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课内现代文阅读复习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第一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复习重点 1、文体(散文)、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题解。 2、第二段要求理解并掌握:A、分层次。B、写景角度:动植物、声色形味、动静结合、高低、远近、虚实 总分。C、写法:排比、拟人、对偶、比喻。D、作用:流露喜爱赞美之情,突出乐园 3、美女蛇故事的作用:故事虽虚构但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乐园的情趣 4、捕鸟的细节描写:交代了时间、条件、方法、收获、经验。一连串动作描写写出了捕鸟的乐趣,抒发了 兴奋喜悦之情 5、第九段:A、作用:过渡段,承上启下。表达对百草园的依依不舍之情。B、修辞:排比、拟人、反复。 6、写三味书屋生活:A、肃穆气氛。B、问问题老师不答。C、不允许游玩。D、读难理解的古文。E、因内 容枯燥学生上课搞小动作。 重点背诵: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1、第一段中的“似乎”与“确凿”字面上看是矛盾的,你认为矛盾吗?为什么 不矛盾,“似乎”表示作者对自己的印象不能完全肯定,因为对“最末次的相见”来说,已经隔了七八年 印象已模糊,然而回忆儿童时的生活,却又历历在目,“确凿”表示完全肯定的。 2、在“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儿时的作者在此发生了的三件趣事具体哪三件? 趣事:翻断砖、按斑蝥、拔何首乌的根、摘覆盆 第二段景物描写突出了景物各自的特点,写菜畦、桑葚突出它们的色彩:写皂荚树、木莲的果实和何首乌 的根突出它们的形状:写蝉、油蛉、蟋蟀突出它们的声音:描写覆盆子则突岀其味道 3、写景物有恰当的顺序,本段也如此。根据选文内容填空。 “不必说”“也不必说”是由低处到高处,由植物到动物,由静景到动景:“不必说”“也不必说”“单 是”是由整体到局部,又由动物到植物。 4、调动所有感官,多角度的写景,加上恰当的用词,能使文章生动、精彩。本段写景作者便是多角度的写 景,请说说分别从哪几个角度描写的,至少举一个例 味觉、听觉、视觉、触觉(举例略) ①“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油蛉、蟋蟀们的声音悦耳 ②“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中的“伏”能否换成“趴”,为什么? 不能,“伏”体现了黄蜂肥胖的特点。 ③“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所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覆盆子的形状。 6、第二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7、作者把百草园景物描写得生机盎然,情景交融,其目的在于 表现“我”幼年时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后文的三味书屋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说明 封建教育束缚、阻碍少年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8、作者写吃了像人形的何首乌根便可以成仙,是由于 赋予百草园神话般的色彩,妙趣横生
七下课内现代文阅读复习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第一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复习重点 1、文体(散文)、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题解。 2、第二段要求理解并掌握:A、分层次。B、写景角度:动植物、声色形味、动静结合、高低、远近、虚实、 总分。C、写法:排比、拟人、对偶、比喻。D、作用:流露喜爱赞美之情,突出乐园 。 3、美女蛇故事的作用:故事虽虚构但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乐园的情趣。 4、捕鸟的细节描写:交代了时间、条件、方法、收获、经验。一连串动作描写写出了捕鸟的乐趣,抒发了 兴奋喜悦之情。 5、第九段:A、作用:过渡段,承上启下。表达对百草园的依依不舍之情。B、修辞:排比、拟人、反复。 6、写三味书屋生活:A、肃穆气氛。B、问问题老师不答。C、不允许游玩。D、读难理解的古文。E、因内 容枯燥学生上课搞小动作。 7、中心。 重点背诵: (一)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1、第一段中的“似乎”与“确凿”字面上看是矛盾的,你认为矛盾吗?为什么? 不矛盾,“似乎”表示作者对自己的印象不能完全肯定,因为对“最末次的相见”来说,已经隔了七八年, 印象已模糊,然而回忆儿童时的生活,却又历历在目,“确凿”表示完全肯定的。 2、 在“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儿时的作者在此发生了的三件趣事具体哪三件? 趣事:翻断砖、按斑蝥、拔何首乌的根、摘覆盆 子 。 第二段景物描写突出了景物各自的特点,写菜畦、桑葚突出它们的色彩;写皂荚树、木莲的果实和何首乌 的根突出它们的形状;写蝉、油蛉、蟋蟀突出它们的声音;描写覆盆子则突出其味道。 3、写景物有恰当的顺序,本段也如此。根据选文内容填空。 “不必说”“也不必说”是由低处到高处,由植物到动物,由静景到动景;“不必说”“也不必说”“单 是”是由整体到局部,又由动物到植物。 4、调动所有感官,多角度的写景,加上恰当的用词,能使文章生动、精彩。本段写景作者便是多角度的写 景,请说说分别从哪几个角度描写的,至少举一个例。 味觉、听觉、视觉、触觉(举例略) 5、①“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油蛉、蟋蟀们的声音悦耳。 ②“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中的“伏”能否换成“趴”,为什么? 不能,“伏”体现了黄蜂肥胖的特点。 ③“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所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覆盆子的形状。 6、第二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7、作者把百草园景物描写得生机盎然,情景交融,其目的在于 表现“我”幼年时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后文的三味书屋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说明 封建教育束缚、阻碍少年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8、作者写吃了像人形的何首乌根便可以成仙,是由于 赋予百草园神话般的色彩,妙趣横生
