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秋季课外阅读专题四(说明性文章) 感知地球的“千里眼” ①近日,第三十五届国际环境遥感大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全球56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余位遥感专 家参加了会议,这也是该会议发起50年来首次在中国举办,这说明我国遥感技术的应用发展得到了国际 同行的广泛认可。 ②遥感技术兴起于上世纪60年代,是指从远距离感知目标反射、辐射或散射的可见光、红外、微波 电磁波,从而对目标进行探测和识别的科学技术。人类目力有限,遥感技术的出现,让人类仿佛拥有了另 一双可以无限感知地球的“干里眼 ③今年4月2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了部署芦山地震抗震救灾工作会议,在李克强身后挂 着一幅芦山县震后航空影像图。这幅影像图对抗震决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由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 字地球硏究所(以下简称遥感地球所)提供的。遥感作业时间是4月20日11点,距离地震发生刚刚过 去3个小时。那么科研人员怎么利用遥感技术评估判断地震灾情呢? ④遥感地球所航空遥感中心主任李震说:“遥感航拍得到的高分辨率影像,能请楚地辨识建筑物、道 路、河流、车辆等地面信息。科硏人员运用专业知识,与震前的遥感观测数据比对,就能够判断建筑物和 道路的受损情况,道路上堆积的湑坡物大小、滑坡的±方量等等,发现澘在的山体姱塌、堰塞湖等次生灾 害,并确定财产损失的基本情况,确定救援所需投入的人力、物力等。”总之,利用遥感技术监测和评估 灾情,具有定位准,速度快的特点,可以第一时间获取灾情数据,服务抗震救灾。 ⑤今年1月,我国中东部地区发生了数次极端强雾霾事件,主流观点认为,污染物排放量大,静稳天 气、扩散条件不利,区域污染和本地污染贡献叠加等是导致强雾霾事件的主要原因。遥感地球所陈良富硏 究员基于遥感卫星观测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提出,除了人为排放引起的本地污染浓度上升这一内在原因外, 水汽、浮尘是造成雾霾来袭、能见度急剧下降的重要外部原因。 ⑥目前,对雾霾主要靠地面监测,但地面监测站只能监测地上几米高范围内的PM2.5数值。而灰霾 随高度变化,分布不一样。利用激光遥感手段能获得霾的垂直分布情况,反映整个区域霾的二维甚至三维 情况。如果不科学地认识极端强雾霾的发生机理,就容易判断错误,认为都是由排放的污染物引起的,在
2013 年秋季课外阅读专题四(说明性文章) 一、感知地球的“千里眼” ①近日,第三十五届国际环境遥感大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全球 56 个国家和地区的 1000 余位遥感专 家参加了会议,这也是该会议发起 50 年来首次在中国举办,这说明我国遥感技术的应用发展得到了国际 同行的广泛认可。 ②遥感技术兴起于上世纪 60 年代,是指从远距离感知目标反射、辐射或散射的可见光、红外、微波 电磁波,从而对目标进行探测和识别的科学技术。人类目力有限,遥感技术的出现,让人类仿佛拥有了另 一双可以无限感知地球的“千里眼”。 ③今年 4 月 22 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了部署芦山地震抗震救灾工作会议,在李克强身后挂 着一幅芦山县震后航空影像图。这幅影像图对抗震决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由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 字地球研究所(以下简称遥感地球所)提供的。遥感作业时间是 4 月 20 日 11 点,距离地震发生刚刚过 去 3 个小时。那么科研人员怎么利用遥感技术评估判断地震灾情呢? ④遥感地球所航空遥感中心主任李震说:“遥感航拍得到的高分辨率影像,能请楚地辨识建筑物、道 路、河流、车辆等地面信息。科研人员运用专业知识,与震前的遥感观测数据比对,就能够判断建筑物和 道路的受损情况,道路上堆积的滑坡物大小、滑坡的土方量等等,发现潜在的山体垮塌、堰塞湖等次生灾 害,并确定财产损失的基本情况,确定救援所需投入的人力、物力等。”总之,利用遥感技术监测和评估 灾情,具有定位准,速度快的特点,可以第一时间获取灾情数据,服务抗震救灾。 ⑤今年 1 月,我国中东部地区发生了数次极端强雾霾事件,主流观点认为,污染物排放量大,静稳天 气、扩散条件不利,区域污染和本地污染贡献叠加等是导致强雾霾事件的主要原因。遥感地球所陈良富研 究员基于遥感卫星观测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提出,除了人为排放引起的本地污染浓度上升这一内在原因外, 水汽、浮尘是造成雾霾来袭、能见度急剧下降的重要外部原因。 ⑥目前,对雾霾主要靠地面监测,但地面监测站只能监测地上几米高范围内的 PM2.5 数值。而灰霾 随高度变化,分布不一样。利用激光遥感手段能获得霾的垂直分布情况,反映整个区域霾的二维甚至三维 情况。如果不科学地认识极端强雾霾的发生机理,就容易判断错误,认为都是由排放的污染物引起的,在
治理上进入误区。要得出科学判断,仅凭地面一种观测手段是不够的,还需要卫星遥感观测手段来补充, 更全面容观地掌握大气污染状况 ⑦另外,遥感技术对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发现和保护的作用也不容小觑。应用遥感技术,美国考古 学家发现了沉没海底数干年的古埃及名城亚历山大;希腊考古学家用红外像片在科林斯湾发现了公元前 373年毁于地震的古城“ Heike";遥感地球所郭华东课题组利用雷达遥感技术发现了阿拉善高原干沙覆 盖下的古河湖串联系统和明、隋古长城……遥感技术也十分适用于文化遗产保护,它的优势在于能获得物 体的三维图像。若能及早对文化遗产进行三维扫描,将来就可按照计算机模型对其进行复原。更重要的是, 科学家还能依据这些数据分析破坏发生的原因,如温度、风力、湿度等,从而指导文物部门进行更加精细 的修复 ⑧总之,近些年,我国遥感技术发展迅速,在 等方面广泛应用 (选自《人民日报》2013年5月13日有删减) 9.请联系全文内容,将第⑧段空白部分补充完整。(3分) 9.