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学方案 【首页】 课程名称分析化学 化学教育 授课专业 应用化学 课程编号|HHxZ8003 工业分析 必修课校级公共课();基础及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课程性质 选修课限选课();:任选课() 授课方式课堂讲授(√);实践课()考核方式考试(√);考查() 课程教学 总学时数 60学时 学分数 学分 课时分配|课堂讲授60学时:实践课学时(另有实验课72学时) 使用教 出版 社及高等教育出版社 《分析化学》 作者武汉大学主绷出版2006年7月第5版 时间200年7月第1次印刷 1.《定量分析化 林树昌主编 1.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1 学》 2.《定量分析中的 宋清编 2.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8 指误差和数据评价》 出版 定参考 3《分离及复杂物作者 邵令娴编 出版3.高等教育出版社19843 质的分析》 4.《 Analytical J.G. Dick 4. McGraw-Hill 1973.6 Chemistry》 授课教师 单位延安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 授课时间 注:表中()选项请打“√
1 延安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学方案 【首页】 课程名称 分析化学 授课专业 化学教育 应用化学 工业分析 年级 课程编号 HHHXZB0023 课程性质 必修课 校级公共课( );基础及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 选修课 限选课( );任选课( ) 授课方式 课堂讲授(√);实践课( ) 考核方式 考试(√);考查( ) 课程教学 总学时数 60 学时 学分数 3 学分 课时分配 课堂讲授 60 学时;实践课 学时(另有实验课 72 学时) 使 用 教 材 名 称 《分析化学》 作者 武汉大学 主编 出版 社及 出版 时间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年 7 月第 5 版 2006 年 7 月第 1 次印刷 指 定 参 考 书 1.《定量分析化 学》 2.《定量分析中的 误差和数据评价》 3.《分离及复杂物 质的分析》 4.《 Analytical Chemistry》 作者 林树昌主编 宋清编 邵令娴编 J.G. Dick 出版 社及 出版 时间 1.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1 2.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2.8 3.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4.3 4.McGraw—Hill 1973.6 授课教师 单位 延安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 授课时间 注:表中()选项请打“√
延安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学方案 章节名称第1章:概论 备注 授课方式理论课(√);实验课();实习()教学时数 4学时 1.了解分析化学的性质、任务与作用,分析方法的分类及分析化学发展史。 2.掌握分析化学参考文献的查阅 教学 3.理解以下概念:标准溶液、基准物质、滴定分析法、滴定、化学计量点 的滴定终点、终点误差 紫4了解常用滴定方式,标准溶液配制方法。掌握常用基准物质及其应用 5.会根据滴定反应确定计量关系并进行计算 教学内容提要 时间分配 1.分析化学的定义、任务、作用、分类、发展趋势与文献查阅 1.0学时 2.分析化学过程、结果表示、滴定分析法概述与标准溶液等: 1.5学时 3.滴定分析中的计算。 1.5学时 重点重点:正确理解以下概念:标准溶液、基准物质、滴定分析法、滴定、 化学计量点、滴定终点、终点误差。分析化学的分类 难点难点:根据滴定反应确定计量关系并进行相关的计算。 讨论 讨论题目:滴定度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关系如何? 思考思考题目:选择分析方法的原则是什么? 作业 本章作业:P21:1.2.3.4.5.10.11.12.16.18 教学手段 多媒体 参考梁文平庄乾坤主编,《分析化学的明天一一科学发展前沿与挑战》,科 文献学出版社2009
