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总复习测试卷(一)(150分) 古诗文名句默写(28分) 1.几处早莺争暖树, ,浅草才能没马 蹄。(《天净沙·秋思》) 2.君问归期未有期 何当共剪西窗烛, (《夜雨寄北》) 3《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 表现诗人吞吐日月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借景抒情蕴含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迁谪之 远的诗句是 表明对朋友的未来担忧的诗句是: 5.《浣溪沙》中将景和情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景中寓情,情景交融的句子是: 6.《天净沙秋思》中点名主旨,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诗句是 7.《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 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也是与“取长补 短”意思相近的句子)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 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 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
九年级语文总复习测试卷(一)(150分) 一.古诗文名句默写(28分) 1.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浅草才能没马 蹄 。(《天净沙·秋思》) 2.君问归期未有期,___________________。何当共剪西窗烛,_______________。 (《夜雨寄北》) 3.《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 现 诗 人 吞 吐 日 月 的 博 大 胸 襟 的 诗 句 是 :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借景抒情蕴含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迁谪之 远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明对朋友的未来担忧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浣溪沙》中将景和情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景中寓情,情景交融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天净沙 秋思》中点名主旨,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论语》 中阐述学 习与思 考关系的 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也是与“取长补 短”意思相近的句子)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
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 是 二.诗词赏析(24分) (一)(12分)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8.这首诗中“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 9.下面各项中,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句互文见义,将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地勾画岀秦淮河两岸朦胧冷 清的景象 B.第二句中的“夜”可知时间,“秦淮”“近酒家”五字可了解秦淮河畔为灯 红酒绿之地。 C.第三局批评歌女纵情声色,醉生梦死,不知国之将亡而唱亡国之音,诗人耳闻 目睹,心中激起无限的忧愤。 D.第四句里一个“犹”字意味深长,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10.首句画面的特点是什么?应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4分) 1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分) (二)(12分) 次北固山下 王
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 是: , 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诗词赏析(24 分) (一)(12 分)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8.这首诗中“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 (2 分) 9.下面各项中,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第一句互文见义,将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地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冷 清的景象。 B.第二句中的“夜”可知时间,“秦淮” “近酒家”五字可了解秦淮河畔为灯 红酒绿之地。 C.第三局批评歌女纵情声色,醉生梦死,不知国之将亡而唱亡国之音,诗人耳闻 目睹,心中激起无限的忧愤。 D.第四句里一个“犹”字意味深长,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10.首句画面的特点是什么?应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4 分) 1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 分) (二)(12 分)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2.“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全诗抒发了诗 的情怀?(3分) 13、找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大气势。 C.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 一种自然的理趣 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14、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现的画面。 (3分) 15.请简要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3分) 三.古文阅读理解(38分) (一)阅读下面两段文言,完成16-20题。(18分)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2.“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全诗抒发了诗 人 的情怀?(3 分) 13、找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 ( )(3 分) 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大气势。 C.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 一种自然的理趣。 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14、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现的画面。 (3 分) 15.请简要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3 分) 三.古文阅读理解(38 分) (一)阅读下面两段文言,完成 16—20 题。(18 分)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 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 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选自《礼记·学记》 【乙】子夏①问曰:“巧笑倩②兮③,美目盼④兮,素以为绚⑤兮。何谓也?” 子曰:“绘事后素⑥。"曰:“礼后⑦乎?”子曰:“起⑧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⑨矣。” (选自《论语·八佾》) 【注释】①子夏:孔子的学生卜商,字子夏。②倩:笑得好看。③兮:啊。④盼: 眼睛黑白分明。⑤素以为绚:素粉来打扮。⑥绘事后素:先有白底然后画画。⑦ 后:后起,在仁德之后产生。⑧起:发,启发。⑨诗:指《诗经》。 16用"划分以下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只划一处。(2分) (1)然后能自强也(2)起予者商也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4分) (1)不知其置也()(2)故曰教学相长也( (3)何谓也() (4)子曰:“绘事后素。 18把下边两句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19用文中语句填空。(4分) 甲文中的句子“ 运用生活事例论述了实践的重要性;乙文 所述之事印证了甲文中的句子“ 20.读过甲乙两文,你在学习方面得到了什么启发?