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语文学科最有可能考的50题 (课标版)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吉祥瑞兽 张勃 龙是国家祥瑞。古人认为,大凡统治者能够顺天应时,天下就会风调雨顺,人寿 年丰,政治清明,社会安定,此时便会有祥瑞出现,以彰显上天的满意和鼓励。 这种祥瑞,种类繁多,大体分为嘉瑞、大瑞、上瑞、中瑞、下瑞5个等级。其中 “麟凤五灵,王者之“嘉瑞也”,龙和麒麟、凤凰、龟、白虎同为五灵之一,是 最高等级的祥瑞。在这里,龙又一次与国家政治有了关联。不过,龙的吉祥意义 并非仅与国家政治相关,它也显现在普通百姓的民俗生活中。许多人喜欢用 “龙”作为孩子的名字,更有些人将生儿育女的时间选择在龙年,以为龙年出生 的孩子活泼可爱,生命力格外旺盛。此外,民众们还在陶瓷、竹木、建筑、玉石、 剪纸、刺绣等各种工艺美术和实用设计中,创造出数不胜数的精美的龙图像艺术 造型,而龙风呈祥、龙腾虎跃、龙飞凤舞、二龙戏珠、鲤鱼跳龙门等吉祥图案, 都鲜明地表达出人们对吉祥如意、美满健康生活的向往和祝福。每当春节、元宵 节来临,许多地方的人们还会舞起长龙,点亮龙灯;端午节期问则又开展龙舟竞 渡的盛大活动。至于在农历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人们更愿意从事一些约定俗成 的活动,以取得好兆头。比如人们会选择在这天理发,俗称“剃龙头”,预示着 新的一年里能够像龙一样精神饱满,生机无限。 闻一多先生曾将端午节称为“龙的节日”。赛龙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活动。古时 皇家龙舟的制作极为奢华,如南宋画院待诏李嵩所画《中天戏水册》中的大龙舟, 头、尾、鳞、鬣皆雕镂金饰,舟上建层楼台观,槛曲安设御座,两舷各三桨,气 势雄伟,金碧辉煌。龙舟竞渡规模亦宏大壮观,官员、百姓以至深闺少女都要临 水观看。唐代诗人张建封有《竟渡歌》描绘其精彩场面:“鼓声三下红旗开,两 龙跃出浮水来,棹影翰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端午节的真正起因应是辟 邪消灾。“五”(午)是天干中中间的数字,因而被古人认为具有极盛的含义 盛极而衰,因而它又包含着不祥的因素,因此古人认为五月是“恶月”,汉代的 很多古籍都有“不举五月子”的记载。五月初五更是不祥,旧俗在这一天要将未 满周岁的幼儿带到外婆家躲藏,称“躲午”,这显然具有躲避灾难的含义。端午 节的一系列活动,如洒香汤(以艾叶、菖蒲煮水沭浴)、悬艾老虎素(用彩绸缝 扎成粽子、辣椒、扫帚、布老虎等串以彩线挂于胸前)、饮雄黄酒、挂钟馗像等 等,都以辟邪除祟为主旨。至于龙舟竞渡,当是祭神娱神、祈获保佑的一种形式。 吉祥瑞兽是龙的主要属性,却并非龙性的全部。也许可以这样说,没有一种动物 比龙更难以言说,没有一种动物的文化属性比龙的文化属性更复杂,也没有一种 动物文化能够比龙文化更多样。在我国,对龙的认知、崇拜是多民族共同的事情 龙,这个主要由想象力堆塑创造起来的复合动物,千百年来已深深地扎根于国家 政治生活和社会日常生活之中,它出现在皇宫朝廷,也出现在民宅陋巷;它现身 于婚嫁场合,也现身于丧葬礼中;它舞动于街头,也张挂于家门:它被人们反复 讲述,也被人们不断表演。龙有容九似于一体的包容大度,亦有兴云布雨、利物 济人的奉献精神,它刚健有为,昂扬奋进,它仪表威武,不容侵犯·
2013 年高考语文学科最有可能考的 50 题 (课标版)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吉祥瑞兽 张勃 龙是国家祥瑞。古人认为,大凡统治者能够顺天应时,天下就会风调雨顺,人寿 年丰,政治清明,社会安定,此时便会有祥瑞出现,以彰显上天的满意和鼓励。 这种祥瑞,种类繁多,大体分为嘉瑞、大瑞、上瑞、中瑞、下瑞 5 个等级。其中 “麟凤五灵,王者之“嘉瑞也”,龙和麒麟、凤凰、龟、白虎同为五灵之一,是 最高等级的祥瑞。在这里,龙又一次与国家政治有了关联。不过,龙的吉祥意义 并非仅与国家政治相关,它也显现在普通百姓的民俗生活中。许多人喜欢用 “龙”作为孩子的名字,更有些人将生儿育女的时间选择在龙年,以为龙年出生 的孩子活泼可爱,生命力格外旺盛。此外,民众们还在陶瓷、竹木、建筑、玉石、 剪纸、刺绣等各种工艺美术和实用设计中,创造出数不胜数的精美的龙图像艺术 造型,而龙风呈祥、龙腾虎跃、龙飞凤舞、二龙戏珠、鲤鱼跳龙门等吉祥图案, 都鲜明地表达出人们对吉祥如意、美满健康生活的向往和祝福。每当春节、元宵 节来临,许多地方的人们还会舞起长龙,点亮龙灯;端午节期问则又开展龙舟竞 渡的盛大活动。至于在农历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人们更愿意从事一些约定俗成 的活动,以取得好兆头。比如人们会选择在这天理发,俗称“剃龙头”,预示着 新的一年里能够像龙一样精神饱满,生机无限。 闻一多先生曾将端午节称为“龙的节日”。赛龙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活动。古时 皇家龙舟的制作极为奢华,如南宋画院待诏李嵩所画《中天戏水册》中的大龙舟, 头、尾、鳞、鬣皆雕镂金饰,舟上建层楼台观,槛曲安设御座,两舷各三桨,气 势雄伟,金碧辉煌。龙舟竞渡规模亦宏大壮观,官员、百姓以至深闺少女都要临 水观看。唐代诗人张建封有《竟渡歌》描绘其精彩场面:“鼓声三下红旗开,两 龙跃出浮水来,棹影翰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端午节的真正起因应是辟 邪消灾。“五”(午)是天干中中间的数字,因而被古人认为具有极盛的含义, 盛极而衰,因而它又包含着不祥的因素,因此古人认为五月是“恶月”,汉代的 很多古籍都有“不举五月子”的记载。五月初五更是不祥,旧俗在这一天要将未 满周岁的幼儿带到外婆家躲藏,称“躲午”,这显然具有躲避灾难的含义。端午 节的一系列活动,如洒香汤(以艾叶、菖蒲煮水沭浴)、悬艾老虎素(用彩绸缝 扎成粽子、辣椒、扫帚、布老虎等串以彩线挂于胸前)、饮雄黄酒、挂钟馗像等 等,都以辟邪除祟为主旨。至于龙舟竞渡,当是祭神娱神、祈获保佑的一种形式。 吉祥瑞兽是龙的主要属性,却并非龙性的全部。也许可以这样说,没有一种动物 比龙更难以言说,没有一种动物的文化属性比龙的文化属性更复杂,也没有一种 动物文化能够比龙文化更多样。在我国,对龙的认知、崇拜是多民族共同的事情。 龙,这个主要由想象力堆塑创造起来的复合动物,千百年来已深深地扎根于国家 政治生活和社会日常生活之中,它出现在皇宫朝廷,也出现在民宅陋巷;它现身 于婚嫁场合,也现身于丧葬礼中;它舞动于街头,也张挂于家门;它被人们反复 讲述,也被人们不断表演。龙有容九似于一体的包容大度,亦有兴云布雨、利物 济人的奉献精神,它刚健有为,昂扬奋进,它仪表威武,不容侵犯……
龙承载着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情感纽带和文化标 志。今天,炎黄子孙以龙的传人自居,以龙的精神自励,更盼望中华民族能够像 龙一样迅速地腾飞起来,昂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摘编自《百科知识》 2012.1) 1.下列关于“吉祥瑞兽”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人认为只有当龙作为祥瑞出现,才说明统治者能够顺天应时,天下风调雨 顺,人寿年丰,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B.龙是国家祥瑞,属于最高等级的祥瑞。龙的吉祥意义和国家政治有着密切的 关系,它的形象经常出现在皇宫朝廷 C.龙的吉祥意义也显现在普通百姓的民俗生活中,虽然其表现形式各异,但表 达的大多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 D.在一些约定俗成的活动中,像春节、元宵节的舞起长龙、点亮龙灯,端午节 的龙舟竞渡,都和龙的祥瑞意义有关联。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民众在各种艺美术和实用设计中,创造出数不胜数的精美的龙图像艺术造型, 这说明龙在民众心中具有不同寻常的地位 B.因为龙是吉洋瑞兽,所以在许多节日里都有关于龙的活动,这些节日都起源 于龙的祥瑞意义,节日延续的是龙的祥瑞意义。 C.古时皇家龙舟的制作极为奢华,龙舟竟渡规模亦宏大壮观,人们都临水观看 这种盛况,说明龙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 D.