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中考题 (2005广州市)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2-14题 e(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句。公将鼓之,别日:“未可。”齐人三鼓。别日:“可矣。齐 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 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 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盘诎,而日:“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日:“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 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固之器。在宋城上 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楚王日:“善哉。吾请无攻宋矣。"(节选自《公输》) 12.词语理解。(6分) (1)解释下面加点字的含义 ①遂逐齐师②公问其故③望其旗靡④公输盘诎 (2)请选出加点词与例句加点词意思相同的成语 ①例句:既克,公问其故A克己奉公B克敌制胜 ②例句:以牒为械A为民请命B下不为例 13.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夫大国,难测也。(2)虽杀臣,不能绝也。 14.以上两个文段都涉及到战争,从文段的两个事件结局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请 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看法。(4分) 答案:(1)①于是②原故(原因)③倒下④“诎”通“屈 (2)①B"克敌制胜”的“克”与例句“克”相同。②下不为例”的“为”与例句“为”相同。 (1)大国,是难以测度的。 2)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保卫宋国的人)。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只要观点正确,叙述恰当,即可得分 基本要求:观点必须从文段事件的结局中得来,2分:叙述恰当,2分。 举例:从《公输》的结局看,面对人国的不义之战,不但要从道义上揭
曹刿论战中考题 (2005 广州市)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 12~14 题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 “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 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 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 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盘诎,而日:“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日:“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 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固之器。在宋城上 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楚王日:“善哉。吾请无攻宋矣。”(节选自《公输》) 12.词语理解。(6 分) (1)解释下面加点字的含义。 ①遂逐齐师 ②公问其故 ③望其旗靡 ④公输盘诎 (2)请选出加点词与例句加点词意思相同的成语。 ①例句:既克,公问其故 A 克己奉公 B 克敌制胜 ②例句:以牒为械 A 为民请命 B 下不为例 13.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 分) (1)夫大国,难测也。 (2)虽杀臣,不能绝也。 14.以上两个文段都涉及到战争,从文段的两个事件结局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请 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看法。(4 分) 答案: (1)①于是 ②原故(原因) ③倒下 ④“诎”通“屈” (2)①B“克敌制胜”的“克”与例句“克”相同。 ②“下不为例”的“为”与例句“为”相同。 (1)大国,是难以测度的。 . 2)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保卫宋国的人)。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只要观点正确,叙述恰当,即可得分。 基本要求:观点必须从文段事件的结局中得来,2 分;叙述恰当,2 分。 举例:从《公输》的结局看,面对人国的不义之战,不但要从道义上揭
露其不义,还要从实力上作好准备,这样才使他们的侵略野心无法得逞 这个道理,不仅在历史上是行之有效的,而且在今大也不无借鉴意义。 (2005长沙)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回答问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 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 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 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 乙]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 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结合文意,找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A.肉食者鄙(卑鄙)B.牺牲玉帛(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C.小大之狱(案件)D.齐师败绩(大败) 10.翻译下面句子。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11.请用“划出下面句子的节奏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2.简要回答问题。 (1)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2)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 的功劳。你的看法呢? 3.对甲乙两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的思想观点、写作方法以及写作目的是一致的 甲乙两文的思想观点有相同之处、都着眼于“民
露其不义,还要从实力上作好准备,这样才使他们的侵略野心无法得逞。 这个道理,不仅在历史上是行之有效的,而且在今大也不无借鉴意义。 (2005 长沙) 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回答问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 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 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 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 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 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9.结合文意,找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 A.肉食者鄙(卑鄙) B.牺牲玉帛(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C.小大之狱(案件) D.齐师败绩(大败) 10.翻译下面句子。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11.请用“/”划出下面句子的节奏。 ⑴域 民 不 以 封 疆 之 界 ⑵得 道 者 多 助,失 道 者 寡 助 12.简要回答问题。 ⑴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⑵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 的功劳。你的看法呢? 13.对甲乙两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的思想观点、写作方法以及写作目的是一致的。 B.甲乙两文的思想观点有相同之处、都着眼于“民