9、文中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的句式,其目的是 用这样的句式可先作概括的介绍,然后突出泥墙根一带的景物。 1.课文详写了捕鸟的时间 地点 工具 方法、收 获 2.写出捕鸟的一系列动词,分析它们的表达作用 扫、支、撒、系、牵、拉。生动传神地再现了捕鸟的过程和方法 3.课文记叙“冬日雪地捕鸟”对表现文章中心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作者写百草园冬天给爱玩的儿童带来乐趣,再次暗点“乐园”,表现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 心理,突出了中心。 课文第9段所用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非比、拟人: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表达了对家人的埋怨,对百草园的眷恋,对去书塾的 不情愿 第二课《爸爸的花儿落了》 复习重点 1.文体(小说)、作者(林海音,小名英子、台湾著名女作家)、选自代 表作品小说(〈城南旧事〉)、题意双关、主人公(我,英子,不是作者) 2.课文写作线索:A、-爸爸爱花—一主线,起主导作用。B、毕业典礼一一副线,推动情节发展,对主线起 烘托、映衬、推动的作用。 3.顺叙与插叙相结合的写法:顺叙—一写毕业典礼的过程。插叙 去医院探望爸爸的情形。B、六年 前因赖床而迟到的情形。C、爸爸爱花的情形。D、爸爸鼓励“我”闯练学汇款的情形。这些记叙描写突出 了爸爸的严厉、关爱,表明了“我”已经长大了 4、伏笔的作用:前后呼应,结构完整 花”的含义:有象征的意义一一爸爸身体健康时花开得挺旺:爸爸病危时,成为对子女的关怀、鼓励 爸爸辞世时,花儿落了 快回家去!快回家去! 爸爸的花儿落了。 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1.文中“爸爸的花儿落了”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一方面指爸爸种的夹竹桃的凋谢,另一方面指生性爱花的爸爸的辞世 2、找出文段中暗示爸爸即将去世的句子。(至少一个) “快回家去……为什么呀?”“旁边的夹竹桃……很不像样 3.“我”真正感觉到自己长大了,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请从课文中摘抄语句) “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从来没有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 4、“爸爸的花儿虽然落了,但却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你认为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对。在爸爸爱的浇灌和孕育下,虽“花落”但“果熟”,我的成长,我在坚强,是对他最好的报答 5.从全文来看,爸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爱花,表面严厉实际上充满爱心,很重感情
9、文中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的句式,其目的是 用这样的句式可先作概括的介绍,然后突出泥墙根一带的景物。 (二) 1.课文详写了捕鸟的 时间 、 地点 、 工具 、 条件 、 方法 、收 获 。 2.写出捕鸟的一系列动词,分析它们的表达作用。 扫、支、撒、系、牵、拉。生动传神地再现了捕鸟的过程和方法。 3.课文记叙“冬日雪地捕鸟”对表现文章中心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作者写百草园冬天给爱玩的儿童带来乐趣,再次暗点“乐园”,表现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 心理,突出了中心。 4.课文第 9 段所用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心理描写 ; 排比、拟人;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表达了对家人的埋怨,对百草园的眷恋,对去书塾的 不情愿 第二课 《爸爸的花儿落了》 复习重点 1 、 1.文体(小说)、作者(林海音,小名英子、台湾著名女作家)、选自代 表作品小说〈〈城南旧事〉〉、题意双关、主人公(我,英子,不是作者)。 2.课文写作线索:A、-爸爸爱花——主线,起主导作用。B、毕业典礼——副线,推动情节发展,对主线起 烘托、映衬、推动的作用。 3.顺叙与插叙相结合的写法:顺叙——写毕业典礼的过程。插叙——A、去医院探望爸爸的情形。B、六年 前因赖床而迟到的情形。C、爸爸爱花的情形。D、爸爸鼓励“我”闯练学汇款的情形。这些记叙描写突出 了爸爸的严厉、关爱,表明了“我”已经长大了。 4、伏笔的作用:前后呼应,结构完整。 5、“花”的含义:有象征的意义——爸爸身体健康时花开得挺旺;爸爸病危时,成为对子女的关怀、鼓励; 爸爸辞世时,花儿落了。 重点背诵: 快回家去!快回家去! …… 爸爸的花儿落了。 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1.文中“爸爸的花儿落了”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一方面指爸爸种的夹竹桃的凋谢,另一方面指生性爱花的爸爸的辞世。 2、找出文段中暗示爸爸即将去世的句子。(至少一个) “快回家去……为什么呀?”“旁边的夹竹桃……很不像样。” 3.“我”真正感觉到自己长大了,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请从课文中摘抄语句) “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从来没有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 4、“爸爸的花儿虽然落了,但却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你认为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对。在爸爸爱的浇灌和孕育下,虽“花落”但“果熟”,我的成长,我在坚强,是对他最好的报答。 5.从全文来看,爸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爱花,表面严厉实际上充满爱心,很重感情
第七课 《最后一课》 复习重点 1、文体(小说)、作者、主人公(小弗郎士)、主题(爱国精神)。 2、理清故事情节 3、小弗郎士在小说中的作用:A、既是主人公,又是线索人物。B、起贯串故事情节的作用。C、起到深 化小说主题的重要作用 4.语言、心理、动作、细节描写的作用。 5.重点研读的段落:第20、21、24—29段。 6.人物思想性格。 7.写法:A、对比。B、前呼后应。C、以小见大。D、烘托手法 重点背诵: 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1.人物:①文章主要通过心理描写小弗朗士出是一个怎么样的儿童? 由贪玩不爱学习但能管住自己慢慢开始热爱法语,热爱祖国,民族自尊心不断升华憎恨敌人的一个在不断 成长的儿童形象。 ②文章从哪些方面描写韩麦尔先生,韩麦尔先生是怎样一个人物? 外貌、动作、神态、语言:他是一个恪尽职守,热爱学生,热爱祖国,道德高尚的老师 2.情节:本文“宣布下课”属于小说的哪个情节? 高潮结局 3.环境:文中有多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自然环境: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1.韩麦尔今天为什么穿戴的和平常不一样? 纪念最后一课,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2.镇上的人的表现为什么又和平常不一样 感谢老师四十年来忠诚的服务,来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二)阅读课文最后一个部分24-29段 1.课文写教堂的钟声、祈祷的钟声、普鲁士兵的号声,有什么作用? 钟声宣告最后一课的结束,号声预示着德语要代替法语:号声、钟声的相继传来,使韩麦尔先生眷恋国土 的心更为痛楚和悲愤,为下文起了烘托和铺垫作用。 2.“忽然教堂的钟声敲了十二下 忽然”表明了什么? “忽然”有来得迅速而岀乎意料的意思,说明学生们正在全神贯注汲取法语知识的情况下敲响了,增强了 悲怆的气氛 3.韩麦尔先生此时此刻有无数的话要说,但是他哽住了,说不下去了,是因为什么? 