吉祥瑞兽是龙的属性之一,龙还有更为复杂的文化属性,在中国也许没有哪 一种动物文化能够比龙文化更具多样性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龙风呈样、龙腾虎跃、龙飞风舞、二龙戏珠、鲤鱼跳龙门等吉祥图案,形式 虽各异,但其意义都取自龙是吉祥瑞兽 B.龙出现在许多场台,形象各异;它被人们反复讲述,也被人们不断表滇。其 实龙是人们凭空想像出来的,本没有原型 C.龙的文化属性复杂,包容大度、利物济人的奉献精神、刚健有为、昂扬奋进、 仪表威武、不容侵犯等都是它的文化属性。D.几千年来,炎黄子孙以龙的传人 自居,以龙的精神自励,传承和延续了中国许多传统节日中龙的文化 【备选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慢生活”流行 近期以来,英年早逝者较多,哈尔滨市第一医院连续发现11名猝死者,都是患 心脑血管病,年龄趋向低龄化,最年轻的仅37岁,甚为可惜。中年人是社会脊 梁,肩挑事业、家庭两副重担,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促使他们废寝忘食、疲 于奔命,日积月累,变成陈疴,加之忽略,极易突变。 上世纪80年代末期,意大利人首先提出“慢生活”方式,他们希望放慢生活节 奏,“慢餐饮”“慢旅游”“慢运动”等等。这里的慢,并不是速度上的绝对慢, 而是一种意境,一种回归自然、轻松和谐的意境。专家认为,“慢生活”是一种
龙承载着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情感纽带和文化标 志。今天,炎黄子孙以龙的传人自居,以龙的精神自励,更盼望中华民族能够像 龙一样迅速地腾飞起来,昂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摘编自《百科知识》 2012.1) 1.下列关于“吉祥瑞兽”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人认为只有当龙作为祥瑞出现,才说明统治者能够顺天应时,天下风调雨 顺,人寿年丰,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B.龙是国家祥瑞,属于最高等级的祥瑞。龙的吉祥意义和国家政治有着密切的 关系,它的形象经常出现在皇宫朝廷。 C.龙的吉祥意义也显现在普通百姓的民俗生活中,虽然其表现形式各异,但表 达的大多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 D.在一些约定俗成的活动中,像春节、元宵节的舞起长龙、点亮龙灯,端午节 的龙舟竞渡,都和龙的祥瑞意义有关联。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民众在各种艺美术和实用设计中,创造出数不胜数的精美的龙图像艺术造型, 这说明龙在民众心中具有不同寻常的地位。 B.因为龙是吉洋瑞兽,所以在许多节日里都有关于龙的活动,这些节日都起源 于龙的祥瑞意义,节日延续的是龙的祥瑞意义。 C.古时皇家龙舟的制作极为奢华,龙舟竟渡规模亦宏大壮观,人们都临水观看 这种盛况,说明龙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 D.吉祥瑞兽是龙的属性之一,龙还有更为复杂的文化属性,在中国也许没有哪 一种动物文化能够比龙文化更具多样性。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龙风呈样、龙腾虎跃、龙飞风舞、二龙戏珠、鲤鱼跳龙门等吉祥图案,形式 虽各异,但其意义都取自龙是吉祥瑞兽。 B.龙出现在许多场台,形象各异;它被人们反复讲述,也被人们不断表滇。其 实龙是人们凭空想像出来的,本没有原型。 C.龙的文化属性复杂,包容大度、利物济人的奉献精神、刚健有为、昂扬奋进、 仪表威武、不容侵犯等都是它的文化属性。 D.几千年来,炎黄子孙以龙的传人 自居,以龙的精神自励,传承和延续了中国许多传统节日中龙的文化。 【备选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慢生活”流行 近期以来,英年早逝者较多,哈尔滨市第一医院连续发现 11 名猝死者,都是患 心脑血管病,年龄趋向低龄化,最年轻的仅 37 岁,甚为可惜。中年人是社会脊 梁,肩挑事业、家庭两副重担,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促使他们废寝忘食、疲 于奔命,日积月累,变成陈疴,加之忽略,极易突变。 上世纪 80 年代末期,意大利人首先提出“慢生活”方式,他们希望放慢生活节 奏,“慢餐饮”“慢旅游”“慢运动”等等。这里的慢,并不是速度上的绝对慢, 而是一种意境,一种回归自然、轻松和谐的意境。专家认为,“慢生活”是一种
积极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是一种富的充实、穷的快乐的生活状 态,做到“工作再忙心不忙,生活再苦心不累”。 这种生活方式提出以后,立即风靡欧洲发达国家 如今,法国人大多不知道什么是“过劳死”,即使知道了,也嗤之以鼻。对法国 人来说,生活的目的并非为了囤积钱,而是工作和享受生活两不误。他们慢而有 序,慢中有乐。他们可以很勤奋地工作,业余时间可以很消闲地去享乐 调查显示,我国有近半数的人口处于疾病的危险之中。除此之外,还有若干处于 亚健康状态人群。这些处于亚健康状态之中的人群,几乎都是终日奔波劳碌者。 许多人是“前40年拼命挣钱,后40年花钱买命”。 严酷的现实,促使人们反省生命的价值。终日劳碌,却无时间去欣赏人生的美好, 无法享受春阳暖洋洋的舒适,无法体会休闲优游的美好时光,不能不说是人生的 大缺憾。放弃忙忙碌碌的生活,转而过一种相对较慢的生活方式,对身心而言, 生活质量而言,对生命而言,也许比事业成功、加级晋爵更有意义。 “慢生活”是事业成功、身体健康的关键,“慢生活”有时是一种生活态度和 生活方式,是一种安排好生活和工作的能力,也是一种对有限生命资源的保护和 储备。慢生活不是支持懒惰,放慢生活节奏也不是拖延时间,而是让人们在工作 和生活之间找到平衡。工作要做,但闲暇不能放弃。慢生活提醒人们不要透支健 康去拼人生,强调节奏,有劳有逸,一张一弛,做事计划性强一些,清理不必要 的应酬,提高生活效率。 放慢生活节奏,也许会损失金钱,却丰富了生命。太过实际、看重金钱的人,永 只会被生活所累,却看不到生活中精彩动人的细节。 (选自《百科知识》 2009年第11期) 1.下列各项中,对“慢生活”理解正确的一项 是 A.“慢生活”,就是放慢生活节奏,保持生活速度上的绝对慢。 B.“慢生活”是一种意境,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 C.“慢生活”是让人们有时间享受生活,让人们从亚健康状态中彻底摆脱出来。 D.“慢生活”就是要降低生活效率,强调生活节奏,做事有计划性,清理不必 要的应酬 2.下列各项中,对“慢生活”在国人中流行的原因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是() A.“快生活”让不少本是社会脊梁、家庭支柱的中年人积劳成疾,甚至猝死。 B.法国人认为生活的目的并非为了囤积钱,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慢而有序、慢 中有乐。 C.较慢的生活方式,能让人有时间去欣赏人生的美好,提高生活质量。 D.放慢生活节奏,会丰富生命的内容,不会被生活所累,看到生活中精彩动人 的细节 下列各项中,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 是 A.“慢生活”方式是意大利人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首先实践的。 B.调查证明,快节奏的生活,使我国有近半数的人口处于疾病的危险之中。 C.享受舒适的生活,欣赏人生的美好,本身也应该是人生价值的体现