2 延安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学方案 章节名称 第 1 章:概论 备 注 授课方式 理论课(√);实验课( );实习( )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 学 目 的 及 要 求 1.了解分析化学的性质、任务与作用,分析方法的分类及分析化学发展史。 2.掌握分析化学参考文献的查阅。 3.理解以下概念:标准溶液、基准物质、滴定分析法、滴定、化学计量点、 滴定终点、终点误差。 4.了解常用滴定方式,标准溶液配制方法。掌握常用基准物质及其应用。 5.会根据滴定反应确定计量关系并进行计算。 教学内容提要 时间分配 1.分析化学的定义、任务、作用、分类、发展趋势与文献查阅; 2.分析化学过程、结果表示、滴定分析法概述与标准溶液等; 3.滴定分析中的计算。 1.0 学时 1.5 学时 1.5 学时 重点 难点 重点:正确理解以下概念:标准溶液、基准物质、滴定分析法、滴定、 化学计量点、滴定终点、终点误差。分析化学的分类。 难点:根据滴定反应确定计量关系并进行相关的计算。 讨论 思考 作业 讨论题目:滴定度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关系如何? 思考题目:选择分析方法的原则是什么? 本章作业:P21:1. 2. 3. 4. 5. 10. 11. 12. 16. 18。 教学手段 多媒体 参考 文献 梁文平, 庄乾坤主编,《分析化学的明天——科学发展前沿与挑战》,科 学出版社 2003.9
延安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学方案 章节名称第2章:分析试样的采集与制备 备注 授课方式理论课(√);实验课();实习()教学时数2学时 1.掌握分析试样的采集与制备; 教学目的及要求 2.掌握分析试样的分解方法及其预处理。 教学内容提要 时间分配 1.分析试样的采集与制备; 1学时 2.分析试样的分解方法及其预处理 1学时 重点分析试样的采集、制备、分解方法及其预处理等 难点 讨论思考题目:试样的分解有哪些方法? 思考 本章作业:P37:1.4 作业 教学手段 多媒体 参考|邵令解编,《分离及复杂物质的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198 文献
3 延安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学方案 章节名称 第 2 章:分析试样的采集与制备 备 注 授课方式 理论课(√);实验课( );实习( )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 学 目 的 及 要 求 1.掌握分析试样的采集与制备; 2.掌握分析试样的分解方法及其预处理。 教学内容提要 时间分配 1.分析试样的采集与制备; 2.分析试样的分解方法及其预处理 1 学时 1 学时 重点 难点 分析试样的采集、制备、分解方法及其预处理等 讨论 思考 作业 思考题目:试样的分解有哪些方法? 本章作业:P37:1. 4。 教学手段 多媒体 参考 文献 邵令娴编,《分离及复杂物质的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4.3
延安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学方案 章节名称第3章:分析化学中的误差与数据处理 备注 授课方式理论课(√);实验课();实习()教学时数8学时 1.理解以下概念:准确度、误差、精密度、偏差、相对误差、平均偏差, 教标准偏差、总体、样本、样本容量、自由度、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等 学|2.理解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掌握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目|3.了解随机误差的分布特征(正态分布、t分布)。理解置信度、置信 区间的概念,掌握用t分布表求算平均值置信区间的方法。 求4.掌握t检验法、F检验法的方法与应用。掌握可疑值的取舍方法。 5.了解误差的传递与回归分析法。 6.掌握误差产生的原因及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教学内容提要 时间分配 3.1分析化学中的误差 2学时 3.2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 1学时 3.3分析化学中的数据处理 1学时 3.4显著性检验 1学时 5可疑值取舍 1学时 3.6回归分析法 1学时 3.7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1学时 重点:有效数字及其运算,标准偏差和平均值置信区间的计算,t、F 重点检验法的方法与作用,可疑值的取舍,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难点难点正态分布的概率范围:平均值的置信区间 讨论讨论题目:如何提高分析方法的准确度? 思考思考题目: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曲线的特点是什么? 作业 本章作业:P74:1.P75:2.3.4.8.9.11.12 P76:15.19.20.P77:21 教学手段 多媒体 参考未清编,《定量分析中的误差和数据评价,人民教育出版社128 文献
