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战略性结构调整推动农村经济大发展 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2008-07 30年来,重庆市委、市府高度重视和强化“三农”工作,坚持科学发展观,根据大城市、 大农村的市情,认真落实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方略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定不移 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重庆 市农业农村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农村经济总产出迅速扩张,实现总量和结构的大跨越 伴随着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双层经营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农村生产力得到 极大的释放,农村 三产业从小到大、从弱变强,推动农村经济总产出迅速扩张。据 统计,2007年农村经济总量达13758亿元,比196年增长18倍(见图表1)。全市农业总 产值(当年价)从1978年的3576亿元发展到2007年7207亿元,增长了19.1倍,年均增 长109%(见图表2)。分行业看,30年来我市一直着力加强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生猪 家禽、渔业等发展异常迅速,大大快于传统种植业的增长速度。其中,种植业产值从1978 年的2629亿元发展到2007年401.48亿元,增长了14.3倍,年均增长9.9%;林业产值从 1978年的1.72亿元发展到2007年2592亿元,增长了14.1倍,年均增长9.8%;牧业产值 从1978年的757亿元发展到2007年26448亿元,增长了339倍,年均增长130%:渔业 从1978年的0.18亿元发展到2007年1844亿元,增长了101.0倍,年均增长17.3% 图表1:1996年以来重庆市农村经济总量 1600 1400 1200 == 亿 1000 元g00 400 200 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 年份 图表2:主要年份重庆市农业总产值及其构成
重庆战略性结构调整推动农村经济大发展 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 2008-07 30 年来,重庆市委、市府高度重视和强化“三农”工作,坚持科学发展观,根据大城市、 大农村的市情,认真落实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方略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定不移 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重庆 市农业农村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农村经济总产出迅速扩张,实现总量和结构的大跨越 伴随着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双层经营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农村生产力得到 极大的释放,农村一、二、三产业从小到大、从弱变强,推动农村经济总产出迅速扩张。据 统计,2007 年农村经济总量达 1375.8 亿元,比 1996 年增长 1.8 倍(见图表 1)。全市农业总 产值(当年价)从 1978 年的 35.76 亿元发展到 2007 年 720.7 亿元,增长了 19.1 倍,年均增 长 10.9%(见图表 2)。分行业看,30 年来我市一直着力加强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生猪、 家禽、渔业等发展异常迅速,大大快于传统种植业的增长速度。其中,种植业产值从 1978 年的 26.29 亿元发展到 2007 年 401.48 亿元,增长了 14.3 倍,年均增长 9.9%;林业产值从 1978 年的 1.72 亿元发展到 2007 年 25.92 亿元,增长了 14.1 倍,年均增长 9.8%;牧业产值 从 1978 年的 7.57 亿元发展到 2007 年 264.48 亿元,增长了 33.9 倍,年均增长 13.0%;渔业 从 1978 年的 0.18 亿元发展到 2007 年 18.44 亿元,增长了 101.0 倍,年均增长 17.3%。 图表 1:1996 年以来重庆市农村经济总量 图表 2:主要年份重庆市农业总产值及其构成
2g7 55.7 3.6 36.7 2.6 1978 73.5 4.821.2 05 20. 40.0 60. 80 10.0 ■衣业比重林业比重牧业比重■渔业比重 2007 1997 1978 400 00 700 亿元 ■农歇牧业总产 ■牧业 ■音业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市开始稳步推动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着力发 展乡镇企业,并在1998年以后加快了结构调整的步伐,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步入新世纪, 我市正式启动十一个百万产业化工程,发展壮大龙头企业,把产业结构调整推向更深更广的 空间,全市农业农村产业资源配置更加科学合理,结构不断优化,层次不断提升,多元化趋 势日益明显。据统计,2007年农村经济总量中三产业比例分别为35.1:40.5:244,二、三 产业比重为649%,超过一产业299个百分点,与1996年相比,一产业比重下降了22.9个 百分点,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上升了19.1个百分点和3.8个百分点。2007年农业内部结构 分别为557:36:367:261[l,与1978年相比,种植业的比重下降了16.8个百分点 而牧业比重快速增加达155个百分点。在种植业内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也发生了深刻 的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正朝多元化的趋势演进 图表3:1996年、2007年重庆市农村经济总量构成