C.甲文认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乙文认为人和”是取胜的重要条件。 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对比手法,不同的是甲文用对比突出曹刿的谋略,乙文用对比 证明“得道”的重要 答案:9.A10.(这只是)小信用,未能(受到神灵充分)信任,神灵不会保佑你的。福 解释为赐福也可。11.(1)域民以封疆之界(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12.(1)小大之 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本题是开放题,可从“有功”无能”或“兼而有之”三个角度来答题 能自圆其说即可。从“有功”方面答: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 为决策者,有一定的功劳。也可从“无能”方面答: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作为统治者目光 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 上、军事上的无能,完全依靠曹刿的才能才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也可以把“有功”无能”结 合起来答。13.A(2006湖州)三.文言文阅读(16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7-19题。(8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 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日:“小信 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 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3分)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C.甲文认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乙文认为“人和”是取胜的重要条件。 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对比手法,不同的是甲文用对比突出曹刿的谋略,乙文用对比 证明“得道”的重要。 答案:9.A 10.(这只是)小信用,未能(受到神灵充分)信任,神灵不会保佑你的。福: 解释为赐福也可。 11.⑴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⑵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2.⑴小大之 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⑵本题是开放题,可从“有功”“无能”或“兼而有之”三个角度来答题, 能自圆其说即可。从“有功”方面答: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 为决策者,有一定的功劳。也可从“无能”方面答: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作为统治者目光 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 上、军事上的无能,完全依靠曹刿的才能才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也可以把“有功”“无能”结 合起来答。 13.A (2006 湖州)三.文言文阅读(16 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7-19 题。(8 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 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 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 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 分)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 )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3分)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9阅读全文,说说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17参与古代祭祀用的祭品 18略 9从战前、战时和战后三方面回答 (2006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考题)阅读《曹刿论战》选段,回答9——12题。(8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 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叶。”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查,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9、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 福 10、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11、曹刿认为战争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是什么?(2分) 12、选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何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和。(2分) 答案:9福:赐福,保佑狱:案件 (各1分,共2分) 10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2分) l1政治上取信于民 (2分) 2爱国热情;深谋远虑 (2分) (2007年青海省)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6题。(14分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F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 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 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 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 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l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任选两小题,2分)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4)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12.对下列句子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3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文中刻画人物采用的方法是什么?文中运用的主要写作方法又是什么?(2分)
19.阅读全文,说说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17参与 古代祭祀用的祭品 18略 19从战前、战时和战后三方面回答 (2006 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考题)阅读《曹刿论战》选段,回答 9——12 题。(8 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 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叶。”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查,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9、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语。(2 分) 福: 狱: 10、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 分)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11、曹刿认为战争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是什么?(2 分) 12、选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何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 和 。(2 分) 答案:9 福:赐福,保佑 狱:案件 (各 1 分,共 2 分) 10 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2 分) 11 政治上取信于民 (2 分) 12 爱国热情;深谋远虑 (2 分) (2007 年青海省)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11——16 题。(14 分)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 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 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师败 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 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任选两小题,2 分)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4)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12.对下列句子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B.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C.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D.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3 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4.文中刻画人物采用的方法是什么?文中运用的主要写作方法又是什么?(2 分)
