由于几何学的关系影像有放大。 5 . 由于 X 线投照方向上的关系,可使器官边缘图像发生歪曲失真 第 二 节 计 算 机 体 层 成 像 优点: 1 . 可使传统 X 线检查难以显示的器官及病变成像。 2 . 图象逼真 . 清晰,解剖关系明确,从而扩大了人体的检查范围,提高了病 变的检出率和诊断的正确率。 3 . 检查简便 . 安全无痛苦。缺点:设备昂贵 ,检查费用高。 一、 CT 的成像基本原理与设备 CT 的成像基本原理: 1 . X 线束对人体某部按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扫描, 由探测器接收透过该层面 的 X 线,转变为可见光。 2 . 由光电转换器转变为电流。 3 . 经模拟 / 数字转换器转变为数字,输入计算机处理。 4 . 经数字/模拟转换器把数字矩阵中的每个数字转为由黑到白不同灰度的小方 块——像素,并把矩阵排列,构成 CT 图像。 二、 CT 设备与 CT 成像性能 (一)CT 设备:(普通 CT、螺旋 CT、电子束 CT) 1 . X 线管、探测器、扫描架组成的扫描部分。 2 . 对扫描信息、数据进行存储运算的计算机。3 . 图像显示和存储系统及操纵 台。 (二)CT 成像性能 1、CT 成像的主要优势 2、CT 成像的局限性 三、 CT 检查技术 (一)普通 CT 扫描 患者卧于检查床上,一般用横断面扫描,厚度 5~10 毫米,特殊需要可选用薄 层,如 2 毫米。 1、平扫:是指不用造影增强或造影的普通扫描。 2、造影增强扫描:是经静脉注入造影剂再行扫描 的方法。 3、造影扫描:是先作器官和结构的造影再行扫描。 (二)高分辨力 CT 扫描 (三)CT 新技术 1、再现技术

(1)表面再现 (2)最大强度再现 (3)容积再现 2、仿真内窥镜技术 的 CT检查的安全性 五、 CT图像特点 1,CT图象是由一定数目由黑到白不同灰度的像素按距阵排列所组成。 2.CT图象是以不同的灰度来表示,反映器官组织对X线的小吸收程度。 3.CT图象还可以用组织对X线的吸收系数说明其密度的高低,具有一个量的 概念,用CT值说明密度,单位:HU。 说明:水的CT值定为HuO、骨皮 质为+1000Hu空气 -1000Hu.。人体中各种不同的组织CT值位于 -1000~+1000Hu之间 第五节不同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比较与综合应用 一、不同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 1、X线检查的临床应用 2、CT的临床应用:CT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价值较高,对实质性器官及 肺和椎间盘检查较好。对心脏、大血管和胃肠的检查由于受运动的干扰成像不清, 故应用少。骨关节的多数疾病可用简单、经济的X线检查即可确诊。 3、超声检查的临床应用: 4、MRI检查的临床应用 二、不同成像技术和检查方法的比较 三、不同成像技术和检查方法的综合应用 第六节图像的观察和分析与影像诊断原则 一、X线分析与诊断 (一)诊断原则: 1熟悉各系统的正常X线解剖.正常变异和生理功能。 2,熟悉不同疾病在不同阶段的病理及生理变化的X线表现。 3.结合临床全面分析作出诊断。 (二)诊断步骤 1.观察时应注意投照位置,黑白对比度,器官轮廓的清晰度。 2.养成按一定顺序观察的良好习惯,以免遗漏。 3,观察时首先应注意区分正常与异常X线表现。 4.观察病变的内容应包括: (1)位置和分布(2)数目(3)大小范围(4)形状(5)边缘 (6)密度(7)功能 (8)邻近器官组织的变化(9)病变的动态变化 二、CT分析与诊断