自上个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市开始稳步推动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着力发 展乡镇企业,并在 1998 年以后加快了结构调整的步伐,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步入新世纪, 我市正式启动十一个百万产业化工程,发展壮大龙头企业,把产业结构调整推向更深更广的 空间,全市农业农村产业资源配置更加科学合理,结构不断优化,层次不断提升,多元化趋 势日益明显。据统计,2007 年农村经济总量中三产业比例分别为 35.1∶40.5∶24.4,二、三 产业比重为 64.9%,超过一产业 29.9 个百分点,与 1996 年相比,一产业比重下降了 22.9 个 百分点,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上升了 19.1 个百分点和 3.8 个百分点。2007 年农业内部结构 分别为 55.7∶3.6∶36.7∶2.61[1][1],与 1978 年相比,种植业的比重下降了 16.8 个百分点, 而牧业比重快速增加达 15.5 个百分点。在种植业内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也发生了深刻 的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正朝多元化的趋势演进。 图表 3:1996 年、2007 年重庆市农村经济总量构成
27 35.1 40.5 24.4 1995 58.0 21.4 20.6 0. 20. 4 80n 100.n 产业比重二产业比重三产业比重 图表4:1978年、2007年重庆市农业总产值构成 2o7 55.7 3.6 2.6 1978 73.5 4.821.2 05 20.0 40.0 6. 80.0 ■衣业比重林业比重牧业比重■渔业比重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效应初显,实现了农业经营和组织方式大跨越 农业产业化是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从根本上走出当前“三农”问 题困境的重要途径,也是当前较封闭的农业生产走向国际国内市场的重要途径。经过改革开 放30年的发展,我市农业发展逐渐从分散落后的经营模式向产业化、集约化经营转变。2001 年以来,我市逐步实施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坚持以扶持和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纽带 的思路,全面推进以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为特征的农业产业化发展。目前农业产业化百 万工程稳步推进,龙头企业规模不断壮大,效益不断提高,产业化效应逐步显现。一是农业 产业化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区域特色经济日渐成熟。各地结合自身优势与特色,加强产业基 地建设,形成了粮油、畜牧业、水果、榨菜、花卉等产业的产业链和产业带,突出了区域特 色经济的初步特征。二是龙头企业规模不断壮大,效益不断提高,辐射带动作用增强。各地 把龙头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来抓,吸引了一批城市工商企业向农业产业化龙
图表 4:1978 年、2007 年重庆市农业总产值构成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效应初显,实现了农业经营和组织方式大跨越 农业产业化是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从根本上走出当前“三农”问 题困境的重要途径,也是当前较封闭的农业生产走向国际国内市场的重要途径。经过改革开 放 30 年的发展,我市农业发展逐渐从分散落后的经营模式向产业化、集约化经营转变。2001 年以来,我市逐步实施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坚持以扶持和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纽带 的思路,全面推进以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为特征的农业产业化发展。目前农业产业化百 万工程稳步推进,龙头企业规模不断壮大,效益不断提高,产业化效应逐步显现。一是农业 产业化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区域特色经济日渐成熟。各地结合自身优势与特色,加强产业基 地建设,形成了粮油、畜牧业、水果、榨菜、花卉等产业的产业链和产业带,突出了区域特 色经济的初步特征。二是龙头企业规模不断壮大,效益不断提高,辐射带动作用增强。各地 把龙头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来抓,吸引了一批城市工商企业向农业产业化龙