积极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是一种富的充实、穷的快乐的生活状 态,做到“工作再忙心不忙,生活再苦心不累”。 这种生活方式提出以后,立即风靡欧洲发达国家。 如今,法国人大多不知道什么是“过劳死”,即使知道了,也嗤之以鼻。对法国 人来说,生活的目的并非为了囤积钱,而是工作和享受生活两不误。他们慢而有 序,慢中有乐。他们可以很勤奋地工作,业余时间可以很消闲地去享乐。 调查显示,我国有近半数的人口处于疾病的危险之中。除此之外,还有若干处于 亚健康状态人群。这些处于亚健康状态之中的人群,几乎都是终日奔波劳碌者。 许多人是“前 40 年拼命挣钱,后 40 年花钱买命”。 严酷的现实,促使人们反省生命的价值。终日劳碌,却无时间去欣赏人生的美好, 无法享受春阳暖洋洋的舒适,无法体会休闲优游的美好时光,不能不说是人生的 一大缺憾。放弃忙忙碌碌的生活,转而过一种相对较慢的生活方式,对身心而言, 生活质量而言,对生命而言,也许比事业成功、加级晋爵更有意义。 “慢生活”是事业成功、身体健康的关键, “慢生活”有时是一种生活态度和 生活方式,是一种安排好生活和工作的能力,也是一种对有限生命资源的保护和 储备。慢生活不是支持懒惰,放慢生活节奏也不是拖延时间,而是让人们在工作 和生活之间找到平衡。工作要做,但闲暇不能放弃。慢生活提醒人们不要透支健 康去拼人生,强调节奏,有劳有逸,一张一弛,做事计划性强一些,清理不必要 的应酬,提高生活效率。 放慢生活节奏,也许会损失金钱,却丰富了生命。太过实际、看重金钱的人,永 远只会被生活所累,却看不到生活中精彩动人的细节。 --(选自《百科知识》 2009 年第 11 期) 1.下列各项中,对“慢生活”理解正确的一项 是 ( ) A.“慢生活”,就是放慢生活节奏,保持生活速度上的绝对慢。 B.“慢生活”是一种意境,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 C.“慢生活”是让人们有时间享受生活,让人们从亚健康状态中彻底摆脱出来。 D.“慢生活”就是要降低生活效率,强调生活节奏,做事有计划性,清理不必 要的应酬。 2.下列各项中,对“慢生活”在国人中流行的原因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是 ( ) A.“快生活”让不少本是社会脊梁、家庭支柱的中年人积劳成疾,甚至猝死。 B.法国人认为生活的目的并非为了囤积钱,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慢而有序、慢 中有乐。 C.较慢的生活方式,能让人有时间去欣赏人生的美好,提高生活质量。 D.放慢生活节奏,会丰富生命的内容,不会被生活所累,看到生活中精彩动人 的细节。 3.下列各项中,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 是 ( ) A.“慢生活”方式是意大利人在上世纪 80 年代末期首先实践的。 B.调查证明,快节奏的生活,使我国有近半数的人口处于疾病的危险之中。 C.享受舒适的生活,欣赏人生的美好,本身也应该是人生价值的体现
D.“慢生活”是一种能力,放慢生活节奏,就能够使身体健康,取得事业的成 功 【备选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代统治者将西域视为应对突厥和吐蕃威胁的战略侧翼,采取了意义深远的战略 规划,特别是实行了以汉文化为主体、多元文化融合的文化实边策略,改变了南 北朝以来的对立局面。并以前所未有的民族文化向心力和民族认同的凝聚力,有 效保持了西域的社会稳定和发展,从而使丝绸之路畅通东西,大唐文明辐射欧亚, 成就了中国历代中央王朝统治西域的一段经典时期 张骞通西域后,随着大批汉人进入西域,汉文化也随之在西域传播开来,作为中 原传统文化核心内容的儒学也传入西域。唐王朝国力强盛,文化繁荣,深深影响 了统一后的西域。儒学文化日渐成为西域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和道德礼仪的操 守。儒家经典思想被正式纳入西域子弟参加朝廷科举取士的考核内容,许多吐鲁 番文书都体现了儒家思想在西域社会普遍传播的事实和对西域民众的影响程度。 正是因为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汉文化在西域社会的广泛传播,铁勒首领、名将契 必何力虽为一介武夫,亦可随口诵出“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的佳句。 同时,中华传统文化也逐步嵌入到西域各宗教之间。唐代是西域宗教史上一个集 大成的时期,萨满教、佛教、袄教、景教、道教等宗教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形 成了以佛教为主的多宗教并存格局。中华传统文化深深植入到各个教派之中。在 吐鲁番出土的佛教文书中有大量“急急如律令”的道教术语,而回鹘文摩尼教经 典中亦有《释迦四门观》和《阿难达法问》的佛经内容。在西域,孝也成为儒、 释、道等文化内涵中的根本内容。 唐代文化认同政策,有效促进了西域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从南北朝到隋唐,是 个民族文化大融合的时期,以高昌为代表的西域诸国仰慕中原文化,使汉文化 在少数民族中广为传播,在西域社会中形成了较好的社会基础,加之唐代民族政 策的包容和开放,使唐代的文化实边政策被唐代西域社会普遍接受。在这种民族 融合和天下一家的氛围中,民族平等与文化融合成为唐朝重要的治边之策。这种 民族一体与文化融合的思想成为唐代社会的主流观念。“华夷一家”的思想在玄 宗时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充分体现了唐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发展程度。各民族 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成为包括西域在内的各民族的“可汗”,中华一统的 局面由此达到新的高度,影响深远 文化认同与唐朝治理西藏的正确策略,共同形成了多民族文化同存共生的良好局 面。大量中原民众、商人、求法僧人、文人志士等到达西域,与西域民族杂居相 处,在语言、习俗、文化、信仰等领域相互交融,共同发展,提高了各民族对中 原文化的认同,增强了西域各民族对中原王朝的向心力,不仅在战略上使“西北 边患,荡然一清”,而且西域由汉代以来单纯的军事防御地区变为社会相对稳定 的区域,成为大唐文化向中亚的自然延伸的地域。 1.下列关于文化认同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南北朝到隋唐,是一个民族文化大融合的时期,民族一体与文化融合的思 想一直是其主流观念 B.唐代统治者对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视与对西藏的正确治理,有效促进了西域民 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使西域成为大唐文明向中亚的自然延伸的地域
D.“慢生活”是一种能力,放慢生活节奏,就能够使身体健康,取得事业的成 功。 【备选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唐代统治者将西域视为应对突厥和吐蕃威胁的战略侧翼,采取了意义深远的战略 规划,特别是实行了以汉文化为主体、多元文化融合的文化实边策略,改变了南 北朝以来的对立局面。并以前所未有的民族文化向心力和民族认同的凝聚力,有 效保持了西域的社会稳定和发展,从而使丝绸之路畅通东西,大唐文明辐射欧亚, 成就了中国历代中央王朝统治西域的一段经典时期。 张骞通西域后,随着大批汉人进入西域,汉文化也随之在西域传播开来,作为中 原传统文化核心内容的儒学也传入西域。唐王朝国力强盛,文化繁荣,深深影响 了统一后的西域。儒学文化日渐成为西域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和道德礼仪的操 守。儒家经典思想被正式纳入西域子弟参加朝廷科举取士的考核内容,许多吐鲁 番文书都体现了儒家思想在西域社会普遍传播的事实和对西域民众的影响程度。 正是因为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汉文化在西域社会的广泛传播,铁勒首领、名将契 必何力虽为一介武夫,亦可随口诵出“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的佳句。 同时,中华传统文化也逐步嵌入到西域各宗教之间。唐代是西域宗教史上一个集 大成的时期,萨满教、佛教、袄教、景教、道教等宗教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形 成了以佛教为主的多宗教并存格局。中华传统文化深深植入到各个教派之中。在 吐鲁番出土的佛教文书中有大量“急急如律令”的道教术语,而回鹘文摩尼教经 典中亦有《释迦四门观》和《阿难达法问》的佛经内容。在西域,孝也成为儒、 释、道等文化内涵中的根本内容。 唐代文化认同政策,有效促进了西域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从南北朝到隋唐,是 一个民族文化大融合的时期,以高昌为代表的西域诸国仰慕中原文化,使汉文化 在少数民族中广为传播,在西域社会中形成了较好的社会基础,加之唐代民族政 策的包容和开放,使唐代的文化实边政策被唐代西域社会普遍接受。在这种民族 融合和天下一家的氛围中,民族平等与文化融合成为唐朝重要的治边之策。