15曹刿的主要战略思想是什么?(2分) (1)战前 16.曹刿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3分) 答案:(二)(14分) (1)参与(2)鄙陋(3)丝织品(4)倒下 12.D 13.大小的案件虽不能一一明察,一定以实情判断。 14.语言描写议论 15.战前: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必以情。战中:齐人三鼓。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夫战,勇气也。 16.有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政治远见表现在战前对可否一战的讨论 军事才能表现在掌握战机,详察敌情 结合课文也可摘取原文相对应语句 (2007仙桃)[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 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 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 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文公伐原①,令②以三日之粮。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军③而去之。谍④出曰: 原不过一二日矣!"军吏以告,公曰:“得原而失信⑤,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⑥也,不 可失也。"乃去之,及孟门⑦,而原请降。(《国语·文公伐原》)(12分)【注释】①[原 原国,姬姓小国。②[令]限令。③[疏军]撤兵。疏,散、撤。④[谍]刺探军情的人 ⑤[信]信用。⑥[庇]庇护,即赖以生存。⑦[孟门]原国地名 解释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又何间焉()(2)公令疏军而去之() 9.下面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不同的一组是()(2分) A.可以一战何以使人B.得原而失信登轼而望之 C.其乡人曰门人弟子填其室D.令以三日之粮闻寡人之耳者 10.翻译句子。(2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1.文段理解。(6分) (1)甲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在对话中,曹刿的“”和鲁庄公的 ”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用文中的词语作答)
15.曹刿的主要战略思想是什么?(2 分) (1)战前: (2)战中: 16.曹刿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3 分) 答案:(二)(14 分) ⑴参与 ⑵鄙陋 ⑶丝织品 ⑷倒下 12.D 13.大小的案件虽不能一一明察,一定以实情判断。 14.语言描写 议论 15.战前: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必以情。战中:齐人三鼓。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夫战,勇气也。 16.有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政治远见表现在战前对可否一战的讨论。 军事才能表现在掌握战机,详察敌情, 结合课文也可摘取原文相对应语句 (2007 仙桃)[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 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必 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 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文公伐原①,令②以三日之粮。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军③而去之。谍④出曰: “原不过一二日矣!”军吏以告,公曰:“得原而失信⑤,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⑥也,不 可失也。”乃去之,及孟门⑦,而原请降。(《国语·文公伐原》)(12 分)【注释】①[原] 原国,姬姓小国。②[令]限令。③[疏军]撤兵。疏,散、撤。④[谍]刺探军情的人。 ⑤[信]信用。⑥[庇]庇护,即赖以生存。⑦[孟门]原国地名。 8.解释加点词的意思。(2 分) (1)又何间焉( ) (2)公令疏军而去之( ) 9.下面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2 分) A.可以一战 何以使人 B.得原而失信 登轼而望之 C.其乡人曰 门人弟子填其室 D.令以三日之粮 闻寡人之耳者 10.翻译句子。(2 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1.文段理解。(6 分) (1)甲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在对话中,曹刿的“ ”和鲁庄公的 “ ”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用文中的词语作答)
(2)甲乙两文都是写战争的,但从战争阶段的角度来看有所不同,甲文写的 乙文写的是 (3)甲乙两文都强调政治上 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文中都有反映这 重要思想的典型句子,如甲文中的画线句,乙文中的 这一句 仙桃市参考答案(一)8.(1)参与(2)离开,离去。(2分。每小题1分,意对 即可。)9.B(2分) 10.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以实情判断。(或:大大小小的案件 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2分。直译或意译均可,酌 情评分。) (1)远谋鄙(2)战前准备(或:战前谋划、条件准备)战争过程(或: 战争经过及结果)(3)取信于民(意近即可)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也。(或答 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或将两句齐答,均可)(6分。每空1分。) (2007泰安)(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 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遂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 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晒①之日“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 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 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 旅野宿焉。 7.解释加点的词。(4分) 肉食者鄙 忠之属也 故不暇顾廉耻耳 朕当去奢省费 8.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9.甲文写战争,乙文写治国,但都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共同的道理。请写出你的理解 (4分) (2007河南省非课改)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2)甲乙两文都是写战争的,但从战争阶段的角度来看有所不同,甲文写的 是 ,乙文写的是 。 (3)甲乙两文都强调政治上 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文中都有反映这 一重要思想的典型句子,如甲文中的画线句,乙文中的“ ”这一句。 仙桃市参考答案(一)8.(1)参与 (2)离开,离去。(2 分。每小题 1 分,意对 即可。) 9.B(2 分) 10.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以实情判断。(或:大大小小的案件, 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 2 分。直译或意译均可,酌 情评分。) 11.(1)远谋 鄙 (2)战前准备(或:战前谋划、条件准备) 战争过程(或: 战争经过及结果) (3)取信于民(意近即可) 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也。(或答 “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或将两句齐答,均可)(6 分。每空 1 分。) (2007 泰安)(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 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遂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 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晒①之日“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 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 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 旅野宿焉。 