【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答题思路】解答本题,必须梳理主题部分的主要内容,然后填写。如第③④两个自然段是从“地震(自 然灾害)监测和评估”方面说明遥感技术的应用的:第⑤⑥自然段是从“雾霾(大气污染)状况观测”方 面说明遥感技术的应用的;第⑦自然段是从“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发现和保护”方面说明遥感技术的应 用 【标准答案】地震(自然灾害)监测和评估,雾霾(大气污染)状况观测,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发现和 保护。 10.阅读下面句子,联系上下文,探究括号中的问题。(4分) (1)人类目力有限,遥感技术的出现,让人类仿佛拥有了另一双可以无限感知地球的“千里眼”。(为 什么说遥感技术是“千里眼”?) (2)这幅影像图对抗震决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加点词为什么不能删去?)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表达效果的分析。 【答题思路】解答本题,要先理解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第(1)句中的“千里眼”,其中“千里”指距离 很远,符合遥感技术可以远距离感知的特点,其中的“眼”是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意思是像人眼那样能 探测和识别目标。第(2)句中的“至关重要的”强调了这幅影像图对抗震决策所起的作用之大,因此不 能删除 【标准答案】10.(1)因为“千里”符合遥感技术可以远距离感知的特点,而“眼”能突出遥感技术探测 和识别目标的特点。(2)“至关重要的”突出了这幅影像图对抗震决策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了利用遥感 技术检测判断和评估灾情的重要性
治理上进入误区。要得出科学判断,仅凭地面一种观测手段是不够的,还需要卫星遥感观测手段来补充, 更全面容观地掌握大气污染状况。 ⑦另外,遥感技术对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发现和保护的作用也不容小觑。应用遥感技术,美国考古 学家发现了沉没海底数千年的古埃及名城亚历山大;希腊考古学家用红外像片在科林斯湾发现了公元前 373 年毁于地震的古城“Hekike”;遥感地球所郭华东课题组利用雷达遥感技术发现了阿拉善高原干沙覆 盖下的古河湖串联系统和明、隋古长城……遥感技术也十分适用于文化遗产保护,它的优势在于能获得物 体的三维图像。若能及早对文化遗产进行三维扫描,将来就可按照计算机模型对其进行复原。更重要的是, 科学家还能依据这些数据分析破坏发生的原因,如温度、风力、湿度等,从而指导文物部门进行更加精细 的修复。 ⑧总之,近些年,我国遥感技术发展迅速,在 等方面广泛应用。 (选自《人民日报》2013 年 5 月 13 日 有删减) 9.请联系全文内容,将第⑧段空白部分补充完整。(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 9.【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答题思路】解答本题,必须梳理主题部分的主要内容,然后填写。如第③④两个自然段是从“地震(自 然灾害)监测和评估”方面说明遥感技术的应用的;第⑤⑥自然段是从“雾霾(大气污染)状况观测”方 面说明遥感技术的应用的;第⑦自然段是从“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发现和保护”方面说明遥感技术的应 用的。 【标准答案】地震(自然灾害)监测和评估,雾霾(大气污染)状况观测,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发现和 保护。 10.阅读下面句子,联系上下文,探究括号中的问题。(4 分) (1)人类目力有限,遥感技术的出现,让人类仿佛拥有了另一双可以无限感知地球的“千里眼 ...”。(为 什么说遥感技术是“千里眼”?) (2)这幅影像图对抗震决策起到至关重要 ....的作用。(加点词为什么不能删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表达效果的分析。 【答题思路】解答本题,要先理解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第(1)句中的“千里眼”,其中“千里”指距离 很远,符合遥感技术可以远距离感知的特点,其中的“眼”是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意思是像人眼那样能 探测和识别目标。第(2)句中的“至关重要的”强调了这幅影像图对抗震决策所起的作用之大,因此不 能删除。 【标准答案】10.(1)因为“千里”符合遥感技术可以远距离感知的特点,而“眼”能突出遥感技术探测 和识别目标的特点。(2)“至关重要的”突出了这幅影像图对抗震决策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了利用遥感 技术检测判断和评估灾情的重要性
11.第⑦段中列举美国、希腊、中国等国专家应用遥感技术的事例有何作用?(2分) 11.【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文章材料作用的分析。 【答题思路】解答本题,要分析第⑦段所举事例与中心句的关系。第⑦段中列举美国、希腊、中国等国专 家应用遥感技术的事例是为了说明本段的中心句(首句)的。 【标准答案】生动而具体地说明遥感技术对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发现作用也不容小觑。 12.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文章内容,回答问题。(3分) 材料: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区南面12公里处,历经东西魏至宋,雕凿断断续续达400年之久,至今 已有1500余年历史。它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现存窟龛2345个,题记和碑刻 2680余品,佛塔70余座,造像10万余尊。