这种 民族一体与文化融合的思想成为唐代社会的主流观念。“华夷一家”的思想在玄 宗时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充分体现了唐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发展程度。各民族 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成为包括西域在内的各民族的“可汗”,中华一统的 局面由此达到新的高度,影响深远。 文化认同与唐朝治理西藏的正确策略,共同形成了多民族文化同存共生的良好局 面。大量中原民众、商人、求法僧人、文人志士等到达西域,与西域民族杂居相 处,在语言、习俗、文化、信仰等领域相互交融,共同发展,提高了各民族对中 原文化的认同,增强了西域各民族对中原王朝的向心力,不仅在战略上使“西北 边患,荡然一清”,而且西域由汉代以来单纯的军事防御地区变为社会相对稳定 的区域,成为大唐文化向中亚的自然延伸的地域。 1.下列关于文化认同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南北朝到隋唐,是一个民族文化大融合的时期,民族一体与文化融合的思 想一直是其主流观念。 B.唐代统治者对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视与对西藏的正确治理,有效促进了西域民 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使西域成为大唐文明向中亚的自然延伸的地域
C.张骞通西域后,儒家文化迅即深深植根于西域民众的思想观念和日常生活之 中 D.随着汉文化在西域传播开来,大批中原民众、商人、求法僧人、文人志士等 随之进入西域,把作为中原传统文化核心内容的儒学也传入西域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儒家经典思想被正式纳入西域子弟参加朝廷科举取士的考核内容,说明中华 传统文化在西域社会普遍传播的事实和对西域民众的影响程度。 B.唐王朝国力强盛,文化繁荣,对西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至统一后的西域 各民族普遍接受了儒学经典的基本思想和价值观。 C.“华夷一家”的思想在唐太宗时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各民族尊奉太宗为 “天可汗”,成为包括西域在内的各民族的“可汗” D.在吐鲁番出土的佛教文书中有大量“急急如律令”的道教术语等表明不同宗 教用语在西域同存共处,相互夹杂的现象,体现了多元宗教与中原文化的融合。 3.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宗教作为一种思想意识和文化,在促进民族交流和融合中,具有不可忽视的 作用 B.唐代,西域各民族对中原王朝有着极大的向心力,这充分反映了唐王朝治理 西域的文化认同政策的有效性 C.铁勒首领、名将契必何力可随口诵出“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的佳句 因而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汉文化在西域社会得以广泛传播 D.借鉴唐代治理西域的经验,建立在对中华民族认同基础上的“多元一体”格 局,有助于多民族文化的同存共生,从而促进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的社会稳定和 发展。 【备选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尚书》是中国最古的皇室文集,是中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 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汉人传说先秦时《书》有100篇,其中《虞夏书》20篇,《商书》、《周书》 各40篇,每篇有序,题孔子所编。《史记·孔子世家》也说到孔子修《书》 但近代学者多以为《尚书》编定于战国时期。秦始皇焚书之后,《书》多残缺。 今存《书序》,为《史记》所引,约出于战国儒生之手。汉初,《尚书》存29 篇,为秦博士伏生所传,用汉时隶书抄写,被称为《今文尚书》。又,西汉前期, 相传鲁恭王拆孔子故宅一段墙壁,发现另一部《尚书》,是用先秦六国时字体书 写的,所以称《古文尚书》,它比《今文尚书》多16篇,孔安国读后献于皇家。 因未列于学官,《古文尚书》未能流布。 《尚书》所录,为虞、夏、商、周各代典、谟、训、诰、誓、命等文献。其中虞、 夏及商代部分文献是据传闻而写成,不尽可靠。“典”是重要史实或专题史实的 记载;“谟”是记君臣谋略的;“训”是臣开导君主的话;“诰”是勉励的文告 “誓”是君主训诫士众的誓词;“命”是君主的命令。还有以人名标题的,如《盘 庚》、《微子》;有以事为标题的,如《高宗肜日》、《西伯戡黎》;有以内容 为标题的,如《洪范》、《无逸》。这些都属于记言散文。也有叙事较多的,如 《顾命》、《尧典》,其中的《禹贡》,托言夏禹治水的记录,实为古地理志, 与全书体例不一,当为后人的著述。自汉以来,《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
C.张骞通西域后,儒家文化迅即深深植根于西域民众的思想观念和日常生活之 中。 D.随着汉文化在西域传播开来,大批中原民众、商人、求法僧人、文人志士等 随之进入西域,把作为中原传统文化核心内容的儒学也传入西域。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儒家经典思想被正式纳入西域子弟参加朝廷科举取士的考核内容,说明中华 传统文化在西域社会普遍传播的事实和对西域民众的影响程度。 B.唐王朝国力强盛,文化繁荣,对西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至统一后的西域 各民族普遍接受了儒学经典的基本思想和价值观。 C.“华夷一家”的思想在唐太宗时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各民族尊奉太宗为 “天可汗”,成为包括西域在内的各民族的“可汗”。 D.在吐鲁番出土的佛教文书中有大量“急急如律令”的道教术语等表明不同宗 教用语在西域同存共处,相互夹杂的现象,体现了多元宗教与中原文化的融合。 3.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宗教作为一种思想意识和文化,在促进民族交流和融合中,具有不可忽视的 作用。 B.唐代,西域各民族对中原王朝有着极大的向心力,这充分反映了唐王朝治理 西域的文化认同政策的有效性。 C.铁勒首领、名将契必何力可随口诵出“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的佳句, 因而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汉文化在西域社会得以广泛传播。 D.借鉴唐代治理西域的经验,建立在对中华民族认同基础上的“多元一体”格 局,有助于多民族文化的同存共生,从而促进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的社会稳定和 发展。 【备选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尚书》是中国最古的皇室文集,是中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 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汉人传说先秦时《书》有 100 篇,其中《虞夏书》20 篇,《商书》、《周书》 各 40 篇,每篇有序,题孔子所编。《史记·孔子世家》也说到孔子修《书》。 但近代学者多以为《尚书》编定于战国时期。秦始皇焚书之后,《书》多残缺。 今存《书序》,为《史记》所引,约出于战国儒生之手。汉初,《尚书》存 29 篇,为秦博士伏生所传,用汉时隶书抄写,被称为《今文尚书》。又,西汉前期, 相传鲁恭王拆孔子故宅一段墙壁,发现另一部《尚书》,是用先秦六国时字体书 写的,所以称《古文尚书》,它比《今文尚书》多 16 篇,孔安国读后献于皇家。 因未列于学官,《古文尚书》未能流布。 《尚书》所录,为虞、夏、商、周各代典、谟、训、诰、誓、命等文献。其中虞、 夏及商代部分文献是据传闻而写成,不尽可靠。“典”是重要史实或专题史实的 记载;“谟”是记君臣谋略的;“训”是臣开导君主的话;“诰”是勉励的文告; “誓”是君主训诫士众的誓词;“命”是君主的命令。还有以人名标题的,如《盘 庚》、《微子》;有以事为标题的,如《高宗肜日》、《西伯戡黎》;有以内容 为标题的,如《洪范》、《无逸》。这些都属于记言散文。也有叙事较多的,如 《顾命》、《尧典》,其中的《禹贡》,托言夏禹治水的记录,实为古地理志, 与全书体例不一,当为后人的著述。自汉以来,《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
