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28:记叙文阅读 安徽 [二](22分) 红橘甜了 骆驼 放下电话细一思量,这已经是父亲第四次催我了。父亲说,这场大雪过后,红橘更甜了,硬是甜得入 了心呢j说这话时,那声音挺富激情的。父亲的意思,要我快些回去,尝尝今年橘子的味道。 父亲精心侍弄的那些红橘树,是十多年前我从外地弄回去的。那一年我刚参加工作,为了表示孝心 我特地买了十几株红橘苗,回家同父亲起栽下。从此,父亲便精心侍弄那些树苗,似亲儿女般。浇水 施肥、修枝、杀虫,那严肃劲,不亚于教育我们。那些果树也很通人性,几年后便岀落得挺拔而多姿。 我记得第一年花开时节,父亲在电话里像孩子见到第一场雪那般激动,父亲说,白花花的满树枝啊,香气 跑了好几里呢!当乡亲们夸奖橘花的香气时,父亲又像孩子受了老师表扬那般露出羞涩的神色,说,这树 是我儿子从县城弄回来的优良品种呢!就这样,父亲怀着兴奋和渴昐的心情,等待着橘子的成熟。那几个 月,我们隔几天总接到父亲的电话。橘子有指头大了呢!桶子有乒乓球大了呢!橘子有鸡蛋大了呢!有些 橘子有黄色了呢!有几个橘子全部黄了呢!父亲总是在说橘子! 那一年,父亲将首先变黄的橘子采了下来,并打来电话,叫我快些回去尝尝!时至年末,我们哪能抽 出时间啊i在苦苦等待后,父亲同母亲商定,第一批橘子一定要送来让我们尝尝。他们的理由很简单,树 是儿子买的,也是儿子跟自己一同栽下的,儿子不吃第一个,谁吃?在那个飘着大雪的冬日的早晨,父亲 从百里之外的故乡,带上十九个首先成熟的红橘,来到我的面前。看着我们一家三口甜甜地吃着甜甜的红 橘,父亲长长地出了一口气。我们劝他,你老也快尝尝呀。父亲说,我早吃过了,一天好几个呢!我的泪 便涌上来,因为父亲出发后,母亲在电话里告诉我,父亲带来的第一批橘子是十九个。我强压泪水挑了个 最大的剥开后,双手递到父亲面前。父亲颤巍巍地接过橘子,拿一瓣放进嘴里,慢慢咀嚼。我再次从父亲 脸上看到了我参加工作毒天父亲送我时的表情 就这样,每年第一场大雪后,父亲便会来给我们送红橘。煞后,他将红橘分送给邻居,其余的便去市 场上卖了。后来,妻子就说,爹怕是糊涂了p曼,橘子现在几角钱一斤,来回的车费就要几十元,该买多 少橘子:呀!再说了,红橘越来越没肩市场-]-,味道越未越差了,哪能比得上如今的优良品种呀ⅰ我没有 正面回答,只是沉沉地回了一句话,父亲哪里是为那几个橘子啊!妻子思索一阵,说,也是,只要老人高 兴,就由着他 父亲越来越老了,雪后的山路上,他再也不能健步如飞了。妻子说,年前我们干脆抽两天时间回去看 看吧!回去那天,父亲正坐在火塘边,望着树上的橘子发杲,看到我们,父亲愣,随即便孩子般叫着母 亲的名字。我看见父亲眼中的泪水滚落下来。父亲抹一把泪,说,这屋里,烟太大了 次日,我邀了儿时的两个好友,决定将剩下的红橘弄到市场上去卖,父亲自然是十分高兴。我将红橘 分送给了我的故交,并嘱咐他们干万别告诉父亲。我掏出一百元钱,换咸了零钞,将其中的九十六元八角 送到了父亲手上,异常高兴地对父亲说,今天碰到几个外地人,将果子抢购一空,价格比往年高出近一角 钱呢! 父亲脸上满是欣喜的神色,说,太好了,明年,我要更细心地照顾它们!我别过脸去,说,这屋里
1 2012 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28:记叙文阅读 安徽二、 [二] ( 22 分) 红橘甜了 骆 驼 放下电话细一思量,这已经是父亲第四次催我了。父亲说,这场大雪过后,红橘更甜了,硬是甜得入 了心呢 j 说这话时,那声音挺富激情的。父亲的意思,要我快些回去,尝尝今年橘子的味道。 父亲精心侍弄的那些红橘树,是十多年前我从外地弄回去的。那一年我刚参加工作,为了表示孝心, 我特地买了十几株红橘苗,回家同父亲一起栽下。从此,父亲便精心侍弄那些树苗,似亲儿女般。浇水、 施肥、修枝、杀虫,那严肃劲,不亚于教育我们。 那些果树也很通人性,几年后便出落得挺拔而多姿。 我记得第一年花开时节,父亲在电话里像孩子见到第一场雪那般激动,父亲说,白花花的满树枝啊,香气 跑了好几里呢!当乡亲们夸奖橘花的香气时,父亲又像孩子受了老师表扬那般露出羞涩的神色,说,这树 是我儿子从县城弄回来的优良品种呢!就这样,父亲怀着兴奋和渴盼的心情,等待着橘子的成熟。那几个 月,我们隔几天总接到父亲的电话。橘子有指头大了呢!桶子有乒乓球大了呢!橘子有鸡蛋大了呢!有些 橘子有黄色了呢!有几个橘子全部黄了呢!父亲总是在说橘子! 那一年,父亲将首先变黄的橘子采了下来,并打来电话,叫我快些回去尝尝!时至年末,我们哪能抽 出时间啊 i 在苦苦等待后,父亲同母亲商定,第一批橘子一定要送来让我们尝尝。他们的理由很简单,树 是儿子买的,也是儿子跟自己一同栽下的,儿子不吃第一个,谁吃?在那个飘着大雪的冬日的早晨,父亲 从百里之外的故乡,带上十九个首先成熟的红橘,来到我的面前。看着我们一家三口甜甜地吃着甜甜的红 橘,父亲长长地出了一口气。我们劝他,你老也快尝尝呀。父亲说,我早吃过了,一天好几个呢!我的泪 便涌上来,因为父亲出发后,母亲在电话里告诉我,父亲带来的第一批橘子是十九个。我强压泪水挑了个 最大的剥开后,双手递到父亲面前。父亲颤巍巍地接过橘子,拿一瓣放进嘴里,慢慢咀嚼。我再次从父亲 脸上看到了我参加工作-毒-天父亲送我时的表情……。 就这样,每年第一场大雪后,父亲便会来给我们送红橘。煞后,他将红橘分送给邻居,其余的便去市 场上卖了。后来,妻子就说,爹怕是糊涂了 p 曼,橘子现在几角钱一斤,来回的车费就要几十元,该买多 少橘子:呀!再说了,红橘越来越没肩市场-]-,味道越未越差了,哪能比得上如今的优良品种呀 i 我没有 正面回答,只是沉沉地回了一句话,父亲哪里是为那几个橘子啊!妻子思索一阵,说,也是,只要老人高 兴,就由着他。 父亲越来越老了,雪后的山路上,他再也不能健步如飞了。妻子说,年前我们干脆抽两天时间回去看 看吧!回去那天,父亲正坐在火塘边,望着树上的橘子发呆,看到我们,父亲一愣,随即便孩子般叫着母 亲的名字。我看见父亲眼中的泪水滚落下来。父亲抹一把泪,说,这屋里,烟太大了…… 次日,我邀了儿时的两个好友,决定将剩下的红橘弄到市场上去卖,父亲自然是十分高兴。我将红橘 分送给了我的故交,并嘱咐他们千万别告诉父亲。我掏出一百元钱,换咸了零钞,将其中的九十六元八角 送到了父亲手上,异常高兴地对父亲说,今天碰到几个外地人,将果子抢购一空,价格比往年高出近一角 钱呢! 父亲脸上满是欣喜的神色,说,太好了,明年,我要更细心地照顾它们!我别过脸去,说,这屋里