其中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这些都 体现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极高的艺术造诣。但其风化侵蚀严重,如何加以保护一直是个难题 问题:请谈谈如何利用遥感技术解决这个难题。 12.【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运用选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答题思路】解答本题,需细读第⑦段“若能及早对文化遗产进行三维扫描,将来就可按照计算机模型对 其进行复原。……如温度、风力、湿度等,从而指导文物部门进行更加精细的修复”等内容,然后运用这 段话中的相关知识解决材料中提出的难题 【标准答案】(1)对龙门石窟进行三维扫描,将来就可按照计算机模型对其进行复原。(2)科学家还能依 据这些数据分析破坏发生的原因,如温度、风力、湿度等,从而指导文物部门进行更加精细的修复。 二、中国第五大发明—汉字 ①汉字是当今世界上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从甲骨文算起,已有3500年以土的历史了。古埃及 的圣体字、巴比伦的楔形文字、中美洲的古玛雅文字等相继成为历史的陈迹,唯汉字独存。中国人用数干 年的聪明才智创造出来的奇迹,在世界文字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它承载了中国五干年灿烂文明,至今仍旧 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尤其是汉字计算机输入的优越性,使汉字的奇迹更令世人惊叹和信服。汉字堪称中 国“第五大发明"。 ②汉字具有超越方言和古今语言差别的功能。著名学者安子介先生说,“中国由黑龙江到云南,汉字 全通。”“中华文化连绵五千年,是用汉字记载的。”“西方字母的形式,根据历史说也是由象形而来,后来 变成拼音,各国文字不同,相互联结的纽带断了,结果欧洲分成大小十数个国家。如果中国早年也走这条 路,早已出现江苏国、广东国了。我国方言这样多,汉字的语音无法在“语音学’上统一,但在文字使用 上自古及今都是一脉相承的。汉字对汉族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凝聚作用。”可见,汉字具有超越方言和古今 语言差别的功能,这对汉民族的形成和中国的统一具有重要的作用。 ③汉字可以引发想象和联想。由于汉字以形表意,使用汉字时观其形而得其意,其中必定有想象和联
11.第⑦段中列举美国、希腊、中国等国专家应用遥感技术的事例有何作用?(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文章材料作用的分析。 【答题思路】解答本题,要分析第⑦段所举事例与中心句的关系。第⑦段中列举美国、希腊、中国等国专 家应用遥感技术的事例是为了说明本段的中心句(首句)的。 【标准答案】生动而具体地说明遥感技术对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发现作用也不容小觑。 12.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文章内容,回答问题。(3 分) 材料: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区南面 12 公里处,历经东西魏至宋,雕凿断断续续达 400 年之久,至今 已有 1500 余年历史。它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达 1 公里,现存窟龛 2345 个,题记和碑刻 2680 余品,佛塔 70 余座,造像 10 万余尊。其中最大的佛像高达 17.14 米。最小的仅有 2 厘米。这些都 体现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极高的艺术造诣。但其风化侵蚀严重,如何加以保护一直是个难题。 问题:请谈谈如何利用遥感技术解决这个难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运用选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答题思路】解答本题,需细读第⑦段“若能及早对文化遗产进行三维扫描,将来就可按照计算机模型对 其进行复原。……如温度、风力、湿度等,从而指导文物部门进行更加精细的修复”等内容,然后运用这 段话中的相关知识解决材料中提出的难题。 【标准答案】(1)对龙门石窟进行三维扫描,将来就可按照计算机模型对其进行复原。(2)科学家还能依 据这些数据分析破坏发生的原因,如温度、风力、湿度等,从而指导文物部门进行更加精细的修复。 二、中国第五大发明——汉字 ①汉字是当今世界上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从甲骨文算起,已有 3500 年以土的历史了。古埃及 的圣体字、巴比伦的楔形文字、中美洲的古玛雅文字等相继成为历史的陈迹,唯汉字独存。中国人用数千 年的聪明才智创造出来的奇迹,在世界文字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它承载了中国五千年灿烂文明,至今仍旧 具有旺盛 的生命力。尤其是汉字计算机输入的优越性,使汉字的奇迹更令世人惊叹和信服。汉字堪称中 国“第五大发明”。 ②汉字具有超越方言和古今语言差别的功能。著名学者安子介先生说,“中国由黑龙江到云南,汉字 全通。”“中华文化连绵五千年,是用汉字记载的。”“西方字母的形式,根据历史说也是由象形而来,后来 变成拼音,各国文字不同,相互联结的纽带断了,结果欧洲分成大小十数个国家。如果中国早年也走这条 路,早已出现江苏国、广东国了。我国方言这样多,汉字的语音无法在‘语音学’上统一,但在文字使用 上自古及今都是一脉相承的。汉字对汉族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凝聚作用。”可见,汉字具有超越方言和古今 语言差别的功能,这对汉民族的形成和中国的统一具有重要的作用。 ③汉字可以引发想象和联想。由于汉字以形表意,使用汉字时观其形而得其意,其中必定有想象和联