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修的“大经大 法”,在历史上很有影响 就文学而言,《尚书》是中国古代散文已经形成的标志。《尚书》中的文章,结 构渐趋完整,有一定的层次,已注意在命意谋篇上用功夫。后来春秋战国时期散 文的勃兴,是对它的继承和发展。秦汉以后,各个朝代的制诰、诏令、章奏之文, 都明显地受它的影响。刘勰《文心雕龙》在论述“诏策”、“檄移”、“章表” “奏启”、“议对”、“书记”等文体时,也都溯源到《尚书》。《尚书》中部 分篇章有一定的文采,带有某些情态。如《盘庚》3篇,是盘庚动员臣民迁殷的 训词,语气坚定、果断,显示了盘庚的目光远大。《无逸》篇中周公劝告成王: “呜乎!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秦誓》 篇中写秦穆公打了败仗后,检讨自己没有接受蹇叔的意见时说:“古人有言曰 民讫自若,是多盘。责人斯无难,惟受责俾如流,是惟艰哉!’我心之忧,日 月逾迈,若弗云来!”话语中流露出诚恳真切的态度。此外,《尧典》、《皋陶 谟》等篇中,还带有神话色彩,或篇末缀以诗歌。因此,《尚书》在语言方面虽 被后人认为“佶屈聱牙”(韩愈《进学解》),古奧难读,而实际上历代散文家 都从中取得一定借鉴。 1、下列关于原文第1、2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尚书》是中国最古的皇室文集,是中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 事迹著作的汇编,是我们研究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历史的可参考的重要文献资 料。 B.传说先秦时《尚书》有100篇,其中《虞夏书》20篇,《商书》《周书》各40 篇,每篇有序,题孔子所编。 C.秦始皇焚书坑儒导致尚书残缺不全,《今文尚书》29篇,约出于战国儒生之 手,曾为《史记》所引。 D.《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曾经修《书》的史实,遭到了近代学者的质疑, 近代学者多以为《尚书》编定于战国时期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相传比《今文尚书》多16篇的《古文尚书》,是在拆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 现的,虽被献于皇家,却因未列于学官而未能流布。 B.《尚书》的内容既有重要史实或专题史实的记载,也有记录君臣言论的记言散 文,还有记述较多的古地理志篇目 C.《尚书》或记史,或记言,或写人,或叙事,内容繁杂;还有托言夏禹治水的 记录(实为古地理志),与全书体例不一。 D.《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 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修的“大经大法”,在历史上很有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尚书》中的文章,结构渐趋完整,有一定的层次,注意立意谋篇;部分篇章 还有一定的文采或带有神话色彩,所以说是中国古代散文形成的标志 B.《无逸》篇中周公劝告成王的话,体现了西周政治家周公对百姓疾苦的关注, 也表现了《尚书》的民本思想。 C.《尚书》在文学和文体学方面对后世有相当的影响,就连《文心雕龙》对许多 文体的论述也都溯源到《尚书》
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修的“大经大 法”,在历史上很有影响。 就文学而言,《尚书》是中国古代散文已经形成的标志。《尚书》中的文章,结 构渐趋完整,有一定的层次,已注意在命意谋篇上用功夫。后来春秋战国时期散 文的勃兴,是对它的继承和发展。秦汉以后,各个朝代的制诰、诏令、章奏之文, 都明显地受它的影响。刘勰《文心雕龙》在论述“诏策”、“檄移”、“章表”、 “奏启”、“议对”、“书记”等文体时,也都溯源到《尚书》。《尚书》中部 分篇章有一定的文采,带有某些情态。如《盘庚》3 篇,是盘庚动员臣民迁殷的 训词,语气坚定、果断,显示了盘庚的目光远大。《无逸》篇中周公劝告成王: “呜乎!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秦誓》 篇中写秦穆公打了败仗后,检讨自己没有接受蹇叔的意见时说:“古人有言曰: ‘民讫自若,是多盘。责人斯无难,惟受责俾如流,是惟艰哉!’我心之忧,日 月逾迈,若弗云来!”话语中流露出诚恳真切的态度。此外,《尧典》、《皋陶 谟》等篇中,还带有神话色彩,或篇末缀以诗歌。因此,《尚书》在语言方面虽 被后人认为“佶屈聱牙”(韩愈《进学解》),古奥难读,而实际上历代散文家 都从中取得一定借鉴。 1、下列关于原文第 1、2 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尚书》是中国最古的皇室文集,是中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 事迹著作的汇编,是我们研究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历史的可参考的重要文献资 料。 B.传说先秦时《尚书》有 100 篇,其中《虞夏书》20 篇,《商书》《周书》各 40 篇,每篇有序,题孔子所编。 C.秦始皇焚书坑儒导致尚书残缺不全,《今文尚书》29 篇,约出于战国儒生之 手,曾为《史记》所引。 D.《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曾经修《书》的史实,遭到了近代学者的质疑, 近代学者多以为《尚书》编定于战国时期。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3 分) A.相传比《今文尚书》多 16 篇的《古文尚书》,是在拆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 现的,虽被献于皇家,却因未列于学官而未能流布。 B.《尚书》的内容既有重要史实或专题史实的记载,也有记录君臣言论的记言散 文,还有记述较多的古地理志篇目。 C.《尚书》或记史,或记言,或写人,或叙事,内容繁杂;还有托言夏禹治水的 记录(实为古地理志),与全书体例不一。 D.《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 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修的“大经大法”,在历史上很有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尚书》中的文章,结构渐趋完整,有一定的层次,注意立意谋篇;部分篇章 还有一定的文采或带有神话色彩,所以说是中国古代散文形成的标志。 B.《无逸》篇中周公劝告成王的话,体现了西周政治家周公对百姓疾苦的关注, 也表现了《尚书》的民本思想。 C.《尚书》在文学和文体学方面对后世有相当的影响,就连《文心雕龙》对许多 文体的论述也都溯源到《尚书》