7 (1)表面再现 (2)最大强度再现 (3)容积再现 2、仿真内窥镜技术 四 CT 检查的安全性 五、 CT 图像特点 1 . CT 图象是由一定数目由黑到白不同灰度的像素按距阵排列所组成。 2 . CT 图象是以不同的灰度来表示,反映器官组织对 X 线的小吸收程度。 3 . CT 图象还可以用组织对 X 线的吸收系数说明其密度的高低,具有一个量的 概念,用 CT 值说明密度,单位:HU。 说明:水的 CT 值定为 Hu 0、骨皮 质为+1000Hu. 空气 -1000Hu.。 人体中各种不同的组织 C T 值位于 -1000~+1000Hu 之间 第五节 不同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比较与综合应用 一、不同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 1、X 线检查的临床应用 2、CT 的临床应用:CT 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价值较高,对实质性器官及 肺和椎间盘检查较好。对心脏、大血管和胃肠的检查由于受运动的干扰成像不清, 故应用少。骨关节的多数疾病可用简单、经济的 X 线检查即可确诊。 3、超声检查的临床应用: 4、MRI 检查的临床应用 二、不同成像技术和检查方法的比较 三、不同成像技术和检查方法的综合应用 第六节 图像的观察和分析与影像诊断原则 一、X 线分析与诊断 (一) 诊断原则: 1 .熟悉各系统的正常 X 线解剖 .正常变异和生理功能。 2 . 熟悉不同疾病在不同阶段的病理及生理变化的 X 线表现。 3. 结合临床全面分析作出诊断。 (二)诊断步骤: 1 . 观察时应注意投照位置 . 黑白对比度 . 器官轮廓的清晰度。 2 . 养成按一定顺序观察的良好习惯,以免遗漏。 3 . 观察时首先应注意区分正常与异常 X 线表现。 4 . 观察病变的内容应包括: (1)位置和分布 (2)数目 (3)大小范围(4)形状 (5)边缘 (6)密度 (7)功能 (8)邻近器官组织的变化 (9)病变的动态变化 二、CT 分析与诊断

1.应逐幅观察,结合一系列图像立体地了解器官的大小、形状和器官间的解 剖关系。 2,发现病变要分析病变的位置、大小、数目和边缘,测定CT值以了解其密 度的高低。 3.造影增强扫描应分析病变有无密度上的改变,既有无强化。 4.对强化区CT值测量,并与平扫的CT值比较,了解强化的程度。 5,同时观察邻近器官和组织的受压、移位、浸润、破坏等情况。 6.与临床资料及其它影像诊断结合综合分析。 第八节图象存档和传输系统与信息放射学 图象存档与传输系统 PACS的基本原理与结构 PACS的临床应用 信息放射学 第四章 呼吸系统 第一节X线检查方法 一、普通检查 (一)透视: 1、优点:简单、易行、经济、省时、可多角度观察。 2、缺点:射线量高,不易发现细微病变,不能永久记录 3、注意:应除去体表饰物,按优一定步骤全面观察,综合分析 (二)其景影 1、常用位置:后前位(正位)、侧位、前后位、前弓位、水平侧位 2、良好胸片标准: (1)清斯品示两市的细激结物 (2)透过气管能看到1~4胸椎,下部胸椎与心脏重叠隐约可见。 二、 特殊检查 (一)体层摄影 1、活应定. (1)确定有无空洞,并显示洞壁及引流支气管的情况: (2)显示肺内肿块、空洞等病变的形态、结构、部位及毗邻关系: (3)显示肺部病变与支气管的关系及支气管本身有无病变: (4)显示肺门淋巴结、纵隔内病变及其与大血管的关系 2、注意:体层摄影的层面及深度以病变所在,根据正、侧位片选定。 (二)高千伏摄影: 主要用于减少胸壁软组织及肋骨对肺内病变的干扰,显示重叠阴影的内部结 构。 三、造影检查 8

8 1 . 应逐幅观察,结合一系列图像立体地了解器官的大小、形状和器官间的解 剖关系。 2 . 发现病变要分析病变的位置、大小、数目和边缘, 测定 CT 值以了解其密 度的高低。 3 . 造影增强扫描应分析病变有无密度上的改变,既有无强化。 4 . 对强化区 CT 值测量,并与平扫的 CT 值比较,了解强化的程度。 5 . 同时观察邻近器官和组织的受压、移位、浸润、破坏等情况。 6 .与临床资料及其它影像诊断结合综合分析。 第八节 图象存档和传输系统与信息放射学 一、 图象存档与传输系统 PACS 的基本原理与结构 PACS 的临床应用 二 信息放射学 第 四 章 呼吸系统 第 一 节 X 线检查方法 一、 普 通 检 查 (一)透视: 1、优点:简单、易行、经济、省时、可多角度观察。 2、缺点:射线量高,不易发现细微病变,不能永久记录。 3、注意:应除去体表饰物,按优一定步骤全面观察,综合分析。 (二)摄影 1、常用位置:后前位(正位)、侧位、前后位、前弓位、水平侧位。 2、良好胸片标准: (1)清晰显示两肺的细微结构; (2)透过气管能看到 1~4 胸椎,下部胸椎与心脏重叠隐约可见。 二、 特殊检查 (一)体层摄影 1、适应症: (1)确定有无空洞,并显示洞壁及引流支气管的情况; (2)显示肺内肿块、空洞等病变的形态、结构、部位及毗邻关系; (3)显示肺部病变与支气管的关系及支气管本身有无病变; (4)显示肺门淋巴结、纵隔内病变及其与大血管的关系 2、注意:体层摄影的层面及深度以病变所在,根据正、侧位片选定。 (二)高千伏摄影: 主要用于减少胸壁软组织及肋骨对肺内病变的干扰,显示重叠阴影的内部结 构。 三、 造影检查