想产生。并非仅仅由象形字直接演化过来的字如此,如“日”“月”等。会意字也是如此,如“休息”的 “休”字,由“人”和“木”两部分组成,就是“人”靠着“树”歇息。我们从字形的拼组关系中便可想 象出这字的意义。其实,有些形声字的声旁也是表意的,如“文盲”的“盲”字,声旁“亡”既表音也表 意,“盲”就是“亡”了“目"。因此,汉字引发想象和联想的强大作用值得我们重视。 ④汉字有利于发展大脑智力。从神经心理学和神经语言学的硏究成果看,拼音文字是偏向大脑左半球 的“单脑文字”,而汉字是大脑左、右两半球并用的“复脑文字”;拼音文字认知中“语音编码”方式起主 要作用,而汉字认知中则是利用“多重编码”方式,语音、字形和语义编码兼用。学习汉字可以开发大脑 左、右半球的潜力,有利于发展大脑智力。因此,从音、形、义三者结合上去学习汉字是科学的方法。 ⑤与中华文明共存共荣的古老汉字,具有独特的形式和经久不息的生命力。我们要重新认识汉字的价 值,充分发掘汉字的奥秘,以迎接汉字“发挥威力”的新时代。 15.根据第①段文字,解释加点词“奇迹”的具体含义。(2分) 【命题立意】本题是对根据内容提问能力的考查。 【答题思路】解答这题,必须注意两点:一、所提问题必须以第①段文字内容为载体,不能甩开原文随意 提问:二、所提问题必须有思考价值,即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兴趣,有一定的独特性,如“为什么汉字堪称 中国‘第五大发明’?”不能人云亦云 【标准答案】示例一:世界上古文字相继成为历史陈迹,为什么唯独汉字独存?示例二:“汉字已有3500 年以上的历史”与“它承载了中国五千年文明”是否矛盾? 16.选文第②段引用安子介先生的话意在说明什么?(3分) 【命题立意】本题是对说明方法作用理解能力的考查。 【答题思路】解答这题,要了解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如举例说明可以通过有代表性的例子,清楚、真实、 有力地说明事物或事理;列数字能起到更准确、更具体地说明事物或事理的作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可以 化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可以更清晰、更鲜明地说明事物,増强说明效果。等等。 【标准答案】说明汉字具有超越方言和古今语言差别的功能,对汉民族的形成和中国的统一具有重要的作 用。(意思对即可) 17.根据选文第④段,你认为西方学者针对拼音文字提出的“开发右脑”的主张,是否适合使用汉字的中 国人?请说明理由。(3分) 【命题立意】本题是对说明内容理解能力的考査 【答题思路】解答这题,要认真读原文,明确作者所说明的主要内容,从原文内容来看,作者重点说明了 “拼音文字”和“汉字”对生理机能的不同反应,由此可得出答案。 【标准答案】不适合;西方学者的主张是针对“单脑文字”提出来的,而汉字是“复脑文字”,已经具有 开发大脑左、右半球的作用,所以不适合使用汉字的中国人。 18.依照下面示例,从“尘、吠、诽”中任选一个,说出这个字引发了你怎样的想象和联想。(3分) 例:“悟”左面是“心”,右面是“吾”,合在一起就是“我经过思考而有所领会”。 【命题立意】本题是对测字解说能力的考査。 【答题思路】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解答这题,先要将汉字拆开,然后指出其形旁和声旁,最后联合起来
想产生。并非仅仅由象形字直接演化过来的字如此,如“日”“月”等。会意字也是如此,如“休息”的 “休”字,由“人”和“木”两部分组成,就是“人”靠着“树”歇息。我们从字形的拼组关系中便可想 象出这字的意义。其实,有些形声字的声旁也是表意的,如“文盲”的“盲”字,声旁“亡”既表音也表 意,“盲”就是“亡”了“目”。因此,汉字引发想象和联想的强大作用值得我们重视。 ④汉字有利于发展大脑智力。从神经心理学和神经语言学的研究成果看,拼音文字是偏向大脑左半球 的“单脑文字”,而汉字是大脑左、右两半球并用的“复脑文字”;拼音文字认知中“语音编码”方式起主 要作用,而汉字认知中则是利用“多重编码”方式,语音、字形和语义编码兼用。学习汉字可以开发大脑 左、右半球的潜力,有利于发展大脑智力。因此,从音、形、义三者结合上去学习汉字是科学的方法。 ⑤与中华文明共存共荣的古老汉字,具有独特的形式和经久不息的生命力。我们要重新认识汉字的价 值,充分发掘汉字的奥秘,以迎接汉字“发挥威力”的新时代。 15.根据第①段文字,解释加点词“奇迹”的具体含义。(2 分) 【命题立意】本题是对根据内容提问能力的考查。 【答题思路】解答这题,必须注意两点:一、所提问题必须以第①段文字内容为载体,不能甩开原文随意 提问;二、所提问题必须有思考价值,即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兴趣,有一定的独特性,如“为什么汉字堪称 中国‘第五大 发明’?”不能人云亦云。 【标准答案】示例一:世界上古文字相继成为历史陈迹,为什么唯独汉字独存?示例二:“汉字已有 3500 年以上的历史”与“它承载了中国五千年文明”是否矛盾? 16.选文第②段引用安子介先生的话意在说明什么?(3 分) 【命题立意】本题是对说明方法作用理解能力的考查。 【答题思路】解答这题,要了解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如举例说明可以通过有代表性的例子,清楚、真实、 有力地说明事物或事理;列数字能起到更准确、更具体地说明事物或事理的作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可以 化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可以更清晰、更鲜明地说明事物,增强说明效果。等等。 【标准答案】说明汉字具有超越方言和古今语言差别的功能,对汉民族的形成和中国的统一具有重要的作 用。(意思对即可) 17.根据选文第④段,你认为西方学者针对拼音文字提出的“开发右脑”的主张,是否适合使用汉字的中 国人?请说明理由。(3 分) 【命题立意】本题是对说明内容理解能力的考查。 【答题思路】解答这题,要认真读原文,明确作者所说明的主要内容,从原文内容来看,作者重点说明了 “拼音文字”和“汉字”对生理机能的不同反应,由此可得出答案。 【标准答案】不适合;西方学者的主张是针对“单脑文字”提出来的,而汉字是“复脑文字”,已经具有 开发大脑左、右半球的作用,所以不适合使用汉字的中国人。 18.依照下面示例,从“尘、吠、诽”中任选一个,说出这个字引发了你怎样的想象和联想。(3 分) 示例:“悟”左面是“心”,右面是“吾”,合在一起就是“我经过思考而有所领会”。 【命题立意】本题是对测字解说能力的考查。 【答题思路】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解答这题,先要将汉字拆开,然后指出其形旁和声旁,最后联合起来