D.《尚书》是一部中国最古的皇室文集,既具有一些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纪实特点, 又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后代史传文学有一定的影响。 【备选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琴是汉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四千余年,在孔子时期就已 盛行,是汉文化中的瑰宝。她以其历史久远,文献浩瀚、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 世人所珍视。 根据文献记载,先秦时期,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一度盛 兴于民间,深得人们喜爱,用以抒情咏怀。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当时的民间 诗歌集《诗经》中的许多作品那里得到印证,如《诗经·小雅·鹿鸣》:“呦呦 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鼓琴”,这说明古琴至少在春秋时期,便是一 件在民间非常普遍、非常受古人喜爱的乐器。 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三千首 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 关于古琴的起源,有“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 等说。作为追记的传说,可不必尽信,但既然传为先古圣贤所作,古琴理所当然 地成为发扬先贤道德精神的工具。因此,其制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 特殊的意义。例如,古琴的形状以前宽后狭为标准,其实是象征尊卑的意涵。《风 俗通》中记载了:“琴长四尺五寸,法四时五行也;七弦者,法七星也,大弦为 君,小弦为臣,文王、武王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说明了古琴最初的尺寸象 征四时五行,到后来文王、武王加的二弦,则是有君臣之恩的意义在里面。至于 古琴上的十二徽分别象征十二月,而居中最大的徽代表君王,象征闰月。另外 古琴有“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种音色,则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 所谓“焚香操琴”,对琴乐艺术的欣赏,讲究的是一种“净”与“静”的体现。 古琴音乐之所以能够给予人们一种曲调高古的意境,这是因为古人对于弹琴的时 机、心情、仪容以及气氛,甚至在对象的选择上,都是非常讲究的。有所谓“六 忌、七不弹”之说。“六忌”是指大寒、大暑、大风、大雨、迅雷以及大雪六种 天气气候,“七不弹”则是指:闻丧者、奏乐时、事冗时、不净身、衣冠不整、 不焚香以及不遇知音等七种情况,都不是弹琴的好时机 古时,琴、棋、书、画并称,用以概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历来被视为文人雅 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 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古琴被视为圣人 治理国事的圭臬,君子修身养性的凭借,所以只要是违反了圣人与君子的风范, 一律不准弹琴。班固在《白虎通》中记载:“琴者,禁也。所以禁止于邪,以正 人心也。”可见古琴又有禁止淫邪以匡正人心的蕴含。因此,比起其他中国乐器, 古琴更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展现出君子修身养性的精神境界。 (选自2011年7月15日中国国学网, 有删改) 1.下列有关“古琴”的描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先秦时期,古琴除了作为雅乐出现在许多重大神圣的场合外,还被人们用来 抒情咏怀,在民间流行,深受人们欢迎
D.《尚书》是一部中国最古的皇室文集,既具有一些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纪实特点, 又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后代史传文学有一定的影响。 【备选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3 题。 古琴是汉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四千余年,在孔子时期就已 盛行,是汉文化中的瑰宝。她以其历史久远,文献浩瀚、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 世人所珍视。 根据文献记载,先秦时期,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一度盛 兴于民间,深得人们喜爱,用以抒情咏怀。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当时的民间 诗歌集《诗经》中的许多作品那里得到印证,如《诗经·小雅·鹿鸣》:“呦呦 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鼓琴”,这说明古琴至少在春秋时期,便是一 件在民间非常普遍、非常受古人喜爱的乐器。 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三千首, 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 关于古琴的起源,有“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 等说。作为追记的传说,可不必尽信,但既然传为先古圣贤所作,古琴理所当然 地成为发扬先贤道德精神的工具。因此,其制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 特殊的意义。例如,古琴的形状以前宽后狭为标准,其实是象征尊卑的意涵。《风 俗通》中记载了:“琴长四尺五寸,法四时五行也;七弦者,法七星也,大弦为 君,小弦为臣,文王、武王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说明了古琴最初的尺寸象 征四时五行,到后来文王、武王加的二弦,则是有君臣之恩的意义在里面。至于 古琴上的十二徽分别象征十二月,而居中最大的徽代表君王,象征闰月。另外, 古琴有“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种音色,则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 所谓“焚香操琴”,对琴乐艺术的欣赏,讲究的是一种“净”与“静”的体现。 古琴音乐之所以能够给予人们一种曲调高古的意境,这是因为古人对于弹琴的时 机、心情、仪容以及气氛,甚至在对象的选择上,都是非常讲究的。有所谓“六 忌、七不弹”之说。“六忌”是指大寒、大暑、大风、大雨、迅雷以及大雪六种 天气气候,“七不弹”则是指:闻丧者、奏乐时、事冗时、不净身、衣冠不整、 不焚香以及不遇知音等七种情况,都不是弹琴的好时机。 古时,琴、棋、书、画并称,用以概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历来被视为文人雅 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 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古琴被视为圣人 治理国事的圭臬,君子修身养性的凭借,所以只要是违反了圣人与君子的风范, 一律不准弹琴。班固在《白虎通》中记载:“琴者,禁也。所以禁止于邪,以正 人心也。”可见古琴又有禁止淫邪以匡正人心的蕴含。因此,比起其他中国乐器, 古琴更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展现出君子修身养性的精神境界。 (选自 2011 年 7 月 15 日中国国学网, 有删改) 1.下列有关“古琴”的描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先秦时期,古琴除了作为雅乐出现在许多重大神圣的场合外,还被人们用来 抒情咏怀,在民间流行,深受人们欢迎