最后一课即将结束,从此将和祖国的语言告别,留恋与失望、痛苦与悲愤到了极点,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 起 4.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怎 样的思想感情? 强烈的爱国 5.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力量”写字的细节表现了什么? 表现出了他对不能再教法语而感到悲愤和哀痛 5.文中“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的含义是什么? 表现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生的无比崇敬。 6、24-29段从哪些方面描写韩麦尔,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七课 《最后一课》 复习重点 1、文体(小说)、作者、主人公(小弗郎士)、主题(爱国精神)。 2、理清故事情节。 3、小弗郎士在小说中的作用:A、既是主人公,又是线索人物。B、起贯串故事情节的作用。C、起到深 化小说主题的重要作用。 4.语言、心理、动作、细节描写的作用。 5.重点研读的段落:第20、21、24——29段。 6.人物思想性格。 7.写法:A、对比。B、前呼后应。C、以小见大。D、烘托手法。 重点背诵: 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1. 人物:①文章主要通过心理描写小弗朗士出是一个怎么样的儿童? 由贪玩不爱学习但能管住自己慢慢开始热爱法语,热爱祖国,民族自尊心不断升华憎恨敌人的一个在不断 成长的儿童形象。 ②文章从哪些方面描写韩麦尔先生,韩麦尔先生是怎样一个人物? 外貌、动作、神态、语言;他是一个恪尽职守,热爱学生,热爱祖国,道德高尚的老师。 2.情节:本文 “宣布下课”属于小说的哪个情节? 高潮结局 3.环境:文中有多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自然环境: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1.韩麦尔今天为什么穿戴的和平常不一样? 纪念最后一课,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2.镇上的人的表现为什么又和平常不一样? 感谢老师四十年来忠诚的服务,来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二)阅读课文最后一个部分 24-29 段 1.课文写教堂的钟声、祈祷的钟声、普鲁士兵的号声,有什么作用? 钟声宣告最后一课的结束,号声预示着德语要代替法语;号声、钟声的相继传来,使韩麦尔先生眷恋国土 的心更为痛楚和悲愤,为下文起了烘托和铺垫作用。 2.“忽然教堂的钟声敲了十二下”, “忽然”表明了什么? “忽然”有来得迅速而出乎意料的意思,说明学生们正在全神贯注汲取法语知识的情况下敲响了,增强了 悲怆的气氛。 3.韩麦尔先生此时此刻有无数的话要说,但是他哽住了,说不下去了,是因为什么? 最后一课即将结束,从此将和祖国的语言告别,留恋与失望、痛苦与悲愤到了极点,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 起。 4.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怎 样的思想感情?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5. 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力量”写字的细节表现了什么? 表现出了他对不能再教法语而感到悲愤和哀痛。 5.文中“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的含义是什么? 表现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生的无比崇敬。 6、24-29 段从哪些方面描写韩麦尔,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从语言:动作:神态三方面表达了韩麦尔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7、选文中哪一句话暗示了小说的社会背景? 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 第十一课 《邓稼先》 复习重点 1.文体(人物传记)。 2.把握各小标题的意思 3.理解各部分的关系:第一部分是全文的“引子”。第二部分简介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是 第二部分的补充。第四部分从另一个角度突出邓稼先的贡献。第五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具体写邓稼 先的才能、意志、信念、精神。第六部分是全文的总结 4、写法:A、大处落笔,立体凸现形象。B、对比的手法。C、句式多变,排列整齐。 读《邓稼先与奥本海默》 1、邓稼先先生喜欢“纯”字,你认为“纯”字代表着什么意思? 朴质、忠厚、无私、没有杂念 2、文革期间发生在邓稼先先生身上有两件什么事情 说服两派群众,组织开始工作:说服军宣队和工宣队 3、邓稼先是怎样的一个人? 最不引人注目,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4、奥本海模式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要写他? 他是美国的一个锋芒毕露的拔尖的人物,又是一个复杂的人,通过对比来反衬邓稼先的气质与品格 “人们绝对相信他”的原因是什么? 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 6、“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试阐释这两句话。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讲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邓稼先正是汲取了这些最优秀的部分,变成自己的气质品格: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邓稼先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因此他是最理想的党员 阅读《我不能走》片断、回答问题 1、本文段叙述了邓稼先的一件什么事,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 次实验出现意外,别人劝他离开,他却不愿离开。表现他献身国防科技,无私奉献的精神。 2、一句"我不能走"体现出邓稼先什么样的性格和精神? 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身先士卒、乐于奉献的精神 3、文章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 写出了环境的恶劣,突出人物的精神 4、结尾部分引"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用是什么? 这首歌是邓稼先一生的写照,突出他对中华民族贡献之大。 最后为什么要补充"我”父亲喜欢五四时代的那首歌? 写出了父亲在中华民族任人宰割时希望中华振兴,也写出我的爱国之情受到了父亲的影响 第十二课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复习重点 l、文体(散文)、作者臧克家