7.解释加点的词。(4 分) 肉食者鄙 忠之属也 故不暇顾廉耻耳 朕当去奢省费 8.翻译下面的句子。(4 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9.甲文写战争,乙文写治国,但都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共同的道理。请写出你的理解。 (4 分) (2007 河南省非课改)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 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节选自《曹刿论 战》) (二)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①者胜,上下同欲②者胜, 以虞③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④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 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节选自《孙子·谋攻》) 注:①用:使用。②同欲:目标一致。③虞:戒备,准备。④将能而君不御:将 帅有才能,国君不干涉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公将鼓之鼓:(2)既克,公问其故克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2分)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3、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2分) 4、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得胜利印证了语段(二)中的一些说法,请选择其中一个简要 说明。(2分) 2007河南省参考答案17.(1)击鼓(1分)(2)战胜(1分)(共2分) 18.我看见他们的车辙印混乱,望见他们的军旗倒下,所以追击他们(2分) 19.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担心齐国有埋伏)表现了曹刚沉着、冷静、谨慎 的特点(一问1分。共2分) 20.①鲁庄公对曹刿言听计从,可谓“将能而君不御”②鲁国君臣一心,可谓“上下同 欲”③曹刿在选择进攻和追击的时机上审时度势,可谓知己知彼”(答出其中一个方面即 可。若从其他角度回答,能言之有理也可。2分) (2007临汾)(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的题。 [甲]既克,公问其故。…….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 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干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 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 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节选自《曹刿论 战》) (二)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①者胜,上下同欲②者胜, 以虞③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④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 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节选自《孙子·谋攻》) 注:①用:使用。 ②同欲:目标一致。 ③虞:戒备,准备。 ④将能而君不御:将 帅有才能,国君不干涉。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 分) (1)公将鼓之 鼓: (2)既克,公问其故 克: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2 分)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3、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2 分) 4、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得胜利印证了语段(二)中的一些说法,请选择其中一个简要 说明。(2 分) 2007 河南省 参考答案 17.(1)击鼓(1 分) (2)战胜(1 分) (共 2 分) 18.我看见他们的车辙印混乱,望见他们的军旗倒下,所以追击他们(2 分) 19.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担心齐国有埋伏) 表现了曹刚沉着、冷静、谨慎 的特点(一问 1 分。共 2 分) 20.①鲁庄公对曹刿言听计从,可谓“将能而君不御” ②鲁国君臣一心,可谓“上下同 欲” ③曹刿在选择进攻和追击的时机上审时度势,可谓“知己知彼”(答出其中一个方面即 可。若从其他角度回答,能言之有理也可。2 分) (2007 临汾)(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的题。 [甲]既克,公问其故。……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 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 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彼竭我盈( (2)望其旗靡 (3)臣之妻私臣( (4)今齐地方千里( 1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20.[甲][乙]两文中都有结论性的话。甲]文中结论性的话是“ [乙]文中邹忌在劝说齐威王时,运用 的方法得出的结论性的话是“ 21.根据[甲[乙]两文的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1)[甲文中曹刿的智慧表现在哪些方面? (2)[乙]文中邹忌成功地说服了齐王,他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 (2007年山西临汾卷) 答案:18.(1)“充满”或“士气正旺盛”(2)倒下(3)偏爱(4)“方圆”或 “纵横”19.(1)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勇气衰退,第三次击鼓勇气已经 消失了。(2)全国的老百姓没有不有求于您(大王)的。20.故克之故逐之设喻 (类比)王之蔽甚矣21.参考答案:(1)智慧表现在:能够针对敌我双方的实际,选择 恰当的反击时机和追击的时机,显示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2)说话要注意对象,要讲 究方式方法。 (2007温州)二)(12分)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 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 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 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又何间焉(2)公将鼓之 (3)遂逐齐师(4)望其旗靡 18.补出下列句子中括号里省略的内容。(2分) (1)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2)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1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20.曹刿认为音国“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3分) 答案:17.(I)参与(2)击鼓进军(3)追赶、追击(4)倒下 18.(1)刿(曹刿)(2)之(它) 19.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竭尽了 20.取信于民。或: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彼竭我盈. ( ) (2)望其旗靡. ( ) (3)臣之妻私.臣( ) (4)今齐地方.千里( ) 1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20.[甲][乙]两文中都有结论性的话。[甲]文中结论性的话是“ ”和“ ”; [乙]文中邹忌在劝说齐威王时,运用 的方法得出的结论性的话是“ ”。 21.根据[甲][乙]两文的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1)[甲]文中曹刿的智慧表现在哪些方面? (2)[乙]文中邹忌成功地说服了齐王,他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 示? (2007 年山西临汾卷) 答案:18.(1)“充满”或“士气正旺盛” (2)倒下 (3)偏爱 (4)“方圆”或 “纵横” 19.(1)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勇气衰退,第三次击鼓勇气已经 消失了。 (2)全国的老百姓没有不有求于您(大王)的。 20.故克之 故逐之 设喻 (类比) 王之蔽甚矣 21.参考答案:(1)智慧表现在:能够针对敌我双方的实际,选择 恰当的反击时机和追击的时机,显示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2)说话要注意对象,要讲 究方式方法。 (2007 温州)二)(12 分)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 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 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 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 分) (1)又何间焉 (2)公将鼓之 (3)遂逐齐师 (4)望其旗靡 18.补出下列句子中括号里省略的内容。(2 分) (1)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2)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 )分人。” 1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3 分) 20.曹刿认为鲁国“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3 分) 答案:17.(I)参与 (2)击鼓进军 (3)追赶、追击 (4)倒下 18.(1)刿(曹刿) (2)之(它) 19.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竭尽了。 20.取信于民。或: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007镇江)[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曾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 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 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来徧,民弗从也。”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①济。司马②日:“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 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 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日:“君子不重③伤,不禽二毛④。古之为军也, 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馀⑤,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⑥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古鼓之,不亦可乎?犹 有惧焉。且令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考⑦,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 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 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⑧可也 【注释】①既:尽。②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指子鱼。③重( chong):重复, 再次。④二毛:头发斑白的人。⑤亡国之馀:亡国者的后代。宋襄公是商朝的后代,商亡 于周。⑥前(qing)敌:强敌。⑦胡考(gu):很老的人。⑧儳(chan):杂乱不整齐,此指 不成阵势的军阝 12.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弗敢专也()(2)忠之属也() (3)遂逐齐师()(4)阻而鼓之() 13.翻译下面句子。(2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4.曹刿认为"肉食者Ⅰ鄙,未能远凛”。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 概括回答。 15.造成长勺之战和泓水之战不同结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16.曹刿和子鱼在作战思想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回答。(3分) 答案:12.(4分)1)独叶(2)尽力做好本分的事(3)追赶,追击(d)击鼓(进军)(答对一 分) 13.(2分)火火小小的案件,我虽然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米处理。(“狱” “以”翻译不正确的分别扣1分,语句不通顺的扣1分)
(2007 镇江)[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曾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 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 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来徧,民弗从也。”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乙]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①济。司马②日:“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 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 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日:“君子不重③伤,不禽二毛④。古之为军也, 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馀⑤,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⑥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古鼓之,不亦可乎?犹 有惧焉。且令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耉⑦,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 明耻、教战,求 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 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 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⑧可也。” 【注释】①既:尽。 ②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指子鱼。 ③重(chóng):重复, 再次。④二毛:头发斑白的人。 ⑤亡国之馀:亡国者的后代。宋襄公是商朝的后代,商亡 于周。⑥勍(qíng)敌:强敌。 ⑦胡耉(gǒu):很老的人。 ⑧儳(chán):杂乱不整齐,此指 不成阵势的军队。 12.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 分) (1)弗敢专也( ) (2)忠之属也( ) (3)遂逐齐师( ) (4)阻而鼓之( ) 13.翻译下面句子。(2 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4.曹刿认为“肉食者 I 鄙,未能远凛”。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 概括回答。 15.造成长勺之战和泓水之战不同结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 分) 16.曹刿和子鱼在作战思想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回答。(3 分) 答案:12.(4 分)(1)独 l 叶(2)尽力做好本分的事(3)追赶,追击(d)击鼓(进军)(答对一个 1 分) 13. (2 分)火火小小的案件,我虽然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米处理。(“狱”、 “以”翻译不正确的分别扣 1 分,语句不通顺的扣 1 分)
14.(2分)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 上。(意思对即可。若谷原文“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和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 以信”则不给分:若答这两句的翻泽,给1分。) 15.(2分)长勺之战胜利的根本原因在于鲁庄公取信于民,并能听从曹刿的指挢:泓水 之战火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宋襄公自以为是,不接受子鱼的正确意见。(意思对即可) 16.(3分)不设统一答案。相同点1分,举例各1分。示例:相同之处是两人都重视观察敌 情,善于捕捉有利战机机。曹刿选择“齐人三鼓”后的时机发动进攻:子鱼主张“其米既济的 时机发动进攻
14.(2 分)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 上。(意思对即可。若谷原文“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和“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 以信”则不给分:若答这两句的翻泽,给 1 分。) 15.(2 分)长勺之战胜利的根本原因在于鲁庄公取信于民,并能听从曹刿的指挢;泓水 之战火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宋襄公自以为是,不接受子鱼的正确意见。(意思对即可) 16.(3 分)不设统一答案。相同点 1 分,举例各 1 分。示例:相同之处是两人都重视观察敌 情,善于捕捉有利战机机。曹刿选择“齐人三鼓”后的时机发动进攻:子鱼主张“其米既济”的 时机发动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