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福州市初中毕业会考、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 语文科考试说明 命题依据与原则 (一)命题依据 以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参照《2013年福建省初中学业 考试大纲(语文)》的精神,结合福州市初中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命题 (二)命题原则 1命题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内容和要求,兼顾不同层次学习水平和不同发展状态的学生,让每个学生 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水平 2.命题以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宗旨,不仅考查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水平,还要关注学生掌 握语文学习方法的情况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状况。 3.重视考査语言文字的实际运用能力,关注语言文字这一特殊信息载体的人文价值导向,关注学生在 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感悟、体验和审美活动,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4.现代文阅读的材料全部选自课外,选用的文字材料既要文质兼美,又要适合初中生阅读;文言文 阅读的材料选自课内。 5.试题应符合学生生活的实际情况,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通过测试发挥学生 的潜能。 6.设计一些开放性的试题,这类试题不规定统一的标准答案,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作出自己富 有个性的您答 考试内容与要求 (一)积累与运用 识记3500个常用汉字,能规范书写。重点掌握教材中涉及的常用字词的音、形、义,在具体语言环境 中正确理解、运用这些词语。积累并正确使用课外常见常用的词语(包括成语、熟语 2.能辨析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冗繁赘余、结枃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常见语病。 3.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体会它们在具体语言环境 中的表达效果,并能灵活运用 4背诵、默写规定的古代诗文60篇(见附录)。 5课外名著必读书目:(1)《西游记》(2)《水浒》(3)《朝花夕拾》(4)《格列佛游记》(5)《简爱》(6)《海 底两万里》 6.在语文综合实践和生活实际中运用语言 (二)阅读 1.文言文 (D)顺畅地朗读课文,句间语意停顿正确 (2)理解文中字词的意思 (3)理解并翻译课文的句子 (4)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写法的主要特点。 2.现代文 (1)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迅速捕捉阅读材料中的重要信息 (2)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领悟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思想感情 (3)把握文章的结构,理清作者的思路。 (4)体味、推敲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5)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及作用
2013 年福州市初中毕业会考、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 语文科考试说明 一、命题依据与原则 (一)命题依据 以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参照《2013 年福建省初中学业 考试大纲(语文)》的精神,结合福州市初中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命题。 (二)命题原则 1 命题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内容和要求,兼顾不同层次学习水平和不同发展状态的学生,让每个学生 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水平。 2.命题以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宗旨,不仅考查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水平,还要关注学生掌 握语文学习方法的情况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状况。 3.重视考查语言文字的实际运用能力,关注语言文字这一特殊信息载体的人文价值导向,关注学生在 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感悟、体验和审美活动,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4.现代文阅读的材料全部选自课外,选用的文字材料既要文质兼美,又要适合初中生阅读;文言文 阅读的材料选自课内。 5.试题应符合学生生活的实际情况,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通过测试发挥学生 的潜能。 6.设计一些开放性的试题,这类试题不规定统一的标准答案,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作出自己富 有个性的您答。 二、考试内容与要求 (一)积累与运用 1.识记 3500 个常用汉字,能规范书写。重点掌握教材中涉及的常用字词的音、形、义,在具体语言环境 中正确理解、运用这些词语。积累并正确使用课外常见常用的词语(包括成语、熟语)。 2..能辨析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冗繁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常见语病。 3.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体会它们在具体语言环境 中的表达效果,并能灵活运用。 4.背诵、默写规定的古代诗文 60 篇(见附录)。 5.课外名著必读书目:(1)《西游记》(2)《水浒》(3)《朝花夕拾》(4)《格列佛游记》(5)《简爱》(6)《海 底两万里》 6.在语文综合实践和生活实际中运用语言。 (二)阅读 1.文言文 (I)顺畅地朗读课文,句间语意停顿正确。 (2)理解文中字词的意思。 (3)理解并翻译课文的句子。 (4)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写法的主要特点。 2.现代文 (1)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迅速捕捉阅读材料中的重要信息。 (2)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领悟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思想感情。 (3)把握文章的结构,理清作者的思路。 (4)体味、推敲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5)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及作用
(6)领悟探究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形象、情感、语言,能有自 己的体验和评价。解读文本提出新颖独特的见解,能写出自己的阅读收获 (三)写作 1.能用规范的语言文字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认识和真实体验。 2.写作应符合题意,中心明确,思想健康,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3.选用恰当的表达方式,文体明确,条理清楚、详略得当、文句通顺、书写工整,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4.叙事具体细致,说明准确明了,议论有理有据 5.运用联想想象,丰富文章内容。 、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考试形式与试题难度 考试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全卷难度为08左右。易、中 难试题的比例约为8:1:1。 (二)试卷结构与分值比例 积累运用部分:40分左右。其中背诵默写12分,名著阅读8分左右,综合性学习8分左右。 2阅读部分:45分左右。其中文言文阅读15分左右,现代文阅读30分左右 3写作部分:65分(其中书写占5分) 附录:要求背诵、默写的古诗文篇目 1.《论语》十则 《论语》 2.《孟子》两章 《孟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4.桃花源记 陶渊明 5.马说 韩愈 6.岳阳楼记 范仲淹 7.醉翁亭记 欧阳修 8短文两篇 陋室铭 刘禹锡 爱莲说 周敦颐 9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10.《诗经》两首 关雎 蒹葭 11望江南(梳洗罢) 温庭筠 12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13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14.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李清照 15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辛弃疾 16饮酒(结庐在人境) 陶渊明 17.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 李白 1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1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20.己亥杂诗 龚自珍