从语言;动作;神态三方面表达了韩麦尔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7、选文中哪一句话暗示了小说的社会背景? 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 第十一课 《邓稼先》 复习重点 1.文体(人物传记)。 2.把握各小标题的意思。 3.理解各部分的关系:第一部分是全文的“引子”。第二部分简介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是 第二部分的补充。第四部分从另一个角度突出邓稼先的贡献。第五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具体写邓稼 先的才能、意志、信念、精神。第六部分是全文的总结。 4、写法:A、大处落笔,立体凸现形象。B、对比的手法。C、句式多变,排列整齐。 重点背诵: 一、阅读《邓稼先与奥本海默》 1、邓稼先先生喜欢“纯”字,你认为“纯”字代表着什么意思? 朴质、忠厚、无私、没有杂念 2、文革期间发生在邓稼先先生身上有两件什么事情? 说服两派群众,组织开始工作;说服军宣队和工宣队。 3、邓稼先是怎样的一个人? 最不引人注目,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4、奥本海模式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要写他? 他是美国的一个锋芒毕露的拔尖的人物,又是一个复杂的人,通过对比来反衬邓稼先的气质与品格。 5、 “人们绝对相信他”的原因是什么? 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 6、“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试阐释这两句话。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讲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邓稼先正是汲取了这些最优秀的部分,变成自己的气质品格;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邓稼先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因此他是最理想的党员。 二、阅读《我不能走》片断、回答问题: 1、本文段叙述了邓稼先的一件什么事,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 一次实验出现意外,别人劝他离开,他却不愿离开。表现他献身国防科技,无私奉献的精神。 2、一句"我不能走"体现出邓稼先什么样的性格和精神? 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身先士卒、乐于奉献的精神。 3、文章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 写出了环境的恶劣,突出人物的精神。 4、结尾部分引"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用是什么? 这首歌是邓稼先一生的写照,突出他对中华民族贡献之大。 5、最后为什么要补充"我"父亲喜欢五四时代的那首歌? 写出了父亲在中华民族任人宰割时希望中华振兴,也写出我的爱国之情受到了父亲的影响。 第十二课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复习重点 1、文体(散文)、作者臧克家
2、线索:A、叙事线索—一说和做。B、感情线索一—一表敬仰赞美之情 3、文章的中心句:“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说了就做” 4.闻一多的主要事迹和形象。 掌握文中的比喻句、过渡句与议论句。 6、写法:A、夹叙夹议。B、结构严谨。C、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 重点背诵: 一、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药方。 开一剂救济的药方”是比喻的说法,只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的方法,也还是仅 3、深霄灯火是他的伴侣,因为它打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因它打开光明之路”中的“它”指深夜灯火,这句的意思是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闻一多全力进行学术 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四壁”已在表现闻先生的深夜从事文学研究室的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 4、他潜心关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闻一多从事文学研究非常深入,用心极专极深,没有任何事物可以使他分心 二、5、解释“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中“之”指代 古代典籍。 6、你知道“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7、“小楷如群蚁排衙”表现了闻一多的什么态度? 8、结合全文看7、8、9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7总结上文,8、9开启下文。两者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9、“这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中“这”指代什么?为什么说情况迥乎不同、一反既往? 这指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因为他是青年的领导人,他要先宣传然后用行动去争取民主,与做学问时埋头苦 干,然后再说不一样。 10、请找出闻一多的形象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第18段,形象地突出闻一多先生争取民主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11、闻一多先生在学者方面的成果有哪些?作为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特点是什么 《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他是一个精于学术,有钻研精神的学者 12、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又有做了哪些事,这又体现出了他怎样的特点? 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游行示威:他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言行一致的伟人 13、联系全文,简要概括闻一多先生的形象? 他是一个精于学术,有钻研精神的学者,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言行一致的伟人。 第十六课 《社戏》 复习重点 1.文体(小说)、作者(鲁迅)、线索(看社戏) 2.理清并掌握文中的主要情节。 3.景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 4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5.重点阅读段:第10——14段、第22、23段、第40段 6.中心。 重点背诵:
2、线索:A、叙事线索——说和做。B、感情线索——表敬仰赞美之情。 3、文章的中心句:“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说了就做”。 4.闻一多的主要事迹和形象。 5.掌握文中的 比喻句、过渡句与议论句。 6、写法:A、夹叙夹议。B、结构严谨。C、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 重点背诵: 一、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 1、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药方。 “开一剂救济的药方”是比喻的说法,只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2、 1930 年到 1932 年,“望闻问切”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的方法,也还是仅 仅走出了一步。 3、 深霄灯火是他的伴侣,因为它打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因它打开光明之路”中的“它”指深夜灯火,这句的意思是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闻一多全力进行学术 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四壁”已在表现闻先生的深夜从事文学研究室的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 4、 他潜心关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闻一多从事文学研究非常深入,用心极专极深,没有任何事物可以使他分心。 二、5、解释“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中“之”指代 古代典籍。 6、你知道“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7、“小楷如群蚁排衙 ”表现了闻一多的什么态度? 8、结合全文看7、8、9 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7总结上文,8、9 开启下文。两者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9、“这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中“这”指代什么?为什么说情况迥乎不同、一反既往? 这指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因为他是青年的领导人,他要先宣传然后用行动去争取民主,与做学问时埋头苦 干,然后再说不一样。 10、请找出闻一多的形象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第 18 段,形象地突出闻一多先生争取民主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11、闻一多先生在学者方面的成果有哪些?作为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特点是什么? 《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他是一个精于学术,有钻研精神的学者。 12、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又有做了哪些事,这又体现出了他怎样的特点? 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游行示威;他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言行一致的伟人。 13、联系全文,简要概括闻一多先生的形象? 他是一个精于学术,有钻研精神的学者,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言行一致的伟人。 第十六课 《社戏》 复习重点 1.文体(小说)、作者(鲁迅)、线索(看社戏)。 2.理清并掌握文中的主要情节。 3.景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 4.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5.重点阅读段:第 10——14 段、第 22、23 段、第 40 段。 6.中心。 重点背诵:
1.为什么平桥村在我是“乐土”? 平桥村有淳朴好客的村民,美丽的景致,有趣的事情。 2.平桥村村民都具有哪些特点?平桥村的孩子们具有什么特点? 淳朴善良、热情好客:善良、好客、活泼、聪明、驾船技术高。 3.“淡黑的起伏的连山……踊跃的铁的瘦瘠……但我却还以为船慢。”写出了的什么心情,为什么用“踊 跃”来写山? 写出了我急切的心情,化静为动(以动衬静或把静物写活了)写出了船行之快 4.课文第22段前两句采用了什么描写,表达了什么心情? 景物描写,表达了我的留恋之情 5.课文第23段“老渔父”为什么喝采?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因为船行的快,侧面描写烘托出孩子们驾船技术高。 6.“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一句中的修辞及作用,“蹿”能否改成“游”好 不好,为什么? 比喻形象写出了船行之快表现孩子们驾船技术高。:不能改,“蹿”更能表现船行之快。 二、课内阅读训练 朗读课文“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到“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汊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这 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l、选文第二段从哪三个方面(感觉的角度)来写看戏途中的景色?这对表现文章中心有何作用? 视觉、听觉、嗅觉,这些景物描写,写出了江南水乡清新醉人的夜景,写出了船行速度之快,以及“我” 急于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表现了“我”对江南农村的热爱之情。 2、“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一句中的“点”、“磕”用得好在哪 “点”“磕”二字,好在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农家少年驾船技艺的熟练、敏捷,表现了他们的聪明能干。 3、“但我还以为船慢”一句属于什么描写?写出了“我”的什么感受? 心理描写,写出了“我”急于看戏的心情 4、“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 许是渔火。”句中的“似乎”和“也许”“料想”能否去掉?为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不能。因为这些词语都表示推测,说明听到的、看到的都不确切。这样写突出了“我”急于到赵庄看戏的 心情 第十七课 《安塞腰鼓》 复习重点 1.了解课文 2.主题(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歌颂阳刚之美)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 4、理解一些句子的含义(课文后的练习二) 写法:A、短句与长句交错,富有节奏感、音乐美、诗意美。B、语句铿锵,有气势。C、动静结合。 黄土高原人的性格:朴实、粗犷、开朗。安塞腰鼓舞姿的特点:壮阔、豪放、火热。 7、排比句和感叹句的作用:增强句子的语势,使文章气势恢弘,雄浑有力,节奏感强,充满旋律美,表现 出“安塞腰鼓”气吞山河的场面和震撼人心的力量。 8.短句的运用。如:“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简洁地表现了年轻生命的热烈奔放 “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一一有力地表现了生命沸腾、力量喷涌不可遏制的情景。 重点背诵: 1、课文描写了安塞腰鼓的哪些方面,安塞腰鼓具有什么特点?