进行解说。解说时,不能脱离汉字的字义,要言之成理 【标准答案】示例:“尘”上面是“小”,下面是“土”,合在一起就是“细小的土”。“吠”左面是“口” 右面是“犬”,合在一起就是“狗叫”。“诽”左面是“言”,右面是“非”,合在一起就是“言非其实”。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①资源短缺,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能否妥善地解决这-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 未来的生死存亡。 ②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可耕士地资源不足造成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增 长。正是出于这样的认识,许多人纷纷发出警告: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100亿的人口。然而,一些乐观的 人士反对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他们认为,虽然陆地上可耕土地的开发已近极限,但地球还有广阔的海洋 可供开发,海洋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③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一—大米、小麦和玉米等,而是广义的粮食 ——其它能够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食物。一些海洋学家指岀: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毎年的生长 量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小麦年产量的15倍。如果把这些藻类加工成食品,就可以为人类提供足够的蛋白质。 ④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仅就我国沿海来说,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就有:褐 藻类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马尾藻,红藻类的紫菜、鹧鸪菜、石花菜,绿灜类的石莼、浒苔等。近几 年,人们还培育出一些藻类新品种,这些藻类在人工的精心养殖下,产量不断翻番。 ⑤除海藻类,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有人做过计算,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 若能把它们捕捞出来,加工成食品,足够300亿人的需要 ⑥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由于过度捕捞和海洋污染,近海的鱼虾数量已近 极限,很多国家为了争夺有限的近海资源纷争不断。但是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例如, 南极的磷虾,毎年的产量可高达50亿吨。只要磷虾的捕获量毎年达到1亿~1.5亿吨,就比当今全世界 的捕鱼量多出1倍以上。何况,在远洋和深海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资 源,其巨大潜力是不言而喻的。 ⑦综上所述,我们说海洋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选文有改动)
进行解说。解说时,不能脱离汉字的字义,要言之成理。 【标准答案】示例:“尘”上面是“小”,下面是“土”,合在一起就是“细小的土”。“吠”左面是“口”, 右面是 “犬”,合在一起就是“狗叫”。“诽”左面是 “言”,右面是“非”,合在一起就是“言非其实”。 三、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①资源短缺,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能否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 未来的生死存亡。 ②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可耕土地资源不足造成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增 长。正是出于这样的认识,许多人纷纷发出警告: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 100 亿的人口。然而,一些乐观的 人士反对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他们认为,虽然陆地上可耕土地的开发已近极限,但地球还有广阔的海洋 可供开发,海洋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③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等,而是广义的粮食 ——其它能够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食物。一些海洋学家指出: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每年的生长 量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小麦年产量的 15 倍。如果把这些藻类加工成食品,就可以为人类提供足够的蛋白质。 ④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仅就我国沿海来说,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就有:褐 藻类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马尾藻,红藻类的紫菜、鹧鸪菜、石花菜,绿藻类的石莼、浒苔等。