4 延安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学方案 章节名称 第 3 章:分析化学中的误差与数据处理 分析化学中的误差与数据处理 分析化学中的误差与数据处理 分析化学中的误差与数据处理 备 注 授课方式 理论课(√);实验课( );实习( ) 教学时数 8 学时 教 学 目 的 及 要 求 1.理解以下概念:准确度、误差、精密度、偏差、相对误差、平均偏差、 标准偏差、总体、样本、样本容量、自由度、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等。 2.理解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掌握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3.了解随机误差的分布特征(正态分布、t 分布)。理解置信度、置信 区间的概念,掌握用 t 分布表求算平均值置信区间的方法。 4.掌握 t 检验法、F 检验法的方法与应用。掌握可疑值的取舍方法。 5.了解误差的传递与回归分析法。 6.掌握误差产生的原因及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教学内容提要 时间分配 3.1 分析化学中的误差 3.2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3.3 分析化学中的数据处理 3.4 显著性检验 3.5 可疑值取舍 3.6 回归分析法 3.7 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2 学时 1 学时 1 学时 1 学时 1 学时 1 学时 1 学时 重点 难点 重点:有效数字及其运算,标准偏差和平均值置信区间的计算,t、F 检验法的方法与作用,可疑值的取舍,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难点:正态分布的概率范围;平均值的置信区间 讨论 思考 作业 讨论题目:如何提高分析方法的准确度? 思考题目: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曲线的特点是什么? 本章作业:P74:1. P75:2. 3. 4. 8. 9. 11. 12. P76:15. 19. 20. P77:21。 教学手段 多媒体 参考 文献 宋清编,《定量分析中的误差和数据评价》,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2.8
延安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学方案 章节名称第4章:分析化学中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备注 授课方式理论课(√);实验课();实习()教学时数2学时 1.掌握质量保证的工作内容。 房/2握分析全过程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3.理解不确定度和溯源性的概念。 要 求4.了解实验室认可、计量认证及审查认可的过程 教学内容提要 时间分配 4.1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概述 0.3学时 4.2分析全过程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1学时 4.3标准方法与标准物质 0.3学时 4.4不确定度和溯源性 0.2学时 4.5实验室认可、计量认证及审查认可 0.2学时 重点重点:分析全过程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难点「难点:不确定度和溯源性。 讨论 思考 讨论题目:分析结果的溯源性是什么? 思考题目:如何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度和分析方法的可靠性? 作业 本章作业:P109:4.16 教学手段 多媒体 参考 文献邱德仁编著,《工业分析化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5 延安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学方案 章节名称 第 4 章:分析化学中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备 注 授课方式 理论课(√);实验课( );实习( )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 学 目 的 及 要 求 1.掌握质量保证的工作内容。 2.掌握分析全过程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3.理解不确定度和溯源性的概念。 4.了解实验室认可、计量认证及审查认可的过程。 教学内容提要 时间分配 4.1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概述 4.2 分析全过程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4.3 标准方法与标准物质 4.4 不确定度和溯源性 4.5 实验室认可、计量认证及审查认可 0.3 学时 1 学时 0.3 学时 0.2 学时 0.2 学时 重点 难点 重点:分析全过程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难点:不确定度和溯源性。 讨论 思考 作业 讨论题目:分析结果的溯源性是什么? 思考题目:如何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度和分析方法的可靠性? 本章作业:P109:4. 16。 教学手段 多媒体 参考 文献 邱德仁编著,《工业分析化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11
