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两则》教材教法 课文分析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新闻的要素: 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要素,包括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新闻比较简短,把握新闻六要素也不难。只要把六个要素化成六个问题,阅读的时候留意这六点,一点也不含糊,就 能清楚地把握住了。举例来说,读到“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 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心里悬着六个问题,就会注意:人物?中路军30万人。时间? 二十日夜起二十四小时内。地点?安庆、芜湖线。原因?要渡江。经过?突破安庆、芜湖线。结果?渡过三十万人,渡至 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一般新闻作品的各种要素不像这样集中,但是把握要素的方法是一致的。养成留意 要素的习惯,读别的叙事性作品,也容易把握情节内容了 (二)谋篇布局: 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分述三 路战况,为什么又能一气呵成?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 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这篇新闻的主体,三路三个层次,看三个层次的衔接,就可以悟出全文一气呵成的道理。中路和西路,都从时间说起 中路一层开头是“二十日夜起”,西路一层开头是“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这样并列,层次分明,又紧相衔接。说了西 路战况之后,又合起来有所议论,议论最后一句是“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话题从“西面”转向“东面”,很巧妙很自然地转到了下 层。可见,作者是很注意一层与一层之间的衔接的,所以全文流转顺畅,一气呵成这篇新闻,分述中路军、西路军、东 路军,就要分别把握各种要素。 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是看主体部分。主体部分报道了三路大军渡江的进展,可列表分析如下 时间 兵力 渡过兵力 中路军 安庆——芜湖 西路军 九江——安庆 东路军 南京——江阴 (三)语言: 作者谴词造句是怎样做到准确精练,铿锵有力的? 准确,首先是用词准确。例如,“冲破”与“突破”词义有所区别,“冲破敌阵”“突破安庆、芜湖线”“东面防线 又被我军突破了”,都运用得准确。又如,东面防线经过整天激战,敌军一部分被歼灭,另一部分被击溃,不是一概说歼 灭,或者一概说“击溃”,而是说“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新闻两则》 教材教法 一、课文分析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新闻的要素: 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要素,包括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新闻比较简短,把握新闻六要素也不难。只要把六个要素化成六个问题,阅读的时候留意这六点,一点也不含糊,就 能清楚地把握住了。举例来说,读到“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 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心里悬着六个问题,就会注意:人物?中路军 30 万人。时间? 二十日夜起二十四小时内。地点?安庆、芜湖线。原因?要渡江。经过?突破安庆、芜湖线。结果?渡过三十万人,渡至 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一般新闻作品的各种要素不像这样集中,但是把握要素的方法是一致的。养成留意 要素的习惯,读别的叙事性作品,也容易把握情节内容了。 (二)谋篇布局: 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分述三 路战况,为什么又能一气呵成?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 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这篇新闻的主体,三路三个层次,看三个层次的衔接,就可以悟出全文一气呵成的道理。中路和西路,都从时间说起, 中路一层开头是“二十日夜起”,西路一层开头是“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这样并列,层次分明,又紧相衔接。说了西 路战况之后,又合起来有所议论,议论最后一句是“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话题从“西面”转向“东面”,很巧妙很自然地转到了下 一层。可见,作者是很注意一层与一层之间的衔接的,所以全文流转顺畅,一气呵成这篇新闻,分述中路军、西路军、东 路军,就要分别把握各种要素。 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是看主体部分。主体部分报道了三路大军渡江的进展,可列表分析如下: 时间 兵力 渡过兵力 中路军 安庆──芜湖 西路军 九江──安庆 东路军 南京──江阴 (三)语言: 作者谴词造句是怎样做到准确精练,铿锵有力的? 准确,首先是用词准确。例如,“冲破”与“突破”词义有所区别,“冲破敌阵”“突破安庆、芜湖线”“东面防线 又被我军突破了”,都运用得准确。又如,东面防线经过整天激战,敌军一部分被歼灭,另一部分被击溃,不是一概说歼 灭,或者一概说“击溃”,而是说“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个词往往还有程度的差别,有时需要说明程度,表达才算准确。例如,“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加上“较为 二字就十分准确。而汤恩伯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加上一个“很”,可见他骄傲自负的心理 必须明确交代的地方,一点也不含糊。例如,“西起九江”后面还注明“不含”,也是为了明确 语言的精练、铿锵,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能用单音节的词不用双音节词。电文要求极端精练,军事用语更要求斩截 有力。二是适当采用文言词。例如,“至发电时止”斩截有力,如果写成“到发电文的时候为止”,就拖沓了。又如,“现 已占领”不说“现在已经占领”。这类例子还很多。 这篇新闻许多语句很文气。例如,“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但是 说到国民党官兵的情绪,又非常口语化,“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或雅或俗,各得其妙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南阳,自古以来就是战略要地,我军解放南阳,军事上具有重大意义,标志蒋军走上了节节败退的道路,我军走上了 节节胜利的道路。毛泽东亲自撰写这则新闻,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 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这一则新闻没有分段,要把握全文内容,需要划分层次。 第一层,是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 第二层,是背景资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第三层,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背景 第四层,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成绩主要有三项。