头企业转型,市外企业到我市农村落户创业。华牧实业公司、涪陵榨菜集团、天友乳业公司 等一大批以农产品加工、流通为主的各类企业逐步成为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据统计全 市农业产业化区县级以上龙头企业已近千家,其中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100余家。这些企业 充分发挥农业资源特色和优势,依托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强资源优化配置,实施产供销、贸 工农一体化经营,充分发挥了辐射带动作用和综合影响力。三是各种专业化合作组织为提高 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提供了有效动力。改革开放特别是直辖以来,各类种 养殖专业化合作组织大量兴起。这些组织通过为农民提供技术、市场信息、法律咨询等方面 服务,开展与龙头企业、基地的合作,为农民融入市场、提高效益发挥了重要作用。四是农 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不断创新,“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基地+投资者+农户”等相继出现, 相关各方“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结机制逐步完善。 三、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实现了农村二、三产业蓬勃发展的大跨越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绿了神州大地,给广大的农村注入了勃勃生机。改革开放 给我国乡镇企业以生存和发展的良好机遇,1978年以来国家陆续出台了许多有利于扩大乡 镇企业、放活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资金、人力纷纷投向乡镇企业。我市乡镇企业抓住这 创业良机,充分发挥灵活、市场导向的经营策略和内部管理制度的优势,不断调整产业结构, 适应市场需求,最终发展壮大异军突起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促进了农村经济从 传统的农业单一结构转向多部门的综合发展,也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总量的增加和农村经 济综合实力的增强。据市中小企业局统计,全市乡镇企业个数由1978年的36万个发展到 2007底的78万个,特别是农村个体私营企业迅猛发展,逐渐发展成为乡镇企业的主体力量。 乡镇企业从业人数达到226.5万人,较1978年增加了175万人,为当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 力,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30年来全市乡镇企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总量 不断放大,效益持续攀升,2007年共完成增加值1059.3亿元,比1978年的22亿元增长了 480.5倍,实现利税3183亿元,比1978年的0.6亿元增长5295倍。 图1:乡镇企业主要指标30年间增长情况 1.2倍 34倍 480.5倍 529.5倍 镇企业个数 企业从业人数 完成增加值 实现利税
头企业转型,市外企业到我市农村落户创业。华牧实业公司、涪陵榨菜集团、天友乳业公司 等一大批以农产品加工、流通为主的各类企业逐步成为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据统计全 市农业产业化区县级以上龙头企业已近千家,其中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 100 余家。这些企业 充分发挥农业资源特色和优势,依托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强资源优化配置,实施产供销、贸 工农一体化经营,充分发挥了辐射带动作用和综合影响力。三是各种专业化合作组织为提高 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提供了有效动力。改革开放特别是直辖以来,各类种 养殖专业化合作组织大量兴起。这些组织通过为农民提供技术、市场信息、法律咨询等方面 服务,开展与龙头企业、基地的合作,为农民融入市场、提高效益发挥了重要作用。四是农 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不断创新,“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基地+投资者+农户”等相继出现, 相关各方“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结机制逐步完善。 三、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实现了农村二、三产业蓬勃发展的大跨越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绿了神州大地,给广大的农村注入了勃勃生机。改革开放 给我国乡镇企业以生存和发展的良好机遇,1978 年以来国家陆续出台了许多有利于扩大乡 镇企业、放活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资金、人力纷纷投向乡镇企业。我市乡镇企业抓住这一 创业良机,充分发挥灵活、市场导向的经营策略和内部管理制度的优势,不断调整产业结构, 适应市场需求,最终发展壮大异军突起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促进了农村经济从 传统的农业单一结构转向多部门的综合发展,也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总量的增加和农村经 济综合实力的增强。据市中小企业局统计,全市乡镇企业个数由 1978 年的 3.6 万个发展到 2007 底的 7.8 万个,特别是农村个体私营企业迅猛发展,逐渐发展成为乡镇企业的主体力量。 乡镇企业从业人数达到 226.5 万人,较 1978 年增加了 175 万人,为当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 力,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30 年来全市乡镇企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总量 不断放大,效益持续攀升,2007 年共完成增加值 1059.3 亿元,比 1978 年的 2.2 亿元增长了 480.5 倍,实现利税 318.3 亿元,比 1978 年的 0.6 亿元增长 529.5 倍。 图 1:乡镇企业主要指标 30 年间增长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