延安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学方案 章节名称第5章:酸碱滴定法 备注 授课方式理论课(√);实验课();实习()教学时数 学时 1.根据质子理论,了解酸碱的定义、共轭酸碱对、酸碱反应的实质 2.掌握酸碱平衡体系中各型体分布分数的计算,利用PBE方程处理酸碱 教学目的及要 平衡的基本方法。掌握酸碱平衡溶液中[H’]的计算方法, 3.了解缓冲溶液的作用原理,掌握其PH值及缓冲容量的计算方法。 4.了解指示剂的变色原理,掌握指示剂的选择原则、终点变色情况 5.理解滴定曲线方程和酸碱滴定突跃的意义,会选择指示剂 求6.掌握酸碱被准确滴定的条件,分步滴定的条件。终点误差的计算 7.理解酸碱滴定中α2的影响。掌握用酸碱滴定法测定混合碱等 教学内容提要 时间分配 5.1溶液中的酸碱反应与平衡 1学时 5.2酸碱组分的平衡浓度与分布分数δ 0.5学时 5.3溶液中H浓度的计算 1.5学时 5.4对数图解法 1学时 5.5酸碱缓冲溶液 1学时 酸碱指示剂 0.5学时 5.7酸碱滴定原理 1学时 5.8终点误差 1学时 5.9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1.5学时 5.10非水溶液中的酸碱滴定 1学时 重点:掌握分布分数及PE处理酸碱平衡的基本方法,各种类型酸碱溶 重点液和酸碱滴定过程中[H]的计算,指示剂的选择,终点误差的计算 难点难点:利用PBE方程推导]计算式时近似条件的把握,其次是有关多 元酸碱滴定误差的计算 讨论 讨论题目:如何正确选择指示剂? 思考思考题目:了解非水滴定过程中如何选择溶剂和滴定剂? 作业 本章作业:P163:1.2.3.4.8.P163:10.11.1718 P163:22.23.25.28 教学手段 多媒体 参考1.林树昌主编,《定量分析化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文献2.任树林,(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01903 1993,12(1):89-95;194,13(2):79-82
6 延安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学方案 章节名称 第 5 章:酸碱滴定法 备 注 授课方式 理论课(√);实验课( );实习( ) 教学时数 10 学时 教 学 目 的 及 要 求 1.根据质子理论,了解酸碱的定义、共轭酸碱对、酸碱反应的实质。 2.掌握酸碱平衡体系中各型体分布分数的计算,利用 PBE 方程处理酸碱 平衡的基本方法。掌握酸碱平衡溶液中[H + ]的计算方法。 3.了解缓冲溶液的作用原理,掌握其 PH 值及缓冲容量的计算方法。 4.了解指示剂的变色原理,掌握指示剂的选择原则、终点变色情况。 5.理解滴定曲线方程和酸碱滴定突跃的意义,会选择指示剂。 6.掌握酸碱被准确滴定的条件,分步滴定的条件。终点误差的计算。 7.理解酸碱滴定中 CO2的影响。掌握用酸碱滴定法测定混合碱等。 教学内容提要 时间分配 5.1 溶液中的酸碱反应与平衡 5.2 酸碱组分的平衡浓度与分布分数δ 5.3 溶液中 H + 浓度的计算 5.4 对数图解法 5.5 酸碱缓冲溶液 5.6 酸碱指示剂 5.7 酸碱滴定原理 5.8 终点误差 5.9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5.10 非水溶液中的酸碱滴定 1 学时 0.5 学时 1.5 学时 1 学时 1 学时 0.5 学时 1 学时 1 学时 1.5 学时 1 学时 重点 难点 重点:掌握分布分数及 PBE 处理酸碱平衡的基本方法,各种类型酸碱溶 液和酸碱滴定过程中[H + ]的计算,指示剂的选择,终点误差的计算。 难点:利用 PBE 方程推导[H + ]计算式时近似条件的把握,其次是有关多 元酸碱滴定误差的计算。 讨论 思考 作业 讨论题目:如何正确选择指示剂? 思考题目:了解非水滴定过程中如何选择溶剂和滴定剂? 本章作业:P163:1. 2. 3. 4. 8. P163:10. 11. 17 18. P163:22. 23. 25. 28。 教学手段 多媒体 参考 文献 1.林树昌主编,《定量分析化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1。 2.任树林,(延安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1991,10(1):98-103; 1993,12(1):89-95;1994,13(2):79-82