一、1.为什么平桥村在我是“乐土”? 平桥村有淳朴好客的村民,美丽的景致,有趣的事情。 2.平桥村村民都具有哪些特点?平桥村的孩子们具有什么特点? 淳朴善良、热情好客;善良、好客、活泼、聪明、驾船技术高。 3.“淡黑的起伏的连山……踊跃的铁的瘦瘠……但我却还以为船慢。”写出了的什么心情,为什么用“踊 跃”来写山? 写出了我急切的心情,化静为动(以动衬静或把静物写活了)写出了船行之快。 4.课文第 22 段前两句采用了什么描写,表达了什么心情? 景物描写,表达了我的留恋之情。 5.课文第 23 段“老渔父”为什么喝采?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因为船行的快,侧面描写烘托出孩子们驾船技术高。 6.“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一句中的修辞及作用,“蹿”能否改成“游”好 不好,为什么? 比喻形象写出了船行之快表现孩子们驾船技术高。;不能改,“蹿”更能表现船行之快。 二、课内阅读训练 朗读课文“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到“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汊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这 一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1、选文第二段从哪三个方面(感觉的角度)来写看戏途中的景色?这对表现文章中心有何作用? 视觉、听觉、嗅觉,这些景物描写,写出了江南水乡清新醉人的夜景,写出了船行速度之快,以及“我” 急于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表现了“我”对江南农村的热爱之情。 2、“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一句中的“点”、“磕”用得好在哪 里? “点”“磕”二字,好在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农家少年驾船技艺的熟练、敏捷,表现了他们的聪明能干。 3、“但我还以为船慢”一句属于什么描写?写出了“我”的什么感受? 心理描写,写出了“我”急于看戏的心情。 4、“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 许是渔火。”句中的“似乎”和“也许”“料想”能否去掉?为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不能。因为这些词语都表示推测,说明听到的、看到的都不确切。这样写突出了“我”急于到赵庄看戏的 心情。 第十七课 《安塞腰鼓》 复习重点 1.了解课文。 2.主题(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歌颂阳刚之美)。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 4、理解一些句子的含义(课文后的练习二)。 5、写法:A、短句与长句交错,富有节奏感、音乐美、诗意美。B、语句铿锵,有气势。C、动静结合。 6、黄土高原人的性格:朴实、粗犷、开朗。安塞腰鼓舞姿的特点:壮阔、豪放、火热。 7、排比句和感叹句的作用:增强句子的语势,使文章气势恢弘,雄浑有力,节奏感强,充满旋律美,表现 出“安塞腰鼓”气吞山河的场面和震撼人心的力量。 8.短句的运用。如:“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简洁地表现了年轻生命的热烈奔放。 “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有力地表现了生命沸腾、力量喷涌不可遏制的情景。 重点背诵: 一、1、课文描写了安塞腰鼓的哪些方面,安塞腰鼓具有什么特点?
场面、舞姿、后生:表现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 作者写安塞腰鼓主要是为了赞颂些什么? 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歌颂黄土地上生活的人们,歌颂黄土地上的阳刚之美、歌颂承载这一生命的黄土 二、阅读文章“一群茂腾腾的后生。”到“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群茂腾腾的后生 “茂騰腾”一词写出了后生们的什么特点 指身强体壮,生命力旺盛。 2、第七自然段从哪些表演来描写安塞腰鼓的宏伟场面? 从鼓点声、击鼓动作、跳跃的舞步、表演者的眼神和英姿 3、文中反复写安塞腰鼓“隆隆隆隆”的声音,其目的是什么? 渲染气氛,突出安塞腰鼓的铿锵有力以及激越的气势。 骤雨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这些内容运用哪些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比喻、排比:突出腰鼓骤响时的声,行,光彩和力量 5、如何理解“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的含 义,“挣脱”“冲破”“撞开”三个词语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含义:写出了陕北人民粗犷、豪迈、开朗的性格。不能调换,这三个词语体现了事物的发展规律,与上句 的“束缚、羁绊、闭塞”等词语照应 6.“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为什么? 江南流水更多地表现柔媚的风格,而安塞腰鼓需要承载这样原始、粗犷的生命力量的厚土。 第二十一课 《伟大的悲剧》 复习重点 1.文体:人物传记。 2.作者:奥地利的茨威格。 3.理清故事情节。 4.关注令人难忘的细节及人物体现的精神 5、如何理解“伟大的悲剧 重点背诵: 1.“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一句中“这”指代什么? 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一句中“这一事业”指代什么? “这”指“千万年来人迹未至……两次被人发现。”“这一事业”指“第一个发现南极点” 2.文中“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 法?其作用主要是什么? 拟人。烘托出斯科特等知道探险已被人占先时的沮丧、懊恼心情 3.文中“癲狂”“夺眶而出”“毛骨悚然”“耀武扬威”等词语有什么表达作用? 4.“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这句话是作者的观点,还是斯科特 的观点?为什么? 这是斯科特的观点。作者为他们立传本身就说明作者对他们的肯定态度,而且作者的一处处评论也表明了 对他们的肯定态度 5.既然知道阿蒙森先到达了极点,斯科特一行为什么还要闷闷不乐地继续他们的路?他们怀着绝望的心情, 却没有半途而废,明知结局是失败,但还是走完全程,体现了他们高尚的人格与绅士风度 6.“斯科特接受了这个任务,他要忠实地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 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斯科特为什么要“接受”这项任务?体现了人物的什么精 神境界?
