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第一课时) 姓名 小组 教师评价 【学习目标】 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 2、熟读课文。学习课文一二段,争取背诵。 3、积累文言文的一些学习方法,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及意思。 导入 1955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 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 的力量真的能抵得上五个师吗?今天我们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会告诉我们这个问题 的答案 定向自学 【知识链接】 、作者名片 左丘里,姓丘,名明,春秋末期鲁国人。因其世代为左史官,所以人们尊其 为丘明。 、相关知识 (1)史书体例 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上而下自古及今的历史,如《史记》。 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南宋袁枢首创,如他的 《通鉴纪事本末》。 (2)《左传》 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因为和《公羊传》和《榖梁传》都是 解说《春秋》而作,故又称作“春秋三传”。主要记载了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 起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止二百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 化方面的一些事件,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面貌,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的 很有价值的文献。 (3)通假字 本应用甲字,使用里借用与其意义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字的现象 (双声、叠韵、同音、形近) 【预习自测】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贰鄙阙 函陵氾南佚之狐缒 焦瑕朝济夫晋 肆 杞子逢孙戍 蔽 、朗读全文 【我的疑惑】
烛之武退秦师(第一课时) 姓名: 小组: 教师评价: 【学习目标】 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 2、熟读课文。学习课文一二段,争取背诵。 3、积累文言文的一些学习方法,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及意思。 导入 1955 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 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 的力量真的能抵得上五个师吗?今天我们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会告诉我们这个问题 的答案。 定向自学 【知识链接】 一、作者名片 左丘里,姓丘,名明,春秋末期鲁国人。因其世代为左史官,所以人们尊其 为丘明。 二、相关知识 (1)史书体例 通 史:不间断地记叙自上而下自古及今的历史,如《史记》。 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南宋袁枢首创,如他的 《通鉴纪事本末》。 (2)《左传》 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因为和《公羊传》和《榖梁传》都是 解说《春秋》而作,故又称作“春秋三传”。主要记载了鲁隐公元年(公元前 722 年) 起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 468 年)止二百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 化方面的一些事件,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面貌,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的 很有价值的文献。 (3)通假字 本应用甲字,使用里借用与其意义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字的现象。 (双声、叠韵、同音、形近) 【预习自测】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贰. 函陵.. 氾.南 佚.之狐 缒. 鄙. 焦瑕.. 朝济.. 夫.晋 肆. 阙. 杞.子 逢.孙 戍. 蔽. 二、朗读全文 【我的疑惑】
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探究一:朗读一、二自然段。 探究二:解释下列词语。 以其无礼于晋 贰于楚 晋军函陵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辞曰 犹不如人 无能为也已 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 许之 探究三:翻译下列句子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3)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探究四:翻译一、二段 归纳总结 1、知识内容方面 2、学习方法方面 【我的反思】 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 姓名 小组 教师评价:
合作探究(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 探究一:朗读一、二自然段。 探究二:解释下列词语。 以.其无礼于.晋 贰.于楚 晋军.函陵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辞.曰 犹.不如人 无能为也.已 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 许.之 探究三:翻译下列句子。 (1)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3)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探究四:翻译一、二段。 归纳总结 1、知识内容方面: 2、学习方法方面: 【我的反思】 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 姓名: 小组: 教师评价:
【学习目标】 1、夯实基础:掌握第三自然段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或用法 2、合作探究:逐字翻译第三自然段重点句子 3、激情投入:烛之武的形象及说辞艺术赏析。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熟读知识链接,用双色笔勾画并识记有关知识,限时15分钟 2、完成预习自测和合作探究中自己能做的,限时30分钟,独立完成。 定向自学 【知识链接】 文言句式 (1)判断句: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2)倒装句:就是将正常的陈述语序加以变化,主要作用是强调被提前的部分。 1)主谓倒装: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 句中,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 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 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例: 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 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 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3)定语后置: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 气流畅,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①“中心词+后置定语+者”例: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亭 翼然临于泉上”是“翼然临于泉上亭”的倒装,定语后置,可译为 “一座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上的亭子。” ②“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例: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花之隐 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③数量词做定语后置例: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 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4)介宾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①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 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例:何有于我哉? 