(4分) 河中石兽(20分)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 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 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选自《礼记·学记》) 【乙】子夏①问曰:“‘巧笑倩②兮③,美目盼④兮,素以为绚⑤兮’。何谓也?” 子曰:“绘事后素⑥。”曰:“礼后⑦乎?”子曰:“起⑧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⑨矣。” (选自《论语·八佾》) 【注释】①子夏:孔子的学生卜商,字子夏。②倩:笑得好看。③兮:啊。④盼: 眼睛黑白分明。⑤素以为绚:素粉来打扮。⑥绘事后素:先有白底然后画画。⑦ 后:后起,在仁德之后产生。⑧起:发,启发。⑨诗:指《诗经》。 16.用“/”划分以下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只划一处。(2 分) (1)然 后 能 自 强 也 (2)起 予 者 商 也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4 分) (1)不知其旨也( ) (2)故曰教学相长也( ) (3)何谓也( ) (4)子曰:“绘事后素。”( ) 18.把下边两句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19.用文中语句填空。(4 分) 甲文中的句子“ ”运用生活事例论述了实践的重要性;乙文 所述之事印证了甲文中的句子“ ”。 20.读过甲乙两文,你在学习方面得到了什么启发?(4 分) 河中石兽(20 分)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 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 无迹 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 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 慎乎?”众服为确论。 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 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慎;求之地中,不更偵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可据理臆断欤? 2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山门圮于河( )(2)湮于沙上 (3)曳铁钯( (4)如是再啮 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 (1)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2)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3、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 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4分)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 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 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 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 傎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 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可据理臆断欤? 2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4 分) ⑴山门圮于河 ( ) ⑵湮于沙上 ( ) (3)曳铁钯( ) (4)如是再啮 ( ) 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 分) (1)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2)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3、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 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4 分)
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 是 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 24.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4分) 25、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联系生活实际具体谈谈。(4分) 四.写作(60分) 人都有爱心,人都有爱好,爱是人的天性。爱,有时要讲究方式:爱,有时 要把握尺度。 请以“爱,还要会爱”为题,写一篇文章,字数不少于600字 要求:字迹工整,书面整洁;结构安排合理; 中心明确: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参考答案
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 是 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 为 24.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4 分) 25、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联系生活实际具体谈谈。(4 分) 四.写作(60 分) 人都有爱心,人都有爱好,爱是人的天性。爱,有时要讲究方式:爱,有时 要把握尺度。 请以“爱,还要会爱”为题,写一篇文章,字数不少于 600 字。 要求:字迹工整,书面整洁;结构安排合理; 中心明确;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参考答案
12.设问 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13、D(2分) 14、春潮涌涨,大江奔流,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平, 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 15示例: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入”赋予“日”“春”以 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理趣。(分析合理即可) 21、.(1)圮(倒塌 (2)湮(埋没)(3)拖着;(4) 咬,这里是指冲激。 22、(1)应该是这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头 埋没在沙中,越沉越深罢了。 (2)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 能被大水带走呢? 23、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24讲学家的“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 的知识。写老河兵的“笑”,则是因为他富于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 观臆断。 25、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 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2.设问 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13、D(2 分) 14、春潮涌涨,大江奔流,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平, 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 15 示例: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生”“入”赋予“日”“春”以 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理趣。(分析 合理即可) 21、.⑴圮 (倒塌 ) ⑵湮 (埋没)(3)拖着;(4) 咬,这里是指冲激。 22、(1)应该是这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头 埋没在沙中,越沉越深罢了。 (2)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 能被大水带走呢? 23、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24 讲学家的“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 的知识。写老河兵的“笑”,则是因为他富于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 观臆断。 25、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 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