场面、舞姿、后生;表现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 2、作者写安塞腰鼓主要是为了赞颂些什么? 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歌颂黄土地上生活的人们,歌颂黄土地上的阳刚之美、歌颂承载这一生命的黄土 地。 二、阅读文章“一群茂腾腾的后生。”到“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1、“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中的“茂腾腾”一词写出了后生们的什么特点? 指身强体壮,生命力旺盛。 2、第七自然段从哪些表演来描写安塞腰鼓的宏伟场面? 从鼓点声、击鼓动作、跳跃的舞步、表演者的眼神和英姿。 3、文中反复写安塞腰鼓“隆隆隆隆”的声音,其目的是什么? 渲染气氛,突出安塞腰鼓的铿锵有力以及激越的气势。 4、骤雨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这些内容运用哪些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比喻、排比;突出腰鼓骤响时的声,行,光彩和力量。 5、如何理解“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的含 义,“挣脱”“冲破”“撞开”三个词语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含义:写出了陕北人民粗犷、豪迈、开朗的性格。不能调换,这三个词语体现了事物的发展规律,与上句 的“束缚、羁绊、闭塞”等词语照应。 6.“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为什么? 江南流水更多地表现柔媚的风格,而安塞腰鼓需要承载这样原始、粗犷的生命力量的厚土。 第二十一课 《伟大的悲剧》 复习重点 1.文体:人物传记。 2.作者:奥地利的茨威格。 3.理清故事情节。 4.关注令人难忘的细节及人物体现的精神。 5、如何理解“伟大的悲剧”。 重点背诵: 1.“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一句中“这”指代什么? “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一句中“这一事业”指代什么? “这”指“千万年来人迹未至……两次被人发现。”“这一事业”指“第一个发现南极点”。 2. 文中“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 法?其作用主要是什么? 拟人。烘托出斯科特等知道探险已被人占先时的沮丧、懊恼心情。 3.文中“癫狂”“夺眶而出”“毛骨悚然”“耀武扬威”等词语有什么表达作用? 4.“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这句话是作者的观点,还是斯科特 的观点?为什么? 这是斯科特的观点。作者为他们立传本身就说明作者对他们的肯定态度,而且作者的一处处评论也表明了 对他们的肯定态度。 5.既然知道阿蒙森先到达了极点,斯科特一行为什么还要闷闷不乐地继续他们的路?他们怀着绝望的心情, 却没有半途而废,明知结局是失败,但还是走完全程,体现了他们高尚的人格与绅士风度。 6.“斯科特接受了这个任务,他要忠实地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 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斯科特为什么要“接受”这项任务?体现了人物的什么精 神境界?
①是诚实守信的品格,使他接受了这个任务。②坦然面对成功与失败的崇高境界, 第二十二课《在沙漠中心》 复习重点 1.“我”在沙漠中遇到了哪两大困难? 寒冷、干渴 2.“我”采用了哪些应对困难的办法? ①喝纯乙醚喝驲0度的酒精②在沙漠中挖一个坑将自己埋住③试图用布获得一点点露水。 3.文中“我”的情绪经历了哪些变化?请从文中各找出一个情绪变化的句子 痛苦、绝望、平静、乐观。(句子略) 4.文章第2段哪句是环境描写,说说作用。 (环境描写句子略)渲染环境的恶劣。 5.文章给你的启示是什么? 第二十六课 《猫》 复习重点 作者写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了三只猫,他们各自都有什么特点? 第一只猫:从自身形态喝逗着玩时的形态表现出了它的可爱 第二只猫:从性情和本领两方面写出了它的有趣和活泼 第三只猫:从形态和性情两方面写出了它的可厌和懒惰 周家丫头代表哪一类人,家人对此持什么态度? 她代表那些事不关己漠不关心的一类人。家人责怪她 不知名的夺小猫的人代表哪一类人?对此“我”持什么态度?说明什么? 代表不顾别人利益自私自利的一类人,作者怅然、愤恨的诅骂他们。说明作者对哪种不顾别人利益自私自 利行为的谴责和鞭挞 对第三只猫的结局“我”的感受是怎样的? 难过、痛苦、内疚、自责、懊悔。 文章结尾的三个感叹句有什么作用? 强烈地表现了“我”的悔恨和自责 为什么说“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因为“我”冤苦了这只不能辩诉的动物,内心充满了内疚和自责。 最后一句话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是什么?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自己伤害了无辜的动物内心充满了内疚和自责 8.读完本文之后你的感受和启示是什么? 9.略 第二十七课《斑羚飞渡》 复习 1.文体(小说)。 2.品味详细描述第一对斑羚试跳成功的全过程的有关动词 3.斑羚飞渡给人的启示:斑羚飞渡的惨烈、悲壮,让我们看到了动物身上那股神圣而不可侵犯的精神力量 反思人类社会,当灾难来临时,我们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像斑羚那样,不害人,不苟活,视死如归呢?(斑 羚在危难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勇气和自我牺牲精神,会让每一个读过这篇文章的人受到精神的震撼,会