延安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学方案 章节名称第6章:络合滴定法 备注 授课方式理论课(√);实验课();实习()教学时数8学时 1.理解络合平衡体系中有关基本概念及彼此间的关系 了解络合平衡体系中有关各型体分布分数及平衡浓度的计算。 3.掌握EDTA的性质及其与金属离子络合物的特点。 学|4.熟练掌握络合平衡中各种副反应系数的计算。 5.掌握络合滴定法的基本原理和化学计量点前后、计量点时金属离子浓 度的计算方法,理解影响滴定突跃范围的因素。 求6·掌握终点误差计算,准确滴定和分别滴定金属离子的条件 7.熟悉指示剂的变色原理及其选择依据,掌握常用指示剂的使用条件及 终点颜色的变化,了解指示剂的封闭现象、僵化现象 8.掌握提高络合滴定选择性的方法,掌握络合滴定的应用和结果计算 教学内容提要 时间分配 6.1分析化学中常用的络合物 1学时 6.2络合物的平衡常数 1学时 6.3副反应系数和条件稳定常数 1学时 6.4金属离子指示剂 1学时 6.5络合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1学时 6.6络合滴定中的酸度控制 1学时 6.7提高络合滴定选择性的途径 1学时 6.8络合滴定方式及其应用 1学时 重点:各种副反应系数及条件稳定常数的计算,化学计量点时、计量点 重点前后金属离子浓度的计算,终点误差的计算,准确滴定、分别滴定的条 件,常用指示剂(EBT、XO)的使用条件及应用。 难点|难点副反应系数及Km的计算既是本章的重点又是难点,特别是在有 较多副反应的情况下,为此应首先搞清溶液中存在的副反应有哪一些。 讨论 讨论题目:提高络合滴定选择性的途径是什么? 思考 思考题目:络合滴定突跃范围及影响因素有哪些? 本章作业:P214:3.P215:5.6.P216:8.9.11.12.13. 作业 P217:17.18.19.20.P218:22.24。 教学手段 多媒体 参考1.任树林,(化学研究)200012:58-61; 文献2.任树林,(大学化学)199494):4748
7 延安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学方案 章节名称 第 6 章:络合滴定法 备 注 授课方式 理论课(√);实验课( );实习( ) 教学时数 8 学时 教 学 目 的 及 要 求 1.理解络合平衡体系中有关基本概念及彼此间的关系。 2.了解络合平衡体系中有关各型体分布分数及平衡浓度的计算。 3.掌握 EDTA 的性质及其与金属离子络合物的特点。 4.熟练掌握络合平衡中各种副反应系数的计算。 5.掌握络合滴定法的基本原理和化学计量点前后、计量点时金属离子浓 度的计算方法,理解影响滴定突跃范围的因素。 6.掌握终点误差计算,准确滴定和分别滴定金属离子的条件。 7.熟悉指示剂的变色原理及其选择依据,掌握常用指示剂的使用条件及 终点颜色的变化,了解指示剂的封闭现象、僵化现象。 8.掌握提高络合滴定选择性的方法,掌握络合滴定的应用和结果计算。 教学内容提要 时间分配 6.1 分析化学中常用的络合物 6.2 络合物的平衡常数 6.3 副反应系数和条件稳定常数 6.4 金属离子指示剂 6.5 络合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6.6 络合滴定中的酸度控制 6.7 提高络合滴定选择性的途径 6.8 络合滴定方式及其应用 1 学时 1 学时 1 学时 1 学时 1 学时 1 学时 1 学时 1 学时 重点 难点 重点:各种副反应系数及条件稳定常数的计算,化学计量点时、计量点 前后金属离子浓度的计算,终点误差的计算,准确滴定、分别滴定的条 件,常用指示剂(EBT、XO)的使用条件及应用。 难点:副反应系数及 KMY‘的计算既是本章的重点又是难点,特别是在有 较多副反应的情况下,为此应首先搞清溶液中存在的副反应有哪一些。 讨论 思考 作业 讨论题目:提高络合滴定选择性的途径是什么? 思考题目:络合滴定突跃范围及影响因素有哪些? 本章作业:P214:3.P215:5. 6.P216:8. 9. 11. 12. 13. P217:17. 18. 19. 20.P218:22. 24。 教学手段 多媒体 参考 文献 1.任树林,(化学研究)2000,11(2):58-61; 2.任树林,(大学化学)1994,9(4):47-48
延安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学方案 章节名称第7章:氧化还原滴定法 备注 授课方式理论课(√);实验课();实习()教学时数8学时 明确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能运用能斯特方程计算电极电位。并据此 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及进行的程度。理解对称电对、对称反应。 2.理解标准电极电位与条件电极电位的意义和它们之间的区别,掌握 学响条件电位的因素,会计算特定介质中的条件电位 的3.了解影响氧化还原反应速度的各种因素。掌握平衡常数的计算 4.掌握氧化还原滴定过程中电极电位和离子浓度的变化规律及计算方 法,影响突跃范围的因素,指示剂的选择 求5.掌握KM0O法、KCr202法及碘量法的原理、条件、步骤、应用及有关 标准溶液的配制,掌握分析结果的计算。 6.