于烟太大了 10.阅读全文,简要回答下列问题。(6分) (1)种红橘的过程中,父亲的态度 (2)等待橘子成熟时,父亲的心情: (3)橘子成熟后,父亲的做法 11.文中,父子二人各说了一次假话c请结合具体内容,说说他们的目的分别是什么。(4分) (1)父亲:我早吃过了,一天好几个呢! (2)儿子:今天碰到几个外地人,将果子抢购一空,价格比往年高出近一角钱呢! 12阅读下面句子,回答问题。(6分) (1)(父亲)望着树上的橘子发呆,看到我们,父亲一愣,随即便孩子般叫着母亲的名字。 这里的描写表现了父亲哪些内心活动? (2)“这屋里,烟太大了…—” 父亲和儿子为什么都说这句话?说这句话时,各自的内心状态是怎样的? 13-题目是“红橘甜了”,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说说文中表现了哪些方面的“甜”。(6分) 10.(6分)(1)态度:精心侍弄。(2)心情:兴奋和渴盼。(3)做法:打电话给儿子,送橘子给儿子, 送橘子给邻居,到市场上出售。(各占2分。意思对即可) 11.(4分)(1)为了将第一批成熟的橘子全部留给儿子一家三口吃 (2)为了宽慰父亲,让他高兴 (各占2分。意思对即可) 12.(6分)1)愁闷,期盼;惊讶;欣喜。(2)都是为了掩饰落泪的原因。父亲见到儿子时激动、 惊喜,儿子听了父亲话后深受感动。(各占3分。意思对即可) 13.(6分)①红橘树在父亲精心管理下结出的果实很甜。②父亲为培养儿子成材而感到欣慰、满 足。③父亲从儿子买红橘苗、卖橘子等做法中体会到儿子的孝心。④儿子从父亲种橘、送橘等行为中感 受到父亲的信任、关爱。⑤全家人互相关心体贴,充满温馨和爱意。 北京 五、现代文阅读(共30分) (一)阅读《白梅无价》,完成15-17题。(共15分) 白梅无价 韩静霆 ①当代大画家李苦禅撒手人寰驾鹤西游的时候,我的老师许麟庐正在山东旅行。许老听到噩耗,立即 登车,直奔北京。到了苦禅灵堂,满头白发的老人,长跪不起,恸哭不止。他和苦老,同是齐白石大师的 弟子,手足之情,比一奶同胞还亲。师兄师弟,年轻时在白石先生左右,一个是左膀,一个是右臂。贫困 的时候,他们一个烧饼掰作两半儿充饥。艺术上更是志趣相投,画画儿画疯了的时候,两个人一夜之间画 刀纸,一百张,酣畅淋漓。这会儿苦禅一去不归,许老恨不能跟随而去。那哭声,真是撕心裂肺,好几 个年轻人才把他从灵前拉起来。透过老人迸溅的泪花,我能感受到两位画家半生坎坷、相濡以沫的深厚情 感,感受到这种渗透着深深文化气息的友谊是何其珍贵。 ②第二天,许老到我家来,进门就说:“静霆啊,苦禅兄走了啊……”接着又嚎啕起来,这回是在“家 2
2 于烟太大了…… 10.阅读全文,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6 分) (1)种红橘的过程中,父亲的态度: (2)等待橘子成熟时,父亲的心情: (3)橘子成熟后,父亲的做法: 1 1.文中,父子二人各说了一次假话 c 请结合具体内容,说说他们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4 分) (l)父亲:我早吃过了,一天好几个呢! (2)儿子:今天碰到几个外地人,将果子抢购一空,价格比往年高出近一角钱呢! 12.阅读下面句子,回答问题。 (6 分) (1)(父亲)望着树上的橘子发呆,看到我们,父亲一愣,随即便孩子般叫着母亲的名字。 这里的描写表现了父亲哪些内心活动? (2)“这屋里,烟太大了…—” 父亲和儿子为什么都说这句话?说这句话时,各自的内心状态是怎样的? 13 –题目是“红橘甜了”,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说说文中表现了哪些方面的“甜”。 (6 分) 10.(6 分)(1)态度:精心侍弄。 (2)心情:兴奋和渴盼。(3)做法:打电话给儿子,送橘子给儿子, 送橘子给邻居,到市场上出售。 (各占 2 分。意思对即可)2 1世纪教育网 11.(4 分)(1)为了将第一批成熟的橘子全部留给儿子一家三口吃。 (2)为了宽慰父亲,让他高兴。 (各占 2 分。意思对即可) 12.(6 分)(1)愁闷,期盼;惊讶;欣喜。 (2)都是为了掩饰落泪的原因。 父亲见到儿子时激动、 惊喜,儿子听了父亲话后深受感动。 (各占 3 分。意思对即可) 13.(6 分)①红橘树在父亲精心管理下结出的果实很甜。 ②父亲为培养儿子成材而感到欣慰、满 足。 ③父亲从儿子买红橘苗、卖橘子等做法中体会到儿子的孝心。 ④儿子从父亲种橘、送橘等行为中感 受到父亲的信任、关爱。 ⑤全家人互相关心体贴,充满温馨和爱意。 北京 五、现代文阅读(共 30 分) (一)阅读《白梅无价》,完成 15—17 题。(共 15 分) 白梅无价 韩静霆 ①当代大画家李苦禅撒手人寰驾鹤西游的时候,我的老师许麟庐正在山东旅行。许老听到噩耗,立即 登车,直奔北京。到了苦禅灵堂,满头白发的老人,长跪不起,恸哭不止。他和苦老,同是齐白石大师的 弟子,手足之情,比一奶同胞还亲。师兄师弟,年轻时在白石先生左右,一个是左膀,一个是右臂。贫困 的时候,他们一个烧饼掰作两半儿充饥。艺术上更是志趣相投,画画儿画疯了的时候,两个人一夜之间画 一刀纸,一百张,酣畅淋漓。这会儿苦禅一去不归,许老恨不能跟随而去。那哭声,真是撕心裂肺,好几 个年轻人才把他从灵前拉起来。透过老人迸溅的泪花,我能感受到两位画家半生坎坷、相濡以沫的深厚情 感,感受到这种渗透着深深文化气息的友谊是何其珍贵。 ②第二天,许老到我家来,进门就说:“静霆啊,苦禅兄走了啊……”接着又嚎啕起来,这回是在“家
里哭,而且当着我和我妻子的面儿。许老失去了大师兄,那种绝望的悲伤,那种真情的倾泻,让我永生永 世都忘不掉 ③那天,妻子做了老师爱吃的饼,弄了几样好菜,还有好酒,可老师吃不下饭去,看许老骨瘦形销的 样子,我们执意请他休息一会儿,睡个午觉。谁知,许老刚躺下,又爬起来,大叫“拿宣纸来”。我那时 经济不大宽裕,哪里有好宣纸存用?翻箱倒柜,才找到两张质量低劣的四尺宣纸,两只破毛笔。许老捉了 笔就在四尺宣纸上横扫。他哪里是在作画,简直是要划破阴阳之界。他笔笔中锋,含泪挥笔画梅花。只听 见宣纸沙沙地响,力透纸背,情透纸背。毛笔直冲斜行,犹如剑器在许老手中挥舞。他把痛悼师兄之情, 倾洒在纸上,朵朵梅花都是泪!老师画枝干的时候,一言未发,该点蕊了,说了四个字“泥里拔钉” 梅蕊虽“拔”了出来,可他却无法从情感中自拔。 ④这张四尺宣纸上的白梅花,干湿浓淡,墨色淋漓,疏影横斜,笔意纵横。笔墨狂放霸气,不仅世间 难得如此珍品,就连许老自己也绝对不可能再画出第二张。就像人不可能诞生两次一样,这幅佳作不能克 隆,不可重复,甚至不能临摹。那个年代,那个下午,许老那种横扫千军的运笔速度,那种大悲大恸之后 寻觅到的恣意渲泻情感的方式,也绝对没有第二回。 ⑤那天,许老收了笔,兀自对着那张白梅看了好半天。我大气也不敢出。心里痒,想要这幅画儿,可 是不敢说。沉吟半晌,许老说:“带上,到我家盖上章子,给你了。”我张着嘴喘气,不知道说什么好。 ⑥白梅,已经成为我的传家之宝。只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和妻子才会小心翼翼地把这张画儿展开, 来一番精神享受。我不敢拿到裱画店里去裱褙,怕裱坏了。仔细想想,许老的这幅画昭示了一个道理:在 中国画界,松竹兰梅笔情墨意,难免重复,可至珍至宝的神品,不是百无聊赖时的遣兴,也不是文人的笔 墨游戏,而是在笔端凝注了浓烈的情感,集人生和艺术的体验,在某个特别的时间创作的东西。正因为如 此,神在,许老的白梅在。开卷总有一股真气扑面,那种感觉,常常是唯见神采不见梅花。那些神来之笔, 甚至画家自己也始料不及。 ⑦我记得白石老人曾赠给许老一幅画,上面题了一行字,大意是:是许姓好子孙,当宝之。许老没有 在这幅白梅上题这些字,可我会珍藏好的。因为,白梅无价 (有删改) 15.本文主要用五个场景来写人叙事,请依次概括前四个场景。(每个场景用5个字回答)(4分) 场景 场景二 场景 场景四: 场景五:深夜赏白梅 16.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为什么作者认为“白梅无价”。(4分) 17.本文的描写和议论都饱含感情,请以第3段的相关内容为例,作简要赏析。(不超过150字)(7分) (一)记叙文阅读 15.答案示例