近几 年,人们还培育出一些藻类新品种,这些藻类在人工的精心养殖下,产量不断翻番。 ⑤除海藻类,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有人做过计算,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 若能把它们捕捞出来,加工成食品,足够 300 亿人的需要。 ⑥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由于过度捕捞和海洋污染,近海的鱼虾数量已近 极限,很多国家为了争夺有限的近海资源纷争不断。但是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例如, 南极的磷虾,每年的产量可高达 50 亿吨。只要磷虾的捕获量每年达到 1 亿~1.5 亿吨,就比当今全世界 一年的捕鱼量多出 1 倍以上。何况,在远洋和深海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资 源,其巨大潜力是不言而喻的。 ⑦综上所述,我们说海洋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选文有改动)
1.(3分)第②段中许多人发出的警告是什么?他们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警告? 答案: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100亿的人口。可耕土地资源不足造成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解 析】本题考査现代文具体语段的关信息提取的能力。问题设置比较简单,两问都能够用原文回答,第一问 以在原文中根据上下文联系直接找到答案,第二问,可以通过原文中的表示因果关系的句子“正是出于 这样的认识”,找到在文中“这样”所指代的具体内容,在这个句子前面找到正确答案。 12.(3分)文中画线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答案: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 【解析】本题考査说明方法的辨识能力。“例如”是明显的举例标志词,“50亿吨”“1亿~1.5亿”“1 倍”是针对说明对象运用的数字说明,南极的磷虾产量是全世界捕鱼量的一倍,是把南极磷虾的产量与全 世界的捕鱼量进行对比,因而是做比较的说明方法 13.(3分)为什么说海洋是人类未来的粮仓? 答案:因为未来陆地上的食物资源很可能满足不了人类需要,而海洋中尤其是远洋和深海中,蕴藏着极为 丰富的可以直接或间接作为人类食物的生物资源,人类可以对其进行充分地开发利用,使之成为人类未来 的粮仓 【解析】本题考査说明文的主要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可以从文中相应段落里概括提炼,③④两段说明海 洋中的藻类经过加工,可以作为食品,⑤段说明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加工后可以为人类提供食物,⑥段说明 鱼类可以为人类提供丰富的食物,远海和深海有巨大的潜力。通过概括分析就可以得出正确答案 14.(3分)鉴于近海开发出现的问题:人类在未来对远洋和深海进行开发时应防止哪些不良行为和结果 的出现?(答出三点即可)答案:过度开发(过度捕捞);海洋污染;恶性竞争影响国家关系(国家间为 争夺有限的海洋资源纷争不断):破坏生态平衡(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査学生精读文章的能力和环境保护意识。⑤段中“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⑥段中 “由于过度捕捞和海洋污染”、“很多国家为了争夺有限的近海资源纷争不断”这样的关键语句为答题提供 了信息,稍加概括就可以得出正确答案 (2013·呼和浩特市) 四、人类的“生命天书”走过十年 ①十年前的4月14日,被称为人类“生命天书”的人类基因组序列图绘制完成,人们期盼这个划时 代的成就带来对自身和疾病认识的革命性变化。 ②人类基因组计划于1990年启动,旨在揭开人体30亿个碱基对的秘密,绘制人类基因组序列图, 从而在分子层面上为人类提供一份生命“说明书”,有人将其称为生命科学的“登月计划”。2003年4月 14日,中、美、日、德、法、英6国科学家宣布,人类基因组序列图绘制成功,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所有 目标全部实现。 ③过去十年中,科学家在人类基因组序列图的基础上,取得了一些里程碑式的成就 ④基因组测序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其成本直线下降,医学应用继而成为现实。1990年人类基因组计 划启动,经中、美、日、德、法、英6国科学家联手,历时13年,花费27亿美元才得以完成。而今天 个人基因组测序成本不到5000美元,且只需要一到两天的时间。 ⑤目前全球已有数干人绘制了个人基因组图,而随着基因组测序成本进一步下降,这一数字预计将迅
11.(3 分)第②段中许多人发出的警告是什么?他们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警告? 答案: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 100 亿的人口。可耕土地资源不足造成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解 析】本题考查现代文具体语段的关信息提取的能力。问题设置比较简单,两问都能够用原文回答,第一问 可以在原文中根据上下文联系直接找到答案,第二问,可以通过原文中的表示因果关系的句子“正是出于 这样的认识”,找到在文中“这样”所指代的具体内容,在这个句子前面找到正确答案。 12.(3 分)文中画线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答案: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辨识能力。