B.古时,琴、棋、书、画并称,用以概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而作为中华民 族最早的弹弦乐器,古琴早在孔子时期就已经非常流行 C.古琴在中国虽然有悠久的历史,但是关于谁最早制造了古琴这个问题,一直 没有令人信服的答案,许多说法也仅是传说而已。 D.作为发扬先贤道德精神工具,古琴又被人们赋予许多特殊的含义,如其十二 徽分别象征十二月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中国,古琴是遗存最为丰富的一种乐器。不仅有许多古琴精品传世,还有 大量的琴谱、琴曲被保留了下来。 B.古人对弹琴的各种条件及弹琴对象的选择十分讲究,这也是古琴音乐能让人 感受到曲调高古的意境的原因 C.古琴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 因此,比其他中国器物更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D.古琴被认为有禁止淫邪以匡正人心的蕴含,是圣人治理国事的准则,它的地 位是棋术、书法、绘画所不能比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中有许多诗歌内容涉及古琴,可见,在春秋时期或者更早,古琴就 已经是一件受到人们欢迎的乐器 B.古琴在制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特殊的意义和文化内涵。如“文王、武 王加二弦”之举赋予了古琴君臣之恩的含义,“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种 音色则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等,这些在《风俗通》中都有记载。 C.关于古琴演奏,古人有“六忌、七不弹”的说法,古人认为如果遇上大风大 雨等恶劣天气,或者哪怕只是事务繁杂、衣冠不整都不是弹奏古琴的好时机。 D.古琴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 它与棋术、书法、绘画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宓①,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祖父光,朱提太守。父早亡,母何更行,见养 祖母。治《春秋左传》,博览五经,多所通涉。机警辨捷,辞义响起。事祖母以 孝闻,其侍疾则泣涕侧息,日夜不解带,膳饮汤药,必过目尝口。本郡礼命,不 应。州辟从事,尚书郎,大将军主簿,太子洗马。奉使聘吴。吴主问蜀马多少 对曰:“官用有馀,民间自足。”吴主与群臣泛论道义,谓“宁为人弟”。宓曰 “愿为人兄。”吴主曰:“何以为兄?”宓曰“为兄供养之日长。”吴主及群臣 称之 大同②后,征西将军邓艾闻其名,请为主簿,及书招,欲与相见,皆不往。以祖 母年老,心在色养,拒州郡之命,独讲学,立旌授生。武帝立太子,征为洗马。 诏书累下,郡县相逼。于是宓上疏曰:“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 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此处省去内容为《陈情表》)武帝览之, 曰:“宓不空有名也!”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下郡县供其祖母奉膳。 及祖母卒,服终,徙尚书郎,为河内温令。敷德陈教,政化严明。太傅钜平侯羊 公薨,无子,帝令宗子为世子嗣之,不时赴丧。宓遣户曹赍移推毂遣之。中山诸 王每过温县,必责求供给,吏民患之。宓至,中山王过县,征刍茭薪蒸。宓笺引
B.古时,琴、棋、书、画并称,用以概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而作为中华民 族最早的弹弦乐器,古琴早在孔子时期就已经非常流行。 C.古琴在中国虽然有悠久的历史,但是关于谁最早制造了古琴这个问题,一直 没有令人信服的答案,许多说法也仅是传说而已。 D.作为发扬先贤道德精神工具,古琴又被人们赋予许多特殊的含义,如其十二 徽分别象征十二月。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中国,古琴是遗存最为丰富的一种乐器。不仅有许多古琴精品传世,还有 大量的琴谱、琴曲被保留了下来。 B.古人对弹琴的各种条件及弹琴对象的选择十分讲究,这也是古琴音乐能让人 感受到曲调高古的意境的原因。 C.古琴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 因此,比其他中国器物更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D.古琴被认为有禁止淫邪以匡正人心的蕴含,是圣人治理国事的准则,它的地 位是棋术、书法、绘画所不能比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中有许多诗歌内容涉及古琴,可见,在春秋时期或者更早,古琴就 已经是一件受到人们欢迎的乐器。 B.古琴在制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特殊的意义和文化内涵。如“文王、武 王加二弦”之举赋予了古琴君臣之恩的含义,“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种 音色则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等,这些在《风俗通》中都有记载。 C.关于古琴演奏,古人有“六忌、七不弹”的说法,古人认为如果遇上大风大 雨等恶劣天气,或者哪怕只是事务繁杂、衣冠不整都不是弹奏古琴的好时机。 D.古琴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 它与棋术、书法、绘画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李宓①,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祖父光,朱提太守。父早亡,母何更行,见养 祖母。治《春秋左传》,博览五经,多所通涉。机警辨捷,辞义响起。事祖母以 孝闻,其侍疾则泣涕侧息,日夜不解带,膳饮汤药,必过目尝口。本郡礼命,不 应。州辟从事,尚书郎,大将军主簿,太子洗马。奉使聘吴。吴主问蜀马多少, 对曰:“官用有馀,民间自足。”吴主与群臣泛论道义,谓“宁为人弟”。宓曰: “愿为人兄。”吴主曰:“何以为兄?”宓曰“为兄供养之日长。”吴主及群臣 称之。 大同②后,征西将军邓艾闻其名,请为主簿,及书招,欲与相见,皆不往。以祖 母年老,心在色养,拒州郡之命,独讲学,立旌授生。武帝立太子,征为洗马。 诏书累下,郡县相逼。于是宓上疏曰:“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 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此处省去内容为《陈情表》)武帝览之, 曰:“宓不空有名也!”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下郡县供其祖母奉膳。 及祖母卒,服终,徙尚书郎,为河内温令。敷德陈教,政化严明。太傅钜平侯羊 公薨,无子,帝令宗子为世子嗣之,不时赴丧。宓遣户曹赍移推毂遣之。中山诸 王每过温县,必责求供给,吏民患之。宓至,中山王过县,征刍茭薪蒸。宓笺引
“髙祖过沛,宾礼老幼,桑梓之供,一无烦费。伏惟明王孝思惟则,动识先戒, 本国望风,式歌且舞,诛求烦碎,所未闻命。”后诸王过,不敢烦温县。盗贼发 河内余县,不敢近温,追贼者不敢经界。陇西王司马子舒深敬友之,而贵势之家 惮其公直。宓去官,为州大中正。性方亮,不曲意势位者,失荀、张③指,左迁 汉中太守。诸王多以为冤。一年,去官。年六十四卒。 (节选自《华阳国 志·后贤志》) 【注】①李宓:《蜀志·杨戏传》(裴松之注)、《昭明文选》《晋书·孝友传》 均作“李密”。②大同:指魏灭蜀。③荀:荀勖,字公曾,颖阴人,入晋后领秘 书监,进光禄大夫,官终尚书令。张:张华,字茂先,范阳方城人,西晋大臣, 文学家。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治《春秋左传》,博览五经 治:研习,研究 B.州辟从事,尚书郎 辟:开辟 C.吴主及群臣称之 称:赞许 D.不曲意势位者,失荀、张指 指:通“旨”,旨意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具体表现李宓孝顺祖母的一组是 )(3 分) ①事祖母以孝闻 ②其侍疾则泣 涕侧息,日夜不解带 ③膳饮汤药,必过目尝口 ④为兄供养之日长 ⑤以祖母年老,心在色养,拒州郡之命⑥下郡县供其祖母奉膳 A.①②④ B 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李宓出使吴国时,吴国国君与群臣议论道义,大家都说愿意做人弟弟,可他却 说愿意做人兄长,因为做兄长比做弟弟得到父母的供养时间要长。 B.李宓是西晋文学家,其父早亡,母亲改嫁,全赖祖母刘氏养育成人,他对祖母 也十分孝顺,为了尽孝,他曾多次拒绝出仕。 C.征西将军邓艾聘请李宓为主簿,想与他相见,可他没有前往;晋武帝十分赞赏 李宓的诚挚,曾下令郡县拨给他赡养祖母的衣食用度 D.李宓性格直爽诚信,不会委屈己意而奉承别人,因行事不合荀勖、张华的旨意, 曾被贬为汉中太守。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以祖母年老,心在色养,拒州郡之命,独讲学,立旌授生 (2)盗贼发河内余县,不敢近温,追贼者不敢经界。 【备选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何敞字文高,扶风平陵人也。其先家于汝阴。敞性公正。自以趣舍不合时务,每 请召,常称疾不应。元和中,辟太尉宋由府,由待以殊礼。司徒袁安亦深敬重之