3 里哭,而且当着我和我妻子的面儿。许老失去了大师兄,那种绝望的悲伤,那种真情的倾泻,让我永生永 世都忘不掉。 ③那天,妻子做了老师爱吃的饼,弄了几样好菜,还有好酒,可老师吃不下饭去,看许老骨瘦形销的 样子,我们执意请他休息一会儿,睡个午觉。谁知,许老刚躺下,又爬起来,大叫“拿宣纸来”。我那时 经济不大宽裕,哪里有好宣纸存用?翻箱倒柜,才找到两张质量低劣的四尺宣纸,两只破毛笔。许老捉了 笔就在四尺宣纸上横扫。他哪里是在作画,简直是要划破阴阳之界。他笔 笔中锋,含泪挥笔画梅花。只听 见宣纸沙沙地响,力透纸背,情透纸背。毛笔直冲斜行,犹如剑器在许老手中挥舞。他把痛悼师兄之情, 倾洒在纸上,朵朵梅花都是泪!老师画枝干的时候,一言未发,该点蕊了,说了四个字“泥里拔钉” 。 梅蕊虽“拔”了出来,可他却无法从情感中自拔。 ④这张四尺宣纸上的白梅花,干湿浓淡,墨色淋漓,疏影横斜,笔意纵横。笔墨狂放霸气,不仅世间 难得如此珍品,就连许老自己也绝对不可能再画出第二张。就像人不可能诞生两次一样,这幅佳作不能克 隆,不可重复,甚至不能临摹。那个年代,那个下午,许老那种横扫千军的运笔速度,那种大悲大恸之后, 寻觅到的恣意渲泻情感的方式,也绝对没有第二回。 ⑤那天,许老收了笔,兀自对着那张白梅看了好半天。我大气也不敢出。心里痒,想要这幅画儿,可 是不敢说。沉吟半晌,许老说:“带上,到我家盖上章子,给你了。”我张着嘴喘气,不知道说什么好。 ⑥白梅,已经成为我的传家之宝。只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和妻子才会小心翼翼地把这张画儿展开, 来一番精神享受。我不敢拿到裱画店里去裱褙,怕裱坏了。仔细想想,许老的这幅画昭示了一个道理:在 中国画界,松竹兰梅笔情墨意,难免重复,可至珍至宝的神品,不是百无聊赖时的遣兴,也不是文人的笔 墨游戏,而是在笔端凝注了浓烈的情感,集人生和艺术的体验,在某个特别的时间创作的东西。正因为如 此,神在,许老的白梅在。开卷总有一股真气扑面,那种感觉,常常是唯见神采不见梅花。那些神来之笔, 甚至画家自己也始料不及。 ⑦我记得白石老人曾赠给许老一幅画,上面题了一行字,大意是:是许姓好子孙,当宝之。许老没有 在这幅白梅上题这些字,可我会珍藏好的。因为,白梅无价。 (有删改) 15.本文主要用五个场景来写人叙事,请依次概括前四个场景。(每个场景用 5 个字回答)(4 分) 场景一:___________ 场景二:___________ 场景三:___________ 场景四:___________ 场景五:深夜赏白梅 16.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为什么作者认为“白梅无价”。(4 分) 答: 17.本文的描写和议论都饱含感情,请以第 3 段的相关内容为例,作简要赏析。(不超过 150 字)(7 分) (一)记叙文阅读 15.答案示例:
场景一:灵堂哭苦老场景二:家中哭苦老 场景三:挥笔画梅花场景四:白梅赠爱徒 16.答案示例 因为“白梅”这幅画是许老痛悼师兄的宣泄情感之作,是他与师兄之间深厚情谊的见证;是许老集人 生和艺术的体验,创作出的独一无二的、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珍品。所以,作者认为“白梅无价 17.答案示例 第③段描写了许老在“我”家作画的过程,用“捉”“横扫”“挥舞”的动作描写,写出了许老作画时 恣意挥洒的样子;用“可他却无法从情感中自拔”的议论,表达了许老作完画仍沉浸在悲痛之中的状态令 “我”既感动又担忧的复杂感情。这些描写和议论都饱含感情,表现了两位画家之间的深厚友情,感人至 深 答案示例二: 本文寓丰富的情感与描写和议论中。第③段用“刚躺下,又爬起来,大叫‘拿宣纸来’”的动作和语 言描写,表现了许老想通过作画来悼念师兄的急切心情:用“他哪里是在作画,简直是要划破阴阳之 界”的议论,点出许老作画时笔笔着力、悲痛万分的状态带给“我”的震撼。 福建福州: 二、阅读 (三)阅读下文,完成16-20题。(20分) 点燃一个冬天 游睿 山村的冬天就是来得早,寒气在十月刚过就开着队伍铺天盖地地卷过来。村里的人似乎都有些怕了, 早上八点还没有多少人起床。只有几根玉米杄子被寒气冻得瑟瑟地颤抖。孙老师和自己的女人却早早地起 床了 “瘟天,又是下雨。”女人没好气地骂着,“一连倒了这么多天,天上的水也该倒得差不多了。” 孙老师笑了笑。大块大块的谋早就堆在了操场的角落。孙老师说:“生火吧,我已经听到孩子们的脚 步声了。” 女人望天,叹气。“瘟夭!”女人又咧咧地骂。走路的时候一步比一步用力,只差把地踏出一个坑。女 人用了几块木炭放在了煤的中央,然后嗤地划了根火柴。“瘟夭,还下雨,我们这冬天就无法过了。”女人 孙老师知道,女人说的是煤。这点煤是女人用背篓一块一块背回来的,女人背煤背得很辛苦。女人想 用这些煤度过这个冬天。孙老师不说话,他听见了孩子们的脚路着水的声音。这声音渐行渐近。孙老师就 想起他们沾满黄泥的裤腿,露岀脚趾的胶鞋,贴着脸皮的头发和准备钻进嘴里的鼻涕……·孙老师说:“ 愿这是最后一个雨天。” 这时孩子们来了。整整齐齐的叫了一声老师好。孙老师喂喂的应着,说放下书包,快来烤烤,烤干身 上我们马上上课。【A】学生们就如一群鱼儿一样游在那堆火旁边,一边伸岀湿滮瀌的裤腿和荘,一边在雾 里说着谁早上没等谁,谁昨天放学后看见了孙老师做什么了。孙老师笑着招呼,都来烤烤,别冻着了。 女人在一边默默地看着。半晌,女人说,我有事先走了,你们慢慢烤。女人挎着背篓慢慢地被雾帘遮