(6)领悟探究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形象、情感、语言,能有自 己的体验和评价。解读文本提出新颖独特的见解,能写出自己的阅读收获。 (三)写作 1.能用规范的语言文字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认识和真实体验。 2.写作应符合题意,中心明确,思想健康,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3.选用恰当的表达方式,文体明确,条理清楚、详略得当、文句通顺、书写工整,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4.叙事具体细致,说明准确明了,议论有理有据。 5.运用联想想象,丰富文章内容。 三、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考试形式与试题难度 考试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试卷满分为 150 分,考试时间为 120 分钟。全卷难度为 0.8 左右。易、中、 难试题的比例约为 8:l:l。 (二)试卷结构与分值比例 1.积累运用部分:40 分左右。其中背诵默写 12 分,名著阅读 8 分左右,综合性学习 8 分左右。 2.阅读部分:45 分左右。其中文言文阅读 15 分左右,现代文阅读 30 分左右。 3.写作部分:65 分(其中书写占 5 分)。 附录:要求背诵、默写的古诗文篇目 1.《论语》十则 《论语》 2.《孟子》两章 《孟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4.桃花源记 陶渊明 5.马说 韩 愈 6.岳阳楼记 范仲淹 7.醉翁亭记 欧阳修 8.短文两篇 陋室铭 刘禹锡 爱莲说 周敦颐 9.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10.《诗经》两首 关雎 蒹葭 11.望江南(梳洗罢) 温庭筠 12.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13.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 轼 14.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 李清照 15.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 辛弃疾 16.饮酒 (结庐在人境) 陶渊明 17.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 李 白 1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 甫 1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 参 20.己亥杂诗 龚自珍
2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22赤壁 杜牧 23过零丁洋 文天祥 2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25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26.使至塞上 王维 27.望岳 杜甫 28.春望 杜甫 29木兰诗 乐府民歌 30.观沧海 曹操 31次北固山下 王湾 32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33.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34月下独酌 李白 35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36别云间 夏完淳 37.卜算子咏梅 陆游 38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 晏殊 39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李清照 40.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4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2.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43.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44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李商隐 45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李煜 46.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 范仲淹 47.长歌行 汉乐府 48黄鹤楼 崔颢 49.秋词 刘禹锡 50.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 苏轼 51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52竹里馆 王维 53.滁州西涧 韦应物 54约客 赵师秀 55论诗 56过故人庄 孟浩然 57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58泊秦淮 杜牧 59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杨万里 60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李清照
2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22.赤壁 杜 牧 23.过零丁洋 文天祥 2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 轼 25.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26.使至塞上 王 维 27.望岳 杜 甫 28.春望 杜 甫 29.木兰诗 乐府民歌 30.观沧海 曹 操 31.次北固山下 王 湾 32.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33.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34.月下独酌 李 白 35.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 愈 36.别云间 夏完淳 37.卜算子•咏梅 陆 游 38.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 晏 殊 39.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李清照 40.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4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 勃 42.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43.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 白 44.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李商隐 45.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李 煜 46.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 范仲淹 47.长歌行 汉乐府 48.黄鹤楼 崔 颢 49.秋词 刘禹锡 50.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 苏 轼 51.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 游 52.竹里馆 王 维 53.滁州西涧 韦应物 54.约客 赵师秀 55.论诗 赵 翼 56.过故人庄 孟浩然 57.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 建 58.泊秦淮 杜 牧 59.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杨万里 60.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李清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