第一,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极大地扩大了老根据地 第二,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发展了我党武装力量。 第三,纠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孤立了敌人,巩固了根据地。 第五层,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读这一则新闻,可以感知,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阶段以后,我军完全掌握了全国战场的主动权,经过一年 多英勇奋战,蒋介石全军崩溃之势已成,败局已无可挽回 教学建议 (一)既要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又要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传统课文,以往都放在新闻通讯单元,教学中往往只注意新闻体裁特点。本单元 是以战争为主题组元的,新闻的特点要抓住,战争的主题也要抓住。 抓住新闻特点,与把握新闻内容是相辅相成的。讲新闻结构的五个部分,既要讲全,又要突出重点,重点应该抓住导 语 正像《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所指出的:“中国革命的胜利,主要是依靠我 们党所领导的完全新型的与人民血肉相连的人民军队,通过长期人民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学习两则新闻,应该引 导学生提高三个基本认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伟大的奇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 之不易 (二)适当介绍背景资料。 前一则新闻,需介绍整个渡江战役的概况,后一则新闻,需介绍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概况,特别是转入战略进攻之后的 概况。背景资料一介绍,新闻中许多内容就容易弄清楚了。例如前一则新闻说到的和平协定,后一则新闻说到的蒋介石调 整兵力部署的种种举措,知道了背景,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三)要引导学生从两则新闻的特色中学习创新精神
一个词往往还有程度的差别,有时需要说明程度,表达才算准确。例如,“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加上“较为” 二字就十分准确。而汤恩伯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加上一个“很”,可见他骄傲自负的心理。 必须明确交代的地方,一点也不含糊。例如,“西起九江”后面还注明“不含”,也是为了明确。 语言的精练、铿锵,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能用单音节的词不用双音节词。电文要求极端精练,军事用语更要求斩截 有力。二是适当采用文言词。例如,“至发电时止”斩截有力,如果写成“到发电文的时候为止”,就拖沓了。又如,“现 已占领”不说“现在已经占领”。这类例子还很多。 这篇新闻许多语句很文气。例如,“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但是 说到国民党官兵的情绪,又非常口语化,“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或雅或俗,各得其妙。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南阳,自古以来就是战略要地,我军解放南阳,军事上具有重大意义,标志蒋军走上了节节败退的道路,我军走上了 节节胜利的道路。毛泽东亲自撰写这则新闻,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 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这一则新闻没有分段,要把握全文内容,需要划分层次。 第一层,是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 第二层,是背景资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第三层,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背景。 第四层,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成绩主要有三项。第一,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极大地扩大了老根据地。 第二,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发展了我党武装力量。 第三,纠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孤立了敌人,巩固了根据地。 第五层,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读这一则新闻,可以感知,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阶段以后,我军完全掌握了全国战场的主动权,经过一年 多英勇奋战,蒋介石全军崩溃之势已成,败局已无可挽回。 二、教学建议 (一)既要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又要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传统课文,以往都放在新闻通讯单元,教学中往往只注意新闻体裁特点。本单元 是以战争为主题组元的,新闻的特点要抓住,战争的主题也要抓住。 抓住新闻特点,与把握新闻内容是相辅相成的。讲新闻结构的五个部分,既要讲全,又要突出重点,重点应该抓住导 语。 正像《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所指出的:“中国革命的胜利,主要是依靠我 们党所领导的完全新型的与人民血肉相连的人民军队,通过长期人民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学习两则新闻,应该引 导学生提高三个基本认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伟大的奇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 之不易。 (二)适当介绍背景资料。 前一则新闻,需介绍整个渡江战役的概况,后一则新闻,需介绍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概况,特别是转入战略进攻之后的 概况。背景资料一介绍,新闻中许多内容就容易弄清楚了。例如前一则新闻说到的和平协定,后一则新闻说到的蒋介石调 整兵力部署的种种举措,知道了背景,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三)要引导学生从两则新闻的特色中学习创新精神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大气磅礴。《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纵横挥写,儒雅广博。两则新闻 都有特色,要引导学生钻研,汲取营养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大气磅礴。《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纵横挥写,儒雅广博。两则新闻 都有特色,要引导学生钻研,汲取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