“例如”是明显的举例标志词,“50 亿吨”、“1 亿~1.5 亿”、“1 倍”是针对说明对象运用的数字说明,南极的磷虾产量是全世界捕鱼量的一倍,是把南极磷虾的产量与全 世界的捕鱼量进行对比,因而是做比较的说明方法。 13.(3 分)为什么说海洋是人类未来的粮仓? 答案:因为未来陆地上的食物资源很可能满足不了人类需要,而海洋中尤其是远洋和深海中,蕴藏着极为 丰富的可以直接或间接作为人类食物的生物资源,人类可以对其进行充分地开发利用,使之成为人类未来 的粮仓。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文的主要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可以从文中相应段落里概括提炼,③④两段说明海 洋中的藻类经过加工,可以作为食品,⑤段说明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加工后可以为人类提供食物,⑥段说明 鱼类可以为人类提供丰富的食物,远海和深海有巨大的潜力。通过概括分析就可以得出正确答案。 14.(3 分)鉴于近海开发出现的问题:人类在未来对远洋和深海进行开发时应防止哪些不良行为和结果 的出现?(答出三点即可)答案:过度开发(过度捕捞);海洋污染;恶性竞争影响国家关系(国家间为 争夺有限的海洋资源纷争不断);破坏生态平衡(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精读文章的能力和环境保护意识。⑤段中“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⑥段中 “由于过度捕捞和海洋污染”、“很多国家为了争夺有限的近海资源纷争不断”这样的关键语句为答题提供 了信息,稍加概括就可以得出正确答案。 (2013•呼和浩特市) 四、人类的“生命天书”走过十年 ①十年前的 4 月 14 日,被称为人类“生命天书”的人类基因组序列图绘制完成,人们期盼这个划时 代的成就带来对自身和疾病认识的革命性变化。 ②人类基因组计划于 1990 年启动,旨在揭开人体 30 亿个碱基对的秘密,绘制人类基因组序列图, 从而在分子层面上为人类提供一份生命“说明书”,有人将其称为生命科学的“登月计划”。2003 年 4 月 14 日,中、美、日、德、法、英 6 国科学家宣布,人类基因组序列图绘制成功,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所有 目标全部实现。 ③过去十年中,科学家在人类基因组序列图的基础上,取得了一些里程碑式的成就。 ④基因组测序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其成本直线下降,医学应用继而成为现实。1990 年人类基因组计 划启动,经中、美、日、德、法、英 6 国科学家联手,历时 13 年,花费 27 亿美元才得以完成。而今天, 个人基因组测序成本不到 5000 美元,且只需要一到两天的时间。 ⑤目前全球已有数千人绘制了个人基因组图,而随着基因组测序成本进一步下降,这一数字预计将迅
速增加。有人乐观地预测,到2020年,每个新生儿都能被绘制基因组图。 ⑥随着对基因组图硏究的日益深λ,科学家对疾病的基因根源认识也越来越深入,所找到的致病突变 基因数量迅速增加。据美国国家人类基因组研究所统计,199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开始时,这一数字是53 个,而今天则超过2900个。 ⑦对疾病基因根源的认识将有助于对症下药。比如说,药物易瑞沙只对EGFR突变基因的肺癌患者有 效,而药物爱比妥则对KRAS基因突变的结肠癌患者无效。但基因药物的研发是个漫长过程,从1990年 到现在,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上市的基因药物也不过是从4种增加至106种。 ⑧十年悠悠而过。今天,尽管找到的致病基因越来越多,新的基因组药物不断问世,个人基因组测序 费用也直线降低,但科学家认为,基因组学时代才刚刚拉开帷幕。 (选自2013年4月15日《科技日报》作者:林小春、任海军有删改) 17.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说明内容。(2分) 【答案】过去十年,科学家在人类基因学研究中取得的成就。 【解析】本题考査对说明文内容的把握能力。细读全文可以得出文章的第三段是本文的中心句,前面的二 段及后面的段落都是说明的“过去十年中,科学家在人类基因组序列图的基础上,取得了一些里程碑式的 成就”,提炼归纳即可。 18.第②段划线句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并结合上下文,说明其用意。(2分) 【答案】打比方。把人类基因组序列图比作人类生命说明书,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意义。 【解析】本题是考査说明方法的理解能力。说明方法主要有举事例、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画图表 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资料等10种。本句将“人类基因组计划”比作“其称为生命科学 的‘登月计划””,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而目的是为了说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困难与意义。 19.阅读④-⑦段,概括十年来基因组学研究都取得了哪些成就?(3分) 【答案】基因组测序费用直线下降;(1分)对疾病的基因根源认识越来越深入,所找到的致病基因越来越 多;(1分)研发了更多的基因组药物。(或:新的基因组药物不断问世。) 【解析】本题是考査把握说明文内容的能力。细读④⑦段,第④⑤说明基因组测序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 其成本直线下降;第⑥段说明对基因组图研究的日益深入,科学家对疾病的基因根源认识也越来越深入 第⑦段说明对疾病基因根源的认识将有助于对症下药,或者说是新的基因药物不断问世。 20.文章第⑥段加点的“这一数字”,具体指什么?(2分) 【答案】具体指科学家“找到的致病突变基因数量”。(缺少“找到”二字扣1分) 【解析】本题考査对说明文语言的理解能力。回答本题一定要结合上下文,本句的意思是说“找到的致病 突变基因数量从53增加到2900个”,因而,“这一数字”就是指“找到的致病突变基因数量” 2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 A.人类基因组计划于1990年启动,在中、美、日、德、法、英6国科学家的努力下,历时13年, 花费27亿美元,最终在2003年4月14日,人类基因组序列图绘制成功。 B.基因组测序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其成本直线下降。随着基因组测序成本进一步下降,有人乐观地 预测,到了2020年,每个新生儿都能被绘制基因组图。 C.随着对基因组图研究的日益深入,科学家对疾病的基因根源认识也越来越深入,所找到的致病突