全句为“于我有何哉”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译为“在 我身上有哪一样呢”。 ②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例: 屠惧,投以骨。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 译为“把骨头扔给它 (3)省略句 (4)被动句: 相关历史事件 惠公背约(公元前650年) 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 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这就是文中“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
【学习目标】 1、夯实基础:掌握第三自然段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或用法。 2、合作探究:逐字翻译第三自然段重点句子。 3、激情投入:烛之武的形象及说辞艺术赏析。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熟读知识链接,用双色笔勾画并识记有关知识,限时 15 分钟。 2、完成预习自测和合作探究中自己能做的,限时 30 分钟,独立完成。 定向自学 【知识链接】 一、 文言句式 (1)判断句: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2)倒装句:就是将正常的陈述语序加以变化,主要作用是强调被提前的部分。 1)主谓倒装: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 句中,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 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 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例: 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 “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 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3)定语后置: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 气流畅,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①“中心词+后置定语+者”例: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亭 翼然临于泉上”是“翼然临于泉上亭 ”的倒装,定语后置,可译为 “一座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上的亭子。” ②“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例: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花之隐 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③数量词做定语后置 例: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 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4)介宾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①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 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例:何有于我哉? 全句为“于我有何哉”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译为“在 我身上有哪一样呢”。 ②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例: 屠惧,投以骨。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 译为“把骨头扔给它”。 (3)省略句: (4)被动句: 二、相关历史事件 惠公背约(公元前 650 年) 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 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这就是文中“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
指秦穆公,“许君焦、瑕”则指公元前651年夷吾答应予秦河东之地一事。秦晋两 国之间的关系从此出现了裂痕 【预习自测】 找出第三自然段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意思。 写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义和今义 古义 古义 1、敢以烦执事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今义 今义 古义 古义: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4、行李之往来 今义 今义: 5、共其乏困 今义 三、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夜缒而出(夜 2、郑既知亡已(既: ))) 3、越国以鄙远(鄙: 4、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尝: 5、朝济而夕设版焉(朝 设版 6、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 肆 7、阙秦以利晋(阙 利 8、唯君图之(唯 9、与郑人盟(盟: ))))))) 10、杨孙戍之(戍: 11、乃还(乃 夜缒而出: 13、「郑既知亡矣: 而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朝济而夕设版焉: 焉用亡郑以陪邻: 敢以烦执事: 15、「君知其难也: 越国以鄙远 其 以焉用亡郑以陪邻: 共其乏困: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16、封「既东封郑 阙秦以利晋 又欲肆其西封 邻之厚,君之薄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 行李之往来 焉封朝济而夕设版焉 君之所知也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之何厌之有 将焉取之:
指秦穆公,“许君焦、瑕”则指公元前 651 年夷吾答应予秦河东之地一事。秦晋两 国之间的关系从此出现了裂痕。 【预习自测】 一、找出第三自然段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意思。 二、写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义和今义。 古义: 古义: 1、敢以烦执事..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今义: 今义: 古义: 古义: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4、行李..之往来 今义: 今义: 古义: 5、共其乏困.. 今义: 三、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夜缒..而出(夜: 缒: ) 2、郑既.知亡已(既: ) 3、越国以鄙远..(鄙: 远: ) 4、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尝: ) 5、朝济..而夕设..版.焉(朝: 夕: 济: 设版: ) 6、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 肆: 西: ) 7、阙.秦以利.晋(阙: 利: ) 8、唯.君图.之(唯: 图: ) 9、与郑人盟.(盟: ) 10、杨孙戍.之(戍: ) 11、乃还..(乃: 还: ) 12、 夜缒而出: 13、 郑既知亡矣: 而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亡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朝济而夕设版焉: 焉用亡郑以陪邻: 14、 敢以烦执事: 15、 君知其难也: 越国以鄙远: 其 以 焉用亡郑以陪邻: 共其乏困: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16、封 既东封郑: 阙秦以利晋: 又欲肆其西封: 17、 邻之厚,君之薄也: 18、 焉用亡郑以陪邻: 行李之往来: 焉 封朝济而夕设版焉: 君之所知也: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之 何厌之有: 将焉取之:
唯君图之: 戍之: 四、用自己的话复述第三段的内容 【我的疑惑】 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探究一:准确、通顺、大声地朗诵第三自然段。(口头展示) 探究二:翻译下列句子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2、焉用亡郑以陪邻? 3、邻之厚,君之薄也 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5、夫晋,何厌之有? 6、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探究三:秦君最后愿意退兵的三点理由是什么? 探究四:你认为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 归纳总结 1、知识内容方面 2、学习方法方面: 巩固提升 1、背诵第三自然段 2、大显身手。 ①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个选项的一项是() A、因人之力而敝之 B、子犯请击之 C、行李之往来,工其乏困 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②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个选项的一项是() A、夜缒而出,见秦伯 B、朝济而夕设版焉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D、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③比较下列每组句子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唯君图之: 戍之: 四、用自己的话复述第三段的内容。 【我的疑惑】 合作探究(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 探究一:准确、通顺、大声地朗诵第三自然段。(口头展示) 探究二:翻译下列句子。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2、焉用亡郑以陪邻? 3、邻之厚,君之薄也。 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5、夫晋,何厌之有? 6、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探究三:秦君最后愿意退兵的三点理由是什么? 探究四:你认为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 归纳总结 1、知识内容方面: 2、学习方法方面: 巩固提升 1、背诵第三自然段。 2、大显身手。 ①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个选项的一项是( ) A、因人之力而敝之 B、子犯请击之 C、行李之往来,工其乏困 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②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个选项的一项是( ) A、夜.缒而出,见秦伯 B、朝.济而夕设版焉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D、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③比较下列每组句子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③既东封郑 ④又欲肆其西封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④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无能为也已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郑既知亡矣焉用亡郑以陪邻 A、已、矣相同,两个焉不同B、已、矣相同,两个焉也相同 C、已、矣不同,两个焉相同D、已、矣不同,两个焉也不同 ⑤对烛之武劝说秦伯退兵,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①晋国贪得无厌,时时图谋扩张领土 ②晋国经常背信弃义,不足信赖,秦不应与之共事 ③晋楚两国有相互勾结排挤秦国之势 ④秦晋灭郑,有利于晋,不利于秦 ⑤郑国朝秦暮楚必将亡国,只有跟随秦国,郑国才有出路 ⑥秦郑交好,有利于秦,不利于晋 ①③⑤B、②④⑤ C、①②④D、①②⑥ 【我的反思】 烛之武退秦师(第三课时) 姓名 小组: 教师评价: 【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第四段中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意义、用法。 2、逐字逐句翻译第四段内容 3、课文中所出现的人物形象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定向自学 解释下列词意思: 知 敝其 乱 夫人与 易 去 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探究一:翻译下列句子 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3、失其所与,不知 4、以乱易整,不武 探究二:掌握下列虚词的用法及意义。 子犯请击之:之 微夫人之力:之: 敝之: 以乱易整:以
③既东封.郑 ④又欲肆其西封.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④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无能为也已.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郑既知亡矣. 焉.用亡郑以陪邻 A、已、矣相同,两个焉不同 B、已、矣相同,两个焉也相同 C、已、矣不同,两个焉相同 D、已、矣不同,两个焉也不同 ⑤对烛之武劝说秦伯退兵,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 ①晋国贪得无厌,时时图谋扩张领土 ②晋国经常背信弃义,不足信赖,秦不应与之共事。 ③晋楚两国有相互勾结排挤秦国之势 ④秦晋灭郑,有利于晋,不利于秦。 ⑤郑国朝秦暮楚必将亡国,只有跟随秦国,郑国才有出路 ⑥秦郑交好,有利于秦,不利于晋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②④ D、①②⑥ 【我的反思】 烛之武退秦师(第三课时) 姓名: 小组: 教师评价: 【学习目标】 1、 理解并掌握第四段中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意义、用法。 2、 逐字逐句翻译第四段内容。 3、 课文中所出现的人物形象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定向自学 解释下列词意思: 击 因 知 微 敝 乱 夫人 与 易 整 其 去 合作探究(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 探究一:翻译下列句子。 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3、失其所与,不知。 4、以乱易整,不武。 探究二:掌握下列虚词的用法及意义。 子犯请击之: 之: 微夫人之力: 之: 敝之: 之: 以乱易整: 以:
吾其还也:其: 亦去之: 之: 探究三: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佚之狐、秦王、晋王的人物形象 探究四:纵观全文,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归纳总结 1、知识内容方面 学习方法方面: 巩固提升 《同步导学案》
吾其还也: 其: 亦去之: 之: 探究三: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佚之狐、秦王、晋王的人物形象。 探究四:纵观全文,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归纳总结 1、 知识内容方面: 2、学习方法方面: 巩固提升 《同步导学案》