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 鲍广润 三维目标 1、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2.讨论研读根据诗歌语言的特质,进行迁移,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 3、培养同学如何鉴赏诗歌,提升领略诗歌中“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2.根据诗歌语言的特质,进行迁移,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 教学难点: 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如果我告诉大家我们班将要来一位新同学,他的名字叫“沈劲(婧)”,你们能 不能猜出他是男生还是女生呢?(学生不好判断)教师分别写出两字 “劲”猜出是男生,“婧”是女孩。 教师:好,这位新同学还不存在,不过通过这,我们发现一个字竟能“决定” 人的性别 其实在文学作品中,一个字精妙与否,也足以决定作品是流光溢彩,还是黯然失 色。尤其是我国的古典诗词,用简短的几个字,造就的却是丰富的情感与博大的意境 读后满口余香,可谈到妙处我们却又常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跟诗歌的语言是 密不可分的。今天,我们就通过《说“木叶”》一文,对中国古典诗词语言作一番探 幽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作者:林庚先生1910年生于北京,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 文系。当年他与戏剧家曹禺、小说家吴组缃并称为“清华三才子”。1933年秋出版了 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以后,他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尝试新的格律 体,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作为一名学者,林庚教授的研究 主要涉及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面林庚教授对明清小说也很关注,并提出了颇多精 辟的创见
说“木叶” 1 说“木叶” 鲍广润 三维目标: 1、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2.讨论研读根据诗歌语言的特质,进行迁移,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 3、培养同学如何鉴赏诗歌,提升领略诗歌中“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2.根据诗歌语言的特质,进行迁移,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 教学难点: 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㈠导入: 如果我告诉大家我们班将要来一位新同学,他的名字叫“沈劲(婧)”,你们能 不能猜出他是男生还是女生呢?(学生不好判断)教师分别写出两字。 “劲”猜出是男生,“婧”是女孩。 教师:好,这位新同学还不存在,不过通过这,我们发现一个字竟能 “决定” 人的性别。 其实在文学作品中,一个字精妙与否,也足以决定作品是流光溢彩,还是黯然失 色。尤其是我国的古典诗词,用简短的几个字,造就的却是丰富的情感与博大的意境。 读后满口余香,可谈到妙处我们却又常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跟诗歌的语言是 密不可分的。今天,我们就通过《说“木叶”》一文,对中国古典诗词语言作一番探 幽。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作者:林庚先生 1910 年生于北京,1933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 文系。当年他与戏剧家曹禺、小说家吴组缃并称为“清华三才子”。1933 年秋出版了 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 年以后,他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尝试新的格律 体,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作为一名学者,林庚教授的研究 主要涉及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面林庚教授对明清小说也很关注,并提出了颇多精 辟的创见
白分析: 1.时至今金秋,《说“木叶”》一文此时出现可以说正是时候。先请回答一个简 单的问题:请看窗外,那绿色的,我们称它为什么? 同学会说那是树, 如果从生物学角度我说那是木,可以吗?(请生物课代表告诉我,在生物学上 树与木有何区别?) 明确:用生物学的概念来说,两者没有区别 2既然在概念上的树与木并无大的区别,为何我们都称之为树,却很少有称它为 木呢? 明确:是因为我们的习惯。而习惯的形成正是因为在我们的大脑里,树与木的形 象是大不一样的,下面就请同学快速的阅读文章(课下要充足的预习,这篇文章较难 读懂)然后说说它们分别是怎样的形象?像姑娘还是像小伙子,像怎样的姑娘小伙 明确:树:繁茂,葱茏,婀娜,青翠色一一像一位圆润婀娜的少女。 木:干枯,孤单,笔直,黄褐色一一像一位铮铮铁骨的硬汉。 3树与木这样的差别,主要原因在什么地方? 明确:给我们的感觉不同 树:有浓密青翠的叶子一大片的树给人的感觉是饱满浓厚。 木:落光了叶子一大片的木给人的感觉是空阔萧条,木让人联想到了落叶。