“高祖过沛,宾礼老幼,桑梓之供,一无烦费。伏惟明王孝思惟则,动识先戒, 本国望风,式歌且舞,诛求烦碎,所未闻命。”后诸王过,不敢烦温县。盗贼发 河内余县,不敢近温,追贼者不敢经界。陇西王司马子舒深敬友之,而贵势之家 惮其公直。宓去官,为州大中正。性方亮,不曲意势位者,失荀、张③指,左迁 汉中太守。诸王多以为冤。一年,去官。年六十四卒。 (节选自《华阳国 志·后贤志》) 【注】①李宓:《蜀志·杨戏传》(裴松之注)、《昭明文选》《晋书·孝友传》 均作“李密”。②大同:指魏灭蜀。③荀:荀勖,字公曾,颖阴人,入晋后领秘 书监,进光禄大夫,官终尚书令。张:张华,字茂先,范阳方城人,西晋大臣, 文学家。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 治《春秋左传》,博览五经 治:研习,研究 B. 州辟从事,尚书郎 辟:开辟 C. 吴主及群臣称之 称:赞许 D. 不曲意势位者,失荀、张指 指:通“旨”,旨意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具体表现李宓孝顺祖母的一组是: ( )(3 分) ①事祖母以孝闻 ②其侍疾则泣 涕侧息,日夜不解带 ③膳饮汤药,必过目尝口 ④为兄供养之日长 ⑤以祖母年老,心在色养,拒州郡之命 ⑥下郡县供其祖母奉膳 A.①②④ B. 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李宓出使吴国时,吴国国君与群臣议论道义,大家都说愿意做人弟弟,可他却 说愿意做人兄长,因为做兄长比做弟弟得到父母的供养时间要长。 B.李宓是西晋文学家,其父早亡,母亲改嫁,全赖祖母刘氏养育成人,他对祖母 也十分孝顺,为了尽孝,他曾多次拒绝出仕。 C.征西将军邓艾聘请李宓为主簿,想与他相见,可他没有前往;晋武帝十分赞赏 李宓的诚挚,曾下令郡县拨给他赡养祖母的衣食用度。 D.李宓性格直爽诚信,不会委屈己意而奉承别人,因行事不合荀勖、张华的旨意, 曾被贬为汉中太守。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以祖母年老,心在色养,拒州郡之命,独讲学,立旌授生。 (2)盗贼发河内余县,不敢近温,追贼者不敢经界。 【备选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何敞字文高,扶风平陵人也。其先家于汝阴。敞性公正。自以趣舍不合时务,每 请召,常称疾不应。元和中,辟太尉宋由府,由待以殊礼。司徒袁安亦深敬重之
是时京师及四方累有奇异鸟兽草木,言事者以为祥瑞。敞通经传,意甚恶之。乃 言于二公日:“夫瑞应依德而至,灾异缘政而生。今异鸟翔于殿屋,怪草生于庭 际,不可不察。”由、安惧然不敢答。居无何而肃宗崩。 时窦氏专政,外戚奢侈,赏赐过制。敞奏记由日:“赏赉过度,至于空竭帑藏, 损耗国资。寻公家之用,皆百姓之力。明君赐赉,宜有品制,忠臣受赏,亦应有 度。今明公位尊任重,宜先正己以率群下,还所得赐,因陈得失,奏王侯就国 节省浮费,赈恤穷孤,则恩泽下畅,黎庶悦豫,上天聪明,必有立应。”由不能 用 窦宪为车骑将军,宪弟笃、景并起邸第,兴造劳役,百姓愁苦。敞上疏谏日:“臣 虽斗筲之人,诚窃怀怪,以为笃、景亲近贵臣,当为百僚表仪。今百姓愁苦,县 官无用,而遽起大第,崇饰玩好,非所以垂令德也,宜且罢工匠,恤人之困。” 书奏不省。 后拜为尚书,复上封事日:“昔郑武姜之幸叔段,爱而不教,终至凶戾。由是观 之,爱子若此,犹饥而食之以毒,适所以害之也。宪秉三军之重,笃、景总宫卫 之权,而虐用百姓,奢侈僭逼,诛戮无罪。今者论议凶凶,成谓叔段复生于汉 虽知言必夷灭,而冒死自尽者,诚不忍目见其祸而怀默苟全 敞数切谏,言诸窦罪过,宪等深怨之。时济南王康尊贵骄甚,宪乃白出敞为济南 太傅。岁余迁汝南太守。敞疾文俗吏以苛刻求当时名誉,故在职以宽和为政。及 举冤狱,以《春秋》义断之。是以郡中无怨声,百姓化其恩礼。其出居者,皆归 养其父母,推财相让者二百许人。又修理阳旧渠,百姓赖其利,垦田增三万余顷。 吏人共刻石,颂敞功德。 (节选自《后 汉书·卷四十三》)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先家于汝阴 家:安家 B.寻公家之用 寻:不久 C.非所以垂令德 令:美好。 D.宪乃白出敞为济南太傅 白:禀告。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何敞深得吏民敬重的一组是(3分) ①辟太尉宋由府,由待以殊礼 ②司徒袁安亦深敬重之 ③由、安惧然不敢答 ④宪乃白出敞为济南太傅 ⑤百姓化其恩礼 ⑥吏人共刻石,颂敞功德 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③⑤⑥ D.①②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何敞被征召到太尉府后,京城及周围出现奇异的草木鸟兽,有人认为是祥瑞 之兆,但何敞持不同意见。 B.窦氏专权,赏赐超过规定,何敞劝谏并恳请宋由送回得到的赏赐,给属下作 表率,但是没有被采纳。 C.窦宪弟笃、景一起兴造邸第,劳民伤财。何敞上书劝谏,言辞恳切,认为窦 宪应该给百官做好表率。 D.何敞多次讽谏,指出窦氏诸人罪过,遭到窦宪嫉恨,后被窦宪排挤出京,做 了济南王的太傅 7.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是时京师及四方累有奇异鸟兽草木,言事者以为祥瑞。敞通经传,意甚恶之。乃 言于二公日:“夫瑞应依德而至,灾异缘政而生。今异鸟翔于殿屋,怪草生于庭 际,不可不察。”由、安惧然不敢答。居无何而肃宗崩。 时窦氏专政,外戚奢侈,赏赐过制。敞奏记由日:“赏赉过度,至于空竭帑藏, 损耗国资。寻公家之用,皆百姓之力。明君赐赉,宜有品制,忠臣受赏,亦应有 度。今明公位尊任重,宜先正己以率群下,还所得赐,因陈得失,奏王侯就国, 节省浮费,赈恤穷孤,则恩泽下畅,黎庶悦豫,上天聪明,必有立应。”由不能 用。 窦宪为车骑将军,宪弟笃、景并起邸第,兴造劳役,百姓愁苦。敞上疏谏日:“臣 虽斗筲之人,诚窃怀怪,以为笃、景亲近贵臣,当为百僚表仪。今百姓愁苦,县 官无用,而遽起大第,崇饰玩好,非所以垂令德也,宜且罢工匠,恤人之困。” 书奏不省。 后拜为尚书,复上封事日:“昔郑武姜之幸叔段,爱而不教,终至凶戾。由是观 之,爱子若此,犹饥而食之以毒,适所以害之也。宪秉三军之重,笃、景总宫卫 之权,而虐用百姓,奢侈僭逼,诛戮无罪。今者论议凶凶,成谓叔段复生于汉。 虽知言必夷灭,而冒死自尽者,诚不忍目见其祸而怀默苟全。” 敞数切谏,言诸窦罪过,宪等深怨之。时济南王康尊贵骄甚,宪乃白出敞为济南 太傅。岁余迁汝南太守。敞疾文俗吏以苛刻求当时名誉,故在职以宽和为政。及 举冤狱,以《春秋》义断之。是以郡中无怨声,百姓化其恩礼。其出居者,皆归 养其父母,推财相让者二百许人。又修理阳旧渠,百姓赖其利,垦田增三万余顷。 吏人共刻石,颂敞功德。 (节选自《后 汉书·卷四十三》)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其先家于汝阴 家:安家 B.寻公家之用 寻:不久。 C.非所以垂令德 令:美好。 D.宪乃白出敞为济南太傅 白:禀告。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何敞深得吏民敬重的一组是(3 分) ①辟太尉宋由府,由待以殊礼 ②司徒袁安亦深敬重之 ③由、安惧然不敢答 ④宪乃白出敞为济南太傅 ⑤百姓化其恩礼 ⑥吏人共刻石,颂敞功德 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③⑤⑥ D.①②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何敞被征召到太尉府后,京城及周围出现奇异的草木鸟兽,有人认为是祥瑞 之兆,但何敞持不同意见。 B.窦氏专权,赏赐超过规定,何敞劝谏并恳请宋由送回得到的赏赐,给属下作 表率,但是没有被采纳。 C.窦宪弟笃、景一起兴造邸第,劳民伤财。何敞上书劝谏,言辞恳切,认为窦 宪应该给百官做好表率。 D.何敞多次讽谏,指出窦氏诸人罪过,遭到窦宪嫉恨,后被窦宪排挤出京,做 了济南王的太傅。 7.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