4 场景一:灵堂哭苦老 场景二:家中哭苦老 场景三:挥笔画梅花 场景四:白梅赠爱徒 16.答案示例: 因为“白梅”这幅画是许老痛悼师兄的宣泄情感之作,是他与师兄之间深厚情谊的见证;是许老集人 生和艺术的体验,创作出的独一无二的、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珍品。所以,作者认为“白梅无价”。 17.答案示例一: 第③段描写了许老在“我”家作画的过程,用“捉”“横扫”“挥舞”的动作描写,写出了许老作画时 恣意挥洒的样子;用“可他却无法从情感中自拔”的议论,表达了许老作完画仍沉浸在悲痛之中的状态令 “我”既感动又担忧的复杂感情。这些描写和议论都饱含感情,表现了两位画家之间的深厚友情,感人至 深。 答案示例二: 本文寓丰富的情感与描写和议论中。第③段用“刚躺下,又爬起来,大叫‘拿宣纸来’”的动作和语 言描写,表现了许老想通过作画来悼念师兄的急切心情;用“他哪里是在作画,简直是要划破阴阳之 界”的议论,点出许老作画时笔笔着力、悲痛万分的状态带给“我”的震撼。 福建福州: 二、阅读 (三)阅读下文,完成16-20题。(20分) 点燃一个冬天 游 睿 山村的冬天就是来得早,寒气在十月刚过就开着队伍铺天盖地地卷过来。村里的人似乎都有些怕了, 早上八点还没有多少人起床。只有几根玉米杆子被寒气冻得瑟瑟地颤抖。孙老师和自己的女人却早早地起 床了。 “瘟天,又是下雨。”女人没好气地骂着,“一连倒了这么多天,天上的水也该倒得差不多了。” 孙老师笑了笑。大块大块的谋早就堆在了操场的角落。孙老师说:“生火吧,我已经听到孩子们的脚 步声了。” 女人望天,叹气。“瘟天!”女人又咧咧地骂。走路的时候一步比一步用力,只差把地踏出一个坑。女 人用了几块木炭放在了煤的中央,然后嗤地划了根火柴。“瘟天,还下雨,我们这冬天就无法过了。”女人 说。 孙老师知道,女人说的是煤。这点煤是女人用背篓一块一块背回来的,女人背煤背得很辛苦。女人想 用这些煤度过这个冬天。孙老师不说话,他听见了孩子们的脚路着水的声音。这声音渐行渐近。孙老师就 想起他们沾满黄泥的裤腿,露出脚趾的胶鞋,贴着脸皮的头发和准备钻进嘴里的鼻涕……孙老师说:“但 愿这是最后一个雨天。” 这时孩子们来了。整整齐齐的叫了一声老师好。孙老师喂喂的应着,说放下书包,快来烤烤,烤干身 上我们马上上课。【A】学生们就如一群鱼儿一样游在那堆火旁边,一边伸出湿漉漉的裤腿和鞋,一边在雾 气里说着谁早上没等谁,谁昨天放学后看见了孙老师做什么了。孙老师笑着招呼,都来烤烤,别冻着了。 女人在一边默默地看着。半晌,女人说,我有事先走了,你们慢慢烤。女人挎着背篓慢慢地被雾帘遮
住。远处渐渐的有了狗叫或者一两声鸟儿的私语。 下午放学了,雾还没怎么散。孙老师和孩子们挥手,不断说着再见。孙老师说:“天黑得早,早点回 住远一点的,要走两个多小时呢。”孩子们点头。 看孩子们走远,女人放下背篓。背篓里是满满的一背姜干柴。 “喲,原来你是在弄柴,有了柴我们不就没事了吗?” 女人给了孙老师一个白眼。女人说:“你早早地就把学生放回家了,人家还不是在路上贪玩?” “谁说的?他们可都是听话的孩子,放学就回家了呀。”孙老师说。 “你不相信?我今天上山遇到了一个家长,他说你们怎么老留学生的课呀。可我们放学很早的。你想 ,学生们是不是没听话?枉你还那么热心。”女人愤愤地说。 女人说完,就看见孙老师已经出了学校的门,脚步把寒气撞得哗啦哗啦响。 傍晩的时候,女人做好了饭莱。孙老师才回来。回来的时候抱了一大捆干柴 “看到啥了?”女人问。 孙老师放下柴火,说:“看见了。他们在路上的一个草坪里玩。我批评了他们几句,放学是得早点 女人说:“你看你。唉。”女人摇搖头,想说什么,但没说出来。 这夭晩上,寒风又把村庄哗哗破破摇了一个晩上。女人和孙老师在床上翻来翻去。女人说:“听见没 有,下雪了。”孙老师说:“听见了,下就下吸。” “可我们没有煤了,准备着冻死?” “我们不是有干柴吗?怕什么呢。” “那点干柴能维持多久?” 孙老师翻了翻身:“能维持多久就多久。睡觉,睡觉,明天还有课。” “你……”女人已经听见孙老师的呼噜声了。 第二天一大早,【B】大地上到处插满了白旗,空气里仅有的一点暖气算是彻底投降了。寒气四掠,犀 厚的积雪很刺眼。孙老师和女人还蒙在被子里,就听见了有人踩着积雪扑哧扑哧的声音。接着有人走进学 孙老师一个骨碌爬起来,难道是学生们来了?这么早? 女人跟着起了床。女人看见孙老师打开门,站在那里不动了。 “咋了,咋了?”女人赶紧跑过去。 门口,齐刷刷地站着孙老师的学生们。他们手中都提着一袋木炭,正一个接一个地把木炭往孙老师的 门口放。门口已经堆了好大一堆木炭。 “老师。”孙老师还没来得及说话,已经有人说话了。“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在放学后烧的,这种木炭特 原来…… 这时学生们又说:“老师,够你们烧了吗?不够我们继续烧,我们能烧。 孙老师的眼里已经有了泪水,他回头看了看女人。女人的脸红扑扑的。 女人眼里也闪着东西,她嘴里冒着热气,一个劲儿地说:“够了够了。都可以.汽燃一个冬天了
5 住。远处渐渐的有了狗叫或者一两声鸟儿的私语。 下午放学了,雾还没怎么散。孙老师和孩子们挥手,不断说着再见。孙老师说:“天黑得早,早点回。 住远一点的,要走两个多小时呢。”孩子们点头。 看孩子们走远,女人放下背篓。背篓里是满满的一背姜干柴。 “哟,原来你是在弄柴,有了柴我们不就没事了吗?” 女人给了孙老师一个白眼。女人说:“你早早地就把学生放回家了,人家还不是在路上贪玩?” “谁说的?他们可都是听话的孩子,放学就回家了呀。”孙老师说。 “你不相信?我今天上山遇到了一个家长,他说你们怎么老留学生的课呀。可我们放学很早的。你想 想,学生们是不是没听话?枉你还那么热心。”女人愤愤地说。 女人说完,就看见孙老师已经出了学校的门,脚步把寒气撞得哗啦哗啦响。 傍晚的时候,女人做好了饭菜。孙老师才回来。回来的时候抱了一大捆干柴。 “看到啥了?”女人问。 孙老师放下柴火,说:“看见了。他们在路上的一个草坪里玩。我批评了他们几句,放学是得早点回 家。” 女人说:“你看你。唉。”女人摇摇头,想说什么,但没说出来。 这天晚上,寒风又把村庄哗哗破破摇了一个晚上。女人和孙老师在床上翻来翻去。女人说:“听见没 有,下雪了。”孙老师说:“听见了,下就下吸。” “可我们没有煤了,准备着冻死?” “我们不是有干柴吗?怕什么呢。” “那点干柴能维持多久?” 孙老师翻了翻身:“能维持多久就多久。睡觉,睡觉,明天还有课。” “你……”女人已经听见孙老师的呼噜声了。 第二天一大早,【B】大地上到处插满了白旗,空气里仅有的一点暖气算是彻底投降了。寒气四掠,厚 厚的积雪很刺眼。孙老师和女人还蒙在被子里,就听见了有人踩着积雪扑哧扑哧的声音。接着有人走进学 校。 孙老师一个骨碌爬起来,难道是学生们来了?这么早? 女人跟着起了床。女人看见孙老师打开门,站在那里不动了。 “咋了,咋了?”女人赶紧跑过去。 门口,齐刷刷地站着孙老师的学生们。他们手中都提着一袋木炭,正一个接一个地把木炭往孙老师的 门口放。门口已经堆了好大一堆木炭。 “老师。”孙老师还没来得及说话,已经有人说话了。“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在放学后烧的,这种木炭特 别耐烧。” 原来…… 这时学生们又说:“老师,够你们烧了吗?不够我们继续烧,我们能烧。” 孙老师的眼里已经有了泪水,他回头看了看女人。女人的脸红扑扑的。 女人眼里也闪着东西,她嘴里冒着热气,一个劲儿地说:“够了够了。都可以.汽燃一个冬天了