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木的这个特征的呢?答案就在在文章第五段(再读这 段) 明确: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对我们有怎样的影响呢? 明确:文章说,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 不会发现它的存在。但它却已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我们。所以,在文学领域,概念相 同的两个字,它们在形象、色泽、联想意义上,可能大有区别。进入诗歌,就会形成 不同的意象,造成不同的意境和情感。 4对于这个现象,我们的诗人早就慧眼独具的发现了。所以在描述清秋的诗句中 诗人们常用“木叶”取代了“树叶”。接下来我们看看,木叶与树叶在意味上有何不 同?(文章第四、六段)
说“木叶” 2 ㈡分析: ⒈时至今金秋,《说“木叶”》一文此时出现可以说正是时候。先请回答一个简 单的问题:请看窗外,那绿色的,我们称它为什么? 同学会说那是树, 如果从生物学角度我说那是木,可以吗?(请生物课代表告诉我,在生物学上, 树与木有何区别?) 明确:用生物学的概念来说,两者没有区别。 ⒉既然在概念上的树与木并无大的区别,为何我们都称之为树,却很少有称它为 木呢? 明确:是因为我们的习惯。而习惯的形成正是因为在我们的大脑里,树与木的形 象是大不一样的,下面就请同学快速的阅读文章(课下要充足的预习,这篇文章较难 读懂)然后说说它们分别是怎样的形象?像姑娘还是像小伙子,像怎样的姑娘小伙 子? 明确:树:繁茂,葱茏,婀娜,青翠色——像一位圆润婀娜的少女。 木:干枯,孤单,笔直,黄褐色——像一位铮铮铁骨的硬汉。 ⒊树与木这样的差别,主要原因在什么地方? 明确:给我们的感觉不同 树:有浓密青翠的叶子 一大片的树给人的感觉是饱满浓厚。 木:落光了叶子 一大片的木给人的感觉是空阔萧条,木让人联想到了落叶。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木的这个特征的呢?答案就在在文章第五段(再读这 一段) 明确: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对我们有怎样的影响呢? 明确:文章说,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 不会发现它的存在。但它却已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我们。所以,在文学领域,概念相 同的两个字,它们在形象、色泽、联想 ........意义..上,可能大有区别。进入诗歌,就会形成 不同的意象,造成不同的意境和情感。 ⒋对于这个现象,我们的诗人早就慧眼独具的发现了。所以在描述清秋的诗句中, 诗人们常用“木叶”取代了“树叶”。接下来我们看看,木叶与树叶在意味上有何不 同?(文章第四、六段)
木叶:疏朗微黄(给人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整个疏眀清秋的气息) 树叶:繁润青翠(感觉就像窗外,偶尔飘落的一两片还饱含水分的落叶。) 5好,这些具有不同暗示性的字词进入诗歌,就造成了大不相同的意味。我们不 妨看看以下四句诗,它们分别体现了怎样的意境?(注意结合整个诗句分析) 木: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空阔黄色 树: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饱满绿色 木叶: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疏朗微黄 落叶: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一一繁润绿色 总结:不同暗示性的词进入诗歌,往往产生了不同的意境与情感。(板书) 正是有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概念相同的树与木就有了不同的意味,我们由此也 可明白,面对清秋的落叶,诗人为何用“木叶”取代了“树叶”。因为“木叶”更能 体现秋的性格:空阔,疏朗,微黄,干燥。也正是有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我们的诗 人才会“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才有了“推敲”的美谈。所以我们鉴赏诗歌要 从语言入手,但不要被语言说局限,应当从言内到言外,品尝那言外的微妙滋味。 白迁移: 1、诗歌语言的精妙在于它的暗示性,经过了一定时间的文化沉淀,“木叶”这 个词就往往出现在清秋的氛围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暗示性。这样的现象在我国的古 典文学中是很多的,如我们熟悉的“岁寒三友”(松、竹、梅)一般意味什么呢?(高 洁,耐寒,坚忍)然而,如果所有的诗人都这样写,那就成了鹦鹉学舌,人云亦云。 而高明的诗人往往能打破常规。诗人们把它们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 甚至相反的感情,形成不同的暗示性。看以下三首咏梅诗 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卜算字·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字·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 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说“木叶” 3 木叶:疏朗微黄(给人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整个疏朗清秋的气息) 树叶:繁润青翠(感觉就像窗外,偶尔飘落的一两片还饱含水分的落叶。) ⒌好,这些具有不同暗示性的字词进入诗歌,就造成了大不相同的意味。