(一)支气管造影 1、话定: (1)原因步明的咯血或临床拟诊支扩,平片难定者 (2)平片拟诊肺癌,体层摄影仍不能明确诊断: (3)慢性肺化脓症及慢性肺结核,须明确有无合并支扩 (4)了解不张肺叶支气管腔的情况,以确定肺不张的原因。2、禁忌症: (1)全身衰竭,年龄过大心、肺、肝功能不良: (2)肺或支气管急性感染及进展期浸润性肺结核: (3)7-10日内发生大咯血:(4)甲亢及对碘过敏者 3、造影剂:A.40%碘化油+干黄胺粉:B.50%~60%硫酸钡胶浆。 4、造影注意: (1)向患者解释,争取合作: (2)造影前4小时及造影后2小时禁食: (3)术前一日作碘及麻醉剂过敏试验: (4)痰量多者,术前应作体位引流。 (二)血管造影 用于检查肺动脉瘤、肺动脉静脉瘘、肺动脉发育不良、不明原因的咯血 第二节正常X线表现 (一)胸廓 1、软组织 (1)胸锁乳突肌及锁骨上皮肤皱褶: (2)风大肌: (3)女性乳房及乳头。 2、骨性胸廓 (1)肋骨(颈肋、叉状肋、肋骨联合): (2)肩甲骨(易误为胸膜病变): (3)销骨 (4)胸骨(由柄、体、剑突构成): (5)胸椎。 3、胸膜(1)分脏层和壁层胸膜: (2)正常胸膜不显影: (3)在胸膜反折处X线与胸膜走行方向平行时,显示为线状致密影。 (一)市 1、肺野 (1)两肺含气相同,透亮度相等。 (2)将肺野纵行三等分为内、中、外带。 (3)自2、4肋软骨下端各作一水平线,将肺野分为上、中、下野」 2、肺门: 9

9 (一)支气管造影 1、适应症: (1)原因步明的咯血或临床拟诊支扩,平片难定者; (2)平片拟诊肺癌,体层摄影仍不能明确诊断; (3)慢性肺化脓症及慢性肺结核,须明确有无合并支扩; (4)了解不张肺叶支气管腔的情况,以确定肺不张的原因。2、禁忌症: (1)全身衰竭,年龄过大心、肺、肝功能不良; (2)肺或支气管急性感染及进展期浸润性肺结核; (3)7~10 日内发生大咯血;(4)甲亢及对碘过敏者。 3、造影剂:A . 40%碘化油+干黄胺粉;B . 50%~60%硫酸钡胶浆。 4、造影注意: (1)向患者解释,争取合作; (2)造影前 4 小时及造影后 2 小时禁食; (3)术前一日作碘及麻醉剂过敏试验; (4)痰量多者,术前应作体位引流。 (二)血管造影 用于检查肺动脉瘤、肺动脉-静脉瘘、肺动脉发育不良、不明原因的咯血 第二节 正常 X 线表现 (一)胸廓 1、软组织: (1)胸锁乳突肌及锁骨上皮肤皱褶; (2)胸大肌; (3)女性乳房及乳头。 2、骨性胸廓 (1)肋骨(颈肋、叉状肋、肋骨联合); (2)肩甲骨(易误为胸膜病变); (3)锁骨; (4)胸骨(由柄、体、剑突构成); (5)胸椎。 3、胸 膜(1)分脏层和壁层胸膜; (2)正常胸膜不显影; (3)在胸膜反折处 X 线与胸膜走行方向平行时,显示为线状致密影。 (二)肺 1、肺野 (1)两肺含气相同,透亮度相等。 (2)将肺野纵行三等分为内、中、外带。 (3)自 2、4 肋软骨下端各作一水平线,将肺野分为上、中、下野。 2、肺门:

(1)主要成分: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淋巴组织。 (2)位置:位于两肺中野内带,第2~4前肋间,左比右高1~2厘米。 (3)肺门角:右上肺静脉与右下肺动脉相交形成一教钝的夹夹角。 (4)右下肺动脉:正常成人宽度<1.5厘米。E左肺动脉弓: 3、肺纹理: (1)组成:主要由市动脉构成,不有市静脉、支气管、林田管 (2)X线表现:呈放射状条纹影,由粗到细,自肺门向外延伸至肺野中、外带 交界处。 4、肺叶、肺段、肺小叶 (1)左肺分上下两叶,右肺分上、中、下三叶,侧位显示清楚 (2)肺叶表面有完整的脏层胸膜包绕,其间隙为叶间裂。 (3) 一般胸膜不显影,有时水平叶间胸膜显示为一细白线 (4)当脏层胸膜先天性嵌入肺叶或血管完位置异常时则形成付叶。 (5)肺段: 1)肺叶由2~5个肺段组成,各有单独的段支气管。 2)肺段的名称与相应的支气管一致。 (6)肺小叶 1)肺段由肺小叶组成,肺小叶有一支小支气管进入。 2)小叶之间有疏松的结缔组织间隔,其中有小叶静脉和淋巴管。 5、气管、支气管 (1)气管:环状软骨下缘 一5、6胸椎水平,长约11~13厘米 (2)隆突角:左右支气管下方的夹角,60-85度。 (3)叶支气管及肺段支气管位于同名的肺叶及肺段内,并与之同名 (4)左主支气管:上叶支气管(尖后、前、舌段);下叶支气管(背支、内前 外、后基底支) (5)右主支气管:上叶支气管(前、尖、后支);中叶支气管(内、外支);下叶 支气管(背支、内、外、前、后基底支) (6)支气管树:10级1气管2.支气管3.叶支气管4.段支气管5. 小叶支气管6. 终末细支气管 7.呼吸细支气管8.肺泡管9.肺泡囊 10.肺泡 6、肺实质与肺间质 (1)肺实质为肺部具有气体交换功能的含气间隙及结构,包括肺泡与肺泡壁。 (2)肺间质是支气管和血管周围、肺泡间隔及脏层胸膜下由结缔组织组成的支 架和间隙。 (三)纵隔 1.位置:居胸骨之后,胸椎之前,两肺之间。 2,组成:心脏大血管、气管支气管、神经、淋巴、胸腺、脂肪 3X线表现:(1)可见气管影:(2)可显示与肺相邻的轮廓。4.九分法: 10

10 (1)主要成分: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淋巴组织。 (2)位置:位于两肺中野内带,第 2~4 前肋间,左比右高 1~2 厘米。 (3)肺门角:右上肺静脉与右下肺动脉相交形成一教钝的夹夹角。 (4)右下肺动脉:正常成人宽度<1.5 厘米。E 左肺动脉弓: 3、 肺纹理: (1)组成:主要由肺动脉构成,还有肺静脉、支气管、淋巴管. (2)X 线表现:呈放射状条纹影,由粗到细,自肺门向外延伸至肺野中、外带 交界处。 4、肺叶、肺段、肺小叶 (1)左肺分上下两叶 ,右肺分上、中、下三叶,侧位显示清楚。 (2)肺叶表面有完整的脏层胸膜包绕,其间隙为叶间裂。 (3)一般胸膜不显影,有时水平叶间胸膜显示为一细白线。 (4)当脏层胸膜先天性嵌入肺叶或血管完位置异常时则形成付叶。 (5)肺段: 1)肺叶由 2~5 个肺段组成,各有单独的段支气管。 2)肺段的名称与相应的支气管一 致。 (6)肺小叶: 1)肺段由肺小叶组成,肺小叶有一支小支气管进入。 2)小叶之间有疏松的结缔组织间隔,其中有小叶静脉和淋巴管。 5、气管、支气管 (1)气管:环状软骨下缘——5、6 胸椎水平,长约 11~13 厘米。 (2)隆突角:左右支气管下方的夹角,60~85 度。 (3)叶支气管及肺段支气管位于同名的肺叶及肺段内,并与之 同名。 (4)左主支气管:上叶支气管(尖后、前、舌段);下叶支气管(背支、内前、 外、后基底支); (5)右主支气管:上叶支气管(前、尖、后支);中叶支气管(内、外支);下叶 支气管(背支、内、外、前、后基底支) (6)支气管树:10 级 1 .气管 2 . 支气管 3. 叶支气管 4. 段支气管 5. 小叶支气管 6. 终末细支气管 7. 呼吸细支气管 8. 肺泡管 9. 肺泡囊 10. 肺泡 6、 肺实质与肺间质: (1)肺实质为肺部具有气体交换功能的含气间隙及结构,包括肺泡与肺泡壁。 (2)肺间质是支气管和血管周围、肺泡间隔及脏层胸膜下由结缔组织组成的支 架和间隙。 (三)纵 隔 1 . 位置:居胸骨之后,胸椎之前,两肺之间。 2 . 组成:心脏大血管、气管支气管、神经、淋巴、胸腺、脂肪。 3…X 线表现:(1)可见气管影; (2)可显示与肺相邻的轮廓。4. 九 分 法: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55页,可试读19页,点击继续阅读 ↓↓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