速增加。有人乐观地预测,到 2020 年,每个新生儿都能被绘制基因组图。 ⑥随着对基因组图研究的日益深入,科学家对疾病的基因根源认识也越来越深入,所找到的致病突变 基因数量迅速增加。据美国国家人类基因组研究所统计,1990 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开始时,这一数字是 53 个,而今天则超过 2900 个。 ⑦对疾病基因根源的认识将有助于对症下药。比如说,药物易瑞沙只对 EGFR 突变基因的肺癌患者有 效,而药物爱比妥则对 KRAS 基因突变的结肠癌患者无效。但基因药物的研发是个漫长过程,从 1990 年 到现在,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上市的基因药物也不过是从 4 种增加至 106 种。 ⑧十年悠悠而过。今天,尽管找到的致病基因越来越多,新的基因组药物不断问世,个人基因组测序 费用也直线降低,但科学家认为,基因组学时代才刚刚拉开帷幕。 (选自 2013 年 4 月 15 日《科技日报》作者:林小春、任海军 有删改) 17.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说明内容。(2 分) 【答案】过去十年,科学家在人类基因学研究中取得的成就。 【解析】本题考查对说明文内容的把握能力。细读全文可以得出文章的第三段是本文的中心句,前面的二 段及后面的段落都是说明的“过去十年中,科学家在人类基因组序列图的基础上,取得了一些里程碑式的 成就”,提炼归纳即可。 18.第②段划线句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并结合上下文,说明其用意。(2 分) 【答案】打比方。把人类基因组序列图比作人类生命说明书,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意义。 【解析】本题是考查说明方法的理解能力。说明方法主要有举事例、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画图表、 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资料等 10 种。本句将“人类基因组计划”比作“其称为生命科学 的‘登月计划’”,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而目的是为了说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困难与意义。 19.阅读④-⑦段,概括十年来基因组学研究都取得了哪些成就?(3 分) 【答案】基因组测序费用直线下降;(1 分)对疾病的基因根源认识越来越深入,所找到的致病基因越来越 多;(1 分)研发了更多的基因组药物。(或:新的基因组药物不断问世。) 【解析】本题是考查把握说明文内容的能力。细读④-⑦段,第④⑤说明基因组测序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 其成本直线下降;第⑥段说明对基因组图研究的日益深入,科学家对疾病的基因根源认识也越来越深入; 第⑦段说明对疾病基因根源的认识将有助于对症下药,或者说是新的基因药物不断问世。 20.文章第⑥段加点的“这一数字”,具体指什么?(2 分) 【答案】具体指科学家“找到的致病突变基因数量”。(缺少“找到”二字扣 1 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说明文语言的理解能力。回答本题一定要结合上下文,本句的意思是说“找到的致病 突变基因数量从 53 增加到 2900 个”,因而,“这一数字”就是指“找到的致病突变基因数量”。 2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 分) A.人类基因组计划于 1990 年启动,在中、美、日、德、法、英 6 国科学家的努力下,历时 13 年, 花费 27 亿美元,最终在 2003 年 4 月 14 日,人类基因组序列图绘制成功。 B.基因组测序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其成本直线下降。随着基因组测序成本进一步下降,有人乐观地 预测,到了 2020 年,每个新生儿都能被绘制基因组图。 C.随着对基因组图研究的日益深入,科学家对疾病的基因根源认识也越来越深入,所找到的致病突
变基因数量迅速增加 D.基因药物的研发是一个漫长过程。从1990年到现在,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上市的基因药物 仅仅增加了106种 【答案】D 【解析】本题是考查对说明语言的理解能力。文中有“从1990年到现在,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上 市的基因药物也不过是从4种增加至106种”是说“从四种增加到106种”,只是增加了102种
变基因数量迅速增加。 D.基因药物的研发是一个漫长过程。从 1990 年到现在,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上市的基因药物 仅仅增加了 106 种。 【答案】D 【解析】本题是考查对说明语言的理解能力。文中有“从 1990 年到现在,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上 市的基因药物也不过是从 4 种增加至 106 种”是说“从四种增加到 106 种”,只是增加了 102 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