我们不 妨看看以下四句诗,它们分别体现了怎样的意境?(注意结合整个诗句分析) 木: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 空阔 黄色 树: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 饱满 绿色 木叶: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疏朗 微黄 落叶: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繁润 绿色 总结:不同暗示性的词进入诗歌,往往产生了不同的意境与情感。(板书) 正是有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概念相同的树与木就有了不同的意味,我们由此也 可明白,面对清秋的落叶,诗人为何用“木叶”取代了“树叶”。因为“木叶”更能 体现秋的性格:空阔,疏朗,微黄,干燥。也正是有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我们的诗 人才会“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才有了“推敲”的美谈。所以我们鉴赏诗歌要 从语言入手,但不要被语言说局限,应当从言内到言外,品尝那言外的微妙滋味。 ㈢迁移: 1、诗歌语言的精妙在于它的暗示性,经过了一定时间的文化沉淀,“木叶”这 个词就往往出现在清秋的氛围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暗示性。这样的现象在我国的古 典文学中是很多的,如我们熟悉的“岁寒三友”(松、竹、梅)一般意味什么呢?(高 洁,耐寒,坚忍)然而,如果所有的诗人都这样写,那就成了鹦鹉学舌,人云亦云。 而高明的诗人往往能打破常规。诗人们把它们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 甚至相反的感情,形成不同的暗示性。看以下三首咏梅诗: 梅花 王 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卜算字·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字·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 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注意三首诗词中的不同意象群,比较三首诗词中梅不同的生长环境,试对梅的三 种不同形象做点分析,并说说诗人对自己笔下的梅分别赋予了些怎样的情感。 讨论分析 其一:强调了凌寒独开的一枝独秀,高贵圣洁(白雪世界,墙角飘来缕缕清香, 让人发现那正怒放着一簇梅花)一一一枝独秀,冰清玉洁的女子,当如宝钗一一令人 爱慕 其二:无奈凄凉,孤傲清高(黄昏风雨之中,驿外断桥边上,香飘万里无人晓) -敏感忧伤,质本洁来还洁去,当如黛玉一一令人爱怜 其三:达观坚定,壮美豪放(在风雨飞雪之中看到了春天,在冰天雪地之中绽放 着笑脸)—一达观豪放,当如探春一一令人钦佩 师生有感情地朗读三诗,力求通过语言声音来表达情感,展示形象。 四总结: 各位同学,今天我们学习了古典诗歌的语言特点,然而这对于优美的古典诗歌来 说,不过是冰山一角,古典诗歌那如蒙娜丽沙微笑般神秘的美,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探 索,我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能对我们如何领略诗歌的微妙之处有所启发 作业: 选取诗歌中常见的一种意象,找出与其相关的四首诗,比较在不同的诗中所代表 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板书 说“木叶” 树:繁茂,葱茏,婀娜,青翠色一一像一位圆润婀娜的少女 木:干枯,孤单,笔直,黄褐色一一像一位铮铮铁骨的硬汉。 木叶:疏朗微黄 树叶:繁润青翠 结论:不同暗示性的词,产生了不同的意境与情感 反思
说“木叶” 4 注意三首诗词中的不同意象群,比较三首诗词中梅不同的生长环境,试对梅的三 种不同形象做点分析,并说说诗人对自己笔下的梅分别赋予了些怎样的情感。 讨论分析: 其一:强调了凌寒独开的一枝独秀,高贵圣洁(白雪世界,墙角飘来缕缕清香, 让人发现那正怒放着一簇梅花)——一枝独秀,冰清玉洁的女子,当如宝钗——令人 爱慕 其二:无奈凄凉,孤傲清高(黄昏风雨之中,驿外断桥边上,香飘万里无人晓) ——敏感忧伤,质本洁来还洁去,当如黛玉——令人爱怜 其三:达观坚定,壮美豪放(在风雨飞雪之中看到了春天,在冰天雪地之中绽放 着笑脸)——达观豪放,当如探春——令人钦佩 师生有感情地朗读三诗,力求通过语言声音来表达情感,展示形象。 ㈣总结: 各位同学,今天我们学习了古典诗歌的语言特点,然而这对于优美的古典诗歌来 说,不过是冰山一角,古典诗歌那如蒙娜丽沙微笑般神秘的美,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探 索,我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能对我们如何领略诗歌的微妙之处有所启发。 ㈤作业: 选取诗歌中常见的一种意象,找出与其相关的四首诗,比较在不同的诗中所代表 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㈥板书: 说“木叶” 树:繁茂,葱茏,婀娜,青翠色——像一位圆润婀娜的少女 木:干枯,孤单,笔直,黄褐色——像一位铮铮铁骨的硬汉。 木叶:疏朗微黄 树叶:繁润青翠 结论:不同暗示性的词,产生了不同的意境与情感 ㈦反思:
《说“木叶”》教案设计 五河二中鲍广润 二OO七年九月二十日
说“木叶” 5 《说“木叶”》教案设计 五河二中鲍广润 二○○七年九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