①是诚实守信的品格,使他接受了这个任务。②坦然面对成功与失败的崇高境界。 第二十二课 《在沙漠中心》 复习重点 1.“我”在沙漠中遇到了哪两大困难? 寒冷、干渴 2.“我” 采用了哪些应对困难的办法? ①喝纯乙醚喝 90 度的酒精②在沙漠中挖一个坑将自己埋住③试图用布获得一点点露水。 3.文中“我”的情绪经历了哪些变化?请从文中各找出一个情绪变化的句子。 痛苦、绝望、平静、乐观。(句子略) 4.文章第 2 段哪句是环境描写,说说作用。 (环境描写句子略)渲染环境的恶劣。 5.文章给你的启示是什么? 略 第二十六课 《猫》 复习重点 1. 作者写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了三只猫,他们各自都有什么特点? 第一只猫:从自身形态喝逗着玩时的形态表现出了它的可爱。 第二只猫:从性情和本领两方面写出了它的有趣和活泼。 第三只猫:从形态和性情两方面写出了它的可厌和懒惰。 2. 周家丫头代表哪一类人,家人对此持什么态度? 她代表那些事不关己漠不关心的一类人。家人责怪她。 3. 不知名的夺小猫的人代表哪一类人?对此“我”持什么态度?说明什么? 代表不顾别人利益自私自利的一类人,作者怅然、愤恨的诅骂他们。说明作者对哪种不顾别人利益自私自 利行为的谴责和鞭挞。 4. 对第三只猫的结局“我”的感受是怎样的? 难过、痛苦、内疚、自责、懊悔。 5. 文章结尾的三个感叹句有什么作用? 强烈地表现了“我”的悔恨和自责。 6. 为什么说“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因为“我”冤苦了这只不能辩诉的动物,内心充满了内疚和自责。 7. 最后一句话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是什么?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自己伤害了无辜的动物内心充满了内疚和自责。 8. 读完本文之后你的感受和启示是什么? 9. 略 第二十七课《斑羚飞渡》 复习重点 1.文体(小说)。 2.品味详细描述第一对斑羚试跳成功的全过程的有关动词。 3.斑羚飞渡给人的启示:斑羚飞渡的惨烈、悲壮,让我们看到了动物身上那股神圣而不可侵犯的精神力量。 反思人类社会,当灾难来临时,我们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像斑羚那样,不害人,不苟活,视死如归呢?(斑 羚在危难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勇气和自我牺牲精神,会让每一个读过这篇文章的人受到精神的震撼,会
启发人们重新认识这个万物共生的世界。) 4.景物“彩虹”描写的作用 5.镰刀头羊的形象:富于智慧,有决断力,遇事镇定,临难从容。 6、如何看待文中“人”的角色:对于和自己一起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其他物种,人类是蔑视的。人类肆意 屠杀它们,已经导致许多物种灭绝。 7.掌握景物、神态、动作、侧面描写。 重点背诵 问题研究 1.“彩虹”三次出现各起什么作用? 第一处第5段:作用是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的飞渡作铺垫 第二处第l段:作用是渲染飞渡的悲壮气氛: 第三处第16段:作用是赞颂头羊的自我牺牲精神。 2.镰刀头羊具有怎样的形象? 富于智慧,有决断力,遇事镇定,临难从容。 3.山涧上空,和那道彩虹平行,又架起了一座桥,那是一座用死亡做桥墩架设起来的桥。为什么说那座桥 是“用死亡做桥墩”? 因为每一只获得新生的斑羚,都是以另一只的斑羚身体为跳板完成飞渡的。是这些必死的斑羚组成了新生 的桥,所以说是“用死亡做桥墩”。 4.我十分注意盯着那群注定要送死的老斑羚,心想,或许有个别滑头的老斑羚会从注定死亡的那拨偷偷溜 到新生的那拨去,但让我震惊的是,从头至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从头至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 换位置”一事为什么让“我”感到震惊? 我”是个猎人,参照人类在此种情景下常有临阵脱逃的表现,所以震惊。 5.它(镰刀头羊)走了上去,消失在一片灿烂中。在这句话里,“灿烂”只是指那一道弯弯的彩虹吗? 不只是指那道彩虹,更是象征镰刀头羊行为和精神的闪光。 6.斑羚飞渡的场面,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 它是悲壮。 7.为什么文章结尾再次写到彩虹,有什么作用? 结尾的彩虹具有象征意味。它的绚丽、灿烂象征自愿牺牲的斑羚们生命的灿烂、辉煌。把它放在末尾,具 有点明中心、主旨的作用。 8.文中那两句话与“心甘情愿用生命为下一代开辟一条生存道路”相照应? “从头至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快速飞渡 9.用一句话概括作者所讴歌的“斑羚精神。 作者主要讴歌斑羚群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启发人们重新认识这个万物共生的世界。) 4.景物“彩虹”描写的作用: 5.镰刀头羊的形象:富于智慧,有决断力,遇事镇定,临难从容。 6、如何看待文中“人”的角色:对于和自己一起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其他物种,人类是蔑视的。人类肆意 屠杀它们,已经导致许多物种灭绝。 7.掌握景物、神态、动作、侧面描写。 重点背诵 : 一、问题研究 1.“彩虹”三次出现各起什么作用? 第一处第 5 段:作用是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的飞渡作铺垫; 第二处第 11 段:作用是渲染飞渡的悲壮气氛; 第三处第 16 段:作用是赞颂头羊的自我牺牲精神。 2.镰刀头羊具有怎样的形象? 富于智慧,有决断力,遇事镇定,临难从容。 3.山涧上空,和那道彩虹平行,又架起了一座桥,那是一座用死亡做桥墩架设起来的桥。为什么说那座桥 是“用死亡做桥墩”? 因为每一只获得新生的斑羚,都是以另一只的斑羚身体为跳板完成飞渡的。是这些必死的斑羚组成了新生 的桥,所以说是“用死亡做桥墩”。 4.我十分注意盯着那群注定要送死的老斑羚,心想,或许有个别滑头的老斑羚会从注定死亡的那拨偷偷溜 到新生的那拨去,但让我震惊的是,从头至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 “从头至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 换位置”一事为什么让“我”感到震惊? “我”是个猎人,参照人类在此种情景下常有临阵脱逃的表现,所以震惊。 5.它(镰刀头羊)走了上去,消失在一片灿烂中。在这句话里,“灿烂”只是指那一道弯弯的彩虹吗? 不只是指那道彩虹,更是象征镰刀头羊行为和精神的闪光。 6.斑羚飞渡的场面,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 它是悲壮。 7.为什么文章结尾再次写到彩虹,有什么作用? 结尾的彩虹具有象征意味。它的绚丽、灿烂象征自愿牺牲的斑羚们生命的灿烂、辉煌。把它放在末尾,具 有点明中心、主旨的作用。 8.文中那两句话与“心甘情愿用生命为下一代开辟一条生存道路”相照应? “从头至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快速飞渡” 9.用一句话概括作者所讴歌的“斑羚精神。” 作者主要讴歌斑羚群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