了解氧化还原预处理的重要性及预处理常用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教学内容提要 时间分配 7.1氧化还原平衡 1学时 7.2氧化还原滴定原理 1.5学时 氧化还原滴定前的预处理 1学时 7.4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法 3学时 7.5氧化还原滴定结果的计算 1.5学时 重点:利用能斯特方程计算氧化还原平衡体系中有关电对的电极电位 重点并据此判断反应方向及进行的程度,平衡常数的计算,滴定过程中电极 难点电位的计算,指示剂的选择和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应用 难点:首先是条件电位概念的理解及计算,其次是滴定分析结果的计算 讨论 讨论题目:影响条件电位的因素有哪些? 思考思考题目:催化反应与诱导反应的区别是什么? 作业 本章作业:P262:1.2.3.6.8.P263:11.13.15.17 P264:20.23.24.P265:28.29 教学手段 多媒体 参考1.任树林,(化学研究)1993:5458 文献2任树林,(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1):60-65 3.任树林,(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15(4:81-84
8 延安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学方案 章节名称 第 7 章:氧化还原滴定法 氧化还原滴定法 氧化还原滴定法 氧化还原滴定法 备 注 授课方式 理论课(√);实验课( );实习( ) 教学时数 8 学时 教 学 目 的 及 要 求 1.明确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能运用能斯特方程计算电极电位。并据此 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及进行的程度。理解对称电对、对称反应。 2.理解标准电极电位与条件电极电位的意义和它们之间的区别,掌握影 响条件电位的因素,会计算特定介质中的条件电位。 3.了解影响氧化还原反应速度的各种因素。掌握平衡常数的计算。 4.掌握氧化还原滴定过程中电极电位和离子浓度的变化规律及计算方 法,影响突跃范围的因素,指示剂的选择。 5.掌握 KMnO4法、K2Cr2O7法及碘量法的原理、条件、步骤、应用及有关 标准溶液的配制,掌握分析结果的计算。 6.了解氧化还原预处理的重要性及预处理常用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教学内容提要 时间分配 7.1 氧化还原平衡 7.2 氧化还原滴定原理 7.3 氧化还原滴定前的预处理 7.4 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法 7.5 氧化还原滴定结果的计算 1 学时 1.5 学时 1 学时 3 学时 1.5 学时 重点 难点 重点:利用能斯特方程计算氧化还原平衡体系中有关电对的电极电位, 并据此判断反应方向及进行的程度,平衡常数的计算,滴定过程中电极 电位的计算,指示剂的选择和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应用。 难点:首先是条件电位概念的理解及计算,其次是滴定分析结果的计算。 讨论 思考 作业 讨论题目:影响条件电位的因素有哪些? 思考题目:催化反应与诱导反应的区别是什么? 本章作业:P262:1. 2. 3. 6. 8.P263:11. 13. 15. 17. P264:20. 23. 24.P265:28. 29。 教学手段 多媒体 参考 文献 1.任树林,(化学研究)1998,9(3):54-58。 2.任树林,(延安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1992,11(1):60-65。 3.任树林,(延安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1996,15(4):81-84
延安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学方案 章节名称|第8章:沉淀滴定法和滴定分析小结 备注 授课方式理论课(√);实验课();实习()教学时数2学时 1.理解沉淀滴定曲线方程 教 学2.掌握沉淀滴定分析方法的原理 3.掌握莫尔法、佛尔哈德法和法扬司法的原理、滴定条件及其应用 求4.掌握各种滴定分析方法的共同点。 教学内容提要 时间分配 8.1沉淀滴定法 1学时 8.2滴定分析小结 1学时 重点 难点 沉淀法及其应用 讨论题目:三种银量法的应用范围和测定条件是什么? 讨论思考题目:滴定分析法的共同点是什么? 思考 作业 本章作业:P280:1.2.4.5 P281:8。 教学手段 多媒体 参考 文献 任树林,(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13(4):76-79