(选自《微型小说百年经典·中国卷》) 16.请按时间顺序将小说的主要内容补充完整。(4分) 下午放学后:孙老师夫妇以为学生贪玩,放学不及时回家 晚上: 第二天清早:学生送来自己烧的木炭,孙老师夫妇深受感动。 17.从全文看,孙老师是一个 而较少考虑自家生活的人 他的妻子嘴上爱抱怨,实际上却是一个心地善良、 的好女人。(3分 18.文中【B】处划线句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回答。(3分) 19.请对【A】处划线句作简要点评。(4分) 20.请写出本文题目“点燃一个冬天”的两层含义。(6分) 表层含义 深层含义: 答案二、阅读(三) 16.孙老师夫妇为学生生火,学生烤火取暖。孙老师的女人担忧没有足够的燃料过冬,孙老师却 不在意。(4分,每处2分,概括合理均可) 17.对学生关怀备至勤劳顾家理解丈夫(或:支持丈夫)(答出两点即可)(3分,每空1分,言之 有理均可) 18.突出山村冬天天气严寒,为下文写学生们雪中送炭作了铺垫,也衬托了学生这种行为的感人。(3 分,言之有理即可) 19.示例:这里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学生围在火堆边烤火时欢快的情景,侧面表现了 孙老师对学生的爱。(4分,言之有理即可) 20.学生们送的木炭能满足孙老师夫妇一个冬天取暖的需要。爱心使孙老师夫妇和学生们在寒冷 的冬天里感到温暖。(或:孙老师用爱温暖着学生,而学生也用真挚的爱回报老师,使寒冷的冬日充满暖 意。)(6分,每点3分,言之有理均可) 福建泉州 (三)阅读下文,完成13-17题。(26分) 父子的母校 韦如辉 ①父亲对儿子说起他的母校,腮边的胡楂儿都飞快地跳起了舞。 ②父亲说,那操场,那教学楼,那梧桐树。父亲放下手中的锄头,夸张地打开自己的双臂,语无伦次 地说,那个大啊!那家伙,那个高啊!那个美啊! ③儿子的思想,随着父亲夸张的动作,鸽子一样地飞向远方。 ④父亲放下双臂,风摆树叶似的抖着右手又说,还有那教室,那家伙,开阔敞亮,窗明几净。父亲从
6 (选自《微型小说百年经典·中国卷》) 16.请按时间顺序将小说的主要内容补充完整。(4分) 早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午放学后:孙老师夫妇以为学生贪玩,放学不及时回家。 晚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天清早:学生送来自己烧的木炭,孙老师夫妇深受感动。 17.从全文看,孙老师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较少考虑自家生活的人; 他的妻子嘴上爱抱怨,实际上却是一个心地善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好女人。(3分) 18.文 中【B】处划线句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回答。(3分) 19.请对【A】处划线句作简要点评。(4分) 20.请写出本文题目“点燃一个冬天”的两层含义。(6分) 表层含义: 深层含义: 答案二、阅读(三) 16.孙老师夫妇为学生生火,学生烤火取暖。 孙老师的女人担忧没有足够的燃料过冬,孙老师却 不在意。(4分,每处2分,概括合理均可) 17.对学生关怀备至 勤劳顾家 理解丈夫(或:支持丈夫)(答出两点即可)(3分,每空l分,言之 有理均可) 18.突出山村冬天天气严寒,为下文写学生们雪中送炭作了铺垫,也衬托了学生这种行为的感人。(3 分,言之有理即可) 19.示例:这里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学生围在火堆边烤火时欢快的情景,侧面表现了 孙老师对学生的爱。(4分,言之有理即可) 20.学生们送的木炭能满足孙老师夫妇一个 冬天取暖的需要。 爱心使孙老师夫妇和学生们在寒冷 的冬天里感到温暖。 (或:孙老师用爱温暖着学生,而学生也用真挚的爱回报老师,使寒冷的冬日充满暖 意。)(6分,每点3分,言之有理均可) 福建泉州 (三)阅读下文,完成 13—17 题。(26 分) 父子的母校 韦如辉 ①父亲对儿子说起他的母校,腮边的胡楂儿都飞快地跳起了舞。 ②父亲说,那操场,那教学楼,那梧桐树。父亲放下手中的锄头,夸张地打开自己的双臂,语无伦次 地说,那个大啊!那家伙,那个高啊!那个美啊! ③儿子的思想,随着父亲夸张的动作,鸽子一样地飞向远方。 ④父亲放下双臂,风摆树叶似的抖着右手又说,还有那教室,那家伙,开阔敞亮,窗明几净。父亲从
嘴里喷发出的唾沫和浓重的烟草味,在阳光下的田野上肆无忌惮地游走。 ⑤儿子屏住呼吸,全神贯注地看完父亲一连串的表演,最后才语气稚嫩地问,爸,你的母校真的那么 好吗?儿子不是不相信父亲的话,实在是儿子没见过被父亲夸奖得如此美好的学校。 ⑥父亲似乎不高兴,一脸愠色地拨弄了一下儿子的脑袋。儿子的脑袋,弹簧似的晃了晃。父亲语气凝 重地说,你小子,我说的还能有假! ⑦儿子的梦里,就有了父亲的母校。有了那操场,那教室,那高棧,那梧桐树。 ⑧父亲从村外一步三摇地走来。背上压着山一样大捆的柴草 ⑨眼看就要入冬了,父亲必须用这些柴草,认真地对付这个即将到来的寒冷冬天 ⑩儿子似乎很有眼色,每当喘着粗气的父亲将要蹲下放柴草的时候,儿子都会从柴草的底下扶上一把 儿子这一把的力气尽管很弱小。但的确能够减少父亲身体弯曲的痛苦。 ①父亲夸,好儿子! ①儿子笑了笑,两颗俏皮的虎牙闪动在父亲的眼前。 3有一天,儿子扶下父亲背上的最后一捆柴草。儿子请求,爸,带我去看一看你的母校,好吗? 囟对于儿子的请求,父亲觉得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父亲认真地吐一口烟雾,才对儿子说 真想去? ⑤儿子努力地点了点头,嘴里坚定地说,想! 第二天,田地里的浓雾还没有淡下来的时候,父子俩就上路了。 ⑩父亲边走边对儿子说,我的母校在县城,离咱家可远了。得翻过两条河,再坐三个钟头的车才能 到达啊。父亲说到最后一个“啊”字,诗人般抒发一串长音。 ⑩⑧儿子想说,爸,别说了,您已经说过无数遍了。然而,儿子没有说,儿子怕父亲不高兴。怕父亲 改变主意,怕父亲不带自己去他美丽的母校。 ⑩风吹到脸上,夹杂着雾气的潮湿,多少有点儿刺骨的感觉。 但儿子身上很快淌了汗,而且額上的汗珠已如小虫子似的爬来爬去。 ①父亲转过身来问,累吗?爸驮你一会儿。 ②儿子咬紧牙关说,不要!然后把胸脯挺得树一样直。 临近中午的时候,父子俩几经周折才到了县城 县城真是个好地方,儿子从来没去过县城,儿子的好奇心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了。儿子从心眼里羡 慕父亲,父亲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的母校能在县城,他能在县城里读书,真是了不起。 Q走到一块开阔地,父亲异常兴奋,眼睛里放射出万丈光芒。父亲说,看,这块,就是母校的操场, 那家伙。父亲的语气里跳动着数以万计个惊喜的细胞 儿子满眼惊奇,眼神随着操场的开阔地而延伸而翻腾而跳跃 ②父亲用手一指,看,那个四层楼,就是我们的教室哩。我的班在三楼,最东头的那个门,看见 没有? ⑧儿子当然看到了。儿子的眼睛里是一座巍然屹立的高楼。儿子心想,什么时候自己能 到那教室里读一天的书,哪怕是一天也就心满意足了! 父亲嘴里还在说,信不信?那家伙!
7 嘴里喷发出的唾沫和浓重的烟草味,在阳光下的田野上肆无忌惮地游走。 ⑤儿子屏住呼吸,全神贯注地看完父亲一连串的表演,最后才语气稚嫩地问,爸,你的母校真的那么 好吗?儿子不是不相信父亲的话,实在是儿子没见过被父亲夸奖得如此美好的学校。 ⑥父亲似乎不高兴,一脸愠色地拨弄了一下儿子的脑袋。儿子的脑袋,弹簧似的晃了晃。父亲语气凝 重地说,你小子,我说的还能有假! ⑦儿子的梦里,就有了父亲的母校。有了那操场,那教室,那高楼,那梧桐树。 ⑧父亲从村外一步三摇地走来。背上压着山一样大捆的柴草。 ⑨眼看就要入冬了,父亲必须用这些柴草,认真地对付这个即将到来的寒冷冬天。 ⑩儿子似乎很有眼色,每当喘着粗气的父亲将要蹲下放柴草的时候,儿子都会从柴草的底下扶上一把。 儿子这一把的力气尽管很弱小。但的确能够减少父亲身体弯曲的痛苦。 ○11 父亲夸,好儿子! ○12 儿子笑了笑,两颗俏皮的虎牙闪动在父亲的眼前。 ○13 有一天,儿子扶下父亲背上的最后一捆柴草。儿子请求,爸,带我去看一看你的母校,好吗? ○14 对于儿子的请求,父亲觉得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父亲认真地吐一口烟雾,才对儿子说, 真想去? ○15 儿子努力地点了点头,嘴里坚定地说,想! ○16 第二天,田地里的浓雾还没有淡下来的时候,父子俩就上路了。 ○17 父亲边走边对儿子说,我的母校在县城,离咱家可远了。得翻过两条河,再坐三个钟头的车才能 到达啊。父亲说到最后一个“啊”字,诗人般抒发一串长音。 ○18 儿子想说,爸,别说了,您已经说过无数遍了。然而,儿子没有说,儿子怕父亲不高兴。怕父亲 改变主意,怕父亲不带自己去他美丽的母校。 ○19 风吹到脸上,夹杂着雾气的潮湿,多少有点儿刺骨的感觉。 ○20 但儿子身上很快淌了汗,而且额上的汗珠已如小虫子似的爬来爬去。 ○21 父亲转过身来问,累吗?爸驮你一会儿。 ○22 儿子咬紧牙关说,不要!然后把胸脯挺得树一样直。 ○23 临近中午的时候,父子俩几经周折才到了县城。 ○24 县城真是个好地方,儿子从来没去过县城,儿子的好奇心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了。儿子从心眼里羡 慕父亲,父亲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的母校能在县城,他能在县城里读书,真是了不起。 ○25 走到一块开阔地,父亲异常兴奋,眼睛里放射出万丈光芒。父亲说,看,这块,就是母校的操场, 那家伙。父亲的语气里跳动着数以万计个惊喜的细胞。 ○26 儿子满眼惊奇,眼神随着操场的开阔地而延伸而翻腾而跳跃。 ○27 父亲用手一指,看,那个四层楼,就是我们的教室哩。我的班在三楼,最东头的那个门,看见了 没有? ○28 儿子当然看到了。儿子的眼睛里是一座巍然屹立的高楼。儿子心想,什么时候自己能 到那教室里读一天的书,哪怕是一天也就心满意足了! ○29 父亲嘴里还在说,信不信?那家伙!
⑩从县城回来,儿子整夜做梦。儿子的梦,当然都与父亲的母校有关。 ⑩后来,儿子真到县城读书。父亲对儿子说,你读书的那个学校,就是我的母校,那家伙! 再后来,儿子考上了大学,儿子成了城里人。 ③儿子什么都清楚了。父亲没上过一天的学,父亲在城里根本就没有什么母校。父亲。里装的那几 个字,还是从扫盲班拾来的。 因那么父亲为什么称自己在城里有母校呢?为什么又把体委大厦和体委操场指鹿为马呢?儿子当然清 楚,儿子清楚得眼睛里蓄满了泪水。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1年第11期) 13.依次填写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6分) →儿子明白了父亲其实没有“母校” 14.⑧②段与小说的核心内容“父子的母校”看似无关,实则联系紧密,请说明理由。(5分) 15.儿子对父亲怀有怎样的情感?为什么会产生这些情感?(5分) 16.下列有关“父亲”的语言描写,有符合人物身份的,也有不符合的,试作分析。(4分) ①“那个大啊!那家伙,那个高啊!那个美啊!” ②“那教室,那家伙,开阔敞亮,窗明几净, ③“信不信?那家伙!” (符合)第句 (不符合)第句 17.小说中“父亲”这一人物形象很感人,请作具体分析。(写出两点)(6分) (三)(26分) 13.(6分)父亲对儿子夸“母校”父亲带儿子去看“母校”儿子进了“母校” 14.(5分)示例一:这部分的情节表现了父子贫苦、艰难的生活现状,(2分)是父亲希望儿子读 “母校”的原因之一(或“是父子对‘母校’的向往、追求美好生活的原因”)。(3分) 示例二:这部分的情节表现了儿子的孝顺、懂事,(2分)使下文儿子进“母校”等情节显得 真实可信。(3分) 15.(5分)①敬佩(羡慕)之情。他以为父亲读过书,是个了不起的人。②感恩(感激)之情 他明白了是父亲的良苦用心成就了自己的人生。(未答出“感激、感恩”要点的,酌情扣分) 16.(4分)(符合)①③因为父亲是个农民,对虚拟的“母校”只能含糊其词。(2分) (不符合)②因为父亲是个没文化的农民,说不出这么文绉绉的话来。(2分) 17.(6分)示例:①“父亲”是个教子有方的人,(1分)他对儿子的教育是通过虚拟的美好“母 校”,激发儿子的上进心。(2分)②“父亲”是个有眼光的人,(1分)他深知有知识有文 化能改变人生的道理。(2分)③从“爱子之情”或“任劳任怨”作答亦可。(未答出“教子 有方”要点的,扣2分) 龙岩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2—15题。(23分) 刷鞋匠的绝招
8 ○30 从县城回来,儿子整夜做梦。儿子的梦,当然都与父亲的母校有关。 ○31 后来,儿子真到县城读书。父亲对儿子说,你读书的那个学校,就是我的母校,那家伙! ○32 再后来,儿子考上了大学,儿子成了城里人。 ○33 儿子什么都清楚了。父亲没上过一天的学,父亲在城里根本就没有什么母校。父亲。里装的那几 个字,还是从扫盲班拾来的。 ○34 那么父亲为什么称自己在城里有母校呢?为什么又把体委大厦和体委操场指鹿为马呢?儿子当然清 楚,儿子清楚得眼睛里蓄满了泪水。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1 年第 11 期)[来源:学|科|网] 13.依次填写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6 分) → → →儿子明白了父亲其实没有“母校” 14.⑧-○12 段与小说的核心内容“父子的母校”看似无关,实则联系紧密,请说明理由。(5 分) 15.儿子对父亲怀有怎样的情感?为什么会产生这些情感?(5 分) 16.下列有关“父亲”的语言描写,有符合人物身份的,也有不符合的,试作分析。(4 分) ①“那个大啊!那家伙,那个高啊!那个美啊!” ②“那教室,那家伙,开阔敞亮,窗明几净。” ③“信不信?那家伙!” (符合)第 句。 (不符合)第 句。 17.小说中“父亲”这一人物形象很感人,请作具体分析。(写出两点)(6分) (三)(26 分) 13.(6 分)父亲对儿子夸“母校” 父亲带儿子去看“母校” 儿子进了“母校” 14.(5 分)示例一:这部分的情节表现了父子贫苦、艰难的生活现状,(2 分)是父亲希望儿子读 “母校”的原因之一(或“是父子对‘母校’的向往、追求美好生活的原因”)。(3 分) 示例二:这部分的情节表现了儿子的孝顺、懂事,(2 分)使下文儿子进“母校”等情节显得 真实可信。(3 分) 15.(5 分)①敬佩(羡慕)之情。他以为父亲读过书,是个了不起的人。②感恩(感激)之情。 他明白了是父亲的良苦用心成就了自己的人生。(未答出“感激、感恩”要点的,酌情扣分) 16.(4 分)(符合)①③ 因为父亲是个农民,对虚拟的“母校”只能含糊其词。(2 分) (不符合)② 因为父亲是个没文化的农民,说不出这么文绉绉的话来。(2 分) 17.(6 分)示例:①“父亲”是个教子有方的人,(1 分)他对儿子的教育是通过虚拟的美好“母 校”,激发儿子的上进心。(2 分) ②“父亲”是个有眼光的人,(1 分)他深知有知识有文 化能改变人生的道理。(2 分)③从“爱子之情”或“任劳任怨”作答亦可。(未答出“教子 有方”要点的,扣 2 分) 龙岩 二、(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2——15题。(23 分) 刷鞋匠的绝招
曾颖 公共汽车的门开了,一大群赶着上班的人和挑着担子背着包袱的外地小商贩蜂拥着挤上车来,投 币声和刷卡声滴商嗒嗒响成一片。毫无感情色彩的电子人机械地重复着:本车为无人售票车,请自觉 刷卡或投币… 该上的上完了,关车门。司机冲一个小个子乡下人喊:请自觉投币 小个子的乡下人理了理肩上挎的小木箱,把手中的木凳往地上一放,坐下,很反感地盯了一眼司 机,想说什么,但忍住了。从他衣服上闪闪发光的黑色油痕和他随身携带的板凳和木箱我们看得出, 他是一个刷鞋匠。 司机并没因他的反感而放过他,嘴里又说了一声:大家没有投币刷卡的,请投币刷卡。嘴里说是 大家,但眼睛只盯着刷鞋匠。刷鞋匠有些不自在了。,他扬起头对司机说:“我投了的。 投了怎么没听见响呢? 是纸币! 哼,纸币,这些乡下人… 司机冷笑着摇摇头,开始发动车子,准备出发。 这时,出乎他预料的一幕出现了,那个看起来一巴掌打不出三个屈的小个子乡下男人突然跳起来 说,乡下人怎么了?乡下人就该被你怀疑?乡下人给钱坐车还要看你的白眼? 司机出乎预料的遭到反击有点懵了,他把车熄了火,扯下手套,回过头来准备认真地和刷鞋匠吵 架。他说,乡下人怎么了?乡下人了不起?乡下人坐车可以不给钱?看你们那火子人,上七八个人, 投一两个硬币,还有五毛甚至一毛的。我还兔枉你们不成? 刷鞋匠说,别人买不买票我不知道,我投了币买了票,你就不能冤栈我 车上赶着上班的人们开始鼓噪,司机觉得吵下去没意思,就转身准备继续开车,嘴里却有些不甘 地说,你投没投,只有天知道了 说罢,戴上手套,吹起口哨,准备开车。他的表情激怒了刷鞋匠,刷鞋匠蹭地钻到驾驶台前 把抢下车钥匙,大叫着,天知道,今天就要让天知道,把钱箱打开,验钱 司机仿佛是遭到小鸡突然袭击的老鹰,一下孑没回过神来。待他反应过来之后,马上恢复了鹰的 本色,从工具箱中取出一把铁扳手说,钥匙拿来!要不,老孑把你当抢劫犯给收拾了。 刷鞋匠两眼血红地瞪着他说,你今天就是打死胧,也要把这事高清楚 很快,接到报警的110来了,警察对刷鞋匠说:就算你买了票的,别闹了,行不? 刷鞋匠梗着脖子说:不行!得开箱! 司机扳手握得紧紧的,但当着警察的面又不敢有所作为。急着上班的人都坐别的车去了,只剩下 几个不太急的人在车上看热闹。我也在车上,我要看看这件事的最后结果。警察没办法,就对机说, 你就把钱箱打开吧!遇上这犟人了,你还真汐办法。 司机说,钱箱贴了封条的,只有公司的财务人员鉗开。 警察给公司打了电话,半小时过后,公司一个经理和财务人员赶来了。经理说,这不是瞎胡闹吗? 这么一箱钱,你就能认出你那一块?刷鞋匠从口袋里扯出一个牛皮纸做的钱包,里面整整齐齐地排着 张一元面额的钞票。他说,你査,里面保准有一张钱像这些钱一样,左上角有一小块黑狡布
9 曾颖 公共汽车的门开了,一大群赶着上班的人和挑着担子背着包袱的外地小商贩蜂拥着挤上车来,投 币声和刷卡声滴滴嗒嗒响成一片。毫无感情色彩的电子人机械地重复着:本车为无人售票车,请自觉 刷卡或投币…… 该上的上完了,关车门。司机冲一个小个子乡下人喊:请自觉投币! 小个子的乡下人理了理肩上挎的小木箱,把手中的木凳往地上一放,坐下,很反感地盯了一眼司 机,想说什么,但忍住了。从他衣服上闪闪发光的黑色油痕和他随身携带的板凳和木箱我们看得出, 他是一个刷鞋匠。 司机并没因他的反感而放过他,嘴里又说了一声:大家没有投币刷卡的,请投币刷卡。嘴里说是 大家,但眼睛只盯着刷鞋匠。刷鞋匠有些不自在了 ,他扬起头对司机说:“我投了的。” “投了怎么没听见响呢?” “是纸币!” “哼,纸币,这些乡下人……” 司机冷笑着摇摇头,开始发动车子,准备出发。 这时,出乎他预料的一幕出现了,那个看起来一巴掌打不出三个屁的小个子乡下男人突然跳起来 说,乡下人怎么了?乡下人就该被你怀疑?乡下人给钱坐车还要看你的白眼? 司机出乎预料的遭到反击,有点懵了,他把车熄了火,扯下手套,回过头来准备认真地和刷鞋匠吵 一架。他说,乡下人怎么了?乡下人了不起?乡下人坐车可以不给钱?看你们那伙子人,上七八个人, 投一两个硬币,还有五毛甚至一毛的。我还冤枉你们不成? 刷鞋匠说,别人买不买票我不知道,我投了币买了票,你就不能冤枉我! 车上赶着上班的人们开始鼓噪,司机觉得吵下去没意思,就转身准备继续开车,嘴里却有些不甘 地说,你投没投,只有天知道了! 说罢,戴上手套,吹起口哨,准备开车。他的表情激怒了刷鞋匠,刷鞋匠蹭地钻到驾驶台前,一 把抢下车钥匙,大叫着,天知道,今天就要让天知道,把钱箱打开,验钱! 司机仿佛是遭到小鸡突然袭击的老鹰,一下子没回过神来。待他反应过来之后,马上恢复了鹰的 本色,从工具箱中取出一把铁扳手说,钥匙拿来!要不,老子把你当抢劫犯给收拾了。 刷鞋匠两眼血红地瞪着他说,你今天就是打死我,也要把这事搞清楚! 很快,接到报警的 110 来了,警察对刷鞋匠说:就算你买了票的,别闹了,行不? 刷鞋匠梗着脖子说:不行!得开箱! 司机扳手握得紧紧的,但当着警察的面又不敢有所作为。急着上班的人都坐别的车去了,只剩下 几个不太急的人在车上看热闹。我也在车上,我要看看这件事的最后结果。警察没办法,就对司机说, 你就把钱箱打开吧!遇上这犟人了,你还真没办法。 司机说,钱箱贴了封条的,只有公司的财务人员能打开。 警察给公司打了电话,半小时过后,公司一个经理和财务人员赶来了。经理说,这不是瞎胡闹吗? 这么一箱钱,你就能认出你那一块?刷鞋匠从口袋里扯出一个牛皮纸做的钱包,里面整整齐齐地排着 几张一元面额的钞票。他说,你查,里面保准有一张钱像这些钱一样,左上角有一小块黑胶布
经理从钱箱里果然找出了一张左上角贴着一小块黑胶布的钱,说,对,是有这么一块。好了,我 宣布你是投了币的。 刷鞋匠梗着的脖子—下子软了,他得意地冲司机-扬头说:听着,是……投……了….的!声音 中竟带有几分哽咽。 车继续开。我蹭到刷鞋匠旁边坐下,问他,你咋想岀这招的。郈鞋匠说,如果你遭怀疑地挨白眼 的次数和我一样多的话,你也会想出来的。 你这可是毁损人民币啊!是违法行为 不碍事,能抠掉,一抠就琸 刷鞋匠一面说着,一面很认真地抠下一块,给我做示范。 节选自《南方周末》(本文有删改) 12.“刷鞋匠的绝招”的“绝”在哪里?(5分 13.划线句中的“哽咽”一词表达了主人公哪些复杂的情感?(6分) 14.文中的“刷鞋匠”是哪一群体的代表?作者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目的是什么?(6分) 15.有人认为刷鞋匠坚持验票的行为太过偏执,是矛盾的制造者。请你结合其遭遇反驳这种观点。(6 分) (三)(23分) 12、(5分)在钞票的左上角贴一小块黑胶布作为记号,此一绝(3分);贴上的胶布能扣掉,不破 坏人民币,此二绝(2分)。 13、(6分)真相大白之后的解脱(高兴、激动)(3分):被人歧视、误解之后的委屈(无助、无 奈、痛苦)(3分)。 14、(6分)农民工(弱势群体)的同情,并呼吁全社会不要歧视这一群体,应该尊重他们的人格、 劳动和自尊心,多关注他们生存环境。(4分) 15、(6分)要点: (1)是司机引发了这场争执,错在司机,他才是矛盾的制造者。 (2)刷鞋匠的“偏执”是正常的心理反应,因为他一再被司机激怒。 (3)多次遭遇类似的怀疑和白眼,有洗刷冤屈的强烈愿望。 (4)有捍卫自己人格尊严的权利。 (5)要改变他人对自己的偏见,他只能采用这种行为,别无他法 (6)如果一味忍让,就只能一再受伤害 (要答出3点,每点2分) 南平 六、阅读《一个走运的人》,完成18-21题。(20分 个走运的人 秦文君 冬在我家附近的一个路口,有一株高大茂密的香樟树,粗大苍劲的树干,四面伸长的枝叶,昭示这是一 经沧桑的百年古树,香樟树的清幽常引人驻足
10 经理从钱箱里果然找出了一张左上角贴着一小块黑胶布的钱,说,对,是有这么一块。好了,我 宣布你是投了币的。 刷鞋匠梗着的脖子一下子软了,他得意地冲司机一扬头说:“听着,是……投……了……的!”声音 中竟带有几分哽咽。 车继续开。我蹭到刷鞋匠旁边坐下,问他,你咋想出这招的。刷鞋匠说,如果你遭怀疑地挨白眼 的次数和我一样多的话,你也会想出来的。 你这可是毁损人民币啊!是违法行为! 不碍事,能抠掉,一抠就掉! 刷鞋匠一面说着,一面很认真地抠下一块,给我做示范。 节选自《南方周末》(本文有删改) 12.“刷鞋匠的绝招”的“绝”在哪里?(5分) 13.划线句中的“哽咽”一词表达了主人公哪些复杂的情感?(6分) 14.文中的“刷鞋匠”是哪一群体的代表?作者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目的是什么?(6分) 15.有人认为刷鞋匠坚持验票的行为太过偏执,是矛盾的制造者。请你结合其遭遇反驳这种观点。(6 分) (三)(23 分) 12、(5 分)在钞票的左上角贴一小块黑胶布作为记号,此一绝(3 分);贴上的胶布能扣掉,不破 坏人民币,此二绝(2 分)。 13、(6 分)真相大白之后的解脱(高兴、激动)(3 分);被人歧视、误解之后的委屈(无助、无 奈、痛苦)(3 分)。 14、(6 分)农民工(弱势群体)的同情,并呼吁全社会不要歧视这一群体,应该尊重他们的人格、 劳动和自尊心,多关注他们生存环境。(4 分) 15、(6 分)要点: (1)是司机引发了这场争执,错在司机,他才是矛盾的制造者。 (2)刷鞋匠的“偏执”是正常的心理反应,因为他一再被司机激怒。 (3)多次遭遇类似的怀疑和白眼,有洗刷冤屈的强烈愿望。 (4)有捍卫自己人格尊严的权利。 (5)要改变他人对自己的偏见,他只能采用这种行为,别无他法。 (6)如果一味忍让,就只能一再受伤害。 (要答出 3 点,每点 2 分) 南平 六、阅读《一个走运的人》,完成 18-21 题。(20 分) 一个走运的人 秦文君 在我家附近的一个路口,有一株高大茂密的香樟树,粗大苍劲的树干,四面伸长的枝叶,昭示这是一 株历经沧桑的百年古树,香樟树的清幽常引人驻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