9 延安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学方案 章节名称 第 8 章:沉淀滴定法和滴定分析小结 和滴定分析小结 和滴定分析小结 和滴定分析小结 备 注 授课方式 理论课(√);实验课( );实习( )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 学 目 的 及 要 求 1.理解沉淀滴定曲线方程。 2.掌握沉淀滴定分析方法的原理。 3.掌握莫尔法、佛尔哈德法和法扬司法的原理、滴定条件及其应用。 4.掌握各种滴定分析方法的共同点。 教学内容提要 时间分配 8.1 沉淀滴定法 8.2 滴定分析小结 1 学时 1 学时 重点 难点 沉淀法及其应用 讨论 思考 作业 讨论题目:三种银量法的应用范围和测定条件是什么? 思考题目:滴定分析法的共同点是什么? 本章作业:P280:1. 2. 4. 5. P281:8。 教学手段 多媒体 参考 文献 任树林,(延安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1994,13(4):76-79
延安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学方案 章节名称|第9章:重量分析法 备注 授课方式理论课(√);实验课();实习()教学时数6学时 掌握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及影响程度的计算方法(同离子效应、盐 教效应、酸效应、络合效应) 2.了解沉淀的形成理论,掌握不同类型沉淀条件的选择。 的及要求 3.理解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掌握共沉淀的形成条件、表面吸附共沉淀 的吸附规律。 4.掌握换算因数的计算及重量分析法结果的计算。 教学内容提要 时间分配 9.1重量分析法概述 学时 9.2沉淀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1学时 9.3沉淀的类型和沉淀的形成过程 1学时 9.4影响沉淀纯度的主要因素 1学时 5沉淀条件的选择 1学时 9.6有机沉淀剂 1学时 重点: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及其计算,不同类型沉淀条件的选择,均 匀沉淀法及其优点,表面吸附共沉淀的吸附规律,重量分析结果的计算 重点|难点:本章难点是关于溶解度的计算。特别是在有同离子效应、盐效应 难点 络合效应、酸效应的溶液中溶解度的计算。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及 提高沉淀纯度的措施。 讨论 讨论题目:减少沉淀玷污的方法有哪些? 思考题目:晶形沉淀与无定形沉淀的条件是什么? 思考 本章作业:P307:1.2.P308:3.4.5.6.8.9.14. 作业 P309:17.20.22.P310:25.27.32。 教学手段 多媒体 参考 任树林,(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9(1):61-63 文献
10 延安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学方案 章节名称 第 9 章:重量分析法 备 注 授课方式 理论课(√);实验课( );实习( ) 教学时数 6 学时 教 学 目 的 及 要 求 1.掌握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及影响程度的计算方法(同离子效应、盐 效应、酸效应、络合效应)。 2.了解沉淀的形成理论,掌握不同类型沉淀条件的选择。 3.理解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掌握共沉淀的形成条件、表面吸附共沉淀 的吸附规律。 4.掌握换算因数的计算及重量分析法结果的计算。 教学内容提要 时间分配 9.1 重量分析法概述 9.2 沉淀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9.3 沉淀的类型和沉淀的形成过程 9.4 影响沉淀纯度的主要因素 9.5 沉淀条件的选择 9.6 有机沉淀剂 1 学时 1 学时 1 学时 1 学时 1 学时 1 学时 重点 难点 重点: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及其计算,不同类型沉淀条件的选择,均 匀沉淀法及其优点,表面吸附共沉淀的吸附规律,重量分析结果的计算。 难点:本章难点是关于溶解度的计算。特别是在有同离子效应、盐效应、 络合效应、酸效应的溶液中溶解度的计算。 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及 提高沉淀纯度的措施。 讨论 思考 作业 讨论题目:减少沉淀玷污的方法有哪些? 思考题目:晶形沉淀与无定形沉淀的条件是什么? 本章作业:P307:1. 2.P308:3. 4. 5. 6. 8. 9. 14. P309:17. 20. 22.P310:25. 27. 32。 教学手段 多媒体 